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名家邹守益

更新时间:2024-04-18 1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学名家邹守益

明代中叶,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有一邹氏名门望族,在江南极负盛名,四代中就中了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真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正德年间的邹守益更是名重一时,他是深受学者推崇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邹守益(公元1491-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少年时便博览群书,以理学气节自命。17岁时,中江西乡试。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参加会试,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为同考官,见邹守益考卷非凡,便将他拔为第一(会元),参加廷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任职仅一年,便辞职回乡,专心研究程朱理学,但对二程、朱栗的“格物致知”久思不得其解。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宫,邹守益前往渴见,两人反复辩论“良知”之学。邹守益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学说以及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心领神会,极表赞同,使过去存在的疑虑一扫而空。他恍然大悟地说:“道在是矣!”于是拜王守仁为师,潜心钻研阳明理学。王守仁对邹守益的刻励精进大加赞赏,他赠诗给邹守益说:“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只恨相见太晚。邹守益从此成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畏友,并开始在赣州讲学。 嘉靖初(公元1522年),朝延起用邹守益。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要求世宗纠正错误,信用忠臣。世宗大怒,下诏狱严刑拷打,并贬为广德州判官。

在广德,邹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销不在祀典的祠庙,建复初书院,延请王守仁高足弟子玉良和其他学者来讲学,并作《谕俗礼要》在百姓中宣讲。当时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贺对邹守益在广德务以

教化为重的治理方式很是钦佩。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邹守益在从政之余回到安福,与三舍刘邦采等在安福的王门弟子联系建立讲会\惜阴会\。讲会隔月举行,每次五天。安福和吉安等地的同道闻风赶至,甚至象钱德洪、王镜等王门高足也专程从浙中赶来。惜阴会的建立,为江右王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王守仁听说惜阴会建立,特作《惜阴说》予以高度的评价: “同志之在安成者,闲月为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邹守益升为南京礼部郎中,广德州的士民为颂扬他的政绩,立生祠以纪念。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王守仁去世,守益哀伤万分。为继承王守仁遗志,守益与湛若水、吕楠、钱德洪、王钱、薛侃等论学,讲会不息,并在杭州建立天真书院,集同仁讲学,传播王学。

嘉靖十兰年(公元1534年),邹守益回到家乡传经讲学。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倡导在家乡兴利除弊。他对县内编修县志、族谱,重刻厘弊军册等盛事热情支持并作序,主要有《安福丛录序》,《安福粮总录序》、《安福三刻县志总序》、《安福重刻厘弊军册序》、《遗爱集序》等。他崇尚忠义正直,疾恨邪恶奸诈,他作《李忠文公祠碑》以纪念李时勉,作《刘忠憨公祀典碑》以纪念刘球,大力张扬正气。他还与刘邦采、刘文敏、刘子和等人创建复古、复真和连山诸书院,并作《重修学宫记》、《创建复古书院记》、《重修儒学记》以叙其事。他酷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每当闲遐之时,他便游览县内的风景名胜,并多有唱咏。蚓《游武功上西石屋山》、《集云庵》、《谈道石》、《游机心潭至龙潭》、《同讷溪罗念庵刘三五游九峰》、《石屋山》、《游天台山》、《马迹石》、《过三峰》、《归自武功至瀑水岩》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清新瑰丽的诗作。

为了传播王学,邹守益还利用县内书院,为四乡会讲授阳明理

学精髓。春秋两季则合五郡出青原为大会,郡邑乡大夫都前往参加。这是继惜阴会后,江西又一个闻名中国的学术盛会,来自江西乃至全国的王门弟子在这里聚集一堂,探讨学问。在邹守益等人的努力下,青原山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中心。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邹守益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次年为司经局洗马,充经笼宫,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执掌南京审林院。这期间邹守益都是任文官,没多少实权,原因是他刚正不阿,敢言直谏,为朝廷所顾忌,所以敬而远之。在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邹守益一上任就着手整顿学风,严格学校管理,激励学生专心向学。后又因犯颜直谏被贬滴归乡。 回到安福,邹守益更“以觉人垂后为己任”,每月的初一、十五召聚门生讲习于明伦堂,复古、复真等书院纷纷邀请他主讲。邹守益讲学言语明白简易,听者很受启悟。此时的\青原会\还在继续进行,邹守益成为青原会的主讲。

