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20090706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5 19: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专题研究二:

城市功能定位与 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年07月

1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目 录

引言:汉中正面临千年复兴的历史性机遇 ................................................................................... 3 第一篇 分析篇 ................................................................................................................................. 4 一 汉中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的历史解读 ............................................................................. 4 (一)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描述 ................................................................................................ 4 (二)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总体评价——呈现为波动向前曲线 ............................................ 5 (三)基于历史发展经验的未来战略取向 ............................................................................ 5 二 汉中市发展阶段和发展地位分析 ......................................................................................... 6 (一)纵向剖析——汉中市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 6 (二)横向比较——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地位评价 .......................................................... 11 (三)汉中市区域发展地位总体评价 .................................................................................. 19 三 汉中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 20 (一)汉中市区域经济发展自身劣势与外部挑战(WT) ................................................ 20 (二)汉中市区域经济发展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SO) ................................................. 21 第二篇 定位篇 ............................................................................................................................... 25 四 汉中市城市发展定位依据与背景 ....................................................................................... 25 (一)关于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优势资源、条件 .......................................... 25 (二)关于战略背景和趋势走向 .......................................................................................... 26 (三)关于城市定位的历史演变 .......................................................................................... 26 (四)关于上位规划的要求 .................................................................................................. 28 (五)关于更大区域范围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 31 五 新时期汉中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 32 (一)战略定位 ...................................................................................................................... 32 (二)城市性质 ...................................................................................................................... 35 (三)城市职能 ...................................................................................................................... 35 (四)发展目标 ...................................................................................................................... 35 六 汉中市区域功能定位提升战略 ........................................................................................... 37 (一)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特色的文化复兴战略 .................................................................. 37 (二)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保育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战略 ...................................................... 38 (三)以接轨西安和成都为重点的区域融入战略 .............................................................. 38 (四)以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战略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突破战略 ...................................... 39 (五)以大汉中和汉中城镇群培育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战略 .............................................. 39 第三篇 产业篇 ............................................................................................................................... 41 七 汉中市产业发展现状与新型产业体系构建........................................................................ 41 (一)产业发展阶段的宏观判断 .......................................................................................... 41 (二)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41 (三)新型产业体系 .............................................................................................................. 46 (四)产业发展战略指引 ...................................................................................................... 52 (五)重点产业发展策略 ...................................................................................................... 55 八 汉中市域经济与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 58 (一)汉中市区域经济空间差异 .......................................................................................... 58 (二)汉中市各区县产业布局现状 ...................................................................................... 61

2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三)汉中市域产业总体布局 .............................................................................................. 64

引言:汉中正面临千年复兴的历史性机遇

汉中因汉江而得名,是千年历史文化古城,也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城市。但当我们亲临汉中后,心里难免总有一定的落差。随着调研深入,汉中的历史发展脉络越来清晰,汉中兴衰的内在原因也逐渐趋于明朗化。

汉中是依汉江而兴的盆地城市,区位地理条件适宜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具备了古代军事要地的要素,汉中成为汉朝的发源地,并在西汉——三国时期崛起为经济、政治中心和军事战略要地,达到了汉中历史发展中的鼎盛时期。

但封闭的地理区位和相对不甚便利的交通条件却不适宜经济对外交往、不适宜现代工业化的要求,因而伴随工业社会来临,汉中的历史影响力趋于下降也是必然趋势。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三线建设和军工企业安排使汉中逆势而上,但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汉中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使其影响力继续下降,目前经济总量居陕西省的第八位。 纵览历史长河,汉中在农业经济时代鼎盛源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区位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而这又成为制约汉中在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汉中的历史发展轨迹说明,汉中再度崛起和重现辉煌必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要突破交通区位瓶颈以及由此导致的工业化、城市化瓶颈。

目前汉中交通和区位正在快速改善,汉中正面临再度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本次规划的宗旨就在于:紧紧抓住汉中当前的发展机遇,深入挖掘汉中的后发优势,提升汉中的战略地位,创建宜居生态历史名城,最终为汉中的历史复兴埋下伏笔!

3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第一篇 分析篇

一 汉中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的历史解读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 其下辖1区10县,总面积27246平方公里。

(一)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描述

1. 起源(萌芽——汉代):依江而兴的城镇

汉中地区早在三十万年到七十万年前便有人类祖先在繁衍生息,夏朝时属梁州,殷商时属巴方,西周时并入雍州,春秋时又成为蜀国一部分。汉中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2. 兴盛(西汉——三国):依托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崛起的战略要地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依托汉中盆地富饶的物产,他以此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灭三秦,进而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家王朝。

三国时,先是曹操征张鲁,据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黄忠在定军山前刀劈夏侯渊,赵云在汉滨大破曹兵,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自立汉中王。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屯兵汉中,劝农讲武,实行耕战,六出祁山,北攻曹魏,历时八年之久。汉中成为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

3. 成长(三国后——1949):自给自足农业经济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汉中盆地作为我国著名的粮仓之一,历代封建帝王都对其非常重视,先后在此设县、郡、州、府、路、道等行政机构,在农业经济时代,汉中一直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在两宋时期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其地位再次经历了一次高峰。

4. 波动上升(建国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政策倾斜下的经济复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布局是国家政策安排的结果,地区产值波动幅度较大。三线建设时期的国防工业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国防工业民用化,直接带动了汉中经济的发展,汉中占全省GDP的比重在8%~11%之间。

4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5. 短期衰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政策和资源匮乏下的短期衰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国家政策支持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汉中受制于交通、矿产资源的制约,在与同省兄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地位不断下滑,至2008年,占全省GDP比重仅为5.05%。 6. 复兴(21世纪):陕南突破发展政策支持下的伟大复兴

2006年,陕西省通过了《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该战略的指导下,汉中市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陕南地区乃至陕、甘、川毗邻区域经济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二)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总体评价——呈现为波动向前曲线

综合前面分析,汉中市在历史演化中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总体上呈现为波动向前曲线,并经历了三汉和建国初两个黄金发展时期。

三汉时期,汉中市依托汉中盆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及军事地位的提升,成为当时的战略要地及政治权利集中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战略位置;建国后,在国家“三线”建设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大量军工和民用工业转移到汉中地区,汉中市占陕西省GDP比重维持在10%左右,国家政策的扶持推动了汉中的又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三)基于历史发展经验的未来战略取向

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交通等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段其作用力存在显著差异。从汉中市城市影响力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交通区位、政策扶持和自然资源禀赋是汉中三个黄金发展时期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农业经济时代,汉中市依托富饶的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禀赋,区域性中心地位显著;但在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时代演变过程中,单一自然条件优势已经很难支撑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原有单一比较优势上的增长缺乏后续动力,对外交通瓶颈制约、农业社会留下的盆地意识已成为阻碍汉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桎梏。

因而,汉中市未来战略取向应由单一资源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由农业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向服务区域转变。

1.由单一资源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单纯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很难在区域竞争中取胜,汉中市在未来发展中应不断挖掘历史文化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政策优势的合力,实现由自然资源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的转变。

一是挖掘汉文化内涵。历史上,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是西汉、蜀汉文化的集中发源地,保留有西汉三遗址、武侯祠、张良墓等历史文化遗迹,这一独特优势应在汉中经济发展中充分挖掘,进而提升汉中城市形象。

二是彰显汉中生态魅力。汉中地区山清水秀,是地球同一纬度上生态环境那个最好的

5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地区之一,拥有多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西北江南”之称。因此,汉中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彰显汉中城市魅力。

三是发挥制度创新优势。2006年陕南突破发展战略提出汉中应实现由盆地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突破、由一般性发展向重点发展的突破,汉中市应依靠制度创新和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逐步实现由资源小市、经济弱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 2.由自给自足向服务区域转变

由于秦岭和大巴山的空间阻隔,汉中市的辐射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汉中市域内的10个县,与同在陕南的安康、商洛两地区联系频率很低,与其毗邻的四川、甘肃等地经济联系也并不密切,仅与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等地联系稍密。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发展时期。

目前,汉中市经济总量居陕南三市首位,居陕、甘、川毗邻九市第三位,并且伴随西汉高速、宝巴高速、十天高速、西成高铁的建设,汉中的交通瓶颈逐渐被打破,汉中市未来应突破秦巴的自然地理限制,加强与安康、商洛、广元、天水等地交通和经济联系,逐步实现由自给自足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

表1.1 2008年陕甘川毗邻地区各市GDP排名

位次 名称 1 宝鸡 2 达州 3 汉中 4 安康 5 广元 6 天水 7 巴中 8 商洛 9 陇南 二 汉中市发展阶段和发展地位分析

(一)纵向剖析——汉中市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1.从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来看,汉中市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1)静态分析——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

