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课比赛演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5-26 04: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1、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你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 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素质是人在自己在工作环境中和生活环境中和社会环境中和夫妻性环境中和事业环境中和其他环境中有效的控制自己心理情感,心理压力,心理冲动,心理稳定,心理和气,心理乐观,心理自然的处理心理状态调整。
(二) 身体素质
所谓身体素质是自己或别人有强壮身体,强壮体制,想跑步想锻炼,多充满火力和动力越快越有力气,也从没有出现生病和身体不行状况出现 (三) 文化素质
所谓文化素质是自己在文化界里学习知识比较广阔和知识繁多,有高素质文凭 (四) 品德素质和道德素质
所谓品德素质和道德素质是在自己和别人常常经常发生吵架和争夺当中发生没有品德素质和道德素质说法,平时吵架中说起素质其实是品德素质和道德素质,真正有品德素质的人和道德素质的人,无论说话语言和行为方面有正确和情的让对方对您有思想方面,心理方面,文化方面有很好肯定和心服肯定稳定 (五) 修养素质
所谓修养素质是自己在和对方接触感觉感觉品德和道德高尚,对别人当中看了有文化人,感觉很好,很舒服高兴样子表情
(六) 有语言素质
所谓语言素质是自己在和人接触中语言文明和礼节礼貌表情比较好体现做人,人生价值和世界价值体现 2、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当代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提出了哪些新的,重要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的成长主要提出了3点要求: (一)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未来社会最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注重标准答案,结果使孩子独创性受到压制,很可能埋没人才。作为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一定要鼓励孩子能够有创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低年龄的孩子,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 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敢想象。因此,儿童期是发展想象力的最有利时期。要使他长大后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动手动脑开始。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素质。 现在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不少的家长鼓励孩子竞争,而对学生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学生在同伴和同学之中缺乏合作意识。一个不善合作的人,很难成功。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至于没有一个人能够办完哪怕是一个程序的事情。不善与人合作,自己的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即使能够做到单凭自己的本领完成了某项工作,也可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科技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取得成绩就越需要合作,越需要这种合作的品质。未来社会需要一个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善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三)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的发展能不能成功,不完全决定于智力因素。一个人对工作
是不是非常投入、感兴趣、专注、抑制力强、不畏惧困难,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相反,真正成功的人不见得是智力非常好的,而是他的性格、品德。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全面发展,特别要注意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感性格意志的培养,能力方面培养。
3、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指的是学生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而作为老师的就需要帮
助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怎样帮助呢?
在讲授心内容时,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总结自己讲授经验中创造出一个讲授计谋,那就是“跳一跳,摘个桃子”或“跳起来摘果子吃”,意思就是讲授要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要让学生经过起劲可以达到,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奉送现成的“果子”,要让学生自己起劲想措施去摘“果子”。 在解答问题时,古时就有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也就是说老师要做的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综上所述: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和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启发疏导,循循善诱”
4、我国著名教育家霍 征讲过:“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句话主要指教师除了在专业知识上把学生教好,还应该具有两种精神: (一)个是爱满天下的精神
指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片赤诚的红心,忘我奉献的爱心,对教诲事业和儿童要只讲奉献,不讲个人利益,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不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该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心学生的心态出发,做学生的贴心人,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爱的人,他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另一个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因为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能够引起很多的矛盾,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意识增强,“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是“大人”,处处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但当这种渴望达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强烈地抵触情绪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教师要理解学生心里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弄教诲工作不能只顾眼前好处而不顾久远的社会需要,教师要根据人才成长周期性的规律对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多加关心、帮助,正确疏导,总有一天孩子会被教好的。
5、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学生发现真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的坏教师指的是只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和答案的老师,而这里的好老师指的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老师。这两种老师主要是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前者的教学模式是灌溉式的,而后者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的。
《师说》里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教育的改革,这种观点已经不能使用了,因为教学不仅仅只是靠老师的说教,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不应该授之以鱼,而应该授之以渔,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和答案,这里的渔指的是捕鱼的方法和技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在讲授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中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子。”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也曾说过:“儿童的头脑决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老师都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
6、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指出:“儿童的头脑决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而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
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7、有人将教师比作“教书匠”或“知识的搬运工”,对此,你有任何看法?你个人对教育有怎样的比喻? 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决不做《教参》的“搬运工”、“代言人”,教材的“肢解者”;而是努力追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也曾指出:“儿童的头脑绝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形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常常被大家使用,常常用来箴告咱们教师,在讲授中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会进修,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得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终身受益!
若非要对教师做一个恰当的比喻,我个人认为它更像是能够“点石成金”的魔法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8、“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请你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发表对这句话的看法和意见。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从数量上而言,在文化知识,社会经验,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等应该明显比学生强。如果仅从学科知识这一点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般已经构成“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我认为教师的“一桶水”与学生的“一碗水”绝不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而且必须重视这“水”的质量问题。也就是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我们平时讲的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就是强调不能只给学生功能单一的水,而要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水!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句话有可取之处,但应注意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让孩子被动接受这碗水! 9、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有人说:“教师就是课程,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此话正确,新课改中提到“教师即课本”,一个教师如何理解教程,就决定了他如何实施教学,他的课程视野,甚至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以“等差出列前n项和”课题为例,应该设计将求解1+2+?+100的高斯算法推广到求解1+2+?+n的问题上,从而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标下的备课可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戏中有生旦净丑末,各具特色的学生适合不同的角色,教师作为幕后工作者,为学生创出学习的氛围,点亮学习的聚光灯,学习之音响起,学生便互相合作,相互鼓励,为教学显现一场别具生面的大戏
10、有学者提出,“教师是高危职业,他们既可以拯救人,也可以毁掉人”,对此,你有何见解?
分苹果的故事里。同样的是分苹果,却可以有如此不同的分法,而且也因此分出了如此不同的结局。一个孩子长大成了犯人,一个却成了某白宫著名人士。一种分法类似于中国古老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这其中固然含有劝人敬老爱幼的美德,但同时也有某种虚伪的成份。另外一种方法是正视孩子的欲望,但她运用了比赛的方法导孩子平衡这种欲望,,显然第二种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这对于我们教师工作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是由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示范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11、有人指出,“优秀的教师=教育过程+教育反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举例说明。 教育过程有启发式教学;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教师成长的强大动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实现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融合,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举例略
12、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常常鼓励孩子追求“第一”,其结果却往往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唯一”,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日本教育家教育其子的一段真实故事
小铃木上小学时,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 小铃木表示不解,铃木便解释道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既然你已经合格了,你就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了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了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要知道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铃木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儿子陡然觉得轻松了许多。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爸爸,这样学习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 “你永远记住我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铃木的话深深地印在小铃木的脑海里,小铃木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他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他感悟到,还应该读读“生命”这本无字的天书,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百科全书。
小铃木成功了,他比班级中的任何一个好学生都成功,获得的财富也最多 我们现在的教育常常鼓励孩子追求“第一”,但铃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更注重孩子的求知欲,而不是类似追名逐利的“第一”,让孩子自己喜欢学习,从而获得成功!现实生活中,第一确实让孩子变得追名逐利,也丧失了对知识最原本的求知欲,更丢失了自己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天性,本应各具特色的孩子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复制品,失去了其唯一性!
