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抽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04-09 23: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流过多少汗,流下多少泪,只为高考这一天;付出多少时间,付出多少努力,只为高考这一刻;高考这条路就算布满荆棘也要披荆而过,请相信天道酬勤,请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对自己充满信心,加油,祝高考成功顺利。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西周宗法制度从原始社会家长制发展而来,它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维持这种等级的原则是礼制。这表明西周宗法制使

A. 政治关系地域化

B. 统治关系神圣化

C. 人际关系平等化

D. 等级制度固定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宗法制度……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维持这种等级的原则是礼制”反映了宗法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使等级制度固定下来,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治关系地域化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统治关系神圣化,而是强调等级制度,故B 错误;人际关系平等化,不符合材料“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宗法制度……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维持这种等级的原则是礼制”,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等级秩序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2.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 成为一级地方长官

B. 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C. 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 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刺史……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反映了刺史的专门的监察职能,体现了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刺史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刺史位高权重,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刺史的职能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3.据下图,可知此时期唐代藩镇的分布图

A.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B.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南方尚未得到开发

D. 皇权相权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材料图片反映唐代藩镇的分布范围较大,几乎遍布全国,这不利于中央集权,容易导致藩镇割据,故A正确;图片并不能反映唐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B错误;唐代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且材料图片也无法体现南方尚未得到开发,故C错误;图片反映的是唐代藩镇的分布范围较大,而不是皇权相权矛盾尖锐,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图片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藩镇割据的特点与影响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4.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

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

B. 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C. (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D. 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答案】B

【解析】

“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属于历史叙事,故A错误;“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属于历史解释,故B正确;“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属于历史叙事,故C错误;“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也属于历史叙事,故D 错误。故选B。

5.5.清朝时军机处在任命军机大臣的谕旨中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是

A. 办理军机的过程保密性强

B. 军机处官员的流动性较强

C. 军机大臣大多是临时差遣

D. 军机处官员均为位高大臣

【答案】C

【解析】

“行走”体现了该官职的临时性,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故C 正确;“行走”并不能体现保密性强,故A错误;虽然军机大臣大多是临时差遣,但并不等于其流动性较强,故B错误;“行走”一词也不能说明军机处官员均为位高大臣,故D 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行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机大臣不设专官或非专任的特点出发,抓住“临时差遣”,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6.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A.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

C. 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 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

【答案】D

【解析】

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唐代门下省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封驳”,其本质仍然是为皇权服务。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其目的也是促进皇权正常运转,故D正确;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一定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 错误;防止皇权错误的目的仍然是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而且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皇权错误,故B错误;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等制度设计也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故C错误。故选D。

7.7.李剑农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此次的战争,表面上是因禁止鸦片问题而起,是中英两国的战争,然就战争的真正意义来说,可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所以才生出许多不易解决的纠纷问题来。”这段话揭示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缘于

A.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

B. 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

C. 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D. 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答案】C

【解析】

材料“就战争的真正意义来说,可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冲突,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鸦片战争缘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西人士对于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不同,而不是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因素,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学生应该紧扣材料,排除教材传统知识的干扰,从文化的角度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8.下表可以说明当时下表-1866年清朝的满汉官员比例变化表

A. 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改变

B. 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C. 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答案】B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1866年清朝的汉族督抚比例远远大于满族督抚,这说明汉族地主官僚势力兴起壮大,故B正确;当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故A 错误;“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1866年清朝的汉族督抚比例远远大于满族督抚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不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的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发现“1866年清朝的汉族督抚比例远远大于满族督抚”,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之后汉族地主官僚势力壮大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9.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以下各项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康有为具备优秀史学家品质

B. 康有为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C. 康有为惧怕袁世凯的权威

D. 康有为不能原谅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对袁世凯的不满态度,这并不能说明康有为具备优秀史学家品质,故A

错误;“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说明袁世凯的行为与清朝灭亡有关,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行为是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破坏,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康有为惧怕袁世凯的权威,故C错误;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使清朝皇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故康有为有此态度和说法,故D正确。故选D。

10.10.1927年是中国革命道路转变的重要一年,中共对革命的领导权由开始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下”进行,转变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

