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复习检测6

更新时间:2024-05-23 06: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有关下图及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用甲图装置电解精炼铝 B. 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2

C. 丙图装置可制得金属锰,用同样的装置可制得金属铬 D. 丁图验证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铝比氢活泼,所以在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无法电解精炼铝,错误;B、CCl4密度大,在下层,无法隔绝氧气,错误;C、利用铝热反应可以冶炼比铝不活泼的金属,正确;D、NaHCO3不稳定,应装在小试管中,它先分解,石灰水变浑浊,错误。 考点:考查实验原理、化合物性质 2.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用润湿的pH试纸测定饱和Na2CO3溶液pH

B.通过观察图中导管水柱的变化,验证铁钉生锈的原因主要是吸氧

腐蚀

C.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溶解度:Fe(OH)3<Mg(OH)2

D.向同pH、同体积的醋酸和盐酸溶液中加入足量镁粉,通过完全反应后收集到的H2体积比较两种酸的电离程度:醋酸<盐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润湿的pH试纸测定饱和Na2CO3溶液pH,溶液被稀释产生误差,A选项不正确,发生吸氧腐蚀,导管水柱上升,B选项正确,溶解度较小的Mg(OH)2会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Fe(OH)3,C选项正确,同pH、同体积的醋酸和盐酸溶液中,醋酸中产生氢气多于盐酸,所以两种酸的电离程度:醋酸<盐酸,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操作、电化学腐蚀、强弱电解质、沉淀转化知识。 3.下列物质与危险化学品标志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乙醇 B 天然气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NaOH是腐蚀性的化学药品,不是氧化剂。其它的标志与物质对应关系成立。选项为D。

考点:考查物质与危险化学品标志的对应关系的知识。 4.下列试剂可以用带磨口玻璃瓶塞的试剂瓶保存的是

A.氢氟酸 B.水玻璃 C.氢氧化钠 D.浓盐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与玻璃发生反应:4HF+SiO2=SiF4↑+2H2O。因此不能用玻璃瓶盛放。错误。B.硅酸钠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它有粘性,是一种矿物胶,能把玻璃瓶与玻璃塞黏在一起,因此不能用带磨口玻璃瓶塞的试剂瓶保存。错误。C.氢氧化钠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2NaOH+SiO2=Na2SiO3+H2O,产生的硅酸钠能把玻璃瓶与玻璃塞黏在一起,因此不能用带磨口玻璃瓶塞的试剂瓶保存。错误。D.浓盐酸不与玻璃的成分发生任何反应,可以用带磨口玻璃瓶塞的试剂瓶保存。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试剂的保存的知识。 5.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pH试纸测得某新制氯水的pH值为3.5

B.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一定体积的待测NaOH溶液时,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

C.用酸式滴定管量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5.10mL D.用10mL的量筒量取8.05mL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pH试纸只能粗略测定溶液的PH,所以是整数。用pH试纸测得某新制氯水的pH值为3或4. 不能是为3.5。错误。B.酸碱中和滴定时滴定管必须润洗,但锥形瓶不能润洗。错误。C.滴定管是准确量取液体的仪器。准确度准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酸性高锰酸钾有强的氧化性,容易腐蚀橡胶,所以盛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应该用酸式滴定管。故用酸式滴定管量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5.10mL正确。D.量筒是粗量仪器,只能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用10mL的量筒不能量取8.05mL浓硫酸。错误。

考点:考查关于试纸、滴定管、量筒的使用及酸碱中和滴定的仪器润洗的知识。

6.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烧瓶 B.烧杯 C.试管 D.量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烧瓶、烧杯可以用来加热,但要垫上石棉网,使之受热均匀。量筒不能用来加热。只有试管可以用来直接加热。选项为C。 考点:考查各种常见的化学仪器的使用。

7.下列关于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大量氯气泄漏时,用肥皂水浸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并迅速离开

现场

C.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应立即用大量水扑灭 D.金属钠着火时,可立即用沾水的毛巾覆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错误。B.大量氯气泄漏时,用肥皂水浸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并迅速关闭氯气管道,寻找氯气泄漏处,及时向空气中喷洒石灰水对周围的空气进行处理。并迅速离开现场。正确。C.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应立即用大量土或沙子扑灭。错误。D.金属钠着火时,可立即用四氯化碳来灭火。错误。

考点:考查关于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方法的知识。

8.下列仪器中,在实验室进行分液操作时不需选用的是( )。 A.烧杯 B.分液漏斗 C.铁架台 D.温度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进行分液操作时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的混合物盛放在分液漏斗中,将分液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在分液漏斗的下口放有盛接分液的下层液体。所以,不用的仪器是温度计。选项为D。 考点:考查仪器的使用。

9.下列试剂中,必须用橡胶塞的细口瓶贮存的是( )。 A.氢氟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盐酸 D.氯化

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SiO2+4HF=SiF4↑+2H2O。不能用玻璃瓶。错误。B. 玻璃中的SiO2可以发生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产生Na2SiO3有粘性会把玻璃瓶与玻璃塞黏在一起。所以必须用橡胶塞的细口瓶贮存。正确。C.盐酸不能与玻璃的成分发生反应,也不能与橡胶反应。所以既可以用用橡胶塞的细口瓶贮存,可以用玻璃塞的细口瓶贮存。错误。D.氯化钠溶液与玻璃的成分不能发生反应,也不能与橡胶反应,所以既可以用用橡胶塞的细口瓶贮存,也可以用玻璃塞的细口玻璃瓶贮存。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试剂的保存的知识。

