南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22: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3月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按照中、省、市“十二五”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南郑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结构调整、对外开放、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奋力推进“五大突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成功克服汶川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 1 -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3.72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3.5%,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2.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4818元,年均增长13.5%,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1%,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6.1个百分点。

2.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2.83亿元,年均增长6.9%,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0.9个百分点;粮油产量稳步攀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58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6.6万吨,油料面积稳定在23万亩,油料总产达到3.23万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围绕茶叶、生猪、中药材、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至2010年,茶叶基地面积8.8万亩,中药材基地面积9.7万亩,烤烟基地面积1.66万亩,蔬菜基地面积6.8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121.8万头,出栏72.6万头;蚕桑等后续产业快速发展。扶持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3户,省级龙头企业3户,总数达到16户。

3.工业经济突破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基本构筑起以主导产业为支柱、重点企业为支撑、工业园区为平台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到“十一

- 2 -

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7.26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55.88亿元,年均增长18.2%,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4%,县域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工业形成了烟草、机电加工、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工业。工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 汉中秦元新材料公司、汉中精测电器有限公司和陕西神龙药业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4.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到“十一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2.65亿元,年均增长15.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7%。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按照《南郑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以打造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天汉水城两大旅游品牌为重点,相继开发了汉山、圣水、青树、元坝农家乐示范区和草堰酱肉一条街、大河坎鲜鱼一条街等乡村旅游产业。2008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旅游强县”。到“十一五”末,旅游总人数达到2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9%和41.5%。商贸流通兴旺发达,城乡消费日趋活跃,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为主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贸流通体系。到“十一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36亿元,年均增长15.9%,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9.9个百分点。

5.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西汉高速公路、南通公路建成通车。交通建设累计投资6.97亿元,建设农村公路1319公里,建成五级客运站8个,招呼站59个,30个乡(镇)全部修通水泥路或油路,501个行政村通公

- 3 -

路,401个行政村的道路路面得到硬化。到“十一五”末,我县通车公路总里程达到2164公里,农村公路达到2062公里,其中:国道44公里,省道58公里,县道333公里、乡道344公里、专用公路94公里、村道1291公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2.78亿元,治理水土重点流失面积260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9万亩,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8.45万亩,新建供水工程195处,解决了14.8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钟宝寨、石马湾、灌沟、武家沟、白沙寨等13座水库的抢险性修复及除险加固,水产品产量达到3910吨,新增水电装机3930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万千瓦。电网建设完成投资2亿元,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1016公里,安装变压器142台(套),完成了28个行政村通电任务,安装2471户偏远山区无电户光伏发电设备。到“十一五”末,全县乡通电率100%,村通电率100%,年销售电量突破3亿千瓦时。

6.项目建设迅速推进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到“十一五”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2.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26.5%,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11.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8个,完成投资40.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信合大厦、两元公路、烟厂技改、龙岗中学等40个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我县基础设施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累计投入15亿元,建成了南郑大道东段、汉南大道、天汉大道、

- 4 -

幸福路、北一路等城市道路,改造亮化了周家坪东西南北大街、背街小巷;完成了大河坎向周家坪供水工程、周家坪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启动了天然气气化工程,建成了大河坎西广场、民乐园;建设了艺苑、银钩桥、幸福嘉苑和阳光新居、北苑居廉租房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大河坎、梁山、圣水近30平方公里纳入了汉中市中心城区范围,周家坪作为大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建制镇发展到18个,乡镇集镇54个,城镇常住人口2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5%。

7.民生水平不断提升

到“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18元,年均增长17.6%;农民人均纯收入4848元,年均增长18.9%,比“十一五”规划增速快10.9个百分点。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就业再就业218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6%。“十一五”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步伐加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627人,新增参保人数362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2131人,新增参保人数1551 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7862人,新增参保人数7931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508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62000人。

8.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实施科技兴县“366工程”项目67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6项, 获国家专利55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689人,其中高级职称186人,中级职称

- 5 -

1346人,初级职称5157人,使每万人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01.4人;建成农业技术协会47个,评定出25个专业2787名农民技术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县职教中心创建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南郑中学跻身省级标准化高中行列,“双高普九”水平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30个乡镇卫生院、495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完成,县医院住院综合楼主体竣工,群众就医条件得到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参合率达95.2%。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文物保护与利用得到加强,龙岗寺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汉调桄桄”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口计生工作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顺利通过国家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验收,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低于控制目标。老龄工作稳步推进,建成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严格土地执法,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广播电视、民族宗教、统计、“双创”、“双拥”等工作卓有成效。

9.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到“十一五”末,完成人工造林11.99万亩,封山育林5.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654万株;建成绿色通道180公里,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99.5万亩,森林覆盖率59.5%,较“十五”末增长1.4%;林木绿化率达65.1%,活立木蓄积达到1478万立方

- 6 -

米,实现林业社会总产值3.2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0.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控制在规划范围内,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稳定达到功能区Ⅱ级标准;辖区河流及汉江过境段水质稳定,达到规划控制标准,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8%。

10.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五年来,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增加到47.1%,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省率先实施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工作,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全面完成,药品“三统一”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县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提升到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了投资环境建设年度考核暨“一票否决”实施办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设立了招商局、政务大厅,实行项目建设“领办制”和“一厅式”服务。广泛参与经济合作与交流,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客商来县投资发展。五年累计签约项目109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2.6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8.4倍,新希望集团、汉中锌业特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南郑,成为推动南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 7 -

