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基训(不含卷子)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22 06: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2.道尔顿 阿伏加德罗 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原子论 分子学说

3.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 5.粮食发酵,自来水消毒杀菌等(合理即可)。 6.D 7.B 8.C 【解析】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是生物学科研究的范畴。 9.B 10.已有 没有 11.环境友好 污染 12.C 13.C 【解析】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4.B 15.A 16.青铜器 制火药 造纸

17.(1)用钢铁制成的圆规 (2)用塑料制成的文具盒 (3)用橡胶制成的橡皮

18.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不使用一次性饭盒等。(合理即可)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1.有其他物质生成 发光 放热 颜色改变 生成沉淀 生成气体 2.物理 形状 新物质 3.新物质 化学 4.物理 物理 化学 5.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6.D 7.D 8.C 【解析】石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能产生许多有害物质。但石油是当今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所以不可能停止一切石油开采。

9.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解析】物质溶解主要发生了物理变化,而糖受热能炭化,属于化学变化。

10.C 【解析】灯泡发光是能量转化。

11.B 【解析】有些固体会发生升华而逐渐消失,所以加热固体时,固体逐渐消失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12.B 13.C

14.都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第2课时

1.化学变化 不稳定性 可燃性 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2.ABD CE 3.D 【解析】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传热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4.C 5.A 6.C 【解析】金属一般都具有导电性。 7.B 8.C 9.D 10.用磁铁吸附,铁能被吸附 用磁铁吸附,铁不能被吸附 11.(1)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 (2)易燃烧 (3)挥发成气体 (4)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2.(1)分别嗅两种物质的气味,有气味的是汽油,没有气味的是水。 (2)分别溶解于水,能溶解于水的是食盐,不能溶解于水的是面粉。 (3)观察两种物质的颜色,银白色的是铁丝,红色的是铜丝。

13.人的消化活动(合理即可)。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实验 实验 2.半透明白色 固体 小 难 小 3.实验现象 化学原理 科学探究 化学知识 4.性质 变化 变化过程和现象 5.B 6.A

7.(2)白 固 难 小 (3)杯壁上有水雾 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4)实验 点燃 8.C 9.C 10.C

11.(1)无色液体 (2)有特殊气味 (3)酒精溶解于水 无 液 特殊 易溶 (4)杯壁有水雾 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12.(1)动物呼吸 (2)饼干变软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1.广口瓶 平放 镊子 试管口 慢慢竖起 药匙 慢慢竖起 细口瓶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

2. 1~2 盖满试管底部

3.D 【解析】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会污染水源,废液应倒入废液缸;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会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应回收集中处理;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可减少污染。

4.B 【解析】实验室药品要做到“三不”:不尝、不嗅、不拿;给不垫石棉网加热的玻璃仪器加热,都要先预热;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两个酒精灯对燃,易发生火灾。

5.(1)导管 滴管 (2)玻璃瓶、棉线 (3)筷子作玻璃棒,汤匙作药匙。 6.D 7.A 8.B 9.倒 倒 防止茶杯盖沾上其他物质,受到污染

第2课时

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灯帽盖灭 用嘴去吹 试管夹 1/3

2.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外焰

3.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橡胶塞 4.装置不漏气 5.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6.D 【解析】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角可增大液体的受热面积,使液体受热均匀;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沸腾时液体易溅出;加热时要先进行预热,可防止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炸裂;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可防止试管夹被烧坏。

7.D 8.D 【解析】天平不平衡,只能调节平衡螺母;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量取液体,所量液体体积和量筒量程要接近,以减小误差;为了使试管干燥,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管口向下,并倒扣在试管架上。

9.(1)外焰 (2)验纯 (3)保持水平 10.D 11.(1)污染药品 (2)药液倒流,腐蚀胶头或污染药品 (3)腐蚀标签 (4)压破容器 (5)引起火灾 (6)倒流到灼热的容器外壁,使容器炸裂 (7)液体沸腾溅出,伤人 (8)烧坏实验台

12.(1)湿抹布盖灭 (2)没有预热 试管外壁有水 13.(1)①I ②D ③G ④B (2)C

第一单元复习课

1.物质及其变化 物理 化学 物理 化学

2.(1)A (2)C (3)①增大液体受热面积,并使液体受热均匀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试管炸裂 ②防止药品沾在试管壁或试管口

3.B 4.C 5.C 【解析】粮食酿造酒生成了新物质酒精。 6.D 7.A 8.D 9.B 10.D 11.C 12.(1)酒精灯 外 灯帽 (2)量筒 液面最低处

13.将一根小木条横放在火焰中1~2s,观察到处于外焰的部分烧焦,而处于焰心的部分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1.拉瓦锡 2. 78 21 0.94 0.03 点燃

3.红磷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4.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空气、雨水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5.C 【解析】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气体,所以是混合物;矿泉水中有水和矿物质,所以是混合物;澄清石灰水中有熟石灰和水,所以是混合物;液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故本题选C。

6.D 7.D 【解析】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故A选项错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故B选项错误;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但性能不一定比混合物好,故C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D。

加热加热

8.汞+氧气――→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点燃9.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只和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反应物要过量,装置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等 10.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11.B 12.B 13.AF BCDE

