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资料)

更新时间:2023-04-09 06: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XX中心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问津。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在太多,好似背下来也就理解了。这是中国教育自身的悲剧。

所以,从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起,让学生树立"学会尝试"的观念乃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让孩子尝试学习,而不能一切都让教师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头头是道。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小学数学教学要树立“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

二、课题界定

1、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意义释要:

该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优化计算方法为手段,以提高计算能力为目标,探讨适合我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着重于“计算”课尝试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计算”课课题研究时,重在课堂实践。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求实验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要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师不单纯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放手、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计算方法,注重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真正做到教师“探究性地教”,学生“尝试性地学”。

3、实践价值:

该课题前瞻性很强,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发展,注重研究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实践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尝试学习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对

后继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在“尝试”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教师体验教学方法和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创造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质量,以达到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效果上,达到由“学会尝试”到“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境界,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在行为上,养成由“要我尝试”到“我要尝试”的习惯。达到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阐明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也充分说明了数学学习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愈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这一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或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与《多元智能》理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能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与尝试学习的一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一个观点:尝试是成功的前提,尝试是创新的阶梯;一个核心: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些理论有许多相似、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2、实践价值

尝试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尝试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尝试成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以此达到有效课堂教学。通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效果上,达到由“学会学习”到“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境界;在行为上,养成由“要我尝试”到“我要尝试”的习惯,达到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创新,在创新中挖掘自己的潜能的实践价值。探索如何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引导不同学习条件下的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建构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深化学生学习的研究,探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理论、“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的“习得”理论,而且探讨如何引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全面、全体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为素质教育探索新的有效路径。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尝试学习”中教师“教”的策略。

(1)条件性策略

通过前期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如下一些前期工作,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①、构建适宜体验的心理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体验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体验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尝试学习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都务必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成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互动,自由表达,在做与说中,显现体验的成效。

②、再现适宜体验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是由人在其中的无数情境组成的,生活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设置各种障碍的同时,也为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正是生活的这一特性为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才得以实现,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情境。

教学就是教和学双方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而展开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尝试学习”是以生活提供的无数情境为背景,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与确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生活情境进行选择、整合。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形成可供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的存在,为尝试学习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2)针对性策略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通过两年来的相关学习,结合我们的研究尝试,尝试学习应针对下面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先出示:一箱饮料有24瓶,这样的饮料14箱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理解题意后得出需要计算:24×14=?教师说:你有什么办法吗?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计算。学生通过尝试学习,想出以下方法:

24+24+24+……+24=336(14个24相加)

14+14+14+……+14=336(24个14相加)

24×10+24×4=336

14×20+14×4=336

24×10+24×2×2=336

24×2×7=336

24×14竖式计算(已预习过的学生)

学生不但可能计算的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为运用旧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2、尝试学习策略中学生“学”的策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从容应对各种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动手操作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通过对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自动起手来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体验。

②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为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庙仙乡中心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对比法验法:每位课题组教师选择一个试验班、一个对比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进行比较,不断改进计算教学方法,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2、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尝试,探究计算课教学方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本校、本班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行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4、个案分析、对比法:对每位学生实验前后作对比,体会实验的效果。

七、研究步骤

(一)、动员阶段:(2009年3月---5月)

主要任务是学习文件,领会精神,组织教师参与课题实验;

(二)、培训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制定方案,抓好教师理论培训,师德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实验目标;

(三)、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主要任务是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活动,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善;

(四)、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推广成果,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报告,申请验收。

八、研究过程概述

1、2009年9月成立课题组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2、2009年10月10日课题组教师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试,进行分析。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拟订个人研究计划。

3、2009年10月18日,在有关专家的引领下,课题组在中心学校成功举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正式开始。

4、2009年11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在中心校开展课题研究,由杨敏主讲《两位数加两位数》、付丽主讲《小数乘小数》两节研究课,课后组员进行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探讨。

5、2009年12月11日课题组成员会议再次进行理论学习。

6、2010年1月进行中期测试,阶段小结。共有七篇论文获得奖励。

7、2010年3月实验教师重新修订个人研究计划,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

8、2010年4月8日,课题全体成员在中心校开展研究:由冯清玲主讲《小数加减法》杨敏主讲《几百几十加加减几百几十》两个课例展示成功。

9、2010年10月10日课题汇报课,在中心校由彭信华执教《口算乘法》,课后由付国友、徐国伟结合课题研究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这次活动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课后全组成员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对比、撰写论文。

10、2010年12月进行了课题中期评估,有三篇论文获奖。2011年2月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评估,收集材料,数据统计,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九、研究成效

(一)研究成果

1、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了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教学科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和本地实际,对新老教材中的计算内容进行挖掘、改组、增删,形成了一定模式。贴近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开展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策略研究的教学的设计,形成了系列的教师特色教案,教师教学反思,数学拓展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3、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成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通过科研实践,使大家克服了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奇峰,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教学经验。其次,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老师们的才能,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拟写读书笔记、每月心得和课题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使大家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科研工作中的各个具体环节的操作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再次,在”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研究中,使大家对一些数学知识的作用、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如通过数黄豆加深了对估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购物、租车等内容的教学理解算法的多样性。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物的变化导致目标物体方位变化的难题,便于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实验教师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论文:杨敏老师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学习》,彭信华老师的《浅谈数学教学有效性》,徐国伟老师的《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究》。这些论文浓缩了课题组成员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我校数学教师颇有借鉴作用。

