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25 08: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测绘在实现数字化转型后,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正在成为现代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是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取得新跨越、新突破、新成就的五年,是上层次、上水平、上台阶的五年,是作用大彰显、地位大提高、影响大提升的五年,在诸多领域有重大创举和重要突破,为测绘地理信息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测绘基准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实现跨越。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资源首次实现对全部陆地国土的覆盖,基础地理信息数

1

据库成为测绘成果的主要形式。数字城市建设顺利推进,试点和推广城市已达130个,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开通并产生重要影响。

测绘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取得系列成果。测绘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低空航测遥感系统、数字航空摄影仪(SWDC)、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等先进测绘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成效明显。资源三号卫星进入研制阶段。以无人机航空摄影装备为代表的地理信息航空遥感获取能力建设开始起步。地理信息数据处理能力持续增强,测绘成果档案存储与服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全体测绘人53年的梦想得以实现。

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不断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对科学管理决策、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保障能力日益提升,服务效果日益彰显。尤其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新疆、西藏等地应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在北京开工建设,湖北和黑龙江等地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稳步

2

推进。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正式成立。成功举办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和全国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及地图展览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地理信息市场整顿。地理信息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一些测绘地理信息企业纷纷上市,发展势头强劲。到“十一五”末期,地理信息产业总值突破1000亿元。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成立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测绘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和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浙江省测绘局更名为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海南省测绘局更名为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管理职责进一步拓展;山东、海南等地市(县)测绘机构、职责和人员基本落实。法制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和《基础测绘条例》,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地图审核管理规定》和《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测绘局修订《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测绘资质分级标准》等法规。地方测绘法制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测绘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不断增强。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能够取得突出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工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都对测绘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颁布了多个重要政策文件;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3

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在基础测绘计划管理、重大测绘工程和科技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得益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测绘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测绘投入力度实现跨越,为测绘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弘扬“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形成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合力,使各项重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发展也进入了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社会产品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处于大有作为、能够作为的黄金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基于卫星定位、航空航天遥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基本建成信息化测绘生产服务体系,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等方面的水平在全世界领先。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测绘保障与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较过去有显著变化。发达国家测绘保障与地理信息服务随之加快转型,监测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动态变化,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

4

布,为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国土空间管理、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提供动态信息服务成为重要内容。以大众通过网络上传、下载和编辑地理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测绘新时代来临,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主要任务,对测绘保障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其与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日趋紧密,推动不断产生新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适应传统测绘生产服务需要的测绘生产事业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改革压力。市场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理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促进产业快速、健康、规范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测绘行政管理力度。

与国际发展趋势以及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实现测绘信息化尚需时日,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能力不足,区域测绘发展的协调性不够,测绘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发展。

二、拓展发展思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跨越

5

大战略、规划和项目的实施,研究资源、生态要素等地理国情动态变化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动态监测工作。选择若干省开展省级地理国情监测和分析,形成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流程、指标体系、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

(二)建立健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

建立测绘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稳定的跨部门地理国情监测机制。调整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和发布机制,强化相关职能,及时发布地理国情信息。探索建立社会经济信息地图发布平台。研究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政策,制定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编码、技术规程、成果模式等标准规范。建设一支覆盖全国、满足地理国情监测要求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五、丰富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加大公益性产品开发力度,加快网上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的创新,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一)拓展公共服务产品覆盖面

大力开发公益性地图产品和测绘基准产品。在1:25万公众版地形图的基础上加快探索推出公众版地图产品。推出网络电子地图、三维数字地图和国家大地图集等产品。加强国家和区域测绘基准信息服务,推出深度基准以及精确定

11

位、测速、授时等测绘基准公共产品。

(二)全面提升“天地图”服务水平

按照政府规范、企业经营的原则,不断创新运行机制,整合全国乃至全球地理信息资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将“天地图”服务功能延伸到省级和市级,形成地理信息服务的合力。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工作力度,打造一个数据覆盖全球、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方便快捷、服务优质高效的测绘知名品牌,使其成为互联网内容服务的中国自主品牌。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安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涉密版和政务版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能力。

六、加快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繁荣 完善地理信息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培养地理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加强地理信息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大力培育地理信息企业和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一)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继续推进地理信息服务业务拓展。深入挖掘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市场潜力,大幅度提高地理信息服务

12

业务覆盖范围和市场盈利水平。加大地理信息技术与有关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和位置服务产品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位置服务产品等。加快现代测绘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引导和推进现代高端测绘仪器及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整合,形成若干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核心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促进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切实加强自主品牌构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绘技术装备,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链条。扶植一批以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完善的企业化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生产体系,大力提升自主获取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地理信息产业重新布局的有利时机,抓住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数据加工等外包服务业务,不断拓展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新领域。根据现有产业技术和区位优势,在全国不同地区布局建设若干以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数据获取、数据加工、地理信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高技术园区建设,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形成一批具有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