13、一位教师曾经这样比喻知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即“知识是板子,学生是钉子,老师是锤子”,对此,你有何评论?
这个比喻将教学看成教师硬将学生钉进知识的板子之中的一种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是不恰当的比喻。按照建构主义观念,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探究、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我把知识、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比喻为知识是土壤,学生是种子,教师是园丁。园丁之于花草树木,所能做的就是浇浇水、施施肥、除除草、打打药、晒晒阳、剪剪枝,是很有限的,但很重要。所做的一切,必须在花草树木之天性所规定下进行。这种花喜阴,就不能让其多晒太阳;那种花喜欢干旱,你就不能多浇水;这种树是盆景,你就要按盆景的修剪方法修剪;那种树是栋梁,你就要剪掉斜枝,让其茁壮成长。总之要尊重每一种花草的个性所为之,也就是“以草为本”。也就是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
教师之于学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规律。
而如今的教育,很多学校由于考点、知识点、以及大量参考资料和教师各种学案的掺入,使学生摆脱不了思维的框定,难于自由自主地学习。虽然课堂合作的热烈、发言的积极,但多半来之参考书,多数来之教师的学案规定,学生缺少思辨的时间、 空间,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老子云:“道法自然。”当然教育之道也应法于自然。一个一岁半的小孩,不会讲话,被人说成“贵人说话迟”是有道理的,虽不会讲话,他却像蜜蜂一样勤劳,频率极高地去做和想,他会拉着你的手曲折地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他会啊啊大叫,让你告诉他这种东西的名称??使得不会说话的他更醉心于活动和思考。由此可见大自然育人的安排是多么缜密,让孩子先活动,先思维,后说话。教育如果也能够和它的步调一致,教师若能像园丁之于树木一样之于学生,就会使之流畅地成功和发展,那么祖国教育将永远是春天!
14、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说:“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你是怎样解读这句话的? 我是分以下几点理解这句话的: 一、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
吴老师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 作为老师的人,恐怕没有几个心甘情愿的愿意以一颗跪着的灵魂来支撑自己的躯体而教书。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但事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跪着教书的。
(一)跪在文本和教参上。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林妹妹。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但现在的现实是教师对文本没有自己的思索,完全依赖教参的解读。可以说,教参已成了许多教师的左膀右臂。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会思考,二是懒于思考。导致思考能力与独立精神的退化,造成我们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千篇一律,学生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
(二)跪在学生前。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或看法,不能作出迅速的评价与判断,从而附和学生,或者以自己的权威压服学生,以对为错。
(三)跪在考试前。教师之所以跪在教参和学生面前,就是源于考试。考试如指挥棒,影响着教学。一些教师从开始就从基础知识入手,按着考试需要,做复习试卷,大量练习。很明显,“教”成了“考”的奴隶,“学”成了“考”的俘虏。考试作为一种手段,理应发挥它的作用,但归根结底,它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不可能测试学生的全部。把考试和教学混为一谈,甚至视考试高于一切,是本末倒置,杀鸡取卵。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要求为人师者要做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
其次,要求教师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谋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
第三,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 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
如果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还可以在模仿名师、教研室以及老教师的基础上来求得进步,那么随着自己教学年限的加长,就不能满足于在他人身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否则一辈子都不会有进步和创新。我们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后,还要追求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扬长避短,可以真正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而不是随意的机械的模仿。 三 做最出色的老师 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
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书”才能上升为教育。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
15、请你列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三种品质,并结合实际加以简要说明。
我以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三种品质是: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实的学科底蕴;宽广博爱的胸怀。 第一,高尚的人格魅力。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它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全面发展。自然,教育和培养开拓型人才的任务历史地落在教师的肩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工作的意义以及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否则就担不起这份责任。“教人之人当自强”就是这个道理。
俗话说:“打铁必须本身硬”。教师的高尚人格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我认为,做为教师要有道德、有修养、要正直、要坦率、要诚恳、要勤奋、要实事求是、要爱岗敬业、要无私奉献、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健康体魄做保证。
人格魅力是决定人际间相互吸引的一种肯定因素,“身教重于言传”,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师上课时精神饱满,谈笑风声,衣着得体,大方而且关心爱护学生,通情达理,学识渊博,对工作认真负责??那么,老师这种积极的形象就给学生作了好榜样。学生便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们也会不自觉的朝老师的方向发展,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积极向上的人。 第二,坚实的学科底蕴。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不会太重。决定教师学科底蕴的核心因素有两个,对教学目标的意识和对教学方法的掌握。 对教学目标的意识
教师要能理解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缺少对知识结构的明确意识,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无的放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只知道敌人在某一座山上,要消灭敌人,唯一的做法是轰炸每一寸土地,这不是“题海战术”吗?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如果只有概念、策略、规律、基本模型,而缺少运用概念、规律时的方法、策略、技巧等,显然就不能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新课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冰山显露在水面上的部分”,复习课是“冰山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清晰认知既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科底蕴的表现。 对怎么教的合适定位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根据知识是概念、规律、模型、器件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宽广博爱的胸怀。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教师只有爱学生,以爱为本,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真心爱护学生,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更要爱后进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他们自尊、自强、自信、自爱。我们要始终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要我们全身心把知识、智慧、爱心无怨无悔的奉献在学生身上。相信当我们把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时,收获的将不止是学生,还会有我们的心灵。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产生无与伦比的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因为责任和义务,这种爱在本质上是无私的,因而也是神圣的。
师爱的本质要求教师牢固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真心实意地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爱“后进生”,更不能歧视所谓的问题生以及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务必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并使他们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在这种前提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呵护,问题意识也得以萌发,他们的思维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一些新奇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也随之产生。试想,学生若总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总是惴惴不安,又怎么能敢说、敢做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 16、“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之一,你认为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何在,对此,你有怎样的改进建议?
