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若干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05 23: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若干问题

主讲人介绍:王元龙,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国际金融》杂志副总编辑,改革开放论坛理事,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会、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入选国家跨世纪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外商直接投资宏观调控论》、《三资企业》、《新经济体制框架论》等专著、合著2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家部委研究课题十余项。

王元龙:谢谢,大家晚上好,刚才对我的介绍有点变化,因为我过去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工作了十年多,那个时候曾经担任过金融学会的副秘书长。2005年我已经工作变动,我现在的岗位是中国银行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董事,是在澳大利亚当地注册的一家银行。那个银行是中国银行全资控股,我今天要涉及到这些内容,会给同学们做一个说明。我在中央财经大学也有一个身份,就是金融学院的教授。尽管这样,但是有用种种原因到学校来的次数比较少,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做交流。今天这个题目是中国银行与跨国发展的若干问题,所谓若干问题,就是讲得比较散,所以讲若干问题。 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讲:第一,国际银行业跨国发展的趋势;第二,对跨国银行机构的监管;最后介绍一下银行业跨国发展一些战略问题。这些问题现在来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从咱们国内来看,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为现在有许多人都在研究,咱们学校有很多人也在研究,我在这儿简单地做一些介绍。首先我们开始第一个内容:国际银行业跨国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问题里,我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国际银行业跨国发展应当说到现在为止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就是传统的发展阶段,第二我们叫做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发展阶段,时间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跨国银行业或者说银行业跨国发展的一个传统阶段,也可以认为是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它的显著特点是防御性和被动性。为什么说有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因为在这个时期银行业它在海外的扩张,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客户的流失,也就是说它是随着客户去国外发展。通过追求维持自己的关系客户,特别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客户而跨国发展,我们称之为防御性发展。如果你的一些客户已经去国外发展,那么你这家银行没有跟进,客户就有可能被其他的银行拉过去,这样的话客户就要流失。所以说所谓防御系统,就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抢夺自己的客户。所以说这是被动的,因为先有客户去海外发展,为了追随客户,银行也在国外设立网点。

这是我们说在传统的发展阶段它的特点是防御性和被动性,在这个阶段海外扩张构成的要素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个要素是客户,我国银行它基本的客户是本国公司的客户,或者是当地的华人华侨,比如当地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去国外发展,它在海外的主要客户主要就是华人华侨,都是同一个种族,这是在传统的发展阶段,基本客户是本国的客户或者和本国有关系的,我们叫做同民族机构的客户。

第二个要素就是产品,对于产品,既然客户已经定位是本国的公司客户,所以说它的产品也

主要是为本国的公司客户国际贸易或者直接投资提供一些服务,或者提供一些产品组合。比如说贸易融资、结算、外汇交易,还有公司的信贷,这是产品。这个产品也是与客户相联系的。

第三个要素就是的地域选择,在这个阶段银行到海外跨国发展它选择的地区-——地域的选择。地域的选择也是和基本的客户状况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与客户的业务特征相适应,比如说追逐某公司客户,当地与某公司、某国的业务有关系的客户,从事这些业务活动,银行它的海外机构通常是设立在它的客户和业务比较集中的一些金融中心或者中心城市。比如说我们中国金融机构去海外,它的地域选择一般都选择客户比较集中的,比如中国银行它选择的肯定是一些金融中心,比如纽约。所以说地区选择也是和客户有联系。

