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施工图设计说明

更新时间:2024-03-12 20: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概述

本段南京市高新区浦泗路道路改造工程,西起朱家山河桥,桩号为K0+190,东至宁六公路,桩号为K2+500,全长231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60Km/h。

二、设计依据与设计标准

2.1 设计依据

1)南京市高新区浦泗路(朱家山河桥~宁六公路)道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委托书(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南京市高新区浦泗路(朱家山河桥~宁六公路)道路改造工程1:1000数字化地形图(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3)南京市高新区浦泗路道路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2010.10)

4)《南京市高新区浦泗路(朱家山河桥~宁六公路)道路改造工程测量报告》(南京航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0.10) 2.2 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2)计算行车速度:60Km/h

3)路面结构及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15年 4)道路路面结构计算荷载: BZZ-100

2.3 设计采用及参照的主要标准、规范、规程及规定

主要采用的标准、规范、规程及规定为: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10)《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月3月版) 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主要参照的标准、规范、规程及规定为: 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三、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94)场地分类为Ⅱ类. 3.1地形、地貌

道路勘察场地属岗地地貌单元,局部路段有坳沟相沉积。 3.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

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厚填土及②层土体的孔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及邻近沟渠水的入渗补给,以蒸发排泄为主,地下水位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5m左右,并考虑整个场地的地势及厚填土的影响,年最高水位可按道路整平后路面下埋深0.5m考虑。2)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根据场区环境条件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区为湿润区,混凝土处于弱透水层,且有干湿交替作用,环境类别属Ⅱ类。场区附近无污染源,结合地区勘察经验,孔隙潜水、土对砼无结晶类、分解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 3.3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1)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

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值为0.10g,考虑近震影响。

2)饱和砂(粉)性土液化判别

拟扩建道路沿线15m以浅部无可液化土层分布,不考虑液化影响。 3.4地层说明

①-1层杂填土:主要由碎石、路基沥青、砼、三合土等组成,成份较复杂。fao=60kPa;

①-2层素填土:灰黄色,主要以粉质粘土、粉土等组成,含碎砖石、植物根茎等。fao=50kPa;

②-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fao=110kPa;

②-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fao=60kPa; ②-3层粉质粘土:青灰色,可塑,fao=160kPa; ③-1层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fao=200kPa; ③-2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fao=160kPa; ③-3层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fao=220kPa; ④层强风化粉砂岩:紫红色,fao=300kPa。

四、老路概况

4.1 老路横断面

路基总宽24m,道路两侧为绿化。 4.2 老路路基、路面

老路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15cm12%石灰土+15cm二灰碎石+5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现状老路面基本无坑槽、拥包、沉陷、车辙、波浪等病害,每隔一定间距存在一道纵、横缝(缝宽≤5mm),且已灌缝。 4.3 老路排水

采用进水口来收集路面雨水,并排入雨水管道。 4.4 老路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

沿线标志、标线、安全设施完整,状况较好。

五、平面设计

全线共设置平曲线4处,平曲线占路线总长度的63%,全路段最大直线长度为880.659m。平曲线具体指标如下:

路 线 长 度: 2.5Km 平 曲 线 个 数: 4个 最小平曲线半径: 1000m 最大平曲线半径: 11000m 最 小 偏 角: 2°31′30.9″ 最 大 偏 角: 9°7′05.4″ 平曲线要素见下表:

六、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考虑平面交叉、老路补强、临街标高等因素。全线共设变坡点10个,其中竖曲线占全线32%。纵断面具体指标如下: 最 短 坡 长: 170m 最 大 纵 坡: -1.5% 最 小 纵 坡: -0.58%

最小竖曲线半径: 凹曲线7000m 凸曲线7000米 最小竖曲线长度: 60m

竖曲线要素见下表:

七、横断面设计

54.0m(道路路基)=8.75m(人非绿共板)+15.25m(机动车道)+6m(中央分隔带)+15.25m(机动车道)+8.75m(人非绿共板); 8.75m(人非绿共板)=2.25m(绿化带)+4.5m(非机动车道)+2m(人行道)。

断面各组成部分横坡如下:机动车道为2.0%,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1.5%。机动车道采用修正三次抛物线路拱,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均采用直线型路拱。

