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8 01:0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三》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4—1

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 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朗读,理解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特点,提高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先学指导 1.利用早读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其他学习资源,正确译文。 2.结合课后练习用原句回答,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展示目标 1.熟读课文,通译课文。 2.朗读并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 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1)第一段中,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批 注 《必修三》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4—2

“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在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4)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5)诵读学习第五段。本段内容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6)思考: 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诸侯贵族 狗彘食人食 对比 下层百姓 涂有饿莩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题: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必修三》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4—3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1.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答案可参考《教师用书》第78页。 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 完成《优化探究》p53 “基础梳理”。 2. 小结: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1.完成《优化探究》p55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略) (二)展示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分类归纳以下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 (3)一词多义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特殊句式:

《必修三》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4—4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未之有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1.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2.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是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的? 孟子善用的“善用”主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 完成《优化探究》p55 “课内阅读”题。 2. 小结:(由学生小结交流)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1.背诵全文。 2.预习《劝学》。 七、教学反思,自我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