4.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技巧。如对物体数目的估计,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猜测到使用等分法,数出其中一份的精确数值再进行估计,或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一定的数量作为参考值,来对题目中的一些数量进行估计。又如对情境图中数学信息的筛选,很多学生一开始眼花嘹乱,不知从何下手,到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方法。有的学生首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由问题去寻找图中是否蕴含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足够条件,有的学生则先找出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条件,再提出相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方法中的归纳法与演绎法的雏形了。

根据2010年10月庙仙乡中心学校参与研究学生问卷情况统计显示:

(1)多数学生对学好数学的目的意义认识明确,态度端正。

(2)多数学生对参加““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课题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3)大部分学生清楚自己所在的年级参加了“计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说明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4)大部分学生不仅对参加“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课题研究很有兴趣,而且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我们的认识。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通过口算、估算、笔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加以培养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很重要。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表现在计算正确、迅速上,而且表现在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上。因此,加强口算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益处。

(三)整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1、表内乘除法的教学要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2——9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乘、除法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够熟练的用口诀求积、求商。表内乘、除法是学习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必须使学生牢固掌握。

2、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主要是笔算教学。笔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通过练习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3、小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主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1)小数加、减法的教学。

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本道理相同,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是具体提法上稍有不同,整数加、减法说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说小数点对齐,实质上是一样的。在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学是比较容易的。

(2)小数乘法的教学。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而乘数是小数的意义则已扩展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小数乘法的法则是由整数乘法法则迁移过来的。小学课本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位规律,使用转化的方法来阐明法则的。首先,教学一个因数是小数,另一个因数是整数的乘法。要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的规律,让学生掌握部分法则;然后教学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情形,应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也变化的规律,掌握完整的法则。

(3)小数除法的教学

小数除法的法则也是由整数除法的法则发展过来的。课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通过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阐明运算法则。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在商里点小数点的算理,掌握其方法。

(4)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教学这一内容,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

4、分数四则运算的教学要点。

教学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四则运算,会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法的教学。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相同,其计算法则虽然形式上与整数的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由于加、减法具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可以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先讲同分母的,再讲异分母的。重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分数乘、除法的教学。

分数乘、除法可以穿插编排,也可以采取乘、除分编,讲完乘法后再讲除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般先教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再教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归纳出法则。

(3)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包括分数、小数的互化,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小数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为实际应用和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四):解决的策略。

“有效教学尝试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就是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经过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评价为手段”就是在三个阶段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和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达到巩固和强化知识、技能,感悟知识,提升意义的目的;“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就是在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有效教学尝试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尝试学习的“学”的模式。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来发现文本问题。具体是指教师、学生在自学文本中,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学生将通过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学生

提出的问题系统整理展示。这一行动主要是在课前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尝试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发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对话、思考、评价后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方式为自我生成、合作生成等,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发现后实施。旨在实现有效知识迁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学会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尝试学习意识,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同乐”的课堂教学来体现。针对问题生成后又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解决时实施,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教师品尝到成功之乐。

(五)、研究结论

1、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得到改善;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领悟;也可以是学生尝试、探索、合作,教师引导。不同的学习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自课题实验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尝试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在动手实践、尝试探索中品尝成功之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正如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学会了尝试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与他人交流。”;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会通过自学课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在尝试中享受成功之乐。”由此可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

(1)学习的依赖性明显减少,主动性、尝试习惯明显增强。过去遇到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依赖于教师,现在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建立在自己尝试的基础之上,表现在主动思考,主动合作,没有教师强迫之嫌。

(2)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尝试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课堂教学呈现活力。动手实践、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思考,已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是在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与人合作,倾听别人的发言之中来学习。

(3)问题意识明显增强。过去课堂教学听不到学生提问题的声音,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都能大胆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尝试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

2、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单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与学生互敬互学的合作伙伴。在尝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为学生着想的创新型的开拓者;追求独特风格的实践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1)、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教材的尝试者、建设者、开发者,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师都能用批评的眼光审视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为什么处多思考。

(2)、尝试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实验教师一致反映:要想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就要运用尝试教育思想、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在教学内容上,由重视讲知识结论变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敢于尝试,独立思考,让学生多“求异”;由重视学生记忆现成知识变重视引导学生再次尝试发现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变让学生重视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等。

(4)、在学习方式的引导上,让学生在尝试中思考学习,在合作中互动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学习。

(5)在评价方式上,重过程评价,关注潜能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尝试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课题的实验,教师明白了尝试教育思想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是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基础,是“学会认知”

的最好途径。

3、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在“尝试”上狠下工夫,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尝试中来,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其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一是教师合理设计教案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热情明显增强。两年来,全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近百篇在县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其中有18篇在市级以上获奖。教师参加县级以上优质课评比有25人次获奖,有35位教师被命名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十、附件目录

1、课题组成员论文

2、各种测试卷及分析

3、课题组教师教案

4、学生优秀作业。

5、课题组活动照片、影像资料

中心学校《小学数学“计算”课有效课堂教学尝试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数学课题组

课题指导:

课题组长:

课题组成员: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料的收集还不够全面,缺乏理论的支撑。自身研究的能力有限,深入的不够,我们会继续努力。总之,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提供条件和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2w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