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第7章习题解答

更新时间:2023-05-29 22: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第七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本章讲述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首先介绍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非线性特性的分类、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经典控制理论中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方法: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法。并介绍了非线性环节的串并联的特性,以及引入非线性特性对系统性能的改善。最后介绍应用MATLAB进行非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和时域响应的分析,以及应用MATLAB绘制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

教材习题同步解析

7.1 求下列方程的奇点,并确定奇点的类型。

(1 x)x x 0 x(1)

(0.5 3x)x x x 0 x(2)

解:(1) 由题得:

2

2

2

x f x ,x x (1 x2)x

,x 为解析函数。若以x为自变量,x 为因变量,则上式可改写为 式中f x

,x xf x

xx

考虑到

xdx

,因此有

xdtdt

,x f xdx

dxx

根据奇点的定义

0dx

,列方程组为 dx0

0 x

f x,x 0

得到系统的奇点为

0 x

x 0

,x 进行泰勒级数展开,保留一次项有 即奇点在坐标原点。在奇点(0,0)处,将f x

174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x f 0,0 f x

,x ,x f x f x

x x

x x x x 0 x 0x

x 0x

0 (1 x2) x x

奇点附近线性化方程为

(2xx 1) x

x 0x

x

f x ,x x x x

其特征方程为

s2 s 1 0

特征根为

1,2

1 j

22

为s平面的右半部分的共轭复数根,故奇点为不稳定焦点。概略画出奇点附近的相轨迹如图7.1(a)所示:

(2)由题得:

(0.5 3x2)x x x2 f x ,x x

0 x

f x,x 0

得到

0 x

x 0或 1

即奇点为(0,0)和(-1,0)。

x x

xx

(a) (b)

图7.1 题7.1 奇点附近的相轨迹

,x 进行泰勒级数展开,保留一次项有 1)在奇点(0,0)处,将f x

175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x f 0,0 f x

,x ,x f x f x

x x

x x x x 0 x 0x

x x 0

(0.5 3x2)

奇点(0,0)附近线性化方程为:

( 6xx 1 2x)x x x x 0

1

xx2

1

x x2

x

其特征方程为

1

s2 s 1 0

2

特征根为:

1,2 14 0.25 j0.984 为s平面的右半部分的共轭复数根,故奇点(0,0)为不稳定焦点。

,x 进行泰勒级数展开,保留一次项有 2)在奇点(-1,0)处,将f x

,x f 1,0 f x

(0.5 3x2)

,x f x

x

0xx 1

0xx 1

0) (x

,x f x x

0x

x 1

0xx 1

(x 1)

( 6xx 1 2x) x (x 1)

5

x 1 x2

x坐标系的奇点(-1,0) x , 。即x在奇点(-1,0)处,进行坐标变换,令y x 1,则y,yx 变换为y

y坐标系下的奇点(0,0)。因此有

5

y y y

2

其特征方程为

5

s2 s 1 0

2

特征根为:

3,4

54 x坐标系下的奇点(-1,0)为鞍点。 为一正一负的两个实数根,故x

概略画出奇点附近的相轨迹如图7.1(b)所示:

7.2 利用等倾线法画出下列方程的相平面图。

176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x x 0 x(1)

x x 0 x(2)

解:(1)

1)确定奇点及其性质 原方程等价为:

:

:

令 x 0,得奇点:xe 0。 x

x 0,x x

x 0,x x 0x

0x

进行拉氏变换,则系统的特征方程分别为:

:

:

特征根分别为:

s2 s 1 0,s s 1 0,

2

0x 0x

: :

