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4级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04-17 08: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4级教学大纲

《地图与遥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图与遥感/Cartography & RS

课程编码: 1203300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分数:3.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学时数:7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8

考核方式:考试制定日期:2004年

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曹学宝、夏丽华

一、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该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认识各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的表达离不开地图知识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更新地理信息的先进手段。该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与遥感的基础知识、地图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内容上着重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地图与遥感》课程是培养具有地图与遥感专业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必须掌握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地图符号、遥感的原理、技术及方法等内容,同时能熟练应用地图学知识开展地图的应用,利用遥感知识开展图像判读工作。

2.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地图与遥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科研中灵活运用各种地图与遥感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求必须掌握地图的构成、地图的基本要素,熟悉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了解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了解遥感发展的前沿及发展趋势,理解遥感系统的过程,掌握遥感应用的方法及图像处理方法。要求对各知识点要牢固掌握。同时,本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验环节是该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实验过程要求学生熟悉地图制图的流程及掌握遥感图像判读的技能。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习题、讨论及课外资料的查询、分析等方法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是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内实验项目来进行。教学手段主要利用多媒体开展,课外资料查询、分析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

4.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逻辑性比较强,所以需要同学们学习过《高等数学》等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可以研修计算机地图制图,专题地图编制的相关课程。

5.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

蔡孟裔等著.《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梅安新等著.《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教材:

祝国瑞著. 《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廖克著.《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2

吕国楷.《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地图部分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制作过程

第二节地图学定义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四节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地图的功能,地图的应用,地图的类型。

重点:

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学的结构;地图的功能;地图的类型

难点:

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的功能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第一节地球体

地球的三大表面,地球体的三次逼近

第二节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大地坐标系,地理坐标

第三节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的意义,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变形,地图投影方法地图投影分类,地

图投影变换

第四节地图投影的应用

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形图投影,区域图投影,世界地图投影。

重点:

地球的物理表面(大地水准面),地球的数学表面(参考椭球面);地球体的三次逼近;大地经度、大地纬度;我国的大地坐标系;地图投影的意义;地图比例尺;长度变形;地图投影分类(按变形性质分类);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形图投影

难点:

参考椭球体的定位;大地坐标、天文坐标、地心坐标的关系;地图投影的意义;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图投影变形

第三章地图概括

第一节地图概括概述

地图概括的性质,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第二节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开方根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分类,简化,夸张。

重点:

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开方根规律的应用;分类;简化;夸张难点:

地图概括的性质;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第四章地图符号

第一节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与地图模型;地图符号的分类

第二节量表在符号设计中应用

地图符号的量表

第三节彩色

彩色的量度,色的表示,彩色的感受效应

第四节注记

地名;注记的作用与功能,注记的定位

重点:

地图符号的分类;地图符号的量表;视觉变量,视觉变量的组合;彩色的量度,色的表示;地名;注记的作用与功能;注记的定位

难点:

地图符号与地图模型;彩色的感受效应;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

第五章地图表示

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

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比例圆的视觉尺度,点状符号的扩展,点状制图的

定位,点值图

第二节线状符号的构成

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的地物,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布;

第三节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

定性信息的特征,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第四节等值区域制图

定量数据的特征,数据的分级,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重点:

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点状符号的扩展;点状符号的定位;点值图;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的地物;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定性信息的特征;适宜于表示定征信息的变量;定量数据的特征;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

难点:

比例圆的视觉尺度;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布;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数据的分级

第六章地图图型

第一节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

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地形图

的类型

第二节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第三节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

地理图的编制特点,地理图编制过程,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

专题地图的基本特性、类型、专题地图的应用

第五节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

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专题地图的资料及处理,地理底图的编制第六节专题地图的设计

专题地图设计表示方法的选择,图例设计,图面内容的安排,色彩与网纹设计,重点:

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地形图的类型;国家基本地形图;地理图的编制特点;地理图的编制过程;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专题地图设计;地图集的编制

难点:

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专题地图设计

(二)遥感部分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系统、遥感类型及特点、遥感发展简史及中国遥感事情业的发展。掌握内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2、遥感探测系统组成

3、遥感与常规观测手段的区别

重点:遥感的概念及应用领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本章主要介绍遥感物理基础的电磁学部分。包括电磁波谱和黑体的概念,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特征,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地物反射波谱特征与测量。由此理解地物反射对遥感数据产生的影响和用遥感数据反演地物特征的原理;理解大气吸收、散射、透射特征,大气窗口形成原因及遥感数据校正的必要性。掌握内容: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重点:地物波谱特征

难点:电磁辐射原理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本章主要讲述遥感平台、摄影成像及扫描成像原理、微波遥感与成像、遥感图像的特征。本章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掌握内容:

1、了解主要的遥感平台及各平台的工作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

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扫描图像的特征。

4、微波成像与摄影、扫描成像的区别。

5、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重点: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图像特征、评价遥感图像质量的方法

难点:中心投影的原理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本章主要介绍遥感光学影像和数字影像在分析、判读、理解、识别前的处理过程。首先光学原理和光学处理方法。随着计算机硬件价格的降低和软件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图像处理越来越深入遥感领域,因此,以重点篇幅介绍计算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分为:图像校正,可以认为是图像处理前的预处理部分;图像增强,为了突出影像中的某些特定信息而作的处理;最后介绍不同信息源数据的使用。掌握内容:

1、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2、数字图像的校正

3、数字图像增强

4、多源信息复合

重点:数字图象的增强

难点:数字图象的校正及数字图象增强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图像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一种是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是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另一种是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又称遥感图像理解,它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调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揄,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掌握内容:

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3、遥感制图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以遥感数字图像为研究对象,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综合运用地学分析、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地学专题信息的智能化获取。其基本目标是将人工目视解译遥感图像发展为计算机支持下的遥感图像理解。掌握内容:

1、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2、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3、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重点与难点: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

第七章遥感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遥感在地质、水体、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判读与应用。掌握内容:

1、地质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2、水体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3、植被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4、土壤遥感的主要原理与应用

5、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第八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本章主要掌握3S的基本原理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管理学/Principle 0f Management

课程编码:1203300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时数:54 其中:讨论6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4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 谢献春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根据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管理学原理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思想、与方法,既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原理、理论和方法。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总计54学时。

(二)课程的目的

全面了解管理学的性质、任务、基本原理、管理学思想发展史及其主要学派;管理环境;管理各大职能的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履行管理职能的各种基本过程和原则;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和管理效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还结合大量的案例解读、课堂讨论,以及习题来综合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和观念,掌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管理学原理是所有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与现代数理模型、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课程有一定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参考书:中国企业管理管理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活动

1、掌握管理的含义

2、管理职能(三职能派、五职能派、四职能、二职能)

3、了解管理角色与技能、管理者

4、管理的属性及管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1、了解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2、了解外国早期管理思想及代表人物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了解古典时期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熟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2、熟悉中期管理思想:霍桑试验与梅奥的人群关系论、行为科学的各种理论

3、了解现代管理各学派的管理思想

重点:管理的职能、管理者、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的原则、人际关系学的理论基础

难点: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道德概述

1、道德的定义

2、几种道德观

第二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2、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第三节社会责任概述

1、社会责任的定义

2、社会责任观

3、社会责任的表现

重点:道德观与社会责任观

第三章信息的获取

第一节信息概述:

一、信息定义

二、信息的评价

三、有用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系统的要素

二、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其他信息技术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重点:信息的评价与信息的特征

第四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当代决策理论

第三节决策的过程

第四节决策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重点:决策的类型与决策的方法

难点:决策的方法

第五章计划职能

第一节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计划工作的概念;计划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2、计划类型

