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纲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4-06-20 11: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 初民的歌谣
识记:
1、 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 《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 《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② 《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
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③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
1、 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① 创世神话
《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 ② 自然灾害神话
《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③ 战争神话
《山海经》:阪泉大战 2、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①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
生存这个主题;
②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 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 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②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流传
识记:
①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160篇、
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② 《诗经》的收集来源:
采诗说。(汉代学者) 献诗说。(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③ 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 理解:
① 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
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② 《诗经》的流传
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理解:班固、何休对《诗经》评述
① 班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② 何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 婚恋诗
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 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周礼·媒氏》、《郑风·溱洧wěi》、《陈风·月出》; ② 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鄘风·蝃zhuō蝀dōng》 ③ 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④ 弃妇诗-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邶风·谷风》、《卫风·氓》 理解:弃妇诗
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应用:《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
同上
2、 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① 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小雅·巷伯》 ② 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③ 悲叹家国沦亡:《王风·黍离》。
④ 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桧风·隰xí有苌楚》。 应用:简单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3、 政治讽喻诗
识记:此类诗歌代表作品:
① 揭露宫廷丑闻:《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
② 描写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魏风·陟zhì岵hù》、《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击
鼓》、《小雅·采薇》
③ 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大雅·瞻卬》 ④ 颂美统治者:《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 应用: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
同上 4、 史诗及其他 识记:
① 《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② 农事诗的代表作品:
最著名:《豳bīn风·七月》
艺术水平较高:《周南·芣fǒu苢yǐ》、《魏风·十亩之间》 理解:
① 《豳bīn风·七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② 《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特点。
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应用:周人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
周人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始祖后稷jì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
《公刘》: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 《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创业兴国的事迹。
《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
《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
第二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应用: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首先,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理解:
① “六诗”、“六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② 孔颖达:三体三用说:
唐人孔颖达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 应用:
① 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 ②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
1)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 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
B. 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芣苢》、《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C.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人生感慨诗、政治讽喻诗、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 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硕鼠》、《鸱鸟》。 3.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溱淯》、《关雎》;
B.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明确,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的。 3、 四言诗的典范 应用:
① 《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这种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② 《诗经》的音韵特点
《诗经》的四言诗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 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理解:《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
《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应用:
① 《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据统计,《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其余271篇都分章。分为三章的最多,有110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70%;分为两章的约40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者仅有两三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不时出现重章。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②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
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一种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另一种则是整首诗用“比”。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情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 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B. 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C.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D. 语言很有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第三章 先秦散文
应用:
①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 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说辞。 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 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 4)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当权者提供政治借鉴
5)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第一节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
①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篇,其中25篇是东晋人的伪作。《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② 《逸周书》:本名《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
史家之文接近。
③ 铜器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 ④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
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
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 识记:《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理解:
① 《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② 《国语》概况
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应用:
① 《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的叙事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1)文学性的的剪裁,是指保证在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② 《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的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一是以言语、行为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这样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③ 《左传》的辞令艺术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④ 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①+②+③
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理解:《战国策》概况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应用:《战国策》文学特色
《战国策》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国语》,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 《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 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语录,《老子》篇幅简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 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且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理解:
① 《论语》概况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② 老子及《老子》概况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③ 墨子及《墨子》概况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应用:
① 《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学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的形象和性格。 ② 《老子》的文学特点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 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③ 《墨子》的文章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2、《孟子》雄辩文采 理解: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子,名轲,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应用:《孟子》文章主要特点