2008年,汉中市人均GDP10049元(约合147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关于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标准,汉中市仍处于下中等收入地区水平。

世界银行关于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划分标准 按照2004年标准,世界银行将826美元和10065美元作为人均收入分为低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其中,中等收入阶段又划分为两个层次:人均GNI在826美元到325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地区,3256美元到1006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地区。

摘自:世界银行报告

6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图2.1 汉中市发展阶段判读

此外,汉中市在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也全面落后于陕西省以及国内平均水平。

表2.1汉中市经济发展水平与陕西省、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8年)

汉中市 陕西省 全国 GDP(亿元) 人均GDP(元)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52.61 6851.32 300670 10049 18246 22640 10155 12858 15781 2884 3136 4761 资料来源:陕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动态分析——经济增长速度相对平稳,开始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从汉中市GDP增长速度来看,1990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8%~10%之间,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略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但从2004年后,伴随汉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区位优势的提升,经济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7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18161412108642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汉中市陕西省全国

图2.2 汉中市GDP增长率变化比较(1990~2008)

2.从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突破,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工业内部结构看,汉中市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具备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就服务业内部而言,传统服务业占绝对优势,产业集中度较高,现代服务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发展前景广阔。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指标体系判定,汉中市人均GDP和城镇人口比重处于工业化初期,根据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判断处于工业化中期,总体而言,目前汉中市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

表2.2 钱纳里工业化指标体系

判定指标 人均GDP(美元) 城镇人口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近似霍夫曼系数H% (1)三次产业演变——第二、第三产业难以有效突破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间里,汉中市产业结构变动不大,以第一产业为主,呈现为“一、二、三”的产业结构;1990年汉中市三次产业结构开始优化调整,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但从具体数值来看,2000年后,汉中市第一产业比重始终维持在20%以上,第二、第三产业并未形成有效突破,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汉中指标值 1478 34.9 36.6 0.4 钱纳里工业指标判定体系 工业化初期 1500 10-35 10-25 4-6 工业化中期 1500-3000 35-50 30-60 1.5-3.5 工业化后期 3000-10000 上升 上升 0.5-1.5 后工业化阶段 >10000 0-0.5 8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50454035302520151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图2.3 汉中市三次产业演变(1990~2008)

(2)工业发展及内部构成

霍夫曼系数为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数值越小表明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2007年,汉中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5.98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54.15亿元,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1.82亿元,霍夫曼系数为0.4,从数据来看汉中市已进入工业化的高新技术密集化阶段。实际上,这与建国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表2.3 霍夫曼系数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从工业增加值构成看,汉中市居于前几位的行业主要是资源型产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而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表2.4 2007年汉中市工业增加值构成 行业 工业增加值 烟草制品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增加值(万元) 759805 128800 95311 93424 比重(%) 100 16.95 12.54 12.30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5(±1) 2.5(±1) 1(±1) 1以下 阶段特征 消费品工业占优势,为重工业化阶段 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为高加工度阶段 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为技术密集化阶段 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高新技术密集化阶段 9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资料来源:汉中市统计年鉴2007 (3)服务业发展及内部构成

87678 66489 43484 39242 37909 11.54 8.75 5.72 5.16 4.99 1990年后,汉中市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实现增加值128.95亿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14.51万人,远超过第二产业。

140.0120.0100.080.060.040.027.2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129.0109.692.083.077.570.063.156.149.443.235.318.79.212.320.00.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

图2.4 汉中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

从服务业分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咨询等新兴服务部门逐渐兴起,但比重仍偏低。 从具体数值分析,在市域范围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房地产业等部门,居于前三位的服务业部门占了增加值总量的49.77%,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然而,与此同时教育、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部门比重也超过了5%,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表2.5 汉中市服务业构成(2004)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零售业 房地产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增加值(亿元) 74.44 14.86 11.95 10.24 8.86 6.45 比重(%) 100.00 19.96 16.05 13.76 11.90 8.66 10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住宿和餐饮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 金融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探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措施管理业 文化、教育和娱乐业 资料来源:中国2004年经济普查汉中年鉴 4.56 4.55 3.54 3.35 1.85 1.32 1.28 0.95 0.68 6.13 6.11 4.76 4.50 2.49 1.77 1.72 1.28 0.91 (二)横向比较——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地位评价

1. 汉中市在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地位比较

(1)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分析——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总体判断:汉中市在陕西省经济地位呈现为波动下降趋势,居全省中游偏下水平,产业能级低、外向型经济不发达,但民营经济发育较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在陕南三市层面,汉中市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① 经济总量评价——占全省GDP比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居陕西省中等偏下水平 建国后,汉中市占全省GDP比重大致经历了急剧波动、缓慢上升和短期衰退三个阶段,其数值由建国初的8%~11%之间下降为2008年的5%左右,总体上呈现为波动下降趋势。

12.011.010.09.08.07.06.05.04.019571970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占陕西省GDP比重/%急剧波动时期 缓慢上升时期 短期衰退时期

图2.5 汉中市占陕西省GDP比重变化趋势

从汉中市与其他地级市比较来看,建国初期,汉中市仅次于西安均全省第二位,其后逐渐下滑,至2000年,汉中市经济总量处于陕西省第6位,高于陕北的榆林市、关中的铜川市和陕南的安康、商洛两市;其后,随着榆林市煤炭资源产业发展,汉中市经济地位下滑1

11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个位次,2008年位列第七位,仍处于陕南三市首位。从人均GDP看,汉中市处于陕西省第八位,高于渭南、安康和商洛三市,但与人均GDP最高的延安差距明显。

表2.6 汉中市在陕西省地位变化

年份 排名 前几位 1949年 2 西安 1952年 2 西安 1957年 4 西安 渭南 咸阳 7006005004003002001000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铜川市杨凌区GDP/亿元人均GDP/元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962年 3 西安 咸阳 1965年 4 西安 渭南 咸阳 1970年-1999年 5 西安 咸阳 宝鸡 渭南

图2.6 汉中市在陕西省区域发展地位比较(2000)

2500GDP/亿元人均GDP/元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50000西安市榆林市咸阳市宝鸡市延安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铜川市杨凌区0200015001000

图2.7 汉中市在陕西省区域发展地位比较(2008)

② 产业结构评价——第一产业比重偏高,非农产业比重低,产业能级高级化任务艰巨 从产业结构分析,西安市已形成明显的“三、二、一”高级化结构;榆林、延安、铜川、

12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宝鸡等市二产比重颇高,工业化实力较强;陕南三市第一产业比重仍在20%以上,与关中城市群城市还存在明显差距,产业能级高级化任务十分艰巨。

西安市榆林市延安市铜川市杨凌区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汉中市商洛市安康市0 @`?0%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图2.8 陕西省各地市三次产业比较(2008)

③ 民营经济评价——民营经济已成为汉中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7年,汉中市私营企业注册单位数占企业总数的43.85%,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2.79%。民营经济已成为汉中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汉中未来发展的引擎。

100%股份合作企业80%外商投资企业联营企业6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40%国有企业私营企业20%有限责任公司0%陕西省汉中市

图2.9 按企业分汉中市工业总产值构成

资料来源:汉中市统计年鉴2007,陕西省统计年鉴2007

④ 外向型经济评价——总体开放程度较低

对外贸易依存度(FTD)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2006年,汉中市实际利用外资251万美元,进出口总额2130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为0.71%,远低于全省15.67%的平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极低。

13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4540353025201510.6923.4939.04外贸依存度(%)1050杨凌区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汉中市榆林市5.052.731.670.710.360.24延安市0.23商洛市0.14安康市

图2.10 陕西省各地市外资利用情况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2007 (2)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从经济规模、速度、效率、效益、结构、质量6个一级指标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其中,规模指标下设置1个二级指标,即GDP总量;速度下设置3个二级指标,即3年前的增长率、2年前的增长率、1年前的增长率;效率指标下设置2个二级指标,即人均GDP、地均GDP;效益下设置3个二级指标,即单位GDP耗电、单位GDP耗水、三废污染程度;结构指标下设置3个二级指标,即R&D(研究与开发)投入、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质量指标下设置2个二级指标,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

从以上指标体系来看,既有对城市经济规模、增长率的考评,也有对效率、效益的评价,还有对结构、质量的考核,是对城市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全面考察和评价,因此,该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0.50.40.30.2西安0.478汉中0.367咸阳0.4060.10.0综合竞争力延安0.374宝鸡0.399