八、交叉口设计

本工程主要设交叉口五处,分别位于南京汽车集团门口,星火路,创业路(丽景路)、高科七路(桐雨路)、高新路。

K0+566.707处为主线位于南京汽车集团门口的交叉口,采用T型加铺转角式交叉。主线进口道均作了拓宽渠化设计。

K0+994.167处为主线与星火路交叉,采用十字加铺转角式交叉。主线进口道均作了拓宽渠化设计。

K1+372.291处为主线与创业北路(丽景路)交叉,采用十字加铺转角式交叉。主线进口道均作了拓宽渠化设计。

K1+764.375处为主线与高科七路(桐雨路)交叉,采用十字加铺转角式交叉。主线进口道均作了拓宽渠化设计。

K2+183.809处为主线与高新路交叉,采用十字加铺转角式交叉。主线各进

口道均作了拓宽渠化设计。

与沿线工矿企业、街坊里弄交叉时可采用牛腿式进口坡。

与支路或机耕路交叉时,人行道处应开口,开口处路面结构同主线机动车道。

九、路基设计

9.1 路基填料处理

路堤填料,必须进行野外试验,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

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由于土方天然含水量高,为保证路基填料的强度和压实要求,设计中对路面底面以下路床范围内的路基填料均要求采用掺灰处理,掺灰剂量为6%或8%。石灰采用Ⅲ级以上生石灰,掺灰剂量为石灰与填料的质量比。 9.2 路基基底处理

机动车道:

1)当清表后机动车道路床填土高度≤60cm时,开挖至路面结构层以下60cm,原槽拌和20cm6%石灰土,路床顶面以下0~60cm采用8%石灰土填筑。

2)当清表后机动车道路床填土高度>60cm时,原槽拌和20cm6%石灰土,路床顶面以下0~60cm采用8%石灰土处理,60cm至清表后地面采用6%石灰土填筑,中间夹层若小于15cm则采用8%石灰土与上面60cm石灰土一并分层填筑。

非机动车道:

1)当清表后非机动车道路床填土高度≤40cm时,开挖至路面结构层以下40cm,原槽拌和20cm6%石灰土,路床顶面以下0~40cm采用8%石灰土填筑。2)当清表后非机动车道路床填土高度>40cm时,原槽拌和20cm6%石灰土,路床顶面以下0~40cm采用8%石灰土处理,40cm至清表后地面采用6%石灰土填筑,中间夹层若小于15cm则采用8%石灰土与上面40cm石灰土一并分层填筑。

在新老路搭接处设土工格栅,宽4m,间隔40cm。 9.3 暗沟段路基处理

清淤后并将堤坎挖成至少2m 的台阶,内倾3%,然后回填6%石灰土至原地面。

9.4 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填料要求

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及压实度应符合下表要6)原地面以下的各种管道及其它构筑物、市政管线等应先期做完。管道周围及顶面以上的回填土应按路基沟槽压实度要求对称、均匀、薄铺清夯分层回填压实。浅埋管道(距路面结构层覆土小于70cm)必须加固处理。

十、路面设计

10.1 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

求: 填挖类型 路床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 填 上路床 0~30 8 ≥95 方 下路床 30~80 5 ≥95 路 上路堤 80~150 4 ≥93 基 下路堤 150以上 3 ≥93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8 ≥95 9.5 路基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路基施工应避开雨季,施工前应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及防渗措施,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以外,并不得冲刷路堤,坡脚不得有积水。路基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得有积水,必须设2%~4%的排水横坡。路基范围内设置纵横向盲沟,相互贯通,并确保排水畅通。

2)填方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路基范围内地表耕植土、有机土,不得留有树根、草根、腐植土、垃圾土等杂物,清表厚度按20cm计列。原地面的穴坑必须填平压实。深耕地段,必要时应将松土翻挖,打碎土块,然后分层回填找平、压实。

3)不同种类的土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压实。优良土应填在上层,如用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路基时,应做成2%~4%的双向横坡,并不应将透水性较大的土层包裹,以利排水。

4)填土路基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压实,其分层填筑厚度必须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路基填筑要求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分层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为保证路基边部的强度和压实度,施工时全段每侧应超宽30cm填土压实,严禁出现贴坡现象。

5)道路穿越暗沟时,首先应清淤,并将沟塘边缘开挖成台阶状,回填6%石灰土至原地面。挖淤换填部分压实度不小于90%。

本工程路面结构均采用沥青砼路面,路面结构如下: 机动车道(新建):