14.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等物质。 15.(1)氮气 氧气 (2)氧气 (3)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观察到玻璃片上有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4)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氮气的体积分数减少。

第2课时

1.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 不活泼 保护气 很不活泼 保护气

2.有害气体 烟尘 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

3.工厂排出的废气 汽车尾气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4.使用清洁能源 多植树造林 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5.A 6.D 7.C

8.B 【解析】A选项中氧气是助燃剂,不是燃料;C选项中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D选项中二氧化碳虽然会造成温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污染物。

9.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熄灭,说明瓶中的是氮气;如果木条照常燃烧,说明瓶中的是空气。 【解析】这是利用氮气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10.B 【解析】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11.D

12.D 【解析】A选项空气中氧气有用但是其他气体并不全是有害的;B选项氮气对人体无害;C选项只留下氧气是不行的,人如果在纯氧气中呼吸,会造成心跳加快,对健康产生影响。

13.D 14.C 15.①多种树,绿化环境 ②多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③减少使用汽油和柴油汽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课题2 氧气

1.无 无 不易 略大 淡蓝

2.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3.活泼 氧 氧化

4.物质和氧气发生的一种缓慢的反应,不容易被察觉 食物的腐败、酒和醋酿造等

5.B 【解析】氧气具有助燃性。

6.B 【解析】A选项中硫和木炭都生成了气体;C选项中煤、石油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D选项中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

点燃点燃

7.B 8.A 9.(1)①硫+氧气――→二氧化硫 ②磷+氧气――→五氧化点燃二磷 ③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①②③ ①②③ ③ ② ② 10.供给呼吸 助燃

11. 21% 不能 燃烧 火星四射 防止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留少量水

12.D 【解析】题目中要求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用木炭和硫黄虽然可以和氧气反应,但是生成物是气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选择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会引入其他的气体。

13.C 14.(1)发出白光,生成无色的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防止瓶中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防止瓶子猛然遇冷炸裂

15.氧气 硫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氯酸钾 高锰酸钾 氯酸钾 催化 质量 化学性质 3.一种物质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4.B 【解析】催化剂只是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并没有改变生成物的量。 5.A 【解析】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可以分解产生氧气。

6.D 7.B 8.木条无变化 较慢 木条复燃 加快 不 质量 化学

性质 催化作用

9.C 10.C 11.B 【解析】这两个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12.催化 13.长颈漏斗 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快慢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 质量 化学性质

第2课时

1.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1/3 下 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预热 气泡均匀连续冒出 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2.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伸入集气瓶内,若复燃证明是氧气

3.C 【解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不需要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故A选项错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才能进行,故B选项错误;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D选项错。

4.A 5.A 【解析】按照查、装、定、点、收、离、熄的步骤进行排序。 6.B 7.A 8.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 排水 向上排空气 9.二氧化锰 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催化剂 生成物

10.A 【解析】因为一氧化氮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而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11.B 【解析】最后剩下的固体是锰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固体。 12.A 【解析】都需要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也都含有氧元素。

加热

13.(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A (2)不能 开始的气泡中含有空气 (3)气泡冒出 正 (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任意点燃答一点即可)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第二单元复习课

1.(1)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①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比空气密度略大,液氧是淡蓝色的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③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化合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 (3)①高锰酸钾、氯酸钾 过氧化氢 排水 向上排空气 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③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④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1)D 【解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2)B 【解析】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3.B 4.D 5.D 6.C 【解析】这是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7.氮气(或N2) 氢气(或H2)

8.向A瓶中流入 红磷燃烧消耗瓶中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而B瓶中木炭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压强没有很大变化,故水没有进入 B A

9.(1)酒精灯 (2)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产生的气体使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便会停止。 (3)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再将O2从b口通入。

10.C 【解析】氢气作燃料,燃烧后生成水,无污染。

11.D 【解析】过氧化氢遇到二氧化锰,会很快放出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变大,所以气球变小,红墨水左移。

点燃

12.D 13.(1)化合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只要是符合题意均可) (2)都是和氧气发生了反应 生成物有两种 氧化反应

14.(1)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二氧化锰

(2)过氧化氢――→水+氧气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或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5.(2)氧气 (3)二氧化碳 (4)竹子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较少的氧气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化学性质 最小 2.(1)很小 很小 (2)运动 (3)间隔 3.(1)水分子 (2)水分子很小 (3)分子在不断运动

4.(1)不变 间隔 (2)改变 新的分子

5.A 【解析】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不断运动而扩散到对方分子间隔中。 6.C 【解析】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7.D 8.C 9.B 10.A 11.D 12.A

13.一氧化氮与氧气不断运动接触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显红棕色,二氧化氮分子由瓶口不断向两瓶内运动。

14.(1)进行对比 (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为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为红色 (3)①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等

15.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1.(1)运动 间隔 相同 化学 (2)原子 (3)化学反应 原子 2.(1)正 原子核 负 电子 (2)正电 负电 核内质子 核外电子 (3)原子核 (4)一种碳原子 1/12 相比较 比 (5)核电荷数不同(或质子数不同)