第四个要素就是组织形式,从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是以分行和代表处为主。也就是说它在国外一般都设立分行,设立分行之前要设立代表处。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银行它在海外机构的延伸,也就是说我们说的跨国银行实际上是国内银行向国外延伸。所以说在传统的发展阶段,从组织形式、机构设立来看,主要是以分行为主。为什么以分行为主,因为设立分行它不需要资本金,因为母行的资本金就视同它自己的资本金,而且它可以利用母行的信誉来进行操作。这样的话它可以节约成本,也比较方便。也就是它只要设立一个分行就可以避免许多麻烦,而且它成本也比较低,而且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在监管方面付出的成本也比较低。这是我们叫做传统的发展阶段。从国际上来看,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就是这个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银行业跨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叫做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从时间的概念来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阶段对各个国家也有所不同,我主要指发达国家。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主动性和进攻性,这个主动性和进攻性也是相对刚才我们提到的前一个阶段而言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国际银行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银行他们在海外的扩张战略模式和扩张的路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之所以把它概括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它的跨国发展战略已经具有了主动和进攻的特征,把跨国扩张、海外业务的发展作为它整体和长远战略扩张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单纯维持客户关系的措施,所以这是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它已经考虑到整体的长远战略。在这个基础上,它制订了周密的操作方案和实施措施,所以这种跨国扩张的模式,它最显著的特点我们概括为主动性和进攻性。它在监管许可的范围内采取了跨越式的发展,并且具有主动性和进攻性。

在这个阶段它的构成要素也包括这四个方面,因为刚才我们介绍了,这四个要素,在这个阶段的四个要素首先是客户。客户已经由过去的当地公司发展到以当地公司和个人为目标。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也就是说它的发展,它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是公司客户,不仅仅是企业,已经扩展到个人。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见到广告,见到的一些报道,比如花旗,花旗现在主要的业务是个人业务。这和上个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主要以客户为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客户方面已经开始和当地的银行争夺市场份额,并且以获得当地零售市场领导地位为目标,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个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现在已经进入现代商业银行,它有别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所谓传统的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靠利息收入,就是发放贷款来盈利。现在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业务领域已经扩张到除利息收入以外的中间业务领域,比如主要是收费业务。收费业务主要就是零售,所以它已经从当地公司发展到公司和个人比重,争夺当地的市场份额,获得当地的地位。也就是说它采取的是跨国地方化的模式,在这个方面花旗和汇丰非常突出,他们打的牌子就是要做当地的,做全球的。这就是反映了他们的战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跨国银行与当地银行在客户和业务上的界限也已经开始改变,更多的大银行提供全面服务作为它跨国发展的目标。所以说从跨国化到地方化,这个过程已经大大缩短,这是国际银行发

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个地方化不是说我在本国的地方化,而是在国外。我这些年在澳大利亚做董事,有时候去做一些市场调研。在澳大利亚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跨国银行,花旗、汇丰这些国际型的银行,他们在澳洲许多网点就是在主要做零售,而且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在和中国银行争夺华人的业务,因为华人现在也是当地重要的客户资源。比如在汇丰的营业网点可以看到广告,用中文写的广告,我们提供粤语和普通话的服务。而且你进去他的网点以后,看见他柜台上的柜员和员工都是亚洲女人,所以说他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就是因为在当地客户里面华人华侨已经有很大的一个群体。因为澳大利亚人口2000多万,据大使馆提供的数据,华人已经有七八十万。那么这就表明他们已经要做当地的华人,因为华人也是当地的居民。这是在高度成熟发展的阶段从客户方面来看,已经从纯粹的国外银行,因为跨国银行是国外银行,已经成为当地银行。在这方面花旗汇丰打的广告是,全球金融地方制,就反映了他们的一个战略的取向。这是客户。

