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曲研究的综述

更新时间:2024-05-09 1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昆曲研究的综述》

姓名:丁洪伦班级: 09学号:学科:音乐文献阅读与写作 级音乐学 20091080196

关于昆曲研究的综述(期末)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然而这样的艺术瑰宝却身处没落面临淘汰的险境。该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发展

(一)、文人雅士的推动发展:

1、明清时文人雅士对昆曲以“清赏”与“雅玩”的态度,对昆曲的盛衰运势、昆曲的艺术形态以及昆曲的审美风格等均有着重要影响。它揭示了昆曲作为地域文化产物的显著的地域性质与雅文化本质。

“ 清赏” 是文人观赏昆曲的主体方式,是对昆曲“故事属性”的漠视及“歌舞属性”的偏爱。“清赏”的欣赏方式不仅关乎昆曲的产生;而且与昆曲的繁盛、式微密切相关。“清赏:使得昆曲在旧时危机四伏世界得以存活,使得昆曲四散流布,导致了昆曲家班、家乐的持续繁荣,而且它还影响了昆曲在表演方面的诸多特点,影响到昆曲的艺术形态。继而推动了昆曲的发展。 “雅玩” 独特心态首先导致了昆曲与文人生活的水乳交融,导致了文人生活的昆曲又曾具体体现为多个方面:

“求精” 不断追求艺术风格的雅致与精美。 “坤化” 逐渐强化的“阴柔”倾向。

2、组建家班,积极推广昆曲的发展

建立私园:为家班演出提供场所。昆曲,借园林之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园林,借家

班演出凸现主人的文化品位,两者相辅相成,体现出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的和谐统一。主持或参与家伶教习、排练。为经营家班,许多文人雅士“竭尽心力”或“亲授以声歌之伎”,或自任导演,指挥家伶排练。对于家伶的训练,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组织家班演出活动。明末和清初,家班演习之风盛行,家中无论有事无事,家班主人常常组织家伶演出,除了在自家宅院,还常常外出献艺。

明清文人追求“清赏“”雅玩”,追求艺术风格的雅致与精美独特的心态导致了文人生活的昆曲化,赏昆曲成为文人阶层流行的时尚,昆曲也成为文人雅好的代名词。文人士大夫在诗文、音乐、戏曲等方面颇有造诣的介入,推动了昆曲的发展,使之风靡全国。

(二)自身发展:

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昆曲坚持以传统为本位的发展原则,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正因如此而获得成功。像昆曲这样有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古老剧种,其艺术魅力并不止于古典,而仍可以在当今获得某种现代意味。这是一种对古典情怀的回归;

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预示了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发展态势。

二、传播

(一)、从传播式态而言,昆曲须从以自在传播为主向以自为传播为主的转化。 (二)、从传播模式而言,昆曲须从保守型传播向开放型传播转化:

1、名人效应策略,吸引青年观众的眼球;

2、回归传统,利用传统使自己得到重生;

3、琢磨现代人情思,把古老剧种的情思和精神与现代人的相通,把握其现代意义; (三)、增加艺术机构,扩大艺术队伍,奠定艺术体制。

三、特点:

(一)题材:

1、 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表达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关心和祈愿; 2、深富人生哲理。提出了青春、欲望与灵魂、志向之间的矛盾,显示了政治取向;

3、 提出了现实与人生事业、个性追求之间的困惑,揭示了率意而为、遗世独立与顺时

随缘与世沉浮之间的两难选择等,皆发人深思,体现了剧作浓郁的哲理色彩; 4、反思主流思想。对于主流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反思与试图挣脱,在反思中不断解

构主流和自我。

(二)曲腔关系:

昆曲现存曲牌中,同一曲牌没有两支曲子的唱腔是完全相同的,反映了昆曲音乐中曲和腔的复杂关系,而要探明这一问题先要明了“昆曲”的定义和“水磨腔”的实质。 1、 昆曲:昆山魏良辅所创“水磨腔”谱唱的南北曲。原为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2、水磨腔:,简称“磨腔”,又称水磨调、水磨昆腔。它的实质,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 平声腔格

② 节拍板式: 拍子缓慢,便无热烈之气氛,益增冷清之感觉; ③ 唱腔 :以四声腔格【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为载体依字行腔。 ④ a平声腔格;

b入声腔格; c上声腔格;

d去声腔格;

e四声唱腔高低总则。

3、谱曲法: 点板、框架腔、四声唱腔、联络腔。点定板式、认明乐曲框架腔,属“曲”;用四声唱腔和联络腔,属“腔”。 4、唱法: 字清、腔纯、板正。

(三)唱腔音乐:

