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滨海新区空间布局发展对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2 17: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 要

关键词:乳山滨海新区;区域一体化;空间规划

区域空间布局是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跨地域性经济区的蓬勃发展,使得规划不再只局限于一个镇区,而是扩大到城市与城市或镇区与镇区之间。因此,区域空间规划已成为相关地域的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

乳山市滨海新区是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的先行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不仅如此,乳山市滨海新区还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与韩国、日本等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区内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等适合区域合作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乳山市滨海新区区域空间规划对策进行重点研讨。

本文对空间规划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讨,通过对滨海新区现状的综合调研,对滨海新区在空间协同、产业分工、交通格局、资源统筹、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希望可以给该区域或是其他有相似情况的区域空间规划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参考。

I

Abstract

Keywords: Rushan Binhai New Area;regional integration;space planning

Regional space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planning,a produc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a key factor to guide regional development.Due to cross-regional issues,it makes planning no longer belonging to the town only,but extended to city to city ,even as well as town to town.As a result,regional space planning is becoming a subject for more and more planners,government and various circles of society.

Locatio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 peninsula,Rushan Binhai New Area is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Shandong Province,which has the most powerful,highest level and largest region gathering industrial strength in Shandong Province even the eastern area.It also has regional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laying solid basis for its development, such as grea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strong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relatively consummate traffic system. 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spatial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of Binhai New Area. The paper does a research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broad and at home about space planning. Through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 in space cooperation, industry division traffic pattern, resource plannig,ecological environment,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Binhai New Area planning layout.It hoped that the paper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to space planning of this region or similar ones.

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 论 ....................................................... 1

1.1研究背景 ...................................................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

1.2.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 1.2.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 1.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7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8

1.3.1研究的目的 ........................................... 8 1.3.2研究的意义 ........................................... 8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9

1.4.1研究的内容 ........................................... 9 1.4.2研究的方法 .......................................... 12

第2章分析 ......................................................... 13

结 论 ............................................................. 39 参考文献 ........................................................... 51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权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 谢 ............................................................. 54 个人简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第1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

乳山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名列全国百强县50位,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渐完善,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城镇化质量高,城镇化质量指数为80%,居民生活指数位列第4为,其他重点指标在山东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具备构建休闲旅游样板区的条件,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明显。随着银滩新城区、海湾新城、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沿海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海洋经济效应凸显,发展潜力巨大。

《乳山市滨海新区空间布局发展对策研究》属于自行命题。乳山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乳山滨海新区是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有利发展机遇,是乳山市推进“南部提升”战略和威海市实施“一体化发展”布局的主要载体板块。本课题基于海洋大开发的国际背景,以海洋经济为主体,旨在通过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推动威海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强国的国际地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空间的概念及理论

17世纪社会哲学家笛卡尔创立了空间概念,物质的可分性是无定限的,没有不可分的原子存在,也没有任何虚空。[1]笛卡尔结束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两千年的时间里将空间和时间作为范畴以便于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分类和命名的传统,奠定了数学在空间认知中的地位,创立了成熟的空间概念。同时,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也为以后基于二元论的空间理论及建筑认知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提出了一种关于空间的社会生产的理论,其核心就是社会生产和生产行为的空间化,即(社会)空间是(社会的)产品。他认为物质(自然)空间正在消失,任何一种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特有的空间。[2]社会空间包含着生产关系和再生产关系,包含着劳动力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并赋予这些关系以合适的空间场所。空间的生产的核心知

1

识是对社会生产过程的解读与揭示。它包含三个方面:空间的表象(Representations of Space)、表象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和空间的实践(Spatial Practice)。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存在空间”。他将建筑空间定义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并提出了至少可以分辨出来的五种空间概念: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人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存在空间”概念的内涵在于将建筑研究同人的存在属性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他在《场所精神》(GENIUSLOCI)--书中,重新定义了“存在空间”,就是指环境方面人为形成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image)。[3]

(2)区域空间规划的概念和理论

“区域规划”一词被广泛使用,但是,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含义。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在使用本词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以不同的定义。