专栏1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2005年 指 标 “十五” 2005年 年均增长% 7.5 亿元 31.81 单位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元 亿元 万元 亿元 % 亿元 元 元 % 亿元 亿元 万人 亿元 万人 ‰ 2010年 “十一执行 2010年五”年情况 完成 均增长% 73.72 13.5 提前一年完成 12.81 38.26 32 22.65 14818 24.1 27005 22.83 54 15.36 14718 4848 39.5 67.26 55.88 205 2.7 56.5 1.71 6.1 提前三年完成 14.7 15.1 完成 完成 一、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 二、人均生产总值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四、地方财政收入 五、农业总产值 其中:猪药茶菜烟占农业产值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九、城镇化率 十、工业 工业总产值 经济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十一、旅旅游总人数 游经济 旅游总收入 十二、人总人口 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十三、城镇登记失业率 5.55 16.48 9.78 5753 7.43 10387 10.73 7.21 6257 2042 26 31.72 24.22 69.12 0.48 55.29 4.4 4 2.4 12.5 3.8 6.9 24.1 15.4 4.9 10 8.9 6.1 9.3 3.4 13.7 15.3 提前两年完成 13.5 提前一年完成 26.5 提前两年完成 21.1 提前一年完成 6.9 提前两年完成 / 15.9 提前两年完成 17.6 提前两年完成 18.9 提前两年完成 16.2 18.2 15.9 41.5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完成 % 注: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数据为预计数

(二)“十一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与省内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生产规模偏小,工业抗风险

- 8 -

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县城区发展滞后;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财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保稳定、促发展的需求。

(三)“十一五”发展的启示

1.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十一五”发展启示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根本宗旨。

2.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全县必须围绕经济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努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绿色经济和现代旅游业,着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制约因素,促进全县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

3.必须始终坚持项目拉动战略

通过落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的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分层次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4.必须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把维护和

- 9 -

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始终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5.必须始终坚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以实施“十大工程”为载体,千方百计强基础、兴产业、促增收、惠民生。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也昭示我们,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发展新农村才能建设新南郑。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六大优势、五大机遇,克服四大挑战,奋力实现突破发展。

(一)发展优势 1.特殊的区位优势

南郑县与汉中一江之隔,县城距汉中市区仅12公里,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已将周家坪组团纳入汉中市主城区范围,大河坎区域已经纳入汉中市中心城区范围,这是我县加快城市化进程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便捷的交通优势

西汉高速、宝汉高速、十天高速、西成高铁、汉江二号桥、

- 10 -

汉中西二环大桥的开工建设及运行,极大改善了我县的交通条件,使我县正逐步成为沟通西南、西北、华中的交通要道,四条国家主通道平台,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大发展筑起了腾飞的跑道。

3.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黎坪国家级森林公园独特的地质景观、早已享誉省内外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南湖等自然山水资源、有120多万年历史的龙岗遗址、门类齐全的宗教文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交通线、丰富的水域等独特旅游资源,具备条件打造以山水为核心、以文化为内涵的陕南川北重要旅游节点城市、陕南旅游核心区。

4.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我县土地肥沃、河流密布、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植被繁茂、物产丰富,县城空气质量多年来稳定达到功能区II级标准,城镇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6.3%,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5.悠久的文化资源优势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已登记36项,其中国家级保护1项,省级保护2项。以龙岗遗址为代表的古人类文化,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圣水寺、小南海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黎坪石林、大佛洞等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地质文化特色鲜明;以汉山樵歌、红色歌谣等为代表的陕南民歌资源丰富;以协税、新集社火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腌菜、竹编等民间工艺极具特色;同时具备以大汉山、汉水为核心的汉文化研究条件。文化资源的优势必将有力促进我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 11 -

6.丰富的产业资源优势

我县烤烟、茶叶、生猪、中药材、蔬菜等农业资源发展基础良好,尤其是烟草产业资源具有其它县区不可比拟的优势;茶叶品质优良,茶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已经成为汉中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碑坝、梁山矿产资源丰富;这些均为我县“十二五”时期实现突破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二)重大机遇

1.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家“十二五”重大任务

西部大开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系列政策,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减征企业所得税;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含县)以下配套资金;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向西部地区倾斜,工业用地出让金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等。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的扶持政策将对我县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落户、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2.汉中市积极推进“双百”城市战略

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及汉中市“双百”城市战略的实施,汉中市城市化水平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随着主城区的拓展、滨江新区的建设,周家坪组团已成为大汉中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县加速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 12 -

3.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

随着宝巴、十天高速公路和西成高铁开工建设,使我县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将为我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聚合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为加快发展带来重大契机。

4.绿色产业革命将促进南郑绿色产业大力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将展开以绿色能源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和工业革命。“绿色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经济竞争的关键。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旅游、生物、水利等自然资源丰富,为我县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设绿色城市、走绿色旅游之路带来坚实的基础。

5.基础扎实发展势头强劲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积蓄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2009年出台了关于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三个实施意见”,使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心思进,民心思富,为南郑突破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面临挑战

1.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我县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粗放,并且与周边各县区产业重点趋同。同时,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县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2.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南水北调”工程给南郑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本地工业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能源、土地等重要资源供给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矛盾

- 13 -

日益突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建设和运行的成本,削弱了我县经济发展优势。

3.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匮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人才短缺,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我县经济的加快发展及汉南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可能出现人才进一步短缺和人才资源不断向汉中市及其它地区单向流动,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缺少活力,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4.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社会建设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卫生与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突出,利益格局正处在深刻的调整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汉中“双百”城市战略实施等重大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和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以改革开放、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统筹发展、项目带动、对外开放和汉南一体化战略,

- 14 -

强力推进城市经济、园区经济、旅游经济大发展,奋力把南郑打造成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最佳人居县。

(二)发展原则 始终坚持“五大原则”: 1.坚持调整结构原则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调结构促转型中促发展。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扩大第二产业,巩固发展第一产业,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2.坚持突出特色原则

依托我县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稳步发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和蔬菜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努力培育壮大烟草、矿产冶金、机电加工、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绿色人居、餐饮娱乐、仓储物流、商务会展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促进优势转化,打造特色产业和品牌。

