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与热管换热比较

更新时间:2024-04-30 06:0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热管与管壳换热管的传热性能的分析比较

一、有一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的长度均为L,内外径分别为ri,ro,热管的 总传热系数为K1(以蒸发段的外表面为换热面,面积为A),热管的材质为碳 钢,工作工质为水。则根据传热热阻公式有:

111rln(ro/ri)roln(ro/ri)???o??R相变?A K1h1h2??

℃) h1--热管加热段表面传热系数,W/(m2?℃) h2--热管冷却段表面传热系数,W/(m2?roln(ro/ri)?--热管加热段、冷却段的管壁导热热阻,m2?℃/W

R相变--管内工质的相变热阻,℃/W ?--管壁的导热系数,W/(m?℃)

二、有一换热管,长度为2L,内外径分别为ri,ro,换热管的总传热系数为K2(以换热管外表面为换热面,面积为2A),换热管的材质为碳钢。则根据传热热阻公

式有:

rln(ro/ri)111r??(o)?2 K2aoairi?

℃) ao--换热管管外表面换热系数,W/(m2?℃) ai--换热管管内表面换热系数,W/(m2?r2ln(ro/ri)?--换热管管壁导热热阻,m2?℃/W

?--管壁的导热系数,W/(m?℃)

三、①流体横向外掠单管的准则式:Nu?C, n--修正系数

h--流体横向外掠单管的表面换热系数,W/(m2?℃) l--特征长度,m

hl??CRenPr1/3

?--流体导热系数,W/(m?℃)

?u--特征流速,m/s

Re--Re?ul

?--流体的运动粘度,m2/s

Pr--Pr=,a?

a?c???--流体密度,kg/m3

c--流体比热容,J/(kg?℃)

式中:C及n值见表3-1;定性温度为(tw?t?)/2;特征长度为管外径,特征速度为通道来流速度u?。该式对空气的实验温度验证范围为t?=15.5~980℃,

tw=21~1046℃。

表3-1

Re 0.4~4 4~40 40~4000 4000~40000 40000~400000 C 0.989 0.911 0.683 0.193 0.0266

n 0.330 0.385 0.466 0.618 0.805 ②管槽内湍流强制对流传热关联式:Nu?hl??0.023Re0.8Prn

h--管槽内湍流强制对流表面换热系数,W/(m2?℃) l--特征长度,m

?--流体导热系数,W/(m?℃)

Re,Pr与前面提到的表达式一致

加热流体时,n=0.4;冷却流体时,n=0.3。此式适用于流体与壁面温度具有中

等温差的场合。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tf(即管道进、出口两个截面的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特征长度为管内径。实验验证范围为Re=104~1.2?105,

Pr=0.7~120,l/d?60 。所谓中等温差,其具体数值视就算精确程度而定,有

一定的幅度。一般说,对于气体不超过50℃;;对于水20~30℃;对于

1d?大?dt的油类不超过10℃。

四、由传热公式??AK?t,已知相同长度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是热管的两倍,得出当K1=2K2时,在相同的温差?t下,他们传热功率相等。当热管和管壳换热管在相同的工况下换热时,初略比较K1、K2的表达式可以得出,K1<2K2,所以可以得出:在不加肋片的情况下,单根相同长度的管壳换热管的传热效率优于热管。

五、加上肋片之后换热情况 ①单个肋片效率:?f?实际散热量

假设整个肋表面处于肋基温度下的散热量②肋面总效率:?o?Ar??fAfAr?Af

Ar--两个肋片之间的根部表面积

Af--肋片的表面积

③整个肋面的换热量???0A0h?t??0?Ah?t

A--光管外表面积

A0--所有肋片与根部面积之和,A0?Ar?Af

h--流体与整个表面的传热系数,对光管和肋片管有一定的差别,这里暂不加以区分。

A?--肋化比,??0

A?t--肋基部与流体的温差

由以上式子可以得出,给光管加上肋片后,其总传热量增加了?0?倍,等同于其换热系数(换热面积为光管表面积)增加了?0?倍。所以,对于第一章的热管,当在加热段和冷却段分别加上肋片后,其总传热系数K1(以蒸发段的外表面为换热面,面积为A):

rln(ro/ri)roln(ro/ri)111???o??R相变?A K1?0?h1?0?h2??对于第二章的管壳式换热管,由于结构的限制,只能在管外加上肋片,管内可以