1)《孟子》文章给人的最深刻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独具特点: 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gòu,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其次,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理解:庄子及《庄子》概况
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
成,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应用:
①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振聋发聩的深刻的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 异彩纷呈的故事:《庄子》以寓言说理,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
2) 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 3) 空灵飘忽的文风:《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
的拘限;
4) 谐趣和讥刺横生:读《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感;
5) 精湛传神的文笔:《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
就写出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② 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同上
4、《荀子》和《韩非子》 理解:
① 理解:荀子及《荀子》概况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礼重法。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② 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概况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韩子》55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应用:
① 《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
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2)创作诗和赋:但是荀子的赋是说理的文赋,既不抒情,也无诗样的形体,文学价值不高;荀子的诗作,也是缺乏文采的议论和说理。 ② 《韩非子》寓言特点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
寓言的想象富奇,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屈原和楚辞
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 识记:屈原的生平际遇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有优厚的文化教养、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张联齐抗秦。顷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讲屈原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 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
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确定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2、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色 识记:“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起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理解:楚辞与赋的区别
汉代人往往把楚辞称为“赋”,实际上是不确切的。“楚辞”和“赋”,不仅体式不同,而且其性质也有很大差别。
从体式上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从性质上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应用:
① 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楚辞的文体,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就体式而言,有两种:
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
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 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第二节 “铄古切今,惊才艳艳”的《离骚》
1、《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 理解:
① 《离骚》题义辨析
1)司马迁《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和王逸分而言之;其后历代学者的解释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
2)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② 《离骚》创作时间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2、《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 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 应用:《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3)比兴手法的拓展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他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开始构创长篇巨制。
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1、清新幽眇的《九歌》 识记:《九歌》的篇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理解:《九歌》的内容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这些作品中抒写了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浓浓的人间情味。同时,这些本应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寄托着屈原君臣难以遇合的悲怨。 应用:《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所在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的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清新凄艳,深情幽眇,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2、平实素朴的《九章》
识记:《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
《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共9篇诗歌。
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 应用:《九章》的艺术表现风格
《九章》这组诗歌,就其主题而言,大抵与《离骚》相同;所不同者,是它的艺术表现。《离骚》把激越澎湃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起来,浓墨重彩,波澜壮阔;《九章》则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九章》平实素朴的艺术表现,体现着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3、《天问》、《招魂》简介 识记:《天问》概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应用:《招魂》的艺术特色
《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结构精密。 第二,长于铺排描摹。
第四节 宋玉
识记:宋玉及其创作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理解:《九辩》题义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应用:《九辩》的思想、艺术特色 ① 思想:
《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尽管他也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② 艺术特色:
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其次,《九辩》的造句用词也很可称道。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应用: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政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同时,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大体来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章的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 秦代散文和李斯
理解:
① 《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② 《吕氏春秋》文学特征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其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③ 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曾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统一后为丞相。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秦始皇卒后,遭赵高诬陷而被腰斩。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④ 秦刻石文的特点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比较独特。往往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文采不足。 应用:《谏逐客书》创作特点
《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
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然后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第二节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识记: ① 贾谊生平
贾谊,曾受学于李斯弟子河南守吴公。文帝召为博士。因遭老臣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文帝十二年卒。《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② 晁错生平
晁错,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因力主削藩,得罪诸侯大臣。七国乱起时,被腰斩。《上书言兵事》《论贵粟疏》 理解: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西汉初期,王朝初建,吸取秦亡的教训。一方面,革除秦朝严刑峻法,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取消言禁书禁,鼓励士人追思秦亡教训。所以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是与治国有关的政论,或反思秦鉴,或针对现实问题而发,行文质实畅达。同时,受战国策士影响,大多又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应用:
① 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代表作有:
1)《治安策》:体现了其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的特点。
2)《论积贮书》:作者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融贯旗帜,体现着贾谊文章气盛而情浓的特点。3)《过秦论》: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颇有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② 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
晁错是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有:
1)《论贵粟疏》: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对策。 2)《上书言兵事》: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③ 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
同“西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识记: ① 董仲舒生平
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贡献甚大。主要作品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② 刘向生平
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主要作品有《战国策叙录》、《新序》10卷、《说苑》20卷 ③ 桓宽《盐铁论》
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典,而往往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理解:
① 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西汉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后期,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经学开始与政治联姻。到西汉后期,经学更成为言政论事的依据。使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在总体倾向上出现了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的特点。文风转向平实沉稳,缺少感情波澜。 ② 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派的大师,景帝博士,在汉世“为群儒首”,对推尊儒术尤其是今文经术贡献甚大。他主要的散文作品除《春秋繁露》外,还有《天人三策》。其文章特点是,推衍《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董仲舒的阴阳灾异思想和文风的变化,对西汉中后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 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