然而王门弟子也并非人人都能遵守王守仁修己正身的那一套规矩,\精进者寡,因循者众,是忽实修而崇虚谈\。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学风,保持过去\惜阴会\的传统,嘉靖己菌(公元1549年)正月初八,邹守益作《惜阴申约》,严厉批评参加讲会的部分会友的陋习,严格要求大家:\自今以往共决除旧布新之策,人臵一簿用以自考,家立一会与家考之,乡立一会与乡考之。凡乡会之日……相与虚心稽切:居处果能恭否?执事果能敬否?与人果能忠否?尽此者为德业,悖此者为过失。德业则直书于策以示劝,过失则婉书于策以示戒。其人会者策书姓名,下注愿如约,其不愿者勿强其续,愿人者忽限时。\用以督促会友们的道德躬行。

为了叙述王守仁的生平、学术成就与学术传递,王守仁去世后,王门弟子合作编修《王文成公年谱》,守益被推为编修总裁。然而没有等到《年谱》修成,便因病逝世,终年72岁。隆庆初(公元1567年),赠南京礼部右侍郎,溢文庄。据历史学家分析,真正得到王阳明理学真传的就数安福的邹守益。流传于江西的江右王学,在邹守益等人的努力下,最终成为王学最有力的继承者。在越中流弊错出

的情况下,使阳明之道赖以不坠,邹守益作为江右王学的开山与掌教,其王学造诣的精深和见解的超群是无与伦比的,其在传播王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宣传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功不可没。 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是人们达到良知的途径。这途径之上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敬”。所谓“敬”,就是要“慎独戒惧”,这是“良知精明而不杂于尘俗”的根本。只有保持慎独戒惧,自身才能“常常精明,不为物欲所降”,就能改过迁善。也只有做到慎独戒惧,才能“出门如宾,承事如祭”。小到个人修身,大到治理千乘之国,“直以‘敬为纲领”。然而慎独戒惧又不是着意刻求,不是做作,不是要把“戒惧”紧系心头,而是要经常地保持心地的安宁,“不睹不闻”,否则,心神不定,“心无安顿处”,“失却见在功夫”,道德修养,齐家治国也就失败了。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 挚守王学 勤建书院

----安福澈源邹守益世家 明朝吉安府安福县澈源邹氏是以邹守益为代表的著名的王学世家。他们在教育上建树颇多,在中国古代帥院教育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明正德六年(1511)参加会试。当时王守仁是同考官,取他为会试第一。廷试名列第三,被 授翰林院编修之职。第二年因病告归故里,到赣州拜谒王守仁,请教理学之道。从此专心王学,成为王门的著名代表人物。

邹守益曾经对儒学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但是碰到一个让他疑惑不解的问题: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但他们的思想却不一致。他就此问题求教于王守仁。王守仁用他的理学理论对他加以

引导。邹守益豁然开朗,于是尊王守仁为师。王守仁非常赏识邹守益,赠诗于他:“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若旧迷。”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感。

明世守即位,邹守益开始从政为官。任南京吏部郞中。嘉靖三年(1524),邹守益因进谏触犯皇帝,被贬谪为广德州判官。在广德,邹守益“撤淫祠,建复初书院,与学者讲授其间”,对广德的学风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当时的广德土民为他立生祠以示纪念。

嘉请五年(1526),邹守益回到安福,与刘邦采等人联集建立王门最有影响的讲会“异阴会”,宣讲王门学说。第二年,又与薛侃、钱德兴、王?等人在杭州建天真书院,传播王学。嘉靖十五年(1536),邹守益又与程文德共建复古书院。

嘉靖十八年(1539),邹守益出任司经局洗马,充经筵讲官,因上书《圣经图》,教育太子要留意民间农事,差点得罪世宗被治罪。后改任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出掌南京翰林院。不入出任国子监祭酒,在任期间大力整顿学风,严格学校管理,深受学子欢迎。嘉靖二十三鼐(544),邹守益与刘阳等人共建连山书院,三十七年(1558)与刘邦采等 人共建复真书婃。

嘉靖二十年(1541),邹守益因直谏削职归乡以后,专心从事教育活动。“一以觉人垂后为已任”,“每朔望众诸生讲析明伦堂”。邹守益在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深受学生欢迎,其“言明白简易,学者多所启悟”。

