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论员文章

更新时间:2024-02-19 07:07: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5年10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目录

人民日报评论员: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 ................... 2

人民日报评论员:凝聚中国梦的道德力量 ..................... 3

人民日报:不负人民期待,不负时代召唤 ..................... 4

人民日报评论员:携手共创没有贫困的明天 ................... 5

人民日报评论员:培养造就好干部的重要保证 6

人民日报评论员: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7 —— 一论把党纪党规的笼子扎得更紧 7

8 .8

10 —— 10

.............. 11......................... 11

...................... 12 ............................. 12

.................. 13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② ............................. 13

人民日报评论员: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 14 ——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③ ............................. 14

人民日报评论员:南海和平稳定不容破坏 .................... 15

人民日报评论员: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

2015年10月01日02: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接见了13名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与他们一起共话民族团结、共祝祖国生日。这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体现,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同胞的亲切关怀、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高度重视。

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国家最强盛。新中国成立66年来,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青少年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相继迈入“高铁时代”“4G时代”“互联网+时代”??各族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民族地区取得的喜人成就,充分说明,民族团结犹如草原的阳光、绿洲的雪水、山乡的清风,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人民幸福的前提。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关心各族群众的民生冷暖,重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睦。建立精准扶贫机制、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着力打好反暴恐人民战争、精心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为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同胞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是维吾尔族艾尼瓦尔姐妹“同心共筑中国梦”十字绣所表达的心声,是“汉族爸爸”宋玉刚十几年如一日帮扶藏族孩子的情谊,是乌云苏依拉、杜丽群等亿万同胞的共同心愿。当前,我国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同心同德、血脉相连的团结牢不可破,感党恩、跟党走的意志坚不可摧。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各族人民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同心共筑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凝聚人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最核心的是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最关键的是坚持和落实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各级干部要在思想感情上更加贴近各族群众,常去基层一线走一走,常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常同各族群众聊一聊,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多了解群众的期盼,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各族群众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围绕在党的周围,我们就一定能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打下坚实根基。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1日 03 版)

2015年10月14日03: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金灿灿的奖章挂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胸前,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和喜悦,更是自豪与信心。亿万公民积极参与共同评选出全国道德模范这一事实本身充分说明:今天的中国人并未在快速发展中失落自己的道德追求,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扎实而强大的道德根基;我们不仅能建成一个经济发达、物质丰裕的强大国家,更能建成一个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文明国家。

国无德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扎实深入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实现国家富强,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包括公民道德素质在内的国家软实力;要实现民族振兴,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民族素质;要实现人民幸福,就需要我们不断打造能为人民提供幸福感的道德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育,严厉整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取得显著成效,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全国道德模范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杰出代表。全国道德模范以及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司机等无数最美人物,共同展示着时代新风和道德建设的硕果。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全社会树立了学习效仿借鉴的榜样和标杆。见贤思齐,评模范、选模范最终要落实到学模范、做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说明,一个人如果具备崇高的道德追求和严格的道德自律,就能够在平凡的事业和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每个人都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13亿人就能汇聚起无比磅礴的力量。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全国道德模范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榜样,他们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全国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爱护他们,使全社会都看到道德的价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化养成是培育道德根基的基础。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之所以能在生死攸关之时、义利交战之际作出正确选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源

于日常的涵养。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就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基本伦理道德抓起,从群众身边抓起,把道德建设落小、落细、落实。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不断改进党风政风,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表率。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品德。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4日 04 版)

2015年10月15日03: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是人民心灵的家园。书写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离不开文艺创作的繁荣、离不开文艺事业的兴盛。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新成果、新发展,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标注下价值航向。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这一重要讲话全文发表,必将有利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更好地把握文艺的根本方向、担起文艺的历史使命,推动文艺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一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文艺事业发展呈现崭新气象。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确立了具有战略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从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各类举措不断出台;从各地掀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到国产电影票房屡屡刷新纪录,文艺生活不断丰富。实践证明,以讲话精神为引领,文艺事业正迎来又一个春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讲话的一条主线,指明了推动文艺事业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作家柳青蹲点皇甫村14年,熟知乡亲们喜怒哀乐,《创业史》中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画家刘文西90多次深入陕北农村,结交数百位农民朋友,笔下作品才尽显黄土地的精气神。要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就要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中、把万家忧乐倾注笔端。“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人民性。

