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认知考试大纲

更新时间:2023-10-05 07: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基本理论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方面的心理过程。概括起来,可以把人的认知大体区分为三个范畴,也就是三种基本认知过程或三种认知成分。首先是感知,其次是表象,再次是概念。

发展,从出生到死亡中身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自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一、认知发展由近及远。第二、儿童认知客观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第三、儿童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第四、儿童认识一个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是要经历多种水平或者阶段、由浅入深的。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认知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展开的,因此,认知发展心理学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就是“阶段性”问题,也就是儿童在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时间段表现。首先,我们承认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区分为不同阶段的,每一阶段的认知特点有质的规定性。其次,我们也要看到,认知能力的变化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积累。

皮亚杰从生物适应的角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其理论核心是: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是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操作获得系统化(组织化)的发展。

这个理论中涉及到很多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分析与解释,阐明了人的心理发展的机制。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相当于智力结构,使儿童发展的内在形式,是一种认识上的功能结构。同化是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儿童遇到的外界信息不能用原有的认知图式去解释时,儿童就会试着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当前的认知结构得到改变。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分指出我们应当确定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分,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华生曾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桑代克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斯金纳在操作强化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 第二章 幼儿自控能力发展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

1

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儿童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坚持性,这三者是自我控制的三大核心内容。自控能力的外在表现: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性、自觉性、监督与调节。

鲁利亚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提出儿童自我言语调节机能获得的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别人-外部”调节。1岁半到3岁。幼儿行为受外部言语调节。第二阶段:“自我-外部”3岁至4岁半,幼儿开始能用自己的言语对行为发出指令,监督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第三阶段:“自我-内部”4岁以后,儿童可以借助内部言语进行思考,作出决定并调节自己的行为。 第三章 分类、排序与模式认知

分类是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人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 分类特点:

3—4岁幼儿的分类发展特点:(1)主要是依据某一个外部可感知的具体特征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2)这一时期的幼儿较难用言语清晰,准确地说明同一类物品有哪些一样的地方。(3)没有形成类包含概念,注意广度不够,能对4~6个刺激物(图片或物品)按其外部鲜明具体直观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4---5幼儿的分类发展特点:(1)此时的幼儿能够初步理解一级类概念。(2)幼儿对不熟悉的材料仍然会“依情景分类”,开始对社会约定的类标准有所了解。(3)能对6~9个刺激物按其外部直观特征分成三个不同类别,并能用语言说明分类的依据。(4)能对6~9个包含两种上级类别概念的刺激物分成两类。 5-6岁幼儿的分类发展特点:(1)初步理解集与子集包含关系,开始建立类包含概念,能够按照更抽象的功能、数量等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能概括出事物多种特征,对事物进行多维度分类。(2)能依据外部直观特征将10个以上的刺激物分成3~4个类别。(3)能依据生活经验熟悉的上级类别概念将9个刺激物分成3类。(4)(经成人提示能解决简单的﹞类包含问题。(5)经成人提示能解决简单的类相乘问题。 分类标准:按照年龄从低到高依次是:感知相似性,主题关系,功能分类,类概念。

培养建议:幼儿分类能力培养应在不同的环境里施行不同的措施,根据阶段性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由易到难,数形结合来发展幼儿的思维。

1、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幼儿概括一组事物的共同属性。课堂教学时不忘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 2、通过趣味游戏,引导幼儿指定分类。

3.、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

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规则排列成序。 3-4岁幼儿排序的特点:

1、能够按照一个维度进行少量物体的排序。幼儿所能正确排序的物体数量通常在3个左右。 2、缺乏系统的比较策略,通常采用尝试错误完成排序。 3、对序列的可逆性、相对性、传递性等关系的理解较差。 4-5岁幼儿排序特点:

1、所能正确排序的物体数量增多。这一阶段幼儿能够正确排序的物体数量发展5-7个。 2、开始产生一些比较策略,但排序规则应用不熟练。 3、开始萌发对排序的可逆性、相对性、传递性的理解。 5-6岁幼儿排序特点:

1、排序物体的数量进一步增多,这一阶段幼儿能够正确排序的物体数量发展到10以内。 2、开始掌握一些排序策略。

3、进行双重排序的能力明显提高。 4、能逐步理解量的大小的相对性。

5、形成对量的大小的传递性的初步认识。 影响幼儿正确排序的因素 1.教师指导的影响;

2

2.幼儿空间方位知觉的影响;

3.排序的基线对幼儿排序的影响 。

模式认知:是指对事物或对象的具有隐蔽性、抽象性的规律特征的认识. 模式认知的类型:重复性模式、递增模式、关系模式 模式认知的规律:模式的识别→模式的复制→模式的扩展与填充→模式的创造→模式的比较与转换→模式的描述与交流。

幼儿模式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 3-4岁幼儿发展特点:

1.幼儿具备初步的模式识别和模式复制能力。 2.幼儿能够初步识别重复类型的模式结构。 3.幼儿的模式认知受自身喜好的影响 。 4—5岁幼儿发展特点:

1.幼儿已经具备模式复制能力和简单的模式扩展能力。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掌握复杂的重复模式结构和识别简单的递增模式结构。 3.幼儿的模式创造能力开始发展。

4.幼儿会运用表面相似性策略完成模式认知的任务。 5-6岁幼儿发展特点:

1.幼儿能够完成更多种类的递增模式的扩展活动。

2.幼儿能创造更多的模式序列,模式描述能力开始发展。 3.幼儿能够利用一些数学知识来开展模式认知活动。

第四章 数概念与运算

3-7岁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包括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这一发展顺序。 影响计数的因素:① 计数对象 ②计数方式 ③文化因素 7幼儿计数策略:① 顺数② 倒数③ 按群计数 二、儿童数概念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阶段; 阶段1: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约3岁左右),这个阶段的特点: ⑴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

⑵会唱数,但范围一般不超过1-10

⑶逐步学会口、手协调做小范围(不超过5)的点数(数实物),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 阶段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约4-5岁),这个阶段特点:

⑴点数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⑵这阶段前期的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前后顺序⑶能按数取物⑷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⑸开始能做简单的加减运算 阶段3: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约5岁以上),这个阶段的特点: ⑴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

⑵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⑶序数概念、计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通过教学,一般到后期可以学会计数到100或100以上,并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甚至可以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幼儿认识数的分解与组成发展特点

1、幼儿在理解和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时, 其特点起初都是凭藉具体实物、图片、卡片(纽扣)来进行的。

2、幼儿对数群掌握的年龄趋势:在正常的教育条件下, 儿童掌握数群从3岁以后开始,3—4岁能掌握

3

到“3” —“5”;4—5岁能掌握到“5”—“10”;5岁以后逐步掌握到“10”—“20”数的分解组合。 3、分解组合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是直接联系的。没有通过训练的儿童,只能掌握数的概念而难以掌握数的分解组合。

幼儿实物运算的发展特点:

水平0:3岁半以前 幼儿还不懂得操作实物进行运算,他们不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拢或分开、取走作加减运算,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演示。

水平1:4岁 幼儿一般能用动作对5以内或10以内的客体作加减运算。但他们采取的是逐一加减的计数方法。这一水平的儿童在做实物运算时离不开动作和对实物的直接感知,还不懂得按群计数,即数群概念还没发展起来,表现“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特点。(以粉笔为例)

水平2: 4岁以后(10以内实物加减) 幼儿有的能将两堆实物 (加数、被加数)合拢起来,然后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按数计数;有的不用点数实物,而是在头脑中默数(可以观察嘴唇的微动),在表象中将两堆实物合拢或分解进行加减运算,表现出“具体形象”阶段的思维特点。表象运算开始脱离了对实物的动作操作,是智力内化的开始。

