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整理
更新时间:2024-03-09 23:0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人格心理学概述
人格
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的看成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的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Eysenck,1970)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成,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
(Byrne,1974)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维度的总和。 (Pervin,1980)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式
(Mischel,1986)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心理,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 (陈仲庚,1986)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黄希庭,1999)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郑雪)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另一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综合。(郑莉君)
人格心理学 人性论
人格理论人格评鉴和研究 1.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格理论(5-6个理论流派,及内容的细化) 人格动力系统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人格评估与考察
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 人格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健全人格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格障碍 良好人格的培养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等
2、举例说明人格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3、简述人格心理特点
1.人格的整体性
A .心理活动的内外统一性 B .各种心理特点的联系性 C .多系统多水平的统一性
2.人格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对人格统一性和差异性的正确理解应把人格的个体差异性放到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中去考查。 3 .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 .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遗传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人格的发展和成熟又离不开社会环境。
4 、举例说明人格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与途径*
1、临床研究 (个案研究) 观察法 面部表情、体态、口语、书面语
2、相关研究(统计测量法) 人格测验 : 人格问卷测验 投射测验 ( 主体统觉 墨迹测验)
3 、实验研究
5. 关于对人格的影响因素中国古代有哪些观点? 6.人格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7.研究人格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教育的意义 2、现代医学的意义 3、现代管理中的意义 4、人格特点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8.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多样性说明了什么
9.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对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古典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paradigm)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其内容十分庞杂。该学派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其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对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发展出来处理内部驱力外部刺激的自我适应功能。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临床个案研究,其评鉴技术采用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测验等。新精神分析反对弗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对人的悲观主义,强调自我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但其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评鉴技术上并没有脱离弗洛依德所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论。
.无意识. 能量投注. 人格结构
1.人格结构的主要观点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脑解剖模型)
从大脑活动的角度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 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的结构模型) 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组成的。
A、本我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是遗传下来的本能。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满足的是个体生物的需求。(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B、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分意识而已。自我遵循现实性原则行事 C、超我是在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步形成的,它是按道德原则行事的。
2.弗洛依德无意识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3.自然科学与医学对弗洛依德 精神分析观的影响?
4.认同作用在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5.弗洛伊德运用什么方法研究人格?
6.分析你经常运用的自我防御机制与你心理健康的关系.
压抑:是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冲动进入意识领域的方法。
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如,否认周围发生的事。
移置: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如,单位上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是一种拿别人做”替罪羊”的方法. 认同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
升华作用: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它事物,如“借题发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合理化作用: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酸葡萄效应” 、 “甜柠檬效应”
反向作用: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固着作用: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作用: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与固着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着的发展阶段。
7试运用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观点(人格结构的三部分和自我防御方式)分析你的人格结构特点*
8 精神分析观点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1 、对人格结构的系统研究弗提出了人格研究的重大理论观点如意识与无意识的观点、人格结构、人格动力 、人格发展阶段、人格的焦虑 、人格的冲突与自我防御机制等 促进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2、促进了对心身疾病过程研究向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内容发展 3、弗关于梦的解释,有些是可取的,对 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对梦的解释以强有力的反驳
4、该理论中提出的焦虑理论的观点以及自我防御机制、控制焦虑的应对策略等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意义的也是现代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中的重要理论。情境焦虑、特质焦虑,使研究者从焦虑的本质上深入理解焦虑的原因。
5. 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心理意识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认识更宽范了,使研究者认识到有的心理现象是我们可以直接研究的,但还有很多是我们无法直接研究到的.
6 .该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采用催眠和自由联想的方法,直接治疗了大量的神经症患者. 7.关于防御机制的提出,对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8.研究方法上弗洛依德开创了一套独特的临床研究方法.这是他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9.精神分析观点对现代教育有何意义
10.谈一谈你对精神分析人格观点的看法
11.你认为精神分析观点中有哪些是要批判的.
1.弗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认为力必多(被压抑的性欲望)是一切动力的来源夸大了人的生物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一种生物决定论观点,对人性的看法属于体质的。
2.早期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划分上强调人类活动的无意识性,忽略了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科学的,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是相对立的。
3.在对梦的解释上也存在有不科学的地方,如认为梦是意识中未得到的愿望的满足等,根据是不充分的。 4.精神分析观点中把人的一切需要,特别是一些高级的需要如成就的需要和独立的需要都归结为对焦虑的应对,似乎把人生看的太被动了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新精神分析、 自卑感、
社会兴趣、个体生活的意义在于如何满足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
兴趣.即社会兴趣.