邹守益所以能扬名理学,是有着家学渊源的。其父邹贤,字恢才,宏治九年(1496)进士。邹贤因对学官所问颜回思想宗旨的问题获得学官的赏识,被授予大理评事之职,后任福建汀漳兵备佥事。在制定律例、平定地方骚乱方面皆有功绩。

邹守益长子邹义也对理学颇有心得,且以讲经见长。邹义号里泉,自幼聪明颖慧,长大以后见过王阳明,并学习王旭明的思想,对王阳明非常仰慕。邹义曾入国学,肄业后因讲经而名震京师,先后讲学于青原、白鹭、天真、武夷等处,官至顺天通判。

邹善是邹守益的第三子,安继甫,号颖泉,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邹善历任刑部主事、山东督学、广东右布政、太常寺卿。他继承乃父遗风,致力教育活动国,在任山东督学期间就经常率诸生讲明圣学,其所选拔之人才“后皆为名贤”。邹善回归故里以后,更是全力投入讲学之中,每日聚讲不辍。

邹氏家族世代父子同贤。邹守益的录辈中也出了不少人才。 邹德涵,字汝海,邹善之子,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刑部主事。张居正当朝时,学禁森严,他仍求友自若,不为学禁所惧。

邹德溥,字汝光,号泗山,邹善之子。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充经筵讲官。出任洗马,辅导东宫。邹德溥以春秋起家,三任主考,与其父一样,所取之士后皆为名士。邹德溥性情宽厚,他常常用船装书登上翠胜楼去静读,直到月亮中天才回家。他休归故里后,大力倡明正学,与邹元标等人朝夕研读,为世宗所看重,诏令讲读其思想学说。

邹德泳,字汝圣,邹美之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御史、太常少卿、太常正卿。

邹守益曾录邹匡明,字子尹,德溥之第四子,才学甚高,为大学生。他曾游学于燕、赵、齐、楚之间。邹匡明之孙邹钟鸣曾获乡试第一名,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工行楷。

邹氏家族世代理学传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其家人无论为官为民皆“天姿纯粹,忠君爱民”。邹氏为后人明示了一种仁者风范。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邹氏家族不但家风淳正,而且学问高深,几代人都是当时的学者名儒。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世代办学不辍--广修书婃,兴办讲会。邹守益创办的青原山讲会是当时王门最有影响的讲会。当时甚至有人把青原山与白鹿、岳麓相媲美。由此可见怨创办的讲会的规模之盛大。邹守益居于家中也有讲学之地,称“东廓山房”。邹善也勤于讲学,“建任仁精舍,每月与同志聚讲,虽髦年不少倦”。邹守益之录邹德泳也致

力于教育,经修多处书院。他们的世代努力,不但弘扬了王氏理学,更为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邹氏家族讲学以申论师说为宗旨。罗洪先说邹守益“申论师说而不疑,述其师说而不杂”,极力传扬王旭明学说。邹德泳在讲学过程中也坚持“推本守益遗教,一以忠恕为要”。他们的这种治学精神确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但作为一个教育者,仅停留在申论师说的地步是不够的。教育者以其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学生。“述而不作”的教师怎能教出有创造性的学生?这一点是我们在肯定邹氏的历史功绩时所必须注意到的。 主要参考文献

《乾隆安福县志》。 《同治吉安府志》。

《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 《明史.邹守益传》。 《王阳明年谱》。

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陈献章李承箕 张诩 娄谅夏尚朴 贺钦 陈茂烈 湛若水蒋信等 邹守益子善等 钱德洪徐爱等 王畿王艮等 欧阳德族人瑜 罗洪先程文德 吴悌子仁度何廷仁刘邦采 魏良政等王时槐 许孚远 尤时熙张后觉等 邓以赞张元忄卞孟化鲤孟秋来知德邓元锡刘元卿 章潢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硃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

不同。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张诩,字廷实,南海人,亦师事献章。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寻丁忧,累荐不起。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一谒孝陵即告归。献章谓其学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卒年六十。

娄谅,字克贞,上饶人。少有志绝学。闻吴与弼在临川,往从之。一日,与弼治地,召谅往视,云学者须亲细务。谅素豪迈,由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身亲之。景泰四年举于乡。天顺末,选为成都训导。寻告归,闭门著书,成《日录》四十卷、《三礼订讹》四十卷。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附《冠义》之类。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其为诸儒附会者,以程子论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采三传事实,言:“是非必待三传而

