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1 0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册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一、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领域 (1) 数与运算:

包括:第一单元“乘除法” 第四单元“乘法” 第六单元“除法”

在第一单元“乘除法”中,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第四单元“乘法”中,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第六单元“除法”中,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 常见的量:

包括: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第七单元“年、月、日”

在第三单元“千克、克、吨”中,学生将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探索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第七单元“年、月、日”中,学生将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会判断简单的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认识星期,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能解决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空间与图形”领域

包括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周长”

在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学生将在搭立体图形和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用4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在第五单元“周长”中,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根据周长的意义,测量或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度量、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的知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3、“统计与概率”领域 包括第八单元“可能性”

在第八单元“可能性”中,学生将通过实验或游戏,进一步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结合经验,通过实验操作,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与同伴交换想法。

4、实践活动

包括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二)、生活中的推理。

在“搭配中的学问”中,学生将体会有序思考问题的重要性;能运用实际操作、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简单的搭配;能运用符号表达一些事物,体会符号的简洁性;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交通与数学”中,学生将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在“时间与数学”中,学生将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和统筹思想,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验“观察特例——归纳规律——举例验证——尝试说明理由”的过程;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体会数字在现代生活中的用处;体验实验的过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在“生活中的推理”中,学生将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能运用列表整理信息,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

◆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关注计算教学,进行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班里学习落后的学生或者课堂常规不好的学生,专门制定表格《我的数学在进步》表格中分星期一到星期五五格,每天都从上课表现和作业情况加以评定,有笑脸,平脸,哭脸,为三个等级,由老师评定。给这些学生请一个小老师。小老师关注他们的作业情况,并每天加以评定。表上有爸爸妈妈的话和家长签字,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这一周在学校里的表现。并对孩子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进行说明,更有利于教师对学习情况的了解。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持之以恒,教师强化检查。

5、加强课堂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一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需要多少钱(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 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 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 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一(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教材第7页第7、8两道综合性较强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火车练口算。教师用口算卡在全班开火车做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练习,抽查学生对此口算的方法是否掌握。

2、教材第6页第1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3、教材第6页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或“=”,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材第6页第2题。 2、教材第6页第4题。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教材第7页第6题。 2、教材第7页第7题。

(1)引导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题意。 (2)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检查交来的钱数对不对? (3)列式解答。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学会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还要积极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材第7页第8题。

(1)创设情境:求教师和同学们共80人去参观科技馆,怎样租车合算? (2)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3)小组学习,共同研究设计方案,然后汇报交流。

(4)组织学生从“省钱”的角度讨论“哪一种租车方案最合算?”

2、教材第7页第5题学生独立作业。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参观科技馆(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 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 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

一包糖共80块。

分给2人,

平均每人?? 人 数 2 4 8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 80÷2 = 植 树(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 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 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 × 3 24 × 2 26÷2 26 × 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二(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发展学生运用除法口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练习。

教学难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妈妈到超市采购了很多物品。(出示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1、学生从图上了解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2、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信息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教材第12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3、教材第12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12页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反馈。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复习(7)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一群同学一起到科技馆参观(出示相关的数学信息)

1、学生找数学信息:每张门票8元,一共花了80元。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一共有多少名同学?80÷8=10(人) 3、变幻信息及问题:每张门票8元,10人一共花了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答:8×10=80(元)

5、观察“80÷8=10”和“8×10=80”这两个算式,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三个数8、10、80,用8和10相乘得80,用80除以8得10,用80除以10就得8,乘除法运算刚好相反。 2、根据以上规律尝试写出几组相关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3、教材第12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教材第13页第7题:填表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交流订正,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教材第13页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 2、教材第13页第5题。

独立完成。你是怎样判断两个算式的大小的? 五、作业:作业本的作业。 教学反思:

测试一A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测试一B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二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人同样的立体。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搭一搭(8)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拓展应用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 2、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三(9)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和辨认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猜一猜、搭一搭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今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点,不仅要考察谁会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丛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题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后,再做判断和选择;组织交流。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搭一搭、看一看,再连一连。

3、第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组织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吗? 教学反思:

测试二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三 千克、克、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5课时