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与总体办学目标不一致,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力的普遍现象。
由于“考分制”的作用,指使“分数第一”的观点占统治地位。学校、班级和学生按分排名次,造成了一些学校、教师竞争意识的错误发挥,从而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加大学习剂量,加重了师生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对策:
(一)首先要拨正办学方向。我国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法律性,都力求使所有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应该对现行的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实行有序化的调整和优化组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其处在一个轻松自由,丰富多彩的环境里,学得多种本领,从而学得更多的社会知识、社会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塑造较完善的自我。
(二)我国的高考和中考制度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窃以为有些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诸如,考试命题应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既要使其有明显的选拔性,又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发挥好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
(三)要改进现行教学评估制度,逐渐遗弃排名次的做法,逐步改进分值太细的做法,比如试行五分制等。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标准,不能单看分数,也要看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
原因之二,是以教会学生文化知识为限的旧传统观念作怪,引起教学思想偏航所致。
由于受封建教育的熏陶和影响,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等陈腐思想意识远未消除;传授书本知识几乎天经地义地成为唯一的教学途径。 针对这种情况:
第一,首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的航向,由较低层次的“教会文化知识”渐进到“使学生获得获取知识能力”的较高层次上来。
第二,由于教学思想的偏航与教育者的素质相等,因此,我们应把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放到首要位置上来。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不再是“书呆子”型教师所能胜任的了,而是需要大批富有情感、情趣、一专多能的教师以其良好的教师形象,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净化、和谐的环境。
第三,建议领导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班级人数,阻止加班加点,限制每天作业量。在思想未跟上的情况下,用党纪、政纪甚至制定相关的法律约束之,并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保障学生人权的高度上来认识。 原因之三,是由于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致。
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不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而“熟能生巧”的传统思路,造成了题海战术和作业负担的加重;目前有些地方出现的只重视作业的量,并不重视作业的质的做法,耗费了学生大量精力,结果事倍功半;不重视情感教育,实行“师道尊严”,对学生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打骂学生。而打骂学生的教师和家长大都自称出于“爱心”,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不然,爱与打骂是无缘相提并论的。
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叫做“不是让课本成为孩子们的世界,而是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课本”,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第一种思路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让他们钻进去无法跳出,因而思维无法驰骋,视野无法开阔。而第二种则是通过查阅资料,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让他们从高处、广处审视教材,学习自然会广博深厚,第一种思路教师表面是给了学生自由,实际上是把学生思维“生拉硬拽”到自己设的圈子里,将学生“绳之以案”,不管学生讨论得多热烈,思维还是在原地打转转,这种做法无疑是给学生戴上了镣铐,使他们思维禁锢,思考受到严重束缚。
而第二种思路却始终在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素质培养。
第一种思路教师实际上还是以自己如何教来决定学生如何学,实际上是重在让学生得出结论,而第二种则是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学生的问题决定怎样教!这种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课堂学习方式,不仅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拓展,更是心智的拓展,审美的拓展,重在学生的思维培养。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创造性,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或者是师生互相启发创造。
18、有人说,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教师越来越难当了,你认为当今中小学教师面临哪些主要的挑战? 孩子难管教,教师难当。这是当今的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发展、和谐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亲其师则信其道”。
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要任务就是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其次,教师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关怀备至,又要对他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教师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 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尊师和爱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会产生光荣感,从而更加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事业,更加自励自勉,处处身教言教都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影响。而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又会更加尊重和热爱教师并听从教师的教诲。
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爱生的基础,而正确的教师观则是学生尊师的基础。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也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教师不仅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而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师观。四、 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因素。教师的民主作风对生关系的影响极大。有些教师不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不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上努力,而只是盲目地追求个人权威,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自己的要求和做法是否全合乎教育规律和原则,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一味要学生言听计从。他们还任意惩处学生,使学生受到心理压抑却不敢发表意见,这种独断专行的教师作风是造成最坏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原因。
19、2009年8月,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小学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你认为班主任或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挽回“影响”,振作精神。
由于学生尚未“成熟”,自我克制与分辨是 非的能力较低,自尊心很强又很脆弱,一旦受了批评,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帮助学生挽回“影响”,使其振作精神,后果可想而知。因此,班主任 在批评学生时后,应留心观察或向其他学生了解该生的言语、表情、学习和生活习惯有何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疏通思想,捕捉他身上的闪光 点,那怕是一点点也不要放过。把他心灵中微弱的火花点燃起来,培养自信心。必要时委托他做一些适当的事情,使其长处与特点有机会在班集体中表现出来,使同 学们看到他有长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和班主任的厚爱,获得前进的力量而振作精神。
2. 不搞连续批评。
批评学生不能学“婆婆嘴“,整天唠唠叨 叨,今天批评,明天批评,大事批评,小事批评。 应注意批评的频率,不搞连续批评。除特殊情况外,在一周内不重复批评同一个学生。事无巨细无时不在地强制性“感染”、熏陶、训斥是难奏效的,会使学生形成 “抗药性”,产生“厌食”和逆反心理。故批评宁少而精,不可多而杂。做到“望、闻、问、切”,也要跟分析药动学一样,判断教育效果何时为峰值,何时是半衰 期,何时需对学生时进言,要有了节制,适时地进行,“好雨知时节”地促成转变。 3. 主动接触、愈合伤口。
学生受了批评后,往往与班主任有一个疏远 期,就象动了手术的“伤口”不能立即愈合。为了不让学生与班主任疏远,班主任就应主动接触学生,尽快愈合“伤口”。一次一位学生上自习课大声讲话,影响其 他同学学习,平时还常恶语伤人,因受到我“邀请”后,见了我就有意躲开,而且也不再向我求教问题了。我发现后就主动寻找接触她的机会。第四天刚巧是周末, 我主动到她宿舍找她聊天,并和她一起学唱歌,新歌唱下来,“伤口”也愈合了。
4. 联系家长,育好人才。
在批评学生后,可依学生所犯错误的轻重决 定是否告知学生的家长。与家长联系时应语谦和地向家长说明原因与经过,交换意见,共同商讨。必要时还得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好学 生。但答应了学生不告诉家长而观其行动的,就要守信用。注意不要做事都通知学生家长或频繁叫家长来学校,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精神压力和反感,甚至不再相信班 主任。千万不能动辄也把学生家长批评一通,否则有损学校的声誉。
20、某位同学在学校花园里摘了两朵盛开的月季花,当你走过去时,他非常害怕。原来他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生病在床,他想送奶奶两朵花,希望奶奶早日康复,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处理?
