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标解读

更新时间:2024-04-06 18: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策略

主讲人: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向莉

㈠ 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程的概述:(什么是新课程?其产生的国内外环境以及美术学科背景)

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转型。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彻底屏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 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a. 基础教育改革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将展开大竞赛,大较量。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和人才素质的高低。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并积极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其改革力度是空前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备的素质。

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⑶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⑷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b. 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因为;

⑴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⑵拓宽美术课程的内容,加深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⑶注重美术学习与文化情景的联系,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轨世界多元文化。

⑷着眼于每个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

c. 美术及欧美国家美术教育:

⑴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在科技、经济、军事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政府和美国教育界深知,21世纪的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出台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这部教育法中,艺术课被写进联邦法律。对艺术课赋予如此高的教育地位,在美国教育史上是空前未有有的。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不是小三门),在教育中处于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同样的地位,美国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重视程度及改革举措,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根据这部法令,美国又制订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门艺术教育(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学校艺术标准。

⑵德国和法国,是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国家,两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四方面特点: ① 艺术教育实施普及化 ② 艺术教育目标人本化 ③ 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 ④ 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规格化

1

德、法两国艺术教育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于两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取决于两国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多次改革。

⑶英、日、韩、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先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引入新的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d. 启示:

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力度,特别是对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可看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拥有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地位。

2、新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a.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b. 21世纪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上的志士仁人的共识。 c.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是以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艺术

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本,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承认个性差异,倡导主动发展,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的教育。(2001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李岚清副总理讲话指出:

现行落后的课程设置,是目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主要问题是:“难、繁、偏、旧” “难”——课程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 “繁”——课程内容繁多,重复,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偏”——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成就。

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革。

.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改革

目标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德智体美要求列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各门功课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和合理的考核评价的具体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要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

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数、理、化,也要学文、史、哲、以及体育和艺术,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共事。

——李岚清《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指明了基础

教育改革目标与方向

今后10年,我国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依赖于劳动力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坚持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课题。

3、美术学科背景

a. 美术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制定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改革

成功的关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特别是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b. 但是中学美术教育仍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如: 教育观念滞后; 课程结构单一; 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未能体现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通过课程改革克服种种弊端,才能使美术教育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促使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

2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学科自身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门类和形式,另一方面美术学科内部各门类之间也彼此联系,互相融通。此外,教师、教研、教材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与发展,给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乃至整个美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c. 美术教育现状:

⑴ 美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地位被进一步确定; ⑵ 美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提高;

⑶ 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深入,美术教育的研究活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⑷ 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的发展变化,为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 “新课程不仅对学校、校长乃至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实质,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 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要做好“转型”工作,作为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⑴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根据学者钟启泉先生的说法)

“人类个体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个体性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种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亦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

第一,“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第二,“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出发,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例如,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综合探索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谐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

(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图形创意应用”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优质课程比赛) ⑵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a.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了乌鲁木齐“坏孩子妈妈联盟”,这些妈妈们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天性,自己编写教材,引导这些“坏孩子”?通过努力,发现这些坏孩子们变好了。开始,这些妈妈们也像学校教师那样认为自己的孩子无药可救,责骂、训斥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强,隔离就越大,对立越来越明显。但这些妈妈们发现孩子们天性是善良的。“20几个坏孩子照顾一个流浪的孩子”,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妈妈们,换一种方式来和孩子们交流。

是“孩子们”真得坏吗?这不仅是妈妈们的反思,更应是社会和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一般“坏孩子”往往个性突出或突出的个性,显现出孩子天性的一面,尊重并理解孩子的天性,真诚的对话、沟通,在教育中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不仅仅美术学科,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注重社会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b. 新课程中就强调了这一观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认为课程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他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课程以生活

3

意义和生命价值。

c. 新课程还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凸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努力软化学科界限,展开跨学科对话,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如:上例、丙稀颜料、图形创意、服装图形、完成图形的应用)

⑶ 教师个人的学习意识与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的教材与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不断增强个人的学习意识,围绕学生的美术课程教学,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

a. 新课程首先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

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把“知识变为智慧”,它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b.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转折点,要求在所有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