1,2 j 3,4

121 j2 0x

0x

0时奇点xe 0是s平面左半部分的共轭复数根,为稳定焦点,该区域相轨迹为收敛于原点处的x

0时奇点为s平面右半部分的共轭复数根,为不稳定焦点,该区域相轨迹为发散的对数对数螺旋线,x

0,即开关线为x 0。通过适当地把两个区域的相轨迹连接起来,便可得螺旋线,两个区域的边界为x

到整个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再辅以几条等倾线,就能绘制出说明系统运动性质的足够准确的相平面图(包含若干起始于不同初始点的相轨迹)。 2)推导等倾线方程

f x ,x x x x

考虑到

x

相轨迹的斜率方程为

dxdx

, xdtdt

x dxx x dxxx

令相轨迹的斜率为

dx

,则得等倾线方程为 dx

177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x

0 1 ,x x

1 x,x 0 x

1

0x x x,x 1

1 x 0 x x,x 1

1

0I: 1 ,x

II: 1 1,x 0

等倾线是通过相平面坐标原点的直线簇。

表7.1 题7.2(1)等倾线斜率 与相轨迹斜率 列表

给定不同的等倾斜线斜率 ,便可以得出对应的相轨迹的斜率 ,如表7.1所示。图7.2画出了 取不同值时的等倾斜线和代表相轨迹切线方向的短线段。给定初始状态条件,便可沿着切线的方向场将这些短线段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得到给定系统的相轨迹。 3)绘制相平面图

画出系统的相平面图,分为上下两部分,如图7.2所示。可见,系统的相轨迹是极限环,此非线性系统的运动是等幅振荡的。

: , 0

图7.2 题7.2(1)系统相平面图

178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x x 0 x(2)

1)确定奇点及其性质 原方程等价为:

x 0,x 0x x

x x x 0,x 0

开关线为x=0,令 x 0,得奇点:xe 0。 x

进行拉氏变换,则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 :

特征根分别为:

s2 s 1 0,s2 s 1 0,

x 0x 0

: :

1,2 3,4

1x 0

21 1.618 0.618,

2

x 0

x 0时奇点上s平面左半部分的共轭复数根,为稳定焦点,该区域相轨迹为收敛于原点处的对数螺

旋线。x 0时奇点是为一正一负的两个实数根,为不稳定的鞍点,该区域系统相轨迹发散,并有渐近线。 2)推导等倾线方程

f x ,x x x x

同题(1),令相轨迹斜率为

x dxx

1

dxxx

则等倾线方程为

x

1

x x 1

1

I: 1 ,x 0

1 II: 1 ,x 0

给出不同的等倾线斜率 与对应的相轨迹斜率 ,见表2:

表7.2 题7.2(2)等倾线斜率 与相轨迹斜率 列表

179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当x 0时奇点为鞍点,系统相轨迹在此区域有渐近线,即等倾线的斜率与相轨迹的斜率相等。有

,x 0

1

1

2 1 0

解之得:

1 0.618,

因此,在x 0区域相轨迹过原点的渐近线为

2 1.618

x 0.618x x

x x 1.618x

等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簇,分为左右两部分,如图7.3所示。 3)绘制相平面图

1.618xx

1,

:x 0

:x 0

, 0

, 0

0.618xx

图7.3 题7.2(2)系统相平面图

0, 1

画出系统的相平面图如图7-3(2)所示。可见,此非线性系统的运动是不稳定的。

7.3 系统结构图如图7.4,设系统初始条件是静止状态,试绘制相轨迹图。系统输入为

180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1)r(t) R,R a (2)r(t) R vt,R a

图7.4 系统结构图

解:(1)

非线性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e

y a a

由结构图可知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e ae ae a

Xc s Ys由此可得线性部分的微分方程为:

1

sTs 1 c t x c t y(t) Tx

由比较环节:e xr t xc t ,上式又可以写成

e y T r x r Tex

r 0,因此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xr x输入信号为阶跃函数,当t 0时,

e y 0 Te

根据已知的非线性特性,开关线e a将相平面分为正饱和区II、线性区I、负饱和区III三个线性区域。

e e 0Te

e a 0Te e a 0Te

(e a)(e a)(e a)

1)Ⅰ区(线性区):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e e 0Te(e a)

