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更新时间:2023-12-24 06: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30号),确立我省下一个五年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按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依据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安徽省林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 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林业改革发展总结

一、林业改革成效显著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生产力。通过改革,林地的生产潜力得到挖掘,价值不断提升,林农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全省多数地区相继开展了森林资源流转、林权证抵押、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林权配套改革,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更加显著、外延不断扩展。

(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奠定了现代林业发展基础。按森林主导功能的不同,将全省森林划分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根据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和政策措施。严格控制采伐和征占公益林地,努力发展商品林,改进森林资源管理,使林业生产经营者对林木的处臵权得到进一步落实。

(三)国有林场和苗圃改革初见成效。积极探索逐步将国有林场

1

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性林场,将国有林场、苗圃职工统一进入当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四)林业融资体系改革保障有力。通过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担保机构”信贷管理模式与林农小额信用贷款的结合,促进了林区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参与和合作的贷款市场体系。通过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引导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政策性森林保险,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生态产业绿色富民步伐加快 (一)林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备

——全省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992.9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3万亩,封山育林539.98万亩。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64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1.7%。其中:森林面积5706万亩,比“十五”末净增305万亩;林木总蓄积量为21710.12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为18074.85万立方米,比“十五”末净增1900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31.69%,比“十五”末净增1.3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27.53%,比“十五”末净增1.47个百分点。

——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通过实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森林防火以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区达到10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8个、市级4个、县级62个;森林防火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

2

大人员伤亡事故;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得到进一步控制和有效防治,使全省森林资源得到有力保护。

(二)林业产业发展增速加快

2010年,全省林业产业产值达到715.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5.6%,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基地建设为基础、精深加工为带动、多主体共同发展的林业产业新格局。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成为一产的亮点。2010年,全省以干鲜果品、茶、中药材以及森林食品在内的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业的产值达127亿元。木本粮油主导产业的油茶发展迅猛,油茶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油茶籽年产量3.6万吨,茶油年生产能力接近3万吨。

——以木、竹加工为主的二产持续增长。2010年,全省人造板产量达730.5万立方米,是“十五”末的近3倍,全国排名第七。木竹综合加工产值达到286亿元。木竹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生。

——森林旅游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三产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省森林旅游收入达到44.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50%,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470亿元。

(三)绿色富民落到实处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在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

3

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林改基本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林改试点的示范带动,初步建立林权改革与林业发展相互促进,农民增收与林业产业发展互利共赢的现代林业运行机制,直接经济效益650亿元,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增加550多元。

——区域开发与龙头带动优势互补,形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以森林旅游为主导,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推出了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森林旅游景区,使林业第三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林下经济为重点,开展多种经营。在确保林地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积极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等复合经营模式,有效扩大了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政策扶持与科技服务多策并举,营造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大环境。各地积极探索,放宽政策,完善措施,稳步推进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经济林、森林生态旅游等特色林业,大力开展村镇绿化,并采取措施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的林业实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户,组织林农培训,送技术下乡,为林农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林业支撑保障体系日趋完备

(一)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全省现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14个,科技推广机构82个;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2个。全省首次设立杨树、油茶和毛竹首席专家制。

4

(二)林木种苗基础得到加强。全省现有林木良种基地47个(其中:国家级5个),良种基地2.78万亩、采种基地10.13万亩、苗圃4.25万亩,年种子生产能力达60万公斤,穗条产量8000万根(条),2010年苗木产量达到10.4亿株,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65%。

(三)资源保护监督取得突破。基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基层林业机构得到稳步发展。全省森林防火应急管理不断完善,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通过组织开展“冬剑行动”、“绿盾”等集中专项行动,有力地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全省已建有防疫检查站24个,国家和省级测报点47个,主要森林病虫害控制成灾率控制在6‰以下,尤其是松材线虫病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了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等风景名胜区松林资源的安全。林业立法不断完善,执法体系逐步加强,林业案件查处率大幅提高。林业信息网络和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相关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四、林业改革发展经验

