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读后感1
更新时间:2023-08-23 04:18:01 阅读量: 心得体会 文档下载
第一篇:《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读后感1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读后感 1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2020 年第 16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 11 月 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并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六个主要方面,对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作出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讲话还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这就要求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行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现在,各种经济学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这不仅有力回击了当前经济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也为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问题。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人民的需求变化的及时回应,也凸显了对人民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能力满足需求变化,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的信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鲜活实践,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根本立场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政治经济学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
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起来,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提出了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所以,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回答新时代课题的政治经济学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2020 年 8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即将进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必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尽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建设和发展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就必须直面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必须思考
和回答新时代所面临的新课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升华中,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政治经济学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必须持续推进源于实践的理论创新。而这一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创造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做黑板上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有根有据、合情合理。
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必须是开放包容的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根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能丢,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能丢。
当前的世界经济大潮风云变幻,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和发展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是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开拓创新,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树立国际视野,
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二篇: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作者: 时间:2010年09月03日 信息来源:宁波日报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评价。掀开宁波文明建设的历史画卷,自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启文明创建之旅,至新世纪以来投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列,抓创建促发展、抓创建惠民生已经深深铭刻于创建活动之中。宁波文明创建的持续深化和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首次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08年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8月,市委又专门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决定,进一步展示了全市上下合力共建共享、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决心。从首次获牌、成功蝉联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充分说明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是利用这个载体,鼓励基层创造,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不断总结成功做法,加以制度规范,向持久深入要成效,开辟文明城市建设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站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新起点,全市进入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的新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面临的新特点。从创建要求看,国家对文明城市的衡量标准在不断深化,从制度和机制完善上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成为文明创建的时代要求;从群众期盼看,丰富和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的诉求不断变化,以加快发展、创新管理和优化服务为重点,努力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文明创建的紧迫任务;从创建领域看,随着前些年创建工作点、线、面的逐步拓展,以均衡发展为根本、实现城乡统筹和整体推进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全新追求。这些情况表明,我市文明创建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要把文明创建不断推向深入,探索长效机制、提高常态水平是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抓文明创建就是抓科学发展、抓城市建设、抓民生改善”的理念,紧紧围绕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这一主线,坚持把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首要的任务来展开,把提升城乡文明发展水平作为紧迫的课题来破解,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作为基本的追求来落实,全面创新科学发展、城乡共创、市民参与、品牌带动和成果共享机制,以常态化的创建工作,取得长效化的创建成果。
一、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着力推动发展质量高端化
科学发展是现代城市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支撑。没有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就不可能有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我们争创“三连冠”,争当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首先就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标兵。近几年来,宁波着眼于建立“抓发展促创建、抓创建促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导向;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载体,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块状经济、港口经济、开放经济的自主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长效创新机制;特别是突出抓生态市建设体系构建,坚持“对标考核”,狠抓节能减排,形成了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机制。仅区域内热电厂建设改造脱硫装置,就投入了30多亿元,在增量提高的情况下,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
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10%,全市生态环境保持向好态势,在全省生态建设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位,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宁波作为华东地区重化工基地和制造业基地,这些年来在产业高端化、循环化、效益化发展上取得了积极进展,靠的不是“一事一策、一时一举”的工作措施,而是“以制度来规范、以机制来支撑”的发展策略。实践表明,只有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才能保持蓬勃活力和昂然生气。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产业联动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和生态环境约束机制,更好地让“谋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
一、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促增长、注意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
二、创新城乡共创机制,着力推动文明创建均衡化
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文明均衡化,是文明城市创建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在前两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城乡共创”谋机制,既注重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和农村文明创建机制,更注重城乡结对共创文明的有效途径,推动城与乡文明创建的互促共进。比如在城市管理方面,按照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要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规范公共秩序,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火车南站以往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由于各部门单独执法,没有形成合力,整体管理水平始终难以提高,我们采取由海曙区综合执法的办法,解决以往城市管理中条块分割、相互扯皮的问题,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镇海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铝合金加工店占道经营、噪音扰民问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立铝合金集中加工点,实现经营活动与加工作业相分离,实现了城市管理水平和经营户利益双赢的局面。在农村文明创建方面,持续开展以“百千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和“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院”活动,加快实施农房“两改”,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在城乡共建方面,深化城乡结对共建、镇乡连片共建和村企互动共建活动,探索建立了合作型、帮扶型、互补型共建模式,推动文明创建从中心城区向城乡接合部及新城区、县(市)拓展,从重点部位向一般地带延伸。目前,市县两级各部门普遍以各种形式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有5000多家企业与2600多个行政村建立帮扶对子,城乡文明共建发展势头良好。实践表明,文明城市创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整体谋划,建管并举,抓建设促管理,抓城市带农村,以城乡文明的整体提升推进文明创建的融合发展。
三、创新市民参与机制,着力推动创建活动群众化
群众性实践是文明创建的力量源泉。多年来,我市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提高市民素质、激发其创建热情,又注重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创建内涵,着力形成以市民为主体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开展以“全民读书月”、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等为重点的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和道德实践点活动,崇尚志愿服务等文明风尚,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涌现了“火海救儿童的英雄”徐义胜、“无偿捐肝救女童”的林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何丽彩、扶贫支教严意娜等一批道德模范。不断拓展市民参与平台,率先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参与到文明创建测评工作中;积极开展新老宁波人共建活动,广泛推行基层“和谐促进会”、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等新老宁波人相互融入、相互包容的成功做法,引导400万名外来人口自觉投身到文明创建活动中,使全体市民群众真正成为文明创建的主体、主角、主人。实践表明,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文明城市创建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创新品牌带动机制,着力推动创建工作精品化