将e

de

代入上式,求得Ⅰ区相轨迹的斜率方程为 ede

181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ede1e

deTe

0代入上式,得到 以e 0及e

0de

de0

的原点(0,0)为I区相轨迹的奇点,该奇点因位于I区内,故为实奇点。线性区这说明相平面e e

I区的特征方程及特征值分别为

Ts2 s 1 0

(e a)

1,2

若1 4T 0,则系统在I区工作于欠阻尼状态,这时奇点(0,0)为稳定焦点;若1 4T 0,则系统在I区工作于过阻尼状态,这时的奇点(0,0)为稳定结点。为方便讨论奇点的性质及绘制相平面图,以下分析假定1 4T 0。

若记等倾线斜率为

de

,则I区的等倾线方程为 de

e

e e a

T 1

当1 4T 0时,该区的相轨迹是一簇螺旋线,收敛于相平面原点,如图解7.5(a)所示。当1 4T 0时,该区的对应的相轨迹是一簇趋向相平面原点的抛物线。

2)Ⅱ、Ⅲ区(饱和区):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e a 0Te

e a 0Te

(e a) (e a)

由微分方程知,系统没有奇点,但有渐近线。将e

de

代入上式,求得Ⅱ、Ⅲ区相轨迹的斜率方程ede

若记等倾线斜率为

ade1e

e a

deTe

ade1e e a

deTe

de

,则分别求得II、III区的等倾线方程为 de

e

a

e a T 1

a e e aT 1

182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常数,即等倾线斜率均为0,当相轨迹斜率 与等倾线斜率相等,即 0时,直线 相轨迹方程为e

a (II区) e

a (III区) e

a,III区的全部相轨迹均渐近分别为II、III区内 0的等倾线。由于II区的全部相轨迹均渐近于e

a,故称 0的两条等倾线为相轨迹的渐近线。 于e

由此应用等倾线法,在相平面图的II、III区分别绘制的一簇相轨迹如图7.5(b)所示,II、III区相轨迹图对称于坐标原点。

3)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

基于图7.5(a)、(b)将以上各区的相轨迹连接起来,可以绘制非线性系统的完整相轨迹图,见图7.5(c),其中相轨迹的初始点由

e(0) r(0) c(0) (0) r (0) c (0) e

来确定。

假使系统原来处于静止状态,则在阶跃输入(r(t) R,R a)作用时,相轨迹的起始点应为

(0) 0。此时的非线性系统的完整相平面图如图7.5( d)所示。正负饱和区的相轨迹与理想e(0) R,e

继电特性的相轨迹相同,但是由饱和点所决定,切换位置提前。由于线性区的奇点性质为稳定焦点,所以最后一次进入I区后,相轨迹不再进入其它工作区,在I区内经有限次衰减振荡后,最终收敛于原点。

183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1

0T

0

a

1T

a 0

1T

1

0T

a

a

a a

图7.5 题7.3含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系统相轨迹图

从饱和特性的相平面分析可以看到:

(1) 阶跃输入作用时,系统是稳定的,其稳态误差为零。如果系统的固有部分具有良好的阻尼特性,系统最后进入I区后,在超调量、调节时间、振荡次数等方面均良好的动态特性,而且不产生自持振荡。最大超调量可从图中量得,为相轨迹第一次与负实轴的交点坐标的绝对值,而相轨迹绕原点的次数为过渡过程的振荡次数。

(2)饱和点的大小可以决定分区切换次数的多少。饱和点的值大,则线性工作区大, 分区切换次数少,非线性振荡次数少,饱和非线性对系统的影响小。饱和点的值小,则线性工作区范围小,分区切换次数增加,非线性振荡次数增多,饱和非线性对系统的影响就不可忽视。

当1 4T 0时,I区的相轨迹为收敛于原点的抛物线,其他与1 4T 0时相同。 (2)r(t) R vt

(t) v。因此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变若输入信号为速度函数加阶跃函数,则当t 0时, r (t) 0,r

e y T r x r x Te

(t) e (t) y(t) v Te

184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考虑到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上列方程可写为

