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4-07-07 15: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广东高教版)第三册
复习笔记
根据课本以及张巍老师课件,部分参考百度百科
隋唐文学史
第一章、隋唐诗概貌 一、隋诗概貌
分期:分文帝、炀帝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走北朝刚健朴质一路;代表诗人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等; 后期走南朝清绮一路。代表诗人隋炀帝、诸葛颍、王胄、虞世南等 二、唐代文学的分期:
“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1.初唐:(618-712),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
重建诗风时期。四杰主张诗歌走刚健之路,陈子昂确立诗歌“风骨”等传统。
主要诗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四杰和陈子昂等下层士夫文人。 2.盛唐:(713-755),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盛唐之音”
主要诗人:张九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山水田园诗人如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李白;
杜甫。
3.中唐:(756-824):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
古文创作繁荣、新乐府创作蓬勃发展。
主要诗人:杜甫;乐天诗派如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韩孟诗派如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田园诗人如韦应物、柳宗元、刘长卿;李益;刘禹锡。
4.晚唐:(825-907),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昭宣帝天佑四年。 感伤,意旨朦胧意象华美
主要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皮日休、罗隐等 三、唐诗的繁荣及其原因
(一)繁荣: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诗本身不断发展变革,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 (1)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发展变革; (2)诗歌形式技巧方面的发展变革
2.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是唐诗兴盛的基本原因;
3.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间接原因; 4.唐代政治较为民主,文禁松弛,社会思想文化较为开放活跃;(间接原因) 5.唐代的音乐、悟到、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昌盛,对唐诗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6.唐代诗人的审美意识对唐诗的繁荣起着主导的催化作用;(中介原因) 唐代文人的思想精神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初盛唐诗歌“风骨” (2)自觉继承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拯物济世
(3)敢怒敢言,敢于批判黑暗丑恶的现象,敢于抒发理想受阻、个性被压抑的不平之鸣 *(课件)唐诗繁荣原因:
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第二章、初唐诗歌 一、唐初的宫廷诗人 (一)唐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人 风格:主张文质统一,注重为政治服务 代表诗人:唐太宗、魏征、王珪、虞世南 (二)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 风格:思想内容婉媚空绝,艺术形式华丽精美
代表诗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元万顷,“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 1.上官仪(608-664),字游韶。
【名词解释】“上官体”:指上官仪的诗歌风格。特点有:(1)多些丽景艳情,如《春日》、《咏画障》等;(2)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如《入朝洛堤步月》、《王昭君》; (3)属对静雅。
2.沈佺期(656?-713),字云卿。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
沈宋对近体诗体制的完备作出应有的贡献,*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3.杜审言(646?-708)
“韵度”、“工质天然、风味可掬”、“超然”。将“永明体”、“上官体”完善结合。 近体诗的体制到了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阶段正式完善定型。
二、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杨炯(650-693?),华阴人
卢照邻(635?-684?),字升之,范阳人 骆宾王(638-684?),字观光,婺州人 1.四杰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
(1)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明确地表明恢复“建安风骨”的传统。
(2)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
(3)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 (4)注意诗文的社会作用。
2.“四杰”在唐诗发展史上的作用:
(1)拓展了唐诗的题材。把唐诗从宫廷台阁引向市井、江山与塞漠。 (2)诗歌形式的建设。王、杨建设五律,卢、骆革新宫体诗。 (3)审美意识和艺术手法:
①高扬时代精神,抒写拯物济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开创唐诗“骨气”之先; ②卢、骆写景咏物诗韵味深长,开唐诗“兴寄”之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③杨、卢、骆诗都有一股清刚豪健之气,开盛唐刚健诗风。 三、陈子昂
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2.陈子昂的贡献:
将初唐士夫文人的审美理想与诗歌创作的传统完美的结合起来,使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一个更为鲜明的诗歌批评标准;
继承四杰诗论??在唐诗发展史上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3.诗歌革新主张:
(1)倡导“捍卫风骨”、“正始之音”来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诗风。
(2)把“汉魏风骨”与“兴寄”相联系,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
(3)把“风雅”与“兴寄”相联系,注重诗歌风雅美刺的教化功能。
(4)强调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的美学风貌)
(5)诗歌能“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具有发幽思、谴郁闷、泄导人情的功能。 4.陈子昂的诗歌: 《感遇》38首,分三类: (1)感慨时事,讽刺弊政;
(2)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如《感遇》第二首“兰若生春夏” (3)谈玄论道,忧生叹逝——开唐宋“以文为诗”的先例。 5.陈子昂缺点:——质朴古奥,缺乏艺术创新。 (1)诗歌理论中忽略了齐梁诗歌的艺术经验;
(2)把诗歌引入政治教化、讽谏之途,形象不够丰满
四、初唐其他诗人
1.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成就:田园诗最为出色,《秋喜遇王处士》、《野望》两首上承陶渊明的平淡和二谢的清新趣味。 2.刘希夷(651-676),字庭芝,汝州人。《代悲白头翁》 3.张若虚(660-720),扬州人。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吴中四友】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第三章、盛唐诗歌 一、张九龄与盛唐前期诗人
盛唐前期诗人代表:张说、贺知章、王湾、祖咏、张九龄(成就最高) 1.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 贡献:
(1)奖掖后进,提拔贺知章、张九龄、王湾等;
(2)诗歌能在朴素自然之中营造气象,传达神韵;如《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3)以宰相与文坛领袖的身份公开倡导诗歌诗歌创作要注意兴象和神韵。 2.贺知章(659?-744?),字秀真,会稽永兴人。自号“四明狂客” 艺术经验:
(1)在对比中把心理时间外化为具体物象;如《回乡偶书》 (2)倒装的抒情结构。如《咏柳》
3.王湾。《次北固山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4.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 贡献:推动使唐诗的品格由初唐的“正”向盛唐时的“醇”发展
(1)进退随缘,功成身退,成为一代审美的理想和风度。如《商洛山行怀古》 (2)倡导恢复诗歌缘情体物的传统。如《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
(3)用诗歌自觉地反映盛唐士夫文人的精神风貌,开宗立派。将以形写神、离形得似等画风运用于山水诗的创作。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 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原因:
1.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为盛唐文士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山林的社会条件和物质生活。 2.艺术各门类如绘画、音乐的艺术经验对山水田园,促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创作艺术的提高3.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繁荣也是对六朝山水田园诗创作经验的继承和革新的成果。
4.盛唐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文人自觉地受到道、佛山水田园意识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山水田园审美意识。
(一)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及创作 1.孟浩然(689-749)
2.王维(701?-761),字摩诘。“亦官亦隐” (二)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特色:
1.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观照方式
(1)在游动中观照。如王维《终南山》——立体、孟浩然《过故人庄》——画廊
(2)定点观照。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流动的情绪、王维《新晴野望》——画家的艺术感 (3)禅观寂照。如王维《鸟鸣涧》、《辛夷坞》等 2.王孟山水田园诗的情景契合方式
(1)以“我”观“物”,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孟《秋登兰山寄张五》,王《渭川田家》 (2)情直接消解到景物之中。如孟《宿建德江》、王《田园乐》 3.王孟山水田园诗形神会通的艺术
(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形神会通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离形得似”,具体分为两端: 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夜归鹿门歌》
(2)王维山水田园诗“形与神”的会通艺术上表现为形神相生相长,亦分两端: ①形神毕备,相生相长。如《山居秋暝》 ②隐迹立形,神与天趣。如《终南别业》
*(课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特点
(1)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2)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3)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4)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盛唐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 储光羲(707-759)《田家即事》 常建(708?-765?)《题破山寺后禅院》
祖咏(699?-746?)《苏氏别业》、《终南山望余雪》 裴迪 綦毋潜
三、盛唐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1.盛唐强盛唐的国力和高昂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士夫文人积极投入建功立业的实践 2.边塞战争的频繁和朝廷对军功的奖励 3.幕府的建制和边帅招募文士
4.文人对功名的渴求和对军旅生活的实际感受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5.对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人。
(二)盛唐边塞诗人及其作品
1.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脩人。代表作品《燕歌行》
高适的诗从整体看来,或悲壮、或流丽、或苍莽浑厚,均有一股豪逸之气贯穿其中。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
岑参的边塞诗洋溢着英雄的豪气,善于描写边地风俗,多以大胆的夸张和浓烈的渲染来描绘边塞奇异的风光。 *(课件)岑参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他的边塞诗风格独特,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评价岑参“好奇”)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课件)《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3.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七绝成就最高。代表作《从军行》、《出赛》两组诗。
*(课件)《从军行》七首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4.王之涣(688-742),字季凌。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5.李颀,边塞诗流畅奔放、悲壮苍凉,代表作《古从军行》、《古意》 6.王翰,字子羽。《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7.崔颢(704-754),代表作《黄鹤楼》,严羽称之为“唐人七律第一。
第四章、李白 一、李白生平
李白(701-763),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一)23岁以前在蜀中生活阶段;
(二)24-41岁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阶段; (三)42-45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阶段; (四)45-55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年重新漫游阶段; (五)56-63岁,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麟幕府直至去世
二、李白的思想个性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李白在诗歌中表达了建立盖世奇勋的强烈愿望和“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也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如“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
(二)李白在诗歌中抒发了理想被压抑的苦闷和悲愤,高扬个性的自由解放;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
(三)李白在诗歌中抒写了真挚深厚的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 (四)李白在诗歌中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如《丁都护歌》、《子夜吴歌》 (五)李白在诗歌中讴歌大自然,并在山水景物中寄寓了自己的精神个性;
*(课件)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
2.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如《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又如《丁都护歌》