——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林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适时出台新政策、硬措施,为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意见等一系列加强林业工作的大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我省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始终坚持着眼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定位和发展林业,

5

需求格局。

第二章 “十二五” 林业改革发展基本思路

第一节 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会议精神,以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中央关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三农”工作等重大政策为基本依据,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直接依据,坚持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目标,立足国情省情林情,深刻分析现阶段安徽省林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充分把握当代林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统筹协调林业改革与发展、国际与国内、人与自然、眼前与长远、生态与产业、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按“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兴林富民、和谐发展”的方针,以提升森林质量为根本,促进林业产业升级,加快林业产业转型,提高林业保障服务水平,完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坚持依法治林和科教兴林,努力构建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加快实现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林农增收,全面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11

分区指导,分期推进,逐步实施。

二、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升级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林业产业转型。

三、坚持分类经营、分区突破的原则。对生态脆弱区,坚持“管严、多造”;生态完善区,坚持“管住、多经”;生态提高区,坚持“管好、多活”。

四、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的原则。坚持完善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加快林业科技创新步伐,坚持人才战略。

五、坚持富民为本、效益协调的原则。坚持林农增收,林业增效,以政策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示范带动,提高林农收入。

六、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的原则。依法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湿地补偿试点,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屏障、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惠民功能,促进和谐发展,初步建成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较完备的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具体目标是:

到“十二五”末,全省林木绿化率达到33%,森林覆盖率达到29%以上,森林面积增加到600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达到2.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到2.2亿立方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达到4.5立方米/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自然保护

12

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5%。

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6‰以下;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0%;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80%,竹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人造板产量超1000万立方米;林业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以森林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在林业总产值中超过15%。

“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

指 标 林木绿化率(%) 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万亩) 林木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立方米/亩) 城市绿化覆盖率率(%) 村庄绿化覆盖率(%)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 森林火灾受害率(‰)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林木良种使用率(%) 林业科技贡献率(%) 木材综合利用率(%) 竹材综合利用率(%) 林业产业产值(亿元) 第三产业占林业产业产值的比重(%) 600 45 4 “十一“十一五”五”实现发展目标 目标 28.66 5850 2 27.53 5706 2.17 1.81 4.13 36 50 3.38 0.5 6 65 45 70 80 730.5 715.4 9.23 增长 “十二五”发展目标 33 >29 6000 2.6 2.2 4.5 40 60 4.5 <0.5 <6 80 50 80 90 >1000 2000 15 15 5 10 10 . >270 1285 5.8 增长 1.31 >1.47 294 0.43 0.39 0.37 4 10 1.12 属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33.3 31.69 -1.61 -1.13 -144 0.17 0.13 115.4 人造板产量(万立方米) 13

第四节 总体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省林业将紧紧围绕建成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目标,在规划总体布局上,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和现代林业理念,在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建设林业生态强省,优化配臵林业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森林总体功能的前提下,大力促进林业产业升级,提高林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突出抓好“四大区域生态屏障、八大主导产业、一批重点生态文化基地”。

一、构筑较为完备的安徽国土安全四大区域生态屏障

实施分区施策、分区突破战略,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在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和全面开展造林绿化的基础上,突出生态重点区位和脆弱部位生态治理。“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以建设和完善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为中心,以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巢湖流域生态防护林、大别山区六大水库区生态公益林、林业血防林、平原绿化、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把树种上”工程、“三区”绿化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和重点区域森林防火系统、城郊绿化等为主抓手,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加快林业“三防”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化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县,构筑维护我省国土生态安全的生态保障体系。

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十二五”期间加快构筑我省四大区域生态屏障:

14

(一)皖北及沿淮平原农区生态屏障(一“线”一“片”) 本区属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包括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蚌埠和淮南六个市的全部和六安、滁州市的沿淮部分,是我省乃至全国粮食重点主产区之一。该区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振兴皖北的战略决策精神为指导,以皖北农田区生态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万里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和高标准平原绿化、沙区综合治理为抓手,重点建设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为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结合淮河流域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以河道护岸林、沿淮湿地保护等为重点,构筑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沿淮防护林体系。

----提升平原林业的档次和质量,努力实现高标准平原绿化。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城镇、道路、渠道、乡村四旁绿化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加大黄河故道及周围沙化土地的治理,以减少风沙危害为目的,建立防、治、用相结合、高效能的沙区防护林体系。

----加快淮北平原残丘石质山地和煤矿塌陷区造林绿化,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石质山地和矿区绿化水平。

----以建设高标准绿色长廊示范线路为重点,全面推进皖北平原区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向纵深发展。

(二)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城市带生态屏障(一“带”一“圈”) 本区位于我省中部,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和铜陵4市的全部,安庆、池州市沿江各县及滁州、六安市部分县。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

15

承接转移产业示范区及合肥经济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生态安全保障为中心,以发展城市森林、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和加强城乡结合点绿化为重点,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迅速扩大森林植被,增加绿色总量,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江淮及沿江平原丘陵区城市带绿色生态屏障。

----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国道、高铁等高标准绿色长廊示范线路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进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向更高水平迈进,打造皖江城市带绿色生态走廊。

----加快长江流域生态防护林、巢湖流域生态防护林和沿江血防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

----继续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把树种上”等工程,重点建设防护效益为主的兼用林,加快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努力提高该区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水平,增强森林蓄水保土功能。

-----加大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快丘岗地区的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水网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加速沿江滩地林业开发,加快区域国有场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和湿地公园建设步伐。

----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城乡绿化。以推动身边增绿,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城镇、道路和四旁绿化水平,大力发展城郊林业,建设森林城、森林镇等,构筑远山、近郊和城区绿色相连,林网、水网、路网相融合,以森林为主体,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

(三)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生态屏障(一“山”七“库”)

16

该区位于我省西部,其范围包括金寨、霍山、岳西、潜山、太湖及舒城、金安、裕安、桐城、宿松等县(市、区)的部分乡镇。本区分布有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和白莲崖七个大型水库,淠史杭灌区以及天马、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皖河、大沙河和淠河等长江和淮河一、二级支流源头。“十二五“期间该区要以优质水源区生态保护为中心,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为重点,采用造、封、改、补等措施,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态防护效益和林分质量,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皖西大别山区水资源保护绿色生态屏障。

----突出抓好长江、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林业血防和自然保护区工程、森林公园建设。

----全面推行森林分类经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开展补植型封山育林,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快实施皖西大别山七大水库区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加快林业“三防”体系和国有场圃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皖西大别山区林业支撑体系,加快实施皖西大别山区森林防火综合预防体系工程和松材线虫病综合预防体系工程建设。

(四)皖南山区旅游资源保护生态屏障(两“山”一“江”一“湖”) 本区位于我省南部,包括宣城、池州和黄山3市全部山区县(市、区)。地形地貌为黄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是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新安江等水系的发源地。著名的黄山和九华山、太平湖等风景名

17

胜区,港口湾等大型水库和牯牛降、升金湖、扬子鳄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此。“十二五”期间,该区域要以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等重点旅游区生态安全保护建设为中心,采用封、造、改、补等措施,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防护效益总体水平,打造皖南山区旅游保护绿色生态屏障。

----突出抓好长江流域生态防护林和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森林分类经营等工程,启动实施中德三期生态工程项目,建立和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

----加大重点区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以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太平湖等重点旅游区的生态保护为中心,加强野生动植物、湿地、重点公益林、自然生态区、珍稀树种和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加快扬子鳄、牯牛降、升金湖、清凉峰等一批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封山育林,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实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林业“三防”体系和国有场圃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黄山、九华山风景区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预防等一大批生态保护工程。