3.C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说没有单位。 4.B 【解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 5.B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6.B

7.B 【解析】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也不是实心的,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8.D 【解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A错;B中原子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碳14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两者不相等,B错;C中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为1,C错;D中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为原子,原子再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D正确。

9. 16 15 10.D 【解析】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分子、原子不显电性。 11.A 12.D 13.D 14.A

15.(1)分子、原子 (2)分子、原子 (3)分子、原子、中子 (4)电子 (5)质子 电子 (6)质子、电子

第2课时

1.(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1)A 【解析】原子核很小,而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高速运动,运动空间最大。 (2)B 【解析】圆圈代表原子核,17代表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弧线代表电子层,2、8、7分别表示各层上的电子数。 (3)少于 失去 多于 得到 8 2 稳定

3.A 【解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为非金属元素。 4. 3 13 5.(1)C (2)B 【解析】如果核外电子层数为1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则为稳定结构;如果核外电子层数大于等于两层,最外层电子数是8为稳定结构。核

外电子总数等于各层所带电子数相加。

6. 11 金属 Na 7. 2 12 8.分子 原子 离子 9.C

10.D 【解析】原子中粒子包括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这个原子中共有粒子的个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8+8+8=24。

11.C 【解析】具有稳定结构的有原子和离子;He只有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也是稳定的;质子数相同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如:H2O、He;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有区域,无轨道。

12.C 【解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去电子。所以原子结构中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13.C 14.水分子 汞原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

第3课时

1.略 2.(1)D 【解析】原子变成离子,铝失去3个电子,所以电子层由三层变成两层。 (2)铝离子 氢离子 铁离子 氧离子 (3)阳 阳 阴 不显

3.B 【解析】原子得电子或者失电子都能形成离子。

4.D 【解析】A选项中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B选项中镁原子和镁离子都有12个质子;C选项中分子间都有间隔。 5.D

6.失去 阴 7.(1)Fe2+ (2)2O(答案不唯一)

8.B 【解析】Fe3+核外有23个电子;Fe2+核外有24个电子;Fe核外有26个电子。

9.B 【解析】失去3个电子,核外是23个电子,原子应该是26个电子。 10.D 【解析】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所以易得到电子。 11.C 【解析】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 12.(1)Cl (2)Mg (3)H (4)Al3+ 13.(1)O2- S、Na、O (2)S和O 14.(1)钠 金属 失去 Na+ (2)核电荷数 质子数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1.(1)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2)相等 相反

2.(1)A 【解析】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2)B (3)质子数不同 质子数 (4)氮 氧 铝 氧 氢 (5)不变

3.A 【解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所以选A。 4.C

5.D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的存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在药品、食品等中的成分都是指元素,应选D。

6.B 【解析】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混合物和化合物都可以含有多种元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

7.碳元素和氧元素 二氧化碳分子 8.氧 氧化 9.A

10.A 【解析】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故A正确,C错误;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误;纯净物中包含化合物,故D错误。 11.B

12.A 【解析】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含有氧元素的单质;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13.D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即氧气。氧气是空气的一种成分,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4.(1)铝元素 (2)氮气 (3)氧元素 (4)钙元素 (5)原子

第2课时

1.(1)元素 氧 碳、氧 (2)铝

2.(1)B 【解析】若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应大写,第二个字母应小写。 (2)D 【解析】N2表示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O2表示两个氧分子;Hg既可以表示汞原子,又可以表示汞元素。故选D。 (3)O H Na Zn Ca Al Ag He C S Cl Mg P Fe Cu Hg (4)7 7 18 16 相等 氢 汞

3.A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B 【解析】微观含义是指表示分子或原子。宏观含义是指表示物质或元素。在元素符号前加个数即表示原子个数。2H表示两个氢原子。 5.C

6.钙 Cu Cl Al 镁 锰 Ag 7.H O H、O Hg 8.A 9.D 10.C 【解析】化合物要求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O2只含有氧元素属于单质,O2和O3虽都只含有氧元素,但属于混合物。氧化物要求含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能是氧化物。

11.D 【解析】化合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所以A错;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B错;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故C错误。 12.C Na 3Mn 4Ag

13.(1)氧元素和氢元素 (2)水分子 (3)氧原子和氢原子 (4)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 (5)铁元素 铁原子

14.①⑧⑨⑩ ③④⑤⑥⑦ ③④ 除⑦外均含有 ①②⑧

15.(1)铝的元素符号为Al (2)铝的原子序数为13 (3)铝的质子数为13 (4)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第三单元复习课

1.略 2.(1)A (2)D 3.B 4.B 5.A 6.A 7.C 8.(1)B (2)C (3)A (4)D 9.A

10.D 【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A错误;氢原子没有中子,所以B错误;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不同分子、原子质量不一样,不能笼统地去比较,所以C错误;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比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1.A 12.B 13.(1)硅 14 (2)S 6 (3)Al2O3

14.(1)金属 (2)38 87.62 (3)Sr2+ 15.(1)35 (2)B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1.江、河、湖泊、海洋 海洋 80 2. 2.53% 6 80