14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图2.11 陕西省综合竞争力排名(2006)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06年,陕西省进入全国地级市排名前200名的有西安、宝鸡、咸阳、延安、汉中五市,汉中位居全国138位,陕西省第5位,比2003年提升了58位。从各分项排名来看,汉中市结构指数具有明显优势,居全省第一位,而其余五项排名均居第五位。

表2.7 陕西省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2006)

西安 宝鸡 咸阳 延安 汉中 西安 宝鸡 咸阳 延安 汉中 增长指数 0.7094 0.7751 0.6473 0.8158 0.5499 效益指数 0.3261 0.2593 0.2808 0.4271 0.1948 增长排名 3 2 4 1 5 效益排名 2 4 3 1 5 规模指数 0.2561 0.0992 0.0829 0.0627 0.0277 结构指数 0.1748 0.0853 0.1358 0.0402 0.5416 规模排名 1 2 3 4 5 结构排名 2 4 3 5 1 效率指数 0.1915 0.1739 0.1769 0.1746 0.0761 质量指数 0.2355 0.2293 0.2251 0.1978 0.1906 效率排名 1 4 2 3 5 质量排名 1 2 3 4 5 资料来源: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 汉中市在陕、甘、川毗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位比较

将汉中与其毗邻的宝鸡、安康、商洛(陕西)、广元、巴中、达州(四川)、天水、陇南(甘肃)8个市相比,汉中经济总量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并步入经济增长快车道,在毗邻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强。

(1)经济总量分析——居于陕、甘、川毗邻区域中等偏上水平

将汉中市与周边毗邻各地市从GDP总量、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汉中市居于陕、甘、川毗邻区域中等偏上水平。

表2.8 汉中与陕甘川毗邻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GDP(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西安市 宝鸡市 达州市 汉中市 2190 714.07 603.99 352.61 26259 18992 10580 10049 1906.19 451.03 418.73 163.63 1154.3 234.4 212.3 108.53 146.61 23.91 20.1 12.33 15207 13225 9748 10155 5212 3500 4096 2884 15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安康市 广元市 天水市 巴中市 商洛市 陇南市 233.67 233.56 226.6 213.95 174.04 121.6 7864 8540 6626 6806 7291 4396 125.53 170.12 143.2 110.84 164.65 118.34 78.16 98.07 17.38 60.83 30.1 6.17 12.93 4.47 6.82 16.7 10150 9551 9050 8227 10688 8969 2770 3165 2148 2973 2401 1998 资料来源:根据各地市20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80070060050040030020040001000宝鸡市达州市汉中市安康市广元市天水市巴中市商洛市陇南市20000GDP/亿元人均GDP/元2000018000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

图2.12 汉中市在陕、甘、川毗邻区域GDP总量比较(2008)

(2)经济增速分析——步入经济增长快速轨道

181614121086420宝鸡市商洛市达州市安康市汉中市巴中市天水市陇南市广元市GDP增速/%

图2.14 陕、甘、川毗邻区域GDP增速(2008)

16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达州市宝鸡市巴中市商洛市广元市汉中市安康市陇南市天水市0 %第一产业比重40`?%第三产业比重100%第二产业比重

图2.15 汉中市在陕、甘、川毗邻区域产业结构比较(2008)

(3)主导产业比较

从各地市目前确定主导产业来看,宝鸡、天水、陇南都将装备制造业列为本市主导产业,尤其宝鸡、天水的制造业发展将对汉中造成较大挑战,汉中市必须与这两市形成错位发展关系。

表2.9 陕甘川毗邻各地市主导产业

汉中 宝鸡 达州 安康 商洛 广元 巴中 天水 陇南 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冶金建材业、医药化工业、食品工业、军工企业 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现代食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程及医疗器械产业为主的五大优势产业 能源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冶金、机械、建材、纺织 壮大秦巴医药、汉江水电、绿色食品、安康丝绸和金州矿产五大支柱工业 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 水火电兼备的能源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川北建材工业基地和纺织工业基地 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建材、能源工业 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建材、 装备制造、能源工业、 注: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 3. 汉中市区域影响力——基于汽车发车班次联系强度分析 (1)汉中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就发车班次而言,汉中市对外联系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对外联系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内,

17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与西安、宝鸡联系尤为密切,这与西安所具有的政治资源、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二是在陕、甘、川毗邻区域,与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成都、绵阳联系相对密切,囿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距离的因素,汉中与甘肃联系相对较弱;三是在陕南层面,虽然空间距离相近,但由于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联系密切程度极弱;四是伴随汉中民营经济发展,汉中与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合作日益紧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中的发展主要受到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都市圈的辐射,其次是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都市圈的辐射。

表2.10 汉中市与毗邻城市交通联系(班)

城市(陕西) 班次 城市(四川) 班次 城市(甘肃) 班次 城市(其它) 班次 西安 宝鸡 咸阳+机场 延安 榆林 渭南 50 15 8 1 1 1 广元 成都 绵阳 巴中 5 4 2 2 天水 兰州 1 1 上海 厦门 深圳 济南 泉州 重庆 武汉 1 1 1 1 1 1 1

图2.16 汉中市与外围地市交通联系

(2)中心城区与周围郊县的联系

就市域内部而言,汉台区与近郊的南郑、城固、勉县联系极为密切,而在远郊且经济

18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发展水平落后的留坝、镇巴、佛坪,与中心城区联系最弱。

表2.11 汉中市中心城区与外围郊县交通联系(班)

城市 勉县 城固 西乡 略阳 洋县 班次 140 85 78 50 46 距离(公里) 31 95 108 55 城市 宁强 留坝 镇巴 佛坪 南郑 班次 44 30 27 13 距离(公里) 120 88 183 159 15

图2.17 汉台区与外围各县交通联系

(三)汉中市区域发展地位总体评价

通过对汉中市产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区域影响力等几个维度的分析比较,汉中市区域经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从发展阶段看:汉中市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快速成长阶段;就产业结构演变看,汉中市第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突破,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但第二、第三产业内部门类齐全,具备了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

(2)从横向比较来看:在陕西省内,汉中市在全省经济地位呈现为波动下降趋势,居全省中游偏下水平;在陕、甘、川毗邻区域,汉中经济实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综合竞争力居于九市前列,汉中市具有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

(3)从交通联系分析,汉中主要接受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都市圈的辐射,其次是以成

19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都市圈的辐射,与东部特大城市联系也趋于密切。

三 汉中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一)汉中市区域经济发展自身劣势与外部挑战(WT)

(1)区域经济格局中呈现一定的边缘化现状

汉中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沿海和国境线,虽属长江流域但因汉江梯级开发而不能顺利通达至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向北受到秦岭的阻隔,向南又有大巴山横亘在前,与西部大开发两条经济主轴带(陇海—兰新线、长江经济带)无缘,在以往的发展中,属于逐渐被边缘化的区域之一。

图3.1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图

(2)产业结构能级偏低,新兴产业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能级低,第一产业比重在20%以上,存在农业规模大而不特、工业门类全而不强、服务业升级缓慢等难题,产业缺乏竞争力,尤其体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3)城市受到水源地、土地资源等的生态环境容量制约

汉中作为国家和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最可能带来经济大幅提升的工业开发因顾及水源污染而处于进退维谷境地,工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地貌上,汉中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谷坝子,星罗棋布,土地总面积为27246平方公里,折合4086.9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07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19%;丘陵605.3 万

20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亩,占14.81%;平坝(盆地)只有 408.7万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适宜城市建设的用地规模总量有限,用地状况易受土地资源的制约。未来,汉中市必须谋求一条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来缓解环境容量的制约。 (4)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转移压力大

2007年,汉中城镇化率34.03%,低于全省6.59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偏低,农村人口相对较多,这一方面限制了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农村人口转移向城镇转移的压力较大。

(5)盆地意识、小富即安思想的限制

汉中市“金瓯玉盆”的安宁和富庶,造就了汉中人悠然自得的心态,但长时间的地理封闭和交通阻隔所形成的自我封闭、因循守旧的盆地意识,禁锢了人们的发展思维,悠闲自得、安于现状的保守观念束缚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成为汉中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羁绊和障碍。 (6)区域竞争压力激烈

汉中市地处陕、甘、川三省毗邻区域,2008年在与周边八市(宝鸡、安康、商洛、广元、巴中、达州、天水、陇南)的对比中,经济总量居于第三位,落后于宝鸡和达州。在市场经济意识日益强化背景下,各地市都在谋求突破,区域竞争压力加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竞争依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这种竞争应该是基于合作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而非低水平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竞争将会集中表现在,面临共同腹地的城市发展问题,基于自身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的产业升级问题等。