10.实验室需用500mL 0.1mol? L-1NaOH溶液,下列有关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应选用500mL的容量瓶 B、应称取2.0 g NaOH固体

C、将称量的NaOH固体置于烧杯中用适量水溶解

D、将溶解的NaOH溶液直接注入容量瓶中,再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选项,错误,溶解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恢复至室温后,转移到容量瓶中。

考点:一定物质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1.下列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A.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是相同的 B.SO32-、ClO-、NO3-三种酸根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C.不能用带玻璃塞的玻璃瓶和酸式滴定管盛取碱液,二者的原因是相同的

D.98%的浓硫酸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9%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漂白粉利用其强氧化性杀菌消毒,明矾利用铝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净水,原理不同,错误;B、SO32-、ClO-不能大量共存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错误;C、玻璃中有二氧化硅会和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正确;D、98%的浓硫酸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等体积的水的质量小于等体积硫酸的质量。所以大于49%。

考点: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共存、溶液浓度

12.玻璃棒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其可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下列有关实验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操作的是:①用pH试纸测定Na2CO3溶液的pH ②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中提取KCl ③实验室用新制的FeSO4溶液和预处理过的NaOH溶液制备Fe(OH)2白色沉淀 ④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和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实验 ⑤将适量氢氧化铁饱和溶

液滴入沸水中制氢氧化铁胶体 ⑥用适量的蔗糖、浓硫酸和水在小烧杯中进行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实验 ⑦探究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A.②③⑦ B.③④⑤ C.⑤⑥⑦ D.④⑥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可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观察;②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中提取KCl,涉及的实验基本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均用到玻璃棒;③制备Fe(OH)2白色沉淀,不需要使用玻璃棒;④中和滴定不需要使用玻璃棒;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导致胶体聚沉;⑥进行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⑦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反应,为使固体充分接触而反应,应不断搅拌;不需要使用玻璃棒进行操作的是③④⑤,选B。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液溴易挥发,由于液溴的密度比水大,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为防止液溴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正确。B.凡是能把I-氧化成I2的物质都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错误。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 错误。D.由于加入的是BaCl2溶液,若产生BaSO4和AgCl白色沉淀都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可能含有Ag+ 也可能含有SO42-。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鉴定或鉴别的知识。 14.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进气管与出气管反放,B项稀释浓硫酸应该沿器壁缓缓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项错用了酸式滴定管,错误。 考点:实验装置的判断。

15.下面各装置图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Ⅰ Ⅱ Ⅲ Ⅳ

A.实验Ⅰ量取20.0mL的H2SO4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 B.实验Ⅱ用CaC2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取C2H2 C.实验Ⅲ制取氨气

D.实验Ⅳ溴水褪色证明了乙烯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实验Ⅰ仪器为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H2SO4,错误;B、CaC2和饱和食盐水反应变为糊状,不能放在有孔的隔板上,错误;C、浓氨水滴入到生石灰上,可生成NH3,正确;D、乙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乙醇也能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装置与目的。

16.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人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饱和NaHCO3溶液全部进人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人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人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能否产生喷泉现象关键要看能否产生压强差,A中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可以。B中二氧化碳在饱和NaHCO3溶液不溶难以产生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C氨气是极易溶于水,能形成喷泉。D加人足量浓硫酸会与水放热加速氨气挥发,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固体氯化铵形成压强差,形成喷泉。 考点:本题考查了喷泉形成的原理。 17.下列实验操作或原理不正确的是

A.进行焰色反应时,必须用稀盐酸洗涤并灼烧铂丝,然后再进行实验

B.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读取滴定管内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大 D.纸层析法中的展开剂之所以能够展开的主要原理是毛细现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正确,进行焰色反应时,必须用稀盐酸洗涤并灼烧

铂丝,然后再进行实验,稀盐酸具有挥发性。B、正确,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防止将活塞部分的下层液体混到上层液体中。C、正确,纸层析法中的展开剂在滤纸毛细管中移动速率不同。D、正确,读取滴定管内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因为滴定管的刻度,下面的数值小。 考点:本题考查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1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①实验室保存FeCl3溶液应加少量稀盐酸,并且放入少量的Fe粉 ②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配有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③向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④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食盐水和淀粉溶液

⑤工业上可用金属铝与V2O5在高温下冶炼矾,铝作还原剂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氯化铁能和铁反应,所以选项①不正确;氢氧化钠能和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黏性很强的硅酸钠,所以不能用玻璃塞,选项②正确;③是SO42-的检验,硝酸检验氧化性,能把亚硫酸盐氧化生成硫酸盐,所以应该用盐酸,不正确;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而胶体是可以的,所以选项④正确;⑤是铝热反应,正确,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了实验原理的设计和物质的性质判断。

19.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

视师生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氢气时,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出现倒吸现象,应该立即把水槽移开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正确。B.由于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的氧气时点燃会爆炸,,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正确。C.废液要分情况处理,以防污染环境,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20.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不对应的是 ...A.KMnO4——氧化剂 B.Na——遇湿易燃物品 C.浓硫酸——易爆品 D.KOH——腐蚀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浓硫酸为腐蚀品,故C错误。 考点:化学常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