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

更新时间:2024-06-18 09: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宁波市第三中学校史

(1868──2008)

我校创办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学校跨越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七易校名:三一书院、三一中学、鄞县私立三一初级中学、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浙江省宁波第三中学、宁波市第三中学。八迁校址:城区贯桥头、孝闻坊、广仁街、浦江沈家、诸暨十四都、浦江马剑、广仁街和双池巷、江东现址。三变性质:宗教学校、教会办的私立中学、公立中学。然简略言之,百多年的校史,可划分为两大时期,即“三一”时期和“三中”时期。“三一”时期又可分为以培养宗教人材为目的的三一书院(包括义塾)时期和以教会办的采用民国中学学制和一般私立中学相同的时期。各时期又有若干发展小阶段。“三中”时期则是学校性质变私立为公立的现在时期。

试列简明表如下:

三一时期

1868/1952

三一书院 ─── 1868/1916 ─── 书院的创立

培养宗教人才的中

书院的扩充

等学校和专科学院

↓ 书院的守成

私立三一中学 ── 1916/1952 ── 书院的蜕变

教会办的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迁避

普通中学

↓ 三一复校 (学运基地、“民主堡垒”)

解放初期的三一 (工读运动,“荪湖精神”)

校 史 时

转为公立

定点江东

十年动乱 拨乱反正 三中时期 ── 1952.12.9 ── 迄今 ─→

全面复兴

公立普通中学 省首批综合高中

省二级重点高中 省一级重点高中

1

三一时期

(1868──1952)

(一)三一书院(1868年──1916年)

书院的创立

据1948年校史载,1848年(清道光二十年),英国圣公会之行教会所遣之戈柏、禄赐二教士抵鄞。不久,购得城中贯桥旁民房一幢为寓所,开始播道。自此以后,来鄞之英教士就多栖息于此。至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该会将民房改建为三层高楼,设立义塾。次年,英岳教士及其夫人来华管理义塾,聘鄞郡牧师王有光为教习。这是三一书院的始基。同时,该教会又设女塾三所:一在城南大庙前之仁德堂,一在城中小校场,一在城西五块桥板。至后,英国禄女士来鄞主持女校,合并三女校为一,设于教闻坊基督堂对面,这是仁德女校的始基。(仁德女校后并入三一,详后。)

义塾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宗教人材,吸收的学生是经会督同意的有培养前途的教内子弟,课程有“圣书”、“儒书”等。肄业学生一律不收膳学费,所以叫“义塾”。从义塾中卒业的学生有童道法、沈再生、沈再灵等。他们卒业后被封为助士、牧师、教师。沈再生后来成为第一个华人主教。后来私塾规模不断扩充,并命名为“三一书院”,其程度在中等学校以上。它的下面从属着相当数量的宗教小学群体。1948年校史开篇首句云:“吾甬中学,盖莫古于三一矣。”

书院的扩充

1876年(光绪二年)英人霍约瑟教士抵鄞,这时会督禄赐刚刚买到孝闻坊旷场一方地皮,霍即襄助禄赐建筑校舍(后仁泽医院、三一小学址)。这年秋,迁贯桥义塾于此。霍约瑟自为监院,又聘硕儒谢苇林为教习。霍氏毕业于英国剑桥大书院,该书院名为“三一”。每逢主日,入城礼拜,其堂亦名“三一”。堂中壁间嵌有一碑,纪念某学士捐产传道于印度及后殉难于波斯之事,霍看了深有感触,卒业后慨然受命来华传道办学,于是他把这个尚未取名的义塾亦命名为“三一书院”。自霍监院后,学生日众,校舍亦有扩充,课程除原有国文、圣经外,增设算学、历史、地理、体操等并开始向学生收费。霍一人不能兼顾,行教会于1879年派霍之胞妹及妹婿山烈成来鄞襄助他。霍复函请英国戚友捐资兴学。学校不断发展,孝闻坊校基巳不敷应用,1883年复建新校舍于李衙桥侧(今广仁街八中址),并添设神道院。1884年、1885年,行教会先后派林悦理、沐约翰来鄞为书院教习。后林、沐二人又皆因病回英。至1888年,行教会复遣慕华德及海多马来鄞襄助霍约瑟,慕为副监院。1898

2

年,行教会改派霍为香港会督,三一书院由慕华德主院。自霍约瑟1876监院开始至1898调任香港会督为止,14年间,二建新校舍二迁校址,其规模已发展到“备馆”、“正馆”、“神道院”三个阶梯。

三一书院的学生由该书院在各地设立的小学堂毕业生升入。小学堂统计有二十七处。九馆属宁波、七馆隶台州、五馆在诸暨,杭州与上江共四馆,上海与绍兴各一馆。截止1906年,升入三一书院备馆的共307人,其中宁波183人、台州45人,诸暨37人,杭州23人,绍兴13人,上海5人,北京1人。

三一书院的教师,以1906年为例,有:

慕华德 英教师 英国剑桥大书院卒业,高等算学考试二等第一名,神学科第一等。 廖华德 英教师 英国伦敦行教会大书院卒业。

沈再生 华教师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沈再生先生系圣约翰校长沈嗣良先生

之父 编者注)。

马宽裕 华教师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 徐家恩 华助士 本书院正馆兼神道院卒业。

阮文友 专教三等 本书院正馆卒业。(阮文友先生系沈再生先生之婿,现在美国的校

友名医阮郇标、建筑建设师阮郇光之先父 编者注)。

王大辟 庶务兼司帐。

当时三一书院还有三事为其他公私立学校罕见的:一是附设印书所,印刷试题、讲义及各种文籍。所印的书有三四十种。二是组织青年会,性质和学生自治会类似。三是戈柏奖学金──1903年,英国戈柏夫人以英金百磅归行教会,嘱令存放银行,每年利息作为三一书院正馆卒业生前二名的奖金。

当时英国圣公会行教会把三一书院当作他们在华开办的一个重点学校。因为宁波在“五口通商”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它的重要性超过杭、沪、京。所以他们的宗教先遣队以宁波为中心点向四面辐射,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宗教教育网络。

霍约瑟被尊为“本书院之元勋”。书院这一扩充时期也可称为霍约瑟时期。

书院的守成

慕华德继霍约瑟监院,萧规曹随,但对于校舍亦有添建之处。1906年9月18日。霍约瑟与四神道生在九龙乘船赴他岛传道时遇大风舟覆殉难。慕华德闻讯后,建“思霍堂”纪念他。1903年,改订书院章程,在备馆、正馆、神学院外又别设学道院,专为教友进修神道,后来又办了师范班,课程也有更改,据其自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中朝(清朝廷)

3

废制艺而尚策论,删诗词而专课经史,故自1898年至1904年本书院亦因之而逐渐改革??迄今??不论何校皆有新书,俾本学院得去其糟粕,撷其精华,以教授诸生,故本书院学问之程度,虽不能与专门大学堂比肩并立,而较之中等学堂,实高出头地也。且院中设有藏书楼一座,储藏中外各种书籍,俾学生公毕之暇,得任意纵览,以长进其学问。”至于卒业及肄业之学生,截至1906年,统计如下:

今在院中肄业者 60人 今在行教会医院学习医道者 3人

由本书院卒业为行教会任使者 102人(其中有宁郡牧师、慈邑牧师、

宁波会督、台州会督等)

入行教会医院为行教会任使者 8人 离本书院从事工商或膺社会重任者 134人 壮年入学道院者 34人 未入本书院正馆直入神道院者 3人 共计 344人

1948年校史在这里插了一句述评:“夫在光绪季年,清廷于宁波方有储材中学堂(宁波一中前身)之设立,而本校已发达若是,不可谓非得风气之先矣。”

(二)私立三一中学(1916──1952)

书院的蜕变

辛亥革命后,三一书院也随着中国国体、政体之蜕变而蜕变。①1916年,学校名称由三一书院改为三一中学,长校者不称监院改称校长。1918年英人慕华德辞校长职由鄞县人徐家恩继任。②学生由原来专收教内子弟变为兼录教外学生。③教职员也由原来专聘教友而改为兼聘教外人材。④课程由原来自定而改从部颁。

1927年3月,学校受时局影响暂行停办。徐家恩离职。

1928年6月,学校恢复。这时,英国圣公会受中国革命形势的影响,将学校移交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接办。

1929年组织三一中学校董会,呈准浙江省教育厅备案。

1932年6月合并仁德女子中学,分设男女两部,改称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并附设三一小学,呈准浙江省教育厅立案。

自徐家恩辞校长职后,继任者先后为夏松寿、宣元章、马宽裕(兼)及徐家恩(兼,再

4

次继任。)同期,圣公会会督为马宽裕、徐家恩、高德斯(浙江教区会督)等。

1934年夏,徐家恩去职。秋,三一校长由圣公会所设绍兴承天中学校长马俊兼摄。 1935年春,浙江教区会督高德斯聘请原在杭州青年会青年中学负责人朱天临来三一任校长。

据老校友郁从周、朱得明来信补充这段时期的校史:“朱校长未来宁波之前,在杭就拟计划改建三一校门,创造办高中条件。再由仁德女中旁空地,打通原有的一块大空地,直通现在的二院住院部,为办大学作准备。”他又鉴于男女分校之缺陷,到任伊始,即向董事会闵爱理女士(澳籍,兼任三一英文教师,60余岁返国,已故)力陈男女同校之必要。经闵及董事会同意实行。除膳宿分男女两部外,上课均在男部进行。男女生相互激励,性格互补有利于学业上进。(郁、朱来信之大意)

现录民国二十四年度第二学期(1936上半年)三一校刊之概况,可明这时的学校面貌。 一、名称:鄞县私立三一初级中学 二、校址:鄞县广仁街 三、校舍:(略) 四、经费:16019元

