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22 17: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剖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绪论

列举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单位膜、主动转运、闰盘、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朗飞氏结 问答题:

1.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2.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3.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4.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5.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第二章 运动系统

问答题:

1.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2.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3.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第三章 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反馈、兴奋、阈刺激、极化、平衡电位、去极化、突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受体、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量子释放、条件反射、总和、交互抑制、诱发电位、牵张反射、肌紧张、第二信号系统、去同步化

问答题:

1.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3.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4.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5.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6.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7.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8.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9.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13.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14.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15.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16.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17.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18.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19.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20.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1.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

22.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2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4.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25.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26.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27.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第四章 感觉器官

名词解释: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近反射、暗适应、视力、视野、色盲 问答题:

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3.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4.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5.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6.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7.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8.什么是行波学说。

9.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10.简述半规管功能。 11.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12.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机体功能的任何变化,都是为保持其内环境生活状态的稳定。稳态已经成为生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谢灵顿(Sherring CS,1857-1952)英国神经生理学家。1897年首次提出“突触”一词,对大脑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膝跳反射的本质、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交互神经支配、本体感受器及其通路原则等,为神经系统生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于1932年和安德里恩(Adria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娄维(Loewi O,1837-1961)德国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1920年用蛙心灌流实验证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迷走物质”是心脏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突出的化学传递理论。

班丁(Banting FG,1891-1941)加拿大生理学家。1922年首次报道发现胰岛素,并在此之后获得胰岛素晶体,其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班丁和Macleod于19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林可胜(1897-1969)中国卓越生理学家。中国生理学会第一届会长,23岁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消化生理的研究,首次提出“肠抑胃素”一词,获得国际上的光发应用。

蔡翘(1897-1990)中国生理学会奠基人之一。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重要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间脑和中脑区间的“蔡士区”(Tsai’area),与视觉信息的调制关系。

霍奇金(Hodgkin AL,1941-)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家。利用枪乌贼局轴突围实验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与赫胥黎(Huxley AF)和埃克尔斯(Eccles JC)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海门斯(Heymans JF,1925-1925)比利时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海门斯父子共同发现主动脉弓区域的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敏感,并反射作用于呼吸中枢,对呼吸中枢及外周感受器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193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获医学奖。

第一章 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单位膜: 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亲水极与中间层疏水极,称之为单位膜。质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窦为单位膜。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闰盘。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尼氏体:为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问答题:

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光面内质网除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通道外,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线粒体功能:是细胞内物质氧化还原的重要场所,细胞内生物化学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窦由此供给,故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内含有的酸性磷酸梅和多种水解酶,能消化进入细胞内的细菌、异物和自身衰老和死亡的细胞结构。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少。有免疫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4. 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

+

5. 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

第二章 运动系统

问答题:

1. 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2. 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什么特点?

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密切相关。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下肢肌粗壮。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

3. 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其机械变化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持久的活动可引起肌肉的疲劳。

第三章 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

+

+

+

4. 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不应期内 ,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5. 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 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Ca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a+、K+通道开放,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a2+进入肌丝处; (6)Ca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 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放,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 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2+

2++

9. 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10.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1. 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始 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束 红核 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节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 12. 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睑肌;

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凸度

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

三叉神经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

浅感觉、舌前2/3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

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泪腺、颌下

腺、舌下腺的分泌

位听神经 延髓、脑桥 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球囊斑及3个半规管壶腹嵴的平衡功能。

舌咽神经 延髓 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

颈动脉窦的压力感觉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 延髓 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肌;

横结肠以上的消化管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

副神经 延髓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 舌下神经 延髓 舌肌的运动

13. 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由于骨骼肌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由于全身每块骨骼肌的张力不同而又互相协调配合,从而得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当部分肌肉的张力发生改变时,姿势也随着改变。肌紧张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所以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中,由于同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交替进行收缩,因而能持久地维持而不易疲劳。

14. 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其感觉传导通路。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角内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生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路也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构成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主核,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更换第三级神经元,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15. 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分区: (1) (2) (3) (4) (5)

(1)体表感觉区 (2)肌肉本体感觉区 (3)视觉区 (4)听觉区 (5)嗅觉和味觉区

16. 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

(2)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央后的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部代表区在底部。

(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以及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传导这些感受器冲动的传入纤维数量有关。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

(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而不与肌肉的大小想适应。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越大。

(4)以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一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称运动柱。一个运动柱可以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17. 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8. 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与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索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外体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除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动。

