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0107中国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更新时间:2023-05-01 07: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0107中国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一) (2)

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0107中国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二) (13)

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0107中国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三) (24)

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0107中国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四) (35)

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0107中国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五) (46)

第1 页,共56 页

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0107中国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复试题库(一)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一、名词解释

1.《家》

【答案】《家》是曹禺于1942年创作的一部话剧,根据巴金长篇小说《家》改编。选取原作中觉新的婚礼、兵变前后、高老太爷的寿辰与去世、瑞迁之死四个片断,并重新进行艺术构思,以瑞压为主要人物,由她结婚开始,到其去世结束,着重揭露封建大家庭的腐败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抒情色彩浓郁,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2.三大主义

【答案】“二大主义”是“文学革命”的纲领,由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首次提出。“二大主义”即‘旧推倒雕琢的阿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3.《骆驼祥子》

【答案】《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小说,载于《宇宙风》1936-1937年25-48期。小说以旧北京为背景,描写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到北京拉了三年洋车,刚买上一辆新车就被匪兵掳走。样子拼命拉车挣钱,准备第二次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抢去。车厂老板刘四爷之女虎妞迫使祥子同她结婚,替他买了辆新车;但不久她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将车卖掉料理丧事。几次积钱买车不成,祥子绝望了,终于自甘堕落。作品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结构严谨,笔调流畅,地方色彩鲜明:样子、虎妞、刘四爷等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4.《倪焕之》

【答案】《倪焕之》是叶圣陶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中国城乡生活面貌,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5.《野草》

【答案】《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拆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慈;《影的告别》《死火》《墓褐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

第2 页,共56 页

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6.《一只马蜂》

【答案】《一只马蜂》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丁西林最著名的独幕剧之一。创作于1923年,描写的是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抗战的一幕喜剧。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二种鲜明的喜剧性格,语言不仅轻松、俏皮、饶有风趣,而且耐人寻思又质朴明净,结构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一只马蜂》对传统的人生婚恋观与现代的人生婚恋观作了对比,给当时的青年男女以一定的启发和激励。

7.《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8.文明戏

【答案】文明戏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别称,又称为“新剧”。文明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天津曲坛上演十样杂耍演变而成。文明戏的内容不仅包括鼓曲和相声,而且有杂技、戏法和魔术。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如《宦海潮》《渔家女》《锯碗丁》等。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最终以大团圆结局收尾。

二、简答题

9.谈谈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观。

【答案】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文学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

②要求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认为,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他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本目标在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平民文学

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第3 页,共56 页

①他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之间的区别并非说这种文学是专做给贵族或平民看,专讲贵族或平民的生活。

②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人众生活的真实状况,忠实地反映出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描写大多数人民的真挚思想。

(3)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已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10.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以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分析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答案】(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l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力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十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不出了巨大的差异。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第4 页,共5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69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