3.坚持统筹发展原则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坚持以城带乡,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4.坚持注重民生原则

从解决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15 -

5.坚持持续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县打造为国家级生态县。重点发展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园区经济和旅游经济,奋力实现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最佳人居县”目标。即“133”战略:

“1”:一条主线——以汉南一体化进程为重点,以加速推进南郑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社会民生水平,倾力打造汉江南岸新兴亮点城市。

“3”:三大经济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依托汉中“双百”城市战略,重点发展商贸餐饮、休闲娱乐、绿色人居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消费吸引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商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会展经济、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着力区位优势转化;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都市型工业,加速完善城市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围绕优势矿产资源和茶叶、中药材、生猪等农林特色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坚持绿色、生态原则,加快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延伸和完善产业链,重点发展烟草、机电加工、矿产冶金、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利用我县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

- 16 -

富的旅游资源,加快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天汉水城、龙岗寺文化园区、小南海景区和汉江南岸生态休闲旅游带的开发建设;深度挖掘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龙岗遗址文化、陕南民歌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自然生态资源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同时,主动承接汉中市中国汉文化展示中心的打造任务,以天汉水城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中国汉文化体验区。整合生态、文化资源,强化南郑旅游特色,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

“3”:三大目标

——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契机,以城市经济、园区经济和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为核心,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与开发,实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全力打造陕西经济强县。

——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及龙岗遗址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陕南民歌等文化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延长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着力打造西部旅游休闲目的地和汉中市休闲度假花园,努力将南郑建设成为陕西旅游名县。

——依托南郑生态优势,提升城市及新农村规划与建设水平,实现人居环境景区化、娱乐化、休闲化、通畅化、服务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努力把南郑建设成为陕西最佳人居县。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实现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六项指标翻番。

县域综合实力居陕南领先(争一保二),汉中第一,全省前列(保二十争十强)。

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旅游区1个,国家3A级旅游区1个;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0%,旅游业年总收入19亿元,年均增长48%,占生产总值的13.9%。 ③

到2015年,全县林木绿地率达到6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

①②

- 17 -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150亿元,经济结构由17.4︰51.9︰30.7调整到12.2︰55.5︰32.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达到29160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达到10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6.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达到39.8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达到174亿元,工业增加值68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5%,达到154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达到35.9亿元;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40%,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8%,达到19亿元。

社会民生大幅改善。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33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达到11570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5‰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 98.5%;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达到98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8%。

和谐社会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初中入学率达到98%,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4.5%;失业保险参保覆盖面达到98%;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县城与大河坎城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

- 18 -

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1%,林木绿化率达到67%。

专栏2 南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南郑县 “十二五”目标 增速 一、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 二、人均生产总值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四、地方财政收入 五、农业总产值 其中:猪药茶菜烟占农业产值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九、城镇化率 十、工业 经济 十一、旅游 经济 十二、人口 工业总产值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旅游总人数 旅游总收入 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元 亿元 万元 亿元 % 亿元 元 元 % 亿元 亿元 万人 亿元 万人 ‰ % 73.72 12.81 38.26 32 22.65 14818 24.1 27005 22.83 54 15.36 14718 4848 39.5 67.26 55.88 205 2.7 56.5 1.71 15.0 7.5 16.0 16.5 16.2 14.5 35.0 18.0 9.5 21.0 18.0 19.0 21.0 22.5 40.0 48.0 4 4.5 总量 150 18.3 83.2 68 48.5 29160 108(323) 61780 35.9 80.0 39.8 33670 11570 50.0 174.0 154.0 1000 19 57 指标 单位 2010年 十三、城镇登记失业率 四、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城市带为核心,以汉南大道为连接轴,着力打造城市经济板块、生态旅游

- 19 -

板块、城乡统筹示范区板块,努力推进城市经济、旅游经济和园区经济的发展,构建“两大工业园区”、“两大工业聚集区”、“三大板块”,简称“两园两区三板块”(参见示意图)。

(一)“两园”——两大工业园区

梁山建材工业园:以石梁公路为轴线,西至胶东水泥公司,南邻梁山,北至汉江,东邻石拱街,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重点以建材化工企业为主,进驻园区。

碑坝矿产冶金工业园:依托我县碑坝区域铅锌铁等矿产资源,以碑坝、福成、白玉三个乡镇为矿产基地,以汉中锌业特种材料公司为矿产深加工基地,建立采选、冶炼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

(二)“两区”——两大工业聚集区

草堰机电设备工业聚集区:北邻汉南大道,西至齐力路,南邻齐力村,东至高速公路,现已有福利塑化总厂、江南油脂公司、天天粮油公司、胶合板厂和即将建成的希望饲料等5户企业,为聚集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园区重点发展主要应用于机电加工、电力、石化、轻工和环保等行业的高精度智能仪器仪表、成套系统及关键设备制造产业。

阳春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规划在阳春镇辖区内,濂水河以北,汉黎公路以南,西至高台镇,东至郭滩乡。利用县境内丰富的粮、油、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通过深度系列加工开发,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三)“三板块”—--三大经济板块

- 20 -

- 21 -

“十二五”期间,南郑县着力推动城市经济板块、生态旅游板块、城乡统筹板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

城市经济板块:以《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纳入的大河坎、周家坪、梁山、圣水等乡镇为城市核心区,着力发展城市经济,包括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都市农业、都市型工业等。

生态旅游板块:以黎坪和天汉水城两大精品景区建设为龙头,带动全县生态观光、民俗宗教、文化文物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城乡统筹板块:以城市经济板块周边丘陵、浅山区为主,主要发展茶叶、中药材、瓜果蔬菜、生猪等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业。

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速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经济大发展

围绕汉中“双百”城市战略,加快编制县城总体规划、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用现代化大都市的理念指导城乡规划,谋划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框架和产业布局,提高城市发展品位。

