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新闻学考研经典资料 阁子 新闻理论(雷跃捷)

更新时间:2023-10-15 1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及西方新闻理论评介 1、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总目标) 施拉姆、弗雷德?西伯特和西奥多?彼德森共同撰写的,该书共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学界公认,此书开了比较新闻学

(1)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研究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

新闻现象指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

新闻活动指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

补充:新闻理论,即理论新闻学,指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原理、原则和方法论为主要内涵。

(2)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可掌握以下方法: 第一,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分析复杂的新闻现象; 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重视和吸收其中反映新闻普遍规律的观点和认识;

第三,敢于和善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以概念为工具,运用判断、推理手段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等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 第五,把研究对象(即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放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考察。

(3)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介经营和管理体制,在保证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1956年由美国学者韦尔伯?

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被西方新闻学界奉为新闻理论研究的经典。

3、集权主义新闻理论

是西方新闻学者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包括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绝对不能批评政府。

4、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是西方新闻学者对18、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真理通过与谬误的较量,最后必然会战胜各种错误意见并得到传扬;政府不得对报刊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该理论的基本原则。

5、社会责任新闻理论

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6、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在大众传播的四种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来源于集权主义理论,其基本原则是大众传播媒介同政府合二而一,保证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延续,实现苏联共产党提出的各项目标,这种新闻传播制度主要存在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的新闻思想和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体说来,有五大理论来源和三大建设途径。

(1)五大理论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科学遗产,接续中国共产党人从延安整风时期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术传统,吸取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和学术研究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借鉴当代世界新闻学研究特别是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并对新中国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2)三大建设途径:第一,继承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第二,总结和概括我国当前新闻改革的新鲜经验;第三,批判地吸收西方新闻理论中有科学价值的成分。

8、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这个运动崛起於美国1980年代的新闻忧郁,当时的候选人们每天唇枪舌剑在媒体间互相攻讦,利用对方的绯闻,私下的行为最为攻击的目标,所发表的言论皆偏离了选举原本的意义,民众每天所看到,听到的不是候选人们有力的政见而是互相的口水战,使得民众对政治感到失望以致於出现了新闻媒体的两大危机:

a报纸发行量,阅报率减少;b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下降.

美国公众对政治环境丧失兴趣,对新闻界的信任迅速下滑,媒介充斥著大量的“腥膻色的言论”等,也导致了“媒体与大众分离”的新传播环境,为了挽救新闻界,一些较有自觉的人们发起了一套称为“公共新闻“的运动.

当时公共新闻学的原则为:

a将人民视为公民,及经共事物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或其他观众.

b协助人民采取行动,而不仅是了也本身的问题.

c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做事其恶化.

d协助公共生活健全运作,以增进大众对其关切

公共新闻学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在报导事件的同时传递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努力让所有受一个社会公共议题影响的人都能在报导中表达自己的声音,并且鼓励记者和公民之间建立一种有来有往的对话,也尽力让所有受同一个问题影响的人都能在报导中表达自己的声音.

“公共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Jay Rosen教授,他在美国已经被公认为是\公共新闻\运动的学术领袖.他的代表性观点是,“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

(公共新闻十年的风云,现在已有衰微的现象,他成本过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令人关切的议题,但还有另一件更需要民众去注意的面向为“记者报导事情的公平,客观性”.媒体在一篇报导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设定议题以及建构文章的内容这也是媒体原本的责任,从这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媒体其实也是议题的决策参与者,媒体所利用的写作方式以及议题的设定皆会影响讯息接收者的反应,虽说公共新闻就是希望以客观的角度来报导事情的真相,让民众来参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与记者有所互动,但是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思考者,难免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带进议题当中,此时便无法可观的去评断一些事情,所撰写出来的东西相对的也无法完全客观的呈现.)