13

力的地理信息产业集群。

(三)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完善地理信息市场准入政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测绘资质的标准和分类。建立健全地理信息产业执业资格制度。推进测绘事业单位改革调整,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地理信息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科学调整地理信息保密政策,健全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创新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和监管手段,完善企业使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有关政策措施。通过设置相关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推进项目等,对地理信息领域的品牌培育、技术创新、产学研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进行重点支持,努力实现重大测绘工程中国产装备使用比例超过50%。

七、加快测绘科技创新,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 以自主创新为重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现代测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加速测绘信息化步伐,加大对现有测绘生产服务体系现代化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测绘支撑能力。

(一)加强测绘装备现代化建设

建立航天、航空、地面等手段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立

14

体式获取体系。加快资源三号系列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开展基础测绘业务对国家对地观测卫星载荷的需求分析,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衔接。配合相关单位实施测绘卫星地面几何检校场的统筹建设与共享共用。大力加强航空遥感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等技术提升现有外业测绘技术装备能力。加强对数字化生产基地和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改造升级,提升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地理信息分发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建设

围绕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协同配合、专兼职结合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这一目标,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若干国家级应急测绘基地,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测绘服务装备调用与快速集结机制。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变化特点,加强地方级应急测绘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无人飞机、无人飞艇、轻型飞机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发展长航时航空遥感摄影平台,配置地理信息快速获取、处理、提供的技术装备,显著增强各地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

(三)加强测绘外业安全生产和生活支撑条件建设 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尤其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西南高原地区、东北寒冷地区以及南方植被茂密丘陵地带等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地区,测绘外业安全生产及野外生活条件存

15

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测绘外业安全生产和生活支撑条件建设。认真总结“我国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等测绘重大工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加速其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卫星导航、通信等技术,建设测绘外业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测绘外业安全救援系统和野外生活保障系统。

(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以测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等组成的测绘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测绘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部门重点实验室。整合区域科技力量,发挥各级测绘事业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开展高精度测绘基准建设、航空航天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在重要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降低关键领域技术对外依存度。加强测绘基础理论研究和测绘软科学研究,提高战略规划、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规划的研究设计水平。加强测绘仪器、测绘工程、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技术研究,建立我国自主的测绘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制定适应信息化测绘发展的标准和规范,完善地理信息标准形成与协调机制,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适用性。

八、加强区域测绘地理信息的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测绘保障服务需求的

16

不同特点,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有关要求,加强统筹规划,注重不同地区测绘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不同地区采取有区别的测绘发展思路,促进全国测绘的协调发展。

(一)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

西部地区重点填补测绘“空白”,加强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处理、测绘基准体系现代化建设,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战略的实施提供测绘服务保障。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更新、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维护,加速测绘生产服务方式的转变,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加强地理信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自主研发,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为国家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服务保障。中部地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推动地理信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测绘成果转化和应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数据加工业,建设有特色的地理信息外包服务业,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二)促进跨地区协作发展

大力推进跨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协调,逐步建立起区域测绘稳定发展协调机制,全面发挥区域地理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潜力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区域测绘统筹规划工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

17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西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抓紧制定测绘保障服务规划,统筹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处理及服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内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和协同服务。进一步完善东北三省、西北五省、粤港澳、西南、中部等跨地区测绘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跨地区测绘科技、基础测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方面稳定的合作机制,推进区域测绘协调发展。

(三)强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扶持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对我国经济落后地区测绘工作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专项补助经费有关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地方政府增加基础测绘投入。进一步加大对西藏、新疆等地区测绘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国家测绘重大专项的立项和实施工作中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需要。加大东部地区测绘部门对西部地区测绘部门的对口援助力度,探索建立相应的稳定工作机制。

九、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国际地位 大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发挥测绘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为我国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地保障服务。

18

(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与各国政府测绘管理机构以及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建立互访机制,为测绘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单位“走出去”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工程搭桥铺路。鼓励我国测绘企业到国外参展参会,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立稳定的国际营销渠道创造条件。积极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承担、参与全球及区域性测绘科技合作计划,与世界知名测绘科研机构、大学和跨国公司成立联合研究机构或进行其他形式的科技合作。积极争取测绘地理信息相关国际组织常设机构在我国落户。积极承担国际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制定工作,推动自主标准的国际化。支持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专家学者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任职,提高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国际影响力。