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 自我同一性、
集体潜意识、是种族潜意识的性质与现象,类似与弗的本能。是一些不自觉的种族特点。比如。祖先经验的存储,种族记忆、初级意向等。 个体潜意识、 基本焦虑、 情结
1.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个体心理学是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所谓“个体”是指每个人都有一种奋力驱使他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 1.人格的动力
早期的观点:为优越而奋斗是人格的动力。
晚期提出:人格的发展主要受社会的影响,但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意识因素.(个体发展理论) A.自卑与补偿(早期) 优越情结
自卑 轻度 优越感的渴望 成就需要
严重 自卑情结 导致神经症. 阿认为:1.自卑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器官缺陷) 2.儿童因为弱小而自卑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观点
3.霍尼的主要人格观点
认为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人们所经历的具体问题也不同,必须从文化的观点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同时她也认为一个人个性的冲突和心理矛盾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重视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作用,用基本焦虑来解释人格的发展与异常.
她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与其中的人际关系”(Horney,1939). (2)基本敌对和基本焦虑
霍认为基本焦虑来自于无助感和恐惧感(在一个人早年就会形成) (3)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 依丛型(趋向他人) 敌对型(反对他人) 退缩型(逃避他人)
4.荣格的人格动力论对我们认识心理疾病有何意义?
5.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与个体潜意识的心理意义是什么?
6 、比较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的人格观点的异同.
7 、比较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异同*.
8 、比较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主要异同点.
1、阿德勒首次提出了个体心理学问题,阐述了自卑与奋进的关系,重视人对理想目标的追求. 2、阿德勒的后期研究,对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发展与人格教育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3 、阿德勒提出的个体生活风格、社会兴趣对我们认识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意义. 4 、霍尼关于在文化发展中去研究个性,开阔了个性研究的视野,重视个性发展的环境因素 5、阿德勒和霍尼强调早期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形成,对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5 、霍尼提出的基本焦虑与神经质的三大类型使我们深入认识了神经质的本质. 6.霍尼提出的自我三个自我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神经症的内部原因,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观体现了人格发展的矛盾运动和阶段的特点,及人格发展的连续性
9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有何教育意义*
10.分析你早期生活状况对你现在生活风格的影响.*
11.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和自我同一性测验,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
第四章 特质论 共同特质.是指许多个体共有的特质。一个民族或集团所具有的特质 首要特质*.是指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的,占优势的特质
中心特质.是指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动力特质.指一种启动人格的特质,也是人格的动机因素。
根源特质*.行为之间成为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从而成为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它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控制着个人所有的惯常行为。 层次特质
1.举例说明机能自主性及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所谓机能自主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的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即是说过去的动机和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必然联系。
2.分析说明卡特尔的特质结构网络图中各种特质之间的关系
3.确定根源特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对特质因素的简单评价
5.艾森克的人格理论的生物基础是什么?
6.卡特尔与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7.大五人格因素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试评论特质论人格理论观的贡献与不足*
贡献:
1、特质论者运用综合观察、自陈问卷、实验和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特点出发来探讨人格问题,把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纳入了可操作的程序之中,这是符合当代科学研究逻辑的,它使人格心理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现象的描述和讲解的困境。特质论注重用客观的测量方法来检验人格的结构,避免了主观性。
2、特质论的研究表明,个体在人格上的差异是能够测量的。人格上的许多差异都是与适应环境的好坏相联系的。
3、卡特尔和艾森克的特质论也使我们对个体差异的生物学起源有了一些了解。
4.特质论的最大贡献可能在于它的广泛 的应用性上,心理健康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各种组织机构、就
业咨询人员等等,都在广泛地应用人格特质测量。
? 不足:
1、特质论没有解释特质的形成过程,对那些异常的人不能提供帮助,也就是学院学派心理学家批评的只做描述不做解释,只重预测不重改变。
2、特质论者对人格所持的是一种静态的观点,认为人格是由一组持久的特质所构成,所以人们最基本的特质到底有多少并没有一致的意见。
第五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观点
一、名词解释:
内驱力: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分一级内驱力和二级驱力。作用:驱使行为产生 反应:降低或消除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分外显行为和內隐行为。
强化:使内驱力降低的刺激物。分原始强化和二级强化。作用: 促使形成习惯。 替代强化: 自我效能感:.
线索: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时间及反应的方式的等。分外部线索、内部线索。作用:指导行为。
二、简述下列问题
1.斯金纳的人格心理学观点
重视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一)行为塑造与人格形成的基本观点
1.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性格退缩的强化问题,代币行为疗法)
? ? ?