第二个就是产品,产品也采取了不同的路径,第一个方面就是继续按照传统路径逐步深入,也就是说先是跨国批发、当地批发、当地零售,按照这个路径进入当地的市场。第二个叫做随机进入。所谓随机进入,就是说只要银行认为有必要,而且条件具备它就直接进入当地的零售市场,也就是说直接采取公司的零售业务齐头并进的方式。所以说在产品方面,现在大的跨国银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他们采取两种不同的路径,归纳为传统路径和随机进入。所以说在产品方面,也和过去传统相结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个要素就是地域的选择,在传统阶段在海外发展,在跨国发展都选择的是中型城市,在这个阶段,在地域选择方面已经远远超出国际金融中心,甚至区域金融中心甚至国家金融中心这个概念,它已经开始向更广泛的地区开展。举例来说,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外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大家已经都看到,在过渡期,在五年期间,我们担心中国银行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每年开放四五个城市,到五年过渡期完成之后,基本上全部开放。实际上跨国银行它的战略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中心城市,去年年底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花旗集团、汇丰银行纷纷申请在中国的农村开办乡镇银行,而且汇丰已经率先在去年12月在湖北随州地区建立了乡镇银行,也就是说它已经把竞争的触角延伸到中国的农村地区。它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和它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它在地区选择方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际金融中心或者地区金融中心或者全国的金融中心,已经向更广阔的地域发展。所以说地区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这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人家说中国是内在内行,外在外行,在国内现在竞争都是在抢城市,抢大的行业,对中小企业,对农村我们各大银行根本没有考虑,现在为什么跨国银行他们有这个眼光?所以这个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今天讲银行业跨国发展,所以国际银行业整个发展它的战略都是密切相关的。这是第三个要素。

第四个要素就是组织形式,与它的全面金融服务,特别是零售业务战略相匹配,许多银行都开始通过并购、合资、参股、结盟这一系列的方式,直接组建子公司进入当地市场,这是一个很突出的变化。比如说长期以来美国的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它的子公司组织形式更多得到了采用。有一个统计数据,到2000年年底美国的9家最大的跨国银行,他们全部都采用子公司的形式。那么联系我们中国,因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一些大的跨国银行都纷纷向中国提出申请,要求在中国设立子公司,现在有几家银行有子公司,这个子公司就叫做花旗中国有限公司、汇丰中国有限公司,就是说它是子公司,不是它的分行。为什么要采取子公司的形式?我们后面再做分析。? 这是第一个问题,银行业跨国发展的趋势,在这个问题里面我们主要从扩张的两个阶段做一些比较介绍,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发展阶段,因为从它的特点和它的构成要素来看,和第二个阶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也就表现了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二个问题,介绍一下国外跨国银行机构的监管和跨国银行机构的选择,在这个问题里边,我主要是通过案例作为做一些介绍。因为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它和西方主要国家的

做法基本相似的。因为这方面情况我比较了解,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知道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也不尽相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内容,我们以澳大利亚为例来做介绍。 我想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跨国银行的监管,第二个方面就是主要跨国银行在澳机构的组织形式。首先介绍对跨国银行的监管,对跨国银行的监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准入,第二个方面是审慎性和合规性监管。

市场准入主要有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附属行,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子公司,第二种分行,第三种代表处,实际上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澳大利亚,不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中国现在也是如此,对国家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机构模式也是这三种。