3、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二节战略性计划

1、战略环境分析(外部环境、行业环境、行业内环境)、

2、战略选择的类型与原则

第三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1.现代计划方法、

2.目标与目标管理

3.决策的含义和种类、决策的方法

4.战略管理

重点:计划的特点与作用、目标管理;难点:决策管理、战略管理

第六章组织职能

1.组织的概念

2.组织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3.新旧组织结构的类型

4.职权与授权

5.组织的变革

重点、难点:重点是组织设计的原则;难点是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七章领导职能

1. 领导的含义概述

2.主要的领导理论

3、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4、领导行为与效率

重点:领导者、领导的理论

第八章激励职能

1.激励实质与激励的概念房屋租赁概述

2.几种激励理论

3.有效的激励方式

重点:激励理论重点:领导理论

第九章管理沟通

1.沟通的概念

2.沟通的作用

3.沟通的种类

4.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重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难点:沟通和原理

第十章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概念和管理控制

2.控制的步骤

3.控制的类型

4.控制方法

难点:控制的原理、控制的方法

第十一章管理创新

第一节创新的职能

1、创新的含义

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3、创新的基本内容

4、创新的过程与组织

第二节企业组织创新

1.企业的制度创新

2.企业层级创新

3.企业文化创新

重点:创新与维持的关系、企业的制度创新三学时分配: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12033004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范围:04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时数:7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 18;课外学时:30

学分数: 3.5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定日期:2004年执笔者:周平德

审核者:林媚珍

一、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科学教育等相关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对于正确解释和解决许多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第1-4学期开设。其主要任务是为后期将要学习的多门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2.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环境的技能,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各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机理,初步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为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实践实习。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实践实习部分包括室内实习实验、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训练、野外工作方法实践实习、参观科研机构观摩实习等。

4.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高年级将要开设的遥感概论、经济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等课程中都多次牵涉到本课程的内容,师范生在高年级的中学教学实践活动和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有较多机会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5.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宋春青,张振春编,地质学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周淑贞主编,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潘树荣等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二版。

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通过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内容和发展的扼要介绍阐明课程的特点,尤要突出对自然地理环境若干问题进行论述,介绍分科和任务,以及国内外的科学成就,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介绍新的资料等。重点是了解自然地理学的概况。

第二章行星地球

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首先以地球为线索,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引入普通天文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特点建立较为清晰的概念。本章的重点放在地球的运动,难点是地球宇宙环境问题中牵涉到的空间概念问题。

第三章地壳及其运动

本章是本课程中较为难以掌握的一章,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均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尤其是岩石、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问题。

第四章气候

本章是内容复杂而且较难掌握的部分较多,重点是气候形成的诸多因素以及气候类型问题,而难点主要集中在空气湿度、气压场、大气环流等问题,其中牵涉到空间立体概念和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对于多数偏重文科的同学来说倍感吃力。

第五章水文

水文是最活跃的地理要素之一,教材多以较大篇幅分别介绍各类水体的特点,难点分散,容易掌握。本课程不作为重点介绍。

第六章地貌

本章为教材中所占篇幅最大的一部分,而且内容繁杂。讲授重点放在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流水地貌等章节,同时加强有关地貌灾害与防治问题的讲解。

第七章植物

重点讲授植物与环境问题以及植物群落问题,不涉及知识难点。

第八章舍去不讲

第九章

第十章土壤

主要介绍土壤类型与分布,以及土地资源问题。

第十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本章是在阐明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介绍。既是对各自然地理要素基本特征的概括,又是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着重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即整体性规律、时间演化规律、空间分异规律、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

二、学时分配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编码:12033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

学分数: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4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刘毅华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济地理学》教学的作用和任务主要表现为:

第一,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二,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

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是:

⑴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经济地理基本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人文、经济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和知识以及利用经济地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启发式讲授教学为主,同时适当配合课堂讨论、论文习作、课外阅读与调查、课内外作业等方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除传统手段外,应逐步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

后续课程:区域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1、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华东师大出

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

重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属性、特性。

难点:研究对象的具体表述、特性。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组织

第一节产业结构和理论

第二节产业活动的空间组织

第三节区域开发

重点:三次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难点:产业高层次化和产业结构、发展、组织理论、极化及扩散效应、公平与效益。

