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2017届高三8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9 0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2017芗城中学高三暑假月考生物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选修三;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黄琼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40分)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2.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3.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死亡率高达9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毒可通过逆转录直接合成其遗传物质

B.发烧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主要依靠体液免疫将其消灭 D.培养埃博拉病毒必须使用营养齐全的液体培养基

4.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被观察到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影像会右移而乙的影像左移

D.若在甲看到的影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影像

5.有机蜂肽是一种链状多肽,其分子式为CaHbO31N39.下列关于该有机蜂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有机蜂肽彻底水解一定能得到20种氨基酸 B.根据氧原子计算,该有机蜂肽最多为30肽 C.组成该有机蜂肽的氨基酸中有的 R基中含有一SH D.该有机蜂肽的合成场所应含有磷脂

6.IGF-1是人体自己能够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胰岛素分子结构相似).牛奶中过量添加GF-1会增加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A.GF-1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B.GF-1的调节方式可能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 C.GF-1可能与胰岛素功能相似,可促进糖原合成

D.过量的GF-1可能导致原癌基因突变,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7.如图为某种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 B.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动物或高等植物 C.染色质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8.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分解为C02和H2O B.有氧呼吸过程中,02和H20的利用不在同一阶段 C.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增强、有氧呼吸减弱

D.等质量脂肪和糖类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与吸收02的比值前者高

9.如图表示在某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酶B比酶A活跃

B.酶A存在于唾液中

D.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C.酶B的最适pH为1.8

10.如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只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丁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C.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D.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

1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是( )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了酸性环境 B.解离和压片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离和分散

C.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在显微镜下看到数目最多的时期是分裂期细胞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可以选择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各个时期的特点

12.某同学想探究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他取A、B、C、D四株都有5片叶的小白菜,用直径1cm的打孔器打取小叶圆片各10片,并设法抽去气体使之下沉,置于光下.取100mL三角瓶4个,编号1~4,按下表操作(光照、温度相同且适宜)并记录结果.下列评价或修正不合理的是( )

A.自变量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不严格

B.只要控制光照、温度相同即可

C.实验材料本身存在的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 D.制备的叶圆片投入三角瓶前应放黑暗处

13.用大小相似的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重量变化,立即再将此叶片移入光下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结果: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时,第4组轮藻合成葡萄糖总量为3mg B.光照时,第1、2、3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光照时,第4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约为29℃

14.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细胞吸水,细胞体积明显减小 B.B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 D.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15.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呼吸底物均为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最适宜贮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的4倍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氧浓度为d时,CO2产生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16.如图表示各种膜的组成成分含量,该图不能说明的是 ( )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B.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膜的功能有关 C.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少 D.膜的功能越复杂,所含糖类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7.下列关于“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合理设定实验温度属于控制实验的自变量 B.淀粉与淀粉酶应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后再混合

C.可选用碘液或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结果

D.淀粉的用量和保温时间均可能影响实验

18.将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去皮之后,分别置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其重量,增减的重量与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如右图。据图判断,马铃薯细胞液浓度与下列哪项最为接

近 A.0.4

B.0.8

C.1.0

D.1.6

19.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 A.3

20.关于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5

C.6

D.10

A.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哺乳动物剧烈运动时会发生过程④

21.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在研究叶绿素的过程中,为减少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最好选用红橙光区 B.进入到秋季,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减少

C.用450nm左右波长的光比600nm左右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D.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的量增加

B.过程①产生的ATP多于②过程

D.过程③和④的酶和场所相同

22.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B.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 C.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 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23.圈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水稻叶肉细胞在相同条件下C0,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

A.光照强度为a时,叶绿体中C3的含量是C5的两倍 B.图乙中限制g点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C.图甲中的b光照强度应小于图乙中f点对应的光照强度 D.适当提高CO2浓度后再测定,图乙中的f点将向右移动

24.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恒温密闭的容器中培养绿色植物并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图甲为密闭容器,图乙为1h内该容器中CO2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为0 B.A-B段,叶绿体内ADP含量逐步升高