3.污染物质 自净能力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生活污染 4.C 5.A 6.A 7.C 8.C 9.D 10.C 11.A 12.D 13.(1)洗涤仪器 (2)节约用水

课题2 水的净化

1.蒸馏 沉淀 过滤 蒸馏

2.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肥皂水 3.蒸馏水 自来水、硬水、海水

4.B 【解析】明矾是絮凝剂,它能将固体小颗粒吸附聚集而沉淀。但不能吸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

5.D 【解析】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固体物,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不能过滤掉,所以不能软化硬水。 6.D

7.(1)①混合物 ②水分子 (2)色素 难溶性的固体颗粒物 【解析】自然界中的水一般都是混合物,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和固体小颗粒。

8.D 【解析】投药消毒能杀菌,故属于化学变化。

9.D 【解析】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多种气体的总称,所以不是纯净物;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中可溶性杂质没有除去,是混合物;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也是混合物;蒸馏水是纯水。

10.(1)小卵石 石英沙 活性炭 (2)过滤 吸附 (3)肥皂水 (4)煮沸 11.(1)ABC (2)D (3)将悬浮物杂质凝聚成大颗粒而沉淀 (4)混合物 可

溶性杂质没有被除去

课题3 水的组成

1.无 无 0℃ 100℃ 小 2.直流 1∶2 3.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4.有氢气和氧气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5.自来水、24K黄金。 6.B 7.D 【解析】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8.淡蓝 热量 爆炸

9.气泡 带火星的小木条 小木条复燃 燃着的小木条 气体能燃烧 氢点燃

气+氧气――→水 10.D

11.①纯净物 ②单质 ③化学变化 ④氧气 ⑤水 12.(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2)尖锐爆鸣 很小 爆炸 纯度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1课时

1.略

2.(1)A 【解析】分子前有个数,表示分子的个数。 (2)C (3)元素符号 数字 (4)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这个分子的构成

3.D 【解析】氖气的化学式为Ne,硅的元素符号为Si,4个氢原子为4H。 4.A 【解析】B选项中甲醛是由甲醛分子构成的。C选项中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D选项中一个甲醛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5.(1)2Al3+ (2)2H2O (3)Au (4)2O2

6.C 【解析】2CO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7.B

8.D 【解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前面有个数,原子前面也需要有个数。

9.(1)一个氮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 (2)2个氧原子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4)2个四氧化三铁分子 (5)一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6)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10.(1)表示偏二甲肼这种物质 (2)表示偏二甲肼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3)表示一个偏二甲肼分子 (4)表示一个偏二甲肼分子由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构成 (5)偏二甲肼是化合物(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的意义:表示某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11.(1)O3 (2)NO3- (3)CO

第2课时

1.表示过氧化氢这种物质 表示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一个过氧化氢分子 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2.(1)①0 ②+1 ③+1 ④+7 ⑤+5 ⑥+6 ⑦-2 ⑧+1 (2)NaOH Fe2O3 ZnSO4 Al2(SO4)3 Na2CO3 Ca(OH)2 MgSO4 AgNO3 NaCl MgCl2 KI

3.A 【解析】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D

5.(1)氯酸钾 2 +5 (2)SO2 6.(1)2N (2)2CO23- (3)2SO2 (4)Al2O3 2SO4 8.B 9.D

7.①2N2 ②Ca2+ ③AlCl3 ④+Ba

10.C 【解析】X元素原子的第3层有3个电子,Y元素的第3层有7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X原子易失去3个电子,Y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化合物XY3。

11.C 【解析】K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HClO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K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5,HClO4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7,Cl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增加。所以空格处Cl元素的化合价应该为零。应该选C,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12.A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所以氧化铝的化学式应该为Al2O3。

13.A 【解析】根据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Na元素的化合价为+1,O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学式NanRO2n可知,(+1)×n+(+3)+(-2)×2n=0。所以n=1。 14.氧化钙 氯化锌 二氧化碳 氯化铵 氢氧化铁 氢氧化亚铁 五氧化二磷 氢氧化钡 硝酸钠

第3课时

1.(1)元素符号 2 (2)金属 非金属

2.(1)C 【解析】在Fe2O3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56×2∶(16×3)=7∶3。 (2)①C9H13NO的相对分子质量=12×9+1×13+14+16=151。 ②C9H13NO中碳、氢、氮、氧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108∶13∶14∶16。 ③C9H13NO中氧元素的质量=100g×10.6%=10.6g

3.C 【解析】SO2中硫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32∶16×2=1∶1。

x×2

4.D 【解析】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70% 解出x=

x×2+(16×3)56。所以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2+16×3=160。

5.C 【解析】设氮的氧化物为NxOy。根据题意可知14x∶16y=7∶16,解出x∶y=1∶2。 6.C 7.D 8.(1)60 (2)7∶8 (3)53.3%

9.C 【解析】设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题意x×2∶(16×3)=7∶3,即可解出。 10.D 11.D 12.D 13.C

14.(1)C∶H∶O∶Zn=144∶22∶224∶65 (2)14.29% (3)12 【解析】(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65/(144+22+16+14+65)×100%=14.29% (3)设需服用x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x×45.5mg×14.29%=104mg×75%,x=12。