首先附属行,就是子公司,在澳大利亚,如果跨国银行要在当地设立子公司,那么它有一个最低资本金的限制,最低资本金不能低于5000万澳元,现在澳元和人民币的比例是1:6。按道理说还是比较低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它有一个对大额敞口的授信限制,以自由资本金计算大额风险敞口对单一关联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不能大于资本金的1:0.5。第三点就是破产保护,一旦附属行破产,政府会给予补偿和对储户清偿。正是因为有这个要求,所以说它对跨国银行设立子公司,因为你要破产的话,中国中央银行最终它要处理善后,这样可能就需要支付一些成本,为此在监管方面非常重要,尽量保证银行不出问题,因为破产银行要清偿。 这是对附属行的监管,现在澳大利亚我们这家机构叫中国银行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我们的最低资本金是8000万澳元,监管当局对我们的监管非常严格,我举一个例子。一般来说,如果你要在当地注册就必须按照当地《公司法》,所以名称以公司名称出现的。在这个名称里边如果要出现银行两个字的话,你就必须要接受更多的约束条件,如果银行一旦破产,就会对存款人造成损失,所以说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公司。我们这个公司它是一个非上市公司,也是一个中国银行集团全资控股的公司,也就是说我们的股东是单一股东,就是中国银行。对这种全资控股的公司的话,我们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当然由中国银行总公司来派出。这个公司成立的时候,当时董事长就是我们总行派出去的。05年成立到07年,他们《银行法》修改,修改的变化就是要求董事长必须由独立董事担任。也就是说尽管你指定全资控股,你是单一股东,那么你也不能出任董事长,像这个情况在西方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退出,因为当时也是和监管当局做了很多的沟通,我们提出独立董事担任,我们可以聘请一个我们自己的人做独立董事,他就是说必须和中国银行完全脱离关系,不能在中国银行有任何报酬。原来我们派一个我们退下来的副行长去担当,结果你不能拿中国银行的报酬,所以就没办法。后来我们在国内定下来一位,国外也招聘一个其他机构的人,跟我们中国银行没关系的人出任,但是至少是中国人。结果和他们沟通,但是至少每年在澳洲生活半年以上。要住在那儿,如果不在那儿住的话,坐飞机的飞行时间不能超过四个小时,因为从澳大利亚飞到北京十一个小时,所以这就排除你选择中国人去那儿。从香港飞的话也得十个小时。所以经过争取,最后还是没办法,只好就当地的独立董事,现在我们的董事长是当地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他对子公司,对附属行的监管比较严。那么为什么要独立董事做董事长?这样的话它更加透明、公正,因为董事长它没有母公司的利益在里面,他完全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角度考虑。所以说从它的出发点来看,应当说它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条件也是比较苛刻的。这个规定也不仅仅针对中国银行,是对所有的外资银行,一视同仁。

第二种模式就是对分行,如果你在当地要设立分行的话,没有资本金的要求,你分行在当地做业务可以以母公司的资本金为基础,这样的话它的成本可以大大节省。因为总行有多少资本金,我的分行是总行的分支机构,所以视同与分行的资本金,这样的话就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作为分行机构模式,它尽管没有资本金的限制要求,但是在业务范围方面有限制,鼓励批发业务,限制做零售业务。你不能做一般居民的二十万澳元的限制,也就是说你只能给公

司客户做,所以说尽管分行没有资本金的要求,但是在业务范围方面有严格的限制。这样的话你如果在那里设立分行,你的业务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中国银行在澳大利亚,在解放以前就有一家分行在里面,解放以后因为国民党台湾政府干扰,后来就停业了。一直到20多年前,澳大利亚批准中国银行复业,当时就设立了重新开办中国银行分行,这是中国设立的分行、分支机构。后来到2005年《银行法》修改,做出调整。就是说分行只能做批发业务,零售业务是受到限制的。也就是说你在我这儿设立分行,要为我的经济比较做出贡献,因为它鼓励批发业务,所谓批发业务就是对公司、对企业提供贷款,也就是说你要给当地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你不能做零售业务。你做不做?不做就算了。所以《银行法》的修改对中国银行提出了很大的问题,如果你继续在那只能给当地企业贷款,做批发。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经过多方的考虑最后只好在当地注册一家机构,就是中国银行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这是在当地注册的法人。这个法人就是相当于当地的,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附属行子公司。这个子公司它的业务不受任何限制,也就是说批发、零售,所有业务都可以做,但是有资本金的要求。要做大额业务的时候,显然你最低的五千万澳元资本就不够了,比如你做一个保函,进口大量的矿石,五千万肯定保不了,所以这样就要追加资本金,追加资本金成本就要增加,所以说作为子公司的话就有这个限制,业务量没法做大,因为有资本金的约束。所以中国银行经过多方的考虑,最后采取的模式在澳大利亚分行和子公司并存的模式,也就是说中国银行分行继续保留,在当地另外注册一个中国银行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这样的话这两个机构做一个分工,两个机构相互没有竞争,因为都是一家人,所以说分行它主要做批发业务,因为它没有资本金的限制,中国银行一千八百亿的资本金视同于中国银行分行的资本金,所以说它可以任意地做大额的业务。零售业务它没办法做,就交给中国银行澳大利亚分公司,因为它不受这个限制,因为它可以做批发,可以做零售,所以这家公司就不做批发,没有必要跟中国银行争那些企业。所以这家公司主要做的业务是当地的个人和居民,包括按揭。所以中国银行为了应对监管的变化采取了这种模式,就是分行和子公司并存。对分行的监管尽管没有子公司的要求,但是业务范围是限制的,另外没有破产担保这一说,因为分行有母公司,有靠山,所以分行要破产要出问题,全部由母行来承担。这就是第二个模式,对分行的监管。