式”,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c. 新课程还力图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要求“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促

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⑷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对于课程改革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更为重要的是意

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最深层次的改革,校本课程”、“学校文化”的再生正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a. 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

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并提出开发“校本课程”,主张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老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这最能反映学校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风貌。

b. “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力,有利于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促使教

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展开交流和对话,打破原有独立作业的教学形态,培养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逐渐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一旦形成民主的管理文化和合作的教师文化,整个学校就会显示出蓬勃的发展生机,逐渐营造出一种充满学校特色、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培养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新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根据张桂木先生资料)

1、我们知道所谓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

① 广义理解美术的涵义是全面认识课程性质的前提; ② 全面认识美术的社会功能是全面认识课程性质的关键; ③ 新课程标准的学科性质定位:人文性。

长期以来,中学美术教育归入“技能”学科的范畴,这样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它仅仅局限于专业美术的范围之内。——当今美术学院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培养的学院,是从广义上来涵盖美术的意义。(高考美术以技能为主)

我国最早曾把目前我们称为“美术课”的叫“图画”,为1906年李瑞清创办,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美术学科叫“图画手工科”,香港至今仍称为“美劳”,台湾称“艺术与人文”,美国称“艺术课”或“视觉艺术课”,日本称“图画工作”,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美术课程称谓不同,反映了对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这种称谓总倾向是将“美术理解为广义的美术,而不是局限在专业美术”的范围之内。

广义的美术是美的物化。即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活动,都可列入美术的范围。包括绘画、工艺设计、雕塑、建筑、印刷、摄影、书法、电脑艺术、服装、广告、室内外环艺设计、图形设计等,甚至包括美术产品和美术活动,如:造型游戏、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综合材料绘画等,明确这一点,才能全面认识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质。

首都师大尹少淳教授对美术的社会功能理论归纳为八大功能:

⑴ “语言”——美术是一种特殊的分享人类经验的方式。美术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具有直观、持久、微妙的特点,这是文字语言所不及的。

4

⑵ “创造物”——美术作品是整个人类和我们自身创造力的对象化。当我们面对雄伟的古埃及著名的金字塔,绵延万里的中国古长城和威严庞大的秦始皇乒马俑,难道不为我们人类的创造力而感到自豪吗?杰出的美术作品其实正是我们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自我肯定。

⑶ “道德训诫”——鲁迅先生指出:美术是以辅显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我国青铜器,其纹饰有“使民知神奸”,孔夫子“绘事后素”,以绘画喻道德,西方绘画为国家服务,为宗教服务,均把绘画作为促进社会道德的改良,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⑷ “感官的佳肴”——为感官提供愉悦。我们曾知“养眼”这个词,人的眼睛也需要慰籍,艺术家的创造为视觉提供了丰富的悦目形象,寻求视觉享受的人要比麻木不仁的人生活得更有趣。

⑸ “世外桃源”——美术能让我们避开世俗的烦恼和纷争。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满当时社会,去职隐逸,写下了《桃花园记》。遁世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追随艺术,而紧密联系世界最可靠的方法“也莫过于艺术”——德国诗人歌德语。所以历史上很多美术家往往将美术作为躲避人世纷争和烦恼的一方净土。

⑹ “画饼充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愿望和需要,受限于外界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会寻找一些替代的方式使之得到变相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补偿,有时也是画家作画时的一种动机。米罗1924-1925年创作《小丑的化妆舞会》,其实就是在极度饥饿导致的幻觉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⑺ “泄洪道”——释放不良情绪。大家知道情绪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反之有害于健康。美术宣泄淤积于胸中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美术外化来减轻心理压力。梵高是正直善良和真诚的人,与其所处社会格格不入,有人统计梵高的创作高峰实际上是他患病最严重的时候。

⑻ “功利满足”——历史上,几乎所有美术家的艺术活动都是与一定的物质报酬联系在一起的。如为宫廷宗教机构和贵族工作而获取一定的物质报酬。商品经济社会,美术家将作品作为商品进入社会流通。郑板桥“谢客”的“润格”(润笔费)自定的价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面、对方五钱”?中国改革开放后,美术作品为商品的意识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得益发强烈,而其流通机制也渐渐成熟。