后明,是《春秋》为弃书矣。”其学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然其时胡居仁颇讥其近陆子,后罗钦顺亦谓其似禅学云。

子忱,字诚善,传父学。女为宁王宸濠妃,有贤声,尝劝王毋反。王不听,卒反。谅子姓皆捕系,遗文遂散轶矣。

门人夏尚朴,字敦夫,广信永丰人。正德初,会试赴京。见刘瑾乱政,慨然叹曰:“时事如此,尚可干进乎?”不试而归。六年成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岁饥,条上救荒数事。再迁惠州知府,投劾归。嘉靖初,起山东提学副使。擢南京太仆少卿,与魏校、湛若水辈日相讲习。言官劾大学士桂萼,语连尚朴。吏部尚书方献夫白其无私,寻引疾归。早年师谅,传主敬之学,常言“才提起,便是天理。才放下,便是人欲”。魏校亟称之。所著有《中庸语》《东岩文集》。王守仁少时,亦尝受业于谅。 贺钦,字克恭,义州卫人。少好学,读《近思录》有悟。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已而师事陈献章。既归,肖其像事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参议。檄未至而母死,乃上疏恳辞,且陈四事。一,谓今日要务莫先经筵,当博访真儒,以资启沃。二,荐检讨陈献章学术醇正,称为大贤,宜以非常之礼起之,或俾参大政,或任经筵,以养君德。三,内官职掌,载在《祖训》,不过备洒扫、司启闭而已。近如王振、曹吉祥、汪直等,或参预机宜,干政令,招权纳宠,邀功启衅。或引左道,进淫巧,以荡上心。误国殃民,莫此为甚。宜慎饬将来,内不使干预政事,外不使镇守地方掌握兵权。四,兴礼乐以化天下。“陛下绍基之初,举行硃子丧葬之礼,而颓败之俗因仍不改,乞申明正礼,革去教坊俗乐,以广治化。”疏凡数万言。奏入,报闻。正德四年,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而义州守又贪横,民变,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急谕祸福,以身任之,乱遂定。钦学不务博涉,专读《四书》、《六经》、《小学》,期于反身实践。谓为学不必求之高远,在主敬以收放心而

已。卒年七十四。子士谘,乡贡士,尝陈十二事论王政,不报。终身不仕。

陈茂烈,字时周,莆田人。年十八,作《省克录》,谓颜之克己,曾之日省,学之法也。弘治八年举进士。奉使广东,受业陈献章之门,献章语以主静之学。退而与张诩论难,作《静思录》。寻授吉安府推官,考绩过淮,寒无絮衣,冻几殆。入为监察御史,袍服朴陋,乘一疲马,人望而敬之。以母老终养。供母之外,不办一帷。治畦汲水,身自操作。太守闻其劳,进二卒助之,三日遣之还。吏部以其贫,禄以晋江教谕,不受。又奏给月米,上书言:“臣素贫,食本俭薄,故臣母自安于臣之家,而臣亦得以自逭其贫,非有及人之廉,尽己之孝也。古人行备负米,皆以为亲,臣之贫尚未至是。而臣母鞠臣艰苦,今年八十有六,来日无多。臣欲自尽心力,尚恐不及,上烦官帑,心窃未安。”奏上不允。母卒,茂烈亦卒。

茂烈为诸生时,韩文问莆田人物于林俊,曰:“从吾。”谓彭时也。又问,曰:“时周。”且曰:“与时周语,沉疴顿去。”其为所重如此。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之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臵第二。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嘉靖初,入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寒心。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又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复疏言:“一二年间,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视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裨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

性图说》以教士。拜礼部侍郎。仿《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于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欲尚侈靡,为定丧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辨。”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

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吕怀、德安何迁、婺源洪垣、归安唐枢。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入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皆不尽守师说也。怀,字汝德,南京太仆少卿。迁,字益之,南京刑部侍郎。垣,字峻之,温州府知府。枢,刑部主事,疏论李福达事,罢归,自有传。

蒋信,字卿实,常德人。年十四,居丧毁瘠。与同郡冀元亨善,王守仁谪龙场,过其地,偕元亨事焉。嘉靖初,贡入京师,复师湛若水。若水为南祭酒,门下士多分教。至十一年,举进士,累官四川水利佥事。却播州土官贿,臵妖道士于法。迁贵州提学副使。建书院二,廪群髦士其中。龙场故有守仁祠,为臵祠田。坐擅离职守,除名。信初从守仁游时,未以良知教。后从若水游最久,学得之湛氏为多。信践履笃实,不事虚谈。湖南学者宗其教,称之曰正学先生。卒年七十九。时宜兴周冲,字道通,亦游王、湛之门。由举人授高安训导,至唐府纪善。尝曰:“湛之体认天理,即王之致良知也。”与信集师说为《新泉问辨录》。两家门人各相非笑,冲为疏通其旨焉。

