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第三部分

更新时间:2023-03-13 21: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12 古代诗词鉴赏

概 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诗歌传统的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李白到文天祥,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高潮迭起,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不胜枚举。诗人们,才华横溢,寄情世外,牢笼百态,体察入微,或沉醉或清醒,或抑郁或洒脱,风情万众,千古流芳。 现在的高中教材诗歌的比重越来越大,诗歌鉴赏也成为高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比重也有扩大的趋势。 一、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

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

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等修辞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

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指出局限性;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特点

(一)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二)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三)选材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的前提。 第一节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形象”概念: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他人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

1

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例,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歌中的“鹤”,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此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的作品,秋天可以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只写了冲天而上的鹤,有何深意?

解析:写鹤意在明志,作者要表现一种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的精神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二、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物: 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 ---⑴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⑵指代书信 浮云--------------在外漂泊的游子 鸳鸯--------------恩爱的夫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菊花---------------傲霜之花 坚强的品格 清高的气质 月亮---------------思乡的代名词 三、分析“意象”的常用方法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通过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感情, 1、解题步骤(板书) ①找准意象 ②扩展语意 ③把握寓意

④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例,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哪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

解析2:“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总之,要重视整体阅读理解,利用好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如题目、小注等) 把握常用意象的含义,再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去补充和扩大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四、分析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或者反之。先分析,再“盖帽”。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2分);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分);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1分)。 例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1.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盖帽)。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2.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误例:

1.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2.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

3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例2: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北京新考纲模拟试题] 病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省,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问题: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答:(1)“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2)“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或无争无求自足)

(3)“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例3: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却被弃置不用,以致灰尘积满了战袍,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4: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疏梅”,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疏梅。”

4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疏梅。”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疏梅。”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这就是古代有关 “炼字”的一段文坛佳话: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一、考点展示:

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考题设问模式 1、设问型: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探究型: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比较型:给出两种说法,问:你认为哪一种好? 例1, (05年福建卷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解析:? 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炼字型答题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答题步骤与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的着眼切入点 (1)着眼于修辞

例2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试分析“近”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①“近”有“主动亲近、接近”之意。(字义)

②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的愁心 。(联想之景)

③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意境或情感) (2)着眼于形象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