刘向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政论文,继承董仲舒而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发展。刘向的秦疏文大都引经据典,切实平妥,但是《战国策叙录》则文气盛壮,颇具纵横之风,是一篇情文俱佳的好文章。 ④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给朋友的回信,信中抒写他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愤懑,说明自己忍受耻辱以实现著史理想的夙愿。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
⑤ 杨恽yùn《报孙会宗书》的特点
《报孙会宗书》以自然流丽的文笔摹画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而其中又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和怨愤。
应用:《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在刘向的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并且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继承了《左传》的写人笔法;但由于它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小的影响。
第四节 东汉散文的演变
理解:
① 东汉散文发展大势
刘汉王朝重归一统之后,西汉末年兴起的图谶之学,曾有力辅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前期浮妄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激出一批士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如桓谭、王充等追求真实、力排虚妄;后期社会腐败,一些士人清议时政,发愤指弊,如王符、仲长统等,他们的文章往往有着求实的鲜明倾向,富有激情和文采。 ② 桓谭文章的特点
桓谭:《新论》29篇,他的文章,行文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也透露出文风趋向质实切直的消息。 ③ 王符文章的特点
王符:《潜夫论》,他的文章,往往切中时弊,富于情感。 ④ 冯衍文章的特点
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他的文章,虽是诉说家事,但是足具真情实感,表达方式铺叙排偶,与当时往往据图谶以谈说的虚妄之文很不相同。 应用:
① 王允散文的创作特点
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实际上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但却不反对把文章写得漂亮。他在崇实的同时,也主张独创,并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王充的追求,他为了要把“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
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② 仲长统散文的创作特点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尚实用,充满变革的思想。
《昌言》的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今仅存十分之一。 因为仲长统也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如《乐志论》。 ③ 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
朱穆的代表作是《崇厚论》、《绝交论》。他的散文,针对时俗而发,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情感。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没有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
第二章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应用:
① 《史记》的编撰体例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规模宏大的通史。司马迁参照前代多种史著,创造了“纪传体通史”这种新的体例。
《史记》之前的史书,或以编年记述(如《春秋》、《左传》),或分国别记事(如《国语》、《战国策》),或以记言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总是显得单调疏散,事件之间、人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融会贯通。
司马迁则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表,依年月摘记大事;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核心部分,它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表、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两千年的历史著述。 ② 司马迁的生平际遇与《史记》创作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出身对其人生道路影响很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并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
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激发出强烈的著史愿望,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精神支撑。
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及其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是他著《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之祸”
所激发的“发愤”心态,是他著《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应用:
① 《史记》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人物传记是以人物为核心,贯串事件。这就要求它既要保证历史事件叙述的完整和真实,又要展示历史人物在事件中悲欢离合的命运和鲜明性格。为达到这一目的司马迁通过精湛的剪裁功夫来实现上述目的。 ② 《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
《史记》人物传记选用安排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③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往的史书以叙事为记述手段,《史记》则变为以人物活动为记述视角,以人物贯串事件,把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便更具文学色彩。
《史记》的叙事、写人手法,继承先秦历史散文尤其是《左传》的优良传统,追求叙事的故事情节化,注重塑造性格化人物,并在此两点上有所创新,更加成熟,这是《史记》最重要的文学成就。
这些手法,或是新创,或是在既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得更加完善,终成叙事文学典范。 ④ 《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
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情。
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风貌。
第三节 班固和《汉书》
识记:
① 班固的生平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后受皇命继续修史。用二十多年时间,写成《汉书》的大部分。和帝永元初,随军出征匈奴,军败受牵连,下狱死。 ② 《汉书》概况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 应用:
① 汉书的文学价值
《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深浓的情感,行文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如,但是,《汉书》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的典范。即使从文学角度说,《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记,能够在短幅片段之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② 《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汉书》叙事翔实平妥,笔法谨严,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它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地位。
第四节 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识记:赵晔《吴越春秋》 袁康《越绝书》
东汉时期,《汉书》而外,还出现了一些杂史类的历史散文,以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最为知名。
理解:《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异同
两部杂史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相同。他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
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如《吴》前后连贯成篇,《越》各篇相对独立;《吴》集中记述吴越争霸故事,《越》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从文学角度来看,《吴》似较《越》更具文学性。 应用:《吴越春秋》内容及其文学特征
《吴越春秋》的前5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之事。后5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吴越春秋》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以及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忍辱图强的勾践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 两汉辞赋
理解:
① 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
汉代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
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这类作品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就是沿着两条线索:一是“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讲究铺夸描摹的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② 汉赋文体渊源
从表现形式看,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关于赋的起源,《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而“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理解:
①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概况
《汉书·艺文志》著西汉初期辞赋166篇,可惜大都失传了。现仅存贾谊等17篇作品,有骚体也有赋体。从创作趋向看,它们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由骚体到赋体发展。 ② “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的创作特点
包括: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几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
这些作品显示,汉初的辞赋创作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创作倾向上,它们完全脱离了贾谊抒情言志的优良传统,而走向游戏文字和阿谀颂德;在表现手法上,已经显露出铺排描摹的迹象。 应用:
① 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吊屈原赋》、《鵩fú鸟赋》、《旱云赋》是贾谊的代表作。(另有《惜誓》、《簴jù赋》2篇)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内涵上的重要特色,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与后来的大赋有别;
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② 枚乘《七发》的创作特点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
这篇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枚乘另有《梁王菟园赋》、《柳赋》2篇) 1)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3) 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4)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③ 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1) 贾谊的作品抒情述志、情感浓郁;而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2) 在遣词造语方面,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枚乘则走向了繁难华丽。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从骚体到赋体的发展。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
第二节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识记:
① 司马相如的生平及其辞赋篇目
司马相如,字长卿,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即位,喜好辞赋,相如因《子虚赋》得武帝召见,续作《上林赋》。后因病免宫,退居茂陵卒。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6篇。《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统称《天子游猎赋》。 ② 扬雄的生平及其赋作
扬雄,字子云,王莽时始迁中大夫。《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是扬雄辞赋的代表作。 应用:
① 《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
从创作意图看,《天子游猎图》是要讽谏的,确有扶正倡俭的含义,但这一讽谏之意在整个作品中并不突出。它基本是以繁辞丽句对诸侯、天子的苑囿铺排夸饰,注意于它的繁辞丽句,至于篇末点缀的些许讽谏之语,早已被华丽的摹绘淹没了。而对天子的讽谏之意,反而成了颂扬,冲淡了作品的讽谏意图。 ② 《长门赋》艺术特点
《长门赋》的艺术水平很高。
首先,它把陈皇后的遭际与自己的悲凉,巧妙融合在一起,抓住两者最相似又最典型感人的身世境遇,共抒悲郁孤愤之情。
其次,抒情手法纯熟。先以简短语句总抒困境和感受,继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发。 《长门赋》在情景交融的情感抒发方面,艺术表现已相当圆熟。 ③ 《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这些典型的大赋格式外,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它丧失了真情实感 2) 空间的极度排比