五、组织:校长由董事会遴选,呈浙江省教育厅核准备案,总理校务。下设教务、训导、

事务、体育主任各一人,设各学科主任,组织各科教学研究会。设各级主任及经济稽核委员会、学生升学就业指导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出版委员会、清寒优良学生补助委员会、民众教育委员会、图书委员会。设童子军团。学生组织有学生自治会及各级分自治会。

六、编制:三三制 七、学科:遵照部颁课程

八、教职员:校长1人,专任教职员14人,兼任4人。

九、学生:男106人;女61人;共167人。初一至初三各级均二班,共6班。 总之,本校蜕变至此,已完全与一般普通中学之面目无二了。

抗战时期学校的迁避

朱天临校长方二年半,1937年“七七”芦沟桥变起,抗战军兴,都市时遭日机轰炸,本校为策安全计,一度暂避至鄞县西乡密岩授课,不久又迁回城中,一面于1938年2月设分部于浦江沈家,聘费可一为主任,计教职员十余人,学生百余人,此时校长朱天临往来甬浦之间督理。终因沈家地僻道梗,负笈不便,于是在这年夏把分部移到诸暨县藏绿坞(又称

5

十四都)委教务主任姚德之(姚柄谦)为分部主任。藏绿坞文化教育发达,借用原凤翙学校校舍,该校舍颇为精美。七月间招收新生,连沈家分部老生共二百余人。

在这一时期就读的校友钟永水、杨慧毓最近分别写信给母校说:当时的生活虽艰苦,但是我校的师资是第一流的。姚德之先生是闻名的“姚代数”,语文老师姚伯谦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因避难来乡下任教。另一位语文老师周耿城是当地硕儒,郁达夫曾赠诗与他。他们国学根底深厚,学生获益匪浅。数学老师周介度讲课深入浅出,后来是杭一中的模范教师。美术老师周永梣是在上海美专与程十发同时毕业的。英语老师赵掖志,音乐老师马灿宁??都是博学广识的好教师。

1941年4月19日鄞城沦陷,本部解散,归入分部,从此分部一变而为总校了。可是此时敌人渡江而东,愈逼愈近,全校师生遑遑不安,甚至一夕数惊,仓卒走避,姚氏勉力维持,先后毕业两届。

1941年4月间,诸暨沦陷,藏绿坞已不安全,不得已于1943年2月迁校到浦江县马剑镇(今属诸暨)。

马剑在万山环抱中,灵山峰高,剑水流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邦。该地戴氏宗族,代有名人。其宗祠甚大,商借权充校舍。当地群众受先辈流风遣泽的熏陶,远近来学者激增,于是呈准浙江省教育厅添办高中,改校名为“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先后开设高中部四班,初中部六班,学生增至三百余人,可谓极一时之盛,三一设立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就在这年开始。

及到1944年冬,形势又变,敌骑四次流窜,我师生冒雨远避,星夜疾走,穷回溪,登危岭,乱流抢渡,荒村寄宿,虽饥寒交迫而弦歌不辍。

1945年8月8日,日本投降,奉令复校,这年冬,姚氏从马剑率领学生百人至鄞,本校迁避时期才告一段落。

三一复校(鼎盛时期)

当1941年宁波城区沦陷之初,校长朱天临为护校挂起“三一圣经学院”的牌子,日军未敢侵犯。及至太平洋战发,日方进一步威逼接管本校,英籍女教师闵马大等被拘捕,教职员工星散,朱方才离甬。日方将广仁街校舍、双池巷仁德女中及三一小学,仁泽医院尽行封闭。汪伪鄞县县政府请求日方改办男女中学各一所。1945年,日本投降,校舍又被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所接收。1946年春,始由校董会决定复校。这时,原校长朱天临因故去职,教区委任一度曾兼摄本校的冯俊为校长。冯于这年1月间到省城与教育厅洽商收回办法,2月到鄞与原联中校长汤冠英及原鄞县县长徐志道磋商,先收回仁德女校及仁泽医院旧址为本

6

校迁复校舍,广仁街的校舍暂借鄞县县中,面订秋间归还。

复校之初,招收新生及插班生,报名投考者1300余人,为甬城历来所罕见。姚德之1945年《本中学复员特写》中说:“盖本校有八十余年之历史,声誉素著,一般学生家属,莫不喜送其子弟入(我)校求学也。”限于校舍,仅录取六百数十人,连同旧生,学生达七百六十余人。遵照厅颁章程,办理三三制完全中学,计初高中各七班,春秋各级齐全。

这时学校订出今后设施及改进计划。募款一万万圆,以为建筑、添置各项设施之用。 (1)将收回之广仁街旧校址作为本校之高中部。

(2)将忠楼(前仁德女中旧址)与仁德小学校址接通,作为本校之初中部。 (3)将爱楼(即前仁泽医院旧址)作为本校附设之小学部。定名曰三一小学,仁德小学旧有学生,即并入其中。

(4)高中部、初中部各开辟广大运动场一所,改建篮球场六所,排球场数所,网球场一所。

这年的“校闻”云:“回忆接收之初,满目荒凉,惨不忍睹,校舍所存者亦仅外观之躯壳耳,而东毁西圮,一片凋残景象??图书、仪器、体育设备办公用具等等均已荡然无存。暑期中向鄞县县中接收得来之校舍更一片残破,各室仅存四壁,电灯材料尽行拆去,窗户零落,玻璃十去其九,门锁全失,地板洞穿,印刷所器材不留残迹,老厨房倒毁,操场北首楼屋倾圮可虞??经本校努力,竟已在故土上焕然发荣,不减当年风韵矣。??”于是扩大招生,全校学生达1198人,打破宁波市各中学历年容纳学生的纪录。分十二级,二十班,教职员56人。从1946年复校到1949年解放这段时期可说是三一中学的鼎盛时期。(马孟宗《外国人在宁波办学·三一中学》中语)

在这时期就读的校友钟永水在《三一十年》的回忆录中写道:“??校舍是正规的校舍,点的全是电灯,伙食一斤谷一天的菜金,吃得不错。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缴费以谷计算,高中学生一个学期要缴1900多斤谷。教师报酬也以谷计算,多的达到月薪3000多斤。事务员,教务员也有800斤、1000斤,这比之于公立中学是好得多。因此,三一的教师不少是名流。国文老师马瀛(涯民),是《辞源续编》编者之一,马孟宗教地理,知识渊博,杨菊庭教大代数,郑康范教解释几何,傅千里教物理,一位姓方的先生(方达文编者注)教英文,朱守训教体育,??钱念文教公民(相当于政治)可以说极一时之盛??当时,我班丁同仁、杨周隆、杨家驹、蒋纬、傅岱年、马志行、马中行、汤养正等成绩不差。还有常在宁波晨报、时事公报上写文章的虞汶沫(女),有全省跳远名将赵星观,跳高选手杜义廷。最出乎我意料的,这所教会学校,却是全省中学界以两所民主堡垒著称者之一(另一所

7

为“杭高”)。当时,各大学中反饥饿、反内战的小报在高中部时有张贴,艾青诗人的画像,甚至叶挺将军的铅画像也张贴在墙报栏中,我也把当时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一些进步学生寄给我的小报拿去张贴,并为上海地下党参与办的杂志《学谊丛刊》做些推销工作,谁知引起班中地下党员杨家驹的注意。(以为我也是地下党员)??”

钟永水这些话是从当时一个学生角度反映学校的生活、教师的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倾向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折射出当时三一中学的面貌。

解放初期的三一(1949──1952)

宁波解放时,虽时局剧变,三一中学却始终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切教学活动按预定计划进行。

1949年5月28日,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文教部指示办学方针:“维持现状,逐步改造。”并交代了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在军管会刚成立的第三天第四天,文教部李燕荪科长接连两次来校。几天后、全市(县)文教会议在本校召开。

1949年6月17日,宁波市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三一中学代表许生杰为常务委员之一。

1949年7月22日,学联(筹)宣传组为军管会取缔贩卖银元活动上街宣传,三一中学还组织了化装游行。

1949年暑期,军管会文教部在北大路原宁波商校(现解放北路91号机关大院)举办宁波地市各县中学教师学习班,名为“中教研究会”,我校有石德濂等9人参加。这个学习班是宁波解放后党第一次对旧社会过来的广大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启蒙教育,为宁波中教界作了思想上的动员和准备。

暑期学习班结束后,文教部对一部分骨干教师作了适当调整和部署,三一钱念文和傅千里两位老师先后被派往宁波中学(一中)和鄞县县中(二中)接管,担任领导。学校取消校长制,改行校务委员会制。校名由原来的“鄞县私立三一中学”改称“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各私立中学由全体教职员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领导学校。起初原校长冯俊仍被选为主委,骆公望为副主委。但此时冯俊的经济问题被揭露了出来。学校成立了清算委员会,冯俊难以交待,学期中途,偷偷溜走,总务主任杨懿操(冯之妻舅)被人民法院逮捕。经清查帐目,冯俊三年内共贪污稻谷十万二千多斤。于是学校改组新的校委会,选骆公望为主委,擅先璜、马孟宗为副主委,石德濂、周克任等为校务委员。不久,骆公望奉命调任宁波市人民政府主任秘书,名义下还兼三一中学主委,三一中学校务由谭、马、石、周等

8

同志公管。

解放后第一学期,学校面临两个困难。一是私立学校学生收费标准降低,经济遭到困难。二是宁波解放后,部分蒋军退踞舟山,负隅顽抗,经常出动飞机,对宁波狂轰滥炸,学校安全受到威胁。