邹守益,字谦之,安福人。父贤,字恢才,弘治九年进士。授南京大理评事,数有条奏,历官福建佥事,擒杀武平贼渠黄友

胜。居家以孝友称。

守益举正德六年会试第一,出王守仁门。以廷对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逾年告归,谒守仁,讲学于赣州。宸濠反,与守仁军事。世宗即位,始赴官。嘉靖三年二月,帝欲去兴献帝本生之称。守益疏谏,忤旨,被责。逾月,复上疏曰:

陛下欲隆本生之恩,屡下群臣会议,群臣据礼正言,致蒙诘让,道路相传,有孝长子之称。昔曾元以父寝疾,惮于易箦,盖爱之至也。而曾子责之曰:“姑息”。鲁公受天子礼乐,以祀周公,盖尊之至也。而孔子伤之曰“周公其衰矣”。臣愿陛下勿以姑息事献帝,而使后世有其衰之叹。且群臣援经证古,欲陛下专意正统,此皆为陛下忠谋,乃不察而督过之,谓忤且慢。臣历观前史,如冷褒、段犹之徒,当时所谓忠爱,后世所斥以为邪媚也。师丹、司马光之徒,当时所谓欺慢,后世所仰以为正直也。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古。望陛下不吝改过,察群臣之忠爱,信而用之,复召其去国者,无使奸人动摇国是,离间宫闱。

昔先帝南巡,群臣交章谏阻,先帝赫然震怒,岂不谓欺慢可罪哉。陛下在籓邸闻之,必以是为尽忠于先帝。今入继大统,独不容群臣尽忠于陛下乎。

帝大怒,下诏狱拷掠,谪广德州判官。废淫祠,建复初书院,与学者讲授其间。稍迁南京礼部郎中,州人立生祠以祀。闻守仁卒,为位哭,服心丧,日与吕柟、湛若水、钱德洪、王畿、薛侃辈论学。考满入都,即引疾归。久之,以荐起南京吏部郎中,召为司经局洗马。守益以太子幼,未能出阁,乃与霍韬上《圣功图》,自神尧茅茨土阶,至帝西苑耕稼蚕桑,凡为图十三。帝以为谤讪,几得罪,赖韬受帝知,事乃解。明年迁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出掌南京翰林院,夏言欲远之也。御史毛恺请留侍东宫,被谪。寻改南京祭酒。九庙灾,守益陈上下交修之道,言:“殷中宗、高宗,反妖为祥,亨国长久。”帝大怒,落职归。

守益天姿纯粹。守仁尝曰:“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里居,日事讲学,四方从游者踵至,学者称东廓

先生。居家二十余年卒。隆庆初,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先是,守仁主山东试,堂邑穆孔晖第一,后官侍讲学士,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简。孔晖端雅好学,初不肯宗守仁说,久乃笃信之,自名王氏学,浸淫入于释氏。而守益于戒惧慎独,盖兢兢焉。

子善,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以刑部员外郎恤刑湖广,矜释甚众。擢山东提学佥事,时与诸生讲学。万历初,累官广东右布政使,谢病归。久之,以荐即家授太常卿,致仕。子德涵、德溥。德涵,字汝海,隆庆五年进士。历刑部员外郎。张居正方禁讲学,德涵守之自若。御史傅应祯、刘台相继论居正,皆德涵里人,疑为党,出为河南佥事。御史承风指劾之,贬秩归。善服习父训,践履无怠,称其家学。而德涵从耿定理游,定理不答。发愤湛思,自觉有得,由是专以悟为宗,于祖父所传,始一变矣。德溥,由万历十一年进士。历司经局洗马。善从子德泳,万历十四年进士。官御史。给事中李献可请预教太子,斥为民。德泳偕同官救之,亦削籍。家居三十年,言者交荐。光宗立,起尚宝少卿,历太常卿。魏忠贤用事,乞休归。所司将为忠贤建祠,德泳涂毁其募籍,乃止。