3.赞美自然山川。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等。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常以理想“虚化”现实
(二)李白总是带着诗人的激情支配客观事象,以情造境。如《月下独酌》、《秋浦歌》 (三)舍弃具体细致的物象描绘,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事物的神韵。如《望庐山瀑布》、《蜀道难》 (四)完全敞开情怀,采用爆发式的抒情方式,活脱脱地表现自己的精神个性。如《将进酒》
*(课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象。
(2)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如上(三)
(3)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如上(四) 2 瑰丽神奇的境界
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 3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常用极单纯自然而又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
四、李白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李白慷慨自负、傲视权贵、任心使气的精神个性为历代士夫文人所激赏 (二)李白诗思敏捷,天才横放,令历代士夫文人折腰 (三)李白诗歌天真自然的审美情趣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第五章、杜甫 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一)35岁以前的读书漫游阶段 (二)35-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 (三)45-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 (四)49-59岁漂泊西南阶段
二、杜甫的“奉儒守官”思想及其诗歌内容
(一)奉行儒家的政治伦理,舍身辅助仁君的思想情怀 (二)表现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三)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标准来批评时弊
(四)描写日常生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评画
*(课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史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当权势力的罪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2.真实反映了人民深受战乱和剥削压榨的痛苦。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这类诗真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3.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重忧虑。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通过描述某些事件来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二)因叙生感,因感生意,感事与写意有机地相结合
1.因事生感,推己及人及世。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自己的栖身茅屋联想到“大庇天下寒士”。 2.寓感于叙。
3.因事生感,有时感叹之不足,便由感事转入论事,直接表述意见。
4.杜诗感事,有时与写景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感事便化为情景交融,实中有虚。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尽心”。
(三)创造性地运用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内心复杂、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怀,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如《登高》
*(课件)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曲折往复的手法表现出来。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1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细节,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石壕吏》通过老妇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2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
3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大为开扩,如《秋兴八首》便表现了深沉博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四、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圣”——继往开来
(一)在审美意识的层面,杜诗成为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
忠君爱国、忧国忧民,集儒家诗学之大成,开创“诗史”新风,直接引发中唐诗人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创作精神的转变。
(二)杜甫继承了古体诗的创作成果,在诗歌体制方面开创了“即事命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直接成为中唐乐府诗的先声。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表现手法上增加描叙和议论成分等直接影响中晚唐以及宋代诗歌的创作。
(三)杜甫以写诗为祖传的事业,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十分注重艺术锤炼,对后世诗坛影响深重。 1.炼字。如《登高》之“悲”,又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自”、“空” 2.炼句。如“白也思无敌,飘然思不群”上下句即相承又相对,即相合又相离。 3.炼章。如长篇排律《壮游》、《北征》
*(课件)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中唐诗歌
大历、贞元的诗歌创作倾向:
1.逃避现实、追求个人安逸,着重抒写一己身世遭遇的情感意趣的创作倾向。代表:大历十才子。 2.继承山水田园诗淡远的美学追求,缘情体物。代表:刘长卿、韦应物。
3.崇尚陈子昂的风雅兴寄和杜甫的感事写意,崇尚雅正的创作倾向。代表:元结、顾况、戴叔伦等
一、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共同特色:风格清空疏淡,造语圆熟妥帖,音韵谐畅流利,工于白描,注重形式技巧,擅长律诗绝句。 缺点:模仿盛唐诗歌意境,却没有盛唐诗歌的气骨。
1.钱起(722?-785?),字仲文,吴兴人。
诗主要分三类:送别诗、奉和诗、风景诗。山水风景诗学王维有变化,既有盛唐余韵,又开中唐先声。 代表作《省试湘灵鼓瑟》
影响:变盛唐浑厚质朴的诗风,成为大历诗歌趋新写意倾向的代表,对韩孟诗派有直接影响
2.卢纶(748-799?)在十才子中年最少,成名最晚。
诗歌体现这一辈诗人落寞而早衰的心态。主观上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代表了大历诗人的苟安心态。 边塞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等可视为盛唐边塞诗的接响。
3.韩翃,字君平,《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最为出名
二、刘长卿和韦应物
1.刘长卿(726?-788?),字文房,宣城人。曾被任命为随州刺史,人称“刘随州”。
诗歌有明显的写意倾向。首先表现为善于用表情词来传达内心的情绪体验,如惆怅、愁等;其次以速写式的白描勾勒景色,画中显意,画外见情,如《送灵澈上人》等。
2.韦应物(737-793?),京兆人。 诗歌特点:
(1)颇尽兴讽。如《观田家》反映民生寂苦,《骊山行》讽刺唐玄宗等
(2)自成高雅闲淡的诗风。一是指人格精神的境界,二是指人格精神的诗歌化。 代表作《滁州西涧》等
三、韩孟诗派
【名词解释】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这派诗人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主要诗人还有贾岛、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 (一)韩愈