(t) e (t) e(t) v e a Te

(t) e (t) a v e a Te

Te (t) e (t) a v e a

与阶跃输入下的分段线性方程形式完全一样,只是坐标向左平移v,则线性区系统奇点为(v,0)。若

1 4T 0,奇点(v,0)为稳定焦点;若1 4T 0,奇点(v,0)为稳定结点。

根据非系统饱和特性线性区(I区)时的微分方程,写出 区相轨迹的斜率方程为

e vde1e

deTe

根据

0de

0,再次证明了坐标的平移现象。 求得奇点坐标为e v、e

de0

当非线性系统工作在非线性特性的饱和区,即Ⅱ、Ⅲ区时,求得Ⅱ、Ⅲ区相轨迹的斜率方程为

a vde1e

e a deTe

a v1e de e a

deTe

若记等倾线斜率为

de

,则分别求得II、III区的等倾线方程为 de

v a

e e a T 1

v a e e a

T 1

同样求得斜率

de

0时的相轨迹渐近线方程分别为 de

v a e a e

e v a e a

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各区间非线性系统相轨迹的绘制。

(1)v a

0。由于奇点位于II区,故对I区来说,它是一个虚奇点。在这种情况下,奇点坐标为e v a及e

又由于v a,故饱和区相轨迹的两条渐近线均位于横轴之上,见图7.6。图7.6绘制出包括I、II、III三个区的相轨迹簇,以及始于初始点A的含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响应输入信号R vt的完整相轨迹ABCD。从图7.6中可见,因为是虚奇点,所以非线性系统的平衡状态不可能是奇点(v,0),而是当t 时相轨

v a。这说明,给定非线性系统响应输入信号R vt的稳态误差为无穷大。图7.6迹最终趋向渐近线e

中的虚线表示相轨迹不会收敛于虚奇点。

185

v a

v a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2)v a

0,是实奇点;在这种情况下,奇点坐标为e v a及e

v a位于横轴之下,而III区由于v a,故II区的渐近线e

v a位于横轴之上。图7.7绘出了始于初始点A的渐近线e

的含饱和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响应输入信号R vt的完整相轨迹ABCD。由于是实奇点,故相轨迹最终将进入I区而趋向奇点(v,0),从而使给定非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取得小于a的常值。

(3)v a

a

a

0,恰好位于I、II在这种情况下,奇点坐标为e a及e

两区的分界线上。对于II区,求得其运动方程为

图7.8

v a时的相平面图

(t) e (t) 0 e a Te

或写成

de Te 1 0 e a (7.54)

e

考虑到

de dede

/,则有 dtdte

de

Te 1 0 e a

de

0的直线。上式说明,在e a的II区,给定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或为斜率等于 1/T的直线,或为e

图7.8是始于初始点A的给定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ABCD。从图7.8可见,相轨迹由I区进入II区后不可能趋向奇点(v,0),而是沿斜率为 1/T的直线继续运动,最终终止于横轴上e a区段内。由此可见,此时给定非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介于a~ 之间,其值与相轨迹的初始点的位置有关。

在上述三种情况下,相轨迹初始点A的坐标均由初始条件确定,即

e(0) r(0) c(0) R c(0) (0) r (0) c (0) v c (0) e

当系统初始条件为静止状态时,初始点A的坐标为

(0) v e(0) R,e

初始点A位于相平面图的第一象限,其相轨迹分别见图7.6、7、8。

综上分析可见,含饱和特性的二阶非线性系统,响应阶跃输入信号时,其相轨迹收敛于稳定焦点或结

186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点(0,0),系统无稳态误差;但响应输入信号R vt时,随着输入匀速值v的不同,所得非线性系统在v a、

v a、v a情况下的相轨迹及相应的稳态误差也各异,甚至在v a时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不唯一,其确