学生犯错误应该是意料中的事,也是正常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学生应有的权利
一是他看到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来,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先不直接切入他的错误,而是首先表扬他的“守时”、“服管”、“正直”等优点,这就缓解了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他直接感受到师长的公平和善意。
三是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如果仅看“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这一点,当然错误全在王友,但经过了解之后,才发现了其举有出于保护女同学的“正直”的一面。对学生的犯错,如果不调查、不了解,就会按看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批评、处理;调查了,了解了,就会按事情的真相正确对待,也可避免一些学生被冤枉。
四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陶行知对于那位犯错的学生,从教育的开始,就采取一步一表扬、一步一奖励的方法,糖果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作用,可是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却有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当陶行知伴随着表扬的四块糖果发放完毕之后,学生已经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五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我们看陶行知在对犯错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批评,但却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批评,王友之所以在接到第四块糖果时,能感动地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完全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艺术中可见,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而应适时教育,尤其是少年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
21、有人说,“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学生尽量多讲,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学多得。教师只有少讲,学生才能多学,教师只有精讲,学生才能多得。这个与传统教学相悖的观点,好多老师都还没有认同,实验的老师们要带头树立这样观点。
一、正本清游,教为学服务
按照建构理论,学生个体知识的获取,知识体系的形成,是学习个体自主吸纳、主动吸纳构建的,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基于这个观点,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尽管教师不是想表演,实质还是教师独霸课堂。这养成了学生领带教师的心理,教师不讲学生不学,教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要知道,对老师充满希望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学生。我们要大声疾呼,尽是学生可以完成的事,教师决不代替。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教为学服务,教为学创造条件。 二、为了学生的多学多得,教师如何少讲精讲
杜郎口中学把少讲界定了一个时间,不超过10分钟。我思考再三,认为真有道理:时间太短,3—5分钟,这恐怕还没有那聪明学生,时间太长15分钟或更长,这和传统教学没什么两样。这个10分钟一规定,就迫使教师在讲的内容、讲的方式上要精心考究,否则35分钟学生的学习是不能顺利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总共10分钟导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35分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如何精讲少讲:首先,学习的内容要精选,学习的例子要举一反三,使学生学后能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第二,教师讲的内容即知识,必须是有效知识。什么是有效知识?简单地说,是学生随时能在脑海中提取并能自由运用的知识。它包括:基础的知识(含知识点、重点、难点)、系统的知识(经过归纳知识)、方法的知识。第三,教师讲方式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可以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全班指导、组织学生互相指导。第四,教师要把话语权下放给学生。具体的做法是,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识环节,还是巩固练习环节,首先要明确地分配任务,即哪一个问题该由哪一个学习小组在展示阶段解决。一旦到了展示阶段,教师就不要评讲学生所做题目,而是让事先确定好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非讲不可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讲,讲对了,学生可肯定、鼓掌,讲得不全,其他学生可补充。 三、如何使学生多学多得
学生和老师都要树立这个观点,学熄灭只有在单位时间里少学精学,才能实现多学。只有在少得(把每一个问题搞懂)的基础才能实现多得,贪多求全、囫囵吞枣,适得其反。
㈠教师少讲,学生才能多学多得。第一层含义是课堂45分钟老师只讲10分钟,学生就能学35分钟。反之,教师讲35分钟。学生只能学10分钟,甚至更少。第二层含义,教师虽然是少讲,但讲的内容含金量高、迁移性强,以少胜多,则少即多。第三层含义,学生只有把每一个“少”的问题真正解决了,才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多学多得。
㈡教师导的有方,学生才能多学多得。
一般来说,一堂课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都是由老师规定的。学习什么内容在导学案中有明示,这里不赘述了。怎样学则是由教师怎样导决定的。教师的“导”,按其功能可分为诱导、引导和疏导。
▲诱导主要是靠教师提出有磁性的问题,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创设具有感染性和约束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解决的是学生不愿学的问题。
▲引导也叫指导。通过教师简短明快的导语,使学生锁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后便开始自学,解决的是怎样学问题。
▲疏导,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点拨,讲话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不要啰嗦,这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赶走拦路虎。解决的是可持续学的问题。
㈢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对学、群学)为关键,探究学习为根本,学生才能多学多得。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的自觉预习,独立思考、作业、小结,这也需要我们教师花时间、力气培养。
合作学习就是现在的学生结对、分小组学、小组展示、全班展示。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氛围浓,学习效率一定高、收获一定大。不要小看这份教学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探究学习,不要太抽象化、高深莫测化。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吃老师喂的现存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也能使学生多学多得。
2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你认为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应用题的讲解中,可以更多的设置问题情境,每一个问题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
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老师做到有效的引导,提示,其中可以包括知识的转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做到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是围绕这本节课的重点展开的。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能在很多的时间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的一般思路。
第三: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小组竞赛,学生板演,师生问答。在这些过程中,可以由学生发现出现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找到乐趣,体现学生的价值,增加学生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多临时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
第四: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有意图的错误,让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这会让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老师的错误学生能看的非常清楚,而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错误并及时订正的过程。
第五: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并且能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会引起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产生,这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总之,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可以变得简单而有趣,是的数学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同时,能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扩大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3、一个教师经常对同事说:“见了‘差生’我就心烦!”“‘差生’总是拖后腿!”“他们学习不好,还有什么资格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调皮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等生,差等生也不是生来就是差等生。有些学生是因为天性爱玩,经常在课堂上不听讲,自己在下面搞小动作,课后也不学习,以至于耽误了学习,但是他们并不笨,不是天生的差等生,但老师的定势思维却将他们列入了差等生的行列,对他们总是很苛责。同时,由于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是近乎神圣的,认为老师就是真理,当他们一直被老师指责,说他们不是好学生时,他们会非常的失望,同时会破罐子破摔,从此也形成自己不是好学生的定势。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正处于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自己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处于逆反时期,再加上老师的苛责,他们会对老师形成逆反心理,老师越是指责就越不听老师的话,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其后果可想而知。
因为如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深思: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进行教育和指导?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学生也是一样,我们要求学生去尊重我们,其实学生也需要尊重。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指责的同时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我们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原则,对他们实施积极关注,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等生,我们要多多关注他们闪光的一面,同时对他们,尤其是差等生要多多鼓励,让他们形成一种意识:其实我不比别人差,只要我努力,我可以做的和别人一样好,我也可以赢得老师的赞扬。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健康的人格。
一名称职的教师,对待学生,必须要有爱学生的一腔热情,不能冷落,歧视他们,要更多地从学习上关心他们;从生活上帮助他们;从成长中爱护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的心理;用爱心去点燃他们的热情;用爱心去唤醒他们的自尊、自信;用爱心去走进他们的世界。耐心地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了解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健康之路。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激起差生的自觉学习的信念,互爱的同学关系,也是促进差生转变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为差生营造一个互助互爱的氛围,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积极向上的信心。
