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3-09-23 04:01: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师:同学们,在最近举行的数学竞赛中,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给这两位同学。你觉得,这笔奖金该怎么分配? 生1:每人一半!

生2:也就是每人奖励150元。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我们称为“平均分配”(板书)。平均分配,体现出了学校奖励制度的公平和公正!在与数学竞赛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和小陈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给他们。是否还是“平均分配”?

生(合):不行!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两人获奖的等级不一样,得到的荣誉也就不一样。所以,不能“平均分配”!

师:有道理!在这里,“平均分配”反而显得不公平。那么,你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呢?请同桌两位同学商量商量! 生4:小丁200元,小陈100元! 生5:小丁180元,小陈120元! 生6:小丁160元,小陈140元!

师:大家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学校能按一定的多少来分配这批奖金,是吗?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一种新的分配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按比例分配”。(板书齐读)

师:校长采纳了同学们的意见,决定以3:2的比例把奖金分给两位同学,但是,他又犯难了!怎么了呢?(出示小黑板) “学校打算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的小丁和小陈,两人所得的奖金比是3:2。那么,小丁和小陈各可以奖得多少元呢?” 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二】

师:能帮助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合):能!

师:是吗?那就请你试着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中类似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抽取典型解法进行板演)

板演1:(小丁)300×3/5=180元;(小陈)300×2/5 =120元。

板演2:(小丁)300÷(2+3)×3=180元;(小陈)300÷(2+3)×2 =120元。 师:请这些算法的小主人谈谈自己的思路!

生1:这批奖金中,小丁可以拿到3份,小陈可以拿到2份,一共是5份(教师趁机出示事先画好的示意图,随着学生的说理随机点拨),那么,小丁拿到的奖金应该占总数的3/5,求小丁的奖金只要求总数的3/5是多少就行了;小陈拿到的奖金占总数的2/5,所以,求小陈的奖金只要求总数的2/5是多少就行了! 师:请同样选择这种方法解答的同学举手! (大部分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对着板演者说):看来,你的支持者真不少啊!

生2:奖金一共是5份,那么,我就先求用“300÷(2+3)”求出了一份奖金的元数,然后分别乘以3和2就能求出两人各自的奖金数了!

师:哪些同学也是这样解答的! (只有7位同学举起了手)

师(对着板演者说):他们和你一样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

生(笑着合说):略同!

师:根据老师的了解,校长做事情,总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他对我们求出的“180元、120元”还报着一种怀疑态度。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证明咱们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 生3:180÷3/5正好是300元,符合题意!

生4:只要求一下180与120的比就可以了,180:120=3:2,符合题意! 生5:还要把两部分奖金合在一起,180+120=300,也符合题意! 生6:可以重新再算一遍,看看有没有算错! 师:验证无误,这下校长可以放心地发奖金了!

师:分完了“钱”,我们来分分“树”!(出示下题,学生自发朗读,然后独立解答)

“学校把144棵树的植树任务交给了三年级,三(1)班有32人,三(2)班有16人。如果按人数多少分配棵数,两个班各应分到多少棵?” 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三】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师:我们可以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生1:可以先根据各部分的比,求出每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用分数乘法进行计算! 生2:也可以先求出每份表示多少,再乘以各部分的份数就可以了!

生3:我补充一点。如果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各部分的比,可以先自己根据条件写出一个比来! 师:那么,你觉得“平均分配”是否可以看成“按比例分配”? 生(较为迟疑地):可以!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平均分配可以看成各部分的比是1:1,2:2,3:3?? 生5:2:2,3:3??化简后就是“1:1”。

师:所以说,“平均分配”可以看成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情况,即按“1:1” 进行分配! 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四】

师:第一个练习是“口答”。(出示小黑板,解答过程略)

(1)水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而成。这就是说,氢质量占水质量的( )/( ),氧质量占水质量的( )/( )。如果水重45千克,那么水里含氢( )千克,含氧( )千克。

(2)学校买来故事书和科技书共80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比是5:3。科技书买了( )本,故事书买了( )本。 师:第二个练习是“任选一题解答”。(出示小黑板,解答过程略)

(1)服装厂要加工3500套服装,按工人人数分配给甲、乙两个车间加工。甲车间有20人,乙车间有30人,两车间各应加工服装多少套?

(2)48个同学到校园除草。一块地的面积是70平方米,另一块地是90平方米。如果按面积大小分配人数,这两处校园各应分配多少个同学?

师:第三个练习是“选择”。(出示小黑板,解答过程略)

(1)一种药水是用1份药粉和100份水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药水505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算式正确的是( )。 A、5050÷(100+1) B、5050÷(100+1)×100 C、5050×1/101 D、5050×100/101

(2)一种药水是用1份药粉和100份水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药水505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算式正确的是( )。 A、5050÷(100+1) B、5050÷(100+1)×100 C、5050×1/101 D、5050×100/101

(3)一根铁丝长36厘米,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5:4。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算式正确的是( )。 A、36×5/9=20厘米 B、36÷2×5/9=10厘米 36×4/9=16厘米 36÷2×4/9=8厘米 20×16=320平方厘米 10×8=80平方厘米

师:最近,老师从报纸上了解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出示小黑板)

20年前,中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5:100;现在,中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17:100。 师:从题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1:20年间,男性人数增长的比较快,女性相对比较慢! 生2:男女人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生3:也就是说,男女人数不平衡。 生4:男女比例失调。

师:为了更为充分地了解20年来中国男女人数的增长情况,老师想请同学们算出20年前和现在咱们中国男女各有多少人?能算吗?

生(脱口而出):能! 生(急切地):不能! 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5:20年前和现在中国的总人口。 (根据回答,教师信手板书:11亿、13亿)

师:现在能算了吗?请四个小组分别计算出20年前男性人数、女性人数、现在男性人数、女性人数!(分工计算,指名板演,校对答案,形成下表) 20年前 男 5.6亿 女 5.4亿 现 在 男 7.0亿 女 6.0亿

师:通过计算,我们对中国20年来男女人数的增长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你能否结合计算得到的一些数据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6:20年来,男性人数从“5.6亿”到“7.0亿”增长了“1.4亿”,而女性人数从“5.4亿”到“6.0亿”只增长了“0.6亿”,这里可以充分说明男女人数增长速度的不均衡! 师:你的观察角度选得非常准确!

生7:20年前,男女人数只相差“0.2亿”,而现在,男女人数已相差“1.0亿”,也许再过几年,男女人数相差得还要多,说明了男女人数之间的差距在日益增大。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男性人口数增长会如此之快? 生8:会不会是运气比较好,生出来的都是男孩子!

生9:不可能是运气好,因为这么长时间里都是男性人数增长快,这应该是有必然原因的! 师:好一个必然原因!是什么呢? 生:农村地区重男轻女!

(教室里笑声一片,随后,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从网络、报纸及其它媒体上摘录的“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原因分析”材料) 师:假如,我们能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身边存在的一些生活现象,那么,数学学习可能会变得更有滋味、更有价值! 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

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3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