B. 是中国共产党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

C. 纠正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思想混乱状况

D. 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答案】A

【解析】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故提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故A正确;“苏维埃”一词并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故B错误;八七会议纠正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思想混乱状况,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

11.11.1937年3月,国民政府派孔祥熙赴欧,一是庆贺英王加冕,二是与欧洲诸国签定了一系列借款合同,并订购了大批军火。孔祥熙还利用外交手段,期望建立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及互助协定。孔祥熙的外交活动

A. 为了讨好英国提升国民政府形象

B. 订购大量军火为了剿灭共产党

C. 表明国民政府积极应对日本侵略

D. 加速了四大家族控制全国经济

【答案】C

【解析】

1937年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与欧洲诸国签定了一系列借款合同,并订购了大批军火”是为抗日做准备,“期望建立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及互助协定”是企图从外交途径制止日本进一步侵华,故C正确;“讨好英国提升国民政府形象”说法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故A错误;1937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故“剿灭共产党”说法错误,故B错误;材料内容与四大家族控制全国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1937年……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12.1948年11月,毛泽东亲笔写下《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著名电文,指出我军“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这一电文表明

A. 中央决定从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反攻

B.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做了充分准备

C. 中原全境解放,解放战争进程加快

D. 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答案】D

【解析】

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从1947年已经开始,不是1948年,故A错误;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在1949年4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当时中原全境解放,故C 错误;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处于中原地区,“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说明中原地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故D正确。故选D。

13.13.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可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

A. “一国两制”构想

B. 村民自治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经济特区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这一理论,故C正确;“一国两制”构想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故A错误;村民自治制度属于基层民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的表现,不是民族区域自治,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

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4.14.下表反映了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情况表

A. 对外交流受到国家关系的影响

B. 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C. 派遣留学生是落实“一边倒”政策

D. 世界格局转换影响对外交流

【答案】A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1959-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数量很少,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破裂,故有此现象,这说明对外交流受到国家关系的影响,故A正确;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只能说明中苏两国的文化教育的交流,并不能说明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故B错误;派遣留学生的目的不是落实“一边倒”政策,而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故C错误;1950年到1965年处于冷战和两极格局时期,世界格局没有发生大的转换,故D错误。故选A。

15.15.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下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国际会议(组织、公约)情况

A. 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外交政策原则性灵活性并存

C. 打破了“一边倒”方针的束缚

D. 积极为加入联合国做准备

【答案】B

【解析】

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是建国初期,故A错误;“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体现了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则性,“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和“加入《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故B正确;“一边倒”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这些国际会议或组织并不能说明打破了“一边倒”方针,故C错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故选B。

16.16.在梭伦改革期间,对财产的限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受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这种现象

A. 使民主主体范围扩大

B. 违背梭伦改革初衷

C. 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

D. 导致雅典走向衰落

【答案】A

【解析】

材料“最初受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反映了梭伦改革削弱贵族势力,有利于平民工商业阶层的权力扩大,从而使民主主体范围扩大,故A正确;梭伦改革初衷是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材料内容并没有违背其改革初衷,故B错误;梭伦改革并没有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故C错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

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D错误。故选A。

17.17.古代希腊在设立陪审法庭时,陪审员由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案件审理最终由陪审员与法官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这种做法

A. 导致司法审判的历史性倒退

B. 是民主精神在司法领域的体现

C. 彻底摆脱了贵族势力的影响

D. 防止了雅典司法审判出现错误

【答案】B

【解析】

材料并没有将古代希腊陪审法庭与其前代的司法审判制度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司法审判的历史性倒退”,故A错误;“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反映了司法审判中的民主性,故B正确;拈阄法具有偶然性,并不能彻底摆脱贵族势力的影响,故C错误;“拈阄法……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也可能出现权力的误用,不一定能够防止雅典司法审判出现错误,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直接民主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8.18.古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所著的《法学阶梯》中说:“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权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为限。”这说明在当时罗马

A. 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削弱

B. 他人或者社会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

C. 公民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

D. 法律注重维护罗马皇帝的绝对权威

【答案】B

【解析】

材料“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权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为限”反映了法律保护一切合法利益,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法律削弱,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地位进行比较,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罗马皇帝的绝对权威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B。

19.19.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z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