做到“无愧于时代”,是讲话的一个重点,指出了繁荣文艺创作的关键所系。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转折时期。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艺工作者理应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正在于,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当前,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一派生动景象。然而也不可否认,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有的文艺作品成了市场的奴隶,有的陷入娱乐的漩涡,有的困于小我的局限。牢牢把握讲话精神,扎根人民群众、紧跟时代潮流,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我们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 “骚雅及今闻鼓角,山川从此待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文艺工作者一定能不负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化精品,鼓舞亿万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精神振奋走向复兴。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5日 01 版)

年10月17日03: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贫困关涉尊严,消除贫困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世界第二十三个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再次向世界阐述中国的扶贫开发战略,并向各国提出消除贫困的四点倡议,这是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宣言,也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遵循。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情牵贫困地区、心系困难群众,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件根本大事来抓,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创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扶贫理念,扶贫攻坚成效卓然。

然而也要清醒看到,按照中国现有标准,全国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尚待脱贫。“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如何在更短时

篇二:2015年1-10月人民日报评论员观点文章汇总

人民日报评论员:绷紧安全这根弦

2015年01月02日05: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令人悲恸。那一张张本该带着灿烂笑容的面孔,从此离开了我们。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抓紧做好善后工作,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医治,登记人员信息,安抚家属。逝者已矣,创痛难抚,灾难让人再次体悟公共安全的要义。

在所有安全中,生命安全最为重要。大城市人流密集,庆祝活动多,安全隐患大,容易累积不确定风险,哪个环节稍有纰漏,就会酿成意外。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来说,安全的难度增大、要求提高,责任更重。正因此,“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对政府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把“安全”写在心里,落到行动中。

一元复始,我们即将迎来春节。当此之时,各地政府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举一反三,不仅是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只要是人流可能聚集的场所,就必须做好安全预案,严防事故隐患。只有把安全摆到更突出位置,才能牢牢筑起生命防线,让每一天都过得祥和安宁。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2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要有政治定力

——一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改革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的曙光中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更足了,责任更大了。

回首过去一年,改革大潮强劲激荡,节奏却蹄疾步稳。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一些多年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改革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浇灌着每个人的梦想。

承前启后再出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所谓“关键”,意味着今年是攻克改革难点的关键,是增强改革系统性、协同性的关键,是狠抓任务落实的关键,是确保改革质量和进度的关键,也是抓住机遇、以改革促发展的关键。把握关键之年,尤需我们保持政治定力,有决心、有章法,统筹协调,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保持政治定力,就要坚守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决定了,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全盘西化、犯颠覆性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简政放权,如何做到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应该为的务必善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做到有机结合?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与焕发活力相融共生?防治污染,怎样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当前,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没有孤军的改革,也没有单向的突围,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彼此借力,相互支撑,才能持续向前。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去推动一些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还是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都需要梳理出优先顺序,设计好承接关系,形成政策合力,才能为中国发展开辟出最大的腾挪空间。放下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改革正未有穷期。开弓没有回头箭,攻坚关头勇者胜。今天,改革进入勇闯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政治定力更是改革巨轮乘风破浪的航向标和压舱石。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一鼓作气的气魄、求真务实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4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严把改革质量关 坚决消除“肠梗阻”

——二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正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今天,当改革在深水区快速推进,更要警惕“萝卜快了不洗泥”,坚持向质量要效果、要效率。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也是改革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从财税体制改革启动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路??改革之所以能够蹄疾步稳、落地生根,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严把改革质量关,强调改革要有高质量,要求贯彻落实“聚焦、聚神、聚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继续秉持“质量第一”的改革价值观至为重要。

改革高质量,方案是前提。我们的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切不可主观行事。改革方案要坚持问题导向,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这就不能拍着脑门出主意,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必须做实做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不仅确保每项改革的可操作性,也让各项改革措施统筹协调。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下功夫发掘基层的有益探索,精准把脉、精确制导,方案制定才会接地气、有底气,才能提高改革方案的针对性,避免让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改革高质量,细化是关键。再好的方案,如果不能落地,也不过是白纸一张。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牵动各方利益,尤其要警惕虚晃一枪、变形走样。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推进过程要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

改革高质量,督察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督察同样如此。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高举轻放、徒有口号的倾向,纠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态度,使改革有遵循、有标准、有追求。

