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更新时间:2023-06-04 00: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2010.7(总375)

世寥震业WorldA#culture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

研究启示

◇陈虹

摘要:社会变迁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边缘群体都存在着对主流社会的认同问题,然而,农民工的角色与身份却是分离错位的。他们离开了乡村,告别了土地,实现了职业角色的重组,但他们的身份却依然是农民。农民工在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彻底改变社会身份,进而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还需要时间。关键词:农民工;身份认同;户籍制度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大规模转移,80年代中后期渐成规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已形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目前在外流动的农民工已逾亿。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兴群体不仅在改变着传统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固守观念对农民的身份定位.更在于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农民工的角色与身份却是分离错位的。他们离开了乡村,告别了土地,实现了职业角色的重组,但他们的身份却依然是农民。

住地进入到城市中去的现象。

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城市化的客观规律。研究农民工群体的专家曾经注意到.1880--1920年美国曾有过来自欧洲的大批农民工群体。但这批农民工群体的身份问题并不显化.甚至并不存在所谓的身份问题,他们及其后代都能很好地融合进美国的主流社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迁移到美国的拉丁美洲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工群体在面临同化、族群身份和其他文化身份等问题上却显得困难。对于这种现象,Portes认为。这和移民群体主体构成和美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

与其他欧洲后裔的美国人一样,这些南欧和东欧的农民工群体的后代就没有因种族身份而遇到非欧洲人历史上在这国家所面临的歧视和隔离的不幸遭遇。而1920年实行的农民工群体限制.降低了已迁入该国的农民工群体及其子孙后代的低工资竞争,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权利。20世纪20年代早期兴旺的工商业又为这些不会讲英语和没在美国学校中受教育的农民工群体以有保障的蓝领工作,这使得农民工群体的后代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并逐渐接受了美国的较高层次的教育。正因为他们能较好地融合进主流社会,结果身份方面就不为他人所注意。但非欧农民工群体,甚至包括已经来到美洲大陆数百年的黑人群体,则仍保留独特的社会身份.并没有享受到如同欧洲农民工群体后裔一样的社会经济上的成功。一般认为,非白人群体中的群体缺陷,而不是结构性劣势和差异。被视为

、国际关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

发达国家曾与中国现状一样.都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劳动力,也就是我们称呼的农民

有关。188旺1920年迁移到美国的

移民群体主要是来自欧洲的农民工群体。虽然他们主要来自南欧和东欧地区,但这些农民群体来自欧洲这一根本事实对于他们的后裔的同化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们和美国主流社群一样,都是白人,结果,

工——大规模的离开自己的原先居

一22一

万方数据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当下的身份歧视、独特身份和相对贫困的学术方面的恰当解释。

另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迁移到欧美的和新农民工群体大多并不来自欧洲内部.所以这些多数不被视为白人的农民工群体与早期农民工群体相比。他们来到的是一个相当不同的经济环境中。这些经济社会因素使新农民工群体的同化有别于此前的模式。正如Gans的实证研究发现.非白人、低收入的农民工群体没有能同化为中产美国白人的地位、信念和习俗,而是同化为贫困的美国非白人群体。这种情形在近几十年来移居到欧洲的农民工群体中也随时可见,来自土耳其、北非的农民工群体.到欧洲之后。由于知识技术结构的限制和文化、种族因素的影响,他们主要从事边缘性职业,保持着明显的少数族群的身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大批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性、经济上的相对贫困、公民权的无形化危险使农民工群体对自身的存在意义不断反思.并努力建构能与新环境、新社会相适应的身份丛,以获得相应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国内农民工群体,虽然在文化适应方面不存在很大问题,但同样面临身份问题。农民工群体从根本上说是强制性农民工群体。他们的迁移是在农民工群体不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一种连根拔起式的迁移.意味着对传承数代甚至数十代传统的空间背离.而身份作为一种关系.与土地、亲友网络以至于整个文化息息相关,在迁移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网络不断离散、社群文化和规范面临解体、与祖祖辈辈视为生命的土地的关系也不复存在。这一切使农民工群体们时