水平3:6岁以后 能一眼看出实物表达的数量,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不少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达到这一水平。 表象运算的发展特点:

(1)水平0:4岁 不能解决问题或答案错误。 (2)水平1:5岁 动作操作水平 (3)水平2 :6岁 :表象操作水平 (4)水平3:7岁 抽象数字运算水平

第五章 形状与空间

形状知觉是空间知觉的一种,是人们对物体形状特性的认识。它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形状知觉的分类:1、视形状知觉,如看到的图形的大小,颜色等。2、触形状知觉,如触摸到的图形的大小,形状等。

儿童形状认知特点: 2~3岁儿童已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和正方形。但对于复杂图形的知 觉还很困难,还难以辨别两个图形的细微差别。3岁幼儿已能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4岁幼儿能进一步认识长方形、菱形、梯形和椭圆形;5~6岁儿童可以认识圆柱形、立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难依次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对儿童形状认知能力发展的教育建议:

1、鼓励幼儿多看多摸、多用手操弄物体。

2、利用搭积木、剪纸拼画、七巧板等玩具,将各形状的木块、纸片拼成正方形、长方形、苹果、梨等图案,教儿童认知图形。

3、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物教儿童认知图形,家长和老师要有耐心,不要要求太高,让儿童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

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单个或多个物体之间位置关系进行空间知觉、空间记忆、空间定位、空间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方位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个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幼儿空间方位知觉的一般发展趋势:三岁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开始能辨认前后方位,五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六岁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尚未发展

4

完善。学前儿童对上下前后方位概念的掌握已趋于平稳。而对于左右方位概念的掌握仍处于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如何培养幼儿的方位感?

整理物品:让宝宝自己玩玩具并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个任务需要成人用正确的、规范的、细致的话语提示,他们经常听到这些描述时,才能学会这些描述

捉迷藏:有意识的创设一下可以让幼儿藏身的设备,当你四处找他们时,要对你走过的位置有一个实况报道。

描述房间位置:通过画地图幼儿可以学会大量的方位知识,在一张大纸上让幼儿画出房间的墙,并标出窗和门的位置。剪出不同形状颜色的粘贴纸片,代表房间的不同区域,再贴到大纸上。

第六章 测量

测量是指把待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因此,测量的实质就是比较。 幼儿不同年龄测量的发展特点 3—4岁幼儿 :

1、 通过直接比较来判断物体的量的差异。 2、 游戏性的模仿成人的测量动作。

3、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表示物体量或物体属性的词汇。

4、到了4一5岁时,儿童己经能够克服知觉信息的干扰,对物体的量进行推理和测量。5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长度守恒和传递推理,并能够理解长度测量的加工策略。 4—5岁幼儿:

1、仍然以直接比较为主要策略,开始尝试使用测量工具。 2、对测量要求有初步认识,但掌握不准确。 5—6岁幼儿:

1、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

2、还不能准确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3、知道一些测量要求,但还不能准确理解和应用

测量分类:

直接比较测量、非标准测量和标准测量三种类型

(1)直接比较测量是对两个物体进行直接的比较,如将两根积木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一样长。

(2)非标准测量又称自然测量,是指用自然物形成的非标准测量单位对物体进行比较和衡量。如利用雪花插片来测量白菜叶的高度等。

(3)标准测量是指用标准单位对物体进行比较和衡量。如用尺子来测量桌子的长度等。其中,直接比较测量和非标准测量是幼儿测量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第七章 时间

幼儿对循环周期将较长的时序的认知:一日之内为4-5岁,一周之内5-6岁,一年之内6-7岁 儿童报时的特点 (1)、5岁儿童在报时过程中多数只注重一个指针,只看时针不看分针,在指针定向阶段容易发生错误。 (2)、6岁儿童已经认知整点和半点,但不能识别5分和1分。 (3)、7岁儿童已经可以认知5分钟,但不能使用计数策略解决问题。 (4)、8岁儿童可以认识1分钟,但不懂报时规律。