钱德洪,名宽,字德洪,后以字行,改字洪甫,余姚人。王守仁自尚书归里,德洪偕数十人共学焉。四方士踵至,德洪与王畿先为疏通其大旨,而后卒业于守仁。嘉靖五年举会试,径归。七年冬,偕畿赴廷试,闻守仁讣,乃奔丧至贵溪。议丧服,德洪曰:“某有亲在,麻衣布绖弗敢有加焉。”畿曰:“我无亲。”遂服斩衰。丧归,德洪与畿筑室于场,以终心丧。十一年始成进士。累官刑部郎中。郭勋下诏狱,移部定罪,德洪据狱词论死。廷臣欲坐以不轨,言德洪不习刑名。而帝雅不欲勋死,因言官疏,下德洪诏狱。所司上其罪,已出狱矣。帝曰:“始朕命刑官毋梏勋,德洪故违之,与勋不领敕何异。”再下狱。御史杨爵、都督赵卿亦在系,德洪与讲《易》不辍。久之,斥为民。德洪既废,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时士大夫率务讲学为名高,而德洪、畿

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德洪彻悟不如畿,畿持循亦不如德洪,然畿竟入于禅,而德洪犹不失儒者矩矱云。

穆宗立,复官,进阶朝列大夫,致仕。神宗嗣位,复进一阶。卒年七十九。学者称绪山先生。

初,守仁倡道其乡,邻境从游者甚众,德洪、畿为之首。其最初受业者,则有余姚徐爱,山阴蔡宗衮、硃节及应良、卢可久、应典、董涷之属。

爱,字曰仁,守仁女弟夫也。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良知之说,学者初多未信,爱为疏通辨析,畅其指要。守仁言:“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沉潜,硃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爱卒,年三十一,守仁哭之恸。一日讲毕,叹曰:“安得起曰仁九泉闻斯言乎!”率门人之其墓所,酹酒告之。

蔡宗衮,字希渊。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四川提学佥事。 硃节,字守中。正德八年进士。为御史,巡按山东。大盗起颜神镇,蔓州县十数。驱驰戎马间,以劳卒。赠光禄少卿。 应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守仁在吏部,良学焉。亲老归养,讲学山中者将十年。嘉靖初,还任,伏阙争大礼,廷杖。张??总黜翰林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谢病归,卒。

卢可久,字一松。程粹,字养之。皆永康诸生。与同邑应典,皆师守仁。粹子正谊,历顺天府尹。

应典,字天彝。进士。官兵部主事。居家养母,不希荣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可久传东阳杜惟熙,惟熙传同邑陈时芳、陈正道。惟熙以克己为要,尝言:“学者一息不昧,则万古皆通;一刻少宽,即终朝欠缺。”卒年八十余。时芳博览多闻,而归于实践。岁贡不仕。正道为建安训导,年八十余,犹徒步赴五峰讲会。其门人吕一龙,永康人,言动不苟,学者咸宗之。

董涷,字子寿,海宁人。年六十八矣,游会稽,肩瓢笠诗卷谒守仁,卒请为弟子。子谷,官知县,亦受业守仁。

王畿,字汝中,山阴人。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后受业王守仁,闻其言,无底滞,守仁大喜。嘉靖五年举进士,与钱德洪并不就廷对归。守仁征思、田,留畿、德洪主书院。已,奔守仁丧,经纪葬事,持心丧三年。久之,与德洪同第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夏言斥畿伪学,夺贤职,畿乃谢病归。畿尝云:“学当致知见性而已,应事有小过不足累。”故在官弗免干请,以不谨斥。畿既废,益务讲学,足迹遍东南,吴、楚、闽、越皆有讲舍,年八十余不肯已。善谈说,能动人,所至听者云集。每讲,杂以禅机,亦不自讳也。学者称龙溪先生。其后,士之浮诞不逞者,率自名龙溪弟子。而泰州王艮亦受业守仁,门徒之盛,与畿相埒,学者称心斋先生。阳明学派,以龙溪、心斋为得其宗。