1、曲牌体:每一段唱腔是曲牌体,每一折戏的组合是联曲体,每一部传奇的体裁为集折体。 2、曲牌体程式:“词式,乐式,套式。” 3、在传承中的古典特征:

① 兼收多曲种曲牌,

② 吸收了民间时调、里巷歌谣、宗教喜丧等曲调充实唱腔及伴奏音乐。

③ 唱腔伴奏乐器方面:以曲笛为主,笙、三弦、琵琶、提琴为副的五大件文场伴奏班子。

(四)曲牌联套:

1、 基本结构形式:昆曲中曲牌联套的基本结构形式为:

头: 引子性质的第一支曲牌;

身: 主体部分,包含若干支(至少一支)曲牌; 尾: 结尾性质的末一支曲牌。 2、类别:

①北套:北套用北曲,在宋代北方民间音乐基础上经诸宫调到元杂剧中发展成熟,以戏曲的一折为一套;

②南套:南套用南曲,在南戏中于宋代南方民间小调音乐及宋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

来,它是在南套、北套均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出现相互影响、交融的基础上产

生的。

3、结构原则:各首单支曲牌前后相连、组合成套时所表现出来的彼此间在音乐上的相互关系。

4、主要表现:

① 文学内容: 昆曲是综合艺术,其中的音乐与文学、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

融合,共同发生作用;

② 板式—速度 :板式—速度变化是曲牌联套音乐上的重要结构因素,也常是推动

音乐发展、前行的一种基本力量;

③ 宫调 :包括燕乐调外和笛色定调2个主要因素;旋律 戏曲是声腔艺术,每种声腔在演唱方法、音色、常用旋律音型和润饰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形成了该声腔的特殊旋律风格。

(五)上声字腔格特点:

1、 声音低沉,演唱时多以低音起

2、 腔格较长,多起伏变化,其全部腔格呈现出下降后上升的进行形式,在首音高出后,下

降一音,此低音须作虚唱,并略作停顿,有吞咽之意,在曲唱中称为“嚯腔”,又称“顿腔”。 嚯腔是上声字最主要的腔格特征。

四、保护:

昆曲是一份活的遗产,它的继承主要靠活人的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相传承接。昆曲艺术人才是保证昆曲艺术传承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昆剧艺术人才培养关系着昆曲艺术发展的命 脉。昆曲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持续。

要让新一代的昆曲人能把昆曲艺术事业传下去,让他们安心地在昆曲这条冷板凳上坐下去,除了要培养他们的事业心,调动他们内在的热爱之情外,我们还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从政策上、机制上、物质待遇等方面解决问题。

(一)、政府的主导角色:确立起由国家政府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动用国家力量对其扶持,

将此纳入建设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举办系列昆曲艺术学习;拓展昆曲演出点、扩大

宣传平台。制定昆曲保护法规。

(二)、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是传承发展的根本,让昆曲在教习、排练、演出、与各界观

众的交流等活的艺术生命运动中保持生机。应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用)来保护的。 1、主动地追求创造; 2、把握规律地创造。 (三)、主体作为:是必要和重要的, 人们是否对昆曲持有发自心底的文化认同,这是关系关系、乃至决定昆曲的保护与生存。只有民众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温情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慢慢地从心灵上去贴近和呼应昆曲这种艺术与文化,自然地承担起社会的隐性义务。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昆曲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发展。

五、内涵:

(一)历史积淀: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曲牌体剧种,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美誉,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的地方戏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在世界上属稀世珍宝。

昆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经数百年的艺术积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在曲调旋律、演唱技巧、戏剧性的表现手法等方面非常完美,绵延至今六百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雅严谨的昆曲艺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

(二)对现代声乐的影响:

1、讲究字音;昆曲对中国声乐艺术的一大贡献,是它深化了汉语在咬字方面所能显现的特殊美感。

2、用声丰富;昆曲演唱是声音造型艺术,嗓音运用非常丰富。

3、善于用气;“气为声之本”,气息对戏曲或声乐演唱都是极其重要的。

4、以情引声;昆曲演唱虽然很重视技巧,却又反对一味地卖弄技巧,既要技巧法则、又不要被法则所困住,一切技巧都是为表达“情”服务。

5、综合艺术;昆曲是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昆曲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