第四单元复习课

1.不同种元素 同种元素 氢 氧 水 不断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 化学变化时可再分 沉淀 过滤 吸附 蒸馏

2.(1)B (2)C (3)工业废水的排放 过滤、蒸馏(合理即可) 3.C 4.B 5.B 6.D 7.C 8.A 9.A

10.(1)水由液体转化为水蒸气,又冷却成液体 水分子不断地运动,分子间隔增大 (2)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

11.(1)化学变化。 (2)煮沸能减少或除去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12.如何将海水淡化为淡水 ②将小试管放入冷水中 海水经过蒸馏可得到淡化 Ⅰ.食盐可用于生活和生产 Ⅱ.从空气中分离氧气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1.化学反应 反应后生成 2.种类 数目 质量

点燃

3.(1) P+O2――→P2O5 (2)Fe+CuSO4―→FeSO4+Cu (3) Na2CO3+点燃

HCl―→NaCl+H2O+CO2 (4)Mg+O2――→MgO

4.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红磷与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大于1g。

5.D 【解析】将5g A和5g B混合发生化合反应,不一定能生成10g C,

因为5g A和5g B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有可能有某种物质剩余。

6.D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五个一定不变:①微观方面: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②宏观方面:元素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两个一定改变:①微观:分子的种类;②宏观:物质的种类。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7.(1)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 防止瓶底炸裂 (2)给红磷升高温度 把锥形瓶浸泡在热水中 (3)减缓因放出的热量使气体体积膨胀导致的瓶内压强增大 (4)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8.右 遵守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到了空气中 9.A

10.C 【解析】通过观察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①反应过程中分子

剩余1个,参加反应了2个,所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2;生成物的分子个数为3个。 ②生成物中

属于单质。 11.D

12.(a+b-n)g

13.分子 分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原子 分子 元素 元素 原子 原子 原子 14.C、H C、H、O

第2课时

1.(1)32 (2)18 (3)44 (4)4 (5)36 (6)34

2.化学式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质量 质量比 3.D

4.B 【解析】这个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12∶32∶44,表明3g碳需要消耗8g氧气才能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5.D 【解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来的,该反应中氢气、氯气和氯化氢的质量比为2∶71∶73。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表示微粒个数比,如该反应过程中氢气、氯气和氯化氢的分子个数比为1∶1∶2。 6.C

7.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能生成2个水分子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发生反应能生成36份质量的水

8.C 【解析】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均不改变,化学方程式中体现在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由题中条件可知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分析题目所给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有8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2个氯原子,生成物中已有2个氮原子、2个氯原子、4个氧原子,因此X中必然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即化学式为H2O。 9.A 10.D 11.离子 过滤 Cl2

12.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氮气,生成物为氨气;该反应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1个氮气分子和3个氢气分子化合能生成2个氨气分子;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28份质量的氮气和6份质量的氢气反应生成34份质量的氨气。(合理即可)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C 2.(1)客观事实 物质和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原子的种类与数目 (2)①化学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条件 等号 ④↑ ↓

3.C 【解析】选项A的方程式中应有反应条件“点燃”;选项B中铁丝燃烧的生成物应为四氧化三铁;选项D中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4.C 5.D 6.C

点燃通电点燃

7.(1) C+O2=====CO2 (2)2H2O=====2H2↑+O2↑ (3)3Fe+2O2=====Fe3O4 点燃点燃点燃

8.(1)2Mg+O2=====2MgO (2)2H2+O2=====2H2O (3)S+O2=====SO2 都是化合反应;都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条件相同;反应物均为单质;生成物均为氧化物等。

9.D 【解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该反应前后共涉及一种单质和三种化合物。

点燃点燃通电

10.(1) S+O2=====SO2 (2) 4P+5O2=====2P2O5 (3) 2H2O=====2H2↑+MnO2

O2↑ (4) 2KClO3=====△2KCl+3O2↑

11. 2HgO=====2Hg+O2↑ 分子、原子 12.(1)Hg+S===HgS (2)2C21H30O2

点燃高温

+55O2=====42CO2+30H2O (3)CaCO3=====CaO+CO2↑

13.(1)2CO+2NO===N2+2CO2 (2)4FeS2+11O2===2Fe2O3+8SO2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

1. 2KMnO4=====K2MnO4+MnO2+O2↑ 316∶197∶87∶32

2.(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3.C

通电

4.C 【解析】根据2H2O=====2H2↑+O2↑可计算出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32∶4,所以当正极得到16g氧气,则负极得到氢气的质量是2g。 5.C 6.A

7.C 【解析】由2KMnO4=====K2MnO4+MnO2+O2↑可计算出高锰酸钾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58∶16,那么加热15.8g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时可得到1.6g氧气。当得到1.5g氧气时,说明高锰酸钾未完全反应,此时剩余固体的成分中含有未完全反应的高锰酸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8. 168 64 232

9.解:设同时被转化的NO的质量为x。

催化剂

2CO+2NO=====N2+2CO2 56 60 5.6g x

56/60=5.6g/x x=6g

答:同时被转化的NO的质量为6g。 10.B

11. 20m/27 【解析】设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可列出比例式为2m/3x=9/10,解得x为20m/27。