C.该绿色植物前30min总光合速率(以CO2表示)的平均值为4380μL.L/lh D.用图甲装置测植物呼吸速率必须在黑暗条件下,但不必放置适量的NaOH溶液

25.如图表示的是一昼夜北方某作物植株CO2吸收量的变化,甲图为盛夏的某一晴天,乙图为春天的某一晴天.对两图的相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G点,两图中B点植物干重均低于A点时的干重

B.植株有机物积累量可用横轴上方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减去横轴下方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来表示

C.两图中DE时间段下降的原因相同,叶绿体中C3含量均减少 D.甲图中E点和G点相比,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含量较多

-1

26.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正确的是( ) A.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B.农民中耕松土是为了增加土壤通气量,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 C.水果应储存在低温、无氧的环境中,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D.稻田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腐烂

27.以下4支试管置于适合的温度且黑暗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能产生ATP的是( )

A.

B. C. D.

28.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向其中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氧浓度(%) a b 12.5 6.5 c 15 6 d 30 0 产生CO2的量(mol) 9 产生酒精的量(mol) 9

A.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大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 C.c浓度时,有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15mol葡萄糖

29.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制作装片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A.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30.图表示棉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作用于ab段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bc时期高尔基体活跃,出现细胞板 C.cd时期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均有同源染色体 D.cd时期可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D.漂洗、染色、解离、制片

31.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染色单体 B.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

32.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B.癌细胞无限增殖的方式是无丝分裂 C.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D.癌细胞之间彼此黏着性减小,导致在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

33.下列对有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高 B.NaOH和酚酞相遇,呈砖红色

C.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不同 D.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34.用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其结果不可能是( )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会减少 C.细胞中的蛋白质活性下降

35.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加倍、染色体加倍、细胞核加倍分别发生在( )

B.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D.使正常代谢活动受损而凋亡

A.间期、后期、末期 B.间期、前期、中期 C.中期、后期、末期 D.前期、中期、后期

36.下列对凋亡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蝌蚪在变态期,尾部细胞将发生凋亡,从而使其能转变成正常的成体蛙 B.细胞的凋亡有助于消除体内衰老的细胞

C.细胞凋亡是由致病因子引发的急性损伤,引起细胞破裂,导致炎症反应 D.细胞凋亡的特征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细胞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

37.图甲乙中的箭头表示三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Amp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Ne表示新霉素抗性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r

r

A.用PstⅠ和HindⅢ酶切,加入DNA连接酶后可得到1种符合要求的重组质粒 B.图甲中的质粒用BamHⅠ切割后,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可用PstⅠ和BamHⅠ切割质粒和外源DNA D.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可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38.如图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⑤植株根尖细胞的全能性比①植株根尖细胞的强 B.②试管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含有有机物 C.③试管中的细胞能进行减数分裂

D.调节④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诱导产生不同的植物器官

39.如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T淋巴细胞 B.②中使用胰蛋白酶有利于杂交瘤细胞的形成 C.③同时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D.④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40.以下几种酶中与右图中所指的化学键形成或断裂有关的有几种( ) 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②DNA连接酶 ③RNA聚合酶 ④解旋酶 ⑤DNA水解酶. A.两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41.(12分)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______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______ .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 ,其特性有 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42.(10分)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中,测量其CO2的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结果如下图1所示.请回答问题: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由图1可知,影响A、B两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 .与A点相比,B点所处条件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 ______ .

(2)光照强度较弱的阴雨天时,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大棚植物的产量,从图1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

(3)图2是C点时植物体内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能产生ATP的过程有 ______ (填图中标号).图中会消耗H2O的过程除①外还有 ______ (填图中标号).

43.(10分)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注: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______ 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 ______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 ______ (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 ______ .

7 有 20

蓝色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______ . 44.(6分)下图甲是某种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该植物不同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的柱形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图甲中细胞分裂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 。该细胞分裂完成后,一个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 条。

(2)甲图中的A对应乙图中的第 组柱形图。

(3)着丝点分裂发生在甲图中的 (字母)时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为 条。

(4)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的特有结构为 。 45.(12分)下图表示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某种克隆哺乳动物(二倍体)的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正常细胞核,染色体数为2n,则其性染色体的组成可为 ______ . 过程①表示去除细胞核,该过程一般要在卵母细胞培养至适当时期再进行,去核时常采用 ______ 的方法.②代表的过程是 ______ .

