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

更新时间:2024-06-06 23: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

(2007年8月21日)(市委〔2007〕31号)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与发展,构建以杭州主城区为核心,以杭州市区为重心,以杭州市域为主体,以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个县(市)为节点,联结湖州、嘉兴、绍兴3市的杭州都市经济圈,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现实意义与基础条件

(一)现实意义

1、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强区域合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中提出要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城市群的网络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并特别指出杭州市要加快沿江、跨江发展进程,强化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构筑杭州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中央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战略决策的实际行动。

2、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都市圈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创新源,是集聚人口和产业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形态,是实现区域各方互利共赢的有效平台。构建以杭州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有利于整合、优化周边城市的优势资源,推进区域合理布局,产业分工对接,块状经济发展,提升杭湖嘉绍地区“竞合”优势,发挥杭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与周边城市实现发展联手、产业联合、经济联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杭湖嘉绍地区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共同打造长三角的“金南翼”,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举措。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目标。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树立按经济圈推进

城市化新理念,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拓、环境共保,加强与绍兴、湖州、嘉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构建杭州都市圈。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有利于拓展杭州未来发展空间,形成广阔腹地资源,培育城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大都市实力和竞争力。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必然要求。

(二)基础条件

1、杭州具有较强的区域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杭州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省属部门、单位、企业集聚杭州市区,在全省拥有独特的行政资源优势;杭州作为全省首位城市,拥有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已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通过市区“退二进三”、“优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市区一些较低层次的制造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而杭州市区已成为周边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民营企业总部、研发机构的集聚之地,杭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2、周边6县(市)具有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现实条件。湖州、嘉兴、绍兴3市,尤其是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6个周边县(市)与杭州市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相融,有着极为密切的经济、文化、社会联系。2006年周边6县(市)生产总值达1553.76亿元,财政总收入167.54亿元,分别是杭州市区的56.76%、30.55%,周边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使其有条件与杭州实现经济对接。随着城市化推进,杭州发展受到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而周边县(市)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土地总面积7737平方公里,总人口394.79万,分别是杭州市区的2.52倍和96%,为杭州克服要素资源制约提供了发展空间与人力资源,西部县(市)生态环境良好,也为杭州都市经济圈提供了生态绿色屏障。

3、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已成为杭湖嘉绍地区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杭州和周边县(市)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对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和“接轨杭州,融入杭州大都市”都相应提出了要求。德清提出了“开放带动、接轨沪杭”,全面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海宁实施了接轨杭州发展战略,制定了接轨杭州的发展规划,并整合了西部两镇一区资源,启动了连杭经济区建设;桐乡按照“提升经济实力接轨沪杭、展示文化魅力接轨苏杭”的战略,启动了“桐乡西部产业集聚区”建设,主动承接杭州产业转移。安吉提出融入杭州发展战略,出台了“融入杭州18条”等政策举措,积极打造杭州都市经济圈“金北翼”。近年来,周边县(市)主动抢抓杭州“退二进三”机遇,积极构筑“对接”、“融入”平台,承接杭资梯度转移,既推动了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提升,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二、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决策部署为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进一步提升杭州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形成以杭州主城区为核心,以杭州市区为重心,以杭州市域为主体,以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个与杭州接壤的县(市)为纽带,联结湖州、嘉兴、绍兴3市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全面提升杭湖嘉绍地区的整体实力,使杭州都市经济圈真正成为长三角的“金南翼”,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

基本原则:坚持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确立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共同体意识,着力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杭湖嘉绍地区互利、互补、互惠关系,通过合作交流,协商解决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规划引导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搭建联动发展平台,推动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都市经济圈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坚持协同联动、优势互补。明确各城市在都市圈中地位与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杭州依托周边城市资源,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周边城市则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凭借大都市的外溢效应,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统筹谋划、循序渐进。以思想观念认同为先导,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产业、设施、市场、体制、机制对接为重点,统筹安排,先易后难,有序推进,通过跨区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促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三、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点领域合作与重点项目建设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既要站在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和建设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的高度,又要从杭湖嘉绍地区共同关注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跨区域、跨流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为抓手,共同推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1、规划共绘,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蓝图。规划共绘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必要前提。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杭州牵头,会同湖州、嘉兴、绍兴3市,共同委托省级或国家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区域规划,并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以增强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编制都市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结合杭湖嘉绍4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资源特色,提出合作共建的战略目标、指