在敌人轰炸期间,为保学生人身安全而继续学习,学校开展了反轰炸斗争,将学生疏散到郊区上课。高中部出西门到张家边上课,初中部到华美医院(现第二医院)和电厂以北的清道庵上课,早出晚归,坚持教学,直到定海解放。有一天傍晚,部分学生于返城途中,敌机突然来袭,在电力公司与华美医院上空投弹数枚,队伍不及躲避,初一新生韩天章不幸被炸死。校委会召开紧急会议,处理善后事宜并举行追悼大会,誓为死难同学复仇。当天晚上,学校动员全体师生到华美医院抢救物资。9月20日,美蒋飞机又在江厦街一带投下大量燃烧弹,江厦一片次海,石德濂老师带领同学八九十人奔到崔衙街抢救被灾店铺。

1949年10月下旬,浙江省首届团代、学代、青代大会在杭州举行,三一学生许生杰等9人为二分区学联代表出席。

1949年1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一团小组,首批团员三人:杨家曙、郦伯瑾、王观德。12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宁波市三一中学支部诞生。团员9人。

1949年12月20日,宁波市首届学生代表大会开幕,三一中学(代表)为宁波市学联会主席之一。同时还产生了宁波区学联执委会,三一为副主席。

1950年至1952年学校人事变动:檀先璜于50年8月间调离,由石德濂接任副主委职,11月间,周克任任第二副主委。1951年2月,马孟宗调私立青年中学任主委。1952年11月,省文教厅任命石德濂为主委,王兴廉为副主委兼教导主任。

工读运动、“荪湖精神”

学校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和减轻学生负担,响应党的号召,于1949年秋起开展了工读运动。

首先是替粮食加工部门砻谷成米,每砻出一石米,按粮食部门规定的出米率折算,大抵可节约谷子15斤。由杨连昌、郭忠煊两老师指导学生加工。共砻了六万斤谷子,获利谷子六千斤,作为工读之用。

其次是利用晚间组织师生分批到被炸地区搬动瓦砾数百砘,如在太丰面粉厂和灵桥东首一带搬运,前后二十余天,收到政府拨给的工米四千斤。一部分充作学校经费,一部分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这一时期,师生们白天奔到距城十五六里远的乡间上课,晚上回城还要参加体力劳动解决学校困难,但精神始终昂扬。

9

1950年春起到慈溪洪塘荪湖(现江北区)垦荒。同学孙敏沧和杨连昌老师在荪湖找到一处可垦荒地,石德濂与叶鑫、杨连昌三人拟订开荒计划。

荪湖原是一个荒湖,由于水源枯竭,成了一片沼泽地。

1950年4月17日,石德濂、杨连昌和下乡班级的老师带领一批120多名高年级学生的开荒队到了荪湖,住进了荪湖边的一座破庙里。以后师生轮番下乡,半耕半读。

首先开沟排水,翻地、碎土,平整土地。学生们手上从起泡而结成厚厚的老茧。 经过三一师生的辛勤劳动,荒凉的沼泽地变成了一片阡陌纵横的新良田,在请来的老农指导下,种植水稻。

开垦队用了38天时间,开垦出水田旱地120亩,同时养牛4头、羊30余头。从1950年到1952年下半年为止,三年共收稻谷19万斤。

此外,三一农场还帮助乡民恢复了已停办的当地仅有的一所小学,每年由农场捐助谷1000斤,并代他们聘请教师。又在该村修建水闸一座,由农场捐谷1200斤,该闸蓄水量可灌溉1500多亩。

校友朱光汉来信说:“解放初母校给我政治思想的启蒙和劳动的洗礼,使我这辈子受益匪浅。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认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却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传家宝,愿当年的“荪湖精神”能在母校永葆青春。”

勤工俭学的成就,曾得到市委文教部的多次嘉奖。

1950年土改镇反和抗美援朝相继开始。抗美援朝期间,学生纷纷写决心书要求报名参干参军保卫祖国。

据《甬江日报》统计,当时报名参加军事干校的全市中学生有2056人,占学生总数的65—70%。批准参干350人。我校报名参干的占学生总数80%以上,获准参干的学生前后共43人。曾有一个参干学生胡士伦的母亲思想不通,阻止儿子前去,多方劝说无效,最后由石德濂老师做她思想工作,石老师劝到动情时,不知不觉中就向她下跪,这位母亲深受感动,不再阻止,终于让儿子成行。

部分学生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第一线,留下的同学继续积极投入各项政治运动。反细菌战,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在反细菌战的爱国防疫卫生运动中,我校组织了防疫队,到望京区做防疫辅导员的同学有64人。我校评为全市爱国卫生模范集体第一名。

1951年春,代表三一中学的石德濂老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夏,被评为市模范教师,1952年冬,又被评为一等优秀教师。他个人的荣誉,也是三一中学解放初期的荣誉。

解放初期的三一学生,在伟大的变革,伟大的运动中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如今他

10

们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各条战线上,成为中坚力量,有相当一批是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领导干部。

三中时期

(1952──1993) (一)1952──1954

转为公立

随着人民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开展,私立三一中学经过解放初期一系列重大政治运动的锻炼、改造,已恨展到质变的飞跃。1952年12月9日,原青年中学(北大路)并入,我校改名为“浙江省宁波第三中学”,学校性质由私立变为公立,受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双重领导。这是我校的历史性转折点。这个日子正是中国革命青年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纪念日,学校把“一二·九”定为校庆日。

两校合并后开22个班,学生1230人,教职员70人,还在现在的解放北路小学开办夜初中4班,职工中学二班,成为宁波市规模最大的人民的学校之一。

1953年2月,主委石德濂暂调华东速成实验学校师资训练部任数学教员。8月省教育厅委张星亮为副主委,十月,改为主委。未几,石德濂回校,省教育厅仍任命石德濂为主委,改张星亮为副主委。张星亮同志主要负责全市中小学建党工作。当时,学校系统仅有从机关下来的几名党员,合为一个学校支部,张星亮任支部书记。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历史变革时期重大的政治运动逐步停息,学校教育也随之转向稳定教学秩序。政务院指示,学校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学生们在政治运动中洋溢的政治热情,转到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讨论上来。当时从苏联翻译过来许多进步文艺作品,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普通一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风行一时,青年学生争相阅读。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给青年以很大的启发和鼓励,对革命人生观的形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1953年开始,教学上全向苏联学习,开设俄语课。课堂教学提倡五个环节,将百分记改为五级记分制。但学习苏联结合我国的实际不够,产生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

毛主席提出“三好”方向。

1954年3月,副主委王兴廉调宁波中学任职。

11

1954年4月,全省校长会议,贯彻党对知识分子政策。

(二)1955──1966

定点江东

1955年5月,副主委张星亮调任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10月,省人民委员会任命石德濂为校长,改行校长制。沈江奉调来校为副校长,组建党支部,任支部书记。石德濂积劳成疾,校务多由沈江负责。

同年初,学校进一步贯彻“教育为工农开门”的阶级路线,教职员大都放弃寒假休息,四出至专区各县动员工农子弟入学。结果动员了40多名工农子弟来校。全校工农子弟比例数由1949年554人中的18人(3.2%)增至1955年1358人中的318人(23.4%)。

这年,省教育厅首批拨给我校化学、物理、生物成套仪器设备,使我校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配套化,进一步加强了实验教学。学校加强管理,培养实验员,健全保管使用制度,积累了一整套经验,曾得到地区、省仪器站多次表扬。60年代初,省、地区仪器站多次组织全省、全区完中实验员到我校开现场会议,推广我校经验。63年,我校自然组和实验室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这年秋,贯彻部颁“中学生守则”和“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度。

当时,宁波市教育局鉴于江东地区工厂比较集中,工人子弟多,而全区还没有一所完全中学。为了发展江东区普通中学,调整全市中学布局,市府着手于江东区宁穿路划地60亩新建一所相当规模的完全中学,并规划把宁波三中从海曙区迁至新校址,定点于江东。

1956年,即迁校的前一年,我校在忠介街原百丈街小学设分部招收了大批工农子弟,学生人数众多,校舍不敷应用,分部开办了“二部制”,成为当时市“二部制”标兵之一。

教职工全面工资改革,评定职称等级。 暑期,全市教师集中在三中,进行肃反学习。

9月,校长石德濂因病逝世,我校痛失一位好领导。11月,提升教导主任唐义臻为副校长。

1957年初,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毕业班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育,开始有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做“新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这年暑期,开展整风、反右学习,教育战线开始了全面的反右派斗争,当时由于受极“左”路线的严重影响,57—58年,在我校教职工和学生中,被划为右派分子和因政历等问题被

12

错误处理或不当处理的先后达24人。

暑期中,江东新校舍初步落成,校本部从双池巷搬至新校址。师生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偌大的一所学校,全部器具、图书、仪器等等一概靠师生肩抬、手提往返于酷暑途中搬运。从此,我校就定点在现校址。

这年,我校教工获市教工排球比赛第一名,话剧演出得“钟声杯奖”。

1958年2月,党支部书记沈江离任,4月,钟康到校任支部书记,7月,李贵田来校任校长,12月调任四中校长。

春,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提出加强劳动教育,中学每年安排14—28天的劳动时间,开展“教育革命”和“勤工俭学”活动。

三中的勤工俭学队伍迅速组成,分三路人马,一路上大岙开荒,一路下洋墅种田,一路留校开垦农田,(现在学校大操场以东直到曙光路一带过去都是学校农场,内有水稻田、菜圃等)。

经二个月奋战,大岙开了荒地50亩,洋墅种下水田210亩,校内农场种下水稻和各类瓜果蔬菜。

下半年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学校开展了所谓大炼钢铁运动。宁波三中成为教育系统的“钢铁先锋营”。国庆前夕,土炉群在校园和操场上突兀冒了出来,多达42只。(所谓土炉系用砖头筑成,砖头由学生从各处“捡来”。)从初一至高三,从领导到员工,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炼铁炉旁(炼出海绵铁万斤)同时还组织了初一、二学生到附近造船厂、硫酸厂、制药厂、和丰、万信、太丰等工厂劳动(一般在夜间通宵进行)。