4 cm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 6 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8 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 1cm 沥青下封层

36 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集料=4.5:100,仅供参考,以试验为准)20 cm 石灰土(石灰:土为12:88) 机动车道(补强):

4 cm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 6 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8 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 1cm 沥青下封层

15 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集料=4.5:100,仅供参考,以试验为准)水泥稳定碎石调拱调坡 非机动车道:

4 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F) 6 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1cm 沥青下封层

18 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集料=4.5:100) 20 cm石灰土(石灰:土为12:88)

人行道:

6cm 人行道板砖 3cm M10水泥砂浆 7cm C15细石混凝土

15cm 石灰土(石灰:土为12:88) 桥面:

4 cm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 6 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同时补强结构结合纵断面设计,分以下几类进行技术处理:纵断面设计高程与老路面高差值超过补强厚度,当差值(纵断面设计高程与老路面高差)小于59cm时采用水泥稳定碎石调拱调坡(水泥稳定碎石压实厚度超过25cm时,分两层碾压),当差值大于59cm时采用12%石灰土调拱调坡;纵断面设计高程与老路面高差值小于补强厚度的,则需挖除老路面,采用新建路面结构。

在下封层顶面、新老路搭接处设置骑缝条玻纤格栅,宽度为2m。玻纤格栅应耐腐蚀,采用自粘型,其经、纬向抗拉强度≥80KN/m。

行人二次过街处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结构同人行道路面结构,其余均同机动车道(新建)。 10.2 材料要求 10.2.1 沥青

SMA-13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中、下面层沥青应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的70号石油沥青A级。

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 最小 50~80 针入度指数PI -0.2~+1.0 延度(5cm/mim,5℃)(cm) 最小 30 软化点(TR&B)(℃) 最小 60 动力粘度(60℃)( Pa.S) 最小 800 动力粘度(135℃)( Pa.S) 最大 3 闪点(℃) 最小 230 溶解度(%) 最小 99 离析,软化点差(℃) 最大 2.5 弹性恢复(25℃)(%) 最小 70 RTFOT 质量损失(%) 最大 0.6 试验后 针入度比(25℃)(%) 最小 65 延度(5cm/mim,5℃)(cm) 最小 20 SHRP性能等级 PG70-22 下封层沥青采用PC-1型乳化沥青,透层油采用PC-2型乳化沥青,粘层油采用PC-3型乳化沥青。 10.2.2粗集料

上面层SMA-13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似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4.75mm,宜采用玄武岩集料。

SMA-13上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检 验 项 目 技术要求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常温 20 高温 24 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30 视密度 不小于(t/m3) 2.60 吸水率 不大于(%) 2.5(宜小于2.2) 对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 掺加抗剥离剂后不小于5级 坚固性 不大于(%) 12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不大于(%) 13 1号料 0.6 水洗法<0.075 mm颗粒含量 不大于(%) 2号料 0.8 3号料 1.0 软石含量 不大于(%) 3 上面层石料磨光值 不小于(BPN) 42 抗压强度 不小于(MPa) 120 中、下面层粗集料采用石灰岩,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8.2的规定。当单一规格集

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质量技术要求具体如下表:

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中、下层次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28 T 0316 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 % 30 T 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50 T 0304 吸水率,不大于 % 3.0 T 0304 坚固性,不大于 % 12 T 030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 18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 15 T 0312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 20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 1 T 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 % 5 T 0320 10.2.3 细集料

上面层SMA-13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玄武岩,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

SMA—13上面层用细集料规格(方孔筛) 规格 公称粒径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mm) 9.5 4.75 2.30 0.6 0.075 S15 0~5 100 85~100 40~70 0~12.5 S16 0~3 100 85~100 20~50 0~12.5 注:(1)视密度不小于2.60g/cm3;

(2)砂当量不得小于60%(宜控制在70%以上)。

中、面层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米砂,不能采用山场的下脚料。细集料每200T检验一次。细集料规格见表1.1.3。根据级配的需要,也可使用少量质量优良的河砂(一般掺加不大于10%)。

中、下面层用细集料规格 规公称粒径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格 (mm)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15 05 100 90~ 60~ 40~ 20~100 90 75 55 7~40 2~20 0~ 10 S16 03 100 80~ 50~ 25~100 80 8~45 0~25 0~ 60 15 注:(1)视密度不小于2.5g/cm3;