美术的社会功能:(张桂木先生)

1、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人文”与“天文”是对应的。人文是指人世间的文明之道,“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

事情。

2、美术是重要的视觉语言,具有交流功能,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其文化含量与审美价值的功能上,它又是

重要的工具学科。

3、美术创作与设计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它属于表现学科。 4、美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属于生活学科范畴。

5、美术创作与设计从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来看,它属于技能学科范畴。 启示:

美术课程标准学科性质定位:①人文性,与2000年颁发的《美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强调了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这里并不否定美术的技能工具性质,而是有意强调了中学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的特征,它对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起到一个统领作用,并对原美术教学的重技巧、轻文化的倾向做了改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②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强调艺术课程,它是一种基础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不同,它属于素质性教育。它能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将构成学生基本素质中的艺术素质的重要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强调全体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体验成功者的而非失败者的心态来接受基础美术教育。强调必修性,其课程设置具有强制性外不是小三门,体现在美术教育的特征与必修的要求相适应。

2、所谓价值:是揭示周围世界一切客观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的一种特殊社会规定。“利”即

功利,“益”即利益、益处、好处。

美术课的价值不是小三门或“主课”外的娱乐课与边课,这是一种偏离。另一种把艺术并列为智育“为高考,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让他学艺术”这也是一种价值的偏离。新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全面、科学、直接地表达课程价值:

5

① ② ③ ④ ⑤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a. 陶冶道德理论与道德情感,是一种道德境界,指高尚的生活情感和生命的崇高。审美能力简单的理解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b. 美术是一种交流的语言。除了直观性和持久性外,还具有一种微妙性的特点。人类运用美术交流情感,表达观念的同时,还要将这种形式加以传达和继承,使美术得以发展,建构新的教学观、师生观,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审美习惯、价值观念、风俗礼仪、表达形式、经验技艺和生活方式等,感受并认识世界各民族美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c. 美术由于感知能力的独特性和形象思维的特征: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接触“形”,在感知的同时,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d. 从美术本身的特征来看,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获得一种技术意识,就可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迅速进入技术过程,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e. 美术是最具人情意味的活动之一。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即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由于人的个性不同,才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美术教学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美术正是由于是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它才能对人的完整性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理念,指的是理想和信念,是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的主观追求。 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解决价值取向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理念:是每一位美术教师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要做到, ①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②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③ 使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 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 为促使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前所述,必须体现对学生的全体性,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使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里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a.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者独特的反应。b.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如绘画、雕塑、剪纸等,绘画也不是以写实为唯一标准)c.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主要是鉴赏力,(理解、分析作品能力、评价与审美品质的能力、直觉地把握作品完形的能力)。

● 如果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乃至终生的兴趣,如果美术课学完以后讨厌美术课,那是美术教学的失败,a.平衡

冷暖性:冷性是偏向于理智、约束的倾向:暖性是指偏向于情感、自由的倾向。现阶段我国美术教育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b.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需求,“达意”即可。C.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 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依托当时的文化环境、条件极其特征,例如:《清

明上河图》向人们展示的是北宋汴京(开封)的市民阶层生活的主体描述。此类例子很多,可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 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

6

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使学生发展,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

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促使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前苏联,米哈朵夫,苹果图画——尤里卡·梨苹果——园艺家米丘林——三年后嫁接术成功,植物界的革命) ● 新美术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 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 1、 认知领域的内容;难度降低 2、 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被提升 3、 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向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强调美术课的人文性质。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精神,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向社会生活。 二、 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 (如:7—9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形式,探索不同的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课程标准在确定目标时,没有具体的标高(特别是在认识领域的课程目标上更是如此),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主旨在于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订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观。 四、课程标准分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别确定各阶段目标。 “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加以强化,其目标这里主要指向美术学科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美术活动与现实活动的结合等方面。

五、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个总目标,四个学段的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秉持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安排。