12.(1)N2

(2)设9.6kgN2H4完全燃烧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为x。 2N2H4+N2O4===3N2+4H2O 64 92 9.6kg x

64/92=9.6kg/x x=13.8kg

答:9.6kgN2H4完全燃烧需要助燃物N2O4的质量为13.8kg。

13.(1)Cl2+2NaOH===NaCl+NaClO+H2O (2)-1、+1 (3)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4)次氯酸钠是由钠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次氯酸钠中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1∶1;次氯酸钠是化合物。

(5)当14.2g氯气参与反应后,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x。 2NaI+Cl2===2NaCl+I2 71 117 14.2g x

71/117=14.2g/x x=23.4g 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23.4g。

第五单元复习课

1.①质量总和 ②种类 ③数量 ④化学式 ⑤质量 ⑥反应物 ⑦生成物 ⑧数目 2.(1)B (2)D 3.C 4.C 5.B 6.B 7.C

8.(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g-14.4g=1.6g

(2)设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分别为x、y。

2KMnO4=====K2MnO4+MnO2+O2↑

197 87 32 x y 1.6g

197/32=x/1.6g 87/32=y/1.6g x=9.85g y=4.35g

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为9.85g+4.35g+1.6g=15.8g 剩余高锰酸钾的质量是16g-15.8g=0.2g 答:略

9.C 10.A 【解析】该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改变,可以通过计算某元素的质量进行判断。首先由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推知反应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其次可计算出8.8g二氧化碳中含有6.4g氧元素,5.4g水中含有4.8g氧元素,而反应物氧气中只有9.6g氧,9.6g<6.4g+4.8g=11.2g,所以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选项A正确。通过8.8g二氧化碳中含有2.4g碳元素,5.4g水中含有0.6g氢元素,可推知反应物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3,选项C不正确。

通电

11.吸咐 NaClO2 Ca2+ 12.(1)水 (2)2H2O=====2H2↑+O2↑

13.(1)N2 (2)①1∶4 ②木炭或活性炭 ③不合理,因为没有对水进行杀菌消毒。

(3)设需要KClO3的质量为x。

MnO2

2KClO3=====△2KCl+3O2↑ 245 96

x 64L×1.5g/L

245/96=x/(64L×1.5g/L) x=245g 答:需要KClO3的质量为245g。

MnO2通电

(4) 2H2O2=====2H2O+O2↑ 2H2O=====2H2↑+O2↑ 或2H2O===2H2↑+O2↑ 2H2O2===2H2O+O2↑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

1.(1)无 正八面体 硬 (2)金属 细鳞片 软 ①石墨具有导电性 ②石墨很软 ③石墨具有润滑性 (3)疏松多孔 吸附 活性炭 (4)存在 原子排列方式 (5)60个碳原子 (6)碳 单质 2.D 3.D

4.C 【解析】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5.(1)导电性 (2)耐高温 (3)润滑性

6.红棕色变浅至消失 木炭具有吸附性 7.B

8.D 【解析】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等,可能是它们的

混合物,也可能是某一种纯净物。 9.D

10.A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而石墨没有,b中活性炭吸附NO2气体后气压变小,a中气压无变化,所以b中颜色消失,水往b试管流。

11.(1)作润滑剂 (2)60 (3)不是

12.(1)排列方式 (2)构成 (3)质子数 (4)钠原子和钠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5)氧气和氮气:组成元素不同

1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可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

第2课时

点燃

1.(1)不活泼 不容易起变化 可燃性 还原性 (2)碳 CO2 C+O2=====点燃高温高温

CO2 CO 2C+O2=====2CO (3)①C+2CuO=====2Cu+CO2↑ ②3C+2Fe2O3=====4Fe+3CO2↑

2.C 【解析】炭条能画像是因为它为深灰色(物理性质),易于保存,化学性质稳定(化学性质)。 3.D 4.D 5.D

点燃点燃

6.C 【解析】碳充分燃烧时①C+O2=====CO2;碳不充分燃烧时②2C+O2=====点燃

2CO。若有质量相等的碳则把方程式①变为2C+2O2=====2CO2,与②相比消耗的二氧化碳质量比为2∶1。

7.(1)提高火焰温度 (2)刚开始的气体是试管内原有的空气 (3)C+高温

2CuO=====2Cu+CO2↑ (4)防止石灰水倒流入①中,防止高温的铜被氧化 (5)CuO C 冶炼金属 8.B

高温

9.D 【解析】C+2CuO=====2Cu+CO2↑,在此反应中,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

10.C 【解析】除去炭粉而不能使氧化铜发生反应,A中炭粉和氧化铜反应了,B中炭粉和氧化铜都不能溶于水,无法通过过滤而除掉炭粉,C中氧气与炭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散而留下氧化铜,D中氢气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

△高温

11.O2 Cu C CuO CO2 2Cu+O2=====2CuO C+2CuO=====CO2↑+2Cu 12.(1)加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分解放氧气的速度加快 (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3)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13.解:设需要碳的质量为x。 C+2CuO===2Cu+CO2↑ 12 2×80 x 80g

12/(2×80)=x/80g x=6g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MnO2△MnO2

