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4-17 20: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

(学号:101855220 姓名:王兰指导老师:赵悠)

摘要: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

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在探讨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形成初期的几大特征,并提出了笔者的发展想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区域经济 目录:

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战略地位

2.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3.发展定位 4.空间结构 5.发展目标

二.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1.工业发展目标

三.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护措施 1. 深化改革,突破行政体制障碍 2.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3. 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 4.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5.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体系 6.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 7.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五.总结

引言: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 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土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2005 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 总量3999.8 亿元。(见图1)。 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战略地位

1.1处在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和由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是“中国弓”的发力点。

1.2“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

1.4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地位。2005 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总人口、GDP 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31.1%、51.2%和61.3%。 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2.1、优势分析

2.1.1良好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平原占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水热匹配较好。

2.1.2相对较好的资源基础。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

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1.3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

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 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2.1.4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

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 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 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2.1.5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

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其中 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2.2制约因素

2.2.1工业化水平不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 2.2.2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产”比重较高;“二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2.2.3行政体制分割严重。导致各自为政,市场分割、相互封锁和贸易壁垒 等普遍存在。

2.2.4观念和体制障碍。影响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内陆意识较强,国企改制任务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2.2.5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2.3发展机遇

2.3.1经济全球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2.3.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

2.3.3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 2.3.4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 2.4面临的挑战

2.4.1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

2.4.2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赶超带来的挑战。

2.4.3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引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 3.发展定位

3.1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重要增长极。 3.2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3.3中部崛起的首位城市圈和重要战略支点。 4.空间结构 4.1圈层结构

根据首位中心城市武汉市对周边地区城镇和产业的辐射强度与吸引力大小,采用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将武汉城市圈及周边腹地分为以下三个圈层:

——核心圈:50~80 公里。包括武汉市主城区、武汉主城区周边四区政府驻地、鄂州市、

黄冈的黄州区、团风、黄石市区和大冶市区,孝感的孝南区及汉川市。

——紧密圈:80~150 公里。包括核心圈以外的咸宁、孝感、黄冈所辖的大部分县(市),以及仙桃、潜江、天门三市。

——辐射圈:150~300 公里。以武汉为核心,西到宜昌、荆门,西北到随州、襄樊,北至信阳,南到岳阳、常德,东到安庆,东南到九江。 武汉城市圈的圈层结构(下图) 年份 城市

2003

2007

2010

2015

2020 武汉

387.5

419.0

443.7

486.8

532.0 黄石 92.8 98.9

103.5

111.6

120.0

鄂州 39.4 43.1 46.1 51.3 56.8 孝感 31.2 36.3 40.6 48.6 57.8 黄冈 35.8 40.5 44.3 51.3 58.9 咸宁 27.4

31.2 35.0 41.7 49.5 仙桃 33.1 37.7 41.5 48.5 56.3 潜江 32.0 36.2 39.6 45.8 52.7 天门 24.7 34.0 38.0

44.5 51.2

4.2区域空间结构 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核。武汉主城区。

——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5.发展目标

——活力的城市圈。经济增长又快又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快捷的城市圈。建成快捷的城际交通,城际间实现可达、通畅、迅速。形成一小时城市圈。

——安全的城市圈。建成完善的灾害监测与防控体系,包括自然灾害和疾病防控等。 ——生态型城市圈。建成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 。

二.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1.工业发展目标 到2020 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工业结 构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运行高效、布局合理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并 成为我国中西部工业总量和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体目标为: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4%,2011~2020 年为12%。

——工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工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0 年培育70 个在全国居前三位的拳头产品,30 个国家级名牌;销售收入50 亿和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分别达20 家和7 家。 ——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2010 年初步建成较规范的技术创新、研发和创新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12%,2020 年达18%。

——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5 年5.75 吨标煤基础上,2010 年降至5.0 吨标煤,2020 年达4.0 吨标煤。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充分发挥。 三.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武汉城市圈面临的现实问题是: 一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规模明显偏小,而且50%以上是贫困区,竞争明显处于劣势; 二是从GDP规模来看,武汉城市圈还在城市圈的起步阶段,是城市圈的单中心阶段,与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中城市群等中部城市群的竞争不具优势;三是产业基础虽好,但同构严重,9个城市还在进行对抗性竞争;

