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伴我成长》开发实施成果报告

更新时间:2023-09-30 22: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本课程《蔬菜伴我成长》开发实施成果报告

泰山区上高街道中心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主动适应新课程,落实国家对“校本课程”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和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校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既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又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儿童中的挑食、偏食现象比较严重,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多孩子意志品质薄弱,不愿参加劳动,或者根本没有劳动的机会,普遍缺乏劳动锻炼,更有甚者对劳动有轻视、厌恶的心理。

3.我校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便利。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家长们的蔬菜栽培经验丰富,可以为学校提供优势的教育资源。老师们比较熟悉蔬菜的种植和管理,可以担当课程开发的重任。我校校园广阔,在校园东南侧还留有大片的土地尚未开垦,可以辟为专门的种植园区,成为课程实践基地。

1

4.主动开发、填补空白,彰显办学特色,是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的要求。

新一轮办学体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开发《蔬菜伴我成长》课程,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改理念,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课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构成的生活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我们建立扎根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建构可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结构,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条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间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切实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与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精神,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格和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有现代化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

我们以种植园为实践基地,以“我和蔬菜交朋友”、“我爱吃蔬菜”、“识节气 话蔬菜”、“开心农场”和“蔬菜与文化”为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分层设置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蔬菜;认识蔬菜的重要性,喜欢蔬菜,懂得合理、科学地食用各类蔬菜,养成爱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通过走进实践园参观、劳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二)研究方法及原则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调查法:我们设计了针对家长、学生、教师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的的需求,让研究切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行动研究法: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育”与“研究”有机结合,加强针对性。

(4)经验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对行为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保证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2.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自主性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鼓励教师、学生的对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和实施,让师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设计、开发、实践、体验和创造等,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校本课

3

程内容的开放。二是活动范围的开放。将“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生活场所。三是活动方式的开放。学生的活动方式表现为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主实践;教师的活动方式表现为创设情境、参与合作、指导帮助。具体的活动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表演、动手操作、劳动实践以及搜集信息等等。

(3)灵活性原则。 课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出班级和学校的特色,力求内容形式灵活多样。 (三)问题研究步骤

1.问题提出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问题的提出,学校成立问题研究小组,建全组织领导。

(2)问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对社会、家庭、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掌握研究诉求。

(3)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奠定理论基础。 (4)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2.开始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3年8月,

(1)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分年级编写校本教材《蔬菜伴我成长》。

(2)完善课程具体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制度及监督评价体系,探索出适合不同年级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3)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探索“生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4)申报市级重点课题,形成科学、有效的研究体系。

4

3.解决问题、成果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收集整理课程研究成果,如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典型课例、研究性学习成果、教师论文等,逐渐完善学科资源库。

(2)课题结题,完成研究报告,全面总结,为各级会议提供校本课程研究现场。对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

(3)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将课程继续向纵深、向丰富发展。 (四)问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四本”策略。

(1)精兵强将教校本,即业务尖子教师担任校本课。

(2)校本教研抓校本,即在校本教研中重点举行校本课程专题研究。 (3)师生评价重校本,即在师生评价方案中增加了参与学校课程实施的分值。

(4)宣传报道偏校本,即在学校的对外宣传报道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作为重头戏。 2.“四化”实施。

(1)种植园区公园化(石头、广场、甬路等)。 (2)蔬菜种植知识化(蔬菜地牌介绍)。 (3)蔬菜宣传阵地化(整齐划一的宣传栏)。

(4)菜地分工责任化(每位教师、每个班级分得一份)。 3. “一内一外”的时间策略。

一内是一周一节校本课,一外是一周一次课外实践课。 三、成果主要内容

5

(一)以蔬菜为友,开发实施《蔬菜伴我成长》,构建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

通过借阅图书、网上查阅、走访菜农和学习教育论著,我们为课程确立了生活化、活动化、趣味化的学科特性。课程实施旨在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热爱土地和家乡,健康快乐地成长!