这几年,每次“双抢”“三秋”参加师生达800人之多。1958年,我校教工演出京剧“孙悟空下凡”,参加市汇演得优秀奖。

1959年底,钟康离任,提升人事干部邱开庆为支部副书记。1960年3月,朱向任校长并提升陈冠柏为副校长。1961年4月,副书记邱开庆、副校长唐义臻他调,10月,提升教导主任朱荣鼎为副校长。1962年洪静波调来任支部副书记、书记,10月,谷宗先任市委宣传部三中整校工作组长至1963年8月留校任副校长。这时期,校长朱向因病长休(后病故),书记洪静波常参加四清社教运动,校务多由陈、谷负责。1965年1月,陈艮松任支部副书记。

众所周知,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国家一度陷入严重经济困难,食堂缺乏,有的同学退学了,老师们工作辛苦,却得不到必要的营养,不少老师得了浮肿病。

这时期,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起到了缓解师生生活困难的作用。校内农场一年收获蔬菜

13

类3.5万多斤,粮食类1200多斤。畜牧场饲养数最高时猪121头,鹅200余只,鸭1200多只。工场生产铁钉、锄头、开山斧等。生物老师陈际谦还动脑筋搞“叶蛋白”“小球藻”向树叶藻类要营养。

三中办钢铁、办农场、办工场都轰轰烈烈,力争上游,曾多次评为市先进单位,尤其是办农场,成效更为卓著,学校领导人曾向全市中学校长书记会议上介绍这方面的经验,宁波报曾在头版头条作过大篇幅介绍。

1960年,学校又搞技术革命、技术革新运动,个个动脑,人人动手,学习先进经验,大搞电化教学。那时学校仅有一部老式录放机和有线广播喇叭、幻灯机,物理组带头搞革新。

1960年以后,党中央对种种冲击正常教学秩序的做法有所关注,1961年夏,市教育局开始制订学校工作条例,纠正1958年以来的左倾错误。下半年,贯彻省教育厅制订的“中学工作条例(五十七条)”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提出了“尊师守纪,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十六字的新校风。1962年2月起,贯彻中央“中学工作条例(五十条)”,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为方针,保证教师六分之五时间用于教学业务。全校优生数1962年比1961年增加23.7%,中下学生数减少12.7%。

1961年学校决定以篮球活动作为传统项目,学校在普及篮球活动基础上,加强了高初中男女篮球队训练,1962年获得宁波市、地区中学生篮球比赛高中组冠军,1963年至1966年我校初中男篮队连续三届获得市中学生“三好杯”冠军。1964年市篮球等级赛获得甲级队第三名。1965年代表宁波市中学生参加浙江省中学生篮球比赛获得第四名,为我市我校赢得了荣誉。

1963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政治上的甄别平反,实施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部颁各科教学大纲。

是年3月5日,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那时期,学校在集体领导下建立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我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考录取率较高。

届别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高中毕业生数 77 44 72 72 28 152 14

考入高校数 55 19 22 31 14 34 其中,考入重点大学较多,如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北大、清华等。这是一个“丰收”;没有考取而参加工农业生产的也较好,同样也是一个“丰收”。那时称为“双丰收”。由于三中取得“双丰收”的成绩,得到了当时市教育局的公开表扬。

从1960年到1965年,也就是十年动乱的前六年,我校毕业生数共计初中1109人,高中345人,合计1454人,考入高校的175人。

(三)1966──1976

十年动乱

1966年5月,“文革”开始后,中共党组织生活停止,工作组、军宣队、工宣队相继进驻学校。初、刘凤歧为工作组组长,朱洪生为工宣队副队长。1969年5月,宁波市第三中学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陈艮松作为干部代表结合进入校革委会当副主任,洪静波等为革委会委员。1969年底,谷宗先他调,1970年陈冠柏他调。1971年3月,龙支雯任革委会副主任。4月19日,教育局核心组同意重建我校中共党支部委员会,由陈艮松、叶春生、龙支雯、沈才明四同志组成,陈艮松任副书记。1971年5月20日。市革委会决定实行工厂管理学校,我校由浙东针织厂管理。1972年3月24日,市委任命陈艮松为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8月,严永福任工宣队队长,9月严永福被批准任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2月,龙支雯离任,顾辛梅奉调来校任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是年,洪静波调第十三中学任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1974年5月,严永福离任,由王敖林接替为工宣队长、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在三中拉开序幕后,取消高考和期末考试,停课闹革命,打“走资派”,搞群众大会战。大字报纷纷扬扬,文史组首当其冲。一批向孚众望的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揪了出来,关入牛棚。革命师生组成名目繁多的战斗队,随意拉“有问题”的教师挂牌游斗,甚至施以鞭打、凌辱。

这一时期,教室门窗、课桌椅多被毁损。一些人乘乱盗去学校器物、玻璃、电线、图书。学校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这一时期,派性斗争激烈。各立山头,明争暗斗。这种派性遗毒,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期内,学校党支部曾化不少力气去肃清它。

1966年10月后,各派开始全国性的大串联,坐车不付钱,师生纷纷离校,南北东西任流动。

1967年2月,军宣队进校,实行军训。4月,学生回校复课闹革命。

15

1968年春,浙东针织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我校,组成“大联委”,开始全面批判所谓“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学制实行二年制,无高中。7月,三届生(66、67、68届)离校,9月招收66、67届小学毕业生进校,按军事编制(连、排)编班。

1969年,毕业生支边支农,在校生遵照“五七指示”精神学工学农。

1970年实行二二制,下半年招高一新生两班。教师搞“一打三反”学习,部分教师受审查。12月,搞“野营拉练”活动,三中作为全市各校试点。师生从宁波出发,经鄞县、奉化、宁海、象山等县而折回,自背行李、炊具、爬山越岭、安营扎寨,步行五六百里。

1971年,学校制订“教育革命暂行规定”狠抓阶级斗争,搞斗、批、改。学校党支部、革委会下设立政工组、教革组、后勤组。学生组织有共青团、红代会。军事编制的连队,由工宣队、革命师生组成连委会,连队下设教学排(即教学班)。“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10月,重新建立共青团三中团委,周松英任团委书记。

1972年上半年,政治上继续搞所谓“揭发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罪行”,搞“清队”“一打三反”结案复查工作。下半年高“批林整风”。教学上开始注意教师有一定的学习和备课、改作、家访时间。这年初,从下乡知识青年中招工进入本校任教师的有17人。下半年受市教育局委托,为全市培训英语师资,举办英语班,从文革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29人,学制一年,73年11月毕业分配。

1973年“十大”提出“要重视上层建筑领域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继续搞批林整风”,贯彻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华东预备会议精神。组织学习张铁生(白卷英雄)的信。

1974年春,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曾一度纠正教学上的偏差,但不久,又刮起“批林批孔”风,刚有好转的教学秩序又遭破坏。这年底学习株州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经验,我市教育系统与机械局、电子局挂钩,毕业生安置在庄桥公社,我校教工子女安置在童家大队。

1975年,学校着重抓无产阶级专政,基本路线学习,继续搞“开门办学”。

1976年,学制开始实行三二制,年底毕业生材料移交给街道,学校不再负担毕业生分配工作。

76年1—9月,周总理、朱总司令、毛主席相继逝世,大家为国家的前途担忧。10月,粉碎了江清反革命集团,全校师生欢欣鼓舞。

16

十年动乱,三中满目疮痍,一片混乱,不少老教师痛心地回忆说:“文革时期,浪费了学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葬送和理没了多少人才。这是国家和人民莫大的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一代处在动乱的学习环境中,但仍有不少不甘沉沦者,他们不信“四人帮”一套邪说鬼话,仍抓紧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也有不少在动乱中锻炼得坚强练达。

统计这十年毕业生数:初中4586人,高中1620人,共6206人。1976年教职员工达123人。

(四)1976──1980

拨乱反正

1976年9月,粉碎了江清反革命集团,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教育事业也开始了新的转机。

1977年3月,重新提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中断了十年的学雷锋活动开始恢复。

4月,正式开始“揭、批、查”运动,清算林彪、“四人帮”破坏教事业的罪行,划清界线,分清是非,清除派性,增强党性,加强团结。同时,开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抓教学,逐步医治十年浩劫遗下的创伤。

下半年,工宣队撤回。教学上恢复了教研组建制,并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编出了一个重点班。以后高中部基本上实行一文一理两个重点班和几个平行的普通班的编制。

11月,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当年,全国高校直接从应届生中招收数只占总名额的15%,我校应届生中有18人考入高校,列全市前茅。数学组77年度被评为市文教战线先进集体并参加地区文教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这年,党支部开始为教职员工及学生中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复查平反,嗣后一直当作支部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1978年2月和4月,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号召同学们向科学进军,努力学习,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

4月,校革委会撤销,恢复校长制。学校始用今名:宁波市第三中学。 秋,初一新生开始实行三三制,从初一年级开始使用部编新教材。

我校制作的“加里福尼亚号导弹巡洋舰”模型,参加1978年省体育运动大会航模比赛获三等奖,该模型是1977年国家体委下达给我省为海军制作“加里福尼亚号导弹巡洋舰”识别模型十艘,其中一艘由我校航模组承担。经费800元。

17

这年,我校被市评为“宁波市文教战线先进集体”和“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昭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建国以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2月,党支部书记陈艮松调第六中学,沈江再度来校接任书记,3月,林影被任命为副书记(林先于77年11月来校任教导主任),文南被任命为校长。(文先于64年8月来校)