四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虽初具规模,但网络体系尚不健全;

五是市场壁垒和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

六是经济的外向性差,商品内部流通紊乱,区域间流动没有体现武汉的中心区位优势; 七是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国有经济比重依然比较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比较明显,计划经济的思想依然弥漫在武汉城市的上空,使武汉的区位优势变成制度劣势;

八是投资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对国资、外资和民资大企业有明显的改善,但对大量中小企业改善不明显;

九是生态和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够。 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护措施 1.深化改革,突破行政体制障碍

4.1.1突破行业分割局面,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在物流、旅游、生态环境等涉及部门多、资源分割比较突出的领域,成立区域性的综合管理委员会,由政府承担协调职责。

4.1.2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

4.1.3克服行政区划中的突出矛盾。对明显影响资源配置、阻碍一体化发展的行政体制分割问题,要本着积极探索、稳妥推进的精神,分阶段调整。 2.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4.2.1及时出台明确企业自主经营、鼓励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管理条例和地方法规。

4.2.2逐渐淡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政府职能限定在“清障、规

划、引导、协调和搭台”五个方面。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圈 域性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组织能力,推进企业跨区域合作和 流动。

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

4.3.1目标。经济外向度从 2004 年的12%提高到2010 年的21%和2020 年的36%。 4.3.2措施。以建设武汉外资密集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圈对外开放水

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实现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机电、轻纺产 品为主转变;重点加快汽车及其零部件、IT 产品、船舶、服装、医药化工、特 色农副产品的出口基地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 资。 .4.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制定促进城市圈产业分工、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 经济、产业转移,以及推进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各项诱导、鼓励政策,包括投资、 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建 设中的出让股权,以及BOT、TOT 等现代融资手段;税收政策方面的“属地征收、 利益共享”和税收分成政策等。 5.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体系 4.5.1一级管治:监督型管治

管治范围主要包括水源保护区、各种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防治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省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实行强制性监督控制,地方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对区域生态绿地的“绿线”、水体保护的“蓝线”和基本农田的“黄线”加以保护与控制,并实行跟踪监督。

4.5.2二级管治:调控型管治

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区域,如重点开发区中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包括 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由省政府通过规划、指引、仲裁等调控手段进行管

治,地方政府既要为这些战略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发展指引(如适宜发展的 产业及用地规模),又要防止其发展偏离区域发展整体目标,对与区域主要功能 矛盾的开发和可能导致相邻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调控。 4.5.3三级管治:协调型管治

主要是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区以及行政区域接壤区。 由省政府通过规划、指引、协商等手段进行协调性管治。重点协调相邻城市在用 地功能布局上的和谐相容;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的衔接和统一选线;水运 航道的疏浚、建设;各种运输管道和管线的选线、布局、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 衔接、协调与共享;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有特殊负面影响的项目选址;以及涉及 到城市防灾与安全的工程建设行为。 6.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 4.6.1尽快制定《武汉城市圈区域开发与管理法规》和《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合作条例》等。

4.6.2积极构建城市圈统一法制平台。凡涉及城市圈发展中必须实行地方立 法的项目,经圈内各市充分协商,由省人大或省政府行使立法程序。

4.6.3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执法机制。积极强化监管部门责任,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4.6.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整顿和清除各种有形无 形的区域性市场壁垒。 7.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4.7.1建立决策机制。组建武汉城市圈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定期工作 会议制度。

4.7.2完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圈内城市党政领导及部门间互访,扩大干部交流,建立和完善联席会制度。

4.7.3强化落实机制。一是强化落实主体。对领导小组形成的决策由各部门

组成工作专门班子制定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强化武汉城市圈办公室的督办落实 职能。二是搞好跨市重大项目的策划与论证。三是建立城市圈建设专项基金。 五.总结 武汉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政府等多种动力机制共同驱动的结果,在现在这个快速化都市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完善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努力发挥其在湖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 六.谢词 感谢赵老师的辛勤指导以及在我写作期间给我极大照顾的朋友。 参考文献:

胡彬,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网络化发展内涵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柏程豫、沈玉芳,“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甘德安,武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 王兰 2013年6月8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