万方数据

世张业WorldA加cIllture

时感到自我的缺失和生存意义的空虚,这使他们的身份危机程度丝毫不亚于移居发达国家的少数族群。而因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而引起的自愿性农民工群体。其低下的经济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心理一开始就使他们在迁入地处于不利的边缘性地位,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是如此。这使他们在为生存而斗争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份也极为敏感。

1935年.美国通过历史上第一部主要具备社会救助色彩的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美国非法移民工的孩子可以和美国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居住地享受义务教育。1948年,英国通过并实施了《国民救助法》,对于收入低和易失业的农民工来说.这极大地保障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对包括农民工的全国居民实行免费医疗保健服务。德国1927年颁布的《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规定,全体工人和职员,包括农民工都必须义务参加失业保险。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健康保险制度.减少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使大量的农民进城后能够成为城市市民。

二、国内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

农民工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出现后。中国的社会学、人口学、医学等领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该特殊人群的研究。综观这些研究文献。它们对研究的主体——-农民工的称谓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暂住人口、外来民工、农民工等。

研究农民工.首先要先弄清农民的概念。农民。应该说是一个职业2010.7(总375)

概念。它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取得土地经营收入的那部分劳动者。然而,在中国.农民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主要不是一个职业概念,而是一个身份概念[1】。农民作为一个身份概念.是中国社会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而形成中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分层:农民与非农民。

农民工是农民分化出来的最大部分,在中国,人们通常用“民工”来称呼这部分人,但人们通常所说的民工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主要是指从农村出来从事体力劳动的那些人,所以。这里“民工”的概念主要是一种职业种类和外观形象的评价。“民工”的概念存在着很大的感觉误差。因此.我们在研究中一般不用“民工”的概念.而使用农民工人,简称农民工。农民工,简单来说,就是身份上属于农民而职业上属于工人的那部分劳动者。本文所使用的农民工主要指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农民在有了承包土地后又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工人.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其社会身份依然是农民。

然而.农民工的角色与身份却

是分离错位的。他们离开了乡村。告别了土地i实现了职业角色的重组,但他们的身份却依然是农民。这种因户籍制而造就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工人和农民之间存在了一条鲜明的难以逾越的体制鸿沟。在这种体制性隔离的背景下.流动的农民工虽然加入了产业工人的队伍之中,但又不被城市社会所认同,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处于非城非乡、进退维谷的尴尬境遇。他们生活在城市,“根”却在乡村。他们留恋城

一23—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2010.7(总375)

世寥震业WorldA—cIlIt眦

是。农民工在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

市的生活方式,有70.6%的农民工想改变其身份,却难以融入市民的生活。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属于农村人的占70.6%.认为属于城里人的占11.3%,还有18.1%的认为自己两者之间。另一项调查也显示,有40%的进城农民工把自己定位为农村人。只有2%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城里人,另外有20%把自己划归为半个城里人,有37%的人说不上自己的身份地位E2]。从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依然认同自己是农村居民,而对城市居民身份的认同淡薄。身份是与社会位置相一致的权利、责任和社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身份认同的混乱”。就是指这几个方面的模糊.结果必然是无所适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区的身份则是处于这样一种“混乱”之中。他们既无已经内化的符合城市社区行为规范的生活信条。又无城市提供给他们正式的接收渠道和组织。现有的城市管理政策亦未将他们纳入其中[3】。因此.中国的农民工群体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和重要特征。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角色与身份的这种错位,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处于两个生存体系状态下的相安无事。农民工在频繁的社会流动中,亲身感受到了都市文明的巨大冲击,也在与城市居民的直接交往中目睹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因为这种相互比照,使他们在就业、工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实实在在的生活待遇中,强化了相对剥夺感,从而使农民工在“边缘化”的生活处境中难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也在心理上与城市居民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

一24一

三、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身份认同

社会学所使用的“社会变迁”一词.或者包括文化变迁的内容,或者等同文化变迁.有时称为“社会文化变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规模、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当独特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对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一开始就是以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进人城市的。对于其中的许多人来说,他们虽然是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之中,但在制度上他们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他们排斥在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城市之外。他们的基本权利有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城市,农民工群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一个边缘群体。