艮,字汝止。初名银,王守仁为更名。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父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艮哭曰:“为人子,令父至此,得为人乎!”出代父役,入定省,惟谨。艮读书,止《孝经》、《论语》、《大学》,信口谈说,中理解。有客闻艮言,诧言:“何类王中丞语。”艮乃谒守仁江西,与守仁辨久之,大服,拜为弟子。明日告之悔,复就宾位自如。已,心折,卒称弟子。从守仁归里,叹曰:“吾师倡明绝学,何风之不广也!”还家,制小车北上,所过招要人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观者千百。抵京师,同门生骇异,匿其车,趣使返。守仁闻之,不悦。艮往谒,拒不见,长跪谢过乃已。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上。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

艮传林春、徐樾,樾传颜钧,钧传罗汝芳、梁汝元,汝芳传杨起元、周汝登、蔡悉。

樾,字子直,贵溪人。举进士。历官云南左布政使。元江土酋那鉴反,诈降。樾信之,抵其城下,死焉。诏赠光禄寺卿,予祭葬,任一子官。

春,字子仁,泰州人。闻良知之学,日以硃墨笔识臧否自考,

动有绳检,尺寸不逾。嘉靖十一年会试第一,除户部主事,调吏部。缙绅士讲学京师者数十人,聪明解悟善谈说者,推王畿,志行敦实推春及罗洪先。进文选郎中,卒官,年四十四。发其箧,仅白金四两,僚友棺敛归其丧。

汝芳,字维德,南城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太湖知县。召诸生论学,公事多决于讲座。迁刑部主事,历宁国知府。民兄弟争产,汝芳对之泣,民亦泣,讼乃已。创开元会,罪囚亦令听讲。入觐,劝徐阶聚四方计吏讲学。阶遂大会于灵济宫,听者数千人。父艰,服阕,起补东昌,移云南屯田副使,进参政,分守永昌,坐事为言官论罢。初,汝芳从永新颜钧讲学,后钧系南京狱当死,汝芳供养狱中,鬻产救之,得减戍。汝芳既罢官,钧亦赦归。汝芳事之,饮食必躬进,人以为难。钧诡怪猖狂,其学归释氏,故汝芳之学亦近释。

杨起元、周汝登,皆万历五年进士。起元,归善人。选庶吉士,适汝芳以参政入贺,遂学焉。张居正方恶讲学,汝芳被劾罢,而起元自如,累官吏部左侍郎。拾遗被劾,帝不问。未几卒。天启初,追谥文懿。汝登,嵊人。初为南京工部主事,榷税不如额,谪两淮盐运判官,累官南京尚宝卿。起元清修姱节,然其学不讳禅。汝登更欲合儒释而会通之,辑《圣学宗传》,尽采先儒语类禅者以入。盖万历世士大夫讲学者,多类此。

蔡悉,字士备,合肥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常德推官。筑郭外六堤以免水患。擢南京吏部主事,累官南京尚宝卿,移署国子监。尝请立东宫,又极论矿税之害。有学行,恬宦情。仕五十年,家食强半。清操亮节,淮西人宗之。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阴诋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

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婚亦竟不同日。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

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族人瑜,字汝重,亦学于守仁。守仁教之曰:“常舀??然无自是而已。”瑜终身践之。举于乡,不就会试,曰:“老亲在,三公不与易也。”母死,庐墓侧。虎环庐嗥,不为动。历官四川参议,所至有廉惠声。年近九十而卒。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塊蔬食,不入

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擢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程文德,字舜敷,永康人。初受业章懋,后从王守仁游。登洪先榜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坐同年生杨名劾汪鋐事,下诏狱,谪信宜典史。鋐罢,量移安福知县,迁兵部员外郎。父忧,庐墓侧,终丧不入内。起兵部郎中,擢广东提学副使,未赴,改南京国子祭酒。母忧,服阕,起礼部右侍郎。俺答犯京师,分守宣武门,尽纳乡民避寇者。调吏部为左。已,改掌詹事府。三十三年,供事西苑。所撰青词,颇有所规讽,帝衔之。会推南京吏部尚书,

帝疑文德欲远己,命调南京工部右侍郎。文德疏辞,劝帝享安静和平之福。帝以为谤讪,除其名。既归,聚徒讲学。卒,贫不能殓。万历间,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恭。