(二)汉中市区域经济发展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SO)

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通常促成一个地区发展的成因大致有三种:①具有独特的区位和资源条件;②具有某种技术和人才优势;③具有超常坚韧的人群或文化传统。汉中市的优势体现在资源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应来源于此:

(1)历史文化优势——汉之渊源,名人辈出

汉中因汉水而兴,有着久远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在汉中养精蓄锐,筑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举雄才,出奇兵,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建立了汉王朝。汉中自此以“始封之地,兴王之所”而著称,汉人、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等称谓由此一脉相承至今。汉中历史文化名人云集,汉初三杰的张良、韩信、萧何都在汉中留下了众多不朽的故事。西汉走向世界第一人张骞、造纸术发明人蔡伦也为汉中增添了独有的文化魅力。

(2)生态环境优势——地球同纬度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

21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汉中北部的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天然分界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森林生态环境,孕育了区内种类独特、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库”。汉中生物资源丰富,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素有“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是地球同纬度线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是修养生息和休闲度假之福地。 (3)具备绿色产业和以航空企业、军工企业为依托的高新产业发展基础

汉中市农产品种类丰富,产业规模大,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汉中布置了一批军工企业及配套单位,以航空航天、兵器企业居多,这些军工单位技术先进、设备精良、人才密集,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汉中市区域经济发展还面临以下机遇: (1)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区域增长极培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西部三大经济增长极,分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西安—成都—重庆三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可以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相媲美。汉中市北承西安,南接成渝,处于黄金发展三角的中心位置,势必在产业发展、结构转型、外资利用等方面接受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以及以武汉为核心的江汉经济区的多重辐射,有利于汉中市在陕西省的突破。 (2)国家大交通战略格局带来的发展机遇

2005年,交通部发布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未来国家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布局方案,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汉中市位于首都放射线京昆高速的重要节点,十天高速、宝巴高速等联络线已开工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为提升四川省北向交通出行安全,加强关中地区、西南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西汉蓉高速铁路项目纳入国家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该项目建成后,汉中市将融入西安一小时交通圈,成都市两小时交通圈。伴随西成高铁、宝巴高速、十天高速的建成,汉中市将成为陕西省5个交通枢纽之一。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交通发展的瓶颈,使得汉中可以在更大的经济空间范围发挥联系和影响作用,这将给汉中带了不同以往的重大发展机遇。

22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图3.2 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方案

(3)外资投资重点以及区域经济重心转移带来的新机遇

从外资的投资重点来看,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投资热潮后,外商在国内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重点呈“北上西进”态势。特别是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掀起了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

西安—成都—重庆三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其构成的西部金三角区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整个西部的33%,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可以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具有平等对话的实力。汉中市位于金三角区域的几何重心,北承西安,南接成渝,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势必会成为新一轮外资投资的重点地区。

(4)陕南突破发展新格局构建产生新的发展条件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汉中要根据城镇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后发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好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汉中在陕南的率先突破发展。汉中在陕南发展中率先突破,是思想观念、交通条件、工业发展、旅游产业、城市创优、县域经济等方面的率先突破,但归根结底是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突破,由盆地经济到开放经济的突破,由自然经济到现代经济的突破,由一般性发展到重点发展的突破,所以汉中应该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产业选择上有新的飞跃。

(5)泛亚洲大陆桥及东盟合作组织带来的外部发展机遇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薄弱区域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外力的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对外

23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联系主要借助了海运、航空等便利的运输条件,而对于广大内陆城市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先天条件,陆路交通仍是其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泛亚洲大陆桥作为连接我国西北地区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汉中市作为该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使泛亚洲大陆桥成为汉中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纽带。

24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第二篇 定位篇

四 汉中市城市发展定位依据与背景

国内外区域、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准确、清晰的功能定位对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准确清晰的功能定位必须建立在深刻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并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导向。也就是说,这个功能定位既是有基础支撑、可实现的,也是需要通过一定发展阶段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的。

一般而言,区域功能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1)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包括现实优势,也包括潜在的优势;(2)未来发展所处的战略背景环境及其发展趋势;(3)更大区域发展的关键诉求;(4)周边区域的竞争优势比较等。相应地,汉中的城市发展定位也需要综合分析上述因素,从而得出一个准确、清晰的城市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 具体来说,对汉中城市功能定位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1)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及优势资源、条件等;

(2)与汉中这一西部中等城市相关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及其趋势走向; (3)城市定位历史演变;

(4)陕南、陕西及更大的区域范围上位规划对汉中的发展要求,包括相关规划界定,也包括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区域战略实现所需要汉中来承担的区域功能职责等;

(5)周边城市,如西安、宝鸡、天水等,以及周边都市圈,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等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战略取向等。

(一)关于汉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优势资源、条件

具体的数据分析见《分析篇》,此处主要采用其关键的结论性判断: 汉中城市功能定位需要借助和充分挖掘并放大的优势条件: 1、交通区位优势。交通格局改变所带来的区位价值提升。 2、历史文化优势。历史底蕴、文化积淀。 3、生态环境优势。未来城市发展的最有价值资源。 4、产业后发优势。战略崛起所需要的发展空间。 对定位的支撑小结:

(1)交通区位价值值得挖掘,可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中思考城市定位。 (2)由于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可支持面向未来取向的高定位;

(3)历史、文化、生态等元素在定位或城市性质设定时必须充分凸显,这些都是未来城

25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市发展所依托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

(二)关于战略背景和趋势走向

汉中未来城市定位与发展需要有机融入的战略性趋向:

1. 全球化。尽管本轮经济危机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化的进程,但在信息化、网络化等推动下,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必将持续地深入发展。汉中未来的发展,也必须要全面树立全球化的视野,在凸现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直接对接全球化的机会。

2. 区域化。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1+1〉2的聚合效应,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所必须关注的趋势之一。在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联动港、澳)、环渤海(京津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不菲的成就;而在中西部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等也初步显现发展优势。汉中未来的发展,也必须要全面树立区域化的理念,通过全面融入具有较大集聚辐射效应的经济区或城市群,依托经济区的发展获得自身发展的有力支撑。

3. 工业化。中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部分先发区域如长三角已逐渐显现出后工业化的发展势头,未来工业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当前的危机曝露出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矛盾,也对过去、当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始反思,未来的工业化将会更加强调“新型工业化”,强调节能降耗、强调生态文明、强调技术内涵、强调管理创新,并在工业化深入发展中实现服务业的提升发展。对于汉中这样一个后发区域中的后发城市,未来仍将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但必须树立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将“后发”真正转化为优势。

4. 城市化。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45.7%,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未来20年,将有至少3.5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化将成为未来20年发展的一大增长点,城市化所带来的内生增长、消费增长将形成中西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同时,伴随城市化发展的,将是高增长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文化旅游产业等有望成为服务业中具有独占性的优势产业。汉中的城市发展定位,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及其产生的服务业发展需求,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形成留有余地和空间。 对定位的支撑小结:

(1)定位中可考虑国际元素;

(2)定位中需体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融入;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取舍,是在周边城市中形成以汉中为中心的城市圈?还是积极融入具有更大发展能量的城市圈?我们认为,后者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并对前者形成促进作用。

(3)定位中要有前瞻性的思维,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未来发展取向及其产生的市场、需求空间中确立准确的定位。如文化旅游可能在将来有一个爆发性的高增长,我们是否为迎接这一高增长预留一定的空间?当然,这可能会放弃部分眼前的收益。

(三)关于城市定位的历史演变

汉中市是一座约有二千余年历史的名城,历史上行政区划曾多次变更。建国后,汉中行

26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政建制多次变更,1949年南郑县迁至城东9公里的铺镇,新建“南郑市”,1955年改为“汉中市”,为陕南行署,汉中行署所在地,1964年8月改为汉中县,1980年9月恢复汉中市建制。与此同时,汉中于相应历史时期也编制了多项总体规划,成果相对完整的规划有五次。1990年之前的规划范围与现在汉台区范围相近,2001年总体规划为真正意义上汉中市域范围内的总体规划。

1. 1959年编制的汉中城市初步规划 规划要点:

路网基本上是方格形式,旧城基本上利用现有道路;绿化上建议利用汉中水面进行城市美化,规划大型公园四处,分布在全市各区;在城市发展方向上,根据城市紧凑发展的原则、地形地质情况以及城市建设现状,汉中市宜向东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按20-25万控制,用地规模按30万控制;在郊区考虑蔬菜地、果园、名胜古迹、郊区公园及疗养区规划。 2. 1975-1990年县城总体规划 规划要点:

①城市性质:汉中县城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机械制造、农用化工、轻工业为主的,为农业、三线建设和劳动人民生活服务的社会主义小工业城市。 ②城市规模:城区现状人口10.2万人,近期人口规模控制在11万人,远期发展控制在13万人;现有建成区面积10.67平方公里,近期规模为11.71平方公里,远期为15.03平方公里。

③城市总体布局:为了城市安全和便利组织交通,城市发展应首先向北将旧城与火车站连接,其次是向东、向西稍有扩充,但重点是在旧城内加以改造; ④道路系统:城市内部路网基本仍按方格状布置,辅以环路。 3. 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要点:

①规划年限:近期为1985年,远期为2000年;

②规划范围:一城三镇,规划总面积57.83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36.6平方公里; ③城市性质:汉中市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工、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

④规模:现状建成区面积10.73平方公里,人均122.13平方米,规划建成区扩大到16.26平方公里,人均108.43平方米;

⑤城市总体布局:规划以城区为母城向东、北、西北呈放射状发展卫星城镇。

⑥对外交通:航空交通近期维持现状,远期建议和柳林机场合并;为减少过境交通干扰,在城市四个方向设有5个出入口,便于母城和卫星城交通联系;城市道路系统:路网形式以棋盘状为主,辅以放射和环路。 4. 1989-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要点:

①规划年限:近期1989-1995年,远期1996-2010年;

②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170.5平方公里,人口33.07万;市区总面积约36.6平方

27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公里,人口16.7万,现状城市建设用地14.7平方公里;

③城市性质:汉中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和轻工业为主兼有旅游发展前景的陕南中心城市之一;

④城市规模:规划区总人口近期37.5万,远期48.5万;市区人口规模近期20万人,远期30万人;远期城市建设用地24.14平方公里;

⑤.城市总体布局: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基础上,先向心填空补齐,同时有计划地逐步向外拓展,新规划区主要向东、西发展,局部跨过铁路向西北发展,形成工业综合区; ⑥城市道路系统:中心以方格路网为主,近期形成内环路(一环),远期形成外环路(二环、三环)。

5. 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5) 规划要点:

①规划年限:近期2001-2005,中期2006-2010,远期2011-2015;

②规划范围:规划区范围457平方公里,中心区含老城区、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大河坎和褒河车站,规划用地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31.68万;

③城市性质:陕、甘、川经济交往的纽带,陕西西南部中心城市,以发展商贸、旅游、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态良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④城市职能:中心区承担着城市商贸、旅游、服务、金融、文教、行政、办公、居住等综合职能,为城市核心区;褒城区是以文教、商贸、居住为主,服务于石门风景旅游的市区北部副中心;周家坪区是区级行政、文化中心,主要以发展商业服务业、居住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承担市区南部副中心职能;铺镇区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电子工业为主,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市区东部组团;圣水区是以发展耗水量大的工业为主的城市东南组团。 ⑤城市规模: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46万,城市建设用地43.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4.6平方公里;

⑥城市总体布局:中心区由中心城区以及褒城镇、铺镇、周家坪镇、圣水镇四个外围组团组成,共同构成“一城五区”的城市结构形态;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选择在老城区南部地段,其次是大河坎和鑫源以及周家坪,褒城、河东店、圣水、铺镇、褒河车站地区。近期以改造、提高现建成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主,到2010年城市主要发展江南大河坎和鑫源,以完善中心区用地结构。城市远景用地发展方向应为向南、向东发展;

⑦城市道路系统:中心城区由“五纵七横”的格网状道路加城市内环、外环组成高效、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并与四个外围组团以快速路连接。

(四)关于上位规划的要求

1.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提出陕西省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框架是:“一线两带,一核多中心,带动南北两翼城镇发展”。

汉中位于“一核多中心”中心点的南翼上,被确定为陕南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期内与宝鸡、渭南、延安、榆林、安康等积极向区域性综合中心城市发展。职能定位为陕南区域中心城市,

28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以旅游、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和商贸为主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图4.1 陕西省空间布局规划图

2. 陕南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07-2030)

《陕南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提出陕南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陕南城镇空间布局应立足西安一日交通圈,构成“两核一极”、“两带四轴”的城镇发展轴带体系。“两核一极”指汉中、安康城市区是陕南区域的主核心,商洛是以西安为核心的增长极。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的陕南城镇群。

29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图4.2 陕南地区空间布局规划图

汉中在区域中的发展定位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区经济和文化交往的纽带和桥梁,陕南城市群的南部中心城市。

汉中市的职能分工为:以发展商贸、服务、旅游、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陕南西部中心城市。

汉中市区的职能分工为:以发展商贸物流、服务、旅游、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工业为主;在“汉”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的休闲、宜居城市。

表4.1 陕南地区城镇体系定位

城镇名称 汉中市 (汉中盆地城市区,含汉台、南郑、城固、勉县) 安康市 (安康-汉阴月河谷地城市带) 商洛市 (商州-丹凤丹江谷地城市带)

3. 对定位的评价小结

(1)从汉中市总体规划和陕西、陕南区域等上位规划的定位来看,汉中市基本上处于全省发展的边缘地带,其“陕南地区西部区域核心”、“陕西省西南部中心”等定位对汉中未来发展的导向意义不大。新定位应结合大区域发展、交通区位格局改善等,突破边缘地位的限制。

表4.2 汉中市历版总规对城市性质描述

规划年份 城市性质 在区域中的定位 陕西省西南部中心,陕南地区西部区域核心 陕西省南部中心,陕南地区中部区域核心 陕西省东南部中心,以西安为中心的东南部增长极 辐射范围 辐射陕南地区西部以及相邻周边地区 辐射陕南地区中部以及相邻周边地区 辐射陕南地区东部以及相邻的周边地区 30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1975-1990年县城总体规划 汉中县城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机械制造、农用化工、轻工业为主的,为农业、三线建设和劳动人民生活服务的社会主义小工业城市。 汉中市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工、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 汉中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和轻工业为主兼有旅游发展前景的陕南中心城市之一。 陕、甘、川经济交往的纽带,陕西西南部中心城市,以发展商贸、旅游、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态良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 1989-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15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 (2)上述定位和城市性质的阐述主要依托汉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没有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据未来发展取向进行创新和大胆的定位。新定位应面向未来全球化、区域化、城市化等发展取向,如增添国际、开放等元素,融入经济区、城市群等。

表4.3 上位规划对汉中城市功能定位

规划名称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陕南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07-2030) 功能定位 陕南区域中心城市,以旅游、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和商贸为主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区经济和文化交往的纽带和桥梁,陕南城市群的南部中心城市。以发展商贸、服务、旅游、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陕南西部中心城市。 (五)关于更大区域范围的发展需求和趋势

1. 关中—天水经济区

(1)空间范围:包括陕西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6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2009年初通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天水经济区”与“成渝”和“北部湾”并列为三大重点发展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2)总体目标定位: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农业方面,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果业、畜牧业基地,建成全国农业示范基地和航天育种基地。经济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 2.成渝经济区

(1)空间范围:成渝经济区是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包括成都、绵阳、

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14个市和重庆

31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市23个区县。成渝经济区面积约16.8万平方公里,2007年底总人口接近1亿人,区域内

GDP达1.24万亿元。

(2)总体目标定位:在充分发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下,加快培育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交通上,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3. 江汉经济区

(1)空间范围: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

(2)总体目标定位: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提前3到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4. 对定位的小结

(1)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发展选择,也是较易获得国家支持的重要环节。

(2)从中西部地区目前初显雏形或正在崛起的几大都市圈、经济区或城市群来看,汉中似乎处在一个“盲点”的位置,距离都不算太远,特别是未来交通条件的变化,还将会进一步改善与几大经济区的空间距离;同时,汉中又不属于任何一个都市圈,不能从都市圈的战略崛起中直接获得发展的资源、政策等,这也是需要正视的。如何最大程度地实施与重点城市接轨、向都市圈融入等战略,接受都市圈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其中,对几个都市圈也应该有所侧重,如近期应该主攻西安(具有行政区划优势),加强与关中城市群的交通连接和产业联系,同时,也应注重与成都、重庆等的沟通联系。

五 新时期汉中市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定位因素的综合分析,新时期汉中的城市定位可从以下几个层次予以阐述: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一:全球城市网络的特色城市

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重要的节点城市主要有两类:具有综合功能的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及未来的上海等;第二类为特色城市:在某些专业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并在一定领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大中城市,如义乌(国际小商品商贸特色)、丽江(国际旅游休闲特色)、昆山(国际制造与服务外包特色)等。