激励是差生转化的一种动力,在一个教师的心目中,所有的学生应占同样的位置,不能重好学生,轻差生,这种不公平会使差生心灵受到创伤的,他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一贯被老师速写,自尊心受挫,产生一种压抑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他们身上,犹如甘露和阳光,那怕老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使他们感到无限的温暖,产生无穷的动力,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差生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如吃苦肯干、乐于助人、富有正义感等,必须因势利导,使他们有一种被重视被赏识的感觉,就会树立起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总之,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采取多种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转变观念,以“爱”为基础,
以“励”为动力,激励差生学习,增强差生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24、媒体上经常有关于一些“另类教师”的报道(如“抱蛇老师”),“另类教师”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另类也要分成两种,一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采取一些看似超乎常理的是二是仅仅为了出名而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
只要满足以下两条另类一些何尝不可呢? 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人格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鼓励教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或自身魅力来感染学生
“抱蛇老师”一开始就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邹华章老师挺有创意的,敢于挑战,绝对是个会教学生的好老师,学生也会记得一生中曾有过这样好的老师。目前,中国的教育就是太死板了,就需要有这样的教师。一些老师总是生搬硬套,“抱蛇上课”打破了中国传统教学的方式,同时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细心的独立的思索空间,活生生的动物总是会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画出不同的神韵。很多网友表示很佩服,认为他这种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方法,很新鲜,很新颖,也很生动,值得发扬,值得借鉴和探讨。 教育需要创意,中国的课堂需要生机,中国的孩子需要阳光,中国的老师需要思维,中国的家长需要解放,中国的思维需要多元,中国的作业需要减肥,中国的课外需要知识,中国的科技需要诺贝尔。他更希望人们在关注自己的同时,更多地对教育改革、创新、探索产生思考。
有个性的老师,才会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在了解邹华章那些“疯狂”举动之后,能逐渐感受到他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和热爱。邹老师用了大量时间去思考、去收集教学素材,他教的课,学生想忘都忘不了。在很多人看来,邹老师的美术课,虽然某些环节不尽合理,但它注重以学生为本,积极启迪学生探究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答案,塑造学生的美好情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是在教学中无痕迹地完成的。教育界应该鼓励这类教师对教育的个性化探索。
25、你心目中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我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条件: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层,身体素质不好,其它各种素质也不会好,即使别的素质好,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能保持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素质,才能全身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第二、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教师要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自己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心理活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每一个学生都会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接受各种素质教育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就会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反之。教师还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 第三、 教师应具备高深的业务素质。教师的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包罗甚广,主要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教师要完成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任务自己应该要有正确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观点、思想情感和思想方法;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道德的道德行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且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专门的知识、技能。
第四、教师应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学生也不是死的,教师的教法是不能一成不变的,教师更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出更好的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所以教师应具备教育科研的素质能力。
26、你认为应试教育是不是一无是处?如果不是,其可取之处在哪里? 不是
优点:1、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一样让学生自己探索,能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2、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不够充足,无法为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足够物质保证。另外,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是相对最为能体现公平的。
3、除了应试教育,现在还没有第二种更公平的办法。任何一种办法都比高考更来得腐败,更黑暗。如果不是高考,那么真的就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了。完全就成了靠关系上大学。这是第一个优点
4、应试教育为我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事实上不要小看这个基础,数学未来在很多方面都用的到的,如果你习惯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话,你会发现,以前学的很多知识都用得上,特别是对于从商或者从事工业、科技工作的朋友们
5、充实自己,我们来算一笔账。初中一个学期是3-5篇古文,15首古诗,那么7、个学期下来,至少是18篇古文,90首古诗。那么仅仅初中,我们就能积累这么多东西。加上高中三年,一个学期8篇古文,5首左右的古诗,也就是48篇古文,30首古诗,出去其中大概6篇不用背,也就是一共60篇古文,120首古诗。这样的一分积累足可以说是饱学之士了吧,可是你记住了吗?
8、成语,高考对于成语俗语的要求不是不知道吧,少说也得800-1000个,你要是能记住一大半,也算半个饱学之士了吧
27、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多加一节音体美,这种想法正确吗?你所认为的素质教育是什么? 不正确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素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让孩子懂得为什么学习,让孩子们主动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的课本+分数,这是素质和应试最关键的问题。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8、现在提倡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那么请问高中文理分科对综合人才的培养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有影响;1、学生知识面窄。文理科很多知识都是互相补充的。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过早分科,导致教学上有一部分时间需要对文理学生分别阐述基本的文理知识,既消耗时间又讲不透彻,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2、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人具有比较全面的基本常识。文理分科过早使正处于求知最佳阶段的青少年知识短缺,不利于国家的长远人口综合素质发展。
3、我们的时代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包括各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人才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其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犹如金字塔一样,它的基础应是宽广而深厚的,这样,整个建筑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历史证明,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是文理兼通的。如鲁迅、郭沫若等原来都是学医学的,夏衍原来是学工程的,后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中都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他们的文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华罗庚、苏步青等著名数学家也都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还工诗善词。丁文江、竺可桢、梁思成、茅以升、李四光等都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自然科学家,胡适、赵元??他们为欧州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出现了偏差,比如搞理科的不懂文史,搞文科的不懂自然科学,这样就使他们的立足点不高,视野不开阔,不能左右逢源,因而当代很少出现大师级的、世界文化名人级的大家。
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人文精神的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是科技、经济和文化突飞猛进的时代,对人才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9、如果你班上有来自农村的学生,你如何协调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之间的文化矛盾。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农村来的学生生活朴素、学习刻苦、意志坚定、吃苦耐劳,同时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强,因生活贫困而自感学习压力较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来自城镇机关家庭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因此畏惧吃苦,讲究穿戴。因为穿着、谈吐、气质、性格等因素的差别,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同学从感情上不能互相接受对方,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两大阵营的直接对立,带来的后果是班集体的价值取向混乱,班级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体活动无法开展,班里的学习气氛必然沉闷。如果不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这种城乡差别必然会导致他们将在一种矛盾的阴影里生活成长,这会扭曲他们的心灵,畸形他们的品格,为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举行一次“走进乡村”的远足活动。在活动中农村的孩子就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让他们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雅风轶事、特产习俗等。青少年的好奇心极强,城镇同学不懂的会询问,会促进他们进一步的了解,就会城乡互动,学子同心,
其次,要求学生以《同学,我想对你说》为题,让他们就班内出现的这种城乡差别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缺点。
另外,还要对班干部作精心的安排与调配。让一位热情大方、品学兼优、颇有组织才干的城市学生担任班长,而团支书则由一位稳重细心、在同学中很有威信的农村孩子担任,其余班干部也根据城乡特点各有分工。还有,在组织学习小组、交笔友、中学生自省自评手册中“来自好友的声音”栏目中我也都有意让城乡的孩子走在一起。经过努力,城乡同学关系就会变得友善,其乐融融,少了过去的隔阂和摩擦,多了今日的团结与和谐。城乡学生差异这条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就可以得到解决
30、现在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使用多媒体,很少写粉笔字,你认为,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能不能完全代替粉笔字?为什么?