第三种就是代表处,跨国银行可以在当地设立代表处,但是只可以做一些营销活动,而不能具体做业务,它的性质只是一个调研和营销。代表处一般都是如果有意向设立,先摸清情况。所以说对代表处的监管比较宽松,因为你没有业务,就是一个办事处。 第二个内容是审慎性和合规性监管,不知道刚才讲了五十分钟,大家对我讲的内容是不是比较生疏?可能专业性比较强,但是我们中国银监会的所有改革,所有监管都是在借鉴这些内容,大家如果生疏的话,不要紧,因为国内现在所有的监管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说我们的监管现在主要是审慎性和合规性的监管。审慎性的监管标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介绍了,我主要介绍一下他们的现场检查。 与国外的银行监管比较,国内监管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我有时候和在中国的这些银行交流,他们经常说到你们监管当局来监管,好像对他们放得比较松,为什么比较松?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我们导向希望,因为我们改革开放,金融市场的开放,希望更多的银行进入到国内。特别是各省、地方的监管当局,把引进外资银行作为它的政绩,各地纷纷都在引入外资银行。好多地方都如此,如果有外资银行来我这个地方开设机构,好像我成就很大,表明我很开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放松监管,如果卡得太严的话他不一定来。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们监管人员水平还比较差。有些甚至看不懂报表,看不懂报表怎么监管,特别是一些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可能都是走一个过程。这是现在国内的,我这样也不是贬低我们中国银监会,但是我们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澳大利亚他们的监管,尽管水平监管的标准和我们现在都是相同的,有许多指标,就靠这个指标来监管。除此之外他们的现场检查非常的严格,

现在我们国内主要是非现场检查,可能我们的监管者就是通过各家金融机构的报表,你提供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看监管。

在澳大利亚它的审慎监管局他们对现场的检查非常的重视,比如说对中国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因为它是05年成立,在06年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对现场检查是三十天时间,所有的部门都要去,所以这个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在检查之前你要提供决策,所以为了应付每次的现场检查,几乎忙一个多月。忙完以后还没隔一个月第二次又来了,所以整个06年就忙于检查,检查完提出一大堆意见需要整改。所以说它的监管和我们现在国内监管的确有很大差别。他们之所以这样重视监管,也有个原因,因为中国银行分行在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被澳洲建国当局列入坏银行的名单之中,因为当时它的不良率高达40%多。所以说澳洲当局很担心,才频繁地现场检查。因为我们公司是05年注册成立,到07年之后现场检查数量大大减少,减少到三次。因为06年这个公司的各方面指标都比较好,所以它也根据情况变化做出调整。总而言之,他们的监管非常重视审慎性和合规性监管。 第二个就是主要跨国银行在澳洲机构的组织形成,这里我列出几个,荷兰、花旗银行、汇丰,再加上中国银行。

我把中国银行的情况再说一下,中国银行在海外机构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分行为主,也有部分海外机构以附属行形式存在。之所以现在也有一些海外机构采取附属行的形式,并不是说中国银行它的战略由过去防御性、被动性的调整进攻而做的选择,而是由于当地监管法制的变化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比如在澳大利亚设立,因为监管发生了变化。还有去年中国隆冬分行,也是中国银行历史最悠久的银行,已经改为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就是因为英国的银行监管做出了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由过去的分行转变成为附属行,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现在中国银行海外机构可能现在有十多家已经成为子公司的形式,在澳大利亚和其他个别国家比较特殊一些,分行和子公司并存。其他国家要么就是分行,要么就是子公司。在这儿我们提到现在变成子公司的有加拿大、赞比亚、马来西亚、哈萨克、俄罗斯、卢森堡、匈牙利、澳大利亚。