(2)经过多次传代后,供体细胞中 ______ 的稳定性会降低.因此,选材时必须关注传代次数.

(3)若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

(4)与克隆羊“多莉(利)”培养成功一样,其他克隆动物的成功获得也证明了 ______ .

46.(10分) 为实现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便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相应的蛋白质,研

究人员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表示用BamH I切割含目的基因的 ______ ,质粒经相同限制酶处理后,经 ______ 酶的作用获得a,a称作 ______.将a与感受态大肠杆菌混合后,混合物应接种在含有 ______ 的培养基上.质粒中抗氨苄青霉素基因称为 ______ ,在筛选过程起作用.若要证明培养基是否符合实验要求,培养基上需接种 ______ 的感受态大肠杆菌,培养后 (填“出现”或“不出现”)菌落则培养基合格.

(2)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两个核苷酸通过 ______ 相连,已知碱性磷酸酶能除去核苷酸末端的5’磷酸,构建a的过程中用该酶处理质粒,但目的基因不用碱性磷酸酶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如果要检测目的基因 是否成功表达,须提取培养后大肠杆菌的 ______ ,用相应抗体检测.

2016-2017芗城中学高三暑假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答案】

1. C 2. D 3. B 4. A 5. B

6. D 7. D 8. B 9. D 10. C

11. B 12. B 13. B 14. C 15. D

16. D 17. C 18. C 19. D 20. C

21. D 22. D 23. C 24. D 25. C

26. B 27. D 28. C 29. A 30. C

31. D 32. B 33. D 34. D 35. A

36. C 37. A 38. D 39. D 40. B 41.(1)B; (2)加快;

(3)不变;高温酶已经失活;

(4)蛋白质或RNA;高效性、专一性 42.(1)光照强度、温度;多;

(2)适当降低温度利于降低呼吸作用强度,提高净光合速率; (3)①③④;④

43.(1)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生理活动);不可靠的;

(2)黄色;2号管遮光条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不消耗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号试管,黄色应该比3号管更深;

(3)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44.(1)BAC 4 (2)2

(3) C 0 (4)细胞板

45.(1)XX或XY 显微操作去核法 胚胎移植 (2)遗传物质或核型

(3)克隆动物的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受体或提供卵母细胞的个体 (4)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46.(1)DNA片段 DNA连接酶 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 氨苄青霉素 标记基因 未经质粒混合 不出现

(2)磷酸二酯键 防止质粒自我连接 总蛋白

【解析】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生物体中氧元素含量最多,无机自然界中碳元素最多,故A错; B.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相同,故B错;

C.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存在,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统一性,故C正确; D. 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有所差异,故D错误。 故选C。 2.

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A错误;

B、细胞学说只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未揭示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 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者,C错误;

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而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揭示了细胞和生物的统一性.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 本题考查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明确细胞学说不是施莱登和施旺独立建立的;还要求考生明确细胞学说是在不断的修正中前进和发展的,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

解:A、该病毒可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后转录合成其RNA,A错误; B、发烧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小于散热量,B正确; C、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将其消灭,C错误; D、埃博拉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使用培养基培养,D错误. 故选:B.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 4. 【分析】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能够区分高倍镜和低倍镜下观察物象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A正确;

B.甲放大倍数小,看到的面积大,乙中看到的只是甲中的一部分,B错误;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C错误;

D.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故选A。 5.

解:A、该多肽不一定是由20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故而彻底水解也就不一定得到20种氨基酸,A错误;

B、由于该分子式中只有O与N元素的个数知晓,如果R基中不含有O,则从氧元素考虑,该有机蜂肽最多为30肽,对应N原子个数至少为30,B正确;

C、该有机蜂肽中没有S元素,故而组成该有机蜂肽的氨基酸中有的R基中不可能含有-SH,C错误;

D、多肽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而核糖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进而不含有磷脂,D错误. 故选:B.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再形成结构复杂的蛋白质.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每条肽链的一端含有一个羧基,另一端含有一个氨基.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合成中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概念,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简单计算,能根据氮原子数目计算出氨基酸的数目. 6.