二、培育八大主导产业,带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之路,加快实施兴林富民工程,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繁荣林区经济,增加林农收入。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振兴皖北经济和省会经济圈对林业产业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

18

步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升级。以实施全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和林业产业振兴计划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挖潜改造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导,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我省林业产业发展“双跨越”目标,即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蓄积量跨越2.2亿立方米,全省林业总产值跨越2000亿元,其中加工业产值超1200亿元。

----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本粮油、工业原料林、竹林、优质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木材培育、生物质能源林等八大商品林基地,不断增强林业资源战略储备和林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全面推进实施全省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国家森林抚育经营工程建设,加强中幼林和低产低效林抚育改造,努力提高乔木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经济林单位面积产出率。选择油茶、竹林、山核桃、杨树等为主要对象,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经营培育,重点提升1000万亩森林和1000公里绿色长廊建设质量。积极推进竹林增效致富、油茶和山核桃产量翻番、杨树丰产示范等工程建设,促进森林生长量、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林地产出率、林农收入大幅度提高。

----实施全省林业产业振兴计划,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突出林业产业化、工业化、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以大力发展人造板产业、林浆纸一体化和木竹资源深加工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木本粮油加工、竹资源开发、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林下种植养殖、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林果加工等八大森林资源系列开发产业为亮点,建设

19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发达林业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和培育600家国家级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20家,年产值超5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5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300家。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南和江北两个集中区,建设沿江两大林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招商引资,引导一批低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前景好的林业高科技企业和项目进园。

----“十二五”期间在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全省林业产业经济改革示范县暨全省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示范县建设。积极扶持林业技术、法律、金融以及规划设计、资产评估等咨询服务业发展。

依托森林资源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制定林业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引导扶持和规范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培育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基地区。同时各地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一)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我省四大以中(高)密度人造板和多种板材相结合的林产工业集群区。一是以阜阳市的太和、阜南、临泉等县,宿州的埇桥、砀山、泗县等县(区),蚌埠的五河县及亳州市的部分县(区)为发展重点的皖北地区林产工业集群区;二是以滁州市及其天长、凤阳等县(市)为发展重点的皖东地区林产工业集群区;三是以安庆市及其怀宁、桐城等市(县),

20

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建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等,走现代林业发展道路,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省。

第一节 森林抚育经营

开展森林抚育是实现林业工作重心转移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以国家在我省实施的森林抚育试点工作为基础,规划“十二五”期间,实施森林抚育总面积600万亩。

一、竹林抚育和提升。加强竹林科技示范园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引导,全面推广竹林丰产培育技术和钩梢等防雪灾技术,5年完成竹林抚育100万亩。

二、油茶抚育和提升。通过实施油茶林除杂、垦复、施肥、高接换优等技术措施,完成100万亩油茶林培育提升,将现有油茶林基地的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亩均油茶籽年产量由4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

三、杨树抚育和提升。通过实施杨树修枝、间伐、病虫害防治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技术措施,完成100万亩杨树中幼林抚育,使杨树亩均蓄积年生长量由0.4立方米提高到0.8立方米。

四、其它树种的抚育和提升。对国家和省重点公益林,通过间伐、引进乡土乔木阔叶树种等提升质量,对杉木、松类进行中幼林间伐以及珍阔混交林培育等,规划完成300万亩的各类林分的抚育。

第二节 封山育林工程

36

我省属于南方集体林区,水热条件好,通过封山育林是一种投入少,成效好的森林更新经营方法,规划实施封山育林300万亩,连续封育五年。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省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规划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93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5%。新增自然保护区到24处,其中退田还湖150万亩、恢复湿地生态和野生动物栖息地20处。规划新建11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8处市级自然保护区;新建9处国家级、10处省级湿地公园。全面提高安徽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建设水平,将其建设成为宣传和发展森林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

规划晋升安庆沿江湿地和清凉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里河、东西湖等5处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泗县沱河、萧县黄河故道等6处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提升野生动物救护繁育能力,加快实施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立健全省市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等。