我刚才提到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它就是分行和子公司并存,刚才我也提到,之所以采取并存的形式就是因为可以保留原来的客户基础,公司业务又可以继续充分发展。

下面我介绍第三个问题,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及其战略。在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方面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新动向,第二个是现在许多银行都在紧锣密鼓地在进行跨国发展的动因,第三点战略的调整。

现在看新动向,应该说去年是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比较突出的一年,也就是从06年到07年期间,中国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大银行积极地进行扩张。比较重要的有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去年采取了一系列的大手笔。比如说它收购的澳门的诚兴银行,收购印尼的一家银行90%的股份,而且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特别是对南非标准银行的收购,在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一笔交易。因为20%的股份可能动用了60多亿美元,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以后,实际上就意味着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把南非基本覆盖了,因为南非准银行它在非洲26个国家有分支机构。相当于它已经借助于南非标准银行的网络已经全面地覆盖了这个地区,所以说这个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中国银行也进行了一些跨国发展的合并,比如说在收购了新加坡的飞机租赁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严格来说它不是一个银行,它只是一个非银行金融机构。另外中国银行在荷兰的鹿特丹设立了分行,还有在今年年初在瑞士设立了分行。建设银行也在向海外扩张,它收购了美国银行持有的美银(亚洲)的100%的股权,持有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75.1%的股份。所以从三大银行来看,近两年来,特别是去年跨国发展的势头非常猛。从这三家银行来看,工行和建很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中国银行相对于工行和建行来看,应该说还是比较稳健一些。

这是去年以来新的动向。大家就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各家银行都在紧锣密鼓开展扩张。

根据跨国投资的理论来看,银行业跨国发展主要动因是四个寻求,寻求新市场和新市场力量,寻求掌握战略性资产,寻求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效率,寻求市场多元化来降低风险,还有寻求财务方面的收益。银行它也不外乎五个需求,因为银行的跨国发展和企业跨国发展应当来说近似,银行也是企业。它之所以跨国发展,我们可以用这五个需求概括动因。但是我们说,仅仅用这五个寻求解释中国业务跨国发展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中国银行业之所以在近几年紧锣密鼓地开展跨国发展,它不仅仅是银行自身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所以我认为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主要动因至少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十六大之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确地提出可持续的发展。那么既然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模式做出了调整,作为银行业它的发展相应地也要来考虑。因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从单纯依靠国内资源的市场,单一项目向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所以银行业当然也脱离不了这个变化。

第二实施国家资源战略的需要,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包括能源战略的资源来支撑,大家都知道,中国自身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利用企业的跨国发展是解决资源短缺矛盾的主要途径。这个现在已经是一个我们关注的,因为现在能源危机,昨天石油每桶已经涨到110多美元,我们现在能源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所以说能源战略也在调整,中国解决发展也需要国外的能源。特别近些年,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已经全面向非洲、中东这些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拓展。企业向这方面拓展当然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所以说能源战略的调整,我们要求银行业也要进行跨国的延伸。 第三个是调整国际收支战略的需要,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际收支连续九年顺差,而且顺差在继续,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一万五千亿美元,所以国际收支需要调整,那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企业走下去。所以说企业走出去对银行来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银行业要走出去。第二就是相对于其他企业来看,其他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金融银行的支持,所以说国际收支战略的调整也要求银行要跨国发展。

后边三个原因是实现银行自身的成长,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这实际上都是从银行自身来看的,因为前三个是宏观经济国家战略的调整,要求或者说促使银行要跨国发展。从后三个原因来看银行自身发展也要求必须向国际化发展,因为没有国际化的扩张、国际化的发展,你自身的拓展要受大限制,你的竞争力就受到影响,你就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说后三个方面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中国银行业之所以现在非常重视,而且积极地向海外扩张的重要原因。