3) 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4) 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④ 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
扬雄的大赋,铺排夸丽的风格,以及其体式组构,基本模仿相如赋,但在谋篇运思上有了新的拓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 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 写作上有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其次,是 “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识记: ① 纪行赋
刘歆《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② 咏物赋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 理解:
① 汉武帝《李夫人赋》的艺术特点
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真挚而深切,艺术表现水平也很很高。尤其是他欲写己之思人,却远画对方孤处荒草坟茔的情境,这一笔法为后世经常使用。 ② 班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
抒写自己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深刻而细腻,十分感人。 ③ 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答客难》中,他直接抒写“魁然无徒,廓然独居”的强烈的孤愤无助感;
《非有先生论》,专就士人之忠谏往往被帝王视为“诽谤”的现状设言,揭露“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的荒唐政局。 ④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与东方朔冰体炭心的表现风格不同,它把士不遇时的孤愤,直接而浓烈地喷发出来。 ⑤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
孔臧《杨柳赋》、《蓼虫赋》是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但他的咏物小赋非徒咏物,且及人事,既摆脱了汉初小赋的阿谀、颂扬,也没有大赋的瑰玮冷僻,艺术表现有所进展。 应用:
① 刘歆《遂初赋》的艺术特点及其贡献
整个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所遇、所感、所思,具有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自我。《遂初赋》比较注意抒情手法的变化,有继承贾谊以来借古抒情者。另外,《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② 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王褒的代表作《洞箫赋》是王褒以箫自况、抒发情思的作品。《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
首先,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当然,《洞箫赋》仍存在有大赋遣词造句铺夸佶屈的风气,但是它咏物自况,融注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
第四节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识记: ① 京都赋
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② 抒情小赋
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理解:
① 东汉辞赋创作大势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之分。
骚体的代表,如班彪《北征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yōng《述行赋》等。这些作品,或纪行以发感慨,或述志以见情怀,抒情意味浓厚。
东汉的赋体创作则呈明显变化。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
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② 班彪《北征赋》
这篇辞作,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其结构笔法,甚至情思所钟,都与刘歆作品相似。 ③ 冯衍《显志赋》
这篇辞作,是他免官回归故里后所作,受屈原影响较大。不过《显志赋》所表达的出世思想倾向,与屈原有本质区别,遣词用语,也没有屈原那样宏丽富赡。 ④ 蔡邕《述行赋》
《述行赋》把沿途所见史迹所引发的感慨,与一路上的景物气候融汇交织,把古事与今情相互交织,抒发浓重的家国忧患,极具表现力。 ⑤ 班固《两都赋》
班固《两都赋》是成就最大的“京都赋”类作品。 在题材和内容上,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精读观念; 在谋篇布局上,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当然,基本笔法,还是难以摆脱模仿司马相如的影响。 应用:
① 赵壹赋的创作特点
赵壹《穷鸟赋》,以“穷鸟”隐喻身陷困厄的自己,反映着东汉末年士人共同的生存困境; 《刺世疾邪赋》激烈地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情感,毫不掩饰,在汉赋中实为罕见。 ② 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
祢衡的《鹦鹉赋》同样表现士人困厄无奈的主题。这篇抒情小赋,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艺术水平颇高。
③ 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他的《二京赋》,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成为汉代京都赋的极致,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而他的《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全篇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改变。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识记:
① 班固《咏史》
这首诗是歌咏孝女缇萦自请为婢以赎父罪的故事。 ② 应亨《赠四王冠诗》
这首诗是四个王姓妻弟行加冠礼时的贺词。
这两首作品是现存资料中,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 应用: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片断或全章五言的诗句,如《卫风·木瓜》,《小雅·北山》等; 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者,如楚国民歌《孺子歌》,秦始皇时的民歌等; 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如李延年《李夫人歌》,成帝时民谣。这标示着五言这种诗歌形式正在西汉酝酿,将要脱颖而出了。
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
根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无言古诗
识记:《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一般认为,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
理解: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古诗十九首》以外,《文选》、《玉台新咏》等总集中还收录了不少无主名的五言古诗,例如所谓的“苏李诗”。 应用:
①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思内涵。 ②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
涵咏不尽,意味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似乎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或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两汉乐府民歌
识记:
① “乐府”名义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到晋、宋之际,人们把乐府演唱的歌诗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② 汉代乐府机关的职能
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创作、负责演唱等职责。它所演唱的乐府诗歌,包括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 理解:
① 乐府诗歌的分类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乐府诗为l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② 汉代乐府诗歌的保存
今仅存约百篇(其中民歌有40首左右),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几类中。 应用:
① 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
与《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继续咏唱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感受深刻的生活内容:
1) 有讥刺达官显贵的诗,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 2) 有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3) 当然还有爱情、婚姻的歌唱,如《江南》、《有所思》、《上邪》; 4) 汉乐府的婚恋诗也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耳熟能详的《陌上桑》
5) 汉乐府民歌还有周民歌中鲜见的题材,即: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
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
6) 此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长歌行》、《薤露》、《蒿里》 ②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与周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2)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同时也善于以比兴、叙描的手法抒情。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同时,汉乐府民歌也不再有重章,与《诗经》相比,在诗歌的结构上有所发展。
③ 与《诗经》民歌相比,汉乐府民歌在情思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的继承和新变
① + ②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诗歌
识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应用:“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1)在思想上,这时期由于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2)在文学方面:一改汉代诗学是经学附庸的传统,而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一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节 首开风气的曹操
理解:曹操生平、思想性格与其诗歌创作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动乱板荡
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应用:曹操的诗歌创作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2)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3)曹操的诗大都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第二节 建安之杰曹植
理解:
① 曹植的生平及性格
曹植,曹操子,曹丕弟。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嫉恨。最终在曹丕的迫害下,忧愤的死去。
史称曹植聪颖过人,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和信心。但是,他的个性却过于真率。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② 曹植诗歌创作分期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
后期: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应用:
① 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气势豪放而情绪昂扬。
2)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②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 1)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2)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诗既内容充实
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3)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
4)曹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为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其诗作不仅出现了句子,还出现了律联。
5)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总之,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博得极高的评价。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识记: ① 建安七子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càn《七哀诗》3首、《从军诗》5首,徐干《室思》,阮瑀yǔ《驾出北郭门行》,应玚chàng《斗鸡》,刘桢《赠从弟》3首 ② 王粲生平
王粲少有才名,博物多识,却因容貌不佳为刘表所弃。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官至魏国侍中,参与兴造典章制度。代表作《七哀诗》3首 ③ 蔡琰yǎn的生平及其作品
汉末著名学者蔡邕yōng之女。经认定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一首 理解:
① 曹丕生平及其情感特点
曹丕,曹操次子,31岁立为魏太子,34岁代汉自立。代表作《燕歌行》2首
他的经历虽不如曹操丰富,但他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② 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③ 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