学等于一体,是文化底蕴最深的剧种。 6、教学及艺术实践;戏曲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戏曲演唱中丰富多彩的艺

术表现手法运用到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可使学生演唱的作品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昆曲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昆曲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我们后人加以继承和发扬。因其特性已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这是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 宁 《_清赏_与_雅玩_昆曲的文人环境与地域色彩》 2005.1·文艺争鸣·理论 (2)刘 祯 《21世纪昆曲研究概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

(3)解玉峰 《90年来昆曲研究述评》 2005.1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汪人元 《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5

期总第85期。

(5)王正来 《关于昆曲音乐的曲腔关系问题》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4年第3

期总第77期。 (6)傅 谨 《昆曲《十五贯》新论》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6年第2

期总第120期。 (7)顾兆琳 《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谈全本《长生殿》的曲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总150期)。 (8)杨才元 《昆曲翻译探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第4期。

(9)董维松 《昆曲曲牌【梁州第七】形态分析》 中国音乐(季刊)2007年第4期 (10) 李连生 《昆曲曲牌结构试析》 戏剧宝典 075。 (11)褚 历 《昆曲音乐的曲牌联套结构特点》 学术期刊。

(12) 戴 平 《论昆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人才接续》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总135期)。 (13)俞为民 《论昆曲上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 (14)刘召明 《略论晚明戏班与昆曲声腔传播》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4年

第2期总第112期。 (15)刘红 《明清文人与昆曲发展三探》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

No.12。 (16)任孝温 《试论明清曲会与江南昆曲的“大众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 第五期。

(17)吴平平 《新世纪昆曲传播新趋势》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6

期总第86期。 (18)施 敏 《学习借鉴昆曲,促进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第4期。

关于昆曲研究的综述(期中)

昆曲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她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对于人类具有永恒的魅力。 当今的流行文化给人刺激,在狂欢中解构经典,但就像人经常吃荤菜就想吃清淡素菜一样,人的审美趣味也需要调整,高雅的昆曲就可以修复一下“被腐化的口味”。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需要载体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不是一句虚空的口号,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载体,昆曲就是最丰富、最多姿多彩的载体之一。

《“新概念昆曲”简论》

孙书磊

一、题材与主旨

“新概念昆曲”之新,题材的创新。

1、 新概念昆曲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表达他们对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关心和祈愿。

2、 深富人生哲理。提出了青春、欲望与灵魂、志向之间

的矛盾,显示了政治取向、社会要求与人

生事业、个性追求之间的困惑,揭示了率意而为、遗世独立与顺时随缘、与世沉浮之间的两难选择等,皆发人深思,体现了剧作浓郁的哲理色彩。 3、 反思主流思想。对于主流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反思与试

图挣脱,在反思中不断解构主流和自我。

二、技巧与原则:

1 《技巧》 不同于传统的昆曲本戏,也不同于传统的昆曲折子戏。剧作皆为独幕剧。 2《原则》

1 创作原则: ○

对于昆曲的表演手段不完全使用,但是亦不放弃。大量运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段。

对现代音响技术的使用。“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方式和反复演唱主题曲的表现手

2 叙事原则: ○

没有一个严整的故事情节,不遵循对事物发展跟踪描述的叙事原则,概念化、抽象化的塑造人物原则。互动性的舞台场应原则。

三、 缘起和方向:

新概念昆曲”虽然仅有五年的发展历史,时间非常短暂,但新作不断涌现。新概念昆曲”的创作绝非昆曲艺术家一时的冲动,而是其对所面临的困境不断思索的结果。 “新概念昆曲”将演员的表演主旨直接告诉观众,或者干脆使用字幕进行大段

表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昆曲艺术家在昆曲传播问题上基于两难心态而产生的良好愿望与急于求成心理。 新概念昆曲”对传统昆曲提出发展的要求无可厚非,在很多地方也能够坚持昆曲的写意原则,其锐意进取的精神更令人敬佩。但是,“新概念昆曲”属于实验昆曲,与传统昆曲存在着质的差异,其艺术表达的较大跳跃性与不确定性、叙事模式的意识流化以及主题

