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25 13: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样的发展演变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专业化正在渐渐衰减,以至已经出现了取消信息技术专业学科,将其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共同培养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只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还应该承载起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等重要的信息素养的重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和发展的新课题。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在全国计算机研究中心和省市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论文评比、教学竞赛规模盛大,参与面广,成效显著。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这
1
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因此,我们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探索新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突出难点。本课题着力于:
(1)解决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做什么”。本课题以校本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探索一条资源开发的途径。
(2)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问题,即“在什么层次上做”。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一门国家课程,但它的实施是校本化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积累相应的经验。
(3)解决四大领域的整合问题,即“怎么做”。“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教育”四大领域在实施中容易被割裂开来。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创造一个整合四大领域统摄点。
(4)解决师资问题,即“谁来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而不仅是消费者。教师的关注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组织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构成了课程实施的“瓶颈”。本课题旨在通过校本研修,引导教师开发校本文化,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儿童发展。
2
灌输式学科教学使儿童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不善关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回归多彩的生活世界,感受浓郁的校本文化,体验服务社会的快乐,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对家乡的亲近感。在更广的天空、更肥沃的土壤中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3、加强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办学质量。
传统的学校是封闭、脱离生活的,扮演着知识传承和道德教化的角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知识的强者,却是生活的弱者。开发以家乡文化为内涵的综合活动课程,通过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有效整合,可以平衡课程结构,开阔学生视野,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架起桥梁。
(二)研究目的
1、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常态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机制与操作策略,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化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新思路。
2、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方面,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以其直观性、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及超时空性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充分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达到分散学习、展示成果,达到信息共享。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不同的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弥补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全面提高学生从实践中探究真知,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3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透过教学层面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
4、开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有效整合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5、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越来越被深入的应用到各学科的教与学过程之中,各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由于人们对整合的认识不同,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所基于的理念、思想和教与学的模式不同,许多整合的实践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定位为传统的“传递——讲授”模式下的教与学的辅助工具,使得整合仅仅在较低层次上徘徊,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整合,而且一些关于整合的探讨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和狭小的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从当前教与学的一般模式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环境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建立系统的整合理论,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使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的学习方式。
4
(1)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协作性,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使学科教学具有问题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学习为载体,整体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5
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的产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优势在于课题比较成熟,理性成度高,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较容易指导,学生的想象力、兴趣和特长发挥受到一定局限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其潜力。这种模式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给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特别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
(5)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相关成果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 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没有专门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
6
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2、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5、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 6、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鉴于以上问题,“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即从不同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的课程类型的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
该课题在国内外都有研究,特别是在国内以这个课题为总课题的研究,更是多乎其多,而能出成果,能够很好地应用推广的,却微乎其微。再者,以前研究的重点是放在与各学科的研究,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的教学、学习模式,这将有利于通过这个整合的信息发现其共性的规律,寻找其个性的特征,以更好地为建立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经验。由此,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三维目标,体现课堂价值,张扬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7
(一)学习理论
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传统媒体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新的信息为教学媒体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是一个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引下的强化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改革。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它是由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学习理论。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征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这种学习环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与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将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中都围绕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把多媒体计算机当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求知。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学习或意义建构;强调师生交互、自主、探究、开放、实践、综合、多样性学习。不少学者根据他们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支架式
8
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为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当代课程观
从静态的、封闭的向动态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具体讲,包括以下五点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 4、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创造者。 5、课程是文化再生产。
(三)心理学基础:从联想主义心理学来看,统觉原理强调知识间联系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相互性。从认知心理学看,强调学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全域发展。特别是霍华德.加德纳先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存在的现实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在广义上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本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较为先进和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
综合实践活动,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科教学,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9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机整合,就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教与学把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目标
1、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理论,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科学认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形成科学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案。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4、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深入。
5、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
(三)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在实验中,以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为理论指导,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性学习、获得最多最佳的信息制造“会话交流”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快速地获取信息,综合提
10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专题研讨,作了专题报告。
2、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
(1)、常规设备、器材:
实现班班有投影仪、录音机和电视机。 (2)、高技术设备、器材: 多媒体教室1个;
制作课件专用计算机10台,制作课件专用办公室1间; 高清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等; (3)、完整的校园网: 具备181节点的校园网络; 电子备课系统软件一套; 拥有校园网站;
(4)、闭路系统,实现视频教学进课堂; (5)、多媒体教室1间。 3、专门性的校本研修
我校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学软件开发、课件制作、教学研究的水平等在省市内均处在前列,校园网上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和网上直播室,拥有一批专职计算机教师。尤其是在教师校本研修方案中,我们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列入研修计划,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学校还将把该课题的研究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程管理中,确保课题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学校将继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无论是研究经费还是研究时间,学校将全力予以
16
保证,以进一步扩大科研效益。对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
4、多纬度的指导支持
积极寻求理论指导,争取得到全国及省市区电化教育中心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题研讨活动,与同一课题的兄弟学校正常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保证本课题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5、经费保证
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15%左右,并逐年增长,优先保证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其它教学设备的使用。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特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经费的筹集与使用以及协调工作;成立专家咨询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解答课题研究人员的疑难等;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拟订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工作。
1、专家咨询小组 组长:王学奇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玉芬
成员:刘勤 魏振刚 辛勤 郝洪申、韩艳红、徐海涛 3、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辛勤
成员: 王海兵、石启宝、张寰、刘新、魏传凤
17
(二)课题研究小组人员分工
刘玉芬: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及协调工作。
辛勤: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负责筹集课题研究经费,协调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赫洪申:负责课题实施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研究报告的撰写。 韩艳红: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学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参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张寰: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工作。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
王海兵:负责课题的研究实施,参与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石启宝:负责课题研究的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宣传报道工作,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刘新: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魏传凤: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徐海涛:负责为课题提供物资和资金保障。 九、预期研究成果
前期:文献研究资料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征评。 中期:中期总结、研究论文评选、教学实录与反思集等。
终期:《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新视
18
野》(书稿)、教学课件集。
19
正在阅读: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01-25
2012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资料汇总12-26
打尖乡开展评选遵纪守法户活动工作总结06-07
樱田门事变 11-23
基于PLC的自动化仓库系统研究 - 图文05-22
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细则10-01
幼儿教师转岗培训总结05-28
员工合同【通用5篇】03-2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开题
- 学科
- 整合
- 实践
- 有效
- 课程
- 小学
- 报告
- 活动
- 研究
- 综合
- 技术
- 信息
- 关于加强保险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
- 汉诺塔 java 程序
- 文明城市创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输变电及变电站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十二五妇女儿童规划
- 北语15春《计算机图形学》作业1满分答案
- 税收学复习资料
- 2019-2020年高三英语考前得分训练试题五
- 2.4维护系统与使用常用工具软件教案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全册看拼音写词语基础练习
- PHC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 管式加热
-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试题苏教版
- 自流平环氧胶泥地面
- 检验用仪器设备管理规程 - 图文
- 电大 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
- 2017大连高考语文试题及双基试题
- 砌体工程施工方案4380119014
- 2016年度保险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183道(史上最全)
-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