1.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文公 2.韩愈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 (1)高扬个体意识
(2)以文为诗: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还有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以及不太讲究平仄、音韵等。
(3)奇险。以险语高词来求新求变,创造出险然后平,奇然后淡的艺术境界 3.韩诗的奇险 表现:
(1)以“险语”、“高词”运奇思、造奇境,抒写矫情越俗的意趣。如《苦寒》、《咏雪赠张籍》等诗。 (2)以“文从字顺各识职”的古文笔法写诗形成雄奇纵恣,壮浪狂放的阳刚气势。
*(课件)韩愈的诗歌风格:
(1)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
(2)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3)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六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二)孟郊
1.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 2.“郊寒岛瘦”——郊之寒
(1)孟郊性情气质的特性以及孟郊诗的风格。孟郊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际遇使他形成了“寒”的“心气”,外化
为诗便是“有孤峰峻壑之气”
(2)面对人生的悲难,宛如挺立于峭壁的孤霜傲松,坚守高洁清寒的个性 (3)诗歌抒情方式的“深奇”。唐末张为评孟郊“清奇僻苦主”。 (三)贾岛
1.贾岛(779-843),字浪仙,一字阆仙,范阳人。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号无本。 2.贾岛之“瘦”
独特的抒情方式——“瘦”化 “心源”活水、以“磬”入诗 (四)李贺
1.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 2.李贺诗歌的特色:
(1)善于抒发不平则鸣的意气。
(2)追奇求变,奇诡冷艳的独特抒情方式。 四、刘禹锡和柳宗元 (一)刘禹锡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2.刘禹锡的诗歌特点:
(1)托物言志,抒写自己顽强不屈的政治情操,讽刺陷害革新派的政治小丑。如《元和十一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了不可一世的满朝新贵;如《浪淘沙词》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借古讽今,书写历史兴亡的感叹,用暗示对统治者表示警戒。如《乌衣巷》、《石头城》
(3)抒写对宇宙人生新老交替的深刻领悟,充满哲理趣味。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木春”。
(4)自觉学习民歌形式、曲调、语言和表现手法,创作了《竹枝词》、《浪淘沙词》等乐府。 (二)柳宗元
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因被外放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2.柳宗元的诗歌艺术特点:
(1)以感叹的语调,运用数字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呈现一种浑厚之美。如“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2)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渲染来烘托心绪,呈现为一种沉雄的美。如《江雪》
五、元结与大历、贞元其他诗人 元结、顾况、戴叔伦、李益等
1.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宣扬“风雅精神”,写作大量讽喻诗歌。 2.顾况(725?-815?),自号华阳山人。
顾况诗歌在大历、贞元、长庆这一阶段的承前启后作用:
(1)诗歌触及广阔的社会人生。其题材的丰富性是对盛唐诗歌反映社会生活的继承,也影响后代诗人对题材的选择
(2)坚持感事兴讽,突出诗歌干于政治干于现实的功能。
(3)以奇峭、个性化的写意精神开启了韩孟一代诗人个性化的写意方向。 3.戴叔伦,变盛唐雄浑为中唐的晓畅,开元、白浅俗风气之先。
4.李益(748-829?)字君虞,其边塞诗歌内容丰富,风格雄浑深婉,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七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一、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诗论
【名词解释】新乐府运动:中唐的一种诗歌创作思潮。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好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以前人们曾把这一诗歌创作思潮称为“新乐府运动”。 *(课件) “新乐府”理论主张:
1.强调端正诗歌创作的方向——反对逃避现实,苟且偷安的创作倾向
2.强调回复古乐府的“写实”传统。如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直歌其事”等 3.强调恢复《毛诗序》风雅比兴的美刺传统。(重讽喻功能,轻审美功能)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一)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2.生平创作分类:讽喻诗——激愤,闲适诗——遣情,感伤诗——切意,杂律诗——抒怀 (二)白居易的讽喻诗 1.在主要内容上的三大特点:
(1)“惟歌生民病”。书写民间疾苦。《秦中吟》、《新乐府》
(2)揭露弊政,讽刺统治阶级的荒乐。如《红线毯》、《轻肥》 (3)讽刺穷兵黩武和边将的欺世盗名。如《西凉伎》、 2.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五大特色:
(1)因事立题,主题专一明确。如《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 (2)采用叙议相结合的写法。
(3)运用肖像、心理、细节等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卖炭翁》 (4)鲜明的对比手法。《轻肥》
(5)形成朴实真切,浅易通俗的语言风格。 (三)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四)白居易诗歌的影响 1.“元和体”为时人效仿。 2.诗风影响后世诗人
3.《琵琶行》、《长恨歌》成为后世戏曲创作的题材。 三、元稹和中唐其他诗人 (一)元稹
1.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 2.诗歌成就最突出的是乐府诗的创作,如《田家词》
抒情小诗善用速写白描来传情。如《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 (二)张籍
1.张籍(768-830),字文昌
2.其乐府诗分两类:一类是感事兴讽、另一类描写世俗生活和山水风景 (三)王建
1.王建(766?-830?)字仲初
2.其乐府与张籍齐名,二人“专以道得人心中是为工”,严羽称其为“张籍王建体” 3.王建诗歌特色——“从俗”
(1)乐府诗较多地描写民间习俗,以俗事俗语入诗
(2)其乐府诗善于把内心的感受和意图深藏于所描写的日常生活图景之中,使人不易察觉。 【简答】盛中两唐乐府诗发展的线索: 1.杜甫——感事写意
2.元结、顾况——感事兴讽,重点在讽喻警戒
3.元稹、白居易——感事美刺,侧重于干预政治,批判现实,注重诗歌教化 4.张籍、王建——居于元白,韩孟之间,平淡冲和,独树一帜
第八章、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分期:
1.大中诗坛,代表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许浑、刘沧、赵嘏、薛能
2.咸通诗坛,代表诗人:皮日休、韦庄,于濆、罗隐、杜荀鹤、曹邺、刘驾、聂夷中、邵谒、司马扎 3.唐末诗坛,代表诗人:郑谷、吴溶、李洞、徐寅等 一、大中诗坛 (一)杜牧
1.杜牧(803-852?)字牧之。 2.杜牧诗歌分类:
(1)反映国事民生,将感叹时事与抒写意气融合,展现雄姿英发的政治个性。 (2)咏史诗,咏史七绝最能体现诗人“高绝”的审美意趣。
*借古讽今,如《过华清宫》 *以诗论史,如《赤壁》
(3)写景抒怀,善于立象见意,创造出具有历史沉淀的艺术心理图像,如《江南春》、《清明》
(二)李商隐
1.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2.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1)政治诗。直接反映现实政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他对晚唐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正义感。 (2)咏史诗。多是借歌咏历史来讽谕现实,并在诗中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如《贾生》。