(2)砂当量不得小于60%(宜控制在70%以上); (3)小于0.075mm质量百分率宜不大于12.5%; (4)亚甲蓝值不大于25g/kg;

(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30s。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公

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4.9.2、表4.9.3、表4.9.4的规定。质量技术要求具体如下表: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指标 单位 指标值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t/m3 2.50 T 0328 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 % 12 T 0340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 3 T 0333 砂当量,不小于 % 60 T 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 25 T 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 30 T 0345 10.2.4 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宜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增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回收粉尘不得再利用。

沥青面层用矿粉技术要求

指 标 技术要求 视密度 不小于(t/m3) 2.50 含水量 不大于(%) 1 粒度范围 <0.6mm 100 (%) <0.15mm 90~100 <0.075mm 75~100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注:亲水系数宜小于0.8 10.2.5 纤维稳定剂

采用优良的木质素絮状纤维,掺加比例以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0.3%~0.4%。木质素絮状纤维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木质素絮状纤维标准

试验项目 质量标准 筛分析: 方法A:冲气筛分析 纤维长度 (mm) <6 通过0.15mm筛 (%) 70土l0 方法B;普通筛分析 纤维长度 (mm) <6 通过0.85mm筛 (%) 85土10 通过0.425mm筛 (%) 65土10 通过0.106mm筛 (%) 30土l0 灰分含量 (%) 18土5,无挥发物 PH值 7.5土1.0 吸油率 纤维质量的(5.0土1.0)倍 含水率 (%) <5(以质量计) 10.2.6 抗剥落剂

当面层沥青混合料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能达到4级时,应采用掺入消

石灰粉、水泥或抗剥落剂等措施,以提高其粘附性,使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到4级。如采用抗剥落剂,应满足如下要求:抗剥落剂应为高分子有机胺;pH值应大于9呈碱性;与热溶状沥青有良好的溶解性,并可溶于常用有机溶剂,可在水中乳化;经抗热老化试验,老化后物理状态为液态。 10.2.7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禁止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其受外届影响而变质的水泥。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宜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水泥各龄期强度,安定性等应达到相应指标要求;要求水泥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不小于6小时。

如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了解其出炉天数。刚出炉的水泥,要停放七天,且安定性合格以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散装水泥入罐温度不能高于50摄氏度,如果高于这个温度,若必须使用,应采取降温措施。 10.2.8碎石

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1.5mm,轧石场轧制的材料应按不同粒径分类堆放,以利施工时掺配,采用的套筛应与规定要求一致。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用级配碎石备料建议按粒径9.5-31.5mm、粒径4.75-9.5mm、粒径2.36-4.75mm和粒径2.36以下四种规格筛分加工出料。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碎石压碎值不应大于28%,针片状含量宜不大于15%,集料中小于0.6mm的颗粒必须做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要求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9。集料的颗粒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级配 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范围 100 90~100 72~89 47~67 29~49 17~35 8~22 0~7 10.2.9水

凡饮用水皆可使用,遇到可疑水源,应委托有关部门化验鉴定。 10.2.10 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均采用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施工前应按马歇尔试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并进行轮辙试验,以动稳定度检验混合料的热稳性。

10.2.11 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根据七天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本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七天抗压强度应达到3.5MPa的要求,设计水泥稳定碎石配比为4.5:100(仅供参考,以试验为准),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使用的材料情况,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试验,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以碎石质量为100),可通过调整集料级配提高混合料强度。压实度不小于98%。 10.2.12 石灰

石灰应采用Ⅲ级以上的生石灰或消石灰,并注意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使用前应进行有效CaO、MgO含量的试验,达到规定要求时才可以使用。 10.2.13 石灰土

石灰土配合比(质量比)为12%,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0.8MPa。土的塑性指数应在12~18之间,土块的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5mm,有机质含量不大于10%。石灰拌压时间不得超过2天。压实度不小于95%。底基层施工可以用专用的稳定土拌和机进行路拌法施工。 10.3 路面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0.3.1 施工前路基质量检查

路面基层铺筑前,应按规范对路基的强度、平整度进行全面检查,满足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路面基层的施工。

主要进行以下项目检验:

碾压检验: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3~4遍,不得有翻浆、弹簧等现象,检验频度要求全面、随机。