汉中在未来的发展重要体现国际化、全球化思维,汉中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全球特色城市应成为努力的战略方向:

(1)历史文化特色:天汉之城、大汉先声、汉朝发兴之故地、汉族得名之缘起;

32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2)生态特色:珍稀动物的全球繁育基地之一,大熊猫、朱鹮等的生物基因库。

图5.1 全球城市网络特色城市

战略定位二:中国西部区域的“二级枢纽”

汉中地处陕甘川渝毗邻地带,接受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多重辐射,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

随着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宝巴高速、西汉蓉高铁的陆续建成,汉中将进入国内170个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支撑我国西部陕川渝金三角崛起和沟通西北、西南、东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汉中市经济实力居九市第三位,仅次于宝鸡、达州,也是九市中拥有机场的三个城市之一(汉中、安康、达州)。

西安、成都、重庆是中国 “西部金三角”区域的一级经济枢纽, 汉中要充分把握“西三角经济圈”建设契机,力争在“西三角经济圈”的整合联动中成为仅次于西安、成都、重庆的二级枢纽城市之一。

33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图5.2 中国西部区域的“二级枢纽”

战略定位三:陕西省的副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陕西宏观上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西安既是关中地区的中心,也是全省的主中心。目前陕南地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城市。与安康、商洛相比,汉中市在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完全有实力发展成为陕南的中心城市,也是陕西省的副中心城市。

表5.1 陕南三市发展现状比较

汉中市 安康市 商洛市 经济指标 +++ ++ + 文化教育 ++ + + 陆路交通 ++ ++ + 航空交通 + + 排序 1 2 3 注:表中比较指标经济指标包括GDP、人均GDP等,文化教育指标包括高等院校等级、在校学生数量,陆路交通指标包括高速公路里程,航空交通指标指航班数量。

34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图5.3 陕西省副中心城市

(二)城市性质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优越、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宜居休闲城市。

(三)城市职能

(1)以“大汉先声”为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国家南北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最优的休闲旅游城市。 (3)长江上游地区绿色屏障、山水生态名城。 (4)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5)陕西省航空制造业和绿色产业基地。

(6)陕西省重要交通枢纽,“西三角经济圈”整合联动纽带。

(四)发展目标

1. 城市发展总目标

按照“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总要求,发挥汉中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和文化复兴,到2020年把汉中建成生态环境一流的宜居休闲和旅游度假胜地,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人文绿都。

35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2. 城市发展分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2015年之前,汉中市的二、三产业将处于胶着状态,第二、三产业并举成为汉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汉中市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发展。到2020年,汉中市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变为三、二、一,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总体来说,汉中市三次产业结构将朝着高级化与合理化的方向协调发展。 对汉中市经济发展目标分两个时间阶段即2015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预测: ① 近期(从2009到2015年)

全市GDP年均增速达到12%,到2015年GDP总量可达到780亿元的规模,全市三产比例为15:45:40。

中心城区GDP年均增速实现16%,到2015年GDP总规模达到225亿元,占全市比重上升到28.8%,市区三产比例为6:40:54。 ② 远期(2015到2020年)

远期全市GDP年均增速为10%,到2020年全市GDP达到1250亿元的规模,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0:42:48。

中心城区GDP年均增速实现15%,到2020年GDP总规模达到450亿元,占全市比重上升到36%,市区三产比例为2:38:60。

(2)社会发展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较大发展,社会发展更为健康、和谐。

(3)生态保护目标

保护秦巴山地绿色资源,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汉江沿岸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多样性所依托的优良环境。

(4)城市建设目标

依托汉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典范,建设健康生活家园。 (5)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必须统筹发展其他各项事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入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表5.2 汉中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经济 发展 目标 指标 GDP 人均GDP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单位 亿元 元 元 元 亿元 % 36

2008年 352 10049 10155 7416 12.33 36.5 2015年 780 40 2020年 1250 48 属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贸易总额 社会 发展 目标 恩格尔系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平均预期寿命 城镇化率 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社会保险覆盖率 环境 保护 目标 城市 建设 目标

森林覆盖率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率 工业废水排污达标率 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亿元 万美元 % ‰ 岁 % 人 人 % % % % % m2 m2 m2 108.53 3708 2.45 35 3.78 0.04% 96.7% 87.1% 29.7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六 汉中市区域功能定位提升战略

(一)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特色的文化复兴战略

战略依据:全球化背景下中等城市战略取向——特色、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水平化产业分工和“网络式”格局,中等城市也必须积极争取直接对接世界的机会,培育直接对接国际市场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等城市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发展能级都不能与大城市相比,因此,中等城市在对接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凸显自身的特色,挖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品牌、形成特色文化等,在某些专业领域拥有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能力。

战略举措:

——挖掘和开发文化内涵:汉中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要深入挖掘古代遗存和历史典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打造汉文化传播中心,汉民族精神家园,以汉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具体包括整合汉中文物古迹、栈道文化、书法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汉家文化发源地内涵,提升汉中文化魅力。

——整合和包装文化资源:汉中虽然历史遗迹众多,但布局分散,分布在整个市域之中,单个遗迹的价值比较有限,因此应致力于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区的文化资源整合,做到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充分展示历史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37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加大文化营销力度:在城市建筑特色、商品标识、电视网络宣传、电影、戏曲等等体现汉文化特色。

(二)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保育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战略

战略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特殊的资本,是一笔巨大的资产,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可以让城市实现与区域和谐共生,互促互进。生态环境作为汉中重要的后发优势,是汉中实现突破发展、建设“双百”城市的一张王牌。因此,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战略举措:

——保护原生态:划定生态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敏感区,明确保护范围,对于核心区域进行严格保护。

——生态移民: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政策,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机制。

——产业转型:积极推进生态型产业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环保管理,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稀有物种保护:依托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自然保护区三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切实加强对朱鹮、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稀有物种的保护。

——政策支撑: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科学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以接轨西安和成都为重点的区域融入战略

战略依据:区域发展一体化下战略取向——融入、共赢

目前,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发展壮大,较具规模的有以北京、天津、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动力源。而在汉中周边,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崛起之中,汉中市应积极融入到两大城市群,在发展中谋求突破和共赢。

战略举措:

——交通融入:充分利用国家构建快速交通网络的契机,主动加强与两大经济区的交通联系,融入西安、成都两小时交通圈;

——产业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优势,汉中应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在这些领域谋求合作;

——科教融入:借助汉中大学城建设契机,加强与西安高校、研究机构在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38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旅游融入:与西安、成都旅游部门积极合作,融入陕西旅游圈和四川旅游圈。

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对接上海 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始终把发展的目标紧紧瞄准上海,把自身的发展与上海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采取了“依托上海、错位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目标,实现了“借梯登高”。作为上海的“连体”近邻,苏州加快与上海的全面衔接,将已建的沪宁高速、在建的沿江高速和规划中的轻轨与上海接轨,从而成就了苏州的外向型经济。目前,苏州正沿沪宁、苏嘉杭等高速公路,建立与上海互补的、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培育与上海配套的冶金、化工基础工业片;沿太湖、淀山湖等发展现代生态旅游线。杭州市在第九次党代会上作出了接轨上海、错位发展的重大决策,把接轨上海作为杭州扩大开放、融入全国、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杭州的国内游客有四分之一来自上海,境外游客也有不少是从上海转道来杭州的。无锡也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从产业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等方面主打融入上海。 (四)以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战略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突破战略

战略依据:汉中市现有产业基础薄弱,第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突破,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在国家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汉中要立足自身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超前培育战略产业,走出一条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战略举措:

——汉中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陕西省内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将受到极大限制,必须走绿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之路。

——汉中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近期应着重发展航空产业、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真正做强支柱产业,实现汉中经济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

——超前培育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四大战略产业,为汉中市未来经济腾飞提供产业支撑。

——扶持发展现有的传统民生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农产品加工等,稳固汉中经济发展的社会根基,推动城镇化稳步发展。

(五)以大汉中和汉中城镇群培育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战略

战略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汉中盆地作为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和交通区位条件好,未来将成为汉中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承载区域。

战略举措:

——基于对自然地貌、交通、以及产业园区现状分析,未来中心城区应以东向拓展为

39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主,西向、南向拓展为辅,以现有中心城区为核心,整合周边铺镇、龙江镇、圣水镇资源,建设大汉中,实现“双百城市”目标。

