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答案)(1

更新时间:2023-04-16 11: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句子大意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

(2)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中的“以”,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把;C 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个句子停顿应为: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答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亲近;所以:……原因;兴隆:兴盛。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故答案为:⑴身边;稍微;正;给;⑵ D;

⑶虽/名医/不迨也

⑷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⑸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等,另外还会有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具体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②从而:动词,学习。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⑵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

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 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 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 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 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 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1)C

(2)C

(3)A

(4)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②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分析】⑴C:“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表述错误,古时的“河南”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跟现在不同。故选C。

⑵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翻译为“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据此断句为: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故选C。

⑶A:文中“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并不是嫌饭不好。故选A。

⑷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句中“市”指的是集市上,“以为”意思是“认为”。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句中“数”意思是“多次”,“语”意思是“谈话”,“奇”意思是“认为……是奇才”。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⑴C;⑵C;⑶A;

⑷①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②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首先明白语句大意。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也没有什么军功。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等到拜将时,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④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乙)楚庄王欲伐陈⑤,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⑥深,蓄积多也。”宁国⑦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②幸:皇帝驾临。③茅茨采椽(chuán):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④逸:放纵,放任。⑤陈:国名。⑥洫:护城河。⑦宁国:楚国大臣。⑧罢;通“疲”。

(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 “不知何许人()”的“许”是“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可译为“多”。

B. “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谦称。“立天子以父天下邪”的“父”可以解释为“像父亲一样(关爱)”。

C. (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也”“耳”“乎”“矣”。

D. 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

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

同见解?

【答案】(1)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译为“多”不准确。B:“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故选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此题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立”意思是“设立”,“理”意思是“有条理”。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句中“子”意思是“你”,“纵”意思是“放纵”,“羞”意思是“感到羞耻”。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 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姓怨声载道。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CD;

⑵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⑶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⑷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翁交谈。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

(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楚国的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③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④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⑤,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⑦”,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②岁比不登:连年歉收。比:连续。登:丰

收。③葺:修缮。④庶几:或许,也许。⑤遗烈:功业。⑥瀹:煮。⑦超然:超凡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安)释舟楫之安 ________ 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卖油翁》)

②(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___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唐雎不辱使命》)

③(稍)稍葺而新之________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1)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

(2)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3)(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4)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解析】【分析】(1)本题都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各自的语境辨析词义,如“稍”略微;稍微。“安”安逸,安适;怎么。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背:远离。观:美景。适:去,往。

(4)《醉翁亭记》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此文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故答案为:⑴安逸,安适;怎么;靠着,顺着,就着;于是,就;略微,稍微;公家供给的粮食;

⑵雨雪之朝 / 风月之夕 / 予未尝不在 / 客未尝不从;

⑶(我)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⑷苏轼乐于超然物外,他认为只要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就无往而不乐(无论到哪儿都能找到快乐),世间万物皆有可乐。欧阳修则立足现实,与民同乐,率领百姓同游琅琊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

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注】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伛偻提携伛偻: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洌: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杂然:________

④则必即丰乐以饮即: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 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 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1)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

(2)B

(3)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即”靠近。

(2)A表修饰。B在;比。C的。D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苍颜:容颜苍老。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这是一个判断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②其:大概。谓:称得上;与: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分析,【甲】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从“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可以看出“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驼背,指老年人;②清;③错杂的样子;④就,靠近,到

⑵ B;

⑶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

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个人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然后再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并概括答题。

【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________

②阡陌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答案】(1)参与;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参与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随行,跟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实:真实。阴:暗地里。使: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3)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两文中筛选出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甲】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一句话体现了鲁庄公以德治民的思想。【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意思是:

故答案为:⑴参与;田间小路

⑵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⑶【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这句话体现了鲁恭以德治民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太守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捉它?”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访察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衰安。”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传(节选)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①之,且曰:“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贬官。⑤天戒:天示惩戒。⑥侈土木:大兴土木。⑦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寻通判河中府________

④市材木陕西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2)C

(3)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尝”“微”“寻”是古今异义词,“市”属于词类活用。

(2)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面;朝:朝拜;法:效法。故这两句可以翻译为: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甲】结合语境分析,“古仁人”和迁客骚人不一样,迁客骚人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们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对此非常忧愁,因为天子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这是“忧其君”的原因。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应该停止。这是“忧其民”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⑵ C

⑶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⑷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又上书:“昭应、寿宁年间的事情历历在目,前事不远后事之戒。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让人民休息。目前应当停止修建寺庙景观,较少木材购买量,以解决财政赤字。”又上书:“现在降除官员多取决于太后的亲近与否,这样的行政不是太平盛世的方法”。虽然朝廷没能听从范仲淹的意见,但是宋仁宗深切以为范仲淹是忠臣。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其西南诸峰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6)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1)谨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这里是“稍微”的意思。

(2)A用来,来/因为;B并且/并且;C代词/代词;D的/的。

(3)这句话的意思是: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使:让;朔:月初;幼小:孩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结合语境分析,赵工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多多设置发粮点,方便乡民领粮。由此可以看出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结合赵工的作为分析,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赵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做好准备并及时足额给受灾乡民发放救济粮。发生瘟疫时,又设立医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使百姓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由此看出赵工“仁”具体内涵是与民同忧。而《醉翁亭记》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谨慎;稍微

⑵ A;

⑶募僧二人 /属以视医药饮食/ 令无失所恃。

⑷(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⑸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⑹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⑹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

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1)A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①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②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解析】【分析】(1)A项划线词语意思相同。两句中的“期”都是“约定”之意。B项,攻克/下达;C项,粮草/动词,吃;D项,投降,投靠/归宿。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译为: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此题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也”。

(3)此题具体考查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

从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的角度作答。不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从墨守成规会错失良机的角度作答。也可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

故答案为:⑴A;

⑵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⑶①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②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s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