路基强度检验:当采用承载板检验时,每100~200m至少布置一个测点,每个测点在上、下行车道中至少有三个数据。当采用弯沉检验时,每20米至少8个数据,每一评定长度为200~500m。对于承载板检验数据或实测弯沉值经回归计算,计算值不能满足设计值35MPa(25MPa)要求时,应找出其周围限界,进行局部处理,直到满足要求。如果采用弯沉检验,建议做一定数量的承载板与弯沉的对比检验。 10.3.2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应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的工艺。

基层按两层摊铺碾压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施工前应清除作业面表面的浮土、积水等,并将作业面表面洒水湿润。下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结束7天后即可进行上层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建议两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间隔不宜长于30天。摊铺机宜连续摊铺,禁止摊铺机停机待料。摊铺机后面,应紧跟三轮或双钢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一次碾压长度一般为50m~80m。碾压宜在水泥终凝前及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并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为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边缘的强度,施工中应有一定的超宽。

水泥稳定碎石摊铺时,必须连续作业不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则应设横缝;每天收工之后,第二天开工的接头断面也要设置横缝。横缝应与路面车道中心线垂直设置。 10.3.3 石灰土施工

石灰土底基层厚20cm,按一层压实。石灰土按施工配合比进行路拌,碾压时严格按路面基层施工规范规定的碾压次序进行。石灰土铺筑完成后,必须进行养生和交通管理。洒水养生时必须注意控制洒水量,特别是不能泡水。

10.3.4 透层、沥青封层施工

透层油应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沥青采用乳化沥青(PC-2型),用量为0.7~1.5L/m2。

沥青下封层施工前,首先要彻底清除基层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陷,较宽的裂缝应清理灌缝,再洒布沥青,矿料要求干燥、清洁。施工前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严禁在雨天施工。两幅纵缝搭接的宽度不宜超过80mm,横向接缝宜做成对接缝。下封层沥青采用乳化沥青(PC-1型),分两层施工,第一次沥青用量为1.8~2.0kg/m2,第二次沥青用量为1.0~1.2 kg/m2。 10.3.5 中、下沥青面层的施工

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充分利用同类道路与同类材料的施工实践经验,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进行试拌、试铺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沥青面层分三层施工,在铺筑下面层的沥青混凝土以前应清洁沥青封层表面浇洒粘层沥青再施工。摊铺上一层前应清洁表面后浇洒粘层沥青后再铺筑。粘层沥青宜用乳化沥青(PC-3型),沥青数量宜为0.3~0.6L/m2。

10.3.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上面层的施工

上面层为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是一种新材料、新工艺,希望施工单位认真对待,做好以下工作: 10.3.6.1 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1)要注意粗细集料和填料的质量,对不合格的矿料,不准运进拌和厂。(2)堆放各种矿料的地坪必须硬化,并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材料被污染;各品种材料间应用墙体隔开,以免相互混杂。

(3)细集料及矿粉必须覆盖,细料潮湿将影响喂料数量和拌和机产量。 (4)木质素纤维的保管、存放、运输过程中均不得受潮。 10.3.6.2 改性沥青SMA-13配合比设计的统一规定

(1)对同一拌和厂两台拌和机,如果使用相同品种的矿料,可使用同一目标配合比。目标配合比需经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核,报建设单位批准后,才能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如果某种矿料产地、品种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2)每台拌和机均应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由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核,报建设单位批准后,才能进行试拌和试铺。 10.3.6.3 改性沥青SMA-13的拌制

(1)严格掌握改性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改性沥青SMA-13的出厂温度。改性沥青SMA-13的施工温度范围见下表。

改性沥青SMA-13的施工温度℃ 沥青加热温度 165~175 集料温度 175~185 混合料出厂温度 170~180,超过185废弃 运到现场温度 不低于160 摊铺温度 不低于160,低于145作为废料 初压开始温度 不低于150 复压最低温度 不低于130 碾压终了温度 不低于1l0 注:①所有检测用温度计应采用半导体数显温度计并及时送当地计量部门

检定,或在监理监督下用标准温度计标定;

②所有温度检测均应按正确的方法操作,避免温度计探头位置不当使测得温度不真实。

③碾压温度是指碾压层内部温度。

(2)拌和楼控制室要逐盘打印改性沥青及各种矿料的用量和拌和温度,并定期对拌和楼的计量和测温进行校核;每天应用拌和总量检验各种材料的配比和改性沥青SMA-13油石比的误差。