——根据现状用地及城镇发展条件,在汉中盆地区内建设核心发展城镇圈,以现有中心城区为核心,东西两翼城固和勉县为副核心,结合汉中城镇密集区内其他城镇,共同打造汉中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

40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第三篇 产业篇

七 汉中市产业发展现状与新型产业体系构建

(一)产业发展阶段的宏观判断

根据分析篇可知,汉中市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4.9:38.6:36.6,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第三难以形成突破;(2)工业内部制造业门类齐全,重工业比重高,但过于倚重资源型产业,以及计划体制下政策安排的装备产业,真正从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产业不足;(3)服务业内部传统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现代服务业不足。总体来看,汉中市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二)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汉中市的农业总产值达到150.49亿元,比去年增长 8.0%。但从2003年到2008年,与汉中市GDP增长速度相比,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较慢,并随时间推移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已形成“猪、药、茶、菜” 四大主导产业,2007年占农业总值的53.6%。

图7.1 汉中市农业总产值与GDP增速比较

25.00 .00.00.00%5.00%0.00 0320042005200620072008GDP的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1)生猪

自2002年以来,生猪养殖就已经被确定为汉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年生猪产450万头以上,出现了产业规模化经营雏形,主要问题有:

41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①养殖模式以零星散养为主。截止到2008年9月,汉中市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6988个、5-50头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有10万多户。

②畜牧产业链不够长,生猪加工的主要产品停留在加工的初级阶段,包括:白条肉、分割肉、猪副产品等,没有猪肉制成品,利润比较低。

③龙头企业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目前。城固县拥有北京顺鑫食品公司、西乡拥有四川长林食品公司、勉县中宝食品公司,这三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每年可直接收购、屠宰、销售生猪200万头。但是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的关系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信用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企业的产品品质提高和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中药资源

汉中市中药资源异常丰富,被称为我国“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是全国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之一和汉江流域历史上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市域内共有药用植物资源1600余种,药用动物资源250种,名列陕西第一,位居全国地(市)第二。其中地道、品优、量大的主要有:主要产天麻、杜仲、猪苓、西洋参等。

要单纯的进行种植中草药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加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目前主要问题在于:

①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目前有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洋县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汉王略阳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勉县武侯药用菌研究所等一批带头企业,但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难以带动整个产业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②缺乏项目建设资金。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每个品种需资金300-500万元以上,进行GMP技术改造所需要的资金至少千万元以上,新药研发也要巨额资金投入,开拓市场广告投入没有2000-3000万元资金起不了作用。这些对落后地区的企业都是拦路虎。

③名牌和独有产品少,尤其缺乏具有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二类以上新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3)茶叶

汉中市有42.8%的乡镇产茶,是我国北方茶区中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汉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茶地。目前,汉中共有茶叶加工企业50多个,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57万亩,总产量达到9167吨,总产值达到5.7亿元。45个企业的0.6万公顷茶园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有46个企业通过QS准入,有18个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曾是几朝贡茶,但是现在却进不了汉中以外老百姓的口中,甚至不被外界所知。其中主要的原因有:

①品牌繁多,知名品牌少。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汉水银梭等20余个品牌混战,多、乱、混、杂等局面使茶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产销市场运作缺乏规范化。在2007年底,最终将茶叶品牌整合为 “汉中仙毫”一个品牌,但它的知名度却远不及云南的普洱茶和西湖龙井茶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品牌,汉中市的茶业面临的竞争是异常的激烈,所以市场营

42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销有待于提升。

②汉中市茶厂太多,规模太小。全市大小茶厂614个,通过QS认证企业46个(其中还包括部分茶叶分装企业),小规模茶厂密度大、数量多,生产的茶叶品质差,严重浪费了茶叶资源,影响汉中茶叶的声誉。

③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茶叶生产技术人员太少。汉中炒青茶都是沿用老式机械和老式技术,出的茶叶破碎率高,茶的条形不完整,不匀齐,汤色发黄;小茶厂生产的茶叶水分含量过高,不易储存。另外,如今大部分茶厂没有专职持证上岗的茶叶生产技术人员,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4)蔬菜

自从1998年以来,蔬菜就被定位汉中市农业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蔬菜产量138.54万吨,比去年上升10%。尽管汉中市的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而增幅,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有:

①土地分块制约了大规模连片种植。由于土地分散,加上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因此规模小。

②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带动使该产业难以有大的发展。因蔬菜的要保持新鲜性的特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发达地区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汉中市尽管已有7个农贸市场,但是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时间短,仅能满足本地人蔬菜交易的需求,起不到带动本地蔬菜大发展的作用。

③天然无公害蔬菜发展进程缓慢。因取得认证的成本比较高,无人也无力来牵头组织,农户即使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程生产出产品,但没有相应的认证标识,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使推行的工作难度极大。加之在销售环节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人员、设备,从而使全区蔬菜产品无法检测,不能实现标识销售,制约了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

(5)油料作物

汉中市的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辖内11县区均是传统的油菜种植生产基地,年种植油菜100多万亩,年产油料近20万吨。2009年3月份,人民网旅游频道推出评选“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活动中,汉中有望当选。比较大的陕西春光油脂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科技”的订单方式,推广高档“双低”油菜种植,建立“双低”油菜种植基地60万亩,在全市六县区发展订单农户30万户,对“双低”油菜籽以每公斤加价0.1元收购,种油菜和种小麦相比每亩增收162元,使订单农户年增收9720万元,有20万户贫困户通过种植优质油菜逐步摆脱贫困。主要存在问题,油菜籽的产油量较低,一斤油菜籽产油量大约是3-4两,在陕西省有一种油菜籽产油量达到了6两。

(6)柑橘

汉中是“中国最北缘柑橘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近20万亩,2007年产量16.7万吨,享有“橘乡”的美称。汉中柑橘具有甜中潜酸、口感爽劲的独特风味,已用多年的出口历史。主要是通过黑龙江和新疆口岸出口俄罗斯、韩国和哈萨克斯坦等。

43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存在问题:

①抗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较差。2008年由于四川省发生的“蛆橘”事件,导致汉中市10万吨柑橘滞销,橘农受损严重。

②产业附加值低。只靠出售原料是最为原始的状态,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利润最低。到目前为止,汉中市还没柑橘加工的企业。 2.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汉中市工业总产值3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3.06亿元。与汉中市GDP相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相对较高,但近两年有明显减缓的趋势。2008年,汉中市 GDP增长12.2%,而工业总产值增长9.8%。目前,在“工业强市”战略下,汉中已初步形成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涵盖飞机、汽车、机床、仪表、输变电设备、电子、轻纺、建材、化工、烟酒、肉食品加工制造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

(1)装备制造业

汉中市装备制造业门类齐全,涵盖飞机、汽车、机床、仪表仪器、通讯设备、输变电设备、纺织机具、农机制造等多个领域,2005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35户,在职职工32583人,产值规模居陕西省的第三位。2006年全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达76.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5%,已成为汉中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汉中市装备制造业的知名企业有陕飞公司(亚洲最大的中型运输机生产基地)、中航电测仪器公司(亚洲最大的航空电测仪器生产厂家)、汉江机床公司、汉川机床集团(被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评为“2005年度数控产值十佳企业”和“2005年度精心创品牌活动十佳企业”)、燎原航空机械公司、华燕航空仪表公司等。同时,汉中市具有国内著名的主要培养从事装备制造业人才的陕西航空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省机械工人技术学校,这也为汉中市发展先进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军品占得比重高,民用占的比重低。如驻汉的零一二系统的18户企业,军品的生产产值占其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占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的近一半。由于军品的应用范围小,需求量不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难以扩充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直接制约了本市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②中省企业与地方企业的装备水平差距大,信息沟通少,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低,协作配套能力弱。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市中省企业对外协作费用支出约6亿元,其中区内协作费用支出为1.8亿元,仅占全部协作费用的30%左右,双方的经济协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③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对于技术进步和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2)冶金建材

44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汉中市矿产、石材资源丰富,截止2001年底,列入《陕西省矿产储量表》的有37种矿产、153处矿产地,保有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总量1558.8亿元。其中略阳、勉县、宁强3县交界的“金三角”地带,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镍、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储量居全省之首。

主要龙头企业有汉中钢铁公司、略阳钢铁厂、八一锌业、中材汉江水泥股份公司等。在2005年冶金建材工业实力居陕西省第二位。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污染比较严重。冶金和炼钢工业是以消耗煤炭为主的污染性企业,对汉中的环境造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

②资源短缺。近几年,汉中市每年的煤炭缺口约100万吨,严重制约了钢铁的产量。主要由于铁路主要保证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的运输,使汉中市煤炭运进十分困难。