说到这儿我们需要提一下,因为现在对各家银行来说,特别是对已经上市的三家银行,他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资本金已经非常充足,资本充足率已经超过了12%,建行已经达到14%,而国际银行业资本金率最低限制8%。但从国内来看,在贷款规模,资金也受到限制,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各家银行都把目标放在国外。在这个情况下,现在也有人提出,国外的银行都到中国来淘金,大量进入中国,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最有潜力的地区。我们为什么不在中国赚钱,要跑到国外去?也有这个疑问,像这种疑问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在在国外赚钱恐怕更要难一些,因为市场份额有限,市场行情,客户的资源也不充分。如果单单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可能在现阶段不一定能有丰厚的利润,但是我们的几家银行之所以现在紧锣密鼓向海外扩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展战略有重要的调整。特别是刚才我们为什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介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因为现在从国际银行业发展来看,已经进入到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成熟的阶段银行业的发展必然要采取主动性和进攻性,这就是说为什么现在各家银行都要向海外发展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战略的调整。 第三个问题中国银行业跨国发展的战略调整。刚刚我们提到它从整体战略需要注重的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从海外跨国发展来看,那么也需要考虑战略的调整,这个战略的调整包括

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跨国发展战略模式的转变,第二,组织形式的选择,第三,跨越式的发展,第四,方案和措施。之所以在这儿提到这四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跨国发展必须要考虑风险,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因为我们整个经济在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调整,银行的发展战略在调整,全都到海外去,这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说跨国发展也要有核心的战略。

那么第一个就是战略模式,战略模式我认为应当由过去的防御性和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和进攻性,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战略发生的变化,鼓励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传统的模式都要考虑追随客户,现在发展到这个阶段,当然要考虑整个我们国家战略的调整。所以说从银行跨国发展战略来看,要把海外发展作为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显然单一的发展是不可能在国际银行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地位。因为完全是一个本土银行,恐怕在整个国际竞争市场就要受到影响。这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比如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英格兰皇家银行,它号称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但长期以来它是一个本土银行,它的业务都在本土。为什么这家银行现在来中国入股中行,就是它也不甘寂寞于做本土,所以它的战略也在改变。

第二,组织形式的选择,刚才实际上我们已经提到跨国发展有三种组织形式,第一种就是分行,第二种附属行、子行,第三种两种形式并存。中国的银行业跨国发展究竟采取哪一种形式,要考虑这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当地监管的要求,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要符合当地监管的要求。第二,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取向,就是以这家银行的发展战略取向来做出抉择,比如说现在工行和建行,他们的战略采取的是并购的方式,也就是在收购,而不是中国分行机构延伸。所以说这是它们银行的发展战略需要的,这个也是符合工行和建行实际情况,因为大家知道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有700多家分支机构,最多分支机构是中国银行,工行和建行在海外分支机构很少,如果他要采取设立分行的话,按照监管要求,在设立分行之前必须设立代表处,代表处至少三年以上才能申请,三年以后才能在当地做。所以为了争取时间,最快方式就是并购。所以刚才我们举的那些案例里面,大家注意到工行、建行采取收购的方式。大家也注意到中国银行设立了荷兰分行,所以说中国银行因为它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比较多,大有这个基础,所以它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延伸。 比如说荷兰的分行就是有罗森堡延伸过去的,在瑞士开设也是这个模式,因为它不需要更多的手续,因为在那儿已经有了机构。比如今年的2月份到3月份,我去新西兰做了市场调研,我们就考虑通过在澳大利亚的机构,在新西兰再开设一个网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关系非常密切。对工行建行来看,他们采取这个模式恐怕比较难,因为建行现在只有代表处在澳大利亚,工行分行已经获得批准,正在筹备开设,所以说它要利用当地分行再延伸的话,可能就比较麻烦。选择组织形式不仅要看当地监管要求,还要看这家银行的战略取向,另外还要看当地的市场环境。 这里有一张表,在这个表里面我们就可以对分行和附属行的优缺点做一个比较,从分行来说它的优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第二点就是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它的缺点,被动地维持客户关系,而且因为它是一个分行,它没有董事会,所以它不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

