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更新时间:2023-09-27 2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伴随着风险的,如何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一直是审计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了解审计风险的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助于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 原因 防范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对于审计风险,国际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其为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通俗的讲,审计风险就是当审计人员面对实际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经过审计后,却认为这些错报和漏报不存在,从而发表了与实际并不符合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是统计学上的抽样审计的方法,抽样审计即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根据样本的特征分布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由于样本的特征和对象总体的特征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虽然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可以控制这种误差,但却是难以消除的,误差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因此,通过抽样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总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审计人员需要对错误的审计结论承担相应的风险。而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审计人员可以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风险从形式上看是审计结论与实际结果的偏差,而引起偏差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审计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等产生偏差从而导致风险产生。因此,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可能产生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并进而影响到总的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能力较弱、重要财务数据的遗漏、对项目的错误注释、抽样统计方法运用不当等。因此,要控制总的审计风险,就要对审计各环节的风险进行提前的控制。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而形成的风险,而这种不符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即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4、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一般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都是源于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非故意的主管原因造成的,具有偶然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是在客观或非故意情况下的审计误差,才是审计人员竭力想要控制和避免的,这样才能控制审计风险,而如果是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则与审计风险无关,应属于被职业道德谴责或被法律惩处的行为。

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出具审计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审计报告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则要承担相应的审计风险。因此,现代审计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从制度、方法、程序等方面控制风险,从而使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这样,审计人员就不必再惧怕审计风险,而是通过一定的识别和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提高审计的质量。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审计对象及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现代审计的对象十分复杂,表现在企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交易的复杂化,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这对审计人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在抽样审计中会计信息存在的错误,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而像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本身就相对困难,隐含较大的经营风险。显然,审计对象的越复杂、审计内容越广泛,审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2、审计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性与局限性

审计的法律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国家法律对于审计工作的干预、指导程度和对审计人员的保障或制裁程度。法律对于审计制度的组织方式、独立地位、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有关规定保证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客观、公开地开展审计工作。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法律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法律对审计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上。而在实际操作中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造成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情况无法可依,同样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从而增加审计失误的可能性。

3、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本身缺陷性

现代的审计方法可以概括为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建立和实施一个完善的、能防止发生的、和及时纠正错误和舞弊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困难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而不能杜绝所有的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审计方法主要采用统计抽样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并形成相应的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的影响及职业谨慎欠缺性 审计人员只有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从复杂的审计对象中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但审计人员的经验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要求审计人员具有高尚的品德,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具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持应有的慎重态度。但是,并不是所的有的审计人员都能够做得到的,如果审计人员不谨慎就会造成工作失误,审计证据的不充分、不恰当,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的形成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管的因素,因此,要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个较低的范围内。

1、注重程序和制度建设 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必须重视程序和制度建设。只有成熟的审计程序和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工作之初要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要根据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其次,对审计结论的表达要谨慎、详细、明确说明审计的事项和责任范围,不使用绝对化的表述,不作无限定的地全面评价。对内控建设较差的单位审计,如果无法控制审计风险,可不审或拒绝发表意见。再次,要分清风险产生的原因,明确

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剔除不应由审计承担的风险。最后,要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审计机关的权威性,有效抵御外来的干扰,保证审计的公正性。

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主动性对策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如审计抽样技术、内控测试技术、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报告撰写技术等。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使审计行为符合准则的要求;严格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实施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办法进行全面量化和细化,进一步予以完善,使其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完善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如设立发现案件线索奖、审计项目优秀奖和精品奖等,对于有过错行为,应追究其责任。

3、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独立、客观、公正。独立性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从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他所服务的对象和其它外部组织。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和外界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保持客观且无私的、超然意志。从形式上来看,应该从财务利益、亲属关系、职务上独立于客户的身份出现。客观性原则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应当实事求是,不为他人所左右,也不为因个人好恶影响其人分析和判断的客观性。公正性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应当正直、诚实、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

4、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外客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以更高的执业质量和更有保障的资信条件来迎接新的挑战。而通过提取风险基金和投保的方式可以提高事务所的赔偿能力,从而取信于国内外客户并提高社会信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这一措施能帮助注册会计师转嫁风险,避免遭受或减少损失。

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内外也经常能听到会计舞弊、审计失败等新闻,这也使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审计能力、公信力等方面产生了怀疑,使审计人员感受到了较大的压力。通过对审计风险展开研究,有助于审计人员控制审计风险,促进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慧萍. 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J].中国农业会计,2012,(1)

[2] 刘金雪.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2,(12) [3] 刘宇. 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商业经济,2012,(1)

[4] 胡师奂. 浅议审计风险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现代会计,201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