(3)咏怀诗与咏物诗。这类诗意境清新,情思缠绵,往往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反映了晚唐特定的时代风貌。 (4)爱情诗及无题诗。其爱情诗真挚动人。无题诗或以“无题”二字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
*(课件)李商隐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情绵邈”或“沉博绝丽”: (1)大量运用比兴寄托;
(2)笔下的事物都赋予了作者的性格;
(3)以骈文为诗,辞采华丽,音韵铿锵,善用比喻; (4)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
他以意境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创造了诗歌朦胧美的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三)温庭筠
1.温庭筠(812-870),本名崎,字飞卿。与李商隐称“温李” 2.诗分两类:
(1)纤丽秾润的艳情词。 (2)感怀寄意的伤心语。
二、咸通诗坛
(一)皮日休(834?-833?),字袭美,字逸少。
继承中唐元稹、白居易讽喻诗美刺见事精神,山水诗是对前代山水纪游诗的发展。
(二)韦庄(836?-910),字端己。诗歌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代表作《秦妇吟》七言长篇乐府诗——“史实写实”精神
三、唐末诗坛
唐末诗坛主要活跃着三派诗人:
1.学孟郊、贾岛一派诗人,以郑谷、李洞为主要代表; 2.学白居易一派诗人,以黄滔、徐寅为代表——明白通俗
3.学温庭筠、李商隐一派诗人,以韩偓、吴融为代表——秾艳靡丽,日趋词化。
第九章、韩愈、柳宗元与唐代古文 一、韩柳以前的唐代散文。 萧颖士等人的理论 二、韩、柳的古文理论
1.古文在中唐开创新局面的原因
(1)作为中唐古文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都是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的政治实践家,使他们的文风文体改革和写作实践直接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改革实际联系起来;
(2)韩愈以文坛领袖自居,以儒学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敢为人师,团结同道,互相切磋,奖掖后进,共同提高,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古文学派,共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文作品;
(3)韩愈柳宗元在理论上集初、盛唐散文理论之大成,比较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古文创作理想主张。 2.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坚持文以明道,注重经世致用,反对形式主义以端正文风; (2)提倡散体,破“体”为文,反对骈体以端正文体; (3)反对“陈言”,倡导“词必己出”以端正文章语言。
三、韩愈的古文 (一)韩愈古文的种类
1.杂著,包括政论、读书札记、杂感和小品文。如《论佛骨表》、《师说》等 2.传记文学,《张中丞传后叙》、《太学生何蕃传》 3.书信,如《与孟东野书》 4.碑志文和序文
(二)韩愈的显著艺术特色 1.尚奇
(1)第一要义是见解奇特,发前人所未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送孟东野序》提出“不平则鸣”的文学思想。
(2)第二要义是指韩愈是“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奇才。打破旧有写作程式,创作新的文体和叙述结构。 (3)第三要义是指语言新奇。
(4)第四要义是之以上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自然地形成奇崛新变的艺术风格。 2.在韩文中古代散文的文学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文学性:形象性、清味浓和形式美
四、柳宗元的古文
(一)柳宗元的古文大致可分为论说文、传记文、寓言和山水游记四大类 1.论说文,如《封建论》
2.传记文,代表作如《段太尉逸事状》 3.寓言文,如《罴说》
4.山水游记,代表:“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二)柳宗元的古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
1.叙事有明显的针对性,如《段太尉逸事状》叙述段太尉的三件逸事。
2.写景能描绘出山水景物的个性特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描绘出西山之“特立”。 3.独特的抒情手法,善于把思想情感深埋在缩写的景物人事之中。 4.构思新巧多变。
五、晚唐古文创作简介
骈文重新兴起;古文深入发展,杂文小品繁荣。
第十章、唐代传奇小说
【名词解释】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继承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的传统加以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 “传奇体”的特征: 1.用传记的体裁;
2.既继承魏晋六朝“志怪体”小说的主要特点,又注重传写唐代社会新奇的人生事件,着重展现唐代士大夫文人的史才、诗笔和议论;
3.摆脱史家“实录”的传统观念,开始有意地进行艺术的虚构,以娱情娱性为主要特色;
4.改变了魏晋“志怪体”小说粗陈梗概的叙述方法,具备了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所以当具备的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
5.以文言作为语言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唐传奇的创作概述 分三个阶段
(一)初、盛两唐是从志怪、轶事小说到传奇小说的过渡阶段; (二)中唐是唐传奇的繁荣阶段 繁荣的原因:
1.传阅传奇小说是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普遍要求 2.唐代佛教思想的宣扬促进了传奇小说创作的繁荣
3.科举制度下的“行卷”、“温卷”之风加促了传奇小说创作的繁荣 4.中唐古文创作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唐传奇小说创作的繁荣 (三)晚唐诗传奇小说创作的演变阶段
二、唐传奇的思想内容
(一)讽喻昏君和批判暴君,如陈鸿《长恨歌传》 (二)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
1.在讽刺热衷功名富贵的文人主题中揭露统治阶级官场中争权夺利的矛盾,如《枕中记》 2.以传奇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朝廷斗争的残酷和激烈,如《周泰纪行》 3.反映中晚唐藩镇之间的矛盾斗争。如袁郊《甘泽谣》中的《红线》 (三)描写侠义生活,如《虬髯客传》
(四)以反映妇女婚姻爱情的作品最为生动和富于情味
1.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对自主婚姻大胆追求,如《柳毅传》中的龙女。 2.描写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妇女对负心男子的谴责和憎恨,如《莺莺传》。 3.揭露和批判氏族家长的残酷和虚伪,歌颂下层妇女美丽崇高的爱情,如《李娃传》。 三、唐代传奇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1. 唐代传奇的艺术特色
(1)继承发扬了史传、“志怪体”的“实录”精神。 (2)在社会生活基础上有意地进行艺术虚构 人物塑造;故事情节
(3)善于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4)善于通过肖像、细节、心理的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对比、烘托的结构方式来揭示人物的性格。
(5)善于吸收古代散文、骈体文、古典诗歌和民间俚语中有生命力的词汇等形成自己独特的骈散相间、生动活泼、清新洒脱的语风格
2.影响:对古典小说的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四、唐代其他通俗文学 敦煌变文、话本、俗赋、词文
第十一章、五代词 一、词的兴起 (一)词的文体特点
词是谱式定型的燕乐歌词。谱式定型指音乐形式定型、歌词的格律形式定型 词体的本质特征和确立的最根本标志:按照定型的谱式来填写歌词。 词的谱式叫做词调,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 (二)词产生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
【名词解释】敦煌曲子词:指莫高窟藏经洞文献里保存的曲词 (三)词体确立于中唐