正强化——一种刺激(正强化物)的出现增进一 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机率 负强化——一种刺激(负强化物)的解除而加强了一个操作 惩罚——减少行为的出现(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
2.泛化和分化(良好行为的迁移问题) 人格特点的跨情境性就是泛化现象。 (二)人格形成的基本观点 1.对人格的看法
人格的研究对象只是可塑性极强的外显行为,人格是个体的这些外显行为方式的组合。 2.人格发展
强调强化程式可解决个体人格发展的所有问题.行为未得到直接强化,也可能被模仿,但此模仿本身具强化物性质。 3.人格适应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人格获得,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外部强化、学习的结果.
4.人格研究方法
?
斯金纳认为最重要的是研究可观察的影响行为的因素,他强调以实验性的方法去获取信息,因为实验性的环境可以提供小心操纵不同因素和精确测出结果性行为的方法。(重视实验操作和程序)
(三)人格观点的应用 1.行为塑造和矫正(代币法)
行为塑造和矫正是以强化和惩罚原理及操作条件作用为基础的(强化、惩罚;系统脱敏、暴露疗法、厌恶疗法)。
2.儿童教育:程序教学法
?
针对现行教育的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是应用小步子渐
近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步的呈现给学生的方法。斯金纳还研制出了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教学机器。
3.社会文化工程
强化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社会。社会文化本身就是强化情景,它鼓励一些行为,排斥另一些行为。若像实验那样设计社会文化环境,就能产生人们预想的效果. (四)华生与斯金纳的人格理论的比较
共同点:强调研究外显行为,研究人的学习是如何形成的。
区别: 人格的看法上:前者将人格看作是习惯系统,后者将人格看作是行为模式 ;
人格的发展上:前者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习惯系统的形成与成熟;后者则强调强化程序对行为模式的获得和表现;
人格研究方法上:前者强调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格;后者则更强调用实验性的方法来研究人格; 人格理论的应用上: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拓宽人格理论的应用领域。
从总体看,斯金纳的人格论与华生的人格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同样强调研究外显行为而忽视人的内部心理。但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提出,对人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遗传的看法,及行为技术的发展应用方面较华生的理论有了发展。 斯金纳人格理论的应用
? ?
1、行为塑造和矫正 行为塑造和矫正是以强化和惩罚原理及操作条件作用为基础的(强化、惩罚;系统脱敏、暴露疗法、厌恶疗法、代币法)。
2、儿童教育 针对现行教育的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是应用小步子渐近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步的呈现给学生的方法。斯金纳还研制出了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教学机器。 ?
3、在社会文化方面 斯金纳相信他的强化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社会。他认为社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化情景,他鼓励一些行为,排斥另一些行为。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就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在该书中他描绘了一个按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设计的理想文化。
2.多德拉与米勒的观点
一.基本观点:
(1)强调学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认为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否认遗传的作用.
(2)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3)冲突
接近-接近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4)人格发展的四个关键性训练
? ? ? ?
喂食情景 排泄训练 早期的性教育 愤怒—焦虑冲突
评价与思考
米勒与多拉德的刺激反应理论是以精神分析和赫尔的内驱力递减理论为基础的,与旧的行为主义S——R理论相比,他们强调中间变量,重视人格发展的动力,认为学习是为了加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这种联结是在某种内驱力递减中形成和加强的。与精神分析理论相比,它继承了其潜意识理论与重视儿童早期经验的理论克服了其纯粹的本能论观点。而且与需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马斯洛、勒温)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由单一的强调外显的行为忽视主体内在反应及遗传性向重视人格发展的主体主动性
与认知作用的转变.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格观强调人的主动性,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主要观点: 1、相互决定论
行为是由外因(奖励、惩罚)和内因(思维、信念、期望值)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强调人格的认知作用。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 3、观察学习
A、观察示范者的行为 儿童的反应 B、奖惩后 儿童的反应
实验说明强化是引起儿童行为的很重要因素,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动机过程。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强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模仿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3.行为主义人格观点的贡献
1、行为主义从人的自然特征和可观察的方面研究人格,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
2.从条件反射建立的角度去探讨人格,揭示良好行为和人格形成的外部因素,重视环境和强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对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强化法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行为改变中具有重要的贡献.
4 、社会学习理论中不仅强调外部强化对行为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而且还重视学习者内部的认识过程对良好行为形成的影响,对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5、教育中强化(奖励和惩罚)作用的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对低龄儿童.