采用螺纹管强化换热,假设采用螺纹管后换热系数能增加?倍,则其总传热系数 : K2(以换热管外表面为换热面,面积为2A)

rln(ro/ri)111ro ??()?oK2?0?ao?airi?当在用于两流速相差不大的气体的换热时,换热热阻主要存在于表面对流换

热上,这时可以忽略管壁的导热热阻及热管内工质的相变热阻(与表面换热热阻相比属于小量),且h1,h2,ai,ao相差不大,若不加肋片,K1,K2数值也相差不大,加上肋片之后K1近似增大?0?倍(?0?的值与肋片表面与流体的换热系数h,肋

h片导热系数?以及肋片形状有关,越小,?0?的值越大),K2近似可以增大2??倍,由于气体的表面换热系数较小,所以?是远小于?0?的,即K1是大于2K2的。所以在两气体之间的换热一般采用热管式(加肋片)换热器。对于气体和液体,以及液体和液体之间的换热,由于液体的表面换热系数较大,肋化效率不高,所以在加肋片方面热管与管壳式换热管相比没有绝对的优势。下一章将结合具体工况来计算比较。

五、以热水与有机工质R245fa之间的换热为例,具体分析单根热管与管壳式换热管的传热性能。假定热水的定性温度为70℃,压强为0.2MPa,流速为1.5m/s,在管壳式换热管中走管内。R245fa的定性温度为50℃(不考虑相变),压强为

0.5MPa,流速为1.5m/s。热管冷热端长度均为1m,换热管长2m,具有相同的内外径21mm、25mm。

①计算不加肋片时的K1,K2的数值 对于h1,

h1?C?lRenPr1/3 ,Re?ul??1.5?0.025C=0.0266,n=0.805,?9.08?104,Pr =2.55 ?60.413?10计算得h1=9448.1W/(m2?℃)

对于h2,

h2?C?lRenPr1/3,Re?ul??1.5?0.025?1.59?105,C=0.0266,n=0.805,Pr=5.07 ?60.236?10计算得h2=2320.3W/(m2?℃) 通过查阅资料取R相变=0.0055K/W 计算得K1=909.1W/(m2?℃)

另外,计算得水侧表面换热热阻R1?1.0584?10?4m2?k/W, 工质R245fa侧R2?4.3098?10?4m2?k/W, 管壁导热热阻R3?1.009?10?4m2?k/W, 相变热阻R相变'?4.3175?10?4m2?k/W。 对于ao,假定管外流体横掠单管

a0?C?lRenPr1/3,Re?ul??1.5?0.0255C=0.0266,?1.59?10,Pr=5.07 n=0.805,?60.236?10计算得a0=2320.3W/(m2?℃)

对于ai ,

?ul1.5?0.0214ai?0.023Re0.8Prn,Re???7.63?10,Pr=2.55,n=0.3 ?6l?0.413?10计算得ai=7746.8W/(m2?℃) 计算得K2=1637.9W/(m2?℃)

另外计算得管内换热热阻R1'=1.2909?10?4m2?k/W

管外换热热阻R2'?4.3098?10?4m2?k/W

'管壁导热热阻R3?0.5046?10?4m2?k/W

比较K1,K2的数值,很明显K1?K2,分析比较各个环节的传热热阻,可以发现,热管换热的较大热阻出现在R245fa侧和热管的管内相变上。换热管的较大热阻出现在管外R245fa侧。

②计算加肋片及螺纹管后的K1,K2的数值 由于水的换热系数很大,即

h?不加肋片,当只在一侧加上肋片时,热管就没有结构上的优势(热管方便在两侧

很大,所以?0?的值很小,故用于水侧的换热一般

表面上加肋片),而且热管比管壳换热管多了相变热阻R相变',R相变'的大小与R245fa侧的热阻相当,在不改变热管内工质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减小R相变'。所以当在R245侧加上肋片后K1的值依然小于K2,相同温差下单位时间的换热量?1 更是小于?2。

六、对于气液的换热,一般也只在气侧加上肋片,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烟气一般走壳程(即在管外),方便肋化,所以无需采用热管式换热器。

七、热管换热器在结构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结构简单,体积紧凑,热,冷流体两侧的传热面可以自由布置,当传热面局部破坏时,能够保证两流体彼此不掺混,布置灵活,运行可靠。所以在有些气液换热时也采用热管换热器,如省煤器。由于热源场地结构的限制,有时候液液换热场合也可以采用热管式换热器。

参考文献:

[1]王磊,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淮南工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1年第3期 39-43

[2]高丽丽 唐志伟 蒋章焰 低温废水余热回收热管换热器的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中国热物理学会学术会议论文[

[3]涂福炳 武荟芬 张岭 周孑民 贾煜,径向热管换热器壳程数值模拟及结构参数优化,中南大学学报 第43卷第5期 2012年5月

[4]孙世梅 张红 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温度场数值模拟,化工学报第55卷第3期,2004年3月

[5]曹小林 曹双俊 马卫武 王芳芳 曾伟 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中南大学学报 第44卷第4期,2013年4月

[6] 曹小林 曹双俊 曾伟 王芳芳 李江 池东 新型重力热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的

实验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第43卷第6期,2012年6月

[7]刘爽 刘祥 热管换热器传热效率分析 工程建设与设计 P200-20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zn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