文明品牌是文明城市的特质和灵魂,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品牌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区域的文明创建。在前两轮文明创建中,宁波市大力实施文明创建“精品工程”,推进“爱心城市”、公共服务、志愿行动等“文明宁波”的一系列品牌固化为城市特质。在“爱心城市”品牌打造上,深化了万人助学、对口帮扶、赈灾援建、扶残助残和慈善一日捐等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相互关爱、共建和谐社会的情感,“爱心宁波”这一品牌已经深入到宁波这座城市的血液中,成为宁波文明创建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我市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10年来,全市两级慈善机构累计募集善款达20.33亿元,受助人数达到82.6万人次;2006年启动“万人助学”活动来,每年约有10万市民自发为对口扶贫地区及本地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在公共服务品牌创新上,丰富拓展81890公共服务平台、3561服务班、夏慧星车队等传统品牌的内涵和生命力,以此激发更多的窗口单位探索创新公共服务实践,呈现了行业文明联建的良好格局。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通过“窗口共建、信息共享、产业共推、效益共创”,塑造了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文明服务品牌。在志愿者行动品牌培育上,通过组建全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健全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和管理制度,不仅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到2009年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2%;而且带动了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志愿服务行动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针对部分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管理的问题,我市依托广大社区,组建了100余所“四点钟学校”,聘请一批包括退休教师等“五老”志愿者,为小学生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等服务,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营造了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针对现代社会节奏快、“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宁波各级志愿者组织发动了3万名志愿服务者(义工)为“空巢老人”提供安全巡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保健、应急救助等个性化服务,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于各级财政及市级各文明单位自发捐款,逐渐形成了有序运转、良好循环的长效服务机制,目前全市约有6000名城乡“空巢老人”享受着政府或村集体的购买服务,约2万名城乡“空巢老人”享受着志愿者长期结对帮扶服务,“空巢老人”独居不独、空巢不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实践表明,以文明品牌带动文明创建,既是保持创建活动长久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文明城市创建走精品化、个性化道路的基本途径。
五、创新成果共享机制,着力推动创建成果普惠化
让全体市民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创建成果,是文明创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六大民生工程”,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文明城市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实施社保共享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和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推行2年多来,受到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欢迎,已有70.5万人参保。大力实施文化共享计划,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持续开展以“万场电影千场戏”、“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向农村基层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活动,目前全市100%乡镇建有文化站,其中省市两级“东海明珠”达到84%,90%以上农村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其中村落文化宫占45%。大力实施平安共享计划,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医患矛盾处理难的实际,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第三方处理模式”的“宁波解法”,医患纠纷双方可找各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论理,并向保险公司索赔。截至2010年2月底,我市共建立9个专业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医疗纠纷1322起,协商调处终结1020起。实践表明,文明创建必须围绕城乡民生改善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创建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科学发展无止境,文明创建工作亦无止境。我们庆贺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因为她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时代风韵;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因为她是全市上下和衷共济、继往开来这种创业创新精神的时代传承;我们追求文明创建常态化和文明成果普惠化,因为她是宁波向国际先进城市学习追赶的时代要求。让我们进一步行动起来,以争创“三连冠”为契机,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常态创建,把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文明港城,建设成为让宁波人民满意的城市、让宁波人民幸福的城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宜居宜业的城市。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三篇:党课讲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课讲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一科学的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创立的,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产物,在科学性和真理性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世情国情党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新变化,明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全面把握我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观察,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断巩固和上层建筑不断进步的有机统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事物矛盾运动基本原理,突出问题导向,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随着形势变化新出现的矛盾等各种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各类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各种利益矛盾,在矛盾普遍性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运用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相互转化等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和创新了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和处理事物,在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这一人民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实现美好愿望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根植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正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上。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回答了党领导人民进行奋斗究竟是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是新时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
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
坚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激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守法经营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生动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美好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
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强调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路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全部工作之中,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
这一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性方面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有着准确把握,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民族特点有着独到理解,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有着清醒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的行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的取得,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发生,既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巨大实践威力。
这一开放的理论体现新时代中国实践要求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些论述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质,总是随着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既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最生动最鲜活的实际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出发把握中国发展、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开放性,表明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科学理论,势必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四篇:十八大以来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
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实践)
秋石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2日
01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时代制高点,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举旗亮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肩负历史新使命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跳出“历史周期律”等重大问题。完成历史使命、战胜风险挑战,必须管好党、治好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更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动摇。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讲政治、顾大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各方面。同时,要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本领有“不适应”的一面,存在着“本领恐慌”现象,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现在,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努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更要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
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要害在严,关键在治。“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和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就是严明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改进作风;就是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就是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