导原则、区域发展总体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规划意见,形成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二是修订完善相关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在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修订完善杭湖嘉绍4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城镇规划,促进都市经济圈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推进区域专项规划融合。近期编制有关都市经济圈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市场体系、生态保护等方面专项规划,以便实现区域内部专项规划的对接。通过规划引导都市经济圈城乡空间结构调整、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2、交通共联,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共联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基础条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构建杭州都市交通圈,逐步实现城际轨道、公路、水路、航空、信息网络的全面接轨,逐步形成以杭州市为中心、放射状的,内连都市圈、外接长三角的交通网。一是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协商解决杭宁城际铁路德清站、沪杭高速许村互通、杭宁高速、杭长高速、申嘉湖杭高速、杭浦高速、杭金衢高速以及杭州至周边县(市)公路对接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并争取省政府的支持。二是运河二通道建设。争取将运河二通道项目列入省政府重点项目,通过协商切实解决运河二通道桐乡、海宁境内线位走向、沿线用地指标、建设资金筹措等重大问题,推进运河二通道的建设。三是钱江通道萧桐接线建设。研究钱江通道(即钱江十桥)建设问题,缩短桐乡与萧山的距离,从空间上加强江东工业区与上海、嘉兴的联系,促进三地的经济合作。四是萧山机场道路延伸线建设。重点建设萧山机场至绍兴县的快速道路,形成萧山机场至周边地区道路网络,发挥萧山空港对绍兴、海宁、桐乡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是杭州机场“区港项目联动”试点建设。争取省政府对杭州机场“空港区港联动”试点项目的支持,以省政府的名义向国务院和海关总署申报项目,增强杭州空港物流辐射的交通区位优势。六是杭州轨道交通延伸线建设。协商研究杭州市区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延伸问题,重点研究余杭临平延伸至海宁长安(经许村)、下沙副城至海宁、余杭至桐乡、萧山至富阳、余杭至临安的轨道线,缩短杭州市区与周边县(市)时空距离。七是市区公共交通延伸线建设。研究杭州市区与周边县(市)公交对接模式,形成杭州市区至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等县(市)的直通公交线路。八是区域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按照设施共建、利益共享要求,统筹解决杭州与周边县(市)开发区的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共建问题。九是加快区域信息网络建设。共同开发综合信息交换平台,加大以“一卡式”为发展方向的“金卡工程”建设力度,实现都市经济圈内电话区号、移动网络统一。

3、市场共构,建立杭州都市经济圈统一市场体系。市场共构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有效途径。构筑以杭州市区为核心的区域性市场优势区,形成杭州都市经济圈统一的产权、商品、金融、技术市场体系。一是加强产权市场建设。整合各地产权交易市场,统一产权交易规定,逐步形成以杭州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覆盖都市经济圈的一体化产权交易网络。二是优化商品市场结构。建立以杭州市区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

场为龙头,周边6县(市)特色专业市场、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连接城乡、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市属银行到周边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杭州金融企业对周边县(市)开展金融信贷业务,并实行同城待遇。鼓励周边县(市)大中企业在杭登记注册,或在杭设立办事机构,在杭州银行开户。鼓励杭州金融证券机构为周边县(市)企业提供上市服务。四是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建立技术研发协作、信息和交易网络,推进都市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产业共兴,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共兴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内在要求。加大都市经济圈各类产业园区的整合力度,培育集群式的大开发区,形成以杭州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核心,以周边县(市)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大都市产业发展区(带)。一是建立都市经济圈北部产业带。加强杭州经济开发区与海宁对外综合开发区的合作,协商解决杭州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用地问题,鼓励杭州企业落户海宁、桐乡开发区,使海宁、桐乡综合开发区成为杭州产业转移的承载高地和杭州经济开发区的配套区。加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与海宁西部临杭新区、桐乡西部产业集聚区、安吉杭州企业产业园区的整合,形成以杭州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联接安吉东部、余杭北部、德清南部、桐乡西部、海宁西部等产业区块的都市经济圈北部产业带。二是建立都市经济圈东部产业区。加强萧山临江工业区与绍兴滨海工业区的合作,研究解决两大工业区零距离接轨,实现产业融合,争取省政府支持,共同打造省级重点开发区,并争取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块,进而形成由杭州萧山经济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与绍兴滨海工业区、柯桥经济开发区组成的都市经济圈东部产业区。三是建立都市经济圈西部旅游产业区。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形成德清西部、安吉南部、余杭西部、临安东部、富阳东部、萧山南部、诸暨北部为重点的都市经济圈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区。