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美术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关注学生和谐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学大纲 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为重点 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语言简明,但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之相结合,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单一,与实践活动脱节,出现教学目标的偏移。 教学大纲: ● 对目标的表述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例如: (原色间色)、(二方连续纹样)、(线描写生) ●掌握专门美术知识和技能 7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建立在美术学科的基础上,其教育功能是在知课程功能 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同时降低其知识与技能难度(不是职业性专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适应其个人未来发展的美术。 课程内容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达意即可”,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学生完整地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和性质,进入到美术教育、教学情课程结构 景之中,把“面向全体”的基础美术教育和“主观个体”的自我价值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 课程实施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 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从人的未来发展看清教育的意义。 (教师个人的好恶,要求所有学生都是艺术家——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课程评价 1.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它不是唯一的,具有真理性的,而只是有其普遍性。 2.它也不是一成不变和不可修改的,它也是一个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学习方式,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强烈冲击着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需要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转变并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提升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⑴ 美术课程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四大学习领域,八大学习模块)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 造型·表现——倾向于外化创作活动“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课程标准阐明:

“造型”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a. 这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部分,如所有的绘画种类(国、水、版),雕塑形式(浮雕、陶艺),设计中部分手工制作活动(服装设计),民间美术中的劳作活动等。

b. 淡化以往的学科专业性,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技能,如“线条”、“动漫”和造型出发。 c. 三个方面达到一定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知识目标:基本概括了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达意),掌握学习方法

态度目标:突出艺术教育的特征,强调体验乐趣,产生乐趣,并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 例上海版:具象与抽象(七年级二册) 绘画造型与表现方式 ① 知识总目标:

8

1.“标准”答案的评价 2.应试教育的“模式” 侧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是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 1.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高 2.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具象——真实的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 抽象——20世纪上半叶舍弃物体形,以色彩及点、线、几何形体来构成画面,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甚至希望表达某种音乐感、节奏、韵律。 ② 能力目标: 见:毕加索《公牛》(1945.12.5—1946.1.17)十一稿 蒙得里安,把树的形渐渐抽去了,变成最后一幅抽象画了。 ③ 情感: 有“热抽象”——热情奔放、大刀阔斧的情绪情感 “冷抽象”——理性、冷静而有秩序规律 启示: ① 启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敢想精神 ② 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③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④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⑤ 帮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学会对自己的设想质疑。

● 设计·应用:教学领域的基本取向

与“造型·表现”一样是倾向于外化的创作活动,“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则注重功能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如:

① 现代设计基础: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美术设计等

② 传统工艺美术: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各种民间美术工艺制作(如剪纸)等。

《美术课程标准》这一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① “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②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能力,提高动手能力”——这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向所应达到的目标。

③ “了解艺术形式美感极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④ “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属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课程《充满形式美的立体构成》

作品:楼房、桥梁、雕塑的立体构成——“物以致用”

点材、线材、面材、块材——由木材、纸材、塑材、钢材、石头等不同材料

艺术形式美设计功能的统一——平衡稳定之感——对称 均衡感——非对称平衡

统一感和节奏感——“重复”反复出现

韵律感——大到小、长到短、疏到密、方到圆排列渐变。 线材:

细部清晰可辨 直线、曲线

9

软质线材:柔软、可弯曲的材料:棉线、毛线、铁丝、电线

硬质线材:坚硬而不能弯曲:木块、竹筷、等 (按一定秩序组织起来就是“线材拼图”) 启示: 1.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2. 培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a. “揭题引趣” b. “以趣乐学” c. “结束延趣”

● “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基本取向:

是新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它突出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人类不同文化的认识能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直观方式),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 鉴赏——以理性方式进行鉴别,对形式、内容、年代、作者生平、个人独特风格、美术史上地位等。 评述——(欣赏不是单项和孤立的行为,是在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

指美术评价和论述a.形式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作品特点 b.作品内涵:美术

史的角度,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美术课程标准》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

1、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态度。

如何进行美术欣赏?