《忆秦娥》、《菩萨蛮》——历代词曲之祖。作者相传是李白
人们自觉按照定型的谱式填写歌词的社会风气,到了中唐时期才形成。
中唐文人词的特点:所用词调主要是小令,都写得比较精炼,已经比较丰富完美。 张志和《渔夫》——“唐词之宗主”(施蛰存语)
二、温庭筠及花间词派
【名词解释】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韦庄、皇甫松、孙光宪等。作品大都在樽前檀板间,为娱乐遣兴而作,大多写游冶宴乐,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等。语言秾艳华丽,格调绮糜柔弱。 (一)温庭筠
1.温庭筠,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
2.词作特点——香而软 (二)韦庄
1.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同为花间词派代表词人 2.词作疏朗清新
三、李煜和其他南唐词人
1.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南唐第二个皇帝,世称李中主。 2.冯延巳(906-960),字正中,南唐宰相。 3.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创作风前后期,前期柔靡婉媚,后期深哀剧痛。 艺术特点——率真;自然天成,不事雕饰。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
宋代文学史(宋词部分)
宋代社会背景
宋朝(960-1279年):北宋:(960-1127年),都城汴京(今开封);南宋(1127-1279年),都城临安(杭州) 1.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北宋前期的经济繁荣;
(1)赵匡胤独揽兵权、整顿吏治,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2)从宋太祖到英宗,“百年无事”。 2.北宋王朝的危机与变法、反变法的斗争;
(1)危机:政治——官僚机制臃肿,官吏极端腐败;经济——财政支出庞大。 北宋中期以后,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2)改革:
主张变法:王禹偁(五事)、宋祁(去三冗,节三费)、范仲淹(十事)、王安石(熙宁变法) 3.北宋妥协的外交与“靖康之变”;
4.南宋王朝的苟安与主和、主站两排的斗争;
(南宋政治社会的显著特点:偏安东南,不思进取,奸臣当道,忠臣遭殃) 5.程、朱理学的盛行。
【名词解释】程朱理学(p508):又称道学,以程(程颢、程颐)、朱(朱熹)思想为核心,所以又称程朱理学。它
以儒学为主,吸收了道、佛的部分思想。提倡至高无上的“理”,所谓太极为理,阴阳为气。
第一章 宋代各种文体的发展 一、词
《全宋诗》唐圭璋,收作者1300多人,作品2万多首。 1.唐五代词:西蜀的花间派,南唐二主与冯延巳、敦煌词。 2.北宋前期:
晏殊、欧阳修——继承南唐词——小令居多 张先——继承花间词(温庭筠、韦庄)——长调慢词 柳永——继承敦煌词——多用新曲 3.北宋中期:
苏轼——拓展题材,多表现士大夫精神心态,开创豪放派 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继承婉约词 4.南宋:
李清照——婉约派,《词论》 姜夔——婉约词,走上雅化的道路 张元幹、岳飞、张孝祥——豪放派 辛弃疾——豪放派,“以文为词”
二、诗歌
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昂扬的气概;说教成分多而抒情成分少,形象性不强;哲理诗成为时代风尚;艺术上平易径露,少含蓄浑厚。
三、散文
1.北宋前期,欧派散文。以欧阳修为首的革新派继承韩愈古文运动精神,倡导古文运动。王安石,苏洵父子、曾巩。 2.北宋后期,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 3.南宋散文文学价值不高。
四、小说
说话:小说、讲史、讲经、合生(讲笑话) “话本”——小说家依据 平话——讲史艺人依据
第二章 北宋婉约词 一、晏欧诗派
(一)晏欧对五代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名词解释】晏欧诗派(p517):晏指晏殊,欧指欧阳修。北宋真宗、仁宗时代,晏殊和欧阳修词作风格接近,对当时和其后都有较大影响,张先、晏几道等词风都与之大致相同,后人称之为晏欧诗派。 1.继承——晏欧词对花间词、南唐词的继承关系表现在: (1)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很少写慢词;
(2)题材主题:都以樽前檀板、离愁别绪、男欢女爱为主; (3)写作意图:用于娱乐、消遣、解愁,而不在于经世致用; (4)艺术风格:婉约 2.发展
晏欧词更加文人化,更加雅化,如写男女恋情,晏欧词比较深挚含蓄,不像花间词那么显露。
(二)晏殊
1.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珠玉词》 2.题材内容:
(1)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狭窄,大多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描写男女相思、离愁别绪。《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艺术成就:
(1)“温润秀洁”。常用委婉的手法,巧妙运用景物的暗示能力去描写对象的“气象”。如《踏莎行(小径红稀)》,用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闲雅的气氛,表现和婉的情调。
(2)造句工妙。如“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玉楼春》)
(3)清俊疏淡。受五代南唐词影响,但摆脱《花间词》那种淫靡浓艳的词风,形成形象明朗,意境清新,情调闲雅,出语浑成的艺术风格。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三)欧阳修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最得意的六个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自己一个老翁。
2.题材内容与风格;
(1)写男女恋情居多,柔婉含蓄,情深辞雅。《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踏莎行(候馆梅残)》(p523); (2)描写自然风景,表现洒脱襟怀,感情基调有似唐人山水田园诗。《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3.欧阳修词的独特之处:
(1)首先,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如他的《临江仙》中有“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的人生感慨,这在当时的词作中较少见到。
(2)其次,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例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借景抒情和细节描写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女子的苦闷,其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极尽
曲折之妙:无人倾诉愁情,于是有问花之举;但花也不理睬,不理倒还罢了,还掉头而去,更添了无数烦恼。(张巍老师课件内容)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1)以乐写愁,托物兴怀。以初春美景引别离之情。(2)寓虚,富于联想。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3)化虚为实,巧于设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4)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一起一结颇受推赏。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此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
(四)晏几道
1.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之子,与其父并称“二晏”,又合称“大小晏”。 2.艺术特征:
(1)以自然精致的笔调书法悲怨深挚的真情,包括大部分的男女真情。善于表现深挚细腻的爱情。《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2)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
3.艺术手法: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是作者脍炙人口的名作,写词人与一个女子的久别重逢。上片回忆当年佳会,用重笔渲染,见初会时情重;过片写别后思念,忆相逢实则盼重逢,相逢难再,结想成梦,见离别后情深;结尾写久别重逢,竟然将真疑梦,足见重逢时情厚。通篇词情婉丽,读来沁人心脾。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上片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情况,似实而却虚,当前一现,倏归乌有;下片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似梦却真,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全词不过五十几个字,而能造成两种境界,互相补充配合,或实或虚,既有彩色的绚烂,又有声音的谐美,足见晏几道词艺之高妙。
