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复习笔记

更新时间:2023-10-10 1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或空间范围内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四大基本构成要素:

地域或空间要素;人口要素;共同的心理和文化要素;组织结构要素

二、社区的类型与功能 类型

按照形成方式,可以分为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按照社区的功能,可以把社区划分为专能社区和综合社区。

社区的功能分析

1、生产-分配-消费(社区必须通过生产或购进,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和相应的服务,才能维持社区的存续与发展,才能保证社区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社区的经济功能,也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担负着这一功能的主体主要是社区内的各个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在社区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发挥其经济功能,保证了社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服务(社区必须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才能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是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目前我国社区已经普遍建立起来社区服务中心,如卫生保健、职业介绍、图书阅览、家政服务、救助中心等各类服务机构,对社区居民提供家庭、治安、就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服务活动。 )

3、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表达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指作为生物体的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两个阶段;社区是现阶段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场所。)

4、社会参与(社区是人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场所,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往往是从社区开始;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正是参与全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前提; 社区为人们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区域社会的场所和机会;社会参与是改变社区社会控制机构的政策不利和专横影响所不可或缺的;志愿者组织和中介机构在社会参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社会控制与稳定(社会控制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遵从通行公认的社会规范,维护已有的社会秩序。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违法犯罪等反社会行为的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还包括对影响社会秩序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等其他非稳定因素的控制。社区的社会控制和稳定工作,是整个社会控制和稳定工作的基础。

社会控制的方式有两种:1)采用非正式制度进行内在控制(乡规民约);2)使用正式制度进行外在控制(法律法规)。

当过于强调外部的社会控制,往往意味着社会化的弱化或失败。

社区的社会控制和稳定功能的有效实现,有赖于三个方面的条件:1)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组织相结合的社会控制体系及运行机制;2)社会帮困、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3)良好的社区文化和社区文明体系、社区参与和民主管理的机制、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项目。) 6、相互扶持

三、社区工作的含义

广义: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包括任何人或组织) 狭义: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通过专业的方法的使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以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特指社会工作者)

四、社区工作的目标与特征 目标

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着重解决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与就业的各种社会问题;帮助社区居民确定社区意识,为其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引导其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社区现代化发展。 具体目标

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调整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发挥人们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培养居民相互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 ——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促进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特征

以社区为对象;

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区,而不是个人、家庭或小组。社区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社区居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采用结构导向的视角分析问题;

社区问题的产生并不完全是个人自身的问题,而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及整个社会有密切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责任不应只放在个人身上,政府、社区均有责任提供资源、协助处理和解决问题。 避免将问题个人化,采用“责难受害者”的角度,而应以“结构导向”的视角去处理社区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社区工作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发展史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Poor Law)

背景:产业革命最早、社会感受最深、济贫事业最发达,原来是由教会办理济贫事务,到16世纪,贫民数量激增,教会不堪重负,改由政府接办,伊丽莎白女皇执政后,曾颁布了各种济贫法案。

1601年的法案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办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工作事业的开端。 内容

规定每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不得行乞游荡,以工作换取敬酒,以工代赈, 教区设贫民教习所,配给原料和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的从事生产。 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实行救济,救济工作分院外和院内两种,院外救济是对有家庭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回家从事生产;对无家可归者实行院内救济; 人民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无法从其家人或亲属处获得帮助时,才给与救济。 历史意义评价

伊丽莎白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

“亲属责任\\教区救助”的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济贫的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框架,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然以此为蓝本;

而政府参与\\专人负责\\院外救济等举措,已经初步具有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观念和方法. 贫民的依赖心理、不重视贫民的自尊心,干涉贫民谋生自由。 (2)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汉堡制 背景 内容及影响

1788年在德国汉堡市实行了一种救济制度,叫汉堡制,对后来的救济制度影响较大; 汉堡制是按布希教授起草的计划制定的;

规定在该市设中央办事处,总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

实施原则是助人自助,工作方法包括: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 实施13年,效果好。因为城市人口增加太快,救济人员不足,趋于衰微。