城市发展范围:根据《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我县城市发展现状,城市中心区域围绕周家坪、大河坎和汉南大道核心区,向南北两条线扩展,北线以建设濂水大道沿濂水河连接梁山、

- 22 -

郭滩、阳春、协税至南湖;南线以建设汉山大道连接圣水、胡家营、歇马、红庙至青树镇,将天汉水城纳入城区范围,形成以大河坎—周家坪城市带为核心,向南北两翼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城市核心区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8.5万人,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

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城市核心区(周家坪—大河坎—梁山—圣水等),加快产业布局规划,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餐饮、酒店等服务业,建设农副产品及轻工产品专业市场;围绕城市中心区,南北两侧主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旅游产业;围绕冷水河、汉江河、濂水河特色水域,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建设汉江南岸人居休闲带;围绕陕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加快职业培训、教育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天汉水城建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建设汉中商务会展基地;围绕天汉水城,促进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建设都市农业基地;依托圣水区位和产业优势,在圣水建设汉中物流园区、苗木花卉及蔬菜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园;依托梁山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汉中新型建材工业基地。

小城镇建设:以省级重点镇、陕南示范镇、特色旅游镇建设为重点,以撤乡并镇并村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为契机,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小城镇的品味档次;努力打造以汉南公路、汉宁公路、汉通公路为主线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串珠式城镇群。到“十二五”末,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0平方公

- 23 -

里。加快中心镇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中心镇的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城镇化发展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方向,着力实施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六个统筹”,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协调的机制体制,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合理区分城镇功能,努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新局面。

2.加快完善城市经济体系

围绕“绿色、生态、宜居、宜游”,加速城市经济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更好地发挥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1)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餐饮酒店、大中型商业网点、标准化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高水平休闲娱乐、特色商业街区等重大项目为支撑,着力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扩大生活性服务业规模,提升品质,着力留住当地消费,吸引外部消费。同时,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新网工程”,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活动,不断扩大消费热点,以增强消费吸引力和承载力为中心,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到“十二五”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达到39.8亿元。

(2)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和培育文化娱乐、休闲度假、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现代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培

- 24 -

训、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项目投资建设。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扩大与全民创业相配套的小额贷款业务,积极做大融资平台,完善融资体系,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资产经营水平;培育和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经纪代理、人才交流等各类中介咨询服务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针对产业发展需要,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在梁山、大河坎设立科技研发与推广示范中心;鼓励工商企业以市场化为原则,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务。

(3)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计算机服务、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社会福利、文化体育、仓储物流、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产业。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将西汉高速公路圣水镇出口和汉南大道出口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建成现代物流示范区;在城市核心区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服务业等,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在天汉水城建设陕南国际会展中心,切实促进会展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发展再生资源回收服务业。

(4)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在周家坪、大河坎、汉南大道周边区域,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化时尚住宅小区和商务用房;配合老城区改造,建设中小户型以及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及商业用房,逐步加快已批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建设步伐,鼓励支持经济实力强的开发企业参与经济适用房建设;政府主导,以资源节约为目的,在设定区域大力实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务工农民工公寓楼等房产项目;加大商务地产的发展力度,采取政府政策

- 25 -

扶持、主动招商引资等措施吸引对商业用房的投资,促进商业用房及办公楼市场的发展。

专栏3 “十二五”服务业重点项目 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南郑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黎坪四星级假日酒店建设项目;大河坎城区 五星级宾馆;南郑县农家乐食宿一条龙专业村建设项目;南郑县小南海商贸 一条街项目;陕南地方特色商业贸易广场建设项目;南郑县县城客运站建设 工程;南郑县农村农贸市场改造项目;渔营民俗商业街建设项目;新集镇副 中心城镇建设项目;巴山民俗小镇建设项目。 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江南西路延伸段以南土地储备开发项目;冷水河两岸开发建设;濂水河两岸开发建设项目;梁山片区开发建设项目;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大河坎渔营片区开发项目;汉南大道及南一路道路两侧规划建设用地综合开发项目;蜀汉美郡建设项目;“鹏程尚都”商住小区项目;金色维也纳建设项目; “江南臻品”建设项目;大汉山度假山庄建设项目;天汉水城红寺湖别墅区建设项目;天汉水城汉山逸墅别墅区建设项目;天汉水城教育产业园、运动休闲区水网改造建设项目。 新兴服务业项目:南郑县物流中心项目;陕南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项目;天汉水城南湖老年公寓建设项目。 3、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汉中“双百”城市和汉南一体化战略,以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凸显特色为目标,着力加快以集中供气、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垃圾和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美化亮化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核心区规模和骨架。“十二五”期间,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类项目18个,总投资551440万元。

专栏4“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濂水大道建设项目;汉山大道建设项目; 南郑县天汉大道延伸段道路建设项目; 大河坎梁山路道路建设项目; 县城南环路道路项目; 县城北环路道路建设项目; 大河坎江南东路建设项目; 县城雍州路道路项目。 生态项目:大河坎滨江绿化景观项目。 公共供水项目:大河坎至周家坪输水管道复线项目;县城供水管网改造项目; 大河坎水源地保 护项目。 旧城改造项目:改造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冷水河两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大河坎渔营片区开发项目; 汉南大道 及南一路道路两侧规划建设用地综合开发项目; 县城北一路东段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城市供气项目:建设日供气8万立方米气站一座,建设各级供气管道240公里。 - 26 -

4、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完善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建成国家级卫生县城。全面推行阳光执法,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严格规划管理,依法严厉处臵违法违章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治安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治理行动,实现城市秩序和市容市貌大改观。

(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园区经济大发展

按照“资源与产品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现代化工业格局,创建省级新兴工业示范县。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达到1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5%,达到154亿元,工业增加值68亿元,年均增长16.5%。