夏,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明确了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支部提出“加强劳动纪律,进行工作考勤,健全请假制度的意见”,整顿学校。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改善教工生活,改组食堂,筹办托儿所及其他福利事项。支部又在党的58周年召开行政、业务骨干座谈会,提出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大力支持教师进修,人人补习《教育学》的意见。继而人手一册《教育学》(浙江师院教育系教本)并多次邀请校外行家来校上辅导课。

1979年起,中国民主同盟三中盟小组在瘫痪了十多年之后终于在学校党支部的关怀和支持下恢复了组织生活,1980年元旦召开“庆祝元旦暨盟员朱荣鼎同志入党茶话会”,邀请盟外骨干教师十数人与会,盟市委徐季子及各兄弟党派代表出席。此后三中盟组织发展较快,81年4月,成立了民盟三中支部。后数年,民革、民进、致公党也相继在我建立了基层组织(成员)开展活动。

1980年初,党支部提出“学校三年规划纲要”,目标设想为“在德、智、体全面提高质量方面达到全市六所老完中的中等水平,并在某些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文科)”纲要分析了三中历史长,老教师较多,图书仪器也有老家底,文科班在本市有一定影响等因素。接着,学校订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三年规划的年度工作计划”。

这年,我校被市评为“学校体育先进集体”。教工参加广播操比赛获全区第一。 三中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逐步进入新的复兴时期。学校于这年校庆日,举行庆祝大会,编印校庆特刊。

(五)1981──1993

全面复兴

1981年秋,原宁波第十中学并入我校,原十中副校长郁文源(孙钿)转入我校任副校长,同时市教育局任命张恒义为副校长。

1983年秋,原宁波十中初中部以及第十九中学的高中部并入我校。从十九中调入我校

18

的教师7人,从十中调入我校的教工18人。这年,学校规模扩为33个班,学生1562人,教工总数达152人。

8月,党支部书记沈江,校长文南二同志离休。

1984年5月,副校长朱荣鼎调市委统战部,市教育局任命刘光奎为校长,同时,市教育局党委调十九中学党支部书记徐林宝为我校书记。9月,副校长张恒义调离,副书记副校长顾辛梅转任副校级调研员,同月,市教育局任命裘家珍、戴高潮为副校长,孟祥俊为教导主任。

1986年夏,徐林宝调市教育学院、刘光奎调市教研室,市教委调徐祥贤来校接任书记兼校长,调周有琪来校任副书记。

1988年4月,副书记周有琪调离,5月,市教委任命孟祥俊为副校长。

1990年2月,江东区委任命孟祥俊为党支部书记,同月,江东区府调孙守尚为我校校长,6月,孙又被任命为支部副书记。在此之前,原书记兼校长徐祥贤因病离校疗养,后调市教研室。

随着城建的突飞猛进,我校附近商业区、居民区大量扩展,要求入我校的学生激增,这和我校原有规模不能容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81年,在市委书记刘德焜同志亲自过问下,市建委批文同意我校扩建10班级,新建教学楼和实验楼各一幢,并沿曙光路划地建造教工住宅楼。

自此,标志着三中复兴阶段的大规模改建、新建工程拉开序幕。

1982年,拆除原一层教学用房,改建为1068m2的三层教学楼;拆除原图书馆、阅览室、原教工宿舍等旧平房或矮楼房改建为1076 m2的实验楼。拼接原办公楼。新建体育室,东厕所,新筑道路,下水道,更新电路设备。

1983年,改建食堂、兴建生物园、气象园,铺水泥球场1只。

1983、1984年清除污泥淤积的废池塘,挖泥加深改建成可供观赏憩息之新池塘二只,临池之西修建一座凉亭。取名“三晖亭”。次年,复于池塘中置塑像、喷泉,四周广植花卉树木。

84年又修水泥球场1只,水泥乒乓球桌8张。

1985年拆除称为“红房子”的危房,改建为1170 m2的新教学楼,此楼位于前教学楼之北。次年竣工使用。

1986年开曙光路东大门,闭荷池路西大门。

1987年拆除危房原大礼堂,其址新建四层教学楼,于88年竣工使用,面积1520m2,

19

位于前二幢教学楼之南。自83—88年,建成新教学楼三幢,自北至南、相称排列,现称1至3号教学楼。

87年还拆除学生饭厅及木工间旧房,改建新食堂一座,亦于88年完工使用。 87年还拆除危房“老三楼”的第三层,下二层仍作教室,3号教学楼建成后,下二层亦惊天动地88年拆除,其址建综合活动房一座,91年落成,面积907 m2,同时于其侧建成体育组办公用房及乒乓活动房。

88年还在大操场北侧西段开墙,建造二层教学用房十间,作为音乐、美术活动之用。 90年,开北大门,临姚隘路。原东大门一带改建营业用房。

1992年拆除原办公楼,兴建一座2800 m2的综合图书行政大楼。包括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室、校史馆、广播电视中心、语音教室、电脑教室、阶梯教室、汽车库以及行政办公室等等,93年竣工使用。

近年来,学校东侧沿曙光路一带及北侧沿姚隘路一带,开墙新建营业用房。校办工厂厂房、办公楼等都进行翻修改建。

至此,我校原有旧房,基本上一一重行拆建,累计建筑面积1.5万m2,不但校容大为改观,且使教学设施基本配套。

党支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增强安定团结,加强党的建设。1985年三中支部开展整党,按上级要求经过学习、对照检查,18位正式党员全部准予登记,4位预备党员,写了深刻体会。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从79年开始搞复查冤假借案和历史留遗问题,历时8年,到86年12月才告一段落。共复查了38人(三中24人,原机关学校并入三中的14人)。其中因错划右派或中右而受到错误处理的13人,因现行反革命案包括文革期间受判刑、劳教处理的6人。经复查,收回6人,办理退休的9人,给予经济补尝的3人,11人增加工资,查抄物资多数作了退赔或折价退赔。复查工作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改原则,大大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1987年初,支部召开原三中升入高校的部分历届毕业生座谈会,谈谈部分大专院校学生闹事情况及如何正确对待等热点问题,对澄清当时学生中较为模糊的思想起一定作用。

1989年5月中旬,学校劝阻部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绝食学生,他们听从劝导,打消游行,学校教学秩序正常。

同年下半年,搞“双清”运动。查明我校150多教工没有人参加动乱和暴乱的任何活动。通过“双清”纠正了模糊思想,提高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20

1992年,支部加强思想组织与作风建设,江东区委授予我校支部为区先进支部的荣誉。7月,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青年教师代表去嘉兴南湖瞻仰“一大”旧址及革命历史纪念馆,党员们深受教育。

近年来,发展了新党员10名,现正式党员25名,预备党员1名。

我校一直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从80年起建立德育领导小组,依靠班主任加强班级集体建设;注重养成教育,针对学校实际进行思想工作。84年我校被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市先进学校。89年进行“爱我三中”、“知校、爱校、做主人”、“爱我班级”等活动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血有肉。91年加强中国近代历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贯彻《国旗法》,激发学生爱国热情。92年提出“文明、勤奋、求实、创新”新校训,为创高质量有特色的文明学校而努力。同时,学校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使学校的德育从封闭式逐步走向开放式,另一方面,团队活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88年团委提出“布新格局、育新人才、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的口号,设立“英才奖”,刊出团刊《山钟》,组织校园模拟法庭。89年开展“在党的旗帜下成长”为主题的多项活动,组织“话说江东”演讲团,编印《话说江东论文集》。91年起实行“教学班值周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近年来,每学年入学新生经过短期军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风、校纪、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有显著的变化和提高。

88年我校共青团被共青团浙江省委评为“理想之光”先进集体,荣获“最佳社会实践活动奖”。89年,江东区文教局督导对我校德育工作作出“十分良好”的结论。91年我校获市创良好班集体先进荣誉。92年我校被授予江东区文明学校的荣誉,同年又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和市法制教育先进单位。每年评选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百多名,市级十多名,获闻儒根奖学金及获省读书积极分子称号的均有二三人。

我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从学校实际出发制订的82—84“三中三年规划”,取得一定成绩。自78届以来,文科班升学率,尤其是外语专业一直名列全市文科前茅,理科班也取得较好成绩。82年还在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办了全市文科高复班,同时开办日语班,由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副校长郁文源授课。学校加强各学科教研组建设,向各教研组提出确立阶段性教改项目要求,向教师提出撰写教学经验文章要求,定期举行文理科论文宣讲会,每学年编印教师论文选集。84年组织全校范围的评课活动,全校学生都写了“我最爱听的一堂课”,把信息集中归纳后在教师大会上传达。90年起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并向教师反馈。学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创造进修条件,订新老教师帮教合约,组织青年教师会教,上公开课,参加市、区教坛

21

新秀评比。89年设立教学质量奖。近年来,初中升学考平均成绩明显提高,高考成绩良好。91年实行“省高中证书会考”制度以来,我校在历年会考中取得较好成绩,被评为市会考先进学校。各教研组先后共10次获市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实验室连续五年被评为市实验室电影放映先进。

我校为宁师院学生实习定点单位,年年有宁波师院或浙江师院等院校学生多批来校实习。

据不完全统计,自84年以来,教师在教改实践中撰写的论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或在有关学术团体发表交流的累计180余篇(本)。校内论文集《探困》已出了4期。教师自制各种教具、模型、标本、挂图、幻灯片累计逾千件。其中实验创作二十余件,美术创作十余件,在市、省和全国性展览评比中获得名次。我校教师担任市教研公开课十年来累计50多人次,被聘到本市各县(市、区)上示范课近10次。青年教师前后有11人被评为市、区教坛新秀。