建安七子的年龄虽不一样,但其个人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都可以约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处在汉末动乱之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沛不安,所以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期七子先后归附曹操,除孔融外其他都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所以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④ 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也写得很好;徐干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 ⑤ 王粲诗歌的内容及其以上特点
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王粲前期诗作的内容,多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代表作《七哀诗》;后期则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从军诗》。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⑥ 刘祯及其《赠从弟》(其二)
代表作为《赠从弟》三首。
《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之本性喻志士之节操,写得虎虎有生气。 ⑦ 陈琳及其《饮白马长城窟行》
陈琳,曹操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
⑧ 阮瑀及其《驾出北郭门行》、《咏史》
阮瑀,少学于蔡邕,精于音乐,为曹操掌书记。
他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受后母虐待,显然受汉乐府民歌《孤儿行》的影响; 他的咏史诗,则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⑨ 徐干及其《室思》
徐干,曾为五官将文学。
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后人评为“语气特低婉”,“婉笃有十九首风骨”。, 应用:
① 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
1)曹丕的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委婉含蓄的纤丽清新风格。如《燕歌行》。
2)曹丕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俊悲凉。 ② 蔡琰五言《悲愤诗》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内容: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全诗长540字。开头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之后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艺术特点: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第二章 正始诗歌
识记: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正始诗歌,实际是指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这段时期的诗歌。
第一节 正始时代与诗歌创作
应用:
① 政治时局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司马氏篡位后,政治上大杀名士,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所以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完全失去了建安诗歌鲜活明快的特色,代之以沉痛委曲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
而且由于玄风的影响,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② 玄学思潮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1)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
2)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思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第二节 阮籍与嵇康
理解:
① 阮籍的生平与思想性格
阮籍,阮瑀之子。史称其“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他本有心用世,以才高自居,但是司马氏的大杀名士又使他十分恐惧,所以阮籍采取了不积极合作又不坚决斗争的依违避就的态度。代表作82首《咏怀》诗
② 嵇jī康的生平与思想性格
嵇康,史称嵇康“早孤,有奇才,人以为龙章凤姿。”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 应用:
①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首先,《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因为阮籍是用深刻的哲理思索观照人生,所以他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入。
其次,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玄远朗澈的境界,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景象,以及清丽流畅的语言,使读者获得一种清逸玄远之美的感受。
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② 嵇康诗歌的艺术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首先,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这种充满激情的语言,有很激切的批判力量。 另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经,别具一格。
第三章 两晋诗歌
第一节 太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识记: ① 陆机生平
陆机,陆逊之孙。少有才华,文章冠世。曾为平原内史,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陆机的赋胜于诗, ② 潘岳生平
潘岳,荥阳中牟人,后被孙秀诬为某乱,被诛,夷三族。代表作《悼亡诗》 理解:潘岳《悼亡诗》的特点
潘岳的诗歌在追求辞藻绮丽方面与陆机相同,但他却不像陆机那样深芜,语言较为浅近和流畅。他的《悼亡诗》极富感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应用:
① 太康诗风的形成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80年统一中国,改元太康。此后二十年左右比较安定,因此,建安时代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从诗歌中消失了,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太康诗风。
② 太康诗歌内容的特点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太康诗风内容特点之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由于太康诗人缺乏直面人生的激情,所以在诗歌内容上只得求助于古人。 ③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
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则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以陆机为代表。 三是描写更加细腻。 ④ 陆机诗歌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陆机的代表作是《文赋》。
1) 陆机的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
2) 就诗歌内容来说,陆机拟古之作很多,也有许多酬酢之词。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理解:左思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左思,出身寒微,家世儒学。他貌寝口讷,不好交游。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左思是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应用:
①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首先,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其次,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他的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另外,他的咏史诗,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使咏史诗有了新的飞跃。 ② 刘琨经历及其思想的转变
刘琨,史称他“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年轻时参与贾谧“二十四友”之列。36岁时为并州刺史,抗击匈奴时父母被杀,国难家仇,激起他的报国壮志,奋身于戎马疆场,后被杀。 ③ 刘琨诗歌的特色
刘琨今存诗4首,代表作《扶风歌》、《重赠卢谌》。
《扶风歌》用血泪写下他的坚强意志和悲慨意绪,有刚健雄放之情致。
《重赠卢谌》中用了六个典故,激励卢谌。但即使是写失败的意绪,也是壮美的,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特点。
第三节 游仙诗与玄言诗
识记: ① 郭璞生平
郭璞,知识渊博,精通文字训诂,曾注《周易》、《尔雅》、《山海经》等。后因劝阻王敦谋反,被杀。郭璞的诗,以l0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② 孙绰《答许询》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诗中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确乎平典似《道德论》。 理解: ① 游仙诗
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10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② 玄言诗
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应用:
① 游仙诗溯源及其两种创作倾向
游仙诗的渊源可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游仙诗内容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② 郭璞《游仙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
一类是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用隐逸或游仙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类,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
艺术特点: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③ 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玄言诗的发生与发展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发端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其时由于玄风影响,阮籍、嵇康等人诗中已有玄言成分。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殷仲文和谢混的诗已变得以抒情写景为主,玄言成分仅余残烬,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④ 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东晋的玄言诗,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并且,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第四章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
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博学,好读书,性情任真,脱颖不羁,不慕荣利。曾数次出任小官,后辞官归田,退隐不仕。
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应用:陶渊明的思想、性格极其人生境界
思想: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但是,他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人生境界:
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他。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应用:
① 陶渊明田园诗的情思内涵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1)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
2)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3)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②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代表作《饮酒》其五 ③ 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2)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识记:
①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
陶渊明今传散文4篇: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 ② 陶渊明的辞赋
陶渊明仅存辞赋3篇:
《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应用:
① 《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桃花源记》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
在写法上,以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 ② 《归去来兮辞》的思想魅力
《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③ 《闲情赋》艺术特点
《闲情赋》中写道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说明了他的平淡自然之语实在是“豪华落尽”后的“真淳”。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之风,其总趋势是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
北朝诗歌则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一节 元嘉诗坛
识记:
① 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元嘉诗歌,是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② 鲍照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但饱负才学。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为乱军所杀。鲍照诗今存200首,《拟行路难》18首是他的代表作。 理解: ① 山水诗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但并未蔚成风气。
东晋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不但培养了对山水的细腻感受,也因此在诗中描写到了山水风物。
谢灵运,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② 谢灵运生平际遇与其山水诗创作