1.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重点扶持,突破发展五大支柱产业。通过存量调结构,增量优化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壮大产业。制定品牌产品培育导向目录,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潜力、有优势的企业创名牌、上品牌、上规模,形成一批具有南郑特色的标志性“拳头产品”。确保每年成功申报省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5个以上,争创1~3个省部名牌产品。到2015年,中小企业年均增加30个,培育年产值30亿元的企业2户,5亿元左右的

- 27 -

企业8户,亿元以上的企业23户,“五大支柱工业”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0%以上。

烟草业:倾力支持陕西中烟公司汉中卷烟厂50万标箱卷烟生产扩建项目,带动印刷包装和仓储运输等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末,烟草和印刷包装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

机电加工制造业:充分利用中省驻县企业的人才、技术、装备和市场优势,广泛开展中省企业与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发展配套工业。重点发展主要应用于冶金、电力、石化、轻工、建材和环保等行业的高精度智能仪器仪表、成套系统及关键设备制造产业。到2015年末,总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

建材化工业:以园区为载体,石灰石资源为依托,优化建材化工产业链,建设绿色循环型建材化工产业。调整建材化工行业结构,结合建筑材料节能改造和粉煤灰治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建筑节能系列产品。到2015年末,形成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规模,建材化工产值达到23亿元以上。

矿产冶金业:依托碑坝矿产资源优势,建设铅锌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形成“铅(锌)采选-铅(锌)冶炼-铅类粉体(无汞锌粉)、铅板(锌条、锌丝)、铅管-铅锌电池-再生铅(锌)回收-硫酸”和“铅锌-镀锌钢板”循环型矿产冶金产业链,实现与加工制造产业的循环。大力支持汉中锌业年产10万吨锌合金项目建设。到2015年末,产值达到37亿元以上。

- 28 -

农产品加工业:利用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通过深度系列加工开发,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扶持循环型生产模式的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促进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横向联合。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到2015年末,产值达到10亿。

2.扶持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推进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整体水平提高。加快改革创新,引导企业由“家族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鼓励企业引进、开发科技项目和新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素质。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鼓励和培育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重点引导、推动、扶持突出资源特色、有良好市场前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规模骨干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合作,突破困境,打造出一批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到2015年末,力争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个、1亿元以上的6个、5000万元以上的12个、3000万元以上的12个、1000万元以上的15个,五年工业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资金达到30亿元以上。

- 29 -

3.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思路,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产业、资金、技术向园区集聚,增强园区吸纳和承载工业企业的能力,为项目落地创造优越的条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两大园区和两大聚集区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到2015年末,力争园区工业总产值达95亿元以上,建成2个以上省级工业园区。

4.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围绕放宽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四个环节,按照“项目支撑、园区承载、集群推进、科技引领”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培育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资源开发加工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并进的县域非公经济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区,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技能型人才、返乡农民工在本地创业。到2015年末,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总产值年均增长18%,达到168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76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到65%以上。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年均增加300个,五年累计投资30亿元,从业人员年均新增2000人,达到11万人。

- 30 -

专栏5 “十二五”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能源开发和资源转化项目:碑坝矿业园区;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铅锌下游产品利用开发建 设项目;南郑县二郎坝钴铅锌矿采选生产线建设项目;南郑县宏竹 矿业有限公司技改扩能项目;南郑县系列颗粒石英制品生产项目。 先进制造业项目:梁山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草堰机电工业聚集区;阳春农产品加工聚集区;汉 中卷烟厂仓储及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南郑县年产3万吨金属钙项目;汉中天 阳硅业公司硅业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技改项目(二期);南郑县白云岩开发项目;汉中华燕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速转杯纺纱机;汉中华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2kv户外真空断路器项目;汉中华燕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电脑针织横机三角系统研制生产条件建设项目;汉中汉山复肥有限公司技改扩能;国营东方仪表厂扭矩工具系列产品扩能项目;南郑县中梁建材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汉中厚华电工有限公司技改扩能;南郑县地板砖生产线建设项目;南郑县顺翔草制品有限公司建设年产40000吨草制品生产线项目;汉中市圣水天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扩建年产2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项目;南郑县免烧结水泥釉面瓦项目;南郑县优质矿泉水开发项目。 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陕西金地房地产开发公司陕西秦巴生物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南郑县2 ×15MW生物质发电厂项目;南郑县金银花综合开发项目;汉中托普药业有限公司龙岗中药材建设项目;陕西神龙药业有限公司建设陕南功能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农业产业化项目:南郑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陕西鼎佳绿色农业有限公司无抗生猪屠宰及 深加工项目;西安银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茶叶副产物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 南郑县蔬菜产业化建设;南郑县生猪定点屠宰网络建设项目;南郑县同利源 茧丝绸有限公司新建年产500万米丝织生产线项目;陕西众禾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黑蒜加工项目;南郑县水产站渔业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三)加速推进旅游业转型提质,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 紧扣“山水南郑〃诗画家园”定位,围绕“一带两区两镇”

空间布局,立足资源、区位、交通优势,按照建设“陕西旅游名县”、“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倾力打造“黎坪”、“天汉水城”两大国家级精品景区和汉江南岸生态休闲旅游带,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颐养)业,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夯实旅游基础,完善配套设施,挖掘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到“十二五”末,建成国家5A级旅游区1个,4A级旅游区1个,3A级旅游区1个;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0%;旅游业总收入19亿元,年均增长48%,占生产总值的12.7%;观光、休闲、度假(颐养)类旅游产品逐步占主导位臵,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 31 -

- 32 -

1.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我县优质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重点发展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培育壮大商务会展旅游、自驾车旅游、康体疗养旅游、科考探险旅游等新型产品体系。

