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高考讲义之经济常识

更新时间:2024-05-17 05: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 济 常 识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1、商品的相关知识

(1)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每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各不相同的性质,用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正因为各种商品具有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才会发生交换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是商品。

(3)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还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即还应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的价值:

(1)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 (2)价值是决定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种东西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在它上面付出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有些对人类有很大的使用价值的天然物品,由于没有人的劳动耗费在其中,就没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但是,只要加上人的劳动,它们就有了价值,就可以成为同其他劳动产品相交换的产品,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补充: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主要是指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

(4)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通常用同一劳动在单化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生产的产

1

品数量愈多,或者说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愈少,说明劳动生产率愈高。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愈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大。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补充:

价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

社会劳动生产率 值

个别劳动时间 总

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量 6、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在商品交换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产生的。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开始是不固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贵金属金和银的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 补充:

商品交换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物物交换阶段,二是特殊等价物阶段,三是一般等价物阶段,四是货币阶段。

7、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金、银能够充当货币,是因为金、银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此外,金、银有着许多最适宜充当货币的优点:(1)体积小,价值大。(2)容易分割,质地均匀。(3)不会腐烂,久藏不坏。 8、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A含义:价值尺度,是指货币用来充当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标准。 B原因:货币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能用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包含着一定的价值。

2

C特点:但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必是现实的货币。 D表现形式: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言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与其价值成正比。

(2)流通手段

A含义: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起着媒介作用,也就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B特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9、货币的流通量

(1)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售的商品数量。待售的商品数量越大,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2)商品的价格水平。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越高,所需的货币量越多。上述两个因素的统一就是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等于待售的各种商品数量与各自的价格水平之乘积的总和。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与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的。(3)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它们之间成反比例关系。由此,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或:=待售商品总量× 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既然纸币是货币符号,因此,无论发行多少纸币,都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而纸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现象,叫做通货紧缩。

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补充: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在货币产生以前,表现为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相等;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并表现为一定的价格。所以,等价交换便表现为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11、商品交换为什么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两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而持久地继续下去。从长远的趋势看,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的。

3

12、为什么说商品的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价值都是不能持久的?

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导致这种商品生产的扩大和供应量的增加。而随着市场上商品供应量不断增多,其价格会逐渐下跌,逐步与其价值相接近。反之亦然。所以,虽然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环绕商品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正是要求价格必须同价值一致的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供过于求 1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1)自发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激励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练习:

1、商品的基本属性是( )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价值和价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价值和交换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 )

A商品 B金银 C商品交换的媒介 D一般等价物 3、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下列因素成正比( )【多选】

A代售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 D居民货币持有量 4、商店里一只钢笔标价为6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 )

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C属于纸币的职能 6、决定商品价格高低的最终因素是( ) A商品的供求关系 B商品的价值

C气候、时间和地域 D宗教、习俗和文化

7、有人将野外小溪、瀑布和鸟鸣等声音录下来,复制出录音带高价在城里出售,获利丰厚。录制的声音之所以能够成为商品,是因为( ) A自然物品可以直接作为商品出售 B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C她凝结了人类劳动并用于交换 D它能给人以享受 8、人们经常说“一分钱一分货”,指的是( ) A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4

C商品的价格与价值 D商品的价值量

9、在实际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既有“一分钱二分货”,也有“一分钱半分货”的现象,这说明( )【多选】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C商品销售淡旺可以决定价格 D价格并不一定反映价值

10、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 )成反比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生产率 D社会劳动生产率

11、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B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C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的

D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1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B都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C解决问题的措施都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D都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的表现

13、某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有利于( ) A缩短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C缩短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 D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的价值量 14、对等价交换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商品交换时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 B每一次商品交换时价格都与价值相符合 C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D等价交换在货币产生后表现为商品交换时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15、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多选】 A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B自发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C激励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D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制约实现的

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1、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全民所有制经济

(1)含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2)地位: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领导力量。

(3)范围:我国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和各种公用设施。 (4)作用:国有经济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体现形式: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体现出来的。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它们自身在设备、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以及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他们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改造的主导力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都具有重大意义。

3、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含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它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地位: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在城镇,集体所有制主要存在于手工业、加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中。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是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制度。随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逐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以“土地公有,分户经营,联合服务”为特征,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什么是所有制结构?