19. 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脊髓的牵张反射首先受到脑干网状结构的调控。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能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相反,刺激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则四肢的牵张反射抑制,肌紧张降低,称为抑制作用。网状结构易化区的范围较大,并向上延伸到间脑腹侧的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范围较小,局限于延髓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脑干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保持着相对平衡,若脑的一些部位受到损伤,这种平衡将被破坏。

20. 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与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1)体温调节 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身体的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调定于一定水平。

(2)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要中枢。下丘脑的腹内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器,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3)水平衡调节 电刺激该区,经短时间的潜伏期,动物开始大量饮水;破坏此区,则动物饮水明显减少。此外,下丘脑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通过控制饮水行为或激素分泌,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4)对内分泌腺的调节 他们通过控制垂体的激素分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影响

各种内脏功能。

(5)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有关。破坏该核团,导致动物原有的一些昼夜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排尿等节律紊乱或丧失。

21. 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仅有少数内脏和组织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作用和双重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才能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机体整体对环境的适应。

(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交感、副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仅仅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中枢经常有冲动的发放,称为紧张性发放。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则与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密切有关。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作用不仅表现在外周,在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之间,也存在交互抑制关系,即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时,副交感中枢紧张性就减弱,反之亦然。

22. 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一根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神经节不构成神经链,而是分散地位于它们所支配的器官附近,节后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就近的器官,因此节后纤维一般很短。此外,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纤维发生联系,因而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反映较为局限。

23.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小脑半球和大脑皮质之间具有往返纤维联系,形成复杂的反馈环路。小脑半球受损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都会失控,同时肌张力也减退,行走时摇晃不定成蹒跚状,不能进行肌轮换的快速运动,不能完成精细的动作。这说明小脑半球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4. 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在头皮的不同部位,脑电图的幅度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其波形也有很大的差别. 25. 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慢波睡眠阶段,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生理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腱反射减弱,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和唾液分泌减少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神经功能的变化。异相睡眠为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异相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增强时期,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以及记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交替进行。

26. 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制。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消退抑制:是内抑制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映。这是由于原来引起兴奋性反映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致。

分化抑制:如果以后只在条件刺激出现时给予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予强化,结果只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仍保持阳性效应,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近似刺激就不在引起反映,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这样引起的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一般条件刺激出现20s左右以非条件刺激强化。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例如,最后达3min,则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

27. 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半球功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因为左半球亦有一定的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词语功能。

第四章 感觉器官

名词解释: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视强光时缩小,视弱光时散大的现象称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近反射:视远物时瞳孔散大,视近物时瞳孔缩小的现象称瞳孔近反射。 暗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看不清物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看清的现象。 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 视野: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能看到的范围。 色盲:眼缺乏辨别颜色能力的现象。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

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5. 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使未受光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CA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6. 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分辨特性。

7. 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引起内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振的生理效应。

8. 什么是行波学说。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震动,而是以一种行波方式由蜗底较窄的基底膜部分向蜗顶端较宽部分移动,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

9. 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由于毛细胞的纤毛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膜中,而耳石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量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毛细胞上的纤毛受牵拉而使毛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紧张反射性改变以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10. 简述半规管功能。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接近互相垂直。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眩晕、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

11. 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在头向左旋转时,内淋巴液的惯性使纤毛从左向右移动,液体的相对运动引起脑左边的毛细胞纤毛向动纤毛方向移动并去极化,而脑右边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向移动并超级化,相应地脑左边的前庭神经增加他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而脑右边的前庭神经则降低它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于是这种信息被传递到脑,被翻译成头正在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映。

12. 按功能划分,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刺激。

痛感受器或伤害性感受器:只要感受组织损伤刺激。在组织受到如过强的机械、热或化学能损伤性刺激时,可激活这类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对高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冷感受器对低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

本体感受器或机械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感。

生理学部分

见文件夹(生理学习题集中各章习题判断题、填空题及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 4、反馈

5、负反馈 6、正反馈

二、填空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水平的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和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和_____。

6、体内在进行机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反馈调节。

三、判断

1、人体生理学是在研究人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2、细胞能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保持自身结构和机能的特殊性,这是任何非生物不可能发生的过程。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4、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5、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一些有着固定反射弧的反射活动。

6、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7、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反应;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突触;B、中枢;C、效应器;D、外周神经 3、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A、传入神经;B、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 4、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植物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6、心血管系统对于植物神经系统是: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7、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8、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A、控制系统;B、受控制系统;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 9、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A、 A、人体血压稳定;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人体活动按某一特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10、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局部性体液调节 1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全身性体液调节;B、全身调节;C、神经调节;D、局部性体液调节 12、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13、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 14、排便反射是:

A、自身调节;B、负反馈调节;C、体液调节;D、正反馈调节 (二)双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 B、 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 C、 C、需后天学习获得;

D、 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 E、 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 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 A、出现反应迅速;B、局限而精确;C、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D、作用范围广泛;E、适于缓慢进行的一些生理过程的调节 3、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A、 A、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B、沙粒入眼引起流泪;C、望梅止渴; D、叩击髌腱引起小腿伸直;E、谈起美食引起唾液分泌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何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A、 A、心脏生物电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 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 2、下述神经调节的特点正确的是:

A、 A、反应为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 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

3、反射弧组成包括:

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 4、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

A、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

吸吮;

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五、简述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生理意义

六、论述题: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由受控制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至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 1、整体 5、正反馈、负反馈 2、反射 6、正反馈 3、体液调节 7、负反馈 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A 5、A 6、B 7、C 8、D 9、C 10、D 11、C 12、D 13、C 14、D

(二)双项选择题

1、AC 2、AB 3、CE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BDE 3、ABCDE 4、ABC

五、简述

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六、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缺一不可。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冰整个机体的调节机能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2、体液调节,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对特定组织发生作用,调节它们的活动。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此外,组织细胞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腺苷、二氧化碳等,也属体液调节因素,其主要作用是引起局部血管舒张,使局部血流量增加。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较广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时不能绝然分离,因为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连结在一起的,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指在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不幸福经委体液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此调节所能调节的幅度和范围虽较小,但对于生理功能调节仍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牵张反射 12、脊休克

13、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4、内脏脑

15、自主神经系统 16、皮层诱发电位 17、强化

18、自发脑电活动 19、第二信号系统 20、条件反射的消退 21、语言优势半球

二、填空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和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和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和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和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突触和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和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是一种____电紧张电位。

8、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和____。 9、M型受体属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0、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和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1、中枢抑制分为____和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和____两种形式。 12、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____;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____。 13、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和____感觉。

14、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递质是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受体相结合。 15、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和____感觉。

16、当骨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侧。 17、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代表区。

18、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的影响。

19、视觉联络区损伤可引起____症,听觉联络区损伤则可引起____症。 20、心肌梗塞时出现牵涉性痛觉部位是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和____两种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和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区和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和____协同完成的。

27、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___的活动。

28、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分泌也增加。 29、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中枢兴奋。

30、边缘系统对情绪反应有明显的影响,切断两侧杏仁核可使动物情绪反应____;破坏隔区可使动物情绪反应____。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四种基本波形。

32、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脑电波的频率将____,并出现α阻断,说明此时大脑皮层处于____状态。

33、根据脑电图的变化,将睡眠过程分为____和____两个时期。

34、从本质上可将一切信号区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称为____;一类是____称之为____。 35、第二信号是具体信号的抽象,指____,它做为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____。

三、判断

1、神经大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在一个反射活动中,虽然传出神经元的冲动来自传入神经元,但二者发放冲动的频率并不相同。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5、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6、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7、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

8、感觉传导通路在上行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一次交叉,浅感觉传导路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传导路是先上行后交叉。

9、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递质具有“1对1”的联系。

10、一个运动单位所含的肌纤维越多,则该 皮层代表区也越大。 11、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传导最重要的换元站。

12、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13、躯体感觉的投射在第一体感区是倒置的而在第二体感区则是正立的。 14、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15、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6、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17、在中脑四叠体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出现的去大脑僵直α属于僵直。

18、震颤麻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

19、脑干网状结构内对牵张反射的抑制区活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始动作用。 20、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第二体感区和边缘叶均与痛觉有关。

21、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肌肉,包括面部肌肉的支配是交叉性的。

22、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23、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若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影响范围较广泛;而若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则影响范围较局限。

24、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25、所有汗腺都只受交感神经的单一支配。 26、机体在活动和兴奋时,迷走-胰岛素系统活动水平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水平高。

27、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又是调节内分泌的高级中枢。 28、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功能系统。

29、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30、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31、突触前抑制可使突触后膜出现IPSP。

32、中枢神经元间缝隙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33、自主性神经具有紧张性活动,如果切断则内脏器官,如心脏、小肠等的自动节律性活动便消失。

34、同一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35、所有内脏痛的传入神经都是交感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

36、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 A、不受温度的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成正比;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胞体;B、树突;C、轴丘;D、轴突末梢 3、对神经纤维的叙述是:

