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的过程

更新时间:2023-11-18 06: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研究的过程

社会研究的逻辑

社会学家W. Wallace于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并名其为科学环(the wheel of science)

5个知识部分: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接受或拒绝的假设) 6套方法:

*逻辑演绎方法

*操作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概念具体化与操作化、测量、抽样、调查

*量度、测定和分析方法,包括观察的记录、资料整理、分类、统计与分析方法 *检验假设的方法,比如统计检验 *逻辑推论方法,比如统计推断

*建立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方法,包括归纳方法和抽象策略

表明社会研究是一个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其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具体的研究工作只是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许多研究往往仅包含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

*一些研究可能从观察开始,直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些研究仅仅是在抽象层次探讨理论性问题或致力于构造概念和理论体系

*还有一些研究根本不涉及任何理论,而仅仅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或仅仅提供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

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社会研究中要运用归纳和演绎两套逻辑体系。 归纳(induction):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现象进行大量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 局限性:

*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的一般性结论并非可靠,它有可能被其他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 不完全归纳的内在缺陷

*由归纳不可能逻辑地推论出一般原理。 因为由归纳得到的结论只是对一些具体、个别的经验现象的概括,它适合于一定的情形,仍停留在经验层次。而由感性认识升到理性认识,即由观察结论升到理论命题是认识上一个质的“飞跃”,这要依靠猜想、想象、洞察或思辨

*可以说,归纳逻辑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而非发现一般性理论。

演绎(deduction):从一般性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局限性:

*演绎逻辑的正确性取决于大前提,即公理或一般性原理。 若大前提是错的,则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的 这样的命题不可能有效地解释具体现象

*更成问题的是,单纯靠演绎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因为命题的正确性蕴含在大前提中 而大前的正确性无法检验

到20世纪,科学哲学家Karl R. Popper提出假设检验法将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结合起来。 假设检验法(method of hypothesis testing),也被称作试错法(method of trial and error-elimination),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 若假设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作出有效的理论解释; 若假设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假设检验法VS单纯演绎法

演绎只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到具体假设,而假设检验要完成一个循环,即需要再从具体观察返回到理论,在返回过程中运用归纳逻辑。一般原理由此得到应用和检验。

假设检验法VS单纯归纳法

假设检验法的优越之处在于:

若没有理论作指导,经验观察可能是盲目且缺乏系统性的。 单纯归纳法只能得出经验概括,而不能检验理论结论是否正确,而假设检验可以将经验概括与假设进行比较以检验理论的真伪。

理论构建的过程: 一些经验研究中,尤其是遇到新的社会现象或新的问题时,社会科学家常常从经验观察出发来建立理论(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抽象,它的最终来源是实践和感性经验。) 科学环中,是指“观察→经验概括→理论”这两个阶段

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后,研究者可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各种有关资料,以对所研究现象作出说明或解释。比如,研究犯罪行为、自杀行为。 这时存在两个问题

*如何测量:观察记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资料是否是研究者想要得到的真实情况 *如何归纳资料:观察得到的原始资料是零散的、不系统的,需要整理、简化和系统化,以将经验资料转化为经验概括 经验归纳:案例资料

列举归纳:通过简单枚举建立经验概括 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

排除归纳:在许多命题中,排除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保留未被事实所反驳的命题以建立经验概括

如,肺癌通常是由于吸烟引起的 两者的区别

列举归纳一般是得出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而不涉及产生原因;

排除归纳则试图概括某一现象的普遍原因,以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为根据,因此也被称作科学归纳法。 统计概括:统计资料

定义:由统计资料归纳出的命题。基于概率原则,它说明,只要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那么样本中发现的现象特征或变量关系也可在总体中观察到 如,Emile Durkheim的“自杀研究”,依据统计资料,得出大量经验概括 天主教徒比新教徒的自杀率更高;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自杀率更高;富人比穷人的自杀率更高;男人比妇女的自杀率更高。分别说明宗教信仰、居住地、社会阶层、性别等变量与自杀率的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不但样本中存在,也在总体中存在。

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概括被称为统计规律。

经验概括和统计规律大多是事实陈述还不是理论。 Robert K. Morton:经验概括是“一个个孤立的命题”,它们“是对被观察到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间一致性关系的概括”。

统计规律不同于定律,也是孤立的命题,并未整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

尽管未建立现象与本质间的动知关系,但经验概括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作用在于能为新的理论提供事实根据,能检验原有理论中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研究者从预料不到的事实中或偶然发现中得到启发与顿悟,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想法,以此为线索建立新的理论。 许多研究都仅停留在经验概括阶段,而未进一步建立理论。因为理论的建立需要借助“非理性因素”或“创造性的想象”,通过洞察、思辨乃至顿悟来完成。由经验概括到理论也就是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思维的抽象,建立理论解释。这包括四个步骤(以自杀论为例):

第一, 建立解释项的概念

首先,建立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要包含经验概括中的各种变量的共同属性或特征。

Emile Durkheim在经验观察中陈述了宗教信仰、居住地、社会阶层、性别等变量与自杀率的关系 。

那么,这些变量的共同特征或普遍意义是什么呢? 换言之,不同变量中的哪方面可

解释自杀率的不同呢?

他创造性地发现:每个变量中,自杀率低的类别与其相对应的类别相比,都是内部更团结、个人联系更紧密、人际关系更融洽。 他认为,正是这些共同特征影响了自杀率。 于是,抽象出解释项概念: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程度

第二, 建立被解释项的概念

其次,建立被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在更抽象、更普遍的层次上表明所研究的具体现象。

Durkheim接着要探讨的问题是,自杀这一现象时表示何种更普遍的现象呢?

经过主观思维的运作,他将自杀归为与犯罪、反叛、抗议等同一类的现象 ,即都是不正常的、反常规的、反社会或偏离社会规范的现象

由此,他将被解释项概念定义为:越轨行为 (deviant behavior)

第三, 建立解释项与被解释项都相联系的命题

再次,建立理论命题:社会整合程度影响越轨行为 *将解释项与被解释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理论命题。 *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以经验中的变量关系为依据的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概括只是发现和陈述经验资料中存在的共变关系,而理论命题则可根据因果判断将共变关系表述为因果关系

第四, 建立多个命题,包含上述的解释项或被解释项,然后将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

联系地组织起来,形成理论体系。

最后,建立命题体系

社会整合程度是在社会关系的层次(即群体层次)上描述社会凝聚力的大小,它的测量维度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但人的行为是直接受其动机、态度影响的,即对自杀行为有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心理层次(即个体层次)中的心理整合程度,其测量维度是:心理(精神)反常——心理(精神)正常

心理整合程度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关,但又与后者不完全相同。 由此得到更多包含动知关系的命题: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个人主义程度成正比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集体主义程度成反比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反常程度成正比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正常程度成反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y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