第四节 森林公园建设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规划到2015年,全省森林公园总数达到80处,经营总面积300万亩,年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年创森林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使森林公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建成在国内

37

外享有较大影响的重点森林公园10处,形成全省三大森林旅游网络体系,即以天堂寨、天柱山、妙道山、万佛山等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皖西大别山区森林旅游网络;以九华山、黄山、齐云山、徽州、青龙湾等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皖南森林旅游网络;以琅琊山、紫蓬山、八公山、皇藏峪等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区森林旅游网络。同时加快森林旅游人家、生态山庄等森林旅游服务业发展,推进发展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果文化、花文化等林业生态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森林旅游产品,加快森林旅游业系列开发。对全省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系统,全面实行分级挂牌保护。

第五节 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在省会、地级市和县级市积极发展城市及城郊林业,大力发展环城林、城市景观林、城市水源涵养林、道路绿化林带、加快建设城市森林生态公园、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绿地等,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村屯、庭院、房前屋后绿化,将农村居住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开展创建“全国(全省)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国家森林城市”等活动;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镇”建设和评比活动等,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生态文化先进省份。

第六节 大力发展碳汇林业

38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上有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碳汇林业,既符合国际规则要求,也符合我省发展碳汇林业的实际,同时又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规划以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以及以固碳、碳汇为内容的林业基地建设为内容,加快以碳汇为目的的示范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建设30个碳汇林业基地,其中:建设10个特殊林木木培育和固碳的示范林基地,10个复层林和混交林经营的示范林基地,10个生物质能源示范林基地。

第六章 建设林业三大保障体系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林木良种基础工程体系

一、林木种苗品种更新工程。建立以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和省林木良种基地为骨干,以市、县级林木良种基地为基点,筛选和推广100个优新品种(品系),全面提升我省林木良种繁育水平。

二、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国有场、圃为依托,按照续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加强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新续建良种基地总规模3.3万亩,使我省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0%,全面推进全省营造林的建设质量。

三、林木采种基地建设。规划新续建林木采种基地12万亩,全面提高全省林木采种基地的供种能力,逐步实现采种基地化和质量标准化。

39

四、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规划对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和皖东丘陵区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逐步建立总规模10万亩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区。

五、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省级林木种苗检测加工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全省林木种苗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规划新建合肥、安庆和黄山、芜湖等8个市级林木种苗检测加工储藏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

一、森林防火。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强化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建立以黄山、九华山为核心的森林防火监测系统,运用高科技手段对林区实施全方位监控。健全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大力发展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提高森林防火手段的现代化能力,把森林火灾受害率严格控制在1‰的目标之内。规划进一步完善黄山、九华山、大别山区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六安、安庆和宣城市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全省新建专业扑火队50支,半专业扑火队伍106支;新建瞭望台85座;配备各种防火扑火装备(包括灭火机、灭火水枪、队伍装备等)75万台(套);消防运兵车234台;开辟防火隔离带5360公里,修建防火道路492公里;营建生物防火林带1.1万公里;新建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物资储备库。建设省市和重点林区统一标准的监测预警指挥通讯体系和安徽航空护林站。

40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规划重点建设:一是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省预测预报中心1个,新建省级测报点10个,县级测报站点160个。完善已建37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10个省级测报点设施设备。建立松毛虫航天遥感数据库。二是检疫御灾减灾体系。建设省检疫检验和风险评估中心1个,市级检疫检验中心实验室17个,县级检疫检验实验室20个,检疫隔离试种苗圃1个,检疫除害处理基地10个,无检疫对象苗圃45个等。三是应急反应体系。建设省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1个,市级药剂药械储备库4个,建设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应急防控系统,应急处臵指挥系统。同时加快重点地区市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臵中心和重点县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除治专业队伍建设。四是加大对美国白蛾等重点检疫性疫情的防控力度,强化疫情监测和应急除治能力等。五是森林健康生态示范林建设。规划建设森林健康生态试点示范林1万亩。