2.课程标准

总目标:以学校课程开发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样子、吃法及营养价值;意识到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喜欢蔬菜,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食用各类蔬菜,初步培养学生爱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通过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园,亲自到实践基地参观、劳动,从而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低年级段目标:通过儿歌、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游戏中学习知识,进而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园,观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十四种蔬菜。

中年级段目标:通过读、想、说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样子、吃法及营养价值;使学生意识到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从而喜欢蔬菜,并能够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食用各类蔬菜,培养学生爱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

高年级段目标:通过读一读、做一做、学一学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

6

习书面知识,进而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园 ,亲自去观察、了解蔬菜,种植蔬菜,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3.教材编排

我们确定校本课程的名称为《蔬菜伴我成长》,每个年级的教材名称又有所不同,内容立足于年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各有不同,课时安排则一致,均为每间周一课时。

年级 课程内容 学年总课时安排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4.课程管理及评价

我们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有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实际研究出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各方面对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以种植园为载体,营造多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践行素质教育。 1.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效益最优化

我们以种植实践园为各学科教学基地,整合各种有效教学资源,展开各

7

《我和蔬菜交朋友》 《我爱吃蔬菜》 《识节气 话蔬菜》 《开心农场》 《蔬菜与文化》 14 14 14 14 14 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建设高效课堂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当前,数学的“建模理论”提倡数学要关注生活问题的解决。我校的数学课应该是“建模理论”的先行者。数学课上遇到测量、计算、统计、解决问题时,师生会共同来到实践园,对眼前的数学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直接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就干脆在实践园里上课,天地是教室,青青菜苗是朋友,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了。

实践园更是开展语文活动的好基地,在蔬菜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教会了孩子如何写观察日记;让孩子们把劳动经历与感受写下来,积极为校刊校报投稿;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资料,低年级同学积累背诵有关蔬菜的儿歌、谜语,中年级学生积累了有关种植的谚语及名言,高年级同学积累了与蔬菜、种植及劳动有关的诗文。这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了综合语文素养。因我校小记者投稿量大,稿件质量优,我校小记者站被评为“泰安市十佳小记者站”,校本课程功不可没。

作为活动性极强的科学课来说,实践园更是开展观察、探究的好场所,结合课堂教学,孩子对实践园进行分析研究,先后写下了《温度、光照对菠菜生长影响的研究》、《蔬菜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种子发芽研究》、《实践园有哪些昆虫》等一系列的科普小论文,极大地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提高了科学素养。

诸如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通过画画自己喜欢的蔬菜,捏制蔬菜模型,加强了观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审美能

8

力;充分利用实践园的一菜一木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总之,校本课程整合了各学科内容,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实践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2.打造精品校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建设“趣味课堂”。

在《蔬菜伴我成长》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精选校内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实施团队,突出课程的独特个性,追求课堂的本色纯真,着力打造精品校本课堂。通过两年多的摸索研究,我们形成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内容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低年级段,教材以谜语、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呈现,那课堂就应该以“猜一猜”、“读一读”、“画一画”等趣味游戏为活动方式展开教学。 中高年级段,教材的知识性相对增强,劳动机会也逐渐增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展开讨论、书面表达、资料拓展等有效学习贯穿课堂,力求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浓厚的兴趣。并利用“种植园”的优越条件,给他们以课堂之外的时间进一步展开研究。

校本课堂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应教材内容各有所不同,有诗文诵读课、种植实践课、科学探究课、观察分析??上课场所也多样,有时在教室,有时在实践园,有时半节课教室里进行推论假设,而后半节课到实践园验证结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使校本课成为学生最快乐、最喜欢的课堂。

(三)以劳动为抓手,追求高效德育,探索“生长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育不能虚无缥缈,必须让孩子们

9

看得见摸得着,更应该渗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德育教育和日常学习劳动生活融为一体,让德育教育由简单说教变为在劳动和活动中感受体验,情到深处自然浓。我校以种植园为德育教育基地,以种菜为德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劳动中,在一个个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摸索出“生长教育”的育人新模式。

1.以菜为媒,活动育人。

普普通通的种菜,在我们学校师生的手里,却演绎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活动体系:种菜——管理菜——收获菜——卖菜——卖菜得钱成立“蔬菜银行”——银行的钱学生做主。孩子们是在这些活动的主人,在一次次地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培养了孩子们的肯吃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培养了孩子们分享劳动成果、爱心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1)种菜。种菜使师生学会了怎么平地,整畦,松土,下种。如何间苗、拔草、锄地、施肥。既增长了师生种植知识,又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在种菜的过程中孩子们下了力、出了汗、累酸了腿、有时划破了手、碰伤了脚,但孩子们尝到了劳动的艰辛。

(2)管理。这是一个精心的过程,既得要懂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松土,什么时候施肥(农家肥),什么时候收获??这里面有很多学不完的学问。还要用心用情照看,看着自己亲手撒下的种子变成小苗破土发芽了,长出一片新叶了;眼看一棵棵嫩苗长高了,开出了小花,花谢了,结出了果实,一天天长大了??天天有惊喜,天天有收获,孩子们那个高兴劲,甭提多兴奋了。