从1981年起,学校发动师生组织了无线电、航空模型、船舰模型、微生物、摄影、书法、乐队、普通话朗诵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全校有三分之一学生参加活动。82年,把高二一个班作为职业技术课试点。高中文科班成立了文学社。84年课外兴趣小组又有了新发展,当时称为“第二渠道”,各类活动小组达30个,参加学生539人,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一强,其中生物组的微生物培养、植物园艺、生物标本等有专题总结。向市选送青少年科技作品,物理7件,生物6件,物理组等创作实验教具50多件,其中“自由落体演示器”等4件在全国性有关展览交流会上展览表演获奖。文学社以高中文科班为主轴向其他班级辐射,定期聚会交流,出版式油印小册《春潮》、《晓风》、《迪光》等。这一年学生在报刊上发表的习作12篇。84年、85年学校二次组织大型“教学及第二课堂成果展览会”,展品琳琅满目,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当时宁波日报和宁波电视台对三中第二课堂作了报导和录像播放。89年又建立电子计算机和三模小组,90年又组建民乐队,举办“英语角”。

文体卫生工作,多年被评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体育课教学较早趋于规范化。85年,上级检查我校贯彻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暂行规定,成绩优良。88年,市体委市教委公布我校列入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名单。90年3月,我校组建浙江省第一支少年门球队。自1973年—1992年,参加市区中学生各项体育竞赛,获团体第一27次,个人金牌76枚。参加省运动会11人获奖,参加全国少年乒乓赛、田径赛等3人获奖,1992年全校学生体育达标合格率95.7%。

85年至92年我校学生参加各学科知识竞赛,累计获市级奖的143人次,省级奖的10人次,全国性的8人次。

22

其中85年高二孙维翰、刘一获“国庆三十五周年全国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和四等奖(全国1.5万余人参加,一等奖10名)成绩为全市之冠。88年袁伟民获市区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大市二等奖,89年郑文韶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91年初二李浙宁参加省初三学生数学竞赛,得一等奖第一名。该试卷共140分,得满分。是这次竞赛全省唯一得满分的学生。同年,初三姚伟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得宁波赛区区级一等奖,大市级一等奖国家优秀奖。92年,初三李浙宁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初三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二等奖,同年尤寒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于奖,高二朱寅获江东区书画作品展评高中段一等奖后又发表于中国书画报──标以“笔精墨妙”,93年,尤寒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

1989年,学校致力于提高高中教育整体素质和办学效益,由市教委批准试办“合格加特色”教学班实验,让普通高中学生通过三年学习,文化课达到教学大纲合格以上水平,并且有一技之长,既可适应升学需要,又能跻身社会具备较强的职业选择能力。从本市对外开放目前亟需外语人材和美术人材的现象出发,89年秋开办外语和美术两个特色班共85名学生。90年4月,市教委党政联席会议把扶持三中特色班作为议题,肯定三中改革方向对头,作出6项扶持意见。4月20日,市教委在我校召开“宁波市普通中学办学方向研讨会”,宁波市各县(市、区)文教干部及各完中校长共93人参加会议。副校长裘家珍代表学校在会上作了《百年老校走新路──关于高中办学方向的一点探索》的长篇发言。同年秋,又开始搞“初中加强班”的教改试验,继续招收高中特色班新生82人。同年12月,省教委主任邵忠杰、普教处副处长鲁林岳等同志来校视察,肯定我校教改方向对头,步子扎实,也建议将这项改革延伸到初中。

特色班自开办以来,取得较好成绩,受到各界好评,省、市电台,电视台、报刊和新华社相继给以报导和评论。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全国十五城市教育改革座谈会上肯定宁波三中“合格加特色”是一条很好的思路。不少学生家长来信赞扬和表示感谢。

近三年来,北京、上海、江苏、广州、江西、云南、新疆和本省各市县学校领导、教师来校参观访问,听课观摩,络绎不绝,累计500多人次。

“合格加特色”成为省教改科研项目之一,三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92年6月,我校又向市教委呈准创立综合高中。6月17日,市教委、市劳动局在我校召开“普高教改成果汇报兼综合高中成立大会”,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曹胜利同志和省、市、区、局有关领导及兄弟学校领导80人出席了会议,本市各新闻单位都作了报导和录像播放。宁波市第一所综合高中的成立,为各界所瞩目。

23

92年2月,我校承办的“江东区中学劳技教育中心”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市、区教委(局)领导,市区各中学领导等出席大会。这个劳技教育中心被视为当前中学劳技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学校强化对各职能部门各岗位负责人的管理机制,92年重行订定教职工工作制度和职工工作量、奖励、津贴若干规定。93年秋开始实行校长承包制,进一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我校职改工作按期完成。1987年9月,学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领导小组。88年评审工作积极推进。目前,我校高级教师15人,一级教师50人,初级职称42名。

总务处贯彻勤俭办学、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方针为教学第一线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81年9月制订“总务处工作条例”。多年来,总务处自己动手油漆黑板和新制木器用具,加固课桌椅,每年可节支3500元。办好食堂,办好托儿所解决教工后顾之忧。86年11月,市教委对我校进行财产大检查,我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校产管理先进单位。89至91年我校连续被评为市绿化先进单位。90、91年,校食堂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食堂。8年至92年,我校被储蓄推进委员会连续评为市级储蓄先进单位。

校办工厂于1971年开办,当时由浙东针织厂工宣队师傅徐良富和本校教师徐俊负责,进行锻打加工任务,产值和利润未设专帐而附加在学校劳动收支栏内,1973年校办厂开始正式独立核算,厂长陆军,当时仍以加工业为主(如塑料、五金、电器)。其后,周松英、姜庄伦、李维棠、张林明等担任过厂长。1981年开始,厂名改为宁波市第三中学霓虹灯厂,主营霓虹灯、兼营注塑、五金加工,厂长费志军、俞士华。1983年宁波十中工厂并入三中,增加塑料包装加工,厂长李定训,一直至今。三中劳动服务公司于1985年11月份筹建,原经理陈若雷。1987年起,工厂和劳动服务公司的经营归三中工贸领导小组领导,业务在不断开拓。1992年筹建“宁波市江东科工贸实业总公司”,总公司下设5个分公司。1993年1月18日邀请社会各界举行盛典,宣告成立。这是三中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两个轮子同时驱动的重大举措。

81年—93年共计初中毕业生4040人,高中毕业生2042人,合计6082人。

1994—1996.12 省首批综合高中

1994年是我校实行“校长承包办学”校长负责制的第二年,学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4

不断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信誉不断上升。1995年我校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年十一月和柴桥中学、南浔中学等八所学校被浙江省教委命名为首批综合高中。1996年12月26日下午市教委杨志祥同志向全体教师宣读市教委[1996]337号文件,任命林金妙为三中校长,同时免去其副校长职务。会上孟祥俊书记代表党支部作重要讲话,支持新领导工作,原任校长孙守尚和林金妙校长也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1996年,学校在原政教、教务、总务三大处基础上,又新设教科处,由原语文教研组组长何娴娴老师任首任教科处主任。

1994年3月1日开始,执行新工时制,每周上课五天半。

4月29日安徽省休宁县近30名校长、教务主任来我校参观,由孙守尚校长向来宾介绍了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5月20日初二(2)班班长薛晖同学代表宁波市中学生赴日本参加“国际环保会议”。 5月底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召开了三届一次教代会,代表们就试行一年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中聘任、考核、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分肯定了一年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方案》的部分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使之更加完善。

结合“工改”积极稳妥地制订和实施学校新的结构工资制。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系,并根据“校长承包办学”方案,继续扩大年级组长在教育改革、人事、部分经费使用等诸方面的自主权。落实年级组岗位考核目标。

6月6日孙守尚校长代表江东区文教系统参加中共宁波市第八次党代会。 9月10日何娴娴老师获省特级教师光荣称号。 9月17日省人大、区人大代表团来我校视察教育工作。

12月18日上午市档案局、市教委五人来我校验收档案管理上等级工作,经审核稽查,得分96分,符合档案管理一级标准。

该年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专门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地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主要内容开展德育系列活动。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认真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法》,认真执行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学计划进行调查的意见,成功地控制了流生率,是年我校流生率为零。

高三、高二、高一参加省会考,其中高三语文、政治、数学;高二历史、生物、化学;高一地理超省、市平均。

25

高三考进各类大专院校、高中中专共70人。其中重点5人、本科13人、专科6人。 “合格加特色”的办学模式,渐见成效,高三美术班,有5人考上艺术院校,这是开班以来最好的一次。

校劳技中心教学走上了正规,聘任了专职教师,使用了省编教材,完成了六所学校在我校“劳技中心”上课的任务。

本年度绿化组做了大量的工作,荣获江东区绿化先进单位。

1995年4月10日,黑龙江省教委带领所辖地、市教委成员来我校参观访问,孙守尚校长在会上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经验。

6月15日浙江省教委副主任黄兴茂及宁波市教委副主任刘光奎等有关领导来我校检查并听取综合高中办学情况汇报。

17月29日浙江省教委副主任黄兴茂同志由市教委主任岑申陪同,再次来我校检查并听取办学研讨汇报。

10月27日省教委组织省综合高中考评小组前来我校评估。

11月9日省教委命名宁波三中为浙江省首批综合高中,享受省重点中学待遇。 9月23日原“三一”中学校友、美籍华人,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阮郇标博士来校讲学,受到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并被学校聘为“客座教授”。

是年学校高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48名学生被全国各类高校录取。其中文科29名,理科16名,文艺类3名。在抓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中,学校被评为宁波市花园式学校,并在市菊展中获二等奖。

1996年5月19日宁波日报第3版报导了“三中教学活动创新意,请学生家长听课评课”的消息,业界人士反响强烈。

5月24日老校友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卢涵林教授来母校举行“新能源的开发”的科学讲座。