(二)优化“走出去”政策环境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的企业“走出去”优惠政策基础上,研究制定鼓励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积极“走出去”的保障措施,在测绘资质、成果安全、科技支撑等方面营造良好的“走出去”政策环境。积极争取我国对外援助项目优先采用国产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建立“走出去”信息交流平台,为测绘地理信息单位“走出去”提供信息咨询。对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开展与“走出去”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培训,培养一批熟知国内和国际商务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19

(三)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走出去”,拓展相关业务,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以地理信息产业园区为依托,努力打造国际地理信息数据加工等信息外包服务特色品牌。积极开拓国外地理信息市场,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装备、服务、技术等,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强化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逐步向国际测绘地理信息高端市场迈进。

十、强化军民测绘融合,促进军民测绘协调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加强军民测绘统筹、拓宽合作领域、推进资源共享、促进科技合作,逐步建立平时和战时兼容兼顾、军队和地方互利互赢的军民测绘协作框架,切实推动军民测绘融合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军民测绘融合工作 联合开展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共同推进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应用,构建高精度全球地心坐标系统。加强卫星重力探测和航空重力测量工作合作,精化完善国家重力场模型。进一步加强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合作建设,提升整体保障水平。加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测绘应用,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应用项目组织实施。加强测绘卫星应用协作,

20

积极促进军民测绘卫星资源共享,推动建立多手段融合、多功能互补的测绘卫星体系。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合作建设,军民共享更新成果。共同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天地图”建设。加快境外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全力支持并推进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军民测绘成果交换共享,建立军民测绘成果交换共享会商机制。

(二)完善军民测绘融合发展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会商交流、沟通联络等多种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军民测绘服务保障的常态化协作。加强军民测绘规划计划的协调衔接。建立军民应急测绘保障协调的长效机制和测绘重大项目协作机制。加强军民测绘科技创新协作,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以及测绘科技创新成果军民两用双向转移机制。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加强军民测绘标准化协作,共同开展标准宣贯工作。健全军民测绘融合发展配套法规制度。

十一、完善测绘体制机制,提高测绘监督管理能力 加强测绘行政管理,全面推进测绘依法行政。以建立高效统一的测绘行政管理组织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测绘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全面履行测绘工作统一监管职能,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发展。

21

(一)完善管理体制

推进测绘管理机构更名为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强化地理信息获取、使用、协调、监管的相关职能。按照统一、有效、协调的原则,加强省、市、县级测绘管理机构建设,深化层级监督。加快测绘事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出版类单位转企,构建测绘生产、科研、成果管理和服务、产品质量监督、教育培训等业务分工明确、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测绘事业单位组织体系。

(二)加强法规政策建设

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工作。制定和修订地图管理、质量管理、基础设施管理、资质资格管理、地理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与安全管理、不动产测绘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指导地方测绘法规和规章的配套建设。加快制定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政策,引导并规范其产业健康发展。

(三)健全测绘管理运行机制

构建国家、省、市、县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市场动态监管机制,强化市场准入管理、测绘质量和成果安全管理,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市场行为。进一步加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与法制、安全、工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的协作机制。健全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评定、分类和发布体系。完善外国人来华测绘管理制度,强化

22

对外国人来华测绘的监督管理,加强外资进入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管理。大力推进测绘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测绘执法机构、执法装备和队伍建设。深化测绘行政执法制度改革,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县测绘行政执法机构作用。健全测绘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规范测绘行政执法行为。

十二、促进人才队伍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测绘软实力 实施人才强测战略,构建一支适应测绘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现代化测绘人才队伍。大力发展和弘扬测绘文化,为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保障,增强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测绘软实力。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政、经营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测绘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形成一支具有高超技艺的技能型人才梯队。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改善基层测绘人才队伍现状,切实提高基层测绘人员的素质。着力推进注册测绘师制度实施,建立科学的注册测绘师胜任能力框架体系。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人才教育培

23

训体系。

(二)加强党的建设和宣传工作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五型机关”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发挥宣传工作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提升人、塑造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功能。以科普知识、树立典范、法律意识、职工风貌、成绩亮点等为主线,着力宣传、顺风造势,为测绘地理信息健康发展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加强宣传平台建设,注重发挥测绘报、网站的积极作用,扩大影响覆盖面。不断完善宣传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新闻发布、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媒体协作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加强应急宣传工作,形成响应迅速、渠道畅通、发布主动、声音权威、引导正确的应急宣传机制。

(三)促进测绘文化大繁荣

坚持以“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教育人、鼓励人,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与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其内涵。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创新型职工”活动、测绘道德楷模评选表彰活动等,强化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测绘文化品牌意识。推动地图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以多种文艺形式创作测绘精神文化产品。深入开展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和

24

精神生活,不断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6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