6 、从华生注重研究外部行为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外部行为和内部的主动性的结合研究)再到多拉德、米勒对强化的进一步发展,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及对强化的客观分析,最后到罗特的认知社会学观点,为人格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4.行为主义人格观点在现实中的问题
1、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把对动物的研究结果推及到人的行为和人格塑造上,忽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 2、没有内在的正确认知做支持,通过奖惩来塑造的行为,持久性令人怀疑。 3 、过分夸大外部作用,特别是华生的观点.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5.你对行为主义人格观的看法
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 (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观点
华生 班杜拉 罗特
人格的形成是通过观察学习的 三元交互论
社会行为理论( 认知社会理论 自我调节论)
观察法、实验法(人)罗:人格的历史研究 观察,强化,自我调节 过去经验,需要的合理满足
环境决定论, 人类的行为多数是通过操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被动)
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 刺激----反应理论 (有一定的主动性)
方法与对象 人格发展
动物实验法 人格发展就是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
实验法(动物、人) 强化和塑造决定人格的发 早期关键期的训练
人格中的重点 人格是我们行为
习惯系 统的最终产物。
斯:强化程序:一级强化 二级强化
多\\米: 学习的四个要素 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强调人际之间的社会学习。
强调人格形成中的外因、内因、行为主体的交互作用。
第六章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研究的对象:研究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后者就是指人格。研究健康的人的心理或健全的人格。研究出类拔萃者或社会精英。以人的本性、潜能、价值、经验作为研究主题。 人本主义的基本内容: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个体的现象学,强调人的成长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影响马斯洛的主要经验,既不是抽象理论,也不是分析研究,而是十分令人感动的个人事件。
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1、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主张以整体动力观揭示动机的性质。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与动机的区别?
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2、人类需要层次呈波浪式发展(1)不同的需要层次是可以同时存在的。(2)不同时期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同的。(3)一般来说,高一层次需要的优势出现,是在低一层次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或者说,随着低一层次需要的满足,高一层次需要的优势逐渐上升,直到成为优势需要,然后其优势又逐渐减弱。
需要的优势:是指需要对人行为的支配力量。优势需要:是指对行为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特点(1)高层次需要是一种在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层次的需要越是为人类所特有。(2)越是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剥夺后也不会像剥夺低层次需要那样引起疯狂的抵御和紧急的反应。(3)生活在高层次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寿、更少生病等,也就是更健康。(4)从主观来讲,高层次需要不像其他需要那么迫切,所以不易察觉,容易与其他需要混淆。(5)如果人的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都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高层次需要具有重大价值,它们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精神充实感。(6)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7)需要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自私成分更少。
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和后果: 1、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促进自我实现。2、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人的心理因素。3、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会有更高级的需要出现
理论2: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的概念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1、完满人性的实现 2、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条件和障碍: 以外部条件来看:一个人要达到自我实现这个需要的最高层次,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来满足其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以个人主观内部条件来看:许多人不能自我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主观问题和缺陷。
理论3:高峰体验
约拿情结: 指人有时一方面愿意表达自我,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必须经常掩饰这些能力。即个体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 存在性需求(超越性需求)
高峰体验是人们达到自我实现时的片刻体验。特点:幸福感和成就感,暂时的,非自我中心的完善和达到目标的状态。
马斯洛还提出两种新的防御机制:(1)去圣化(或去极化、低俗化)(2)再圣化 对自我实现理论的评价: 1、积极意义2、理论缺陷
高峰体验的类型1、普通型高峰体验2、自我实现型高峰体验3 、关于高峰体验在中外文化中可以看到类似的特征(257)
高峰体验的特点:1、产生的突然性2、程度的强烈性3、感受的完美性4、保持的短暂性5、存在的普遍性 马斯洛人格理论的评价
1、主要贡献(1)开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取向,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2)建构了人类系统化的需要理论,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3)创造了自我实现的心理学理论。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的发展。 2、根本缺陷
(1)未摆脱生物决定论的羁绊(2)马斯洛的人格理论过分强调了个体的意志、能动性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实践在人格发展和完善中的重要作用。(3)研究方法缺乏客观标准和严谨性。
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内容
现象场就是在任何时间内,个体所知晓的或意识到的那部分经验。意识是个体经验的一部分,经验是个体在环境中经历的全部内容。只有当经验中的潜在内容被符号化时,才进入意识,成为个人现象场的一部分。 理论假设:罗杰斯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且会引导所有人的行为。
自我:认为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有关的内容,包括主格的?我?、宾格的“我”和所有格的“我”等部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 理想自我: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 自我实现: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
自我实现趋向:人格结构唯一的动机。这种趋向使个体朝着更加复杂、更有独立性、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方向发展。