同时,立足杭湖嘉绍地区现有优势产业,以产业对接、合作、转移为重点,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引导中心城市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周边县(市)通过产业衔接、融合和升级,打造各具特色、梯次布局、共兴共荣的产业群,形成杭湖嘉绍地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发挥杭州中心城市优势资源,进一步吸引周边县(市)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周边民营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杭州,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构筑跨区域产业服务体系。提升杭州综合服务功能,鼓励杭州市区中介服务机构,到周边地区设立跨区域的教育培训、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分支机构,为周边县(市)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平台。三是鼓励杭州企业向周边县(市)发展。制定合理税收分配政策,促进杭州市区“退二进三”和“优二进三”,支持市属企业、中小企业迁至周边县(市)借地发展,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和区域品牌,使之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构建都市经济圈研发体系。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发挥杭州众多高校、研究机构的研发优势和创意

设计能力,改变周边中小型企业研发水平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增强县(市)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5、品牌共推,打造杭州都市经济圈黄金旅游产品。品牌共推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共同愿望。整合周边县(市)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会展资源,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共同打造、提升杭州的“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方休闲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品牌,并使之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共享品牌。一是整合都市经济圈旅游资源。不但整合杭州与现有周边6县(市)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线路,还要整合杭湖嘉绍地区所有区、县(市),甚至是跨都市经济圈旅游资源的优化与提升,鼓励周边县(市)旅游企业在杭设立旅游窗口,支持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到周边县(市)设立旅游集散分中心。二是打造都市经济圈黄金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和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旅游新产品,以“住在杭州、游在周边”的旅游新方式,形成杭州都市旅游圈,发挥杭州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加强与周边县(市)联接,实现郊县农家游、水乡古镇游与都市休闲游的差异旅游产业对接;开辟钱塘江沿江旅游带和京杭运河江南段景观旅游线等。三是共享“休博会”、“西博会”会展品牌资源。借助世界休闲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会展品牌,在周边6县(市)开设特色分会场,使县(市)重要会展节庆活动与休博会、西博会实现品牌接轨,实现城市品牌、市场品牌、旅游品牌的全面对接。

6、环境共建,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绿色生态屏障。环境共建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根本保障。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始终坚持环境立市、立县方针,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利益置换,形成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的局面。一是加强杭湖嘉绍水网湿地保护。以钱塘江、浦阳江、苕溪、京杭运河、萧绍运河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重点,保护好杭州西部、湖州南部、绍兴东北部等水网湿地,加强区域水源地、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绿线控制,保护与建设沿江、沿河、沿湖、沿路的防护林带和交通绿色走廊。二是加强钱塘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加快钱塘江流域各县(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开展航运、码头采沙等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污染物达标排放双控制,确保交界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三是开展京杭大运河(南段)的治理。京杭大运河(南段)两岸的各区县(市)应采用跨区域、按水系治理的方式,同步实施运河综合治理与保护开发,特别要加快运河杭州段的治理,彻底改变运河水质,让处于运河下游的嘉兴、湖州分享运河治理带来的成果。四是保护东苕溪饮用水源。将运河德清段纳入杭州运河港区整体建设中,通过适当补偿与利益置换等办法,解决德清的码头、采石场搬迁与余杭取水口调整问题,切实保护好东苕溪饮用水源。五是加强环太湖流域污染的治理。加强杭嘉湖地区与苏锡常地区的合作,加大环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形成整治合力,共同遏制太湖水质恶化趋势。六是加强清洁能源网建设。