(3)拌和时间由试拌确定。改性沥青SMA-13拌和时间及加料次序参照下表选用,必须使所有集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并以沥青混合料拌和均匀为度。

改性沥青SMA-13拌和时间及加料次序 加矿料、 干拌 加沥青、 湿 拌 加矿粉 约10S 加纤维 约40S 出 料 总生产时间约60~70s (4)要注意目测检查混合料的均匀性,及时分析异常现象。如混合料有无花白、冒青烟和离析、析漏等现象。如确认是质量问题,应作废料处理并及时予以纠正。在生产开始以前,有关人员要熟悉本项目所用各种混合料的外观特征,这要通过细致地观察室内试拌的混合料而取得。

(5)要严格控制油石比和矿料级配,避免油石比不当而产生泛油和松散现象。调整矿粉添加方式,避免矿质混合料中小于0.075mm颗粒偏低的现象出现。每台拌和机开拌后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组混合料试样做马歇尔试验和抽提筛分试验,检验油石比、矿料级配和改性沥青SMA-13的物理力学性质,每周应检验1~2次残留稳定度。

(6)混合料不得在储料仓中长时间储存,以不发生沥青析漏为度,且不得储存过夜。

(7)每天结束后,用拌和楼打印的各料数量,进行总量控制,以各个用量及各个筛分结果计算平均施工级配、油石比与施工厚度,抽提结果进行校核。 10.3.6.4 改性沥青SMA-13的运输

(1)采用数字显示插入式热电偶温度计(必须经常标定)检测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和运到现场温度。插入深度要大于150mm。在运料卡车侧面中部设专用检测孔,孔口距车箱底面约300mm。

(2)拌和机向运料车放料时,汽车应前后移动,分三堆装料,以减少粗集料的分离现象。

(3)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摊铺机前方应有五辆运料车等候卸料。

(4)运料车应用完整无损的双层蓬布覆盖,以资保温防雨 并避免环境污染。

(5)连续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10.3.6.5改性沥青SMA-13的摊铺

(1)连续稳定的摊铺是提高路面平整度最主要措施。宜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摊铺,以提高摊铺层均匀性和压实度。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应根据拌和机的产量、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厚度,按2~3m/min左右予以调整,通常不超过3m/min,容许放慢到1~2m/min,做到缓慢、均匀、不间断地摊铺。不应任意以快速摊铺几分钟,然后再停下来等下一车料。切忌停铺用餐,争取做到每天收工停机一次。

(2)用机械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一般不用人工不断地整修,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在现场主管人员指导下,允许用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缺陷较严重时应予铲除,并调整摊铺机或改进摊铺工艺。

(3)改性沥青SMA沥青混合料上面层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装置控制摊铺厚度。由两台摊铺机联合作业实施摊铺,前摊铺机过后,摊铺层纵向接缝上应呈斜坡,后面摊铺机应跨缝5~10cm摊铺。两台摊铺机距离不应超过10m。

(4)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调试好螺旋布料器两端的自动料位器,并使料门开度、链板送料器的速度和螺旋布料器的转速相匹配。螺旋布料器的料量应高于螺旋布料器中心,使熨平板的挡料板前混合料在全宽范围内均匀分布,并在每天起步前就应将料量调整好,再实施摊铺,避免摊铺层出现离析现象;并随时分析、调整粗细料是否均匀,检测松铺厚度是否符合规定。摊铺前应将熨平板预热至规定温度(不低于100℃),摊铺时熨平板应采用中强夯等级,使铺面的初始压实度不小于85%。摊铺机熨平板必须拼接紧密,不许存有缝隙,防止卡入粒料将铺面拉出条痕。

(5)要注意摊铺机接料斗的操作程序,以减少粗细料离析。摊铺机集料斗应在刮板尚未露出,尚有约10cm厚的热料时,下一辆运料车即开始卸料,做到连续供料,并避免粗料集中。

(6)摊铺应选择在当日高温时段进行,路表温度低于15oC时不宜摊铺。摊铺遇雨时,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遭受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卸入摊铺机摊铺。 10.3.6.6改性沥青SMA-13的压实

(1)改性沥青SMA-13的初压、复压宜用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进行。混合料摊铺后必须紧跟着在尽可能高温状态下开始碾压,不得等候。不得在低温状态下反复碾压,防止磨掉石料棱角、压碎石料,破坏石料嵌挤。碾压温度应符合上表的规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压路机,初压和复压均不宜少于2台。碾压段的长度控制在20m~30m为宜,改性沥青SMA-13严禁使用轮胎压路机。