5月30日在我校召开了浙江省“综合高中办学研讨会”,到会的有金华四中、缙云盘溪中学、嘉兴秀水中学、东阳 山中学、湖州南泽中学、舟山沈家门中学、柴桥中学学校的主要领导。省教育厅普教处顾伟处长、省会考办杨友综、市教科所王莉莉等领导到会指导,会期二天,于5月31日结束。

7月12日在校接待室,外籍教师格伦·菲莉浦斯与学校签订教学合同。

是年,学校的教育质量比往年有较大的提高。中考:有64位同学考分在500分以上,名列全市前茅。高考:有90位同学升入各级各类高校。学校的社会信誉日益提高。同时,

26

被市教委评为首批“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文明学校。”

该学年,学校又充实了2名专职劳技教师,扩充了劳技教学场地,添置了许多教学设备,拓展了劳技教育的内容,为江东区各中学的劳技教育作出了贡献。

总务后勤工作成效显著,除市教委预算的财经拨款外,学校自行创收收入共计达170万人民币。学校新建一幢七层高的综合教学楼──三晖大楼。改建了食堂、工厂,新建了一个校内景点,较好的改善了办学条件及育人环境。

教务主任吴康成退休,提张业民接任教务主任。 总务主任李维棠退休,提顾振华接任总务主任。

1997—2005.8 省二级重点高中

这个时期,学校各方面发展较快,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与日俱增。从办学的格局来看,又上了一个台阶,从原来的省级综合高中升格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学校的人事也有较大的变动。

林金妙从1996年12月26日接任校长,到2005年8月2日调任四中校长。

1997年2月提原教务主任张业民为校长助理兼教务主任,提年级组长俞朝晖为教务处副主任。

调研员兼办公室主任张恒义老师退休,原政教主任张文康为校务办公室主任兼政教主任,提原语文教研组长许谱槐为办公室副主任。提原年级组长徐明大为政教处副主任。

改选周昭芸为工会副主席,徐丽海任团委副书记。 1998年上半年提原高一年级组长周虹为教务处副主任。

1999年上半年,裘家珍副校长退休,由原教务主任张业民接任副校长,教科主任特级教师何娴娴退休,由原办公室副主任许谱槐接任教科主任,张文康不再兼政教主任,徐明大转为政教处主任,徐丽海转为团委书记。

2000年5月,通过中层岗位竞选,周勤为办公室副主任兼人事(原人事谢兆男老师退休);提宋佩芬为教务处副主任;提谢映丽为团委副书记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徐丽海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

俞朝晖提为校长助理,仍兼教务主任。

2001年上半年原党总支书记孟祥俊为正校级调研员,下半年退休。

27

由校长林金妙兼任党总支书记。张业民兼党总支副书记。 工会主席姜庄伦退休,张文康任主席。

2002年谢映丽转任办公室副主任,宋佩芬任教务处主任。

2003年上半年经中层干部竞选,吴筱泉任教科主任助理,张民任总务主任助理。 2004年,谢映丽任办公室主任,张文康不再兼任办公室主任。 2005年8月2日林金妙调任宁波四中校长。

1997年4月12日上午我校组织了“十万学子,心系回归”大型文艺活动。副市长陈守义出席并致开幕词。

5月8日下午召开了宁波三中第四届工会会员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工会委员(姜庄伦、周昭芸、陈锡刚、金幼珍、朱军)。

7月4日下午召开宁波三中四届一次教代会,中心议题为三中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及三中职工岗位职责。

4月市教委批准成立中共宁波三中党总支,学校于11月20日成立党总支,总支书记孟祥俊,下属三个党支部,高中党支部、初中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张业民、戴高潮、张恒义。

12月22日上午省综合高中复评组来我校检查,市教委张力鸣处长陪同,时间一天半。 初一英语小品表演小组的节目,在美籍教师菲利浦先生和英语教师的指导下,每年汇报演出近20个英语小品和合唱节目,让家长们赞不绝口。

初、高中的“小星星”文学社、“听涛”文学社成绩显著。如高中部的方晓丹同学被省级刊物《语文新圃》誉为写作的“希望之星”,在该刊物上特设方晓丹同学专栏,连续发表了她的四篇文章。一年来文学社的小作者们分别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近20篇文章。

艺术小组的同学们,在市教委举办的首届艺术节中,更是身手不凡,他们斩金夺银,成果累累。女声小组唱获大市一等奖,舞蹈大市二等奖,美术绘画获大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中一等奖获得者唐佳诚同学还代表宁波市参加省竞赛获一等奖,书法获《宁波晚报》举办的少儿书画比赛一等奖,“全国小百花书画比赛”二等奖。学校荣获市教委颁发的大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晨风奖。

学校劳技中心被市教委推荐为全国劳技教育先进集体。

学校修订了“九五”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综合改革方案。如《校长负责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职员工聘任制》《考核奖惩制》《宁波三中1992—2000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宁波三中校管理制度汇编》等,使学校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

28

制度化、法治化的道路。

开设多种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狠抓培训,制订《宁波三中在职教职工业务进修规定》,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开展“说课”“上课”“评课”“听课”系列活动,开展校级教坛新秀评比活动,狠抓45分钟效益。

购置电脑61台。至此,全校共有电脑132台,2间计算机房,三间语音教室。 投入近十万元,建立了“天艺”图书馆电脑管理系统。

是年获“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荣誉称号,获“市教育工会先进教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1998年1月9日江东区选举委员会任孟祥俊同志为选举委员会代表,并主持七十五选区选举工作,通过选举产生了江东区人大代表,林金妙校长被选为江东区人大代表。

3月1日校四届二次教代会上午8时在阶梯教室召开,与会正式代表49名,会议中心议题为: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方案。

3月8日上午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学校组织全体教工观看宁波新貌,并在“金龙饭店”举办了各种娱乐活动。

5月26日“全国普高办学模式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代表们到我校参观指导。 7月12日下午,香港宁波二中在校长戴淑贞女士带领下,来我校进行交流活动,并与我校结为姐妹学校。

8月27日上午9时30分校阶梯教室举行“洪水无情人有情,三中师生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2万余元。当晚宁波电视台18频道在新闻联播中作了报导。

9月23日青田县教委派二名实习校长来我校挂职锻炼,时间三个月。

9月28日宁波大市自然学科说课、评课观摩活动在我校阶梯教室进行,100多位老师参加。

10月31日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淳安二中学习交流,时间二天。 11月25日各学科教研组长由林金妙校长带领去上海、苏州几所中学学习交流。 12月21日我校与市巡特警三大队警校共建授牌仪式在大操场举行。全校师生和三大队官兵参加大会。

98年省会考综合合格率比97年提高6.01个百分点,尤其是高一地理、高二生物、历史、政治等课会考成绩突出。98届高考上线人数达114人,上线率比97届提高14个百分点。上本科线的比例也高于上届。美术班已是连续四届100%上线,而且被各高校录取。

学校获宁波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浙江省自学考试优秀考点、宁波市“规

29

范用字”达标学校、宁波市“首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先进单位。

我校外籍教师格伦·菲利浦斯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外事办颂发的茶花纪念奖。 校团委获市教委行进团组织光荣称号。

1999年1月10日校四届三次教代会召开,中心议题,教学质量奖励条例。 3月13日市劳技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全市共有11位校长、书记、教务主任参加。 4月18日全国高中化学奥赛(预赛)宁波考点竞赛在我校进行。

6月3日市教委在我校举行创新思维教育讲座,全大市有200多位教师参加。 8月9日校四届四次教代会召开。中心议题:宁波三中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方案。 10月18日晚上,高一全体同学在政教处、班主任组织带领下参加市服装节广场舞演出,地点市体育中心。

11月13日党日活动、参观党一大会址,听取浦东新区开发介绍。 11月30日苍南县钱库三中20几位老师来我校听课。 11月30日下午宁波市物理教坛新秀说课比赛在我校举行。

本年度高考,我校共是165人上线,上线率达86.4 %,在市区仅列效实中学、宁波中学之后,名列第三位,尤其是艺术类和文科重点班的考生均是百分之百上线。中考,我校的优秀率也在市区名列前茅,并出了一个中考语文单科状元和全市总分第二的好学生。在99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中,高二(1)班陆和鸣同学获宁波市二等奖,周成山获三等奖。在99年宁波市区英语竞赛中,初三(1)班王瑾同学获一等奖;初三(1)班孙睿子、初三(3)班李琳获二等奖;高三(6)班周玮玮同学的美术作品在省教育系统第二届艺术节中获得银奖。高三(2)班姜煜洌同学在参加保卫21世纪全国万校国防教育征文比赛中获宁波市一等奖,演讲比赛二等奖。

今年适逢国庆50周年,学校开展了爱国主义系列活动:“祖国在我心中”的征文比赛和主题班会活动,在宣传窗中展出“共和国五十年”大型新闻图片,大力宣传建国五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澳门回归前夕,组织学生参观“澳门回归展览”,请本校历史教师作“澳门的历史与发展”的主题报告,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校继续加强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了教学科研“五个一活动”,即抓好一个教研课题、写一篇教学论文、上好一堂示范课、写好一个教案、命好一份试卷。

学校的劳技中心设施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逐渐扩大,劳技教学的内容也不断充实。 今年学校化了近五十万元,重新修建了校田径运动场,高标准的实验大楼正式交付使用。

30

校园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着眼四季如春,季季有花卉,着意幽美文雅、错落有致、生机勃勃;注重艺术性,小片种植花卉与景点相结合、造型设计与自然相结合;体现教育性,给校园内上百种花卉挂上新颖别致的“胸卡”,在新的实验楼放置四尊自然科学家的汉白玉雕塑,把文化意蕴与文明种子撒播于校园的角角落落。

学校的江东劳技中心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校教科处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获市普通高中会考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校自然组获市先进教研组荣誉称号。