爱尔伯福制 背景 内容 影响及评价

1852年在德国另一小城市爱尔伯福仿效汉堡制,实施救济制度;

大致情况同上,主要是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300人,每段设赈济员1名,14段为一赈济区,设监察员一名等,更具有操作性。 (3)英美之慈善组织会社 (1)英国之慈善组织会社

背景:贫民增加、济贫法效果不佳,慈善组织各自为政,互不搭界,造成不少混乱与浪费。 过程:为纠正这种现象,索里牧师参考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的做法,在1868年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

基本主张: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损害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导致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因此,该会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其本人生活,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 具体办法:

--成立中央管理机构,将伦敦划分为若干个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各区办理区内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设咨询部,供搜集申请救济者的资料,使职业乞丐暴露真实面目。

--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详细审查;

--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之能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影响:

在英国发展很快,甚至达到美国,1877年美国水牛城出现美第一家慈善组织会社,其后一些城市相继成立。 评价:

会社首创的派友好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按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个案件分别作出处理,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

二是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英美之睦邻组织运动(社区改良运动) 巴涅特和汤恩比馆(Toynbee Hall) 社区服务中心之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中心之特点 对睦邻组织运动之评价 汤恩比馆的建立

巴涅特是东伦敦教区的牧师,该教区为伦敦最贫穷教区之一。有很多失业者、患病者及居住于拥挤、肮脏住宅者,他发动当时就读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生前往该区为贫民服务,与贫民共处,以便实际了解贫民生活情形,提出对策;

在这批志愿者中,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汤因比为宣扬基督的博爱精神,消除人间不平,与贫民共同生活,并为他们服务,但不幸患肺病于1883年去世; 为纪念汤因比,巴涅特在其教区1884年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取名汤因比馆,实际上是社区服务中心。 汤恩比馆的工作原则

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 (1)英国的新济贫法

1834年颁布实施,突出的特点: ①认为要求社会救济属于公民的合法权利,国家依法实施救济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②认为救济不是单纯的消极行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福利举措; ③作为现代社会社会保障体系之一的社会救助,第一次通过法律程序颁布并确定下来。 (2)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19世纪80年代由德国俾斯麦政府推动颁布并实施的社会改革: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史里程碑。 1883年,俾斯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性推行疾病保险;1884年推行工伤事故保险;1889年推行老年与残障社会保险。 相对于以前的慈善举措,这些保险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国家法律来强制推行和执行,采取了风险分担的保险原则,集工人、工厂主、和政府的财力,保障劳工在遇到疾病、伤害、老残直至死亡时有财力支持,从而对社会,特别是城市社区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专业社区工作的发展 三、社区工作在中国

第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及其功能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具有描述、解释、预测一定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变化及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功能。 首先是描述,理论能对事物或现象的状态及其变化发展做出比较科学的描述,帮助人们了解一定事物或现象。 其次是解释,理论能解释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事物或现象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关系,有的是共变关系,有的是互动关系,有的是因果关系等等。其中因果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在社会工作中,了解问题的成因,是制定适宜的服务方案的前提性条件。 再次是预测,根据理论所揭示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就能通过调查所掌握的事实,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二、社区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根据David Howe的《社会工作理论导论》的观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调查阶段(20年代以前):开创时期,社会工作者多是行动者,而不是思考者, --(2)精神分析阶段(30年代前):精神分析学说成为唯一理论,社会工作几乎等同于精神分析工作。

--(3)精神分析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阶段(30-50年代):功能主义学派产生,二者发生冲突:一是对社会问题或行为的解释的向度,早期儿童时代经历、当前所处情景;二是社会工作的任务,治疗心理疾患、建立相互关系;三是工作中心,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 --(4)获得阶段(60年代):数量增长迅速,获得长足发展。 --(5)盘点阶段(60年代末):对已有理论进行整理、分类和排列。

--(6)理论统一阶段(70年代)试图形成“一元化”的理论框架,遭到批评。 --(7)理论归类阶段:承认多元理论的并存,对各种理论加以整理、归类。

三、社区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划分

社区工作的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实务理论”两大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50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