一、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就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要切实肩负起主体责任;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就是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就是创新管理制度,强化党内监督,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谱写事业新篇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总书记指出,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以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弘扬中国精神,还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这一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共同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些新发展理念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和红绿灯。要使之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应对国际新变化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主动谋划,积极进取,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格局,中国正在加快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的有机统一。这条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帝国主义发展老路。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积极运筹大国关系,扩大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就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各国的事情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要世界各国人民商量决定;就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法治化,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就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合理化,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随着中国实力上升,我们将逐步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从而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这一理念,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同各国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契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为维护和完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开辟了美好愿景,注入了强劲动力。
把握发展新趋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从方法论上取决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取决于我们对观大势、谋大事的战略思维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体现了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宏阔深邃的战略思维,特别是恢宏的战略判断力、高超的战略谋划力和坚强的战略定力。
恢宏的战略判断力。战略判断力具有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发展趋势,从世界格局演进中把握中国方位,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面临形势,作出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判断。比如,对于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挑战,指出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比如,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强调应该从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的大视角来认识,新常态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客观状态,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比如,对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张要从国际与国内的联系对比中来把握,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由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跃升。这些战略判断对于引领改革、建设、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高超的战略谋划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洞察时代风云、把握前进方向,不仅确立了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而且抓住、抓准、抓好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提出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五大支柱性政策、补短板防风险来把握发展战略重点,以战略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推动事物发展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等等。这些战略谋划,既有方向、目标,又有布局、举措,既有理念、思路,又有动力、保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超的战略眼光和谋划能力。
坚强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根植于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前景的高度自信,根植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世纪新阶段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谱写着“当惊世界殊”的华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犹如东方地平线上光芒四射的朝阳喷薄而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仍然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胜利!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
第五篇:《江泽民文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小编推荐]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江泽民文选》,是江泽民同志呕心沥血之力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之结晶。《江泽民文选》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新的宝贵财富。《江泽民文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学习《江泽民文选》,对于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潜心研读原著,把握精神实质,真正学通弄懂。
一、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抓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一科学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的问题,是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使命与人民利益的清醒认识,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是以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文化的整体、协调、稳定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既包括经济的发展,又包括政治、文化、人的自身发展等诸多内容。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江泽民认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在发展问题上,我们要抓住经济这一中心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发展。”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根本上说,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把市场经济从“手段”层次提高到“经济体制”层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手段的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长期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手段,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发展手段。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建立、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改革以前,实行的也是这种高度集权管理的计划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探索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1992年的“南巡谈话”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发展和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路,把市场经济从“手段”层次提高到“经济体制”层次。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毫无疑问,如果说邓小平理论的标志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的提出,强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可能性,那么强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现实性,则是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发展手段认识的新发展和新贡献。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作为对“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具体回答。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三是明确并扩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四是进一步理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关系。
三、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全面推进,使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我们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已经有20多年了,而明确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则是近几年的事。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这一科学概念。在2002年“五三一”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本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已经作了许多探索,现在需要强调和明确的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我们以往偏重于把民主当作一种作风来看待,例如把民主看作是让大家讲话,或者是领导者的开明等。实际上,民主如果缺乏具体的制度化内容,就难有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时,曾精辟地指出:“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这段话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此,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是要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并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制度安排,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
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极其重要而又富有创新的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先进文化顺应了历史潮流,反映了时代精神,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一先进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批判继承和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创造民族的科学的新文化。第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 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正在阅读: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读后感108-23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09-19
金融11-09
医学英语翻译02-27
奶奶去世作文04-01
《史前时期的人类》测试题102-28
关于确定XXx同志为发展对象的公示会议记录Microsoft Word 文档09-07
环保教育教案及作业(天气与节气)04-20
- 学习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心得体会
- 学习阿旺伦珠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
- 学习乡村教师潘立华事迹心得体会
- 学习谭明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干部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关于学习崔学选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大全5篇)
- 学习王彦生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学习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啊啊(范文)
- 回声读后感600字
- 研究生学习吴大观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学习孟祥民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合集5篇)
- 学习吴绍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 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学习左相平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学习阿里木、哈力克事迹的心得体会
-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再次学习贵阳市道德模范事迹心得体会
- 观看2020扶贫队长丁铁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关于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小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