三、黄山、九华山松材线虫病预防工程。围绕黄山、九华山风景区,共设三道防线。规划重点:(1)疫情监测:重点建设省、市、县33个监测站,每年作业面积约795万亩。(2)疫情封锁:重点建设70个检疫检查站。(3)疫情扑灭:每年作业面积约6万亩。(4)控制媒介昆虫:每年作业面积约840万亩。(5)科技支撑:重点解决疫情监测、检疫检验、控制媒介、疫木除害处理、疫情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模式等问题。

四、森林公安。规划新建50个、改建和扩建部分森林公安分局和森林公安派出所办公用房2.4万平方米;新增、更换警务用车200辆

41

和各类通讯、刑事侦查器材等设备;分步实施宣城、黄山、安庆和池州市国家级森林公安重点治安区综合治理项目等。

五、木竹检查站。规划建设一级木竹检查站72个,新增木竹检查站6个,新增县级木竹检查管理总站5个,新建停车场面积4.4万平方米,专用车道5.7万平方米,完善交通、通讯、木材检测等办案设备。

六、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全面实施《安徽省“十二五”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林地范围、性质和权属并进行功能区划,层层落实林地保护各项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政策。

——严格实施“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施好国务院批准我省的“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做好分解落实工作,严格限额监督检查,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建立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监管长效机制。优化完善公益林政策体系,实现对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政策执行和落实、动态调整以及管护成效的年度监管,确保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在我省国土生态安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加快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立符合全省森林资源监测要求的中等比例尺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框架,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地面调查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作为基础数据层,建立覆盖全省的森林资源监测网络,建立监测目标资源数据库,通过网

42

络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发布、上传、更新、共享,构建满足省级各种应用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国有林场和苗圃危旧房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现状,使广大职工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并启动国有苗圃、林业工作站、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危旧房改造工程。

第三节 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推进林业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国家林业科技创新基地暨合肥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建设若干个市级林业科技示范园;积极争取实施国家“948”项目,加强国外林业新品种、新技术与新工具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强林业高效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对现有林业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和组装配套,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林业技术;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县和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推进林业标准化;建立森林认证、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等技术体系;推进林业新品种选育,加强林业新品种(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林业科技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和示范工程建设。建设8个市级标准化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站及20个重点县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优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组织实施急需实用林业技术、杨树优质丰产经营技术、竹林丰产与防雪灾技术、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等推广示范项目;组织实施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培训与建设项目,加强对现有10000个示范户的培训与技

43

术服务;组织开展对林农的林业科技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林农达10万人次以上,使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三、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发展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证我省林业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快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为了适应产权到户,经营分散的新形势,促进林权制度向纵深推进,大力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扶持各种新型、有内在活力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组织;二是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强对农民苗木培育、种植栽培、抚育经营、采伐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提高林业生产水平。积极推进“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把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构建“林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林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三是继续加大林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生产和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服务。积极发展林业综合技术服务队,大力扶持农村林业科技致富带头人,支持各级林业科研院所围绕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科技示范园,发挥林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等。

四、林业工作站建设。规划完成100个林业中心站站房建设、完善400个已建站站房,完成200个站森林资源、造林、营林、财务、档案微机化管理试点,并强化对林业工作站人员的培训。

五、林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参加国家林业局林业信息化“金林工程”建设,以全面实现林业信息化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林业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突破口,

44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建设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综合办公系统、森林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和专用网络。强化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

六、林业教育和培训工程。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林业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新建图书馆、实验楼和教学楼等科研教学设施,逐步改善办学条件,至2015年,力争使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以上,为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加强全省各级林业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经营管理者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等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加强全省各级林业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经营管理者和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等继续教育培训。