霍尔(P.Hall,1985)提出,区域规划是一项普遍活动,是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实现预定目标,它的成果就是形成书面文件,并适当地使用统计方法进行预测、数学方法进行描述、定量评价及说明规划方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图解,还把区域规划叫做物质环境规划(physica plan)或者空间规划。

彼得(Peter.Zaremba,1986)指出,区域规划区域规划作为整体物质的规划,“是建筑在科学原则上的组织空间艺术,是一种可恢复的空间秩序,能够形成令人满意的美的环境和通过技术措施创造新价值的“实用艺术”。

普列姆昌德(Premchand,1989)提出,区域规划包括财政规划和实体规划两部分,是指对社会目标进行规划和达成目标所需的自然、人力和财力资源进行动员规划,“规划编制是行动的预测过程,实现目标的手段,对社会全部物质进行充分利用的一种艺术”。

胡序威(1998)指出,区域规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

区际规划(inter regional planning)和区内规划(intra regional planning),区际规划即在各有关区域之间进行分区规划,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者区际分工协作问题。而区内规划是对某特定区域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内部协调统一规划,既包括该区域的国土建设规划,也包括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建设规划”。

霍兵(2002)提出,空间规划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政策的地理表

2

达。

段进(2006)指出,国家空间整体规划是对一个国家疆域内的空间被利用

的整体协调发展,对资源合理利用、建设要素综合布置和人居环境全面优化所作的系统规划和布置。

王金岩(2010)提出,空间规划是以动态演化着的国土空间作为基础,以此探讨地域的特征和规律,协调人与国土空间之间的关系,对国土空间的演化提出各种层次策略,并付诸实施及进行管理的过程性活动。

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平衡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是一种理想而已,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地向其他地区进行传导。因此,应当选择特定的某个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此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造力的行业和部门,这些行业和部门就是经济增长的增长点和增长极,然后对外扩散,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根据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理论,增长极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心、空间节点(即城市),它可以通过配合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扩散效应带动其腹地的经济增长。该理论主要与处于较成熟阶段的经济现象相联系。这样简单易懂的理论被很多国家用来解决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因为其具有其他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对社会发展过程描述的更加真实,切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有利于根据规划制定中心城市;第二,注重创新,切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第三,该理论提出了很多便于操作的有效措施,容易被规划者理解运用。因此,增长极理论是进行区域空间规划坚实的理论基础。

J.R·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是在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上进行拓展,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其核心区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即经济发达的区域,而边缘区则是指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其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弗里德曼把增长极模式和各空间系统发展相结合,同时将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要素融合到经济发展之中,其理论完全符合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该理论在实践中表现为城市之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等级差异,以及区域相互之间存在垂直分工。该理论从产业发展和空间演变相结合的角度建立起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核心边缘理论还对恰当处理城市与乡村、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关系有着引领发展的重要实践意义,因为它能够具体说明是哪些地区支撑着经济增长,是哪些地区在发展中处于滞后的状态。于此同时,该理论还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空间结构、旅游区及其规划、都市圈规划等方面。

3

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来维持新的平衡,控制可能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限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相比于传统的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更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共同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对于区域而言,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城市、城乡、省域乃至国际制定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区域空间规划才能够使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协调发展,才能有效有力的推动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

除了上述理论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空间规划理念对于本文写作起到支撑作用,分别是:协商规划理念,其对于目前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进程差异较大等情况,该理念大大降低了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引起的各种利益冲突,并制定了能被广泛认同的秩序,这不仅可以使得规划顺利进行,还大大提升了制定好的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对团结各区域并肩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理念,该理念提出规划应该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文化、生态需求的“加油站”,因此规划应该以人为本,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要求;导向型规划理念,通过调查研究各区域人们 的实际需求,并以这些需求为规划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即以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导向,通过对问题研判,对需求进行分析、对目标进行预测,提高规划的可行性;规划应变性理念,是指在规划中存在着多边的位置环境,为了正确处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以及在未来实践过程中的适应周边不断发展的环境的能力。以上理念目前尚未被明确定为一种理论,但它们对于木文的撰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借鉴其精华作为对空间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