1.(1)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铁架台 试管 集气瓶

2.(1)稀盐酸 大理石 碳酸钙 CaCO3+2HCl===CaCl2+H2O+CO2↑ (2)发生 收集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 溶解性 (3)可溶于水和密度比空气大 向上排空气 澄清石灰水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木条熄灭 3.C 4.C 5.C

6.C 【解析】D中错误,不能把燃着的木条放进瓶内。

7.C 【解析】集气瓶内是空气时,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应该长进短出,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应该短进长出。

8.(1)锥形瓶 长颈漏斗 集气瓶 水槽 (2)①漏斗下端导管没有插到液面以下 ②导管伸入锥形瓶过长 ③反应物用稀硫酸 ④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装置漏气 药品量不足 9.B

10.A 【解析】右侧导管不能伸到液面以下,否则产生的气体无法收集;长颈漏斗伸到液面以下,主要原因是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的导管逸出。

11.C 12.A 【解析】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易溶于水。

MnO2加热

13.(1)①试管 ②集气瓶 (2)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3)A 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 熄灭酒精灯 (4)BC CaCO3+2HCl===CaCl2+CO2↑+H2O 制气装置(或B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未插入液面以下(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14.因为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如果用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会使生成的气体中混入氯化氢气体。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1.没有 没有 大 1 固 干冰

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点燃

3.①C+O2=====CO2 ②CO2+Ca(OH)2===CaCO3↓+H2O H2O CaCO3 4.C 【解析】雪碧中的CO2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石蕊变为红色,碳酸不稳定,受热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石蕊又变为紫色。 5.D 6.B

7.B 【解析】用CO2制干冰是CO2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8.C 【解析】制备Ca(OH)2时产生二氧化碳,再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时不能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9.CaCO3 CO2+Ca(OH)2===CaCO3↓+H2O 不能 用稀盐酸除掉 CaCO3+2HCl===CaCl2+H2O+CO2↑

10.Ⅰ中小花变为红色;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不变色;Ⅳ中小花变为红色;此实验结论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酸。 Ⅰ的作用是验证石蕊遇酸变为红色。 11.D 12.C

13.C 【解析】①②④⑤的原理都是CO2+Ca(OH)2===CaCO3↓+H2O。 14.产生气泡 CaCO3+2HCl===CaCl2+H2O+CO2↑ 变浑浊 CO2+

Ca(OH)2===CaCO3↓+H2O

15.(1)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乱砍滥伐 (2)①CO2+H2O===H2CO3 ②CH4 (3)①C ②随手关灯(或双面用纸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第2课时

点燃

1.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 2.①蓝 2CO+O2=====2CO2 ②黑色固体变为红△

色 CO+CuO=====Cu+CO2 ③血红蛋白

3.B 【解析】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作还原剂。

4.C 【解析】一氧化碳有毒,用排空气法收集容易逸散到空气中。 5.C 6.A 【解析】煤气的特殊气味是加进煤气中的乙硫醇,使人们警惕煤气泄漏。

7.(1)没有处理尾气 将尾气点燃或收集 (2)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 防止△

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3)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CO+CuO=====Cu+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4)先停止加热 防止石灰水倒流或高温的铜被氧化 8.C

9.B 【解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CO+CuO=====Cu+CO2,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

10.A 【解析】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除去一氧化碳。 11.分子的构成不同(或每个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不同等)

1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黑色的氧化铜变为△

红色 CO+CuO=====Cu+CO2

点燃点燃

13.(1)H2和CO的混合物 (2)2H2+O2=====2H2O;2CO+O2=====2CO2 【解析】浓硫酸吸水质量增加说明有水生成,即反应物中有氢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即反应物中有一氧化碳。

第六单元复习课

1.Ⅰ.疏松多孔 Ⅱ.吸附 Ⅲ.干冰 Ⅳ.向上排空气法 Ⅴ.将燃着的木条点燃点燃高温

放在集气瓶口 ①C+O2=====CO2 ②2C+O2=====2CO ③C+2CuO=====2Cu+CO2↑ ④CO2+H2O===H2CO3 ⑤H2CO3===CO2+H2O ⑥CO2+Ca(OH)2===CaCO3↓+H2O 高温

⑦CO2+C=====2CO ⑧CaCO3+2HCl===CaCl2+H2O+CO2↑

2.(1)长颈漏斗 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 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3)CaCO3+2HCl===CaCl2+H2O+CO2↑ B C

(4)解:设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80g x

100/44=80g/x x=35.2g

V=m/ρ=35.2g/1.977g/L=17.8L 3.A 4.C

5.B 【解析】低碳的含义是尽量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和浪费。 6.D 【解析】炭雕的主要成分是木炭,具有木炭的性质。

7.B 【解析】粗铜丝向下移动使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向上移动则反应物不接触,反应停止。

8.(1)①试管 ②集气瓶 (2)B C (3)A 生成物中有氨气,制得的CO2不纯

9.B 【解析】CO和CO2都是无色气体。

10.A 【解析】CO2能灭火是因为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11.C 【解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12.A 13.D 【解析】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后留下N2、CO、H2O,再通过灼热CuO后留下N2、CO2、H2O。

