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题目

更新时间:2024-06-07 06: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A、列宁 B、爱因斯坦 C、马克思 D、毛泽东 2.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在于它的()

A、实践观点 B、立场、观点和方法 C、矛盾学说 D、阶级斗争理论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6.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基石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践观点 C、矛盾学说 D、阶级斗争理论

7.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D、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8.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 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9.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0.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思想理论体系的最鲜明特征是()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C、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

D、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1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始终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始终坚持以消灭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目的 B、始终坚持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始终坚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D、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C、坚持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自由民主 B、实现民族复兴 C、实现世界大同 D、实现共产主义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B、重在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 D、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B、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D、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的有()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 B、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实践 C、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

4.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工人运动主要包括()

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B、英国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5.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启蒙思想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6.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

A、黑格尔 B、大卫?李嘉图 C、费尔巴哈 D、亚当?斯密 8.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昂利?圣西门 B、威廉?配第 C、沙尔?傅立叶 D、罗伯特?欧文 9.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理论著作是()

A、《哲学的贫困》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共产党宣言》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

A、唯物辩证法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论 D、劳动价值论 1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它的() A、哲学基础 B、理论品质 C、政治立场 D、社会理想

1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这一论说的含义是()

A、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手段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 D、无产阶级以哲学为精神手段

1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

A、高度的创造性 B、严格的科学性 C、坚定的革命性 D、自觉的实践性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不包括后继者的发展。

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4.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反映和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利益和愿望,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革命性,因而同样也不可能是科学的。

四、简答(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5.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源,所以它是() A.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6.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7.“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 运动B. 实践C. 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

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15.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6.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7.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充分说明了:()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8.《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20.“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2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22.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4.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

A.是否受多数人的拥护 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出现时间的先后

2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 )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2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

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 B.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 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

29.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30.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3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是指( )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3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3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3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35.下列现象中属于辩证否定的是( ) A.昆虫被踩死 B.禾苗被太阳晒死

C.麦粒被磨碎后给人吃掉 D.稻谷种在田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3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39.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1.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4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4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 )

A.两者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 C.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 4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4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共性和个性 46.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

A 直线性与循环性的统一 B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4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48.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5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永恒运动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51.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5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53.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54.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

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3.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5.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 A.物质都是运动的 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

C.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7.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 8.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9.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10.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11.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 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3.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14. 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1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8.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 “抓典型” 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一切经过实验” D. “欲擒故纵”

19.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 “一分为二” B. “和二为一”

C. “万物莫不有对”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1.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2.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23.“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认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D. 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24. 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25.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D. 扬弃

26.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 激变论B. 直线论C. 庸俗进化论D. 循环论 27.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 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都表现为特定的必然性 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 28.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具体 29.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0.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1.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8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9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0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1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5.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材料题

一、1. 阅读下列关于物质和精神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孤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二、材料1: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什么也没有。“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材料2: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4:“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永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的过程中”。

请回答:(1)请指出材料1—4的共同哲学倾向。

(2)试简要分析说明材料1—4所包含的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观。

三、材料1

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特性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六、论述题:

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2. 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院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 )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7.认识的本质在于( )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院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院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13.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院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 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1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1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16.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院 A.主张知易行难 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17.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8.假象是(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19.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0.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 21.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2.“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23.“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5.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6.\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3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1.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 )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 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 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院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3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34.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 35.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

36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3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38.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 )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 39.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40.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院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 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 4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42.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4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 )院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院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45..\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46.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47.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8.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49.“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二、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院 A.一般的抽象的人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院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3.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4.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院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 )

A把感觉看作是隔绝主观与客观的屏障 B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 C怀疑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性 D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7.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 )院

A.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忽视改造世界

B.哲学的任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C.哲学不仅要认识现实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不可分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9.感性认识是( )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0.理性认识是( )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 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1.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B要有鲜明的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14.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5.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6.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行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8.实践具有理论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 )

A普遍性品格 B直接现实性品格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继承性

19.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 B.只能从经验不能从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

C.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D.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纲领的讨论是无足轻重的

20.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2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23.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 )

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B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 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

2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6.真理具有( )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E.普遍性 27.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 )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 28.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 ) A实践具有普遍性品格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C由真理的本性决定 D由实践的品格决定 30.“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成为真理”就是说() 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C有用就是真理 D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界限

31.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 )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2.有些科学家在哲学上信奉唯心主义,科学研究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因为()

A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完全一致 B科学研究中有意无意贯彻了唯物主义 C思想信仰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等同 D唯心主义哲学中也有合理成分 3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34.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的前提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真理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3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 )

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 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36.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 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37.相对真理是指( )

A真理是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领域的正确认识 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

C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包含谬误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

39.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在画家眼中是色彩与风韵,在植物学家眼中是形态特征,这是因为()

A人的感觉受理性支配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知结构影响感觉活动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40.科学家对1994年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准确的预报,说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经可以预测一切天文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4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说明()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就不能成功

42.有科学家认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说明了( )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自在自然的世界正日益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4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

A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认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C认识是思维对存在无止境的接近 D人的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44.“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明精神力量() A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 B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C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D为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4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4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 )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4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是() A审美关系 B实践关系 C认识关系 D主从关系 48.旧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C否认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 D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4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 )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 D实践锻炼主体的思维能力 50.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 51.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说明( ) A真理被推翻,为谬误取代 B谬误本身变成了真理 C真理超出适用范围 D谬误是真理的先导 52.发现科学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掌握和通晓现行的“背景知识” B有怀疑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C善于把握科学发展出现的“新势头”抓住机遇 D听从感觉的召唤 53.科学研究要经过()

A孕育阶段 B准备阶段 C明朗阶段 D验证阶段

5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囚禁伽里略,但这并不能改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发挥作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包含不依赖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5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

A具有主观性,因而称为“主观真理” B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为“客观真理” C具有绝对性,因而称为“绝对真理” D具有相对性,因而称为“相对真理” E具有终极性,因而称为“终极真理”

56.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院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57.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院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

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58.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59.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领导—群众”相一致的哲学基础是( )院 A.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 B.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 C.辩证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D.认识论的“认识—实践—认识” 60.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院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三、判断说明

1.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7.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有用就是真理。

9.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四、简答题

1、为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五、材料分析

1.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

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 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的观点。

3.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筑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室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这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六、论述题

1、试述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3.首要的生产力是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 制度,一理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 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A. 地理条件 B. 人口条件

C. 资源条件 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7.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49年增长20倍,上升到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00多美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0位以后。1957-2005年48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10多倍,同期人均国民收入却只增长3.2倍(按可比价计算)。另外一组数字是:我国人口从1950年的55196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111026万人,增长2倍多。这些数字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人口发展 B.人多力量大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物质生产是人口生产的前提条件 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9.“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 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A. 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 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 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B.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D.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的著名论断表明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4.“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

A.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C.科学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D.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5.社会革命的本义指政治革命,它

A.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B.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C.是阶级社会发展和社会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D.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6.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

A.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D.他们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B.相信群众的观点 C.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D.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

A.发动群众的方法 B.辩证否定的方法 C.历史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9.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 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 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 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10.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艺术 D.宗教和哲学 三.辨析题

1.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