(2)城市空间的概念及理论

1957年,情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居伊·德波与艺术家阿斯杰·乔恩一起,通过将巴黎城市地图的碎片、手持军刀的士兵、邮票和文字拼贴在一起,完成了名为“裸露的城市”的心理认知地图,试图通过这种蒙太奇方式的运用来展示巴黎某些现存区域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倡导一种对环境的新的感知方式--认知地图。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并提出了五大城市意象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4]

由情境感知的研究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空间句法理论的产生,由比尔·希利尔及其领导的小组首次提出并使用。1984年,比尔·希利尔和朱丽安·汉森在其著作《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建筑与居

4

民点空间组织的句法理论。

空间句法理论认为,建筑及城镇的空间布局会对人类活动、社会交往的方式及强度产生很大的影响。[5]也就是说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建筑、聚落、城市、景观等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直觉体验的空间构成理论和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回归到空间本身,以空间作为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其与建筑、社会、认知等领域之间的关系。所谓量化描述,是指空间句法在基于关系图解的基础上,通过基于拓扑计算的形态变量,来定量地描述构形。其中最基本的参数有五个,即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和可理解度。

交通方式是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空间重要因素。施益尔弗(Schaeffet,1975)和斯科勒(Sclat,1975)认为,城市形态的演变经历了由最初的“步行城市”到后来的“铺轨城市”直至最终的“依赖汽车轮胎的城市”的过程。[6]由于交通方式的简单和交通工具的匮乏,人们不得不聚集在一起,从而有了最初的城市形态;同样在“依赖汽车轮胎的城市”时代到来之前,城市形态必然是紧凑的。随着主导交通方式的日益现代化,城市人口空问将不断向外扩展并呈现环状或星状的分布规律.城市空间是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各种“城市流”来反映的,而交通通道正是人流、物流的物质载体。

产业与人口的理论研究散见于新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克鲁格曼(Krugman,1991)根据工业生产的分布,提出了“核心-边缘地区”理论。[7]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工业区位的选择依次取决于运输成本、劳动成本和聚集经济三个因子。[8]

在西方国家,20世纪早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问题。经济区位理论深入地分析了各种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对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并模拟了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或城市土地再开发的最佳时机和强度。认为系统性留置城内土地而不予开发如蛙跃式发展、蔓延式开发等,可能是城市土地利用市场高效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土地投机可能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贡献,D.Capozza和R.w.ttelsley发现城市增长对土地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将士地经济地租理论用于城市地域形态的研究,在引入交通线路、贫富聚集、重工业影响、市郊住宅区等因素之后,出现了“同心环模式的交通影响变形”、霍伊特的“扇型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等模式。

(3)城市空间制度层面研究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经历了从直觉形态到制度层面分析。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零售业重心向郊区转移之后,从1992年至1997年,作为城市集

5

散功能主要体现的批发业在郊区的增长速度也比城市中心要快6倍。美国经济学家和城市学家安东尼.当斯(Anthony Downs)在其《美国大城市地区最新增长模式》(New Visions for Metropolitan America)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理论,其主要含义为1)中心城市以外地区人口的增长是郊区化的特别形式,它包括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2)低密度的在城镇边缘地区的发展;其特点是低劣的用地规划,消耗土地,依赖于小汽车交通,建筑设计不顾周围环境。[9]

为解决城市蔓延的问题,之后出现了以戈登、理查森(Gordong and Richardson,1997)为代表提出的“紧凑城市”理论,紧凑城市是高密度的、功能混用的城市形态。[10]

90年代初,geoff Anderson提出了精明增长,即是一项将交通和土地利用综合考虑的政策,促进更加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选择,通过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将居住、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在一起,并将开敞空间和环境设施的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11] 新区域主义理论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心思想是通过灵活的政策网络倡导区域的整合和发展的协调。[12]新区域主义观点认为区域政务和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各级政府或部门间的灵活协作来解决部门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问题[13]。新区域主义理论对解决目前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管理方式的缺陷下产生的规划冲突[14]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发展动态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作为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机理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正在成为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变化研究的新动向。国外的主要模拟方法根据Dawn C. Parker(2003)划分为基于数理方程的建模、系统动力学模型、统计分析模型、专家模型、进化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综合模型和基于主体的模型8种类型,目前常用的主要模型有CLUE模型、EuClueScanner模型以及Metronamica模型等。