吴悌,字思诚,金溪人。嘉靖十一年进士。除乐安知县,调繁宣城,征授御史。十六年,应天府进试录,考官评语失书名,诸生答策多讥时政。帝怒,逮考官谕德江汝璧、洗马欧阳衢诏狱,贬官,府尹孙懋等下南京法司,寻得还职,而停举子会试。悌为举子求宽,坐下诏狱,出视两淮盐政。海溢,没通、泰民庐,悌先发漕振之而后奏闻。寻引疾归,还朝,按河南。伊王典楧骄横,惮悌,遗书称为友。悌报曰:“殿下,天子亲籓,非悌所敢友。悌,天子宪臣,非殿下所得友。”王愈惮之。夏言、严嵩当国,与悌乡里。尝谒言,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言问故,徐曰:“俟谈少间,当以政请。”言为改容。及嵩擅政,悌恶之,引疾家居垂二十年。嵩败,起故官,一岁中累迁至南京大理卿。时吴岳、胡松、毛恺并以耆俊为卿贰,与悌称“南都四君子”。隆庆元年就迁刑部侍郎。明年卒。

悌为王守仁学,然清修果介,反躬自得为多。万历中,子仁度请恤。吏部尚书孙丕扬曰:“悌,理学名臣,不宜循常格。”遂用黄孔昭例,赠礼部尚书,谥文庄。乡人建祠,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并祀,曰五贤祠,学者称疏山先生。 仁度,字继疏。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三王并封议起,抗疏争之。久之,擢吏部主事,历考功郎中。稽勋郎中赵邦清被劾,疑同官邓光祚等嗾言路,愤激力辨。章下考功,仁度欲稍宽邦清罚,给事中梁有年遂劾仁度党比。时光祚引疾去,而仁度代为文选,御史康丕扬复劾仁度倾光祚而代之,诏改调之南京。自邦清被论后,言路讦不已,都御史温纯恚甚,请定国是,以剖众疑,而深为仁度惜。仁度寻补南京刑部郎中,擢太仆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砥廉隅,务慈爱,与魏允贞齐名。居四年,以疾归。熹宗初,起大理卿,进兵部右侍郎,复称疾去。再起工部左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以仁度与赵南星、杨涟等善,

勒令致仕,寻卒。仁度,名父子,克自振励,邹元标亟称之。 何廷仁,初名秦,以字行,改字性之。黄弘纲,字正之。皆雩都人。廷仁和厚,与人接,诚意盎溢。而弘纲难近,未尝假色笑于人。然两人志行相准。廷仁初慕陈献章,后闻王守仁之学于弘纲。守仁征桶冈,诣军门谒,遂师事焉。嘉靖元年举于乡,复从守仁浙东。廷仁立论尚平实,守仁殁后,有为过高之论者,辄曰:“此非吾师言也。”除新会知县,释菜献章祠,而后视事。政尚简易,士民爱之。迁南京工部主事,分司仪真,榷芜湖税,不私一钱。满考,即致仕。弘纲由乡举官刑部主事。

守仁之门,从游者恒数百,浙东、江西尤众,善推演师说者称弘纲、廷仁及钱德洪、王畿。时人语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然守仁之学,传山阴、泰州者,流弊靡所底极,惟江西多实践,安福则刘邦采,新建则魏良政兄弟,其最著云。 邦采,字君亮。族子晓受业守仁,归语邦采,遂与从兄文敏及弟侄九人谒守仁于里第,师事焉。父忧,蔬水庐墓。免丧,不复应举。提学副使赵渊檄赴试,御史储良才许以常服入闱,不解衣检察,乃就试,得中式。久之,除寿宁教谕,擢嘉兴府同知,弃官归。邦采识高明,用力果锐。守仁倡良知为学的,久益敝,有以揣摩为妙悟,纵恣为自然者,邦采每极言排斥焉。

文敏,字宜充。父丧除,绝意科举。尝曰:“学者当循本心之明,时见己过,刮磨砥砺,以融气禀,绝外诱,征诸伦理、事物之实,无一不慊于心,而后为圣门正学,非困勉不可得入也。高谈虚悟,炫未离本,非德之贼乎?”晓,字伯光。举于乡,后为新宁知县,有善政。

良政,字师伊。守仁抚江西,与兄良弼,弟良器、良贵,咸学焉。提学副使邵锐、巡按御史唐龙持论与守仁异,戒诸生勿往谒,良政兄弟独不顾,深为守仁所许。良政功尤专,孝友敦朴,燕居无惰容,尝曰:“不尤人,何人不可处;不累事,何事不可为。”举乡试第一而卒。良弼尝言,“吾梦见师伊,辄汗浃背”,其为兄惮如此。良器,字师颜。性超颖绝人,虽宗良知,践履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xh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