10

(3)收获。我们学校有班级采摘活动、有学校采摘活动。每学期举办两次全校性采摘收获节,孩子们亲手收菜,并精心的整理,码齐,捆扎成捆。班级之间爱心送菜,让全校师生都来品尝劳动的果实。那喜悦的氛围,在每个人的心头荡漾,在校园上空回荡,久久不能平静。

(4)卖菜。“我的蔬菜我做主”。师生们把新鲜、无公害的自己种的菜拿到集市上去卖,宣传一种“爱心、无公害”蔬菜理念。孩子自编了叫卖口号,学会了如何吆喝,学会了使用杆秤,学会了讨价还价的人际交流。在集市上,我们的蔬菜摊点成为最靓丽的话题,师生的菜被人们抢购一空。 (5)蔬菜银行。如何使用卖菜的收入?我们为此成立了“蔬菜银行”,鼓励以班为单位 把卖菜所得存起来。蔬菜银行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设行长1人,副行长2人,会计师1人,现金保管员1人。还设有董事会,董事会成员每班一人,共同管理蔬菜资金。邀请校长担任名誉行长。班级存入的蔬菜钱按国家银行同期利息利率执行,利息由学校支付。每个班都有一个账号,一个自己设计的存折。

(6)蔬菜银行,学生做主。蔬菜银行的钱怎么用,由行长召开董事会,研究决定。这蔬菜银行的钱主要用于贫困生救助,慈善捐款等爱心活动。 2.生如小苗,茁壮成长。

孩子们亲历种植的每一个环节,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改正了偏食,不喜欢吃蔬菜的坏毛病;学会了珍惜食物,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孩子们尝到了劳动付出后的快乐和幸福,感受到劳动是人的一种责任,从此爱劳动了。在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信心、决心、耐心和责任心。当他们真真切切体验到劳动艰辛,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后。孩子们发现:

11

劳动的滋味是甘甜的。他们更深刻的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们懂得了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不能随便花,更深刻的理解家长生活的艰辛。当孩子们把自己亲手挣来的钱捐给有困难或残疾人时,他们心里流淌的是爱与责任。

小种菜,大社会,孩子们就像那一棵棵绿色的小苗一样,在劳动中渐渐长大。在共同的“生长”过程中,他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这是一笔永恒的财富,会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四)以发展为契机,共享成长快乐

在与蔬菜结缘的两年多来,成长的不仅仅是蔬菜,不仅是孩子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位老师,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地成长变化着,我们都从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 1.教师专业发展获得新机遇

《蔬菜伴我成长》这一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编写出科学实用的教材,教师们遍读理论著作,四处查阅资料,几易其稿,终于编写出较为满意的教材。为了上好校本课,每一位任课教师都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2011年11月16日,泰山区小学C片联片教研在我校成功举办。张海燕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蔬菜与文化》,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创新的课堂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教学中,老师们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逐一记录,有多篇在区级评选中获奖。

2.学校收获累累硕果

《蔬菜伴我成长》校本课程逐渐成为学校的亮点,多次得到上级领

12

导的赞赏表扬,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泰山区教科研中心杜芳主任多次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2010年10月,《蔬菜伴我成长》被评为泰山区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2011年12月,在泰安市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泰山晚报》曾用整幅版面对我们的课程研发及成果进行宣传;2012年9月,《蔬菜伴我成长》系列校本课程被推选参加教育部“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在2012年11月召开的泰山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刘伟校长的专题发言赢得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获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四、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1.课程体系建设立足于“生长教育”的内涵发展,学生通过蔬菜的学习,体验“生长”的内涵,感悟生命的意义。教学中力求做到“务实发展、过程求实、效果扎实”,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新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制定教学内容时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达到知识结构要求的深度发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形成了“家校合作、以研养教、以教促研”的新教学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精神需求。

3.知行结合,重在实践,力在体验。切实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大校本教研活动力度,构建了从课程设计、实践体验、校本培训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加强教学研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意识,注重教学研究与改革。在

13

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发表教改论文十余篇,学校整体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5.促进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成果的辐射引领作用。目前我校与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上高訾家小学开发了花生、大豆种植,上高小井中小学的花木扦插种植,徐家楼办事处栗家庄小学的无土栽培技术,有力地拓展了我校课程内容的空间,极大丰富了课程开发的内涵。 (二)不足和思考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主要有:

1.问题研究的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校本教材的内容还需修订。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实用性的校本课程,并形成系列,形成自己的乡土教材。

3.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如何形成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起点,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课程研究中来,深入挖掘“生长教育”的内涵,体验生命生长历程,进一步拓宽教育教学途径,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特色日臻完善。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12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