国民经济中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相互

6

关系,称之为所有制结构。

5、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为什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不是人们按照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的,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但目前总体水平仍较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

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势和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7、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广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8、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分:我国现存的几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

(1)个体所有制经济。这是个人或家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以个人或家庭成员劳

7

动、经营为主的小私有制经济形式。

(2)私营经济。这是拥有较多资金、雇佣一定数量劳动力、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形式。

(3)中外合资经营企、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是我国吸引外商、侨商投资的三种形式,简称“三资”企业。

9、国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否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由占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变,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就不会改变。

10、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1、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有何作用?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经济,它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12、宏观调控:

(1)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方面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主要任务: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3)手段: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1)企业自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不论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如何,他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灵活自主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在投资活动,在市场中平等竞争。

(2)市场导向。生产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从市场取得,其产品和劳务到市场推销。

(3)政府调控。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同时也要看到市场调节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8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平等竞争体现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15、如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二是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三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

(3)转变政府职能。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包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要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

(5)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通过税收等措施解决社会分配差别过大问题。

(6)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7)加快经济立法。坚持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的统一,做到改革决策、发展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并把经济立法放在重要位置,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6、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这三个转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9

练习:

1、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D生产资料公有制

杨先生开了一家杂货店,租用一间临街的30多平米的店铺,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员工,收入颇丰。回答2——3题

2、这家杂货店的工商注册性质应该是( )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 3、这类性质的企业的特点是( )

A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B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C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D投资主体多元化

4、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共同点是( )

A都是私有经济性质 B都以所有者的个人劳动为基础 C都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D都以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

5、下列对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公有制经济在社会各领域都占支配地位 B公有制经济是主导,非公有制经济是附属

C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准。回答6——7题 6、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 ) A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B有效地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D使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7、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 )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企业在全国企业中占绝大多数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公有制经济在各地区、各部门都起主导作用

8、国家通过控制银行贷款规模,以调控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属于宏观调

10

控的(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市场调节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是( )【多选】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C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D市场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 10、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多选】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C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D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1、目前,海尔集团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网络。这表明市场经济具有( )特征 A开放性 B平等性 C法制性 D竞争性 12、下列对股份制的认识,正确的有( ) A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的支配范围 B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唯一实现形式 C股份制是私有制的实现形式

D股份制是社会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从实物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分为用于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资料两部分。从价值形式上看,社会总产品体现为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C);另一部分是劳动者为取得生活资料而进行的必要劳动的价值(V)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劳动的价值(M)。

2、国民收入

(1)含义: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值的一部分,是社会总产值扣除生产中耗费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余下的部分。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等于一年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减去同期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产品。

(2)来源: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

(3)地位: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综合

11

性指标。

A、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财富总量的一个基本指标。 B、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国财富增长的速度。

C、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额,反映了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 3、国民收入的分配

(1)地位: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将生产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

(2)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分配归根结底是以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在一定社会中,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数额,还要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3)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 4、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含义: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分配叫做初次分配。

(2)分配结果:经过初次分配,分解为三部分: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一部分以企业利润形式留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奖励先进职工等;一部分则以工资、奖金的形式,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劳动者个人。

我国农村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后,初次分配的过程就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十分简单明了。

(3)原则:国民收入在进行初次分配后,形成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基金和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个人收入三部分。可见,初次分配过程直接涉及到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在分配时一定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 5、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含义: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后,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2)途径:国民收入再分配是通过财政渠道完成的。 6、财政

(1)含义:财政是指国家对政府收支活动的管理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2)途径: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能首先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在预算中,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等,就是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为财政盈余;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其差额就是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肯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反之,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被充分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以上两种情况都不是财政收支平衡,最理想的财政运行状态应该是收支相等。

7、财政作为国家的理财活动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1)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12

(2)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3)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4)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8、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建立物资储备;消费基金用于满足社会成员个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社会共同需要。 9、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既有一致性,又有一定的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积累是劳动者公共财富的增长,它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积累和消费又存在着矛盾。积累主要用于长远的生产建设,消费主要用于近期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积累和消费则相互制约,积累多了,消费就要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10、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全都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源泉是生产,因而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只能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均有所增长,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积累和消费的一致性。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应恰当安排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既使积累资金能够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保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又使消费基金能够保证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逐步提高。

(3)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过高的积累和过度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确定两者之间适度的比例关系,才能使积累和消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11、为什么要正确处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消费的关系?如何处理?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具有紧迫性。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节水、节电、节能、节材、节粮以及节约其他各种资料,农业要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工业要讲质量、讲低耗、讲效益,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要协调发展。

(2)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13

(3)消费结构要合理,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绝不能高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的高消费。

(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而且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成分是主体,同时还有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经营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3、在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什么原则?为什么? 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指社会总产品在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剩下的那部分个人消费品,按照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因为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社会主义劳动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原因。 13、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工资,奖金。在农村实行联产计酬,这种分配方法将劳动者的生产和报酬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受到农民欢迎。

14、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有哪些?

