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01 2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板块:知事知人,初涉文本视界 1、“三十六计”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十六计吗?三十六计是集我国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而第一计是“瞒天过海”,第二计就叫“围魏救赵”。大家想不想了解“围魏救赵”这一计策?(想)那今天陈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走进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来研究 “围魏救赵”这一战法。请大家抬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围魏救赵(板书)。来,齐读课题。

生:围魏救赵。 师:注意读清字音。(指名读)

2、初涉文本视界,关注人物情节。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读课文了吗?谁读三遍的请举手——你们不仅是会学习的学生,还是了不起的学生;有没有读三遍以上的学生?(你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学生,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你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读了两三遍,相信一定有很多收获,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愿意)好,谁先来谈谈你的收获?

生:文章讲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师:大家听清了吗?刚刚这位同学的概括点到了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赵国、齐国)(板书)。这三个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老师给大家画一个当时的地形图(板书)。谁看着黑板再来说说围魏救赵的故事。

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孙膑一方面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师:在他的发言中关注了文中的人物(孙膑、田忌)和地名(襄陵、大梁、桂陵)。文中还有一个主要人物是——(庞涓)。

师:非常好,刚才我们交流了预习收获,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二、品读板块:品词析句,进入文本视界 1、进入文本,咬文嚼字品析。

师:现在,请你们看大屏幕上的两组词语。(大屏出示:第一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第二组: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词语。)

师:在这五个词语中有两个红颜色的字,这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生:盔,溃。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是怎么写成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一个是上下结构,一个是左右结构。

生:盔在书写时上多下少,溃在书写时左少右多。 生:它们两个音同调不同。 生:它们两个都是形声字。 师:谁能再给它们组个词? 生:盔甲,溃败??

师:好,咱们再来看这两组词语,它们使你想到了文中的哪国军队?(魏国。)你有没有发现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组词语形容兵力强,第二组形容兵力差的。 生:第一组是褒义,第二组是贬义。 师:现在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来读一读,看看表达什么意思?(生自由读)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生:“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见大势已去,知道无力回天,只得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师:谁来说说第一句中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表示什么意思? 生:说明魏军兵力强大,无人抵挡。 生:是说魏军百战百胜,攻无不克。

师:好,那我们就把这种士气读出来。谁愿意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强大、战无不胜的气势。)

师:再来看第二句,谁愿意读一读,把你对句子的理解读进去。 (指名读,指导读出惨败的狼狈样。) 2、步步引领,理清文章脉络。

师:现在老师有疑问了,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魏军为何最后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段告诉了我们答案?同时,请大家把相关内容概括下来,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大屏出示课后题2.)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好的请坐端正。谁来谈谈你从哪些语段找到了答案? 生: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以逸待劳,

岂不是稳操胜券!”(大屏出示)

师:孙膑怎么说? 生:胸有成竹地说。

师:请你再胸有成竹地读——(生再读,师指导。)请同学们注意这里老师又特别标注了两个词语:“乘虚而入、以逸待劳”。谁来读读这两个词语?(生读,正音:乘,注意字形:逸。)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哪个地方写到齐军“乘虚而入”?

生:“就在孙膑派兵佯攻襄陵的同时,齐军主力早已绕道直奔大梁而去了。” 师:这里的“佯攻”什么意思?(假装攻打,虚张声势的进攻。)(注意“佯”字读音。)为什么要佯攻呢?

生:是为了麻痹庞涓。

师:请大家注意“麻痹”的“痹”字的写法,它和“鼻”字的异同。 师:从这里看出齐军“乘虚而入”,那么大家明白“乘虚而入”的意思吗?(明白。)换个说法就是避实就虚。那么,咱们再来看文中哪个地方说明了齐军“以逸待劳”?

生:“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早已精疲力竭。”(指导朗读。) 师:“乘虚而入、以逸待劳”其实正是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精髓所在。在兵书《三十六计》中对“围魏救赵”这一计策有这样一句解语:“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意思就是说: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这正是对孙膑所说的“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的最好诠释。从这里你体会到孙膑是怎样一个人?

生:聪明。

师:是一般的小聪明吗?不是,这是大智慧。还有呢? 生:善于分析,避实就虚。 生: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师:的确如此,孙膑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的这项战术就被列入《三十六计》中,一直被历代兵家所借鉴。

师: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魏军为何最后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原来魏军只顾攻打赵国,却不妨被孙膑来个乘虚而入、以逸待劳、围魏救赵,导致后院起火,惨败收场。那么下面请大家在回过头看下面的填空,看看能不能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填一填?同桌两个先交流一下。

生:赵国被围,求救齐国→(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三、实践板块:复述故事,再现文本视界 1、故事复述,再现文本。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此为线索,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的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伴听,讲故事时可以选用下面这些词语:

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乘虚而入 以逸待劳 麻痹 惊慌失措 日夜兼程 人心惶惶 精疲力竭 佯攻

措手不及 丢盔弃甲 溃不成军 落荒而逃 怠慢 师:谁愿意站起来讲给大家听?

生讲,老师送他“故事大王”的称号。 2、设置悬念,为下节铺垫。 师:“围魏救赵”这一兵法在实际作战中究竟该怎样因势利导、避实就虚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大家真的想知道?(真想)那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下课!

【附板书设计】

30、围魏救赵 赵 齐 孙膑

(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魏 庞涓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内乡县夏馆镇夏馆小学

陈 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x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