1.2.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陆大道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生长轴理论进行了细致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总结出他们中有益的基础成分,并充分借鉴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国土开发经验,把“点”、“轴”要素组合在同一空间中,以此提出了“点轴增长理论”。其中的“点”指区域中

6

心城市或者具有中心城市功能的次级中心城市,是社会经济、人口等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其中的“轴”则是在一定方向上由之前提到的“点”所形成的相对比较密集的人口和经济带,“轴”的主要作用就三连接“点”。由此可见该理论的核心是:点上所集聚的社会经济客体,通过一些重大基础设施连成一个有机空间结构体系。该理论目的在于发展各级中心,并在各个等级中心之间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增加建设,为点轴发展格局向网络化格局演变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理论在目前是区域空间规划和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其指导意义就在于其不仅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效应,能够实现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中心”作用,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历史相对国外来说较短,在理论研究方面则与国外显然有着本质的不同,现行的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与计划经济时期。[15]80年代初期至末期,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模式和特征等方面的归纳和总结上。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地理学者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武进的《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1990)和胡俊的《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1994)这两部著作最具代表性,分别从纵横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从形态、特征到演化机制的问题。[16]此外,胡华颖的《城市、空间、发展---广州市城市内部空间分析》一书,堪称国内第一本以单个城市为对象进行的内部结构实证研究成果。作者一方面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功能组合结构、用地强度层次结构和三维形态因子分析,刻划出广州城市内部的物质空间组合特征;另一方面利用更多篇幅从工业空间、交通空间、社会空间以及感应空间等多角度入手,对广州城市内部经济空间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研究,旨在寻求城

[17]1994年以来,市空间演变规律。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领域:

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新区域主义理论,学者在新区域主义视角下开展了都市圈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研究。[18,19]据统计,仅1997年——2001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市区总面积由35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9万平方公里,有些城市的面积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数倍。[20]新区域主义对于空间规划体系的协调与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7

1.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国外的城市发展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城市化仅用了60多年就完成了国外200多年才完成的规模。然而从国内外的发展来看,中国必须看到中国的资源限制,中国人口近年来爆增,接近14亿人口,占全世界70亿总人口的20%。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中国来说,城市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之前的数十年,中国因为地大物博,由此建空城、先建后拆的浪费工程、交通拥堵,形象工程追求GDP等现象导致高房价、雾霾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城市不再是建设的问题,而是一个面对着资源、环境、民生等诸多因系的管理问题。

国外的城市发展速度是呈n型,其人口结构有着极其严密的发展标准和管理,而国内的人口正呈老年化和出生负增长趋势,相较于国外的人口密度,国内的城市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所以国外的理论可以参考,但绝不能照搬,但国外所用的模型工具是可以借助研究环保低碳、公共资源均衡化、宜居、宜业、均衡化的新城镇承载力。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的目的

通过研究希望实现以下几个目的:

乳山滨海新区虽然整合了乳山199公里的海岸线资源,但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方面,没有形成无缝衔接、多轨合一的发展目标。研究“一带一路”、“蓝黄经济”、“中韩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力度不够,在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等方面没有实现大突破。对已制定的专项规划,没有逐一制定实施细则,没有做到跟踪分析、监督检查,真正确保各项规划落实落地。

1.3.2研究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有两个,一是理论意义,一个是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全世界有一般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地方,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四分之三。2000年中国大陆沿海省份以占全国16.75%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廓41.9%的人口,创造

8

了全国72.5%的GDP。中国大陆沿海的56座城市中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15座,人口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60.5%。沿海地区是人类聚集区,人口、产业以及各种经济要素向沿海聚集已经成为趋势。但并不是沿海任何地区都具备形成现代产业和城镇密集带的条件,沿海地区只能在有港口、有城市发展条件的地方进行点状开发。乳山市具备宏观发展背景,具备劳动力、土地、技术等潜在经济优势,具备科技和制度创新潜能、扩大发展空间和扩大投资的环境容量等。