社会变迁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边缘群体都存在着对主流社会的认同问题,农民工群体也不例外。大多数学者们都认为,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存在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而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群体。又是一个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边缘群体,他们必然面临着适应乃至社会融合的问题。

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兴群体不仅在改变着传统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固守观念对农民的身份定位.更在于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然而.无可否认的

的同时,彻底改变社会身份,进而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2003年1月15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立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农民工在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子女上学、工资、休假等方面,已经在国家调整现有政策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旨在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法律条文。都将在执法的过程中为逐渐建立起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的“新市民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处于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将会在这种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生成对城市社区和居民的认同意识,并逐步整合在城市社会的发展之中。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涉及上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用工单位、用工城市有关部门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改革的难度很大。所以此项改革,要靠党和政府.从国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来推行。要制订一套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总体规划。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

人[M]■E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7.

[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

海学刊,2002(6).

[3]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

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J].改革,2003(4).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思政部

万方数据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虹, Chen Hong

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思政部世界农业

WORLD AGRICULTURE2010,""(7)0次

参考文献(3条)

1.刘应杰 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 20002.朱力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2002(6)

3.陈星博 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 2003(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翠玲.段学芬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农民工的市民化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4)

所谓身份认同,简单地讲就是每个人对其自身的身份和角色的理解与把握,它是个体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准确地认定他人的身份和稳定地表明自己的身份是社会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的基础.而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则可以理解为农民在与城乡居民交往互动中,基于城乡及城乡居民差异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身身份的认知、自己感情归属或依附、未来行动归属的主观性态度,并且这一主观性态度是可以随自身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既是他与城市之间互动融合的基础,也是其市民化程度的反映.换言之,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是考察农民工与城市之间互动融合状况和市民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学位论文 时艳钗 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2007

农民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二十年来,他们穿行于城市的高楼大厦,却从未真正地被接纳;面对消逝的青春岁月,他们的下一代似乎还在重复着以往的路,沣没有看到彻底走出的希望。无奈的迁徙年复一年,被都市文化接纳、不再受歧视是他们的期望。但从客观来讲,从盲流、打工仔、民工到如今的城市建设者,伴随着称呼的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在一步步好转。在农民工状况好转和进步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研究二十年来大众媒介在促进农民工群体被都市文化接纳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对当下大众媒介的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对他们的批判性反思则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正是着眼于此,以社会学为贯穿点,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大众媒介和农民工群体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本论文正是在这样的出发点基础上,首先从社会学意义上概述了农民工群体诞生的背景和生存现状,以及它的身份变迁过程。然后通过大量的媒介文本分析描绘出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农民工群体,并通过列表和数据分析大众传媒在农民工群体上进行报道的得失,探讨大众媒介在呈现农民工问题上的巨大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大众媒介在这一问题上的实践做出反思。

最后本论文得出结论,在农民工问题上,大众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报道的时候,对普通大众对于农民工的想象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再现”了这个群体,并且对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反作用;同时,由于媒介本身的特殊性,其“放大”效果也尤为明显,值得媒介警惕。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大众媒介在农民工问题上的实践做出了三方面的反思:对农民工群体呈现的时候农民工本身相对缺位,造成了媒体报道的相对不客观;关于农民工的报道在切入点的选取上有“弱智化”倾向,大众媒介对农民工的报道缺乏智慧;大众媒介对农民工的报道议题内容过于“浅表化”,缺乏深层次的问题性探讨。这种影响力分析和反思正是本论文的价值所在。本论文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希望能够对大众媒介在这一问题上的实践提供参考。

3.期刊论文 彭远春.Peng Yuanchun 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

-人口研究2007,31(2)

基于时空情境变化的背景,结合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业农民工的566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农民工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大比例的农民工对农民身份呈模糊认同的状态.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入城前居留意愿、大众传媒接触程度、在城从事职业数、月收入满意度、家庭支持外出务工程度、务农时间等6个变量最终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城市体验、进城期望、乡土记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起着独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

4.期刊论文 赵志鸿.ZHAO Zhi-hong 从四个维度看影响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原因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中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工的城市化.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制约着农民工的城市化.从社会意识、政策体制、乡土记忆和城市体验四个维度阐述了影响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原因.认为只有把农民工问题视作乡村迁移者如何获得"市民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视作"农民工"的权利问题予以某些临时措施性关怀,农民工问题才可能获得真正解决.

