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新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13: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九、整理与复习

1

课时教案

第 一 单元 课题 认识容量和升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思考与调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整(二次作体会1升有多少。 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备课) 教学目标 估计能力。 3.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课件、茶杯、水、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烧杯等。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什么是容量?2、取出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容器,想办法比较,谁的容量大一些?谁的容量小一些? 2.完成P5页,“练习一”第1题 3.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呢? 从家里找出正好装1升的水的容器,用1升的容器倒水测量家里脸盆、水桶等容量,将1升的容器带进课堂。 二、交流共享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升与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吗?在哪里见过?(指名学生回答) 师:看来升与毫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可能接触到。今天开始我们要来学习升和毫升。 2.出示两个茶杯(粗细相同,高度不一样),引出容量。 谈话:这两个茶杯都是空的,仔细观察,再比一比,这两个茶杯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师: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 2

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少一些。(板书:容量) 我们可以说:较高的那个茶杯的容量要比较矮的那个茶杯的容量大。 讨论:在小组内说说看,你对容量是怎样理解的?举例说明。 3.出示两个冷水壶(黑把手水壶的容量比红把手水壶稍大一些),比较容量大小,引出升。 (1)问:你知道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2)倒水实验。 根据学生提议的办法教师实验:把黑把手水壶装满水,倒入红把手水壶中,(或把红把手水壶装满水,倒入黑把手水壶中)比较两个水壶的大小。 (3)问:你知道黑把手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能借助杯子说说它的容量吗?(准备两套大小不同的杯子)学生实验,把一壶水往杯子里倒,如果倒入较小的杯子,大约5杯水;如果倒入较大的杯子,大约4杯水。 杯子的大小不同,倒的结果也不一样。 (4)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说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学生充分交流意见,引出要统一容量单位。 师: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板书:升)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升。 电脑呈现超市里的一些瓶装、桶装液体物品,放大食油桶上的“净含量4升”。 问: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表示而不用容量表示呢? 谈话:升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可以用英文字母L表示,(板书:L)所以我们看到的几L就表示几升。 4.出示例2 5.问: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呢? 观察物品。 1升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 认识量杯上的1升。 3

了解: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1升。 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问:什么形状?量出它的长、宽、高,得出长度都是1分米。在正方体里到满水,再倒入量杯 问: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多少? 师:我们说一个容器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现在这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所盛的水是1升。 学生展示几个容量刚好是1升的容器。 6.教学“试一试” 出示盛有一升水的量杯和一个空的纸杯,从量杯里倒出一杯水,让学生看看倒出一杯水后,量杯里的水少了多少,再估计一下把一杯水倒入这样的纸杯中,大约能倒几杯。 指名演示把一杯水倒入纸杯的过程,并说说上面的估计对不对。 三、反馈完善 1.“练一练”第1题。 问:观察三幅图,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大?为什么? 比较3各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问: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容器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在小组里再举些例子说一说。 3.“练习一”第二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呈现的各是什么容器,再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4.“练习一”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5.拓展知识。 知道了1升水有多少,那么想不想知道1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称出1升水的重量?(若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可以先称出一个1升的空量杯有多重,再倒入1升水,称出此时有多重,相减就是1升水的重量)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称法和结果。 4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升水正好是1千克。 谈话:关于升,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一个健康成人,每天平均要喝大约2~3升水。小明每次洗手大约要用20秒,水龙头20秒能流多少升水呢?水龙头20秒大约能流6升水,如果把水龙头开小后,水龙头大约能流2升水。全校约有学生1000人,每人每天洗3次手,如果洗手时都把水龙头拧小些,全校同学一天大约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升? 看到这些数据,你想到些什么?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P 页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一个容器所能盛的液体的多少 升 L 教学反思 5

课时教案

第 二 单元 课题 认识毫升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实验思考与调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整(二次能进行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备课) 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学具课件、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等。 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记录下来。 2.1升=( )毫升,自己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 买一瓶100毫升的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大口大约有多少毫升?把空瓶带进课堂并记录下来。 二、交流共享 1.谈话:前面同学还提过“毫升”这个词语,那么毫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它。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不同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师:像这样容量有100毫升、250毫升……的容器,它们的容量比我们前面接触倒的容器,如锅、盆、水桶等的容量小得多。像以上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符号“mL(ml)”表示。 4.体会1毫升大约是多少。 谈话:饮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钙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出示25ml量筒)这个量筒的容量用什么单位名称?你从哪里可以看到?