机体评估过程:个体了解其经验是否同自我实现趋向相一致的方法。
机体评价过程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反馈系统,使个体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自我实现。与实现趋向相一致的经验令人满意并引起对它的追求;与实现趋向不一致的经验令人厌烦,产生对它的回避。
人格发展的观点
认为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1)积极自我看待需要: 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希望获得积极看待的需要,这种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爱。(2)无条件积极自我看待:对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样积极看待,即使是消极的行为也要接受。
机能完善者的人格特征:(1)对任何经验都开放(2)自我与经验相协调(3)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4)无条件的自我关怀(5)与他人和睦相处 心理治疗技术—个人中心疗法
基本假设:受辅导者是关于他自己的最好的专家,他们有潜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
治疗者的任务:促进受辅者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探讨以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受辅者在生活中使用他们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在晤谈过程中,治疗者只是倾听受辅者的陈述,不给劝告,不作批评,也不加以指导,只是在受辅者话语中断时,给予鼓励或重述其语句以支持继续陈述下去。
治疗的结果:受辅者剥下他们应付生活的各种伪装、假面具或各种角色,从而真正地成为他自己。
罗洛.梅存在分析人格理论
1、组成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自然环境,生理的内在环境(生理需求、本能、趋力等),客观存在的2、由他人组成的人际关系世界3、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是一个人的有意和无意识的全部经验主观的、内在的
三个世界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人格是与社会整合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现实化。1、自由选择性2、独特性(个性)3、通过社会整合形成
人格的特征1、中心性2、自我肯定性3、参与4、觉知5、自我意识6、焦虑 自我肯定的勇气分为4 种类型: 生理勇气、道德勇气、社会勇气、创造勇气 人格的动力—无意识
无意识(原始生命力):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观
人性的看法—人性善恶并存论:认为当看到并肯定人有善恶两种潜能时,人生旅途就表现一种热情、一种挑战、一种吸引。善恶是自主选择的。
原始生命力的发展 (人格的发展P271)1.非人格状态2.原始生命力人格化阶段3.原始生命力逻辑化阶段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评价
贡献;1、强调研究整体的人或人格,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及人类中出类拔萃者或精英2、强调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经验,第一次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3、突出人的动机系统和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4、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加强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局限:1、过分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显示对自我实现的极端重要意义。2、过分强调经验范式的重要性,缺乏有力的实验分析与证实。
思考题
(一) 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约拿情结、现象学、自我概念、自我一致性、Q分类技术、积极看待、价值条件、机能完善着、存在、存在主义、宗教紧张、原始生命力、个人中心疗法 (二)问题
1.识别并分析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差异
2.阐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3述评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4.自我实现者有何特征?
5.分析自己的自我概念
6.阐述罗杰斯人格发展基础的观点
7.说明机能完善者的特征及其形成
8阐述存在的概念及其特点
9.阐述罗洛·梅的人格论
10.理解个人中心疗法
第7章 人格的认知理论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对人格的探讨从人的信息加工方式角度描述了行为模式的一致性。)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环境因素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将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将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构念是指知觉、分析或解释事件的方式。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和预测现实。
自我图式是从经验中得到的,是对自我的认知和发现,它组织和指导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加工。它是对自我的认知表征。
原型:指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1. 阐述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论
2. 阐述凯利关于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与推论
(认为人类并非被环境或无意识力量推动着,拒绝用动机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凯利用“人是科学家”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像科学家一样产生和检验他们的假设,得出世界是什么的新观点. ◆认为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和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至变态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个人建构理论。个人构念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观点和思想。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作个人建构,同时认为这种个人建构是两极的。
◆如果构念产生的预测为经验所证实,那么这个构念就是有用的,否则就要修改。个人构念系统机能的异常导致了精神病理现象,由此独创了“固定角色疗法”。
一个构念就是一个思想、观点和看法,用它来解释自己的经验。为了处理好外界的事物,每个人都在创造与验证构念。
●建构是为了预测未来,构念必须符合客观现实。一个人为了获得与客观现实大致符合的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应用尝试与错误的办法。
●人们寻找的是自己构念系统的有效性,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 CPC循环:周视期(circumspection);先取期(preemption);控制期(control) 人们寻找的是自己个人构念系统的有效性。)
建构推论: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解释预测事件。 个体推论:人们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组织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构系统,为了参与事件,各建构之间存在着 一种顺序关系。 两极推论:每个人的建构系统是由有限的几个双极建构组成的。
选择推论:每个人都为自己在双极建构中选择一端,这样他为自己系统的扩大和确定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范围推论;每一种建构都只适用于有限范围内的事件。
经验推论:个人的建构系统在他成功地解释了自己对事件的反应后会有所变化
调节推论:一个人的建构系统的改变受到建构在变异存在的方便范围之内的弥漫的限制。 基本假设:每个人的加工过程通过他参与事件的方式受到心理的引导。
片段推论:一个人的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小的不一致不防碍大的统一.