解:A、IGF-1是人体自身能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

B、IGF-1具有调节的功能,生物体内的调节物质一般都有反馈调节的特点,B正确; 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IGF-1与胰岛素分子结构相似,二者的功能也可能相似,具有促进糖原合成、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C正确;

D、IGF-1是人体自身能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过量的IGF-1可能会导致细胞原癌基因突变,该物质属于化学致癌因子,D错误. 故选:D.

由题干知,IGF-1是人体自己能够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胰

岛素分子结构相似),可推知该物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因与胰岛素分子结构相似,可能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功能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功能、明确细胞癌变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7.

解: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A错误; B、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动物或低等植物,B错误; C、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错误;

D、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D. 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掌握各结构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

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分解为C02和H2O,A错误;

B、有氧呼吸过程中,H20的利用在第二阶段,02的利用在第三阶段,B正确; C、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增强、有氧呼吸也增强,C错误;

D、由于脂肪中的碳氢含量比糖类低,所以等质量脂肪和糖类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与吸收02的比值前者低,D错误.

故选:B.

1、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

2丙酮酸+4+能量 (细胞质基质)

6CO2+20+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②2丙酮酸+6H2O③24+6O2

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②2丙酮酸或C6H12O6

2丙酮酸+4+能量 (细胞质基质)

2酒精+2CO2 (细胞质基质) 2乳酸+能量 (细胞质基质)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

解:A、在不同的pH环境下两种酶的活性不同,A错误; B、唾液呈碱性,酶A不可能在碱性环境中发挥作用,B错误; C、酶B的最适pH是6,C错误;

D、pH是5时,酶A、酶B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D正确. 故选:D.

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考查酶的特性,主要考查酶的催化作用受PH的影响,了解考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10.

解:A、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只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A正确; 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由于丁扩散的最快,所以丁的溶解度最大,B正确; C、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为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C错误;

D、水稻在收获季节中叶片变黄,即叶绿素含量很少,因此(甲+乙)<(丙+丁),D正确. 故选:C.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由于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大,因此胡萝卜素扩散的最快,

因此图中丁表示胡萝卜素、丙即为叶黄素、乙表示叶绿素a、甲表示叶绿素b. 其中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提取色素使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原因是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最快,而色素带的宽窄取决于色素的含量.

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所以甲为叶绿素b,乙为叶绿素a,丙为叶黄素,丁为胡萝卜素.

本题考查了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以及色素的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1.

解:A、盐酸解离后需要漂洗,否则会破坏龙胆紫染色,A错误;

B、解离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B正确; C、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在显微镜下看到数目最多的时期是分裂间期细胞,C错误;

D、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由于解离导致细胞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的动态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B.

观察有丝分裂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本题考查了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

解:A、自来水中也有少量二氧化碳,因此使用自来水时,会对二氧化碳浓度造成影响,A正确;

B、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叶圆片数、自来水的量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B错误; C、小叶圆片来自A、B、C、D四株小白菜,由于实验材料本身存在的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

D、制备的叶圆片在投入三角瓶之前可进行黑暗处理,目的是消耗掉叶圆片中的氧气,能够使叶圆片沉在烧杯中,D正确. 故选:B.

分析实验表格操作步骤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NaHCO3的质量,NaHCO3可以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实际的自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而叶圆片数、自来水的量等均属于无关变量,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的实验,考查了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的使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修订和评价的能力. 13.