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把群众满不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评判改革质量的重要标杆,作为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的根本动力,我们就能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改革的实绩赢得民心,以改革的质量奠基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离不开法治思维

——三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

登高揽山河,前路多曲折。中国的改革时间表运行到2015年,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的担子更重,以发展疏浚矛盾淤积的任务更繁,以转型推动经济向好的使命更艰。这既意味着突破旧气象、再创新格局,又要求在新常态下循规律而进、依法治而行。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促进社会建设的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无不需要法治的力量。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可能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走好走稳我们自己的路。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里程碑。2015年,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保障。在研究改革方案措施时,如何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在需要先行先试时,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法律法规不适应改革要求时,如何及时修改和废止?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对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一个考验。

改革于法有据、遇事一断于法,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共识,不仅是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发展的价值根基。对于各级干部,少些“权大于法”的膨胀,多些“守法为常”的慎重,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塑造政治生活的全新生态;对于广大公民,少些“法徒空文”的疑惑,多些“信法为真”的坚定,把法治当作共同的行为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联结社会共同体,巩固核心价值观,在“看不见”的层面,法治同样可为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推进器。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是法治的路径,更是改革的路径。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人民中汲取改革智慧

——四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有人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回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是因为推进改革的每个足印中,都倾注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熔铸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汇聚如此大的力量,实现如此多的突破。

久推不转的养老改革,踏上并轨之路;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坚冰逐渐消融;众多行政审批事项,被陆续下放或取消??过去一年,公平正义在改革中不断彰显,社会活力在改革中不断激发,民生红利在改革中不断释放,诠释着什么是“为了人民的改革”,演绎着什么是“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在“依靠人民”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也更加清晰地表明:最大程度地吸纳群众参与,最大程度地促进共建共享,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拥有众志成城的民意基础,始终保持披荆斩棘的锐气勇毅。

“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回首改革历程,从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到万众创业的蓬勃兴起,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敢探索,推动着中国改革步步向前。今天的改革难度更高、情况更复杂,就更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复杂性日益凸显,就更需要鼓励创新、宽容试错。一言以蔽之,深化改革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引导全社会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在山东,“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为解决农村“空壳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在福建,基层政府从“替民当家”“大包大揽”向倡导“共同参与”转变,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水平。在湖北,“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电子信息系统,架起了乡村治理的“高速公路”??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基层探索是沸腾的实验室,群众创新是不竭的能量场。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由衷慨叹,“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2015年,我们迈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能不能继续调动起公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畅通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关乎改革成败。我们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松绑除障、凝聚民智,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

鲁迅先生说过,“多数的力量是伟大的、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多数的力量”。在新起点上乘势前行,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热情充分涌流,则何事不成、何功不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7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就得落地生根

——五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在所有声响中,生命生根拔节的声音最令人心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一年的起点,我们感受得到人民群众对改革新希冀的心跳,听得见改革落地生根的声音。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过去一年,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求真务实,在倾听人民呼声中真抓实干,一条条改革举措实实在在掷地有声,赢得群众信心信任,凝聚了党心民心。

新一轮改革发令枪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回望201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8次会议推进改革,每次会议,部署如何落实都是重要一环。从中央到地方,抓部署、抓统筹、抓方案、抓实施、抓督办、抓宣传,汇成强劲的改革潮声。正是全党上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各级干部发扬“蛮拼精神”,改革才形成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今年是关键之年。要趁热打铁、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仍然是重中之重。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也在增多。公车改革会不会遭遇推三阻四,就看能不能突破利益得失的围城;简政放权是否催生新红利,就看自我“革命”能不能无所保留;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就看能不能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改革要冲破各种“中梗阻”落地生根,务须打破种种固有的藩篱,决不允许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决不容忍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惟有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抓落实不是蛮干,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惟有找准党心与民意共振的频点,抓住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关节点,汲取群众智慧,优化顶层设计,改革方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把落实一抓到底,不能没有肝胆与担当,也不能没有督查与问责。把主动担当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既有“我要改”的动力,也有“要我改”的压力,落实才会不是一句口号。更要注意的是,抓落实并非强求立竿见影,重眼前轻长远,跟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一样,都是抓落实的“天敌”,所谓久久为功,更需要时时刻刻不松懈的韧劲和耐性。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难万难,善抓落实就不难。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着力,我们就一定能在2015的年轮上刻下更深印迹,在新一轮改革史上写下更多传奇。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8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惟创新者强