美国费得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程序,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较好的操作性,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 ⑴ 简单描述。 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

作简单粗浅的描述。

⑵ 形式分析。探讨作品制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极其特性。 探讨作品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及个人描写之特色。 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之关系。

探讨运用何种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把艺术要素进行归纳,成多风

格的一部分。

⑶ 意义解释。探讨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要素与此作品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性格、思想、艺术观

与此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品所传达的内涵,即所含有的气氛、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思想等。

探讨作品所含有的图像学象征意义。

⑷ 价值判断。以上述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做合理的判断,并述其理由。 参考专家对此作品的批评与判断。 没有认真的观看,也就无法进行客观而准确的描述。 四个程序转换为四个更为通俗的问题。(杨建滨先生概括) ⑴ 你看见了什么?

⑵ 作品是怎样组织起来的?(构成)

10

⑶ 作品有什么意义?

⑷ 如果你有这幅画你会把它放在什么地方?

(人美版)初中第一册《清明上河图》

(上海少年儿童版)初中第一册《美术学生如何创作》

● “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基本取向: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的热点。

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目的是要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⑴ 融美术学科内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的活动。

是指在一次美术活动或一个单元的美术活动中,同时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的学习内容。

⑵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是指在学科教育的范畴内,跨越美术学科的,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学习活动。例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语文、美术与理科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⑶ 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是指超越学科教育的范畴,延伸至学校生活之外的,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学习活动,例如: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时事、美术与市场等方面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三个层次有着不同的交叉或重叠,这类课程可多寻找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提高认识,注重结合点,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注意提高自己的多方面修养,打开眼界,用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和研究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

例如 ⑴ 美术和其他学科

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美术与戏剧、舞蹈:设计剪纸艺术等,农村、乡村校本课程 美术与音乐:描绘乐感、节奏、表现音乐、制作乐器、演奏乐器等 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学校校园模型等 美术与物理:设计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 ⑵ 美术与美、社会、环境等

美术与美的展示:布置展览会、小小超市、服装设计表演等

美术与美学:“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美”等专题进行讨论,可用各种形式讨论发表。(论文、小制作等) 美术与社会:调查自己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

结果、评论优点与不足之处、设计新的社区、制作模型等。鼓舞学生利用美术形式对最新出现的重大事件作出自己的反应。(如对“美国9.11”事件感受认识)

美术与环境: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标牌设计、社区规划、未来设想等) 美术与科学、美术与交流、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场等等设计

学生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从美术学科的角度,了解美术发展趋势以及美感的多样性,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美化环境与生活,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性应用美术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美术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从跨学科的角度,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讨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索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主动探究精神与创造精神得到发展。

11

第三,从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角度,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合作精神得到发展,并让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激发学习动机。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更多的开放意识和本学科之外的知识结构。其目的和意义:是让全体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为了培养一个或几个艺术家。

㈡ 教学策略与美术课程

1、什么是教学策略?

大家知道,教学工作是要研究策略的,这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践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也可以说是教学设计,后者更注重课程本身)

针对美术新课程,这里涉及到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我们在教学策略上要认识的第一个问题。“胸中有学生”,过去的美术教学,强调技能性,对“一致”性的要求较为强调,如抓好“形”、上好“明暗”、画好“结构”。从技能上的“一致”上来贯穿并体现技能技法的教学目的。

然而,学习方式会因人的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社会环境,以及学习内容本身等方面的偏爱与选择而因人而异,除了对美术课程兴趣的培养外,作为个体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静静的思考、独自专心的学习,有的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有的喜欢与别人竞争的学习,因而关注学习方式,关键还是要看是否适合于学生个人,适合是检验它的标准。

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知道针对学生的特点来教学。这是两千年来的孔夫子在《学记》中就有过描述,他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则四者,心知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意思是:学生的学习有四种常见的缺点,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有的学生贪多,广泛阅读而不深入;有的学生专注一书,所习太少;有的学生把学业看得太容易掉以轻心;有的学生因自信心不强过于谨慎,遇到困难就停止前进。产生这四种情况,是各人的思想素质发扬学生的长处,补救他的缺点。这里有“二分法”的哲学思想:既肯定每个学生都有“善”和“失”。指出其差异来自“心知莫同”,同时也肯定了人的可塑性,即“善”可长,“失”可救,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作为“长善救失”的基础。即使在现代教育中,这些话仍对我们有启示作用。