2000年1月6日,由林金妙、戴高潮2位校长带队去扶贫对口学校──青田县季宅中学。带去价值一万余元的教学设备和物理仪器,并赠送全校师生捐助款七仟元。

1月7日市教学仪器站对我校实验室进行高标准验收,综合评估得分为97.5分,为全市中学之首。

1月14日江东区人大中心会议在我校会议室召开,共有18位中心组成员参加会议,并视察三中校园。

1月28日三益业余学校暂时停办。

3月10日林金妙校长带领全体女教师和部分男教师庆祝“三·八”妇女节,去南京参观学习。

3月18日江东区各中学校长参加的市劳技中心工作会议在三中举行。

4月20日我校扶贫结对学校青田县季宅中学陈康校长一行24人来我校交流学习,上午我校共开课10节。

4月28日第五届工会委员改选。

5月11日学校行政对周勤、宋佩芬、谢映丽等中层岗位竞选上岗教师进行面试。 7月4日五届一次教代会召开,通过校“十·五”规划,及校奖惩条例的补充意见。 9月16日宁波大学由副校长带队,一行6人与我校商讨教科研合作事项,我校校级领导与会,教科处主任许谱槐老师作有关我校目前科研情况的汇报。

10月16日宁波三中与92815部队在学校大操场举行军民共建仪式。

是年学校深化了管理体制和改革,完善了教职工考核、评估、奖惩及聘任制度,并大胆推进校内竞争上岗制度。在师资培训方面,学校进一步落实了教育教学科研的“五个一”工程和新教师培训的“一·二·三”工程,并开始校本岗位培训的试点工作。

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比1999年又提高,美术班成绩更为突出,毕业生全部上线,全校毕业生高考上线率在90%以上,共有266名考生进入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深造。

学校加快了现代化硬件建设的步伐,完成了校园网络和CAI制作室的安装工作,并组

31

织教师参加电脑网络知识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

学校被评为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被评为宁波市图书馆先进集体。 被评为宁波市绿化先进单位。 被评为宁波市青少年活动先进集体。 被评为宁波市科技教育成果优胜单位。

2001年,是我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的一年,学校进行了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干部聘任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调整。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育质量、教学科研水平等诸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日新月异,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也在社会上迅速提高。

2001年2月7日市督学夏明华、顾存根等五人来我校巡视,了解开学情况和学校抵制法轮功宣传的力度,并征求对教学工作的意见。

3月5日宁波市审计局来校对我校财政进行为期三周的审计。

3月15日宁波市档案局二位局长在市教委高祖祥处长陪同下对我校档案进入市一级进行复查,并提出争取上省级档案的整改意见。

3月19日宁波市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现场展示会在我校举行,市教委领导、各校校长共七十多人参加。

3月26日桂林市电教站站长及桂林市中学校长代表一行四人来我校参观,交流校园网络建设经验。

4月21日宁波城区中学生劳技竞赛,在我校劳技中心进行。 4月29日贵州省凯里三中盛辉校长带领21位教师来我校调研考察。

5月21日省名校长研讨班组织的,林金妙校长为组长的名校长学习研讨组一行五人来我校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

5月28日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曾宪忠老师在我校挂职校长助理,学习期满返校。 6月9日校中共党总支到常熟沙家浜革命根据地进行党日活动。

6月10日温州三中包霄雄校长带领40多人来我校参观校园网络建设的设置。 7月8日校五届二次教代会,通过了校奖金分配改革的原则以及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校级名师评审方案。

9月7日全体教师在东钱湖畔万金大酒店欢庆第十七个教师节。

9月20日冷水江市教育局李漠高等16人来我校学习、交流有关教育管理的经验。

32

10月16日宁波市教委沈剑光副主任、陆文广处长等五人来校调研、了解现代化教育开展情况。

11月23日湖北省汉川市教委副主任、市政府教育督导处副主任带领一行十七人的考察团来我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交流,由林金妙校长介绍办学特色,孟祥俊书记陪同参观我校网络建设。

11月27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委员会、综合高中教育考察团共28人由处长张建英带领来我校考察,和我校在教育、教学诸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我校电教中心、网络中心。

12月3日公示校骨干教师申报情况。

该年度教育教学工作立足于事业发展,致力于措施落实;立足于全面提高,致力于重点突破。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教育教学科研、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1年高考,上重点线人数为37人,上本科线人数为203人,理科最高分为周成山同学总分641人,美术班高考上线率仍然保持100%,高校升学率达到96%,比上年递增15个百分点,学校的良性循环日臻完善。

是年为具体落实“十五”教育发展战略计划,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启动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评审工作,经校学术委员会严格考核、评审,共评选出53位骨干教师,同时还举办了校首届“三晖杯”教坛新秀大奖赛。

以科研兴校的观念已成为全体老师的共识,教育教学科研取得显著成果;林金妙校长任课题组长的《高中美术班“合格加特色”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成果被评为宁波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并且被推荐参加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评审,同时林金妙、蒋浙萌二位老师的论文分别获省科研论文二等奖。此外有多篇科研论文获市级奖项。

学校在该年作为宁波大市28所校本培训试点学校之一,经过一年努力,由于领导重视,在培训中“以点带面、三多一全、分层铺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荣获2001年度宁波校本培训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和宁波大学合作,搞现代化教育方面的校本培训也取得很大成绩,由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硬件、软件、师资培训方面的突出成绩,经市教育局考核,被审定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为了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在提出班主任职责的同时,取消原有的班主任津贴,改为考核奖励津贴,由原来每月50元提高到每月240元,改变过去吃“大锅饭”局面,激发了广大教师争做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热情和积极性。在

33

此基础上,学校举办了首届“德育论文”交流评比活动。

为了提升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团委组织了“老师,我想对你说”的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评教活动,新时期教师形象大讨论。

是年学校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增添电脑办公桌60套;更新计算机房电脑30台;档案室新辟一间36平方米的库房,增设移动式档案密集架70立方米;新建敞开式围墙110米,完成1号、2号、3号、5号教学楼涂料、油漆等维修工程,封闭了属C级危房和2级危房的原集体宿舍和部分学生膳厅。以上总计投入资金39万,并实施了食堂后勤社会承包试点工作。

本学年获得集体荣誉: 市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性学校。 市校本培训先进单位。 市教育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 市教育系统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市教育工会交谊舞大赛优秀组织奖。

宁波市第二届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宁波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宁波市心理健康和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2年,学校完成了由省级综合高中向省二级重点中学的转变,学校的档案管理也上了省二级水平。

2月25日起,全校师生中餐由市天天快餐和飘香快餐供应。

3月14日市教育局陆久广等六人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评估组来我校评估。评估后认为,我校的校园网建设在直属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4月9日市区语文、化学教坛新秀评比在我校举行。 4月18日宁波大市青年教师物理教学大赛在我校举行。 5月上旬我校承办省第五届美术教育年会。

9月9日林金妙校长被评为市首批名校长,受到市政府、市教育局的表彰。 9月12日柳州三中一行14名教师来我校听课参观。

9月20日宁波电视台采访我校的教育教学、劳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并采访了林金妙校长。

10月17日省教育厅督导由市教育局督导胡审严处长陪同来我校评审省二级重点中学。

34

10月22日辽宁省新滨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宋思来局长一行六人来我校参观。

11月12日省中学劳技教学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省教研室施志良、市教研室丁耀芳及全省各县市劳技教研员、劳技教师共250余名同志参加了会议。戴高潮副校长作了我校劳技教学工作经验介绍。

11月20日工会组织扶贫救助送温暖活动,全校教师为贵州贫困居民捐衣物共1063件。 12月2日大市化学高考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俞朝晖老师作了“2002年高考试题分析及2003年迎考对策”的报告。

12月5日,以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大申为组长的省二级重点中学评估组受省教育厅委托来我校复查(组员:黄鄂生、胡审严、林正道、宋家祺、庄允吉、蒋能康)。上午听取林金妙校长自评汇报,察看校园、查阅资料。下午进行访谈、汇总分析、反馈。最后认定:我校以42项达标,3项基本达标的优秀成绩通过省二级重点中学的评估。

12月23日,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250余名代表来我校参观劳技作品展览。 下午由市教育局何淑敖处长陪同市档案局董局长一行四人来我校评审档案省二级,校人事处周勤老师作自评报告,最终以93.5分的好成绩通过档案省二级复查。

是年,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从抓教研组建设入手,要求各教研组加强规范和创新,定期检查教学和听课评课,提倡教研活动课题化,依靠学科组集体力量,探索“减负增效”的教学模式。教务处对考试组织工作做了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考前纪律教育和监考教师职责培训,采用了年级内打破班级顺序,用电脑排列考生座次的办法,有效地遏制了作弊的现象,也有利于平行班之间成绩的比较。2002年,高考成绩又创佳绩,高考上线率达98%,本科上线率达64%。报考美术专业的74名学生中,有38名被中国美院录取,其中楼文青同学的美术高考专业成绩在近万名考生中名列全省第一,创我校美术教学史上最好成绩。

学校配备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在宁波市各学校中居领先地位。校园网络中心建成拥有120多个结点的100M局域网络系统。所有办公室都配有电脑,联入校园网并宽带接入Internet,学校的CAI制作室配备了扫描仪、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影、摄像机、刻录机、打印机等全套课件制作设备。

设置在我校的江东劳技中心迎来了辉煌的一年,八月份,劳技中心承办了“金海缘”杯宁波市首届中小学生陶艺制作大赛。来自全市十几所中小学的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比赛。经过两天四场预赛,五十名同学获得了决赛资格,在获奖的十件作品中,我校学生的作品占了八件。

下半年,学校又承办了浙江省劳技教研工作研讨会。戴高潮副校长向大会介绍了我校劳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