第三章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影响要素

第一节投入因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

第二节市场因素

第三节环境因素(自然、体制、产业、社会文化)

重点:各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及评价

难点:利用所学理论对具体地区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企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单厂企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多厂企业的空间扩张

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区位特征

重点:学习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及演变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企业空间规律及特征、跨国公司区位选择。

难点:企业增长战略、组织结构、跨国公司的经济特征、不同学者的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现今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和空间结构。

第五章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

第一节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

重点: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难点:假设与结论、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意义及应用

第六章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空间体系

第三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重点:城市化、城市职能、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

难点:城市基本与非基本职能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

第三节区域分工与区域相互作用

重点: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长阶段理论;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际经济联系理论;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难点:理论的理解及形成综合分析现实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能力、

第八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其区域影响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形成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全球化对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全球化与当地化的矛盾;全球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不同。

三、学时分配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管理经济学 / Managerial economics

课程编码:12033006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学分数:3 先修课程:

考核方式:考试制定日期:2004年

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郭建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根据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管理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一般开设在低年级。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的管理类与经济类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经济学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现代公共管理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使学生了解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有效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的关系,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成本理论、成本的经济性质和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及企业生产决策的一般原理,风险与决策资本预算,技术进步与创新等。

3.使学生理解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市场需求及其规律,市场供给及其规律,市场均衡,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干预与价格政策分析,需求和供给弹性分析,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短期生产决策,长期生产函数、边际技术替代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规模与收益的关系及长期生产决策。

4.使学生掌握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理论、政策、方法及其后果,初步掌握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条件下,进行企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分析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作业、模拟练习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使学习者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通过作业练习等活动,形成和初步掌握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条件下,进行企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分析的能力。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管理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的管理类与经济类课程打下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孙多勇,《管理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李宝山,《管理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对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矛盾:资源的稀缺性

二、基本经济问题

三、资源有效配置

四、资源利用问题

五、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方式:经济制度

第二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

一、经济学概述

二、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管理经济学

第三节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企业与政府

一、市场与市场机制

二、企业与企业制度

三、政府的经济作用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为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市场需求及其规律

一、需求的基本概念

二、需求表、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三、决定需求的因素

四、需求曲线移动

第二节市场供给及其规律

一、供给的基本概念

二、供给表、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

三、决定供给因素

四、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市场均衡——为教学难点之一

一、市场均衡与市场价格的形成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市场均衡的波动

四、政府干预与价格政策分析

第四节需求和供给弹性分析——为教学难点之一

一、需求弹性的定义

二、需求价格弹性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四、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五、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

一、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均衡条件

四、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五、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

六、管理决策的启示

七、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八、外部连带效应

九、信息不完全的影响

第二节需求估计与需求预测

第四章生产理论——为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及其基本特征

二、投入要素

三、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

第二节短期生产决策

一、短期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难点之一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四、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长期生产决策

一、长期生产函数

二、等产量曲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递减规律

四、等成本曲线

第四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一定成本下产量最大的投入组合

二、一定产量下成本最小的投入组合

三、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

第五节规模与收益的关系

第五章成本理论——为教学难点之一

第一节成本的经济性质

一、成本的不同含义

二、成本与利润

三、生产与成本

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

一、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与总成本

二、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三、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与规模经济

一、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关系

二、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

三、长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企业规模的选择

四、规模经济性及其主要原因

五、适度规模与最低有效规模

六、外在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

第六章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

第一节市场结构及特点

一、市场结构及其划分

二、市场运行规则

三、企业生产决策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分析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

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分析

第七章长期计划决策

第一节风险与决策

第二节资本预算

第三节技术进步与创新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和类型

二、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

三、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

四、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为重点章节之一第一节市场失灵

第二节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

一、市场势力与政府管制

二、信息不完全性与对策

三、外部经济效应与对策

四、公共物品

第三节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三、学时分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n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