共同性推论: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使用某种与他人相似经验的建构,那么他的心理过程与这个人也相似。(通用推论)
社会性推论: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要解释他人建构过程,他就应该在那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3. 根据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决策过程。
4. 分析自己的控制点。
5. 考察男女生之间在生活中某些原型上的差异。
6. 分析个人的自我图式。
7. 尝试运用认知疗法解决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 第八章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超前交互作用”一个人主动的选择或者构建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的塑造其人
格,被称之为超前的交互作用。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周围人的反应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其人格的发展。
1. 述评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2. 阐述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
3. 试析现实生活中人际间的交互作用。
4. 分析自己的心因性需要与所处情景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
5. 阐述生态、文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型。
6. 考察学校环境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7. 举例说明唤起的交互作用与超前的交互作用。
第9章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1.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2.强调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a)问题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b)从问题本身获得积极的体验。3.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a)对人的生理机制产生重大影响b)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积极的含义:心理学中的定义对病理心理学的反对,研究人心理的积极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科学心理学的三项使命(1)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2)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3)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提出背景(1)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与反思(2)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 主要特征(1)积极的价值观取向(2)研究视野兼顾个体和社会(3)实证研究为主
研究层面(1)主观层面: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主观体验(2)个人层面:积极人格(3)群体层面:公民道德和美德等 (4)内隐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历史上一场非革命性的发展,而非心理学革命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幸福心理:情感、需要、认知、行为
幸福感的结构与稳定性三个特点(1)主观性:主观报告(2)相对稳定性(3)整体性: 三维度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性很高,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但是其之间的相关性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表现更弱。
心理控制点反应人们对行为与后来事件之间关系的期望,并反映人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
幸福心理理论1动力平衡理论2气质易感性理论:外向者倾向于对奖赏刺激作反应,内向者倾向于对惩罚刺激作3反应,因此,前者感到更愉快。4个体人格与情景一致性理论5认知模式论:该理论认为是人们加工奖赏和惩罚信息的方式,而不是对这些刺激的生物敏感性决定了幸福感。6社会比较论7目标模式8社会技能与社会支持 幸福心理的测量与研究方法:1单题与多题测量量表2表情动作的记录3重要他人评价4生理指标5社会指标6认知测量7行为取样技术
第十章 人格与健康
一、名解
1 、社会支持:是指伴侣、朋友、同事和家庭成员在精神上对个人的支撑和帮助。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压力-缓冲器理论)
2 、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是自我心理暗示的好方法,积极地自我激励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1 、从个体的角度如何调整人格的行为方式维护心理健康.
? ? ?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乐观的态度 获得社会支持 自我心理暗示
2 、现实生活中你是如何寻求社会支持的. 1 、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因素
?
疾病的发生与人格情绪方面存在显著相关,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直接就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二)应激时的生理变化
? 人格特征与疾病之间一个主要的联系就是个体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变
化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很大关系。
? 在面对压力时,人格影响疾病主要有两条途径与生理变化有关:
? 一是对压力事件的评价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生理唤醒和心理应激。
? 二是对威胁事件的应对影响生理唤醒,应对可通过改变压力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发挥作用。 (三)行为因素
? 人格特征很多通过个体不良行为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疾病与不健康的行为有很大的相关,但
人格特征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 由于人格特征的不同,个体的行为也就不同,有的个体更容易发生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酗酒、
暴饮暴食、吸毒等。
2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四种关系模型 (一)相互作用的压力中介模型
? 此模型以60年代中期Lazarus等人提出的认知交互作用的压力理论为蓝本。这种理论引发了研究
者对压力—疾病过程中重要的中介变量的重视,人格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变量之一。
? 研究表明,敌对人格者对人际冲突和破裂等压力源的反应比相对友好者大,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也
更大证明相互作用的压力模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人格影响疾病主要有三条途径:
? 1、对压力事件的评价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生理唤醒和心理应激。
? 2、对威胁事件的应对影响生理唤醒,应对可通过改变压力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发挥作用。 ? 3、人格也影响客观事件本身及应对行为的后果。个体经常而持续强烈地承受压力可能导致疾病。 (二)健康行为模型(Health Behavior Model)
? 此模型认为人格通过个体的健康行为而影响健康。不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缺少锻
炼等)都会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 且有研究发现,人格变量如坚强、神经质、敌对等也都与各种健康、不健康行为的发生有关。 ? 因此,此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格与健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人格影响个体对健康行为的选择而产
生的。
? 人格建构中的固有成分,如自我效能、内外控制源等调节人格—健康行为的关系。同时人格也影响
对压力事件的评估,使人决定是否用增加或减少健康行为来应对压力。