谢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但因刘宋政权用寒门掌实权,灵运一生不得舒其志,因此寄情山水以派遣。
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应用:
① 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
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流。
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世族文人虽门第高贵但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而淡忘了玄思。
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② 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
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另外,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③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他的山水诗的特点:
1) 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2) 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
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3) 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不过,谢灵运的山水诗终究还是山水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尚未达到构造完整意境的阶段,还处于有佳句而无佳篇的层次。 ④ 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内容: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1)有的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2)有的揭露了钻营富贵的官宦为私利日夜奔走的丑态; 3)有的表现了广大人民在赋役战乱之下的不幸与痛苦; 4)有的则描写了边塞风光,表达了卫国壮志;
5)另外还有表达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诗篇和山水诗等。 艺术成就: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首先,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他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
其次,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另外,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大胆革新与积极创作,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创作。
第二节 永明诗
识记:
① 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
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66),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② 谢朓生平
谢朓,出身于累世高华又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文学修养极高。他感情丰富细腻,性格单纯,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 理解: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应用:
① 永明诗歌的发展创作及其原因
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然是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永明诗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创造:一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二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 ② 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
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③ 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由于皇室重文学与文坛的切磋风尚,导致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 表现在:
从创作缘由方面,不是感慨抒情,而是应诏应令、侍宴奉和。 从诗歌题材上看,就是大量咏物诗和游戏诗的创作。
从形式技巧方面,则有极大进展。不仅对声律非常注重,而且在语言明快、描摹细致方面都大有拓展。
此外,永明诗吸收南朝乐府民歌之流丽明快风调,完全改变了古诗面貌,实现了由古体向近体演变的关键转折。 ④ 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朓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1)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 2)意象创造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
3)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和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4)他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以往山水诗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第三节 梁陈诗歌的多元化发展
理解:宫体诗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应用:
① 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答张贞成皋》。
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
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 ② 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这种文风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此时期尚为永明文学时期,永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经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及唐初。 ③ 宫体诗的创作特点
宫体诗创作特点之一,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宫体诗的另一特点,则是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宫体诗尚娱乐、重写实的文学思潮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的发展倾向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第四节 北朝诗歌及庾信
识记:
① “北地三才:
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② 庾信生平
真正体现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其代表是庾信和王褒。庾信,早年仕梁,是重要宫体诗人之一,后出使西魏,适江陵陷落,被留魏不返,仕西魏及北周。 ③ “徐庾体“
徐庾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 理解:
① 北朝思想文化、地理环境与其诗歌特色
北朝玄风完全消歇,经学发达,儒家思想占绝对地位,皇室成员多质木无文,加之北方自然景观雄浑粗犷,影响到北方士人在观念与心态上都较为传统。
在文学思想上,则追求重实用、尚真实、求朴野的倾向。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真实的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 ② 王褒诗歌
王褒曾为梁元帝重臣,江陵失陷后入北,与庾信同以文才被赏识。他在南朝的作品接近谢朓,较为清新自然;但是北方山河与乡关之思使他的诗风改变了,感情深挚而格调悲切。 应用:
① 由“北地三才“的诗歌创作看南方诗风对北朝诗人的影响
南北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但在诗歌方面,南方影响北方更多一些。北方本土诗人代表“北地三才”的诗风变化即可说明。
温子才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他的诗本来具有北方质真朴野之风,但他也学习南朝之风,无论是抒情还是咏物,均婉转流丽,色彩缤纷,描写细致。
刑劭被称为“北间第一才士”,他的诗作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但也有一些诗,与永明小诗非常接近。
魏收的诗歌多为模仿南朝之作,但也偶有保持北方特色的作品。
② 庾信入北前后的诗风变化
庾信今存诗320首左右,其诗歌创作可以依42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 后期入北,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27首。
第五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
识记:
① 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500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300余首,“西曲”100余首。 ② 吴歌
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③ 西曲
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 ④ 北朝乐府民歌及其保存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60余首,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少数辑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理解:
① 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
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 ② 北朝民歌风格及其产生原因
北方徒弟幅员辽阔,自然景观雄浑苍茫,加之气候苦寒,培养了北方人民粗犷豪迈、坚忍顽强的性格和粗豪强悍的气质。 ③ 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
1)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陇头流水歌辞》、《敕勒川》。 2)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3)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如《陇上歌》、《企喻歌》。 4)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如《幽州马客吟》 5)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如《地驱歌乐辞》。
应用:
①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首先,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如《子夜四时歌》。
其次,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另外,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借鉴,对唐代绝句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② 《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
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③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北朝民歌数量不及南朝民歌,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不似南朝以情歌为主。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就是千古传唱的《敕勒川》。 ④ 《木兰诗》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理解:
① 魏晋南北朝文创作大势
建安魏晋时期,散文一改汉代散文的经学气息,形成了重抒情、重文采的创作倾向,并为南朝骈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经过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有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都已臻极致,为中国文学又创造出一种新的美文文体。北朝则创作出了像《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② 魏晋南北朝赋创作大势
建安赋作继承发扬汉末抒情小赋的成就,抒情更加深切,内容与描写对象更广阔地扩展向自然、社会与人生。艺术形式上则追求“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两晋之赋,一方面有左思《三
都赋》那样的鸿篇巨制,成为汉大赋的复兴反照。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短篇小赋,体现了偏安江左的士人情怀。
第一节 建安时期
理解: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
建安赋作家面对汉末动乱,亲身体验战争乱离、戎马倥偬的艰苦,加之主观思想中的经学桎梏已彻底打破,客观形势上又有建功立业的机遇,而且还有当权执政者的提倡鼓励,于是他们继承汉末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在赋的创作上形成建安赋作情文并茂的特点。 应用:
① 建安散文创作新变及其创作特点
1)在内容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2)在形式上摆脱了引经说教、枯燥拘束,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丽。 3)在风格上,建安文章的作者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② 曹操散文的特点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章简约而严明,且力倡通脱。曹操主要的文章都是政治性应用性很强的令、表之类,但写起来却都能破除公文的虚语与旧格,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 ③ 曹丕、曹植散文的特点
曹植十分注重文章的辞采。曹丕的文章则排偶联翩。他们的文章骈俪颇工,已启南朝骈文之端;文采斐然,是应用文学艺术化的先声。 ④ 《登楼赋》艺术特点
《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
此赋不但抒情浓切,而且在结构上也十分细密。首叙登楼所见,次抒怀乡之情,末申身世之惧,层次分明,气氛刻画生动,所以被评为“仲宣靡密,发篇必遒”。 ⑤ 《洛神赋》艺术特点
《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臻于极致。它的意义,在于说明文学自觉到自己的特质之后,有如何巨大之表现力;在于标志着文辞之美,可以表现内心细腻情思至何种程度!这篇赋里所创造的许多美丽的意象,深远地影响了后代文学的意象创造。 ⑥ 建安辞赋的创作特点
首先,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他们积极创作,互相切磋,写出了大量赋作,而且进行理论探讨。