9、民生新闻

(1)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和生计中遇到的疾苦事件报道出来,为解除平民生存危机服务的一种新闻。

(这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编写的《新闻理论应试精要》 对民生新闻的定义)

(2)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

1>反映百姓遭到欺压、凌辱和打击,无人过问及其无奈投诉的事件

2>反映遭遇环境灾难,损失严重,影响民众生存的事件

3>反映由于社会原因,家庭陷入困境,求救无门的事件

4>反映合法权利被剥夺,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事件

5>反映遭到社会歧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事件等。

(3)民生新闻的意义:

1>“民生新闻”报道与平民生计相关的内容,强调的是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深蕴着传播者的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2>为百姓寻求社会救助,体现了“民生为重、民生至上”的情怀,是媒介服务社会的最重要的体现。

3>提高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媒介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同平民有鱼水之情,才能履行如此重大的服务职能,增强它们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4>“民生新闻”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平民视角、百姓立场”,而在于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二) (二)新闻

1、新闻本源

2、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本源观 3、新闻和信息的关系 4、新闻的定义 新闻学基础二

三)新闻真实性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1)新闻真实性定义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特性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符合客观实际。

(2)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特有优势之所在。

基本条件: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事

实和新闻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如果一篇报道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如果不忠实于客观事实,那它就不能称为新闻报道。 特有优势:新闻能赢得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喜爱,起到说服和教育群众、影响和引导舆论、指导和推动工作、服务于各项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新闻的这种优势正立足于它在群众心目中是真实的。

(3)无产阶级新闻工作重视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以贯之的光荣传统。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新闻真实性问题有许多精彩论述。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期就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他认为,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共产党人要讲真话,报纸要报实情。他在1925年12月为《政治周报》写的发刊词中就提出,该刊“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工作中的事实”。他提出,《政治周报》十分之九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可以采用辩论方式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刘少奇同志在1948年10月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第一要真实”。他对记者们说:“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添醋,不要载有色眼睛。群众对我们,是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害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先后经历了五次集中的学习和整顿: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展了以反对宣传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党八股为主要内容的整风学习;第二次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开展了以反对新闻工作中向壁虚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等不良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反“客里空”运动;第三次是在60年代,新闻界总结和吸取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风的教训;第四次是在70年代末,新闻界拨乱反正,清算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新闻思想以及假、大、空的腐朽反动文风;第五次是在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平息之后,新闻界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对新闻真实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新闻的真实性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决定主观的思想意识。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新闻工作中,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真正做到依据现实生活,依据物质存在,依据客观事实来反映和报道新闻。

由于新闻活动是主体认识并反映客体的过程,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要求在新闻活动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反映和报道事物, 深刻,就是从全局出发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隐蔽的,内在的,要求记者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加强对时代本质的认识,对事物的联系和事实总体的本质认识。 第四:精彩地报道事实。

新闻通过选择典型的材料,以语言为媒介,报道事实的真相。报道时,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防止用孤立、简单、片面的方法看待事物,同时善于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反映和报道事物。注意把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分析它的过往历史、现在状况和发展趋势,摈弃简单、静止、僵化的思维和报道方法。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而不应该“根据希望描写事实”。 这里又包括两方面的具体要求:

1>首先,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均须准确无误;事实中所涉及的数字、数量、引用材料(诸如引文、日记等)必须丝毫不差;一切细节描写,也必须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2>其次,新闻报道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记者需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盖全,要求对所发生的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清晰地认识,而后客观地在新闻中对其加以“还原”。 第二: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所谓全面,是指不以孤立地,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而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列宁对此问题有过表述:个别事实,孤立地看,它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如果把它同其他事实相比较,同事实总体相比较,它又是片面的,是不符合整个客观实际的。因此,新闻报道要全面地报道事实,就需要经过认真的分析、综合、比较、鉴别,从各个方面把情况弄清之后再作判断。(举例,当今一些都市报有时整版都是杀人、火灾、跳楼、交通事故的报道,仿佛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这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新闻报道要反映世界的整体真实面貌,特别是要反映事实世界主导的、主流的真实面貌。对新闻媒体来说,能够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主流、一定时代发展的趋势或规律才是达到了新闻真实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第三: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

简练。准确,就是语言切合被表现的对象,做到无懈可击;鲜明,就是态度分明,不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生动,就是具体形象,富于感染力;简练,就是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当今社会已经涌现出了“信息洪水“的现象,导致信息芜杂、零碎、分散和表面化的缺陷,同样也会造成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通过大量信息的集中、归纳、分析、判断、努力做到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地反映实际,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3、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有待补充)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4、失实报道