表达的解构性等前卫特征,与传统昆曲的表演内容和精神之间需要进一步的融合与统一。

浅谈昆曲演出的剧场性

吴文彬

剧场性的第一要义是戏剧与生活的区别,剧场与生活现场的区别。所以剧场就是戏剧作为剧场艺术的假定性。

昆曲,发源于民风温软的吴语区,一开始就具备了文人士感兴趣的因素,其民间原生状态维持得很短,很快就接受了人趣味的改造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戏曲剧场性的追求,昆曲的剧场性追求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大多数地方戏相比,昆曲是一门雅致、美的剧场艺术。

昆曲的生存环境直,接决定了它的剧场性的构成,和同属一个系统的民间戏曲也有著差别。昆曲的演剧环境是在园林、厅堂等清雅的私人小场,演剧方以细腻柔曼的形体动作和音响效果为主,观演关系,在自由互动的基础上追求会心与神通,是那种哄闹式的激烈的互动。

布景、道具的设置,既有中国曲共有的非写实性,又有昆曲特有的诗意和灵性。文人小剧场昆曲演出的剧场性构成直接决定了它的特征和功能。往往具有实验性、剧场性的功能,首先是娱乐,娱乐之外,教化和交际则是比较实际的功能。教化的第一层境界是化德,感化观剧者的道德,引导观剧者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对人品产生影响。

更高的境界是化心,对一个人感情体物的方式产生积极影响。认识到昆曲剧场性的独特之处,对昆曲在今天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源流与趋势:台湾昆曲传播简述

曹燕宁 李 斌

一、昆曲:从内地到台湾:

1、 明万历前台湾概况:

1335年,大都政府在台湾设立巡检司,继后,明朝中央在台湾设立巡检设巡检以守

澎湖”。明朝中期,明万历年间,“昆曲迅猛发展”的时期。明万历年间,昆山腔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传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流入北京,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剧种。

2 、 台湾教育体系初建郑成功进入台湾,是文化移植的象征。继而教育制度的厘定与完善,为台湾培养了一批有能力进一步接受高层次艺术文化的人士。1666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南市建成孔庙,从此汉文化开始系统地进入台湾。汉文化的进入,为戏剧、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品味的戏剧传入培养了观众,奠定了审美基础。

3、 昆曲正式在台湾传播:

康熙二十二年正是昆曲全面兴盛的时期。昆曲演出活动在明末已十分普及,当清初社会渐趋稳定后,昆曲仍向前发展,愈益成熟丰满,。到了昆曲演出极盛的“乾嘉之世”,昆曲团体在台湾已有了一席之地。当时有个昆曲行会组织名叫“台湾局”。这已是昆曲在台湾正式开始传播的标志。

二、昆曲在台湾的传播

1、 乾隆末年,京剧开始迅速成长为国剧,从内地传到台湾。同治末与光绪初,昆曲力量

在内地逐渐瓦解,台湾的昆曲传播也走向寂灭。1949年,国民党入台带去大批昆曲曲友。成立了同期曲会与蓬瀛曲集,唤醒了昆曲,为后来的更大规模的昆曲传播做好先导宣传工作。 2、 台湾昆曲徐炎之、张善芗徐炎之、张善芗是在台湾积极传播昆曲的著名曲家。痴情于昆曲的高雅腔韵,在台湾各大校园指导各高校的昆曲社团,教授昆曲, 3、 在高校积极组织新的曲社,扩大昆曲在大学生、中学生中的影响。

三、台湾昆曲传习计划 :

1、 礼聘上昆著名昆艺家和乐师赴台教授 ;

2、 在专业培训中,招收优秀青年演员来学昆曲,师资则聘请大陆各昆曲团和戏校的优秀

演员、教师以及台湾的资深曲友。

四、当代台湾昆曲传播趋势: 1 传播视野日益阔远; 2注重昆曲可持续发展;

3注重昆曲演出与市场的结合; 4人民的关注。

作为艺术文化宝藏的昆曲,我们应强烈保护意识,在传承中不仅要注重演出与市场结合以及人群的主动参与的特色。还应广纳多元素的音乐以求发展,让昆曲在它应有的舞台上继续上演。

对于昆曲这一文化,每位笔者都提到了“保护”,也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传统昆曲还是“新昆曲”都在走一条相同的发展之路,现如今流行文化日渐繁盛,昆曲日渐没落,我们该为中国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最为个人的角度应该是这样的:

1、在有限的时间里尽自己所能的关注、学习昆曲;

2、做好有关昆曲保护的宣传;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心系昆曲,昆曲这一古老戏曲就会一直发展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8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