③生产规模较小。比如,汉中钢铁和略阳钢铁两个钢铁厂产能都不足300万吨。2007年首钢产量达到1540万吨,两者加起来也不足它的二分之一。

④交通不便,导致冶金建材产业的原材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极为不便,直接影响了此产业的发展。

(3)医药化工

汉中市中药资源异常丰富,被称为我国“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是全国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之一和汉江流域历史上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市域内共有药用植物资源1600余种,药用动物资源250种,名列陕西第一,位居全国地(市)第二;目前已有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洋县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汉王略阳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勉县武侯药用菌研究所等一批带头企业。 3.旅游业发展现状

汉中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8处,县区级保护单位9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有以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武侯墓(祠)、张骞墓、蔡伦墓、张良庙为代表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有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天台山、朱鹮生态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旅游区,还有浓厚的秦巴民俗风情旅游。

凭借良好的资源优势,汉中市将“旅游活市”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中,从2004年起,汉中市旅游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长率,2008年汉中市的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3亿元,已成为汉中市创收的重要产业。目前,汉中市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旅游资源空间分散。汉中的旅游热点主要集中在褒河、南湖风景区及勉县武侯祠、武侯墓等临近市郊的地区,大量的知名景点如宁强的青木川、留坝的张良墓等较分散且距离较远。同时,汉中市的整个旅游资源几乎都没有形成环形旅游线路。

②旅游品牌营销较差。汉中市的旅游资源虽然很多历史上很有名,但是却不被现代人知

45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道,缺乏主打产品。客源市场以本地游客为主,其次是关中及周边各县市的游客,再次才是省内其他地区及外省游客。

③旅游形象模糊。这里有“汉文化”、“三国文化”、“风景名胜”、“秦巴风俗”等旅游资源,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不可替代性的旅游资源。

④旅游配套设施不足。2007年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各宾馆、酒店都已经客满为患,配套设施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三)新型产业体系

1. 产业选择依据

汉中当前的产业体系远远不能支撑汉中的崛起,产业发展的出路何在?在交通区位瓶颈正取得突破的前景下,汉中的崛起还必须在产业发展瓶颈上取得突破。这首先要求: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构建新型的产业体系。

汉中市主导产业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利用和发挥汉中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2)顺应产业结构自身演化趋势,符合未来市场发展需求;(3)支撑和提升汉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4)接轨关中-天水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承接西安、成都产业转移;(5)既要注重支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解决百姓的就业和改善民生。

(1)基于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选择 ——区位熵法

区位商可以衡量当前区域产业部门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

Qi?式中:

Qi——区位熵;

ei/e (i=1,2,3……,n) Ei/Eei——汉中市i部门的增加值; e ——汉中市各部门增加值总额; Ei——陕西省i部门的增加值; E ——陕西省各部门增加值总额。

如果Qi>1,说明i部门是汉中市的专门化产业,其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在区域发展中优势越大;反之,越小说明程度越低。

现通过计算汉中市在陕西省的区位熵来确定汉中市的相对优势产业,结果显示,汉中市的制造业优势领域相对宽泛,既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原材料加工业,又包括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

通过分析,汉中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非金属矿采选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

表7.1 汉中市制造业区位熵

46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烟草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区位熵 8.37 4.78 3.52 2.83 2.35 2.15 1.7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区位熵 1.69 1.43 1.23 1.21 1.15 1.11 资料来源:汉中市统计年鉴2007、陕西省统计年鉴2008 ——结构—份额增速法

所谓结构—份额增速法,是以两个指标,既某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例以及该行业年均增长速度构成的由四个象限组成的矩阵,该矩阵把各行业分为支柱增长型、支柱衰退型、潜力发展性和萎缩衰退型四大类。

我们以五年为跨度,选取2002年和2007年两年数据,采用结构—份额增速法对汉中市第二、第三产业各行业经济运行绩效进行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判断汉中市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计算结果发现,烟草制品业,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比重高于5%,近五年平均增速高于37%,属于汉中市的支柱增长型产业(明星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虽然五年平均增速高于37%,但所占产值比重较低,属于汉中市潜力发展型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这些新兴行业发展速度缓慢,属于萎缩衰退型产业。

表7.2 结构—份额增速分析表

支柱增长型 支柱衰退型 潜力发展型 特征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出5%,近5年内年平均增速高于37%工业部门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出5%,近5年内年平均增速低于37%工业部门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小于5%;近5年内年平均增速高于37%工业部门 萎缩衰退型 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汉中市主导产业应选择支柱增长型和部分潜力发展型产业,即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业,房地产业,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小于5%;近5年内年平均增速低于37%工业部门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 产业 烟草制品业,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7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批发零售业、商贸物流业等。

增速300250200潜力发展型 150支柱增长型 1005000萎缩衰退型 2468支柱衰退型 10121416份额18

图7.2 汉中市各行业波士顿矩阵分析图

(2)基于产业演进趋势的产业选择

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新兴产业将是代表社会发展阶段高级化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总是从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由农业向工业进而向服务业形态转变;在工业内部,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进而向高度服务业、文化产业演进。

图7.3 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趋势

48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目前汉中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已经具备了起飞阶段的基本条件,属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阶段。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汉中市今后应逐步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休闲体验型产业演进。因此,未来新兴产业可选择为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旅游业等。

(3)基于提升汉中城市功能的产业选择

汉中市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必须在产业功能上实现提升,具体包括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旅游服务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引进,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等。

(4)基于接轨西安、成都的产业选择

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较汉中市有明显优势,汉中市应依托自身优势,与西安、成都进行积极对接,培育其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汉中市应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接轨成渝和关中—天水两大经济区,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医药产业等领域与西安、成都进行对接,培育其新的经济增长支柱。

表7.3 成渝、关中—天水两大经济区主导产业

成渝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

(5)基于支撑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双重考虑的产业选择

解决就业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提高城市化水平和促进和谐城市建设的必要前提,因而在产业选择上不能一味追求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同样是考虑重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纺织服装鞋帽等传统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同样不能丢弃。 2. 产业体系构建

以上选择出来的产业中,基础好,条件成熟,经过努力近期有望成为汉中经济支撑的为支柱型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未来有望成为汉中经济支撑但近期发展条件尚不成熟的为战略型产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能够大量吸引就业的为基础型产业。经过分析对比,汉中市未来产业应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四大战略产业、稳定发展两大基础产业。

表7.4 汉中市产业体系构架

评价 产业类型 发展优势 产业 产出 产业 就业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综合性装备制造)、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材料工业、轻纺食品产业、生物产业等 电子信息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生物和新型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现代农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机电一体化)、化工产业、能源工业、建材产业等 49

城市功能定位与经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角度 基础产业 纺织服装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航空产业 支柱产业 绿色食品 机械装备制造 冶金建材 商贸物流 旅游业 战略产业 3. 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生物医药 文化创意产业 新材料 传统优势产业(区位熵高) 农副产品优势 龙头企业(陕飞、汉航)、技术优势 自然环境(朱鹮)、产业优势 龙头企业(中航电测等)、技术优势 龙头企业(汉钢)、资源优势 区位优势(承南起北、高速路网) 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优势 药材资源优势 历史文化优势 资源优势(硅、石膏等) 基础 中 中 强 强 强 强 中 中 中 弱 中 效率 中 中 高 高 高 中 中 中 高 高 高 规模 中 大 小 大 中 中 中 大 小 小 小 拉动 强 强 中 中 中 中 中 强 中 中 中 (1)五大支柱产业:航空产业、绿色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商贸物流 ① 航空产业

? 产业基础雄厚,陕飞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中型运输机生产基地;中航电测仪器公司是

亚洲最大的航空电测仪器生产厂家;陕西燎原航空机械制造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惟一的大型起落架专业化研发生产基地,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核心技术;中航第二集团千山电子仪器厂是中国飞机“黑匣子”的诞生地和定点生产厂家。汉中市拥有航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 科研培训支撑:拥有国内著名陕西航空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省

机械工人技术学校。

? 汉中航空工业园区正处于加紧建设阶段,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 ② 绿色食品产业

? 自然条件优势:汉中是地球同一纬度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具备建设绿色食

品基地的自然基础。

? 产业基础优势:汉中农业基础雄厚,形成了“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生猪

饲养量、产业产量稳居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条件好。

? 外部需求旺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绿色食品、

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旺。 ③ 机械装备制造业

? 具有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汉川机床集团被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评为“2005年度数控

产值十佳企业”和“2005年度精心创品牌活动十佳企业”、汉江机床公司生产的滚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