作为附属行,作为子公司,它的优点是有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设立子公司,可以采取并购方式,完全像工行收购印尼100%的股权,一收购马上就在那儿。所以说跨越式的发展,也有利于它迅速进入当地市场,而且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它的风险控制可能也就比较完善,因为在子公司的模式下,因为它是当地注册法人,监管对它很严格,而且它有比较完整公司,这样风险内容就比较好一些。但是它也有优缺点,成本相对比较高,监管约束比较多,有利有弊,有利防范风险,不利限制比较多。不是分行好,或者就是附属行好,各有利弊。 第三个方面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在新的环境下应当转变观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三个方面,市场化、一体化、差异化。刚才实际上我们已经提到从中国银行来看现在可能受传统的发展

模式影响比较多,而且加上它过去海外基础比较好,所以说它逐渐推进,以设立分支机构,延伸网点来推进,所以在并购方面力度小一些。而工行和建行在并购这方面力度大一些,之所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也是具有自身的形成。

所谓市场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规则办事,在满足市场需求过程中满足自身发展。所谓一体化就是要发挥整体的优势。所谓差异化,刚才我们提到,要符合当地监管的要求,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说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就是在海外发展的战略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关系,因为有些内容没办法展开,那就只能介绍到这儿了。

提问:06年银监会出台政策,要求设立新银行必须吸纳境外战略投资者,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战略投资者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作用到底又是如何呢?

王元龙:这个疑问我也有,因为这个规定是银监会它有一个法规里边有一条,06年年底,当时出台以后受到了许多人的置疑,当时我也在一篇文章里边提出异议。因为我比较温和一点,有人认为这个是卖国,我记得有人在写文章就指责银监会的做法是卖国,农行所谓叫正元方,他当时比较激烈,卖国。这个问题实际上应当说银监会他采取这个做法应当说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没有境外战略投资者就不能设立新的银行。也就是说把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条作为我们设立银行的基本条件,显然这个有点太过分了,好像这个法规最近是不是做了调整,我最近隐隐约约看到已经做了调整。实际深牵扯到对战略投资者它的作用,也就是说究竟战略投资者对我们的银行它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因为我们银行改革过程中,包括它出台法规这个规定,都表明他们非常重视战略投资者。为什么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管理的经验,改善中国公司治理,完善内控。这个作用到底怎么样,因为现在恐怕还需要观察,或者进一步反思。因为在国内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比如说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是在中国银行业里边应当说是佼佼者,因为它各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在前列。但是招商银行它就没有引进战略投资者,所以说战略投资者他能不能发挥我们期盼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情况也值得我们反思,现在从几家引进战略投资者,几家银行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战略投资者也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期盼发挥我们原来设想的作用,恐怕很难。为什么很难?因为这个战略投资者它都是商业银行,本身和你这家银行它就有一个竞争,它不可能把它的看家本领都告诉你,告诉你以后你变成他的竞争对手,那绝对不可以。所以说现在因为还不能下这个结论,到底引进战略投资者获得多大的收益,我觉得我们也不能否认它没有这个作用,作用毕竟在战略投资者进入以后,有许多方面可能有一些改变,但是是不是能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恐怕还要进一步地观察。而且还有些战略投资者和银行产生矛盾的情况也有很多,比如说浦发银行矛盾比较大。所以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战略投资者它的作用和地位。第二对监管当局来看不能过分地依靠战略投资者,因为战略投资者不可能满足我们所需要的这种需求,所以这个问题恐怕还得进一步地观察,谢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3w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