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的分配方式。

(1)个体劳动所得。个体劳动者的生产和经营的收入,在完成对国家纳税义务之后全归他自己所得。这是个体经济的分配方式,属个人劳动所得,包括个人资本所得,不是按劳分配。

(2)按资金分配。企业通过向个人发行债券的办法筹集资金,持有债券的人就可凭债权取得利息收入。随着股份制经济的产生,企业之间除了互相参股之外,也通过向个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持有股票的人就可能按股分红,取得股息收入。这些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性质,但也不是剥削收入。这种分配方式促进消费基金向积累基金转化,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经营风险收入。在实行租赁、承包等经营责任制企业中,租赁和承包的经营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必须在投资方向、产品选择、市场营销等方面作出决

14

策,这就存在着种种风险。而经营风险的收入,是对经营者寻求机遇,果断决策,敢冒风险,勇于负责而付出智力代价的报偿。

(4)按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价值分配。我国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允许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存在、发展,并逐渐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予以保证,因而私营经济或外商有权按股入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则取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货币收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分配方式是合法的。

15、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 (2)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等富裕。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实现按劳分配的结果,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条件下,一些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家庭负担又较轻,他们必然较早地富裕起来。

第二、由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很不平稳,那些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较好的地区、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也比较高。

第三、我国还存在除按劳分配外的其他一些分配方式,也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见,要求所有的劳动者、所有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在我国现阶段是不可能做到的。

(3)通过“先富”走向“共富”的道路上,必须反对和克服平均主义,防止和纠正收入差别过分悬殊这两种分配不公的错误倾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同时,还应提高公众纳税意识,完善国家税收机制。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练习:

1、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D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生产关系上看是由( )决定的。

A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5

3、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要( ) A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B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C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D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4、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下列说法体现这一作用的有( ) A国家发行国库券以增加财政收入 B国家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 C国家给生活困难者以必要的补贴

D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在2009年6月,某高职毕业生被外资超市聘为面包师,月薪3600元。他的收入是( )

A按劳分配 B按劳动成果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 D按资本要素分配

6、我国一方面鼓励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这说明( )【多选】 A国家在分配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B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违背了效率的原则,是平均主义的表现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分配率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占的比例越大,反之越小。据此回答7——8题

7、发达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的分配率则在15%——20%之间。这说明( )

A我国分配制度还不完善 B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 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D我国收入分配较好地实现了公平

8、要实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我们应该( ) A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B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9、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 A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C三资企业工人的工资 D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

16

10、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财政累计向灾区拨款120亿元。这一救灾拨款属于(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结余 D财政赤字 11、对于共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共富就是同时富裕同等富裕 B共富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 C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 D实现共富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1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关键是( )

A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 B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

1、当代世界市场有哪些新特点?

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后形成的。当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2)商品结构复杂化。 (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当今世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三个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消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其解决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于对会员国组织贷款和投资,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

17

3、为什么说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必要性: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的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技术,不可能生产本国需要的一切产品,不可能只限于消费本国所生产的产品。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经济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经济联系迅速发展自己,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基本战略。

(2)重要性: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科技进步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到重要战略地位上,将对外开放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能够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国际交换,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可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4、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1)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实现民族自强的可靠保证。 (2)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3)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经济建设中,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套本领。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 5、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

(1)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各国对外贸易构成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我们经常要从国外购买技术设备和商品,这叫进口;而将国内的商品销售给其他国家或地区,就是出口,这种进出口贸易统称为对外贸易。

(3)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也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也叫入超。

(4)发展对外贸易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出口不断增长,增加了外汇收入,增强了国际支付能力,进口才有保证。当然,进口搞好了,又可以促进生产,扩大出口。

18

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6、发展对外贸易有何重要意义?

对外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2)调节国民经济的不平衡,促使社会生产协调发展。 (3)增加外汇和财政收入,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资金。

(4)通过外贸进口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日用消费品,可以调剂和补充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改善消费结构。 7、对外资金交流

对外资金交流包括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两方面。 8、为什么要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形式和原则是什么?

(1)我国是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除了主要依靠国内积累资金之外,还应积极利用外国资金。 (2)利用外资有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利用国外间接投资,即利用国外贷款。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国外贷款构成国家的对外债务,要用外汇或出口商品偿还。

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建厂办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补偿贸易,对外加工配套等。由于直接投资不仅能得到国外的资金,避免增加外债,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到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直接投资是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3)我国利用外资的原则主要是:

第一、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确保双方正当利益。

第二、要根据偿还能力和国内资金、物资配套能力,合理确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范围。

第三、要有利于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这里,既包括利用外资项目本身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包括利用外资对改善国内经济条件、发展进口替代、节约外汇、出口创汇等各方面的经济效益。

(4)我国在大力吸收外资的同时,也有资金输出。除为一些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援助外,还努力发展对外投资。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 10、对外技术交流

对外技术交流包括引进技术和出口技术两个方面。 11、引进技术的相关知识:

(1)类型:引进技术,一是进口成套设备,即引进“硬件”;二是引进技术专利使用权、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操作规程、新型优质材料配方、高技术资料、先进的

19

管理方法等,即引进“软件”。此外,还包括进行人员培训或聘请专家指导等。 (2)原因:近现代世界经济史表明,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是经济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共同道路和普遍经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技术基础比较落后,从而引进技术就显得更加重要。引进技术可以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为生产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赢得时间;引进技术可以减少研究和试制费用,节省社会主义建设资金;引进技术可以推动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技术有利于培养和壮大我国科学技术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3)原则:扩大技术引进,应该从我国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注重适应性。引进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要提高“软件”在引进中的比重。引进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和创新,使之真正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 12、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2)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4)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5)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7)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8)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练习: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7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