6

里面装的水有多少?(出示实物,教师巡回走动,让学生观察) 我们来实验一下这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教师把这1毫升水吸入滴管,再一滴滴地滴入量筒,让学生观察、数数。 课件再出示展示。 小结:4滴水大约是1毫升。 学生分组,动手用滴管向量筒里滴入1毫升的水,数出滴数,再在班内交流。 5.学习升与毫升的换算 (1)谈话:我们已认识了1毫升大约有多少,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 (2)学生汇报课前先学操作结果。 (3)集体验证:同学们看看这个烧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教师在容器中分别倒入100毫升、250毫升、500毫升水,让学生看刻度说出容器里的水有多少毫升) 提示:看量杯的刻度时应该怎样看?看前面水位的刻度还是后面的水位的刻度? 拿出1升的自制容器,提问:观察一下,500毫升的水有这么多,够不够1升?那么1升水有多少毫升呢?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学生分小组实验。汇报是怎样实验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1升=1000毫升。 6、试一试 矿泉水有几毫升?倒满几杯水?一杯水几毫升?先估一估,再验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图说出每个容器里的药水各有几毫升。 指名基础较弱的同学多说说,再让学生齐读。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拿出茶杯、碗和小盆,再用量筒量出50毫升水倒入这些容器中,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再倒入50毫升水看一看,估计每个容器盛满水大约有多少毫升,你能实验 7

验证吗?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指名说出每种饮料的容量,再说出各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100mL×10=1000mL=1L 10瓶 200mL×5=1000mL=1L 5瓶 250mL×4=1000mL=1L 4瓶 名数改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想法。 5.完成“练习一”第5题。 这题在完成时,要注意按正常喝饮料的习惯去做,一口不要喝得过多,也不要喝得过少。 6.完成“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反思总结 1.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P 页 板书设计: 认识毫升 毫升 mL 1000mL=1L 100mL×10=1000mL=1L 10瓶 200mL×5=1000mL=1L 5瓶 250mL×4=1000mL=1L 4瓶 8

教学反思 9

课时教案

第 一 单元 课题 练习一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能思考与调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升整(二次教学目标 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备课)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升与毫升并进行正确的换算,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量杯等。 准备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学生说说,我们学了哪两个容量单位?用符号怎么来表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升=1000毫升) 二、基本练习(升与毫升的换算) 1.练习一第10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教师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教师追问:7000毫升是多少升呢?8升是多少毫升呢? 小结:在不同容量单位的数比较大小时,可以把升转化成以毫升为单位的数,也可以把毫升转化为以升为单位的数。判断前要使得左右两边的数的单位名称统一。 2.练习二第9题。 (1)出示图。 (2)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这四个量杯,提问:你能看出每个量杯里水面所在的刻度是多少吗?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提示:书上画的是立体图,所以应该看前面一条刻度。 (3)学生独立计算。 10

问:这四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说说各自的想法。再说一说这些水比1升多多少毫升呢? 三、综合练习(常用量器估计容量的练习) 1、练习一的第7、8题。 请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感受完成连一连。 2、练习一的第11题。 学生看懂题图,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3、动手做 根据题目要求:做一个1升的量器,并分别标出113升、升和升。 424思考为什么要上下一样粗的瓶?那种下面粗些、上面细些的瓶可以吗? 出示带来的容器,如锅、碗、盆等。 (1)用自制的量器盛1升水。 (2)把水倒入自带容器里,观察水面高度。 (3)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再量一量。看哪组估计的水平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互相交流。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P 页 六、课后延伸。(练习一第12题) 课后延伸请大家课后到商店看一看,哪些物品用毫升作单位,各是多少毫升;哪些物品用升做单位,各是多少升,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升 L