14.(1)光合 呼吸 (2)C2H4 (3)①③

15.(1)CO CO2 CuO C (2)CO+CuO=====Cu+CO2 16.解: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是因为产生了气体CO2。 设原混合物中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7.8g=2.2g 高温

C+2CuO=====2Cu+CO2↑ 2×80 44 x 2.2g

2×80x= x=8g 442.2g答:略。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化学 九年级 全一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点燃点燃

1. 2Mg+O2=====2MgO 产生耀眼白光 3Fe+2O2=====Fe3O4 剧烈燃烧,火点燃

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C+O2=====CO2 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并产生一种能使点燃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O2=====SO2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并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1)氧气 发光 放热 氧化 (2)①可燃物 ②与氧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3)破坏三个燃烧条件中的任一个 (4)有限的空间内 热 膨胀

3.D 【解析】缺少燃烧条件中的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D 【解析】水蒸发时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的着火点。

5.C 【解析】B、D没有通空气,A中水温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 6.C 【解析】物质的着火点是它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

7.A 【解析】大部分物质存放时会发生缓慢氧化,使温度慢慢升高,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会发生火灾,所以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通风良好,使热量及时散出。

8.(1)使温度达到了木头的着火点 (2)清除了可燃物 (3)充足的氧气 9.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煤粉与氧气(或空气)有更大的接触面

10.B 【解析】图a中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可以比较出红磷、白磷的着火点高低。

11.B 【解析】燃着的烟头温度较高,往往能达到某些可燃物的着火点。 12.D 【解析】除了化学变化之外,气压过高也能引起爆炸,如车爆胎等。 13.A 【解析】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在爆炸极限内,点燃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14.杯水车薪:虽然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也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 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

15.(1)可燃物 (2)开门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使室内氧气更充足 (3)A (4)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1课时

点燃点燃

1.(1)2H2+O2=====2H2O (2)2CO+O2=====2CO2

2.煤 石油 天然气 不可 (2)CH4 (3)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热量 资源 CO 3.A

4.B 【解析】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不能防止温室效应。

5.A 【解析】煤和石油是复杂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6.B 【解析】分离石油制得汽油、煤油、柴油等是利用各成分沸点的不同,是物理变化。

7.C 【解析】打开抽油烟机可能产生电火花引燃天然气而发生爆炸。 8.B 9.D

10.A 【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而能量变化就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点燃

11.(1)CH4+2O2=====CO2+2H2O (2)减小 空气 (3)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小,而丁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12.(1)石油 天然气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催化剂

(3)CO2+4H2=====△2H2O+CH4 (4)B (5)BC 【解析】CO2和H2反应,无论分子的个数比是多少,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不变,为1∶2。

第2课时

1.(1)SO2 NO2 酸雨 (2)产生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燃烧不充分时产生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埃排放到空气中 (3)酒精 C2H5OH+点燃

3O2=====2CO2+3H2O (4)无污染

2.C 【解析】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了硝酸,会形成酸雨。 3.C 4.C 【解析】CNG的主要成分是CH4,所以完全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5.D 【解析】将废弃塑料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会产生有害气体。 6.D 7.(1)①破坏森林和农作物 ②腐蚀雕像和建筑物 (2)8 8.B 【解析】都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需要验纯。

9.B 【解析】可以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10.C

11.(1)石油 (2)CO2 H2O (3)酸雨 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

12.(1)③ (2)⑤ (3)② (4)④ (5)⑥ (6)① 13.(1)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化学 (2)节约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温室效应等

第七单元复习课

1.(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清除可燃物 点燃

(4)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5)碳 (6)甲烷 (7)CH4+2O2=====CO2+2H2O 点燃

(8)C2H5OH (9)C2H5OH+3O2=====2CO2+3H2O (10)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11)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1)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2)水下没有充足的氧气 (3)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4)并非所有的燃烧都要点燃,只要具备燃烧的条件就可以了,如白磷的自燃 3.C

4.B 【解析】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含量过多而引起的,乙醇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用乙醇汽油代替汽油不能有效抑制温室效应。 5.B

MnO2

6.D 7.(1)2H2O2=====2H2O+O2↑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3)二氧化碳 向上排空气法

8.(1)隔绝氧气 (2)温度没有达到灭火毡的着火点 (3)浇水灭火、燃气着火时关闭阀门等

9.B 【解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所不同。

10.D 【解析】A中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B中是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中是隔绝氧气。 11.B

点燃

12.(1)C (2)太阳能、氢能、核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等 (3)C+O2=====CO2 (4)给电池充电或电解水等

13.(1)氧气的浓度 将煤做成蜂窝状,燃烧更剧烈(或木材架空后燃烧更旺等) (2)环境温度降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14.(1)0.4g (2)81.25% 【解析】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减少的质量就是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所以H2的质量为216g-215.6g=0.4g。再根据H2的质量求出金属锌的质量,即可求出16g含杂质的锌粒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

解:(1)H2的质量为216g-215.6g=0.4g (2)设反应的金属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4g

65/2=x/0.4g x=13g

答:含杂质的锌粒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为13g/16g×100%=81.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y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