山水观光旅游产品:面向大众观光旅游市场,打造以自然山水为卖点,以新型观光游憩和浅层次的参与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山水观光类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黎坪景区、天汉水城、大地花海景观、罗帐岭茶园景观以及小南海溶洞等景区(点)。

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重点建设汉江南岸休闲带的滨江休闲广场、汉江水上游乐场、大河坎特色餐饮娱乐场所、天汉水城的大汉山半山避暑游憩区、南湖运动休闲区、钟宝寨陕南垂钓中心、红寺湖水景街、啤酒长廊等项目,开发登山、溯溪、漂流、野营、垂钓、户外有氧运动等特色休闲旅游活动项目。

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挖掘整合以汉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天汉水城的大汉山汉文化体验区,龙岗寺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小南海、圣水寺、开明寺宗教文化场所,黎坪安汉故居等文化体验类景区(点),以及青树、元坝古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展示体验场所,天汉水城游客集散中心演艺广场等;继承和发展桄桄戏、社火、说春等民间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开发游客能参与互动的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围绕黎坪、汉山、汉水、冷水河等资源,集中连片打造以田园景观与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农事采摘耕作体验等为主要内容,以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特色农

- 33 -

庄等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示范区;依托省道211线、汉(中)黎(坪)路、汉(中)通(江)路等旅游交通干线,以及大河坎、县城、圣水、青树、元坝、小南海等重点集镇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宾馆、农家客栈等旅游接待设施,打造2~3个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产业和特色的乡村旅游明星镇,5~8个旅游示范村;整合包装竹藤编、中药材、茶叶、香菇、木耳、腊肉、橡子凉粉等农副土特产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壮大生产规模,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附加值高的南郑旅游商品,并以此为基础精心培植8~10家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实力强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生态度假旅游产品:针对现代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以优越的区位交通、区域环境、生态景观、文化积淀为依托,以提升旅游档次为目标,重点开发建设老年公寓、红寺湖水景度假村、火龙湾生态港、汉山逸墅别墅区、天汉文化创意园,以及围绕汉山、汉水、冷水河星罗棋布的度假山庄类项目。

辅助旅游产品:在重点开发上述五大产品体系的同时,针对多元化的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开发面向特殊群体、小众客源的专项主题产品,建设以川陕纪念馆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交通线”系列景区(点),开展以龙岗古人类遗址文化挖掘与研究为重点的文物考察类主题活动,以黎坪石马山、中华龙山、小南海溶洞群为研究载体的地质科考主题活动,发展攀岩、漂流、野营等健身探险旅游活动项目。以油菜花节为主打品牌的汉山春秋社祭、“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高峰论坛、中国“茶博会”绿茶研发合作论坛及展销会等节庆会展活动。

- 34 -

2.创新旅游市场营销

对我县旅游整体概念重新研究、整合、包装,融入文化体验、体育休闲、康体疗养、商务会展等新元素,提升南郑旅游品牌形象。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实行联合促销、整体促销,构建立体化、网络化、国际化的营销模式,策划、创办具有轰动效应的主题营销活动,不断提升“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等节庆活动精品品牌。改革创新景区门票制度,完善旅游宣传促销奖励办法,加大对团体旅游优惠幅度,增强市场开拓活力。

3.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形成市场定位准确、档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游客中心、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环线公路、景区游道升级改造、景区标识标牌改造、旅游生态停车场、景区餐饮服务中心、景区厕所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和旅游应急服务体系,提升景区通行能力。加大力度引入知名品牌酒店、旅行社等战略合作者进入我县,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提升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末,建成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4家;新发展旅行社5家,旅游客运服务公司2家,旅游文化演艺公司2家,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企业或专营公司10家;新发展农家乐240户,总量达360户;建设旅游购物专业市场、特色旅游餐饮场所、大型旅游文化娱乐场所各2~3个。

- 35 -

4.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效率为原则,实施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针对不同景区特点,理顺旅游、农业、水利、环保、林业等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建立职责明晰、统一高效的旅游管理新体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抓宏观放微观,集中精力研究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市场规范、部门协调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明确界定旅游资源(资产)的产权,实行产权、经营权剥离,对产权不明确又涉及旅游开发的资产,由政府出面托管或者租赁,使各个旅游生产要素以及资源通过资本来配臵,实现旅游资产(资源)的优质化、收益最大化、收益分配市场化,架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模式。加快建立旅游投资咨询平台、旅游信息发布平台,组建南郑旅游投资控股总公司,依托强大实力,创建旅游投资的融资平台。

专栏6“十二五”旅游业发展重点项目 旅游业项目:天汉水城旅游区游客集散中心、天汉水城汉山逸墅别墅区、天汉水城青树古镇改造项目;天汉水城红寺湖别墅区、红寺湖景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天汉水城红寺湖片区旅游环线公路项目、天汉水城南湖片区旅游环线公路项目、天汉水城特色农业孵化区;大汉山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大汉山旅游专线公路;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环境保护建设项目、黎坪风情园建设项目、黎坪景区冷坝跑马场建设项目、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观光小火车建设项目;中华龙山景点开发建设项目;元坝古镇改造项目;青树古镇改造项目;巴山地质博物馆建设项目;巴山民俗小镇建设项目;小南海景区整体开发项目;圣水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石马山石林观光缆车建设项目;汉江南岸开发及水上娱乐项目;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龙岗遗址文化园区建设项目等。 (四)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劳动者素

- 36 -

质,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推动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1. 稳定发展粮油生产

以稳定米袋子、确保菜篮子为主要内容,贯彻中省市鼓励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8万亩,其中无公害稻米基地2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其中无公害基地2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1.5万亩。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涉农资金,强化水、电、路、塘、库、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步伐,进一步强化城镇公共交通服务,加强过境公路建设和相关用地规划控制,解决好过境公路与城镇道路连接问题。积极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工程,方便群众出行。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农田水利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良种良法引进推广,推进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型农业企业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监督系统和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围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产业,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打破“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界限,引导主导产业向多村