(五)张先
1.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有“张三中”雅号——“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2.艺术风格:
(1)清丽隽永。《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2)善于炼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风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二、柳永
(一)生平: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当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屯田”,其创作的词亦被称为“屯田体”。词集名为《乐章集》。 (二)贡献
1.大量创作慢词,奠定慢词的词坛的地位;首创三叠词 2.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
(1)较多反映歌妓等下层市民的生活及其真实的思想感情;《定风波(自春来)》
(2)工于羁旅行役的描写;《八声甘州》、《雨霖铃》 (3)较多表现当时城市的繁华风貌;《望海潮》 (4)描绘自然景色,《满江红》。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1)多用铺叙手法;如《雨霖铃》上片 (2)点染的成功运用;如《瑞鹧鸪》(p536)
4.雅俗兼备,以俗为主,开文人俚词的一路,如《定风波(自春来)》、《画墁录》
*柳词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课件)
(1)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 (2)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3)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民众,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创制使用了众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层层铺叙。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
三、秦观、贺铸、黄庭坚
(一)秦观
1.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2.题材内容及特点:
(1)“情”:男女爱情——真挚高雅,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如《鹊桥仙》
(2)“愁”:仕途失意——“将身世之感,打并入恋情”,将仕途失意、人生困顿的感慨融汇到离愁别恨的描写中去。如《望海潮·金陵怀古》、《踏莎行(雾失楼台)》
3.艺术特点:
(1)言情真切细腻,体物细致入微,意境浑成。 (2)文学语言规范,雅正清新,自然精炼。
*4.秦观与其他婉约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课件)
(1)首先,秦观的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男女爱情,而是“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即借爱情描写抒发身世之感。例如他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通过对一位歌妓的怀念,表现了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将爱情与身世结合在一起。
(2)其次,他后期的词多直接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痛苦绝望心情,这在其他婉约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例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方面对景物的描写极为悲凉,一方面又直接抒发了远贬郴州时孤寂无聊的苦闷,其中流露出来的绝望心情,千载之下依然动人心弦。 (3)第三,艺术上,秦观的词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是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如《踏莎行》开篇就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晚景。
二是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例如“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二)贺铸
1.贺铸(1052-1125),子方回,号庆湖遗老。 2.风格:
(1)少数豪放词,接近苏轼,但更趋于狂放,更有侠气、狂气,开了南宋豪放词中狂放的先声。《六州歌头》 (2)大部分作品属于婉约之作,而且风情不减柳永、秦观等人。《青玉案》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后几句“试问”,连用三个比喻,将“闲愁”写得具体而又形象,比中有兴,亦虚亦实。
(三)黄庭坚
1.与秦观齐名,时称“秦七黄九”。 2.黄庭坚词的特点:
有些词深婉而有理致《清平乐(春归何处)》;浅显明快,不避俚俗较多《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
四、周邦彦
(一)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被后人尊称“词中的老杜”。 (二)周词的特点:
1.意境浑成,造句浑化。如《兰陵王·柳》,词中将离之情,将去之思,居者和行者,旧恨新愁,人与物,情和景,浑然融为一体。
2.激昂铺叙和含蓄融为一体。铺叙中兼具曲折。 3.言情体物,富丽精工。
4.格律精严,章法工巧。工于词律,善于改造革新旧调和“自度曲”创制新调。
*(课件)周邦彦词写得精工,表现在:
(1)在音乐上,周邦彦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他利用在大晟府任职的机会,对前代和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
进行了重新审定,确定了各调中每个字的平仄,使各种词调定型。与此同时,他还制作了一些新调,例如《六丑》、《华胥引》等。这样,周邦彦写出来的词“下字用韵皆有法度”,格律严整。
(2)在语言上,周邦彦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例如《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化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石城乐》三首古诗,天衣无缝,完整自然。
(3)在结构上,周邦彦的词比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更复杂曲折。柳永、苏轼的某些词虽用长调,但结构并不复杂,周邦彦的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频繁,极尽变化之能事。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送别友人 友送别自己 愁:设想将来 愁:将来(自己) 渐:絮写现在 渐:现在(自己) 念:回忆过去 念:回忆过去
五、李清照
(一)生平家世
李清照(1084-?),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有《漱玉集》、《李清照词》 (二)词的题材内容和创作分期
前期:欢快的生活情趣及相思离别之苦。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后期:自身的寂寞哀伤和对亡夫的追念。《永遇乐(落日熔金)》 (三)李清照的艺术特色
1.既是正宗的婉约词派的典型代表,也有豪放制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善用多种表现手法。移情、设喻、对比等
3.化俗为雅,“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提炼成精妙的文学语言。
*4.清新自然又创意出奇的语言风格:易安体 *5.借平凡的细节叙写真情
【名词解释】易安体:指李清照的词风——清新自然又创意出奇的语言风格。(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特点是:以寻常语入词、格调凄婉悲怆、倜傥有丈夫气。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三章 苏轼词以及豪放词派的形成