11

毫升 mL 1升=1000毫升 7000毫升○8升 7000毫升○8升 7升 8000毫升 教学反思 12

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 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思考与调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教学目标 2、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3、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注意口算、估算、笔算的优化组合。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程序: 一、口算 42÷6﹦ 63÷9﹦ 12÷6﹦ 8÷4﹦ 9÷3﹦ 24÷8﹦ 18÷2﹦ 32÷8﹦ 10÷5﹦ 6÷2﹦ 二、先学提纲 1、观察课本插图,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 3、尝试着在自备本上完成该竖式 4、完成试一试,想办法通过验算,检查自己算对了没有。 三、交流共享 【板块一】交流先学1、2、3,深入认识 1、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像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进行口算,还可以笔算。 结合学生说的:6÷2=3,比较两题,特意写成60÷20=30,问:对吗?为什么?生:可以验算:30乘20等于600,说明这个得数是错的。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像这样的变化,你还能写一个算式吗? 2、笔算:

13

整(二次备课) 挂图、视频展示等。 指名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60里面有3个20,商是3,所以3应该写在商的个位上。) 强调:3写在不同的位置上,其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写竖式的时候一定要对号入座,写清楚写规范。 验算:写竖式的时候问:3应该写在哪个数字的下面? 指出:这样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单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指出:这个算式是为解决问题而列而算,那完整的解题过程还要有一个回答。 把书上的得数填写完。并读一读。 指出:书上只要我们填写一个答案,但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求根据问题把话写完整。这也是四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要求。 【板块二】交流先学4,交流提升,得出一般计算方法。 1、指名板演。 2、讲评板演题。(板演时是没有空格子的,所以更要注意商所在的位置。) 第1题:96里面对多有4个20,所以4要写在个位上。余数是16,符合比除数小的规定。 第2题:15除以30不够除,所以要考虑150里面有几个30,商5应该写在个位上。 检查验算过程,指出:通过验算我们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大家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第8页上的题组练习: 做完后,请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特点? (注意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求不宜过高,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再举例来说明,比如:4÷2=2,所以40÷20=2;或是100÷20=5,算是时候可以看成10÷2=5……) 14

这题应该为前面已经说过规律,再加上时间的关系,我就直接让学生很快地算,并交流得数。 允许学生一边写,一边小声地说,余数要比除数小…… 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后,让学生具体说说每一道题是怎样确定商是几的,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 学生完成计算和验算后,让通过验算发现错误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发现计算错误的,怎样找到错误原因并订正的。 5.完成“练习二”第4题 让学生先说说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再想一想怎样换算,完成填空。 6. 完成“练习二”第5题 要求:弄清题意和图意,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内:补充习题第 页。 课外:当堂反馈第 页。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5

教学反思

26

课时教案

第 二 单元 课题 连除实际问题 第 1 课时总第 个教案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思考与调整应用题。 教学目标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小黑板、课件、卡片、挂图等 准备 教学程序: 一、先学提纲 1、口算: 练习三第8题 2、练习三第10题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种)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每人一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4: 2、指名同学读题,对比复习题,组织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已知了什么,求什么?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并形成线段图并板书: 4、平均每个书架放几本?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感知算理。) 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放几本?我们怎样做?

27

(二次备课) 5、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1)、平均每个书架放几本? 224÷2=112(本) (2)、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 112÷4=28(本)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板演成板书: 224÷2÷4 =112÷4 =28(米)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7、改例4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1)、一共多少层?(2)、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 8、学生讨论确定先求“一共多少层?”,再求“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几本?”,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然后自己在书上第13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 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讨论: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 如何检验? 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2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一起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8

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三、巩固发展 1、第14页“做一做”。 读题,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每组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试算,进一步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 先说说题中有哪些条件,再说说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根据题中的三个条件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三的第11~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和列式解答的不同算式。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内:补充习题第 页。 课外:当堂反馈第 页。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9

课时教案

第 二 单元 课题 连除实际问题 练习三 第 1 课时总第 个教案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思考与调整应用题。 教学目标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小黑板、课件、卡片、挂图等 准备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四年级有43名学生,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学期用多少本? 解答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2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二次备课)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2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