其次,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再次,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与两汉大赋的义归讽谏不同,建安作家用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细腻感受,抒写自己的浓烈情感。
第二节 正始时期
理解:
① 阮籍《大人先生传》的艺术特点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都是针对司马氏黑暗政治恐怖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和抨击的文章。
《大人先生传》中,阮籍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中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酣畅淋漓、辞采瑰奇,具有震撼心魄的艺术效果。 ②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种风貌。嵇康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应用:正始时期辞赋创作风貌的新变及其成因
魏晋之际的正始时期,由于政局和思想的变化,使此期的赋作失去了建安赋昂扬的意气和明亮的色彩,而另具特色。
一方面,政治黑暗恐怖,给士人的精神造成极大压力,表现在赋的创作,其情绪低沉抑郁,其表现委婉曲折。代表作:向秀《思旧赋》。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士人不但对于哲理思辨兴趣极浓,而且普遍向往一种渊默宁静的精神自由境界。表现在赋作中,就形成一种清虚棉渺的特点。代表作:阮籍《清思赋》。
第三节 两晋时期
识记:
① 两晋大赋的主要作家作品
左思《三都赋》,潘岳《籍田赋》、《西征赋》,成公绥《啸赋》,木华《海赋》,郭璞《江赋》,孙绰《游天台山赋》 ② 山水赋
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此时的赋家面对自然山水已不是单纯客观地描绘,而是潜蕴着深深的悦怡与赞美。 理解:
① 两晋散文创作大势
西晋文坛注重形式技巧的讲究,以繁缛绮丽为特征,也不乏情文兼善的佳作,如:陆机《辩亡论》、潘岳《哀永逝文》。
东晋则受玄言诗影响,文采趋于平淡,然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佳作。
两晋散文成就较高者,仍为陆机、潘岳。 ② 潘岳《哀永逝文》
潘岳的哀诔之作最为优秀,他的悼亡之文写得情深辞茂,做到了“缠绵而凄怆”。潘岳的《哀永逝文》写到为妻子送殡路上的感受:哀痛摧心,河山为之变色,以我之悲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真切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恸悼之情。 ③ 陆机《演连珠》、《豪士赋序》
陆机为文辞藻富赡,善于用典,工于骈偶。他的《演连珠》50首,无论是辞藻、用事、对偶都十分精巧繁丽;其《豪士赋序》一篇之中,对句占三分之二,用典占三分之一,洵为南朝骈文之前驱。 ④ 两晋赋坛大势
与建安赋坛抒情小赋一统天下不同,两晋赋坛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在赋作体制上,虽小赋仍占主流,但大赋也一度复兴,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佳品;在题材上,除感伤赋、刺世赋之外,出现了山水赋;艺术形式上,赋的语言在妍丽工整和使典用事方面进一步发展。 应用:
① 两晋赋作题材的开拓及其背景
两晋赋作,在题材方面也比建安以来有所扩展。
1)由于国家动乱,对社会国家兴旺盛衰的感叹与对个人家庭悲欢离合的忧虑,深深困扰着赋家,由此产生了不少年乱忧生之作。如:陆机《感时赋》、《叹逝赋》,潘岳《悼亡》、《闲居》。
2)两晋门阀制度压抑人才,社会风气腐败,使一部分赋家创作了一些讥讽时弊的愤世之作,如:左思《白发》、王沈《释时》、鲁褒《钱神》。
3)东晋时代出现了山水赋。如:《江赋》、《游天台山赋》。 ② 左思《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1)内容丰博,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2)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3)一反汉大赋言过于实的弊端,以求实精神去创作。
③ 潘岳《悼亡赋》的特点
潘岳是西晋赋坛最为突出的作家。
他的《悼亡赋》写得凄恻婉转,哀怨动人,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抒惨怀,而是通过描写由他带有沉痛悼念情绪的眼睛所看到的凄惨景象,表现出作者深于情又善于抒情的特点。 ④ 陆机抒情小赋的创作成就
陆机的抒情小赋以忧生念乱之情为主题,如《叹逝赋》。他的赋作语言流丽华美而又浅易明畅,加强了表现力。 ⑤ 晋代愤世嫉俗赋作的特点
1)针对性更强,切中当时社会门阀政治压抑人才的痼疾,直斥贵戚豪门的贪财奢侈,控拆贫苦之家的饥寒交迫。
2)语言更加激烈尖锐,嬉笑怒骂,鞭辟入里。代表作:王沈《释时论》、鲁褒《钱神论》。⑥ 两晋赋作的艺术成就
两晋赋作在艺术形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 1)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且更有说服力量。如左思《白发赋》。
2)辞藻方面,两晋赋家刻意求新,更注重辞藻的流靡妍美和文字的瑰丽新巧。如陆机《文赋》、孙绰《游天台山赋》。
3)音律方面,晋赋家除已注意到音声迭代五色相宣的韵律美的宏观追求,同时注意到一些具体作品的音律的探讨,开南北朝赋声律谨严之先河。
第四节 南朝时期
识记:
① 南朝骈文的代表作家作品
颜延之《陶征士诔》、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和范晔《后汉书》;
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心雕龙》; 虞信《哀江南赋序》 ② 南朝骈赋的代表作家作品
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 理解: ① 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有明显区别。
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然后真切传神地写出来,故大历诗人的写景更多面向现实物色。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理解:
①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
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
他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② 李益的七绝边塞诗最著名
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由于他的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所以他的边塞诗也以七绝最为著名而流传于世。 应用:
① 顾况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元白、韩孟诗派的影响
顾况的绝句受民歌影响明显,如《江上》。但顾况的诗,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和比喻,而且充满狂放之气,如《悲歌》其二。
顾况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② 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在写景抒情时,注重在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讲诗情、画意与音乐美溶于一炉,所以韵味尤为深远。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理解:诗到元和体变新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诗到元和体变新。
第一节 元白诗派
识记:
①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字乐天,曾官至翰林学士,晚年贬官退休,自号“香山居士”。 ② 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③ 元稹生平
元稹,世称元九,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科登第,曾官至监察御史。 理解:
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
② “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③ 张籍、王建的乐府诗歌
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好“张王”。
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多为“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缩影,如《野老歌》、《牧童词》;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题材广泛,爱憎强烈,如《田家行》;王建在创作中有以俗语、民歌入诗的倾向,一些小诗写得通俗流利而脍炙人口,如《新嫁娘词》。 应用:
① 白居易讽喻诗与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最为看重的是自己的讽谕诗。他的讽喻诗尖锐地反映了当时剥削与被剥削、贫与富的社会矛盾,如《秦中吟》其十《买花》。
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白居易的杂律诗中流传较广的是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如《暮江吟》。写得自然流转,明丽圆熟。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诗风浅近平淡。
② 元稹讽喻诗与艳情诗、悼亡诗的不同特点
元稹大胆地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讽刺时政,如《织妇词》、《田家词》、《上阳白发人》等讽谕诗。但其一部分新乐府诗在批判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离思》五首其四就堪为哀艳缠绵的绝唱,不但取譬甚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了不少动人的悼亡诗,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遣悲怀》三首。这三
首诗全是对亡妻生前身后琐事的描摹,却寄寓着一种人生的至情,其中一些诗句尤其饱含哀思,动人肺腑。
第二节 韩孟诗派
识记: ① 韩愈生平
韩愈,字退之,世人多称韩昌黎,曾官至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 ② 孟郊生平
孟郊,字东野,性格孤傲,不谐流俗,虽有很强的功名心,却因不善变通而少所遇合。晚年做过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③ 李贺生平
李贺,字长吉,皇室郑王李亮之后。因“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使他无法应试,后被举荐做了个奉礼郎的小官。李贺是中唐诗坛的天才,他继承了韩、孟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 理解:
① 韩孟派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
韩孟诗派对促成中唐诗歌创作的新变和繁荣有重大贡献。他们自负才高,且风格各不相同,但在尚怪奇、重主观这一基本倾向上却是一致的。 ② “苦吟”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③ “长吉体”
李贺的诗造语奇丽,喜用生新拗折字眼,笔触形象而暖昧,带有神秘感,被称为“长吉体”。 应用:
①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征
“以文为诗”是韩愈诗歌的主要特点,如《山石》。
为避免诗歌因散文化而流于平易油滑一途,韩愈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甚至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② 孟郊诗歌的艺术特征
在孟郊的作品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如《杀气不在边》、《感怀》、《寒地百姓吟》等,但数量更多的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迥异于一般文士的无病呻吟。且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③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李贺的诗歌在构思、意象、遣词和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如《雁门太守行》。
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首先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其次李贺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
第三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识记: ① 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他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不久迁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因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远州司马。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②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登进士第。贞元21年,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失败,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卒于任上。 应用:
①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成就
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员,作为一位思想家,刘禹锡性格爽朗而倔强。他未因失败和挫折而消沉气馁,遭贬之后,对用世的渴望及对理想的执著,至老不衰,如《始闻秋风》。
咏史诗在刘禹锡诗作中所占分量不大,却是艺术精湛思想深刻的作品。如《西塞山怀古》。诗咏晋事,而饱含现实意味,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能使人在欣赏作品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② 柳宗元诗歌的独到特色
柳宗元的诗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他诗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远,风格清冷峭拔,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也写过一些山水田园诗,颇有淡泊纡徐之风。柳宗元于贬谪时期写山水,正是他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郁闷的努力,如《渔翁》。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理解:晚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
第一节 李商隐
识记: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他一生沉沦下僚,除做过很短一段时间的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学博士外,一直辗转于各处幕府,直至去世。 理解:
① 李商隐的政治诗
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著名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述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是继杜甫《北征》后出现的批判现实、关注民生的长诗。 ② 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堪称典型。 应用:
①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 ②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李商隐天赋极高,又敏感多情,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壮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作中所流露的又多为要眇蕴藉之情。
除营造意境的幽美外,李商隐还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致力于对唯美的追求。他的诗歌的词化特征比较显著,如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朦胧美等,这样便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第二节 杜牧与许浑
识记: ① 杜牧生平
杜牧,字牧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杜佑曾为三朝宰相。杜牧五、七言古今体诗都有佳作,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② “小李杜”
杜牧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 理解:
① “二十八字史论”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多,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登乐游原》、《题乌江亭》、《泊秦淮》。 ② 许浑《金陵怀古》
许浑的《金陵怀古》,覆盖范围广,集中地抒发了对繁华昌盛终将消尽的无可奈何心情。 应用: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多,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登乐游原》、《题乌江亭》、《泊秦淮》。
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立意高绝,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与这首类似。
杜牧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诗中的感触经常还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如《九日齐山登高》。
第三节 贾岛与姚合
识记: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诗人 理解:“武功体”
姚合诗被称为“武功体”,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应用:
① 贾岛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贾岛诗歌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贾岛所写,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愤,有贫穷窘困生活的哀叹,有对于清寂之境和佛禅境界的感受,以及与僧人、隐士的交往,大多不出个人生活范围。
贾岛的五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由于苦吟,贾岛的确创作出不少佳句,但有句无篇也成为贾岛诗作的缺点,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减损诗美。 ② 姚合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姚合诗的题材与贾岛接近,而对琐细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得更多,在风格上,相比贾岛显得清稳闲适。
姚合诗被称为“武功体”,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第四节 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理解:
① 皮日休诗歌创作概况
1)《正乐府十篇》:针对现实,有美有刺。 2)《橡媪叹》:写老妇收成被贪官污吏剥削殆尽
3)《汴河怀古二首》:咏史诗,写得立意新颖、议论精辟,对隋炀帝的暴行批判更为深刻。 4)《春夕酒醒》:辞藻华丽,情韵飞扬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风格。 ② 晚唐其他写实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罗隐及其代表作
聂夷中:《咏田家》
杜荀鹤:《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 罗隐:《蜂》
③ 陆龟蒙及司空图诗歌创作概况
陆龟蒙失意隐居,因而写下了不少愤世嫉俗的作品:《读阴符经寄鹿门子》、《别离》、《白莲》;陆龟蒙艺术上较成功的作品是绝句:《晚渡》、《太湖叟》
司空图消极遁世隐居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丁未岁归王官谷》、《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王官二首》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识记:唐代散文发展大势
唐代散文的发展,以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一大转折,此前主要以骈体文为主,此后散体的古文一度占了上风,韩愈和柳宗元所写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应用:
①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早在中唐韩、柳之前,已有许多作家从理论上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他们为文倡导宗经尚简,因宗经而走向复古。
中唐的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古文运动兴起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与唐代骈体文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② 韩、柳的古文理论主张
“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故文体的革新常取决于“道”的内涵的更新。
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从而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他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同时,韩愈明确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主张,反对因袭、模拟骈体文那些浮词丽语是陈言。
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在反对浮绘雕琢的文风方面,在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方面,与韩愈的意见大体相似,但不如韩愈那样系统简明。但是柳宗元更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第二节 韩、柳散文
应用:
① 韩愈各体古文的创作成就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韩愈的杂文较为自由随意,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
韩愈的赠序文借题发挥,委婉多姿常常熔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而每篇又各有所侧重,作者往往借题发挥,切中时弊,而文笔又变化摇曳,委婉多姿。
除了文体革新外,韩愈对文学语言也进行了改造,韩愈“古文”的改骈为散,使文章的语言更接近口语,文从字顺。 ②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柳宗元的主要贡献是在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的创作上。柳宗元的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凝炼、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以及明显的讽喻性、象征性。
第三节 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理解:古文运动的衰落
随着韩愈及其同道们的相继谢世,古文领域已没有力能扛鼎的领袖人物了,剩下的一些韩门弟子则片面地发展了韩愈提倡的创新主张,追求奇异怪僻,使得散文体创作的道路越来越窄,逐渐丧失了内在的生命力。
应用:晚唐讽刺小品文的主要作家作品
1)皮日休:《读司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帝王的权位是用老百姓的生命换来的;
《鹿门隐书》讲帝王及其官吏比作盗贼和杀人犯;
这种强烈的反叛精神,使其达到了当时对当权者进行批判的最高思想水平。
2)陆龟蒙:《野庙碑》从碑字说起,由谐音引出“悲”,对鱼肉人民的贪官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全篇托物言志,借题发挥,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卓越的讽刺艺术才能。 3)罗隐:《英雄之言》借用“西刘”、“楚籍”无意中吐露真情的“英雄之言”,揭露了那些窃国的“英雄”们在“救彼涂炭”的招牌下所犯下的鱼肉百姓的罪行。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代传奇小说
理解: ① 唐传奇
“传奇”,即传述奇人奇事。唐传奇,就是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因其有曲折奇特的情节,与一般散文不同,故名。 ②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区别
本来“传奇”与“志怪”是同义的。可是,志怪之怪,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而传奇之奇,其含义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指超现实的奇异之事,也可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这后一方面正是唐代的小说创作有别于六朝志怪的地方,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形成了唐传奇的繁荣。 应用:
① 唐传奇的发轫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初唐至肃宗时为发轫期,这是从六朝志怪向成熟的传奇作品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一方面六朝志怪小说的某些特征还未完全摆脱,另一方面,又开始具备唐人小说某些新的素质。
王度《古镜记》以古镜为线,将l2个小故事连缀在一起,记此镜伏妖等灵异事迹。 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写梁将欧阳纥之妻被白猿掠去,纥入山历险,杀死白猿,救回妻子,后其妻生子类猿,长大后“文学善书,知名于时”。
张鷟《游仙窟》以第一人称自述奉使河源,途中投宿神仙窟,与女主人十娘、五嫂宴饮欢乐的情事。
② 唐传奇的繁盛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自代宗至文宗朝为繁盛期,传奇小说的艺术完全成熟,最优秀的传奇名篇,几乎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爱情题材的传奇较为突出。
沈既济《任氏传》人狐恋爱同居。
李朝威《柳毅传》柳毅为龙女千里传书,人龙终成夫妇。 陈玄佑《离魂记》倩娘为了爱情,可以魂离躯体去追随爱人。
白行简《李娃传》荥阳郑生热恋倡女李娃,几乎丧生,后来历尽艰辛,终成眷属。 蒋防《霍小玉传》才子李益,为了攀结高门,负心于多情的妓女霍小玉,终遭阴谴。 元稹《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还为自己文过饰非,夸为“善于补过”。 ③ 唐传奇的衰落期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自文宗朝至唐末为衰落期。所谓衰落,不是指数量,而是指质量。这个时期,单篇传奇很少,而传奇专集则大量涌现。
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郑还古《博异志》、薛用弱《集异记》、张读《宣室志》、袁郊《甘泽谣》、裴铏《传奇》、康骈《剧谈录》、皇甫枚《三水小牍》等。这些传奇专集中的作品,水平并不一致,精品较少,篇幅短小、叙事简略、记述神怪的一般作品较多,仿佛又回到了六朝志怪时代。
传奇专集中的精品,以表现侠客和爱情为主。
杜光庭《虬髯客传》描写侠客的豪侠,是晚唐游侠小说的代表作。;《甘泽谣》中的《红线》和《传奇》中的《聂隐娘》,写侠女行盗行刺,反映了唐末藩镇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有现实意义。《传奇》中的《裴航》写裴航在蓝田驿遇上仙女,几经周折,终成连理。《三水小牍》中的《步飞烟》,写一爱情悲剧,委婉曲折,凄恻动人。《传奇》中的《昆仑奴》,则写一豪侠奴仆,为了成全其少主崔生的爱情,克服重重困难,将勋臣家女伎红绡劫来,使其团圆,反映了人民渴求美满婚姻反抗强暴的意愿,其描写的重点已是侠义。 ④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从艺术上看,唐代传奇在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
在人物描写方面,唐传奇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的具体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通过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刻画,更细致深入地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等等。
在情节结构的安排方面,不少唐传奇都做到了波澜起伏,严密完整,引人入胜。 在语言运用方面,唐传奇主要用散体古文,兼用通俗口语和骈文技巧,并大量插入诗歌,具有华实相扶、凝练传神的特点。
正在阅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纲知识点06-20
核工业标准目录07-03
计算机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04-28
最新2019学年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单元测试卷 全套12-02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15-2004-17
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重点题目04-11
初中英语作文开头结尾好词好句10-07
Dmol3、Castep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设置-materials studio06-03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案 - 图文03-14
小学开学第一周周记02-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知识点
- 文学史
- 中国
- 自考
- 古代
- 齿轮有限元分析 - 图文
- 运输与配送管理实训
- 中央党校哲学第三学期课表
- 中国铁精粉行业分析及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前瞻报告
- 国际结算练习题(含答案)
- 社区打黑除恶工作方案007。31
- 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
- 发挥好两个作用 促进两个经常性工作
- 论中国审判公开的实现
- Philips QMP rev 1.2(54701)
- 鄂教版四上学期语文复习资料及各单元试题
- 彝医治疗技术
- 热电厂机组检修灰硫化专业总结 - 图文
- 演讲与口才(讲稿)
- 暑期普法宣传社会实践报告册
- 2010版—物料系统GMP实施指南 DOC版内部流通 - 图文
- 企业提前解散,劳动关系该如何处理?
- 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
- 一年级下册《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
- C语言程序设计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版 杜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