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济南市教案评比一等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4 2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年级一班传统文化教案

全册备课

教材分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设计了十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十组教材内容。依次是:蒙书诵读、诗歌诵读(一)(二)、传统节日、书法名家、绘画名作、齐鲁名人、名胜古迹、政治人物、宫殿园林。

每课教材包括课文、解析、日积月累、故事链接、拓展活动、自我测评。 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课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2.把传统文化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3.和家长联系,共同督促学生学习。

4.平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善于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十个单元,分上下两学期学完,每学期五个单元。共十六篇课文,每课约1课时,共16课时。复习一周,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教材分析: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最初的蒙学教材是为了满足皇室及仕宦之家子弟识字教育的需要而编写的,在皇室和仕宦之家私传。汉以后,开始走向社会,成为供大众使用的国民教材。从周秦至民国,两千多年来,无数的名家巨匠编纂了大量蒙书。《中国传统蒙学书目》收书达一千三百余种,而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古代各类蒙学书目已多达二千余种,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太公家教》节选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尊师语处事方面的启蒙教育;《增广贤文》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交友和修养方面的启蒙教育;《治家格言》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勤俭持家方面的启蒙教育。

1

二年级一班传统文化教案

每一课分为课文、解析、日积月累、故事链接、拓展活动五个板块组成。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 《太公家教》(节选)

教材分析:

《太公家教》是现存的最早的这一类课本,撰者佚名,多用韵语杂述封建社会日常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待人处世的格言。

学习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能够背诵课文。 2.结合“日积月累”了解《太公家书》的主要内容。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张良拜师”的故事。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太公家教》 二、学习课文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2.结合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3.学生练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二、学习故事《张良拜师》 1.老师讲。 2.学生配乐讲。 三、听故事交流感受(尊重老师) 四、拓展活动 1.个人思考: (1)为什么说对待老师像对待父母一样呢? (2)我们在学校里应该怎样对待老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太公家书 敬同于父 学其言语 勤学好问 尊师重教 二次备课 《太公家教》是唐宋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部启蒙教材,其中收录的既有格言名句,也有俗谚俚语,以四字一句为主,包括忠孝、仁义、诚信、礼教、勤学等方面得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太公家教》的内容,并懂得了要尊敬老师、尊敬父母,做有礼貌的好孩子。学生朗读情况较好。

2

二年级一班传统文化教案

第2课 《增广贤文》节选

教材分析: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课文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3.能够讲述“伯牙断琴”的故事。 4.能够借助字典知道“俭”“奢”的意思。

5.学习古人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及勤俭节约的美德。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增广贤文》 二、学习课文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2.结合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3.学生练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6.探究“俭”“奢”的意思。 俭,含俭朴、节俭等义。 奢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 二、学习故事《伯牙断琴》 (一)老师讲。 (二)学生配乐讲。 三、听故事交流感受 四、拓展活动 思考: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2.我们应该怎样虚心向别人求教? (1)个人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 2.讲故事:伯牙断琴 板书设计:

3

二次备课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二年级一班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过程 增广贤文 虚心求教 勤俭持家 琴瑟合一 珍惜时间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增广贤文》的内容,并懂得了要节俭,虚心向别人请教,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做虚心、珍惜时间的好孩子。学生朗读情况较好。

第3课 《治家格言》节选

教材分析: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学习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课文的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成语“未雨绸缪”“临渴掘井”的意思。 4.了解《治家格言》的语言特点。

5.学习古人勤俭持家的精神,从小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1.小组交流。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临渴掘井: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2.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四、学习故事《房梁挂钱》 1.老师讲。 2.学生配乐讲。 3.听故事交流感受 五、拓展活动 1.背诵古诗:《悯农》 2.讨论:

4

二次备课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年级一班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过程 (1)“这包子我不吃!”这样做对吗? (2)“我只穿名牌!”这样做对吗?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 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 物力维艰 要勤俭节约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治家格言》的内容,并懂得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物力维艰,要做节俭的好学生。学生朗读情况较好。

第二单元 诗歌诵读

教材分析: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类别:入送别诗,田园诗,山水诗, 怀古诗, 战争诗,思乡诗等。本单元选取的四首诗《蝉》《画菊》《题画兰》《鸡》都是咏物诗。咏物诗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一单元的古诗应在理解诗句的德基本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初步理解诗中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4课时

第4课 蝉

教材分析: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这首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学习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熟练背诵《蝉》《勇咏萤》两首古诗。 3.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4.借助插图理解故事里包含的意思。 5.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首古诗。 虞世南,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二、学习古诗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5

二次备课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四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8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