5.学位论文 彭远春 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 2005

本研究以社会记忆理论、情境理论等为指导,基于时空情境变化的背景,在“进城前-进城后”、“乡村-城市”的双重分析框架内,结合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业农民工的566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农民工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明确认同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占微弱多数,摒弃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只占较少部分,较大比例的农民工对农民身份呈模糊认同的状态,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呈模糊认同之趋向。

“入城前居留意愿”、“大众传媒接触程度”、“在城从事职业数”、“月收入满意度”、“家庭支持外出务工程度”、“务农时间”等六个变量最终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乡土记忆假设、进城期望假设、城市体验假设在本研究中均得到证实,即农民工乡土记忆愈深,愈认同农民身份;进城之前,目标期望越明确的农民工,越不认同农民身份;正向、良性的城市体验越多,越不认同农民身份;负面的城市体验越多,越认同农民身份。且乡土记忆、进城期望、城市体验对农民工身份认同起着独自而不同的作用,城市体验、进城期望、乡土记忆由大到小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而人口学特征因素在农民工身份认同上则不具解释效力。

6.期刊论文 严从根 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险及其消解的策略——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现代教育管理2009,""(5)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内卷化"危机."内卷化"的身份认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同使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消除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教育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都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能够有效地进行日常生活式的交往,同时需要帮助农民工子弟从"城市神话"中清醒过来.

7.期刊论文 刘冬梅 统筹城乡视野下农民工身份认同重塑与调适 -农业经济2010,""(2)

农民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主体,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找到适当而合理的身份定位,既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性问题.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建议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还原农民身份的职业内涵,提升农民职业发展能力,重塑农民工身份认同,以增强农民工主体意识,形成城乡有序流动、良性融入的人口发展格局.

8.学位论文 杨子 空间语境下的身份认同——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现代性研究 2008

空间的转换是城市外来农民工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现代性的产生、发展与建构,与其存在空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空间作为阐释路径,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现代性进行思考和探究。

本研究将焦点集中在上海市低收入流动人口,原籍为农村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与居住形态,分析其在此空间中所构建的行为交往方式、文化表达方式及情感体验,力图通过个案分析,探讨空间设置如何影响这一群体的生活,社会交往和活动,进而探讨空间如何影响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对个体的身份认知,从微观层面探究空间对农民工现代性形成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力。

本文立足于空间的价值根基来审理农民工现代性问题,以此探求外来农民工的空间性--被“隔离”的社会空间,不仅在地理意义上被隔离,更大程度在社会、经济、文化层面被隔离和剥夺--与其现代性的生产与构建之间内在的关联。

以农民工的转型作为全球化格局下跨越疆域的社会主体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参照,本文在批判性的前提下提出改造我们的空间,寻找一条新的全球视野和解决身份危机的路径。

9.期刊论文 黄志强.罗林 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探析 -学理论2009,""(9)

身份认同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尺度.我们通过分析广西南宁万秀村农民工的工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工伤保险、文化水平、生活方式、社会歧视等问题,探索其在职业、学历和阅历、心理和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成因,以此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主要措施,以增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10.期刊论文 黄志强.宣力亢 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08,""(13)

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城中村迅速发展.处于城市边缘的这些外来农民工往往既以农民的眼光看待城市,同时又以"市民"的眼光看待农村,让他们身处城乡这两种相互摩擦和相互冲突的文化环境之申,成为典型的"边缘人".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方面的问题及成因,以及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有关制度设计、政府公共服务、文化融合、社会公平、自我意识、社工服务等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ijny201007007.aspx

授权使用:万方100元会员卡(WFHYONH07241),授权号:5ea2ed29-0c8b-4e6f-8071-9e60010c9614

下载时间:2011年1月3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