有多重(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⑵、掂一掂。⑶、估一估。⑷、找一找。⑸、猜一猜。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2、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有多重(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18 t =( )kg ( )kg = 6 t 2、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2、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四(13)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kg=( )g 4吨=( )千克 6000 t =( )k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14)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 学生独立解决。

(3)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测试三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四 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难点: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购物(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7×3+4 8×6+3 5+2×8 2×6+5 4×9+6 3+6×7

3、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去游乐场(1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3、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乘火车(1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 4 × 6 + 3 7 × 5 + 4 8 × 6 + 3 9 × 7 + 5 3 × 6 + 6 9 × 2 + 7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四、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0 × 5 = ?(1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

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几?任何数减0都得几?那么你们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如: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4、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3 × 5 = 15, 2 × 5 = 10, 1 × 5 = 5, 0 × 5 = 0, 5、算一算

0 × 5 = 7 × 0 = 0 × 26 =

你发现了什么?

6、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7、试一试: (1)130 × 5 =

1 3 0 13 × 5 = 65 1 3 0 × 1 5 130 × 5 = 650 × 1 5 5 0 5 0

(2)402 × 3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2 × 3 = 6, × 3 1200 + 6 = 1206。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40 × 2 302 × 5 15 × 3 25 × 4 204 × 2 320 × 5 150 × 3 250 × 4 2、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3、在○里填上“>”、“<”或“=”.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4、 100 — 23 × 3 14 × 6 — 28 75 + 25 × 4 (34 + 56)× 7 (20 + 80)× 3 20 + 80 × 3

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买 矿 泉 水(1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还可以怎样算?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四、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实践活动(20)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3、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独立操作、实验和推理活动中得到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一堆黄豆的数目是多少。 教学设计:

一、揭示实践活动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玩数黄豆的游戏。老师为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堆的黄豆,请你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数一数这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二、猜一猜

想一想这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数呢? 1、学生猜测黄豆的数目。

2、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自己数黄豆的初步的设想。 三、实践活动

1、宣布实践活动要求:

(1)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数黄豆

(2)纪录本小组的实践方法,每小组至少有两种方法。 (3)需要什么工具可以向老师借用,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4)讨论交流要求声音要轻,本小组组员能听见就行。 2、学生以4人为单位开始实践活动。 四、交流与汇报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数黄豆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对每一小组进行奖励——一种方法一颗五星,对于能清晰叙述本组活动过程并说明是运用什么数字方法来解决碰到的问题的小组给予特别奖励——多加一颗星。

2、交流与比较。全班交流完毕后,引导学生对所有方法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哪些方法,为什么。

学生的方法除了书上的分、抓、量、称集中外,还可能会有1先数出50粒或100粒堆成一小堆,再把整数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方法,最后用每小堆的黄豆粒数乘堆数黄豆的粒数;2将全部黄豆平摊在桌上,将其分为若干等份,数出其中一份有多少粒,再与份数相乘;3一粒一粒地数,不管学生的方法是简是繁,得出的结论是否精确,教师都应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法。 五、活动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的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 1、通过今天的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 2、通过今天的活动想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五(2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位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练习五中的习题分类为4个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巩固深化知识。 4、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并欣赏数学的形势美。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的数学课有这几个学习环节,你们对哪个环节最感兴趣? 二、摘苹果

1、第1题,全班一起摘苹果。

2、第2题和第10题分男女两队做摘苹果比赛的游戏,看哪一队摘得又快又好。 三、估一估

1、第4题,学生先独立思考,改正错题,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发现问题的。 2、第8题,先让学生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接近圆中的数,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3、第11题,学生用估算或计算的方法比较出得数大小后,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因数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要大。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时,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森林医生

创设情境:数学森林里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同学们做一回森林医生来帮他们诊断病情、治疗疾病。

1、学生分同桌二人医疗小组共同诊断交流病因、制定诊疗方案。 2、全班交流:说一说病在哪里,应该如何治疗? 五、有趣的算式 1、第5题

(1)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根绝算式的特点学生独立继续往下写3道题。 (3)引导学生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明白像这样有趣的算式组还有很多。 2、第9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结果。

(2)全班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启发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组织学生观察次数的特征,并根据其中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几道算式。

六、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和估算,还欣赏了两组有趣的算式,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22)

教学目标:

1、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3、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教学反思:

测试四A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测试四B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期中测试A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期中测试B

教学目标:

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

五 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难点: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