新闻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随着我国新闻媒介之间竞争的白热化,失实报道在个别领域也呈现上升趋势,相对集中于社会、经济、娱乐等领域,而且较之以往,又呈现若干新特点。 报道失实的表现

报道失实的表现有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假象等,可归结为两种,即具体失实与总体失实。

虚构:所写的事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添加:稿件在写现实中某人某事时,又无中生有地添加了某些情节或细节。

拼凑:稿件所写的事情确实存在,但它们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做出的,而报道把它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夸张:稿件对所写事物在数量、规模、发展程度以及所起的作用、影响方面有所夸大。

偏颇:稿件在表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无视形

成某种结果的多种原因,只强调其中一种所起的作用,把“多因一果”报道成“一因一果”。

孤证:稿件反映全局情况时,援引的例证是孤立的个别事例,缺乏代表性。

回避:稿件在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时,有意回避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重要方面,以致使人看不清这一事物的全貌。

假象:稿件对事实所作的结论是根据一些假象得出的,未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2)具体失实和总体失实

“具体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作真实的反映。

“总体真实”是指在具体真实的基础上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的内部规律性。

针对“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失实也分为“具体失实”和“总体失实”,对于近几年出现的“纸馅包子”等虚假新闻属于前者,是无中生有的失实报道,具体失实是对具体事实的篡改或捏造,打击此类假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些人认为,新闻传播只要达到具体真实就可以了。但新闻传播的历史告诉人们:如果从虚假新闻造成的可能影响来说,无论是对社会、对受众,还是对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者自身,总体失实的危害性更大、危害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失实表现出的新特点:

其一,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相背离(相当于对新闻真实性内涵部分第二个涵义的背离)。

其二,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背离。事实既然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新闻报道也就相应具有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区别。

其三,原因真实与结果真实相背离。新闻在报道事实时,不仅应当交代其因果联系,而且所揭示的“因”当确能解释“果”。有些记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实本身的报道,而没有对新闻背景进行充分深入地报道,且没有认真探寻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而对于受众而言,往往已不满足于停留在了解“是什么”的层面上,更想知道事实为什么会发生

其四,事实真实与判断真实的背离。这主要是在根据事实加以判断时因思想方法不当造成的失实。 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不仅对事实所作的报道是真实的,而且根据事实所做出的判断也是真实的、站得住脚的。有些记者通过局部地区的情况来涵盖全局和进行全称判断便是属于此类失实。

5、失实报道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1)失实报道的原因

近年来,虚假新闻、报道失实屡禁不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社会风气大环境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体制、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在原因,还有监督和制裁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说,媒介体制改革将媒体推向市场,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指标成了决定媒体命运的关键因素,为了迎合受众,媒体在此时放弃了“受众应该知道什么”而只听命于“受众想知道什么”,只把那些吸引眼球、刺激情绪的内容放在头版。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开始不惜策划新闻,做足噱头,置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于不顾。

随着电子媒体迅速发展,消息来源渠道也日趋多样化。新媒体在把生活原生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大多数网站的从业人员缺乏新闻专业训练、新媒体片面追求“快”而使新闻不“全”等,此外搜索引擎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这助长了一些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的惰性,作风浮躁,不深入采访,有的甚至根本不采访,对网络上的资源,不经核实,导致失实报道的出现。

其次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来看,2002年6月新华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生活晨报》的11位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矿难时,收受当地有贿赂,集体失语。这是典型的“有偿不闻” 丑闻。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借助金钱和财物使一部分记者、通讯员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做广告宣传等作用在新闻从业人员身上,导致其贪图利益而作失实报道。由此可以看出,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导致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职业道德方面的原因之外,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的学习,总体失实的报道多是由于记者以片面、静止、局部等方式分析问题导致,因此,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2)事实报道的危害(补充内容)

其一,新闻失实会损害有关当事人或社会群体的形象,败坏社会道德风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由虚假新闻引发的纠纷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形象塑造能力,在虚假新闻的误导下,无论是正面的报道还是负面的批评,都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西瓜注了红药水》、《国产啤酒95%甲醛超标》这样不负责任的虚假新闻带来的都是整个行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和难以挽回的形象伤害,必然引起纠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7i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