2、教学策略与美术课

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胸中有学生”。这对我们制定美术课程策略是至为关键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艺术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是一种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初中美术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专门为有志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如美术高考班)或者纯粹为了对其他学科在技术上有所裨益(如服装设计、室内外装潢设计)而设计的,虽然美术教学并不一概排斥这方面的可能性和促进作用,但过分强调就会偏离教育的总方向,违背美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这一根本目的。

我们说面向全体学生,也因为美术课程的特殊性,比如:课时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作为终生职业。教学策略上,更多地是从教育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以学生的获得为准则。 启示: a. 更多地从学生角度来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内容; b. 淡化所指的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c. 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d. 想方设法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入手。

12

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图形的创意应用” ——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周磊 ——第七届黄鹤美育节美术优质课竞赛作品

教学评价:总体上这次教学是成功:“瑕不掩玉”。

① 通过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让人想听、想学的氛围;

② 通过练一练,(丙稀颜料与水粉颜料的比较),认知颜料的性能、以及手绘作品的方法。

③ 展示教师自己作品,丙稀颜料在牛仔裤上的图案(以小组为主的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④ 以学生获得为准则,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通过美术课有所收获,并有兴趣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足之处:练一练中,教师画板太低,示范时后面同学看不见。

4、启示:

艺术教学中研究教学策略,要尽力体现教师的魅力:据一些学者们探讨:今年9年1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实行免费教育年,在农村的教育主要热点也将转向教育优质资源竞争与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方面,换句话说,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是农村教育关注的重点。(如:城市的择校,选择优质教育等),一所好学习,一个优秀教师水准与素养,不仅作为学生,更作为家长和社会的首选与认可。“打铁先要自身硬”,这次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教育培训就是强化与提高农村教师校长的素养。兼顾着农村教育的实际和教育技能的提升,改变目前教育现状,学有所用、学以至用原则,同时也对学员进行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进行引领。

作为艺术课程教师,胸中要有学生,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关注每一位学生,甚至是所谓的“差生”,这是教师职责。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会用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启示营造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让人想听、想学。第二,要多反思,勤思考,对教材反复咀嚼,做到温故知新,第三,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做到博才,综合探索各类学科知识,搞好自己的创新,做出自己的校本课程特色,第四,情商高尚,发展目标明确,要热爱美术教育职业,在一生的教师生涯中可以这样设计:20岁厚积薄发,重在积累和打基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夯实自己;30岁初露锋芒,牛刀小试;40岁成为中流砥柱、学科骨干与带头人;50岁,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相关链接:根据新华社北京29日电: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29日下午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51号和5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

义务教育法分为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8章,共63条,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这次对义务教育法作了全面修订,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二是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三是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研讨:(学生提问,共同研讨)1课时

(四)作业:学生写一份《新课程与教学策略心得》感想,800-1500字

(五)小结: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正在进行着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

转型,《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美术学科角度与其他学科一起,以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课程,努力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未来美术教学实践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3

● 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教师

可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使学生发展,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

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促使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前苏联,米哈朵夫,苹果图画——尤里卡·梨苹果——园艺家米丘林——三年后嫁接术成功,植物界的革命) ● 新美术课程目标的特点: 三、 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 4、 认知领域的内容;难度降低 5、 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被提升 6、 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向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强调美术课的人文性质。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精神,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向社会生活。 四、 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 (如:7—9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形式,探索不同的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课程标准在确定目标时,没有具体的标高(特别是在认识领域的课程目标上更是如此),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主旨在于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订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观。 四、课程标准分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别确定各阶段目标。 “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加以强化,其目标这里主要指向美术学科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美术活动与现实活动的结合等方面。

五、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个总目标,四个学段的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秉持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安排。

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美术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关注学生和谐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学大纲 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为重点 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语言简明,但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之相结合,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单一,与实践活动脱节,出现教学目标的偏移。 教学大纲: ● 对目标的表述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例如: (原色间色)、(二方连续纹样)、(线描写生) ●掌握专门美术知识和技能 14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1b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