解:A、光照的1h时间内,由于质量变化是1小时的光合作用速率和2小时呼吸作用速率,所以第4组轮藻合成葡萄糖总量(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为1+1+1=3mg,A正确; B、氧气的释放量是净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真正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每一组真正的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制造量分别是:第一组是3+1+1=5,第二组是3+2+2=7,第三组是3+3+3=9,第四组是1+1+1=3,所以每一组的净光合作用的量是:第一组5-1=4,第二组7-2=5,第三组9=3=6,第四组3-1=2,由于每一组的净光合作用强度不同,所以第1、2、3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不相等,B错误;

C、根据计算,第4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分别是3、1,所以光照时,第4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

D、该轮藻呼吸作用酶在28℃时呼吸速率是2,在29℃时呼吸速率是3,在30℃时呼吸速率是1,所以该轮藻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约为29℃,在28℃至30℃之间,D正确. 故选:B.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3、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暗处理时,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照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又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照时只有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的量才会增加.

本题比较容易出错的点就是错把净光合作用当成光合作用,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还有一个容易出点的地方就是先暗处理后光照1小时后,注意计算光合作用的算式,不能忘记呼吸作用也在进行,这是一道很典型的例题. 14.

解:A、AB段细胞液浓度下降,说明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存在,因此细胞体积不会明显增大,A错误;

B、B点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但由于细胞壁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限制了植物细胞继续吸水,B错误;

C、从细胞液浓度因吸水而下降,后又升高来看,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C正确;

D、AB段细胞液浓度下降,说明了细胞吸水;BC段细胞液浓度不断升高,说明BC段细胞开始失水,但不明确是否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 故选:C.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未改变.

本题以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为背景,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15.

解:A、氧浓度为a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酒精,因此在a浓度下不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A错误;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8-3)÷2=2.5,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为3÷6=0.5,可见该浓度下,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B错误;

C、氧浓度为d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无氧呼吸最弱,C错误;

D、氧浓度为d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CO2产生的场所只有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根据题意和柱形图分析可知: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本题以柱形图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6.

解:A、据图可知,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故A正确;

B、结构决定功能,线粒体内膜功能复杂,其上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质含量相对较少,故B正确;

C、图中所给的细胞中,髓鞘的功能最简单,蛋白质的数量最少,故C正确; D、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片层功能复杂,其上面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多,故D错. 故选:D.

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膜,其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17.

解:A、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属于 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

B、“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应先调控温度,再将淀粉与淀粉酶两溶液混合,B正确;

C、斐林试剂使用时要加热,会影响酶的活性,故不可用做对实验结果的检测,C错误; D、淀粉的用量和保温时间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酶的相关实验中的自变量、淀粉和还原性糖的鉴定等知识.

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

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淀粉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当淀粉(或蔗糖)分解时会产生还原性糖.淀粉+碘液→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变量和淀粉、还原性糖的鉴定的理解,属于实验设计中的重点知识.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18.

当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的进出达到平衡,此时马铃薯的重量变化为 0,图中蔗糖浓度为1.0时,与马铃薯细胞液浓度最接近,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原理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9. 【解析】略 20.

解:A、在真核细胞中,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A错误; B、过程①产生的ATP明显少于②过程,B错误;

C、哺乳动物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缺氧,因而会发生过程④,C正确;

D、过程③和④的场所相同,都发生在细胞溶胶中,但参与的酶不同,所以产物不同,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③表示产物为乙醇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表示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本题以人体内葡萄糖的代谢过程为载体,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解: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即蓝紫光区,在研究叶绿素的过程中,为减少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最好选用红橙光区,A正确;

B、进入秋季,叶子变黄,叶绿素含量减少,植物对420nm~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减少,B

正确;

C、由图可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因此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C正确;

D、由图可知,由550nm波长的光转为670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的光变多,光反应产生的ATP和变多,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变,C5和二氧化碳形成三碳化合物的速度不变,则叶绿体中C3的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看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500nm波长的光,根据图形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的波长分析A.根据叶绿素秋季减少分析B.根据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分析C.根据光反应对暗反应的影响分析D.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叶绿体中色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22.

解:A、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 B、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B正确;

C、吡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正确;

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D错误. 故选:D. 有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C6H12O6

2丙酮酸+4+能量

6CO2+20+能量

产能情况 少量能量 少量能量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丙酮酸+6H2O24+6O2

12H2O+能量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及场所,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

解:A、图甲中,a光照条件下,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产生氧气,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图乙中,g点是光的饱和点,g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是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B错误;

C、图甲中,b光照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产生总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图乙中,f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所以图甲b光照强度应小于图乙中f点对应的光照强度,C正确;

D、图乙中适当提高CO2浓度后,光合速率增加,光补偿点减小,f点将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C.