不能;首先,它使许多教师的教学变得松散,从而失去了许多原本应有的教学技能。比如,有许多教师的粉笔字书写的非常规范,工整,漂亮。示范给学生是美的享受。同时对学生的书写习惯有正面的示范和影响。但是,多媒体的便捷代替了教师的书写。统一的印刷体代替了个人特色。在加快节奏的同时,缺少了传承。
二、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本来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但是教师往往因为播放多媒体而受到限制,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受到了多媒体课件的种预定程序的限制而不能自由发挥,随机应变。教师不能在教室前后左右的走动,检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长此下去,许多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由于教师的鞭长莫及而学习松劲,放松警惕。课堂练习成了摆设,虚晃的一枪。回答问题众口一词,不假思索。即使那些做练习的学生,教师也很难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更加无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第三,影响课堂资源的生成。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许多知识和智慧是现成生成的。教师在事前往往意想不到。也不可能备出量身定做的课件。而在课堂上,即使有了生成的资源,往往也因为教师预先准备了课件。教师往往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而是将学生的个性回答和问题草草打发,匆匆收场。从而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教师预先设定的局里。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影响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
第四、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形象化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但这只是为了记忆而记忆,这是典型的只追求结果的应试教学思想,它没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更没有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永远不敢放手去培养他自己走路的能力,而是永远的搀着他,让他看起来能走。可问题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更抽象的、无法用形象来表达的问题时,他该怎么办?这时候在去培养其抽象思维的能力,好像有些为时已晚。
31、我国义务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陈述理由。 1.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推行和实施。国家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伴之以系统、完善的立法、执法和监督体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证。 2.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它是面向本地区、本民族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应成为某
一阶级、政党或宗教派别的工具而被垄断。公共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二是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共和公务性质;四是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 3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免收学费,实际上已经免除了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大部分费用,体现了义务教育免费性的特征。 4.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根据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并接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普及教育是人人有书读,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要读书。
32、我国历来把学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有意无意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你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做好衔接?
我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做好衔接:
1、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期中、期未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它能使家长了解到整个班级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也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教育。
2、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探索性家校联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一种很好的媒体。我们可以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给以理论武装;也可以及时召开共同感兴趣的家庭教育问题研讨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与教训。
3、班级博客——以班级为主的网络空间,将跟班级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对家长来说,班级博客可以发表自己个人生活感悟、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及所遇到的困惑,以网络的形式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互相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对教师来说,为自己进行家校联系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可以将班级的各种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发布,也可以选择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在网络上对家长进行指导,及时为家长排忧解难,并深入的大面积的探讨教育困惑。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3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关键。结合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建立师生关系的。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发展、和谐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师在其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此教师应该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在找一个彼此适合的方式就行沟通,使师生成为朋友。二、 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对学生进行严厉体罚,学生也必须绝对服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关的关系是金钱关系,师生关系也受到这种金钱关系的污染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则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三、 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爱生的基础,而正确的教师观则是学生尊师的基础,摆正自己的心态,既要把他们当做学生,也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四、 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因素。教师做的任何决定都要明主,切忌霸权专权,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生的心灵永远向他们的教师敞开着。总之,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开展班级工作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4、如果你是班主任,你班上有一个网瘾的学生,整天不上课,家里又不管,你是如何来教育他的?
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先对这个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长进一步了解该学生,在学生身上找原因;其次针对“家里又不管”这个情况,班主任应该对学生的家长进行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当然作为班主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平时没有对该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具体有一下几个方式:
1、针对该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师应该进行家访,让其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如果家访的作用不大的话,可以建议他们参加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为这些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给以理论武装;也可以及时召开共同感兴趣的家庭教育问题研讨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与教训。 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原因,也要发现自身的原因。在学生的网瘾问题上,针对学生爱好游戏,自制能力差,教师应该在孩子心中培植一棵树,一刻积极地心态树,用宽广博爱,多鼓励的心态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缺点;针对教师自身,没有给与同学们足够的关注与关爱,对他们及他们的家庭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教师应该付出努力,让自己对每个学生都了解,争取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拉近同学们间的距离,也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跟学生,学生跟老师能够互动交流,是班集体洋溢在团结的氛围中。
3、利用班会时间开展针对于网络的辩论会、讨论会、案例展示会,激发其他学生的爱心,让同学们一起参加关爱行动,让他知道在自己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关心着他。比如同学们可以帮助他补习功课,陪他一起学习等。 35、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我认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紧密结合的。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青年的成长发展才会健康协调;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不适宜。没有全面发展,人们将各行其是,社会无法和谐统一;没有个性发展,社会将千人一面,也谈不上和谐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各种素质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志趣爱好、才情品格等方面的丰富和完满,而后者大多属于个性范围。由此可见,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发展就寓于个性发展之中,离开个性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自身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青年的创造潜能,增强青年的创新能力。创造性的事物往往也是新颖独特、个性鲜明的事物,因而也可以说个性发展是创造活动的必然要求。个性发展意味着优势潜能的开发、兴趣专长的发展,自身素质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活动的条件。为了让创新能力在广大青年中普遍增强,就要热情鼓励个性发展,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创新智慧在青年中竞相迸发,创新型人才在青年中大批涌现。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36、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术语。
终身教育就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努力把终身教育纳入规范化渠道,并以终身教育的原则来改组、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试图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终身教育大系统。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 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 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37、你认为“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会使中小学校发生怎样的变化?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第二,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第三,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将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第四,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终身教育观念为教师素养的提高、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牢牢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科学素养提出的要求。其次,中小学教育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力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这种基础就包括了终身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基础。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师必须用自己终身教育的观念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终身教育的自觉实践者;教师必须通过终身教育不断扩充科学知识的学习渠道,拓展科学知识体系。
38、有人认为,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废除高考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学校将考试认定为考查学习成绩最有力的手段,即便是到了大学,也要将通过每个科目的结业考试作为目标,学生们一直受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思想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性、素质全面提高的可能性。