第七章 深化林业改革 推进林业社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必须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运行有序、有利于林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巩固完善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全面深入推进配套改革,形成较为健全的林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林农增收致富体系和林权管

45

理信息支撑体系。

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走联合发展之路,组成各种经济联合体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行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间产品利用和森林旅游诸多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林菌、林药、林菜、林禽、林畜、林蜂、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旅游和林下休闲等多种模式,促进林农就近有选择地发展适合的模式,加快实现“千万农民千元增收工程”。积极推进森林保险,将森林火灾、雨雪冰冻灾害、泥石流、重大有害生物等纳入综合保险范围,尽可能扩大保险覆盖面,满足林农需求,做到应保尽保。继续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特别是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推行免评估可循环的小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开展以农户为基础的授信评信工作。

二、全方位开展林业综合服务管理。加快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为林权登记、市场交易、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开展林权保护行动,强化林地保护管理,确保林权利益的实现,全面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快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促进森林经营和森林管理,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林权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和信息共享,努力打造林权管理、市场交易、行政许可、网上办公、信息发布、网上培训等六大信息平台。到“十二五”末,全省建立100个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实现全省各市县与省级联网,完成

46

61个县级林权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指导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000个,重点扶持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500个。

三、鼓励多种形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林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改革林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因素,促进林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林业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林权管理服务、林权争议调处和林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改革不合理和不适应的机构设臵,精简效能,建立一支精干的林业队伍。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改革长期以来林业基层单位和执法人员未纳入财政预算的运转模式,取消违规收费,免征育林基金,建立稳定持续的林业发展投入机制,完善林业重大事项的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林业考核奖惩激励机制。通过典型带动和示范推广,省级重点抓好15个示范县建设,市级抓好16个示范县,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下经济发展等示范县建设,全面推进我省林改向纵深发展。

第二节 全面推进国有场圃改革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主导性质和公益林的比重,对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对生态公益型林场和承担良种繁育、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任务的国有苗圃,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逐步剥离商品经营性活动,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其造林、抚育、低产林改造、森林采伐以及其他生产性活动也要引入市场机制;

47

对商品经营型林场和其他国有苗圃,在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激活发展活力。完善相关政策体系,重点解决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妥善安臵林场富余职工,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把国有场圃的饮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享受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国有场圃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产权虚臵、产权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按照政资分开的原则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把对国有场圃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上来。

第八章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保障林业科学发展

第一节 实行生态强省建设目标责任制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建设生态强省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生态建设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分别是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林业发展。

48

第二节 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

切实抓好重大政策争取和落实工作,各级政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与本级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建立完善森林资源培育投入补贴制度,对造林的优质苗木、林业生产机械设备、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给予补贴。森林防火、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执法监管、科技研究与推广示范、生态宣传等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中央安排补助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政策之前,由省财政承担全部地方配套资金。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与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相衔接,逐步加大省级公益林的补偿力度;把即将到期的退耕还林工程纳入生态公益林保护体系,予以相同标准补偿;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积极探索大别山库区和新安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合肥经济圈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新安江流域森林生态补偿试点。切实减轻林农负担,在全省逐步免征育林基金,由此形成的林业经费缺口由各级财政解决。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碳汇造林、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古树名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建立林业重点项目绩效考评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强林惠农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支持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林业发展,对口支持民族乡林业建设。

第三节 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49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扩大林农贷款覆盖面。鼓励和扶持各地筹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由林业企业和林农自愿入会或出资组建的互助性担保体系。加大森林保险宣传力度和财政贴息补贴力度,建立和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实现林业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开展碳汇造林,鼓励企业和公众通过捐资造林增汇、保林固碳。全面推进林业对外开放,努力扩大林业利用外资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利用外资重点引进先进的项目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设备。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不断提升林业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

第四节 完善林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一批林业产业化示范区,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严格执行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林业品牌建设,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增强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全面提高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和完善木材经营加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林木种子生产经营等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进森林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规范市场行为。建立森林碳汇计量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0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