据图分析:图甲中,a光照条件下,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产生氧气,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光照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产生总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c、d过程细胞不再释放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图乙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e点无光照强度,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g点是光的饱和点,g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

本题的知识点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 24.

解:A、B点时,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而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A错误; B、A-B段,二氧化碳的消耗不断增加,说明光合作用不断增强,暗反应产生的ADP用于光反应阶段ATP的合成,故AD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分析题图甲曲线可知,前30分钟净光合作用强度是(3620-220)÷30=113.3μL?L/min,呼吸作用强度是(1200-220)÷30=32.7μL?L/min,因此,该绿色植物前30分钟实际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为113.3+32.7=146μL?L/min,即146×60=8760μL.L/lh,C错误; D、用图甲装置测植物呼吸速率须在黑暗条件下,NaOH溶液会吸收CO2,如果容器内放置NaOH

-1

-1

-1

-1

溶液,则不能测出植物呼吸速率,因此不必放置适量的NaOH溶液,D正确. 故选:D.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通过实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先阅读题图弄清实验原理,分析曲线的走势及成因,然后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综合回答.

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 25.

解:A、G点光合强度=呼吸强度,以后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G点,两图中AB段只进行呼吸作用,故B点植物干重均低于A点时的干重,A正确;

B、横轴上方表示CO2吸收量,横轴下方表示CO2释放量,所以植株有机物积累量可用横轴上方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减去横轴下方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来表示,B正确;

C、甲图DE时由于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速率略有下降,三碳化合物来源减少,去路未变,含量减少;乙图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减弱,导致光合速率减弱,三碳化合物来源不变,去路降低,含量会升高,C错误;

D、甲图中E点与G点相比光照较强,所以叶绿体中的ATP含量较多,D正确.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和HI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G时C0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DE时由于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速率略有下降.

乙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E时C02的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相关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6.

解:A、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以达到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而不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A错误; B、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

中的无机盐,B正确;

C、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而无氧环境下细胞的无氧呼吸较强,C错误;

D、稻田定期排水,能防止植物的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不是乳酸,对根系造成毒害作用,D错误. 故选:B.

1、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 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制造无氧环境,从而抑制破伤风杆菌的代谢;中耕松土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水果储存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稻田定期排水可促进根进行有氧呼吸.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及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要求学生理解各种用途的原理,注意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和水分代谢的应用相区别. 27.

解:A、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内,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A错误; B、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B错误; C、多肽在内质网加工过程不产生ATP,C错误;

D、丙酮酸在仅细胞膜破裂的真核细胞中,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产生ATP,D正确. 故选:D.

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反应有光合作用光反应、有氧呼吸第一二、三阶段,无氧呼吸,据此答题.

本题通过试管中各种条件的分析,考查了ATP产生的场所、条件、有氧呼吸过程等知识点,意在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综合作答的能力. 28.

解:A、a浓度时,产生CO2的量与产生酒精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1:3.25,B错误; C、c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1:2,有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C正确;

D、d浓度时酵母菌产生酒精的量为零,所以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30÷6=5mol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有氧呼吸:C6H12O6+6O2+6 H2O酒精发酵:C6H12O6

6CO2+12H2O+能量;

2C2H5OH+2CO2+能量.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a浓度时,产生CO2的量和产生酒精的量相等,表示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和c浓度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酒精的量,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浓度时,没有酒精产生,只产生CO2,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经典实验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9.

解: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故选:A.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0.

解:A、秋水仙素作用于bc段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de时期高尔基体活跃,出现细胞板,将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cd时期即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均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都不可能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Oa段表示G1期,ab段表示S期,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表示后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

解: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图4中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C正确;

D、图4中a表示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应处于后期,可对应图3中的D点之后;4中c表示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G1期和末期,可对应图3中的A点之前或D点之后,D正确. 故选:D.