(2)在初压和复压过程中,宜采用同类压路机并列成梯队压实,不宜采用首尾相接的纵列方式。采用振动压路机压实改性沥青SMA-13路面时,压路机轮迹的重叠宽度不应超过20cm,当采用静载压路机时,压路机的轮迹应重叠1/3~1/4碾压宽度。不得向压路机轮表面喷涂油类或油水混合液,需要时可喷涂清水或皂水。

(3)压路机应以均匀速度碾压。压路机适宜的碾压速度随初压、复压、终压及压路机的类型而别,可参照下表通过试铺确定。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压路机类型 初压 复压 终压 静载钢轮压路机 2~3 2.5~5 2.5~5 钢轮振动压路机 2~4 4~5 —— (4)改性沥青SMA-13路面摊铺后应抓紧碾压,由专人负责指挥协调各台压路机的碾压路线和碾压遍数,使摊铺面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规定压实度,且碾压温度符合上表的规定。压路机折返应呈梯形,不应在同一断面上。

(5)对松铺厚度、碾压顺序、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及碾压温度应设专岗检查。改性沥青SMA-13路面应严格控制碾压遍数,在压实度达到马歇尔密度的98%以上,或者路面现场空隙率不大于6%后,不再作过度碾压。如碾压过程中发现有沥青马蹄脂上浮或石料压碎、棱角明显磨损等过碾压的现象时,应停止

碾压。

(6)路面压实完成24小时后,方能允许施工车辆通行。 10.3.6.7施工接缝的处理

(1)纵向施工缝:对于采用两台摊铺机成梯队联合摊铺方式的纵向接缝,应在前部已摊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高程基准面,并有5~10cm左右的摊铺层重叠,以热接缝形式在最后作跨接缝碾压以消除缝迹。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

(2)横向施工缝:全部采用平接缝。用三米直尺沿纵向位置,在摊铺段端部的直尺呈悬臂状,以摊铺层与直尺脱离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用锯缝机割齐后铲除;继续摊铺时,应将接缝锯切时留下的灰浆擦洗干净,涂上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机熨平板从接缝后起步摊铺;碾压时用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先铺路面上跨缝逐渐移向新铺面层。 10.3.7 中央分隔带、绿化带的施工

中央分隔带、绿化带的施工与路灯、绿化、交通工程设施的施工相互影响较大,因此施工时应互相协调,以保证中央分隔带、绿化带施工能满足设计要求。建议采用以下施工顺序:①路基施工;②石灰土施工;③水泥稳定碎石施工;④抹砂浆,涂沥青,铺防渗土工布,完成中央分隔带、绿化带防渗及盲道施工;⑤沥青路面施工;⑥路灯、交通工程设施基础的埋入;⑦放置管线,安装缘石,回填土;⑧植草植树。 10.3.8 对老路病害路段的处理

对老路面层出现的病害,可按照《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后补强。

对老路基层出现的病害,应先开挖面层对基层进行处理后,再进行补强。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老路实测平均弯沉值大于0.7mm时以及路面出现严重坑槽、沉馅、车辙等情况下作开挖处理。开挖处理方式同新路基。

对病害的维修事先应有周密的计划,作好材料准备,保证工序之间的衔接,宜当日开挖当日修补,并设置警示标志以保证行车安全。 10.3.9 老路拓宽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1)邻接加宽部位30cm宽的旧面层应予揭掉,并使其露出坚硬的边缘,材料不可松动,保持面层边缘垂直,基层顶面应平整。旧基层上的松散浮土、浮石渣应清扫干净,并将其顶面拉毛。

2)为防止新老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应沿原路基边坡挖成向内倾斜3%的台阶,台阶的宽度应大于2m,深度为40cm,并设置宽4m的土工格栅(土工格栅纵、横抗拉强度大于30KN/m),以增加加宽部分路基的稳定性。如压路机机械无法操作,应采用小型机具夯实至规定的压实度。 10.3.10 各层顶弯沉控制指标