因此,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就在于,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乳山滨海新区空间布局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对空间布局发展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能进一步丰富空间布局发展规律研究成果。

(2)实践意义。

规划建设乳山滨海新区,是构筑胶东半岛网络型空间结构,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东北亚经济区中地位的需要,是彰显乳山市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核心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需要,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需要。本课题通过研究乳山市滨海新区空间布局发展对策,希望能为乳山市紧抓国务院关于批复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和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有利时机,建设山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承接辐射带动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研究的内容

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对山东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意义重大。是年3月,威海市又制定了《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乳山市处于“一核一带三组团”的总体发展格局的一重要组团。2012年威海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以前瞻的思维和宏观的视野,站在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量,谋划了“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城市空间格局,描绘了一体化大威海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乳山滨海新区作为威海实施“一体化布局”战略的六大板块之一应运而生。乳山滨海新区包含乳山市的全部海岸线,包括白沙滩镇、海阳所镇、徐家镇和海湾新城四部分,规划面积349平方公里,在原银滩党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了滨海新区党工委。

规划建乳山滨海新区,威海和乳山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产城

9

融合、工业带动”的目标定位,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人口聚集、机制理顺等方式,将乳山滨海新区建设成高端产业聚集区、幸福宜居养生区、休闲旅游样板区、城市发展中心区和中日韩合作先行区。

本课题分4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结合乳山的历史、自然环境、产业优势、经济发展状况等背景,分析建设乳山滨海新区的意义。建设滨海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需要,是威海市域一体化布局的需要,是乳山市打造经济发展主阵地的需要。

第二部分是对乳山滨海新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弄清区域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乳山滨海新区以原银滩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建设,但是发展思路截然不同。在优势方面,规划区域在银滩旅游度假区(白沙滩镇)的基础上,向东、西和北部延伸,整合了海阳所镇、徐家镇、海湾新城后,区域面积扩大四倍之多。这样有利于资源统筹、产业优化布局。在产业布局方面,能够根据产业基础和项目特点布局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海岸带利用方面,囊括乳山绝大部分海岸线,能够一体化布局,在原来“五纵二十横”的交通网络基础上,能够与乳山港紧密对接,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劣势方面,承接银滩旅游度假区发展旅游业的老路子,工业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主要靠传统房地产业,即使近年来大量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但是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此外人口集聚能力有限,除了周边村常住人口外,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旅游度假型人口,发展工业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产业工人、技术等方面比较匮乏。

第三部分是对乳山滨海新区空间布局提出改进建议,从规划目标、规划定位和规划重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四部分是滨海新区空间布局发展规划实施对策。站在政府的角度,从政策扶持、税收金融等方面,提出实施对策,并最终形成结论。

本文的基本框架如图1-1所示。

10

乳山市滨海新区空间布局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背景 绪论 国内外现状综合分析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乳山市概况 乳山市滨海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乳山市滨海新区概况 乳山市滨海新区空间布局现状分指导思想 规划原则 乳山市滨海新区空间布局规划建议 规划目标 功能定位 规划重点 逐步建立综合管理机制 完善政策扶持保障措施 乳山市滨海新区发展实施对策 完善财税体制的对策 强化对外开放合作力度的对策 提升服务功能的对策 加强组织领导的对策 11

图1-1论文框架

1.4.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综合吸取区域经济学、社会管理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坚持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对本课题进行全面研究。

(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了解区域规划的历史进程及研究现状,获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拟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同时还对空间规划相关内容进行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为本文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理论与实证结合法 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国内外典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对滨海新区空间规划具有建设性和实用性的意见对策。

(3)实地调研法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工作掌握如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生态与环保、经济现状,产业园区建设、城镇群规划、城市化进程等成滨海新区现状基础资料,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基础。

(4)综合分析法 笔者从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等角度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空间规划状况。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k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