重点解决杭州天然气管道向周边县(市)延伸问题,实行都市经济圈内天然气同网同价,让周边县(市)共享清洁能源。七是共建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共同制定杭湖嘉绍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避免环境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实现相临开发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八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防止重复开发建设。争取省政府对跨区域的重大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支持,各地按照“责任分担、利益补偿、互惠互利、互让互谅”的原则,探索“以项目换土地”等办法,解决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7、社会共享,推动杭州都市经济圈文化合作与交流。社会共享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社会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杭州与周边县(市)的文化合作与人才交流。一是搭建区域人才培训平台。借助杭州人才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和培训师资,加快都市经济圈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建立紧缺人才培训互动机制。二是建立异地人才互通共享机制。培育人才中介机构,逐步形成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市场一体、服务贯通、资源共享、利益一致的人才开发新机制。三是鼓励在杭院校到周边办学。发挥在杭高校的智力优势,开发都市经济圈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鼓励重点学校到周边县(市)投资办学。加强与周边地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学科研活动,提高都市经济圈的整体教育水平。四是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杭州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区域文化繁荣。五是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区域文化产品市场化,与周边城市共同投资开发文化产品,探索通过委托、连锁等管理方式,鼓励杭州企业到周边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

四、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推进机制与保障措施

杭州都市经济圈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都市圈,涵盖杭湖嘉绍地区众多城市,涉及规划、经济、交通、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必须创新都市经济圈的协调机制,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发展的平台,才能有效解决杭州都市经济圈重大领域与重大问题,推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1、建立杭州都市经济圈协调合作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合作与发展的关键,是形成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协调合作机制。一是建立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由杭州、湖州、嘉兴、绍兴4市和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县(市)主要负责人,以及省发改委、省协作办、省建设厅、省交通厅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杭州方担任常务主席,杭州、湖州、嘉兴、绍兴4市轮流担任执行主席。每年召开一次市长联席会议,由常务主席方主持,执行主席方承办。协调会主要承担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工作,重点研究都市经济圈的共建合作项目,规范区域竞争与合作秩序,推进都市经济圈区域共同发展。二是设立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杭州市政府国

内经济合作办公室,负责都市经济圈的日常协调、实施和监督工作,由杭州方面的相关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湖州、嘉兴、绍兴方面的相关负责人任副主任。建立办公室工作会议、主任办公会议、专题合作会和新闻发布会等工作制度。三是设立都市经济圈专业委员会。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下设区域规划、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文化交流等若干个专业委员会,分别由杭湖嘉绍4市有关部门牵头,区、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并建立必要的工作例会制度,协调合作共建项目,推进各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四是签署都市经济圈共同文件。在杭湖嘉绍4城市充分协商,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基础上,以区域备忘录或公约形式,签署有关区域合作交流的共同文件或行动纲领,以整体规划、梯度构建的方式,不断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

2、搭建杭州都市经济圈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杭湖嘉绍4市之间信息交流,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一是建立政府间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发挥都市经济圈协调会办公室的作用,及时交流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进展,及时通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二是建立部门间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杭湖嘉绍4市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通过信息沟通,通报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各部门相关领域的思路和经验。杭湖嘉绍4市之间可选派相应的干部到对口单位挂职,达到密切联系、获取信息、学习培训的目的。三是建立区域信息交流机制。利用在杭举办西博会、动漫节、旅交会等会议展览活动以及科技成果发布、人才交流等活动,为各地区定期交流所掌握的企业投资、人才流动、科技合作、劳务需求、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有价值的动态信息搭建平台。四是加强区域民间团体交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团体的作用,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合作,形成杭州都市文化交流圈。五是建立都市经济圈新闻发布会制度。统筹杭州都市经济圈对外宣传工作,构建都市经济圈新闻发布制度等对外宣传平台,扩大杭州都市经济圈影响力,打造“杭州都市经济圈”品牌。

3、建立杭州都市经济圈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制度,是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共担机制。凡涉及跨区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承担”,按照属地承担原则,由项目投资单位、受益单位承担建设责任;探索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形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二是探索区域建设项目利益共享机制。重点是研究探讨对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利税分成、土地指标、水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收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三是建立区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按照都市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与分工,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引导,将不同的特色产业向不同的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并注重产业转移中的产业改造与提升,有效防止低层次高污高排高耗企业的转移。

4、建立杭州都市经济圈研究交流机制。搭建区域合作交流平台,有效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撑作用,为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不断提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一是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专家委员会。聘请

中央部委,省发改委、省协作办、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等部门专家,省、市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专家委员会,对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发挥专家学者对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工作的指导作用。二是建立都市经济圈发展论坛。每年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区域发展主题,召开区域或跨区域专家论坛,邀请国内外、省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就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开展研讨,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出谋划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y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