(三)体质倾向模型(Constitutional Predisposition Model)
? 此模型认为人格与健康的相关关系是由第三变量—体质操作的。假设个体从遗传上就倾向某种病
理过程,而这既引起疾病发展,又影响人格。在这个过程中,人格和疾病的关系只是一种附属现象。 ? 如Krantz和Durel的研究发现,A型人格能使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增强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其外
在行为表现就具有先天气质倾向。
(四)疾病行为模型(Illness Behavior Model)
? 此模型假设人格影响的是疾病行为,而不是疾病本身。疾病行为指的是当个体觉察到自己生病时所
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如自述症状、请假、看病行为等。
? 研究报道疾病行为与健康相关,但人格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性格坚忍的个体往往表现出比实
际健康状况所允许的更少的疾病行为。相反,疑病的人则明显表现出过多的疾病行为。 ?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格—健康关系是人为的。下图解释了人格如何影响人的感知觉、认知及健
康信念等,并导致疾病行为产生的过程。
相互作用压力中介模型 类型 心身模型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直接的因果关系 侧重点 强调以人格因素为中 介的压力—疾病关系 健康行为模型 心身模型 直接的因果关系 以个体健康行为的选 择与变更为中介变量 体质倾向模型 病理生理模型 由第三变量的影响而产生联系 疾病行为模型 心理模型 人格对主观健康 的影响 强调个体先天带有的 体质倾向这一第三变量 强调人格对表现疾病 行为的影响
第11章人格与自我意识
1.乔韩窗口理论对我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有何启发
2.简述自我意识的特点:
社会性 能动性 独特性
3.从自我意识的内容上来看可把自我意识分为
(1)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 情感--自豪或自卑(我长的好看,我长得难看)
意志--对身体健康、外表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或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社会自我:宏观方面: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
微观方面: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情感--自豪或自卑
意志--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和认可等 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情感--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
意志--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2)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是自我状况和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理想自我: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4.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
正确认识自我 、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5.分析你的现实我和理想我的关系
6.用私我与公我理论说明自己的自我意识特点
*4.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与人格的影响
第12章创造性人格
1.创造性人格研究的主要方法*
心理测量法
传记分析法 实验法 内隐观研究法
2. Guilford对创造性人格的描述
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 有强烈的好奇心;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有较强的记忆力,但对日常琐事漫不经心; 在工作和学习中有条理,准确和严谨;
有丰富的想象和直观能力,善于抽象思维,智力活动广泛而强烈; 富有幽默感,爱好文艺;
面对疑难问题能够轻松自在地应对,并能排除一切外来干扰,全神贯注于该问题的解决。
3.请你描述任意领域的1名高创造者的人格特征* 科学家:(1)对经验的开放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2)高驱力、雄心和成就感。 (3)高支配、自负、敌意和自信。 (4)高自主、内向和独立。
4.创造性人格结构
5.创造性人格的一般特征 1.整体性与层次性(程度上的差异、在创造性活动发挥作用大小的差异、人与人在总体水平表现出差异)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6.联系实际谈培养创造性的方法*
? ? ? ? ?
1. 创造动机的培养 2. 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1)适应性 (2)摆脱惯性 (3)改变定势
3. 独创性4. 意志力5.自信心6.想象力7.幽默感
7.学校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是自我心理暗示的好方法,积极地自我激励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1.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影响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相对集中于稳定性、兴奋性、怀疑性、忧虑性几个因素上,说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
(一)情绪因素
?
疾病的发生与人格情绪方面存在显著相关,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直接就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二)应激时的生理变化
? 人格特征与疾病之间一个主要的联系就是个体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变
化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很大关系。
? 在面对压力时,人格影响疾病主要有两条途径与生理变化有关:
? 一是对压力事件的评价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导致生理唤醒和心理应激。
? 二是对威胁事件的应对影响生理唤醒,应对可通过改变压力源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发挥作用。 (三)行为因素
? 人格特征很多通过个体不良行为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疾病与不健康的行为有很大的相关,但
人格特征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 由于人格特征的不同,个体的行为也就不同,有的个体更容易发生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酗酒、
暴饮暴食、吸毒等。
2.从自我意识的形式、内容上来看可把自我意识分为
一、从自我意识的形式上看,人的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所构成的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 (1)自我认知:包含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2)自我情感:自我感觉、自我体验
(3)自我意志:包含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监督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1)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 情感--自豪或自卑(我长的好看,我长得难看)
意志--对身体健康、外表美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或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 社会自我:宏观方面: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
微观方面: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情感--自豪或自卑
意志--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和认可等 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情感--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
意志--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2)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是自我状况和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理想自我: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3.用私我与公我理论说明自己的自我意识特点