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分析图4: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

这种情况不存在.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2.

解:A、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A正确; B、癌细胞无限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B错误; C、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C正确;

D、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彼此黏宥性减小,导致在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D正确. 故选:B. 癌细胞的特征:

(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降低,导致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小,易于扩散转移;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癌细胞的特征,只要考生识记癌细胞的特征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33.

解:A、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A错误; B、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便于观察,B错误; C、实验测量的结果是每一块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在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相同,C错误;

D、通过此实验得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D正确. 故选:D.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通过模拟实验可看出,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

率就越高;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本题考查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相关知识,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34.

解:A、用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可能会导致该细胞发生癌变,而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用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可能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B错误; C、用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可能会导致该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进而导致蛋白质的活性下降,C错误;

D、用X射线处理某动物细胞,若该细胞死亡,则属于细胞坏死,D正确. 故选:D.

1、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2、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或在外界(光、热、辐射等)影响下,分子中共价键断裂,使共用电子对变为一方所独占,则形成离子;若分裂的结果使共用电子对分属于两个原子(或基团),则形成自由基.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历程,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被动死亡.

本题考查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要求考生识记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掌握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5.

解:在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使DNA含量加倍; 在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故染色体数目加倍; 在末期,核膜和核仁重新形成,使细胞核数目加倍. 故选:A

DNA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细胞核加倍的原因是新的核膜重亲形成而细胞没分裂.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中物质的变化,关键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36.

解:A、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尾部细胞凋亡实现的,是青蛙正常发育的一个阶段,A正确; B、在生物体的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的凋亡有助于消除体内衰老的细胞,B正确; C、致病因子引发的急性损伤,引起细胞破裂,导致炎症反应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细胞凋亡的特征是散在的、逐个地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形体大小,又不引发炎症反应,D正确. 故选:C.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本题考查了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区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试题难度一般. 37.

解:A、用PstⅠ和Hind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一个含Ne抗性基因,另一个不含抗性基因;用PstⅠ和Hind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含Ne抗性基因质粒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抗性基因,不符合要求,A正确;

B、图甲中的质粒只有一个BamHⅠ切割位点,切割后形成一个直链DNA,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

C、BamHⅠ切割位点在目的基因上,不能用该酶切割外源DNA,C错误;

D、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其重组质粒是用PstⅠ和HindIII酶切割的,其中的Amp(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已被破坏,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图:质粒和外源DNA分子都含有三种限制酶切点,即限制酶BamHⅠ、PstⅠ和Hind III,其中BamHⅠ切割位点在目的基因上,所以不能用该酶切割外源DNA了.用PstⅠ和Hind 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用PstⅠ和Hind 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质粒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目的基因,

r

r

r

不符合要求.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其重组质粒是用PstⅠ和HindIII酶切割的,其中的Amp(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已被破坏,不能抗氨苄青霉素.

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环状DNA分子中无游离的磷酸基团,而链状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识记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含有抗性基因. 38.

解:A、⑤植株根尖细胞的全能性与①植株根尖细胞相同,A错误; B、②试管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有机物等,B错误; C、③试管中的细胞能进行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C错误;

D、调节④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诱导产生根和芽,D正确. 故选:D.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的能力. 39.

解: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B细胞,故A错误;

B、在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中,可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而胰蛋白酶是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用于分离细胞的,故B错误;

C、杂交瘤细胞同时具有效应B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故C错误; D、④过程表示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骨髓瘤细胞,故D正确. 故选D.

熟练掌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中①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②表示细胞融合,③表示重组细胞,④表示筛选过程.

本题着重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查了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40.

解: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将特定位点间的磷酸二酯键切断,①正确; ②DNA连接酶能将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②正确;

r

③RNA聚合酶能将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但不能将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③错误;

④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氢键,④错误; ⑤DNA水解酶能将磷酸二酯键断裂,⑤正确. 故选:B.

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分析题图:图中所指化学家是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DNA水解酶的作用部位.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尤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同时掌握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解旋酶和DNA水解酶的作用部位,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本题的易错点是③,需要考生明确RNA聚合酶作用的是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41.