路面基层完工后,应按施工技术规范, 进行检查验收,验收时进行弯沉、压实度双控,以压实度为主。各层层顶弯沉值在非不利季节时,其机动车道设计弯沉值为:土基层顶面221mm/100、石灰土层顶面146mm/100、水泥稳定碎石层顶面35mm/100、沥青砼上面层顶面24mm/100;非机动车道设计弯沉值为:土基层顶面310.5mm/100、石灰土层顶面180mm/100、水泥稳定碎石层顶面75mm/100、沥青砼上面层顶面53mm/100。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后再进行面层的铺筑。

十一、路面排水设计

11.1 路面排水

在机动车道边线约40m左右设一对平篦式雨水口;用于收集路表水,并排入雨水管道内,再由雨水管道接入排水系统。

雨水进水口的位置和型式应按平面设计图和《给排水图集》选用。

十二、路基防护设计

12.1 路基防护

填方边坡采用植草防护。 12.2 路基防护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据当地气候、土质、施工季节选用草种,应采用易成活、生长快、根系发达、叶茎低矮或有匍匐径的多年生草种。对不利于草类生长的土质,应在坡面先铺一层厚度不小于0.1m的种植土再栽植或播种。

十三、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本工程共设置6对公交停靠站,均设置在绿化带上,宽度为2.25m。供候车停留带均采用人行道板砖铺筑。机动车道上设置为港弯式公交停靠站台,其设计总长为45m(其中站台长度为20m,加速段长度为25m)。

十四、附属工程

1)侧平石、无障碍设施等,按照本工程相应图纸施工。

2)有关分隔带的断口位置,参见平面设计图,但在设置或砌筑前请施工单位会同交通管理和沿线有关部门及设计单位再予核定。

3)道路沿线各里弄进口坡除另有特殊设计外,均采用牛腿式进口坡,按照“牛腿式进口坡结构设计图”施工,并根据沿线地坪标高与道路标高之高差选用“Ⅰ”或“Ⅱ”型进口坡。进口坡具体位置可由建设单位会同有关部门确定。4)路面升高后影响两旁建筑者,对里弄或单位进出口可采用设置道路驼峰,加设雨水进水口或砌筑横向截水槽等措施;对居民门口可砖砌倒踏步(每级踏步高为15cm,宽为25cm,外侧用1:2水泥砂浆粉面);对商店门坎可砖砌(半砖墙)矮挡土墙,外侧用1:2水泥砂浆粉面。

5)路面升高或降低时各公用事业(给水、燃气、电力、电信等)管线和市政工程(窨井、雨水进水口等)设施,按道路设计标高相应配合升高或降低。

6)市政公用事业地下管道设施,其管顶以上最小覆土厚度为70cm,否则应采用加固措施。对覆土厚度小于70cm时,采用外包20cmC20水泥混凝土;对覆土厚度小于30cm时,采用20cmC20钢筋混凝土外包,钢筋直径为φ6mm,间距为20cm。

十五、其他

1)本工程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南京地方坐标系。 2)本工程高程系统采用吴淞高程系。

十六、主要工程数量表

主要工程数量表 部位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清表面积 m2 86272 (20cm计) 路 m3 55655 (压实方) 基 2 土 填方 处 方 挖方 m3 70833 老路开挖4090 理 3 6%石灰土下掺 m3 15472 4 8%石灰土路基 m3 55655 1 4.0cmSMA-13沥青砼 m2 88299 2 6.0cmAC-20C沥青砼 m2 88299 机 3 8.0cmAC-25C沥青砼 m2 88299 动 4 36cm水泥稳定碎石(1.0cm下封) m2 41831 车 5 15cm水泥稳定碎石(1.0cm下封) m2 50757 道 5 水泥稳定碎石调拱调坡 m3 4005 6 12%石灰土调拱调坡 m3 7285 7 20cm12%石灰土 m2 43409 1 4.0cmAC-13C沥青砼 m2 16337 非机动 2 6.0cmAC-20C沥青砼 m2 16337 车道 3 18cm水泥稳定碎石(1.0cm下封) m2 20170 4 20cm12%石灰土 m2 23165 平 1 花岗岩侧石 m 5529 高27.5cm 侧 2 花岗岩侧石 m 4088 高32.5cm 石 2 C20混凝土平石 m 22151 人 1 6cm人行道板砖 m2 8912 行 2 3cm M10水泥砂浆 m2 8912 道 3 7cm C15细石混凝土 m2 8912 4 15cm 12%石灰土 m2 8912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个 6 植草防护 m2 43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xk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