5

幼儿时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1)、遵循有关认知发展特点训练和培养

(由远及近,有表及里;由易及难 由,部分到整体;摆脱直觉因素干扰,深入认识时间本质) (2)、丰富儿童的时间经验(通过具体生活经验,运用丰富生动的直观手段) (3)、帮助儿童正确理解和使用时间词语

第八章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联系。 成人因果关系包括三方面成分:(1)基本原则。如决定论原则、优先原则、机制原则(2)刺激信息。(3)知识。

儿童对因果关系的解析式以人为中心的,表现为“泛灵论”“实在论”“人为主义”。 “泛灵论”指儿童相信世界上凡是运动中的物体跟他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的。“实在论”指幼儿认为思想、观念等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现实、像纸、笔一样存在的物质现实。“人为主义”指儿童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人制造的。

第九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

观点采择或角色采择:是指一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观察,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是指儿童在察觉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塞尔曼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五种水平

水平0:未分化的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3-6岁) 水平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4-9岁) 水平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7-12岁)

水平3:第三参与者的观点采择(10-15岁) 水平4:社会的观点采择(14岁-成人)

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及信仰,价值观的总的认识,从而使自己能和别人区别开来,“我就是我,不同于别人”。

同伴关系:是指幼儿园和邻里的同辈小伙伴关系,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等。 儿童友谊关系三阶段:(1)是游戏伙伴(5-7岁)(2)儿童认为朋友是帮助他、和他分享某些东西的人(8-11岁)(3)友谊被定义为朋友间的相互理解、了解和分享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秘密。

道德认知:是指对制约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准则或道德规范的认知。 幼儿道德认知的特点:

(1)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2)幼儿的道德行为最初是有外部,由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由他们的内部标准控制。

(3)处于道德他律的儿童更多的根据结果而不是意图来判断行为。 (4)幼儿也开始能理解行为的意图。

(5)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6

幼儿时间认知能力的培养 (1)、遵循有关认知发展特点训练和培养

(由远及近,有表及里;由易及难 由,部分到整体;摆脱直觉因素干扰,深入认识时间本质) (2)、丰富儿童的时间经验(通过具体生活经验,运用丰富生动的直观手段) (3)、帮助儿童正确理解和使用时间词语

第八章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内在联系。 成人因果关系包括三方面成分:(1)基本原则。如决定论原则、优先原则、机制原则(2)刺激信息。(3)知识。

儿童对因果关系的解析式以人为中心的,表现为“泛灵论”“实在论”“人为主义”。 “泛灵论”指儿童相信世界上凡是运动中的物体跟他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的。“实在论”指幼儿认为思想、观念等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现实、像纸、笔一样存在的物质现实。“人为主义”指儿童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人制造的。

第九章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

观点采择或角色采择:是指一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观察,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是指儿童在察觉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塞尔曼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五种水平

水平0:未分化的或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3-6岁) 水平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4-9岁) 水平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7-12岁)

水平3:第三参与者的观点采择(10-15岁) 水平4:社会的观点采择(14岁-成人)

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及信仰,价值观的总的认识,从而使自己能和别人区别开来,“我就是我,不同于别人”。

同伴关系:是指幼儿园和邻里的同辈小伙伴关系,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等。 儿童友谊关系三阶段:(1)是游戏伙伴(5-7岁)(2)儿童认为朋友是帮助他、和他分享某些东西的人(8-11岁)(3)友谊被定义为朋友间的相互理解、了解和分享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秘密。

道德认知:是指对制约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准则或道德规范的认知。 幼儿道德认知的特点:

(1)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2)幼儿的道德行为最初是有外部,由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由他们的内部标准控制。

(3)处于道德他律的儿童更多的根据结果而不是意图来判断行为。 (4)幼儿也开始能理解行为的意图。

(5)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0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