目前这种不分高低、没有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招生方式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在高考中要构建扬长录取的多元化的评估选拔机制。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评估,人可成才。因此高校选拔,必须是根据学科需求来扬长录取,因材施教。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考一直保持着检测高中教育的功能,其考试科目与命题等都直接依据高中课程,并由高中教师参,这种做法对中国教育影响很大。因为有这种功能,高校就不能自主招生,就只能接受由政府部门来组织的统一入学考试的办法。高考自然成了高中教育的指挥棒,这样应试教育的特点就非常明显。
教育的素质就是民族的素质,关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当务之急。重视素质教育在高校招生中应该体现为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分开。在确认一定的学习能力基础上,给高校更多招生的自主空间。
39、谈谈你对“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认识。
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是学生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就出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性人才。有人说:“情景是激活学生创造禀性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
首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观念应该彻底转变,学生只有爱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的、主动的、热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但要是学生爱上老师,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 二、积极创设切合课文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热情鼓励,让学生动起来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我看标准不是老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学生是否真正的动起来了。学生在动,说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了。 40、教学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有效教学前提应该是尊重每个学生,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
如何了解自己的学生?我想最主要的还是树立平等交流真诚沟通的尊重意识。尊重是构建民主和谐关系的基础。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不但要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引领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养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惟有如此,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促进学生接受我们的影响、引领,努力做好自己。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会认真的学习,因此,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他们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动机就变得容易。当然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多钻研。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应多样,让学生感觉每节课都是崭新的。 第二,有效教学应该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 将学习还给学生,这是有效教学话题的应有之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41、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都能实现主动发展。教师要树立学生个性发展观,因为从根本上说,教学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这种发展并非填平补齐式的均衡发展,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得到适合自己特质的发展。不顾事实的一刀切,要求齐头并进,或只强调统一,或“只顾两头、不顾中间”都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也不能使学生都得到适当的发展。
其次,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根据学生特点施教的前提条件。具体地说,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生理条件、健康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智力发展特点等等。
第三,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个别差异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如生理遗传方面的原因、家庭背景的原因、生活环境的原因、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等等。教师对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原因要正确分析,对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控制的,要一一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优势的一面,也有薄弱的地方,彼此之间都会存在着差异。比如在思维类型上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在学科门类上有的语文学习优秀,有的数学成绩骄人;在性格上有的乐于助人,有的争强好胜等等。教师就要对学生表现出的这些差异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区别对待。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个别差异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年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的变化,个别差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应该动态地看待学生的发展,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四,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班级教学要想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在当前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下,成为十分突出的矛盾和困难。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改造,对不同学生
提出不同的目标,既有进步,更是一个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让他们放弃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产生学习兴趣。
42、如何理解“教是为了不教”?
这个观点是文学大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4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前者是指教学是有规律的,有基本法则及原则可遵循的,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要使用恰当。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有很多也各有其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要将各种基本教学方法有机综合、使其融汇一体、优化处理。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可用讲授法、类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如信息的集成,可用任务驱动法、主题活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认知规律。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设置多个层次的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确定。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环境条件。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比如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如何将计算接入因特网”这一节,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采用活动法或任务驱动法非常不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制作网线、接入因特网,但如果我们的教学环境不允许,没有硬件设备支持,我们会发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采取其它教学方法辅助于教学了。
总之,我们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合理的融汇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使教学效果最佳。
44,谈谈你对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点:一是传授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发展能力的;二是发展能力是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知识是为能力而准备的,能力没有培养,知识也只会是只是一堆简单的记忆。在当前的现代教育中,关于两者孰轻孰重争论不休,在教育的实践中具体就表现为“应试教
育”与“素质教育”之分。在现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这样的“素质教育”究竟能不能继续走下去,该以怎么样的形式走下去,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45,如何理解“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意义建构则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和学习环境的核心内容。所以,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是取决于他们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含义上讲,意义建构也就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践或搜集资料,对所学内容的特点、性质进行归类或概括,对事物的内在规律、概念进行总结,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构建:①选择性②自主性③能动性④创造性 也可从陶行知喂鸡中 提炼 主观能动性
46,有人认为,知识掌握过程比知识掌握本身更重要。你怎么看? 知识掌握基础之上注重知识掌握的过程,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引用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好的方法,才能学习到更多知识,会了补鱼的方法,才能补到更多鱼。等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探索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因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7,新课改提出课程的三维目标。谈谈你的认识。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其中“知识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他本身存在的价值
48,新课改倡导“中小学教师是研究者。”谈谈你的认识。
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其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成长的动力源,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他们还具备许多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
49、你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承担着系统地、准确地向下一代传递文化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即教师应该充当学习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这一角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扩充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教师还必须熟悉并掌握信息传递的技能和技巧,善于运用教学的技术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形象地表达教材。 (二)班集体的领导者
学生的学习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正式的领导者,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班集体活动中也担负着领导者的责任。要充当好领导者的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在教学的同时督促全体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建好班集体,必须注意选择学生干部,培养积极分于,形成有力的领导核心,造成
良好的集体气氛和舆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性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充当起示范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例如,要求学生正直公正,教师首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要求学生关心他人,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
(四)心理保健者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学生也面临着许多选择和挑战,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五)教育科研人员
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并富有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依靠现有理论和教师自身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为科研型的教师。要充当好教育科研人员的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不满足于工作中的轻车熟路;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掌教育科研方法,并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50、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你怎么看?