【名词解释】豪放派:宋词流派之一,于北宋中期形成。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以阳刚美为主要审美标准,写景多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抒情多激昂慷慨,乐观进取,作品多涉及人生、社会等重大主题。 一、苏轼前的豪放词
1.敦煌曲子词中有多篇豪放之作。 2.早期文人词有一些豪放之作。 3.《花间词》可见隔壁诶豪放之作。 4.李煜降宋之后所写之词,开豪放词的端倪。
5.北宋与晏欧词柳永词同时也间见豪放之作出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二、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1.生平
苏轼(10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2.思想
主题上是积极入世的传统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名词解释】苏轼“以诗为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能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香而软才是词的正宗。苏轼登上文坛之后,以其超拔之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里。这就是后人经常说苏轼“以诗为词”的真正含义。
3.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1)扩大词的表现范围,提高词的表现功能。
*表现范围: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哲理等,无不可以入词。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的是打猎及报国之情,《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描写的是农村的和平劳动生活。这样的内容,在以前的词中是不可能见到的。(课件)
*表现功能:从而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境界,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同样的功能与作用。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题材上表现的是遇雨这样的生活小事,但是其中既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课件) (2)提高了词的品味。
词源于民间,继而流入青楼,长期以来被视为“艳科”,但词到了苏轼的手中,已经与诗的言志抒怀并无二致了,这样词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取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 (3)开创豪放词风 (4)推进词的体制
①促进了词与音乐的分离。苏轼的词,往往不协音律。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 ②促进词的题序的普遍运用。 ③推进了词调的发展(多作自度曲)
三、苏轼的风格的多样性及其主体风格
1.豪放,应是苏词的主要风格。旷达、清旷、清雄、放旷,是苏词的显著特点。 2.苏轼开创豪放词风,并非主张废弃婉约。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⑩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体做梦的日子。题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见的哀痛。
第四章、辛弃疾和南宋爱国词派
一、南宋初期爱国将领的词作
李纲《苏武令》、赵鼎《花心动》、胡铨《转调定风波》、岳飞《满江红》 二、张元幹和张孝祥
(从苏轼到辛弃疾的过渡性词人)
1.张元幹(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永福人。 代表词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贺新郎·送胡邦衡代制赴新州》 2.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人。词风与苏轼相近。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
三、辛弃疾
(一)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两宋豪放词派代表、南宋爱国词派代表,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
(二)辛词的思想内容
1.表现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抒写民族危难壮志难酬的悲愤,抨击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2.反映农村生活。《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件)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辛弃疾词表现出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以沉郁豪放为主体而兼具多种风格。
(1)沉郁豪放是稼轩词的主题风格。豪放博大,英雄主义特色。
(2)多种艺术风貌,婉约词“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如《祝英台近·晚春》。部分婉约词摧刚为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 2.娴熟而多样的表现手法。
(1)善用比兴托寓。《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 (2)善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辛词的艺术成就: 3.独特的军事意象。
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男子气概的激扬。 4.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5.刚柔相济的风格。
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纤丽婉转,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
【名词解释】辛弃疾“以文为词”:辛弃疾词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有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此词的写作手法颇似屈原《离骚》,同样是以香草美人为比兴,来抒写自己的政治情怀。风格上,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偏向柔美一路,委婉含蓄,却又与一般写儿女柔情和风月闲愁的婉约词大有不同。
【自己胡扯】同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词有何异同? 同:
1.苏轼和辛弃疾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相同的一面。两人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两人的词中,都可以看出浓烈的奔放的豪情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2.两人都风格多样,豪放词、婉约词都有。 异:不一样的豪放——苏旷辛豪。
(1)苏轼是文人,生活于北宋相对安定的时期,有士大夫之气,偏重于儒道,所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处世的思想。苏轼是个很达观的文人,几度作官位重,又几度遭贬,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
正在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07-07
银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心得体会与建议11-18
管理会计课堂练习205-08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主持词05-1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期末试题带答案05-05
茉莉花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02-09
吉林市某住宅楼工程监理规划10-03
土地治理施工组织设计09-11
医监科年度工作计划08-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唐宋
- 文学史
- 中国
- 古代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