解:(1)分析曲线图可知:在B组(40℃),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故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

(2)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A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尚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

(3)C组为6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看图可知,在时间t2时,产物浓度不再改变,高温酶已经失活,此时向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也不变.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故答案为: (1)B (2)加快

(3)不变 高温酶已经失活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专一性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

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分析题图:分;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与图示对应的影响因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

解:(1)据图1分析,A、B两点分别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影响这两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自变量光照强度和温度.图中A、B两点的净光合强度相对,但B点的呼吸强度较高,真正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净光合强度,所以B点所处条件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多. (2)阴雨天时,适当降低温度,利于降低呼吸作用强度,提高净光合速率,有利于大棚植物的产量.

(3)图1中C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①和呼吸作用的第一二阶段③④都可以产生ATP.图中会消耗H2O的过程除光反应阶段①外还有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温度 多

(2)适当降低温度利于降低呼吸作用强度,提高净光合速率 (3)①③④④

据图分析:图1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强度的影响的曲线,D点为25℃时的呼吸强度,C点为该温度下的光补偿点.图2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①是光反应阶段,②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③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④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⑤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X是三碳化合物,Y是丙酮酸,Z是ATP.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3.

解:(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环境不影响试管内溶液CO2浓度变化,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生理活动)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环境能导致试管内溶液CO2浓度下降,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

(2)2号管遮光条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不消耗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号试管,黄色应该比3号管更深,故2号管的颜色应为黄色.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生理活动) 不可靠的

(2)黄色 2号管遮光条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不消耗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高于3号试管,黄色应该比3号管更深 (3)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

分析表格数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该实验的自变量有装置距日光灯的距离(即光照强度)、有无水草、是否遮光,因变量是水体的CO2浓度变化,据此作答.

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分析曲线图、表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 44.【解析】

(1)分析可知: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故将图甲中细胞分裂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应该是BAC,该细胞分裂完成后,一个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4条。

(2)甲图中的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乙图中的第2组柱形图。 (3)着丝点分裂发生在甲图中的C时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为0条。 (4)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的特有结构为细胞板。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周期、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阶段准确判断正确解答。 45.

解:(1)由题意知,该动物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过程①表示去除细胞核,该过程一般要在卵母细胞培养至适当时期再进行,去核时常采用显微操作去核法,.②代表的过程是胚胎移植.

(2)动物细胞培养时,多次传代后,供体细胞遗传物质稳定性会降低,故选材时必须注意传代次数.

(3)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来说,是因为克隆动物的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受体.

(4)克隆动物证明了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故答案为:(1)XX或XY 显微操作去核法 胚胎移植 (2)遗传物质或核型

(3)克隆动物的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受体或提供卵母细胞的个体 (4)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分析题图:①表示去除细胞核;.②代表的过程胚胎移植,概念为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本题难度不大,只需识记细胞核移植及克隆的相关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6.

解:(1)图表示用BamHI为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碱基序列,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质粒经相同限制酶处理后,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经DNA连接酶酶的作用获得基因表达载体,也叫重组质粒.由于质粒中含有标记基因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故将重组质粒与感受态大肠杆菌混合后,混合物应接种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在筛选过程起作用,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正常生活,而未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则不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活.若要证明培养基是否符合实验要求,需设置对照试验,即培养基上需接种未经质粒混合的感受态大肠杆菌,培养后不出现菌落则培养基合格.

(2)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两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构建a的过程中用该酶处理质粒,但目的基因不用碱性磷酸酶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它们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防止质粒自我连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须提取培养后大肠杆菌的总蛋白,通过抗原抗体杂交试验,用相应抗体检测. 故答案为:

(1)DNA片段 DNA连接酶 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 氨苄青霉素 标记基因 未经质粒混合

(2)磷酸二酯键 防止质粒自我连接 总蛋白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DNA片段 DNA连接酶 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 氨苄青霉素 标记基因 未经质粒混合

(2)磷酸二酯键 防止质粒自我连接 总蛋白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y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