- 37 -

一品、多乡一业发展,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和提升,促使优势区域资源禀赋与优势品种布局相匹配,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等相关产业相协调,加快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无公害面积达到7万亩,绿色有机面积达到4万亩;烤烟种植面积确保4万亩,力争达到5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5万亩;生猪饲养总量达到175万头,其中出栏110万头,“五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引导农户联合,形成“生态种植业—生态饲料加工—生态养殖业—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业”的循环产业链,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

4.加快特色农业发展

围绕城市发展需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山、水、园、林”为特色,大力培育林果采摘、临水垂钓、植物公园、生态农庄、农家乐等旅游休闲农业;重点推进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特种养殖基地、名特优林果基地建设;着力建设观光茶园、观光林果园等观光农业;加快发展以林果、蔬菜种植栽培为核心的休闲体验农业;进一步扩大苗木花卉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城市绿化需要的名优绿化苗木,引进培育高中档观赏苗木花卉新品种,建立陕西苗木花卉交易中心。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种植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

- 38 -

地理标志特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探索扶贫开发与投入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实行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赈济相结合、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重点实施贫困村建设、扶贫移民、劳动力技能培训。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67个重点村的建设任务,搬迁贫困人口2.6万人,基本实现4.2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6.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镇与新农村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架构。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大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居住、就医及子女就学条件,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聚集。切实做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探索、规划建设返乡农民创业园,切实保障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科学制定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镇集聚发展。在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以提高村镇建设用地的利用率、节约使用土地为原则,适当进行撤乡并镇、撤村并组。

- 39 -

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进户用沼气、农村危房改造、道路绿化、建筑物装饰、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按照试点示范、梯次推进的原则,启动和实施3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逐步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新农村。

专栏7 “十二五”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粮食种植项目:中低产农田改造项目。 茶叶种植项目:生态茶园基地建设项目、良种苗圃,改良地产茶园,配套建设茶叶保鲜库、辅料库等相关附属设施项目;无性系茶园基地项目;。 生猪产业项目:原种猪场建设项目;无抗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 生猪定点屠宰网络建设项目。 蔬菜种植项目: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中药材种植项目:中药种植加工基地建设项目;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特色农产品项目:新建核桃丰产林、改建核桃低产林、新建油茶经济林、改建油茶低产林项目。 渔业养殖项目:完成水生动物疾病防疫体系建设、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休闲渔业产业群项目、宜鱼荒山荒水综合开发项目、池塘改造和水产苗种项目。 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生态观光茶叶示范园区项目;天汉水城特色农业孵化区。 (五)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坚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 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十二五”期间全社会投资总额年均增长35%,五年累计投资总规模达到323亿元。

1.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策划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的思路,强化基础设施、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生态保护、民生工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做实项目前期,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集中策划、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十二五”期间,全县初步

- 40 -

规划重大项目9大类226个,项目估算总投资665.84亿元。按建设类别分:产业化项目73个,总投资191.76亿元;基础设施项目63个,总投资348.16亿元;物流服务业项目12个,总投资14.35亿元;生态环境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52.18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项目7个,总投资3.77亿元;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项目36个,总投资55.61亿元。

交通方面,做好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工作,促进宝汉高速公路和西成高速铁路顺利建成通车。改造县乡公路254公里,升等改造公路170公里,改建农林场公路25公里,网络化建设8条137公里,打通我县与旺苍、南江、通江、西乡四个县的通道,新建桥梁5座265延米,改造危桥47座1520延米、拓宽改造通村水泥路166公里,实施52个村145公里农村道路硬化,完善通村公路排水等配套设施386公里,新建南郑县旅游客运站(一级),改建南郑县元坝客运站(三级)和南郑县喜神坝客运站(三级),新建15条线路163个农村招呼站。到2015年末,全县建制村通水泥路或油路率大幅提升,达到90%,形成县城与乡镇2小时公路圈。建设南湖港区、红寺湖港区客运码头10个,海事站房1处,改造码头及连接道路1处。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增加客运车辆130辆,更新客运车辆180辆,客运车辆达到420辆,到2015年末,全县客运线路达到60条,客车座位数达到5000余个座位,其中中高级客车由占总量的25%发展到60%,全县营业性货运车辆总数达到1620辆5500吨位,货运周转量11997万吨公里。

- 41 -

- 42 -

水利方面,加快重点水源和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实施水资源优化配臵,缓解供需矛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程度;加大节水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搞好水土保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电资源开发,促进渔业生产发展;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新建云河水库,新修、加固汉江、濂水、冷水堤防21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平方公里;实施红寺坝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完成大河坎自来水厂扩建;新修、改造农村供水工程201处,解决农村饮水人口20万人;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4.2万亩。

电力方面,围绕“双优电网”目标,新建中所110KV变电站,增容扩建青树、渔营、梁山3个110KV变电站,新建碑坝、元坝、红庙、白玉、铁炉、山口6个35KV输变电站;新建、改造10KV线路528公里,改造380 KV线路762公里、220KV线路660公里,配电室581个,安装配变电设备470台;新修、改造水电站13座,新增装机容量7770千瓦;实施中低压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实现中低压配电网跨越式发展。

信息方面,推进社会信息化体系建设,构筑高速信息网,以建设“数字南郑”为目标,建设高速度、大容量、统一、开放的多媒体智能化公用信息平台;加快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推动城乡互联网用户接入,加快实施三网融合;完善旅游目的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十二五”末,有线电视覆盖新增136个行政村,新增用户11130户;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196个行政村16713套;建设县城影视中心和大河坎、新集、牟家坝、红