切位置取决于系统的初始条件与输入信号的参数。

7.4 系统结构图如图7.9,设系统初始条件是静止状态,其中k1 0.2,k2 1,a 1,并且参数满足下式

12k1T

试绘制相轨迹图。系统输入为 (1)r(t) R,R a (2)r(t) R vt,R a

1

12k1k2T

图7.9 题7.4图

解:本系统为一个变放大系数非线性系统,其非线性环节为:

k1ey k2e

e ae a

0.2e

y e

e 1e 1

式中,k1、k2——输出特性的斜率,a——切换点。 选择参数,使

12k1T

1

12k1k2T

1 (1)r(t) R,R a

由结构图可知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187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Xc s Ys由此可得线性部分的微分方程为:

1

sTs 1 c x c y Tx

由比较环节得:e xr t xc t ,上式又可以写成

e y T r x r Tex

即系统微分方程为

e 0.2e 0Ⅱ: Te

e e 0Ⅰ、III:Te

e 1 e 1

e分成三个区域,如图7.10所示。三个区域的奇点都在原点,但II区的开关线e 1把相平面e

奇点是实奇点,而I、III区的奇点不在本区域,是虚奇点。

0,因此相轨迹起点为A点(R,0)若输入阶跃信号r(t) R,当t 0 时,e R,e。由于R>a=1,

系统位于III区,其二阶系统的特征方程及特征值分别为

Ts2 s 1 0

1 1,2

2T

0, 1)

1,2为稳定的焦点,系统处于欠阻尼情况,此时的相轨迹由A点开始,以对数螺旋线形状卷向原点,如图

7.10中的AB段。

图7 .10 题7.4(1) 图 系统在阶跃输入下的相轨迹图

当系统运动状态到达相邻区域III、II的边界线e 1时,系统的运动状态将发生转换。当e 1时,系

188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统处于I区,其二阶系统的特征方程及特征值分别为

Ts2 s 0.2 0

3,4

1

2T

(1 0.8T 0,即1 为稳定结点,系统处于过阻尼情况,此时相轨迹到达B点,以过阻尼的形式(抛物线)趋向原点,如图7.10中的BC段。

由C点开始,系统又处于欠阻尼情况,直到D点;由D点到E点,系统又处于过阻尼情况,…。如此继续,绘制出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为图7.10中的ABCDEFO。对于阶跃信号,相轨迹收敛于II区的奇点即原点,系统不存在稳定误差。

这种变放大系数特性,使系统在大偏差信号时具有较大的放大系数,系统响应为衰减振荡,具有高精度和快速跟踪性能。而在小偏差信号时具有较小的放大系数,系统具有很大的阻尼,使系统响应既缓且稳,输出无振荡。从而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过渡过程,很好地解决了快速性和振荡性之间的矛盾。 (2)r(t) R vt,R a

(t) v,则系统微分方程为 则当t 0时, r (t) 0,r

xc t xr t e R vt e

0.2e v 0e eⅡ: T

e e v 0Ⅰ、III: Te

各分段区域的特征方程及特征值分别为

e 1e 1

e 0,e II

:e

v

0.2

Ts2 s 0.2 0

3,4

1

2T 1 ,为稳定焦点

2T

e 0,e vⅠ、III

:eTs2 s 1 0

1,2

189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可见,此时的相轨迹与阶跃信号作用时基本相同,Ⅰ、III区为螺旋曲线(欠阻尼),II区为抛物曲线

(a) v>1

(b) 0.2<v<1 (c) v<0.2

图7. 11 题7.4(2) 图变放大系数非线性系统在不同斜坡输入下的相轨迹图

(过阻尼)。但奇点(5v,0)(Ⅱ区)、(v,0)(Ⅰ、III区)的位置,将随输入信号v的大小而变化,如果Ⅱ区的奇点(5v,0)离开本区域,进入Ⅰ、III区,则(5v,0)变为虚奇点,相轨迹不再收敛于该点;同理,如果Ⅰ、III区的奇点(v,0)进入本区域,则相轨迹有可能收敛于该点,具体情况视输入斜坡信号的参数v的大小而定。