新年伊始,我国科技界又逢盛事,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硕果累累,群星璀璨,我们谨向全体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14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深挚关怀。14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奋力攻关,收获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处在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依靠创新支持,突出创新驱动。我们正面临广阔的创新空间,从温饱奔向全面小康,多样化需求引领创新;基本商品供应充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倒逼企业加快创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质量更优、效益更高、结构更合理、产业更高端的增长,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

推动万众创新,关键是深化改革。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更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条件。改革开放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才能给想创新、能创造的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充分地激发和释放社会创造力。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企业也要勇挑创新重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创新在市场沃土中开花结果。

推动万众创新,核心是人才建设。我国有13亿人口,有2亿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劳动者,创新潜力巨大。广大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潜心研究者心无旁骛,为创新创业者解后顾之忧;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多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

分配制度和转化制度,更好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草根创新,使创新人才各展其能。同时,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推动万众创新,重点是创新要实。创新不是发论文、拿专利就大功告成,必须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多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打造新增长点,推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实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祝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的一年继续拼搏、勇于创新、再攀高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我们期待,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国家科技奖这面旗帜的激励下,全社会不断催生更多更新的创造力,万众创新将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活力澎湃!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0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守护文化遗产才能开创未来

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身体力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对全党全社会更是一种示范和倡导。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从巍巍长城到苏州园林,从三坊七巷到传统村落,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文物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近年来,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一些重要文物得到抢救,文物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扎实成绩。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导致“建设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汇众智、集众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充分肯定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效,深刻分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讲话旗帜鲜明、振聋发聩,对我们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进一步锤炼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意志,砥砺共产党人的党性品格和担当精神,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

篇三:“四个全面”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

“四个全面”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刊发评论员文章,就协调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进行阐述,现汇总转载于下。

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

——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2月25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 》2015年2月25日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

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

——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2月26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2015年2月26日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人民的梦想是什么样子?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中国梦的交响曲中增添了更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然而,全面小康怎样建成?难点如何破解?这不仅关系全面小康的实现,更关系中国梦的奠基,是推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甘肃、湖北、湖南、内蒙古、新疆、福建、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区市,念兹在兹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谋划的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大计。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精准聚焦全面小康难点,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踏访河北阜平?看真贫?,给独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延安座谈?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从就任总书记之初到羊年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

康的坚定决心。

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着眼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民主权利如何保障?贫困洼地如何弭平?三农难点如何攻克?文化挑战如何应对?生态瓶颈如何突破?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补齐发展短板的过程,就是提升小康水平线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今天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新的征程正在展开。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已经触手可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将由我们亲手完成。?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我们就一定能?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2月27日评论员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算来大约也是30多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改革将如何拓展中国道路,我们又该怎样激发改革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从履新不到一个月就去?得风气之先?的广东考察,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集结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党的改革方略步入一个全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论方向,?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

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论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思路,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说关系,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落实,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干净利索的思路,逻辑缜密的阐述,体大思精的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让中国新一轮改革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改革呈现加快推进之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正化为新一轮改革声势夺人的大潮。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体现在认识论上,就是坚持系统思维,强调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片面理解。比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顾此失彼、断章取义。比如,既要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讲如何分好?蛋糕?,也要讲如何做大?蛋糕?。归根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同时,也要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改革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必须全面启动;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唤坚定果敢的行动、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唤全面系统的认识论、攻坚克难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有?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气魄,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执着的改革品格、鲜明的改革气质、奋发的改革精神。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何新一轮改革要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为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现在我们干的是中

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回望改革历程,话音犹在耳畔。在千帆竞发的时代洪流中,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我们将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激情和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

——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人民日报2月28日评论员文章

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改革,就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规,就是放开手脚打破条条框框。正因如此,?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为改革划定?法治边界?时,给世界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决策中,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成为上下贯通的?姊妹篇?,推动我们的事业滚滚向前。

循此回望,一条治国理政的主线,清晰可见。2012年12月,履新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013年3月,刚刚当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人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两个场景,一种态度:尊重法律、厉行法治,是必须把握好的施政之要。基于30多年的法治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法治探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集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绘就全面依法治国新蓝图,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新的里程碑。

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回答法治统一性的问题;?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协调性的问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统性的问题。特别是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也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执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棋局中,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比喻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关键一环;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规范,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y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