- 43 -

庙电影院;建成南郑县应急系统及调频广播覆盖网和村级广播室495个;基本实现互联网络进村入户。

专栏8 “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综合开发项目:冷水河两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大河坎渔营片区开发项目;汉南大道及南一路道路两侧规划建设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南郑县城北一路东段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交通建设项目:濂水大道建设项目;天汉大道延伸段道路建设项目;大河坎梁山路道路建设项目;县城南环路道路项目;县城北环路道路建设项目;大河坎江南东路道路建设项目;县城雍州路道路项目;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南郑段;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南郑段;汉通路建设项目;县城至青树一级公路;桥梁改造建设项目;皇庙路建设项目;周高路建设项目;魏塘路建设项目;青岭三路建设项目;新铁路元坝至宁强界建设项目;新老路建设项目;西广路建设项目;周黄路建设项目;汉宁路建设项目;乡村道路建设项目。 水利建设项目:南郑县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南郑县汉江右岸梁山工业园区段堤防加固;南郑县 云河水利工程;南郑县农村供水工程;南郑县汉江右岸圣水段堤防加固工程; 南郑县农村小水电建设项目;南郑县水保生态工程;南郑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工程;南郑县小流域治理工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农村建设项目:南郑县基本农田建设;南郑县土地治理项目;南郑县“十二五”以工代赈项目; 南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等。 电力建设项目: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35kV变电站升压改造为110kV变电站项目3项;新建35kV输变电工程6项。 2.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投资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把握投资方向,注重投资效益,注重投资对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把资金重点投向民生工程、绿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改革投资体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民间个体、企业在公共服务事业和五大支柱产业领域中投资。按照“管好政府投资、放开企业投资”的原则,全面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管,推进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法制化、透明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加快企业投资的主体地位作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规范和促进社会投资。

(六)加速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经济屏障 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44 -

1.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南郑县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巴山的中山至高山区,米苍山主脊两侧,地域广阔,也是南郑森林和土特产主要分布地区,以涵养水源、保护珍稀物种为主要生态功能。猕猴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为主;黎坪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原始森林为主;小南海自然保护点,以保护岩溶地貌为主;梁山地质剖面自然保护点,以保护古生代化石群、地质剖面为主。国土资源管理以保增长、保红线、促发展、转方式为重点,保障全县民生工程、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用地需求,力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

2.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规划,持续推动天保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及低产林改造工作。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碳汇林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造林固碳意识,促进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到“十二五”末,全县各类人工新造林12.5万亩,新增有林地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4万亩,发展核桃等经济林3万亩;油茶低效林改造2万亩;主要交

碳汇林业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

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②

碳补偿也叫碳中和,是现代人为减缓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③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 45 -

②①

通干线、主要河流绿化率达到80%;主要公路、河流两侧直观坡面绿化率达到65%以上;35%以上的村镇达到“三化一片林”建设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5%。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3.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建设

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噪声污染。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收运与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等4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实施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解决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要求,推进城区绿化美化,精心打造一批生态城镇和生态乡村。

4.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消费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逐步消除“一次性”消费用品。支持发展太阳能、农村沼气、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完善重点工业污染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监控体系,坚决淘汰水泥、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项目,强力推进新型节能墙材产业发展,全面实现节能减排预期目标。

- 46 -

专栏9 “十二五”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 生态保护项目:县城公园绿地建设项目;水保生态建设项目;红寺湖景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林业保护项目: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项目;退耕还林二期工程建设项目;长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中幼林抚育规划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项目:集镇污水处理项目;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集镇垃圾处理项目;工业污染控制与减排项目;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圣水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项目;汉中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 (七)加速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打造坚实和谐社会基础 “十二五”期间,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建设“和谐南郑”。

1.全力解决民生问题

扩大就业,将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现代旅游业等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将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规划,正确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合理转移就业。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建设,鼓励发展各类专业性职业介绍机构、劳务派遣公司,规范、指导职业中介机构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培训、职业指导、劳务派遣等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和各类职业培训,加快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进程,培养一批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工和技师。到“十二五”末,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5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及配套措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其保生活、促就业的双重作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

- 47 -

筹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建立适应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 98.5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达98 %,失业保险参保覆盖面达98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8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5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力争将全县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济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形式有别、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临时困难救助、大病救助、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三大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高度重视低收入人群住房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设,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十二五”时期,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力求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覆盖面达到贫困人口的10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以上。

2.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科技科普工作方面,大力实施科技兴县“5311工程”,组织实施涵盖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30个科技项目,扶持10个农业科技服务机构,集中力量培育10个科技示范企业,

- 48 -

引导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认真贯彻执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到“十二五”末,使我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人才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人才队伍。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大培训力度,采取上派下挂、跨区域学习交流、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和党纪党风教育等方式,建设一支勤政廉洁、求实创新的公务员队伍;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到“十二五”末,全县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达到380人,中级职称人员达到2500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

教育事业方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全面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竞争实力。调整教育布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双高普九”(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把南郑县建成陕西

- 49 -

省教育强县。到“十二五”末,将现有152所中小学逐步调整到75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17所,小学54所,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学前一年入学率城镇达95%以上,学前三年入学率城镇达86%以上、农村达83%以上,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达98%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4000人到4200人;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和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分别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专栏10 教育事业重点工程 ★ 布局调整工程 ★ 育人为本工程 ★ 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程 ★ 高中教育普及工程 ★ 职业教育提高工程 ★ 学前教育规范工程 ★ 民办教育促进工程 ★校外教育发展工程 体育事业方面,广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城市社区体育器材配送工程”,建设和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培育体育产业;积极开展以体育健身、竞技比赛为主体的体育活动。继续扩大体育馆俱乐部经营项目,完善体育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全县体育产业经营户的经营行为。

卫生事业方面,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合理布局和配臵公共卫生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防疫服务网络体系,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

- 5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8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