(0) v)设系统初始是静止状态,初始点A的坐标为(e(0) R,e,不同初始条件时系统的相轨迹示

于图7.11,具体轨迹与输入信号的参数v有关。

图7.11(a)为当v>1时的相轨迹,这时P1为虚奇点,P2为实奇点,相轨迹以螺旋曲线收敛于稳定焦点P2,系统响应斜坡信号的稳态误差为2。图7.11(b)为当0.2<v<1时的相轨迹,这时点P1和P2均为虚奇点,相轨迹最终收敛于II、III区边界,即点(1,0),系统响应斜坡信号的稳态误差为1。图7.11(c)为当

190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v<0.2时的相轨迹,这时P1为实奇点,P2为虚奇点,相轨迹最终收敛于稳定结点P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的稳态误差为1。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变放大系数非线性系统在较小的速度信号作用下,系统的过度过程是非周期的;而在较大的速度信号作用下,系统具有衰减振荡的过渡过程。

7.5 非线性特性示如图7.12,求其描述函数。

K

图7.12 非线性特性

解:非线性环节具有分段的特点,故描述函数计算的重点在于确定正弦响应曲线和积分区间,一般采用图解法。由图7.12,非线性元件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0 x(t) Er Kx(t) E0

KEr E0x(t) Er

y t

(Kx(t) E) E x(t) 00r x(t) Er (KEr E0)

当输入正弦信号x(t) Asin t时,非线性特性y x 如图7.13所示。可见,当 t 将重复出现。因此,计算描述函数R(A)时,其积分区间只要选择0~的表达式为

2

时,输出波形y(t)

2

范围内即可,此范围内输出信号y t

KAsin t E0

y t

KEr E0

0 t 1

1 t

2

a式中,K为输出线性部分斜率, 1

arcsin,cos 1 A求得y(t)的傅氏展开式的基波分量为

191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y1 t B1sin t C1cos t

y(t)

y(t)

2

x(t)

x(t)

2

图7.13 题7.5非线性特性的输入输出波形

由于y t 是奇函数,因此

C1 0

B1

1

2

y t sin td t

y t sin td t

20

4

4 1

2

KAsin t E0 sin td t KEr E0 sin td t

1

0

4 12

KAsin td t 2E0sin td t 2KErsin td t

0 1

0 4 1sin2 t1 KA( t ) E0cos t02 KErcos t 2

1

24 0

4 11 KA sin2 E KEcos 1 0r1 24

a

代入上式整理得 A

考虑到sin2 1 2sin 1cos 1,并将 1 arcsin

192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k2k1

1

2

1

2

图7.15 题7.6非线性特性的输入输出波形

7.14 变放大系数特性

B1

KA

1 sin 1cos 1 2E0 2KErcos 1

2a KA arcsin 2E0 2KE A 2

所以描述函数为:

R

A

B1 jC1B1

AA

2 a KA arcsin 2KE2E0

A A

上式表示一个实函数,成立的条件是(A a)。

7.6 图示7.14变放大系数非线性特性,求其描述函数。 解:由图7.14,变放大系数非线性元件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193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余成波_张莲_胡晓倩)习题全解及MATLAB实验

k1xy t

k2x

x ax a

当非线性元件输入信号为x(t) Asin t时,其输出信号y(t)的波形见图7.15。 图中,k1,k2为输出特性斜率; a为线性区k1宽度;

a 1

arcsin,cos 1 Ay(t)的数学表达式为

k1Asin t

y t

k2Asin t

由于y t 是奇函数,所以C1 0。并有

0 t 1

1 t 1

B1

1

2

y t sin td t

y t sin td t

20

4

4 1

k1Asin t sin td t 2 k2Asin t sin td t

1

0

1 2k2A4 k1A1`1`

( t sin2 t) ( t sin2 t) 22220 1 2A k( sin cos ) k( ( sin cos ))11112111 2

K2

将 1 arcsin

2A

k1 k2 1 sin 1cos 1

a

代入上式得 A

aB1 k2A

k1 k2 arcsin

A 2A

即变放大系数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为:

R A

B1 jC1B1

AA

2

a k2

k1 k2 arcsin A 上式表示一个实函数,成立的条件是(A a)。

19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6g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