(卡弗(Carver)沙耶尔(Scheier)提出控制理论和私我与公我理论。他们提出人类机能模式,这一模型运用控制系统机能原理,并强调人们在关注私我与公我程度上的个体差异。) 高私我意识的个体关注自己内心并专注于自己的感受、愿望、标准。
高公我意识的个体更关注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的自我和外在标准。 高社会焦虑个体在社交场合容易感到尴尬和焦虑。
高私我意识个体比低私我意识个体更倾向于更多的紧张情绪,对自己的情感更清楚。在自我报告行为和实际行为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
高公我意识人倾向于对他人暗示敏感,有反应。低公我意识人较少受他人反应的影响,可能较少改变自己现有观点来符合外在标准。
高私我者对其私我更敏感,高公我者对其公我更敏感。
测试:
私我意识
1.我总是试图领会自己 2.我对自己的反思很多
3.我通常专注于我的内在1感受 4.我不断地考查我的动机 公我意识
1.我常常担心是否留下好印象 2.我关心他人如何看我 3.我能意识到自己看问题的方式 社会焦虑
1.在新情境中我需要花很多时间克服我的害羞 2.我容易陷入尴尬 3.人多令我更紧张
*4.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与人格的影响 5.创造性人格研究的主要方法*
A心理测量法
目前使用较多的创造性人格量表主要有形容词检查表、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加利福尼亚心理问卷(CPI)、NEO人格问卷、创造性人格量表(CP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和托兰斯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等。国内大多数实证性研究都是以修订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作为主要测量工具。 B传记分析法
传记分析法是通过对高创造性者传记的阅读,分析得出高创造性者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其研究对象一般是在各个领域表现出有公认创造性成就的名人。这种方法又包括个案研究与历史测量两种方式 C实验法 D内隐观研究法
内隐观研究法,或称间接测量法,这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也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创造性和创造性人格的研究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的列出他们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然后按照各特征出现的频数高低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得出频数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描述高创造性者的特征语若干项。以此为基本内容进行整理修改后,编制创造性人格内隐观的调查问卷,从而对普通人进行调查,以此来分析他们对创造性或创造性人格的认识。内隐观调查法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创造性本质的认识更为全面和丰富,另一方面可以补充专家学者理论的不足,为个体创造性的培养提供一个更为切实和合理的基础。
6.联系实际谈培养创造性的方法*
? ? ? ? ?
1. 创造动机的培养 2. 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1)适应性 (2)摆脱惯性 (3)改变定势
3. 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异乎寻常的独特的见解。要有创造性就必须有独创性
4. 意志力:创造性意志品质的培养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对自我的认识越明确,对自我的监控越强,在特定活动中表现的意志力也越强,而且自我监控本身就是一种意志活动。因此,培养创造性意志品质,注重自我监控或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5.自信心:一个人如果在心理和精神上输了,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取胜
6.想象力: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7.幽默感:幽默感是与一些极为重要的个性特征相结合的。如思维的广阔性、联想的敏捷性、?思想游戏?的大胆。
7.结合你的学校教育谈谈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应起主导作用。
1在中国,学校教育有方向性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评价、言行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态度 ○
2学校教育具有选择性作用,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度大,孩子最终要进入社会,最终能否顺利适应社会,○
要看其在学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重大影响。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但如果学校教育失误也会对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教育方针和目标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教师管教方式不妥、教学方法不当、无视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以及缺乏对学生合理的指导等都会挫伤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加重其负担导致一些学生厌学逃学。
教师的态度和同学间的关系对儿童情绪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师生间的紧张关系会助长学生学业不良和对教师的不满、怀恨、反抗、报复等情绪。 学校开展人格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8.你认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依据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以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学评价应是评价功能全面,评价指标、评价手段与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与教学目标综合化相适应的整体化教学评价模式 (班风、教法等)
正在阅读:
人格心理学复习思考题整理03-09
教案检查记录情况反馈情况反馈08-14
高考数学玩转压轴题专题1.8极值点偏移第六招 - - 极值点偏移终极套路20171129315703-14
合肥市建委通信录01-04
儿童文学试卷209-17
重庆市IT渠道经销商名录2018版952家 - 图文09-21
围城里的经典语录02-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思考题
- 心理学
- 人格
- 复习
- 整理
- 2017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热点题型专练5 信息给予类含答案
- 2016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总复习专项测试题(一)含答案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 张闻天陈列馆讲解词(简版)
- 新课标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章动量守恒定律章末过关检测六2
- 颍东区新世纪小学办学经验总结
- 苏州大学 物理化学 样卷
- 2018年关于开展安全生产隐患百日排查治理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
- 浅议游戏式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堂的应用
- 1服装材料试题
- 无纺布主要上下游产品分析
- 2018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15.金色的玉米棒精品教案
- 2015年新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示范文本)-(GF-2015-0212)
- 2019-2020学年度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3.水结冰了教科版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制度,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 《多媒体会计模拟实习》会计分录1-187
- 助理物流师考试历年真题与答案
- 2012高考英语备考
-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含实验数据)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