如果具备全方位理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者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说“每一位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应该是没错的,也就是说,如果有没教好的学生,那一定是教育的某个环节或者环境出了问题。但是后面半句话却用一个“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教不好的学生”出现了,是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但不是只有教师的努力就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如同一番话在同一场合同时说给几位同学听,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被他们自己诠释和处理之后,最后成为他们各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的东西就大不相同了,得到的情感体验也可能不同,这里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再如,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事例很常见:一位原本非常不错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父母失和,一下子变得神情落寞,反应呆滞,甚至成为问题少年,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环节出了问题。另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所以,会教的教师也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教不好的学生”不可避免。 51、谈谈你心目中的“一堂好课”。 一是具有学生广泛而积极地参与。
首先拥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意识,创设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得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想敢做,释放自己的智慧能量,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课堂中,教师应力求课堂教学气氛的民主、和谐,充满情趣,要以和蔼的态度、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精神,面对每位学生,要以欣赏的目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问题,要给以及时适当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要鼓励学生敢于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只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课堂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创设问题的情景。疑问是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认识就不会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策划,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在问题的情景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情景的创设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比如,把一些理论知识通过小品表演、课堂演讲、辩论会、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把这些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引到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
另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
二是教师精讲而重导。
教师课堂的讲授是否精,重要的前提是将它置身于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来看,即三讲一不讲,学生学习过但没有掌握的重点知识讲,学生学习过但没有掌握的难点知识讲,学生学习中反馈出来没有掌握的非重难点的知识讲,学生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讲。 三是落实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指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52、谈谈你心目中的“优秀老师”。 一、老师应“为人师表”
老师不仅要像一般公民那样遵纪守法,讲究公德,富有正义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还要有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不计名利、诚实守信、言行一直、身先士卒等品德,要有热情开朗、爱好广泛、坚毅稳重、宠辱不惊、积极进取的品格。老师身上散发出的人格光辉,不仅使学生如沐阳光,而且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教师要学识渊博
“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一桶水”,“老师及是学生的良师,也应是学生的益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学识水平只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老师只懂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对现代科学文化有所了解,另外,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就要求教师了解各学科知识,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广博的知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信赖老师。 三、教师要仪表整洁
教师的仪表大方,衣着整洁朴素,会引起学生的好感;生活懒散,衣冠不整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四、另外就是爱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生之心,是铺就教育之路的基石,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无法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付出了才有回报。教师的爱是博大的、包容的,教师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把爱献给学生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桃李满天下时,当用心血培育出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时,当社会因此而进步时,他们就会欣慰,世上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五、教书育人的责任。
“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的爱是博大的,特别是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教师的关爱对学生的心灵有着巨大的冲击力量,也许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关注的目光、一次小小的鼓励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甚至是他的一生。师爱是师生间心灵交流的纽带,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爱与被爱,只在一念之间,只有付出了爱,才能体会到被学生的爱包容的感觉。 53、说说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4、如何创设合作学习并取的实效。 创新利用合作学习的交流的方法:
1、同位交流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同位(或两人一组)进行交流,一人听,一人讲,两人在一起,容易听见对方的发言,有利于坦诚交流,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关系,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想
法先同桌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同位交流。
2、小组研究方法,首先老师应该科学的分组:(1)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分组秩序,根据班级儿童不同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异质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常分常新。每小组一般5人。(2)明确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3)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老师提出问题后,快速分组,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换思想。课上,老师可以说:“各组带着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好吗?”学生讨论后,老师说:“下面请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注意记录和自己不同意见,哪组先汇报?”大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
3、师生共同讨论方法,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说:“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一问题好吗?”然后,老师和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全班交流,把交流引向高潮.达到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平等的、融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的非常充分,课堂气氛活跃,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维持合作学习的手段:
(1)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
(2)小组活动中,老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合作情况,发现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4)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情况,科学分组(男女生、学习较好和学习有困难的、性格内外向互相搭配),避免小组不能很好合作,只有少数人发表意见或因为各组学生差异较大而讨论时间进度相差甚远的现象发生。 (5)组织得力,控制时间长短和噪音,防止失控,浪费教学时间。
(6)科学地摆放桌椅,以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如马蹄型、梅花型、半圆型等。
(7)合作学习要实实在在,不能流与形式,搞花架子。老师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使“合作”不流于形式。才能让学生把教材作为例子,从学会了到会学了,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达到由课内的获取到课外的提升。从而真实地体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问题有一定的探度,讨论也有价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求得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55、如何创建班级文化。 一、要建立班级文化的思想。
思想是文化的底蕴,要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就必须重视班级文化的思想内涵,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调,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思想、政治观点。 二、要建立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全班同学的精神支柱,它是班集体的共同意识,集中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价值取向和人际氛围等,是班集体进步的强大动力。把班级精神物化,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耳濡目染,时时感受到班级精神的召唤,可采用挂班徽、唱班歌、办班刊、设立班庆节等形式,使班级精神物化。
三、要创设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功能。
文化是一个具有整合性质的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文化内涵的多维性要求多种形式与之相适应。班级文化也不例外,它可以分为很多形式。班级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各种展示他们特长的舞台。
因此,必须发挥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功能,在保证它的严肃性、创建精品文化的同时,开展娱乐性、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四、要注重培养班级文化主体的群众性。
创建班级文化的主体是全班学生,心理学的角色效应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创建文化的主体时,才会从被动接受班级文化的影响转变为创建班级文化的参与者。班主任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充分调动
全班学生在创建班级文化中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陶冶,自我净化和自我升华。 五、要建立班级文化与学生个体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照机制。
班级文化与学生个体文化之间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班级文化通过各种形态、途径、方式影响学生,达到学生认同,由班级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个体文化;另一方面每个学生个体作为班级文化场中的“景点”,也会影响班级文化的总体面貌。
建立班级文化与学生个体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照机制,就是要形成班级文化与学生个体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可组织学生进行学年总结,自我反馈确定今后目标,还可通过向学生征集“点子”为营建班级文化献计献策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班级文化。
正在阅读:
教师讲课比赛演讲试题05-26
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09-07
企业文化管理办法06-23
2012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重点01-10
未来十年热门职业介绍02-15
教学案例05-19
三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05-01
软件开发人员个人所得税办理事项的通知10-27
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04-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讲课
- 试题
- 演讲
- 比赛
- 教师
- 培训机构微信公众号平台规划运营可行性方案 - 图文
- 西城区民政局2009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思路
- 受电弓设计计算说明书
-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7 -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 60万方天然气液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八字培训 刁吉祥《命理玄机》第五节地支六穿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标准教案
- 卤水中离子去除研究2011511
- 2017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试卷解析
-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复习题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 高一上期末综合训练1
- 飞机维修方案的优化探讨
- 2018年安徽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习题(8)
- 高血压防治实用手册
- C++实验 8
- 大学物理实验及答案
- 安徽建筑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方案
- 电梯毕业设计
- 各类班组结算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