A、 A、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B、直径最大的神经纤维是A纤维; C、神经纤维主要指轴突而言;D、传导速度最慢的是B类纤维 4、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A、单纯扩散;B、化学突然;C、电突触;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5、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6、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 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 B、钙离子和钾离子; C、 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7、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 A、钠离子;B、钙离子;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8、EPSP是:

A、动作电位;B、阈单位;C、静息电位;D、局部去极化电位 9、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A、外周神经内;B、交感神经内;C、中枢神经内;D、副交感神经内 10、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 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15、深压觉、肌肉本体 16、对、同

17、感觉、运动

18、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多突触接替 19、失读、听觉性失语 20、心前区或左上臂尺侧

21、肌紧张、腱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22、平行、串联 23、腱、肌梭

24、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截瘫 25、抑制、易化

26、锥体系、锥体外系

27、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28、交感、肾上腺髓质

29、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摄食 30、降低、亢进

31、α波、β波、δ波、θ波 32、增加、兴奋

33、慢波睡眠、快波睡眠

34、现实的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现实的抽象信号、第二信号 35、语言和文字、第二信号系统

三、判断 1、× 7、√ 13、√ 19、√ 25、√ 2、× 8、√ 14、√ 20、√ 26、× 3、√ 9、√ 15、× 21、× 27、√ 4、√ 10、× 16、√ 22、× 28、× 5、× 11、√ 17、× 23、√ 29、× 6、√ 12、√ 18、× 24、× 30、√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B 11、A 21、A 31、B 41、C 2、C 12、C 22、A 32、D 42、D 3、D 13、A 23、C 33、D 43、D 4、B 14、D 24、C 34、B 44、D 5、C 15、C 25、A 35、C 45、B 6、A 16、C 26、B 36、D 46、D 7、C 17、A 27、C 37、B 47、A 8、D 18、A 28、D 38、A 48、C 9、C 19、A 29、D 39、B 49、B 10、B 20、C 30、B 40、D 50、C

(二)双项选择 1、AB 6、CD 11、BC 16、CD 21、BC 2、AD 7、AD 12、CE 17、AD 22、BC 3、AC 8、BD 13、BD 18、AE 23、CE 4、AB 9、CD 14、CD 19、AC 24、AB 5、AC 10、AE 15、AD 20、BE 25、CD

(三)多项选择

31、× 32、√ 33、× 34、√ 35、× 36、√

51、C 52、A 53、A 54、C 55、B 56、B 57、D 58、D 59、A 60、B

26、AE 27、BC 28、AB 29、BC 30、AC

61、D 62、B 63、C 64、B 65、D 66、D 67、B 68、D 69、D

31、AB 32、AC 33、BD

1、ABCDE 2、ABCD 3、ABC 4、ABE 5、ABDE 6、ABCD 7、ABDE 8、ABCDE 9、ABCDE 10、ABCE 11、ABCDE 12、ABDE 13、ABE 14、ACE 15、ABD 16、ABCDE 17、ABC 18、ABCDE 19、ABCD 20、ABCE 21、ABCD 22、ABCDE 23、ABC 24、ABE 25、ABCE 26、AB CE 27、ACDE 28、ABCDE 29、ABE 30、BCD 31、ABCD 32、ABCE 33、ABCDE 34、ABDE 35、ABCE

五、简述

1、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作用,另有转运代谢物质,参与形成血脑屏障等多种作用。

2、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3、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易疲劳性。

4、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对药物及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5、单向传递,属化学性传递,终板电位本质上是去极化电紧张电位,是1∶1的传递,接头部位易受药物及内环境变化影响。

6、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1)能够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2)合成后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并在神经冲动到来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3)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结合并产生稳定的生理效应;(4)在突触部位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机制;(5)该递质的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强或阻断其突触传递效应。

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中枢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

7、胆碱受体分为两种,即M与N受体。M受体又名毒蕈豆碱样受体: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瞳孔括约肌,胃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各种分泌腺等。N受体又名菸碱样受体:包括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N2受体,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上。

8、由感受器发出冲动,沿特定的传入通路达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传导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基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9、锥体系分别控制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前者在于屐肌肉运动,后者在于调节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另外还有保持运动协调性的作用。

10、延髓网状结构有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以及与消化功能有关的中枢;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11、因患病内脏的传入纤维与相应体表的感受传入纤维进入脊髓的同一节段,会聚于同一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并由同一纤维上传。由于平时该通路传入冲动来自皮肤,致使产生来自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感觉。 12、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管运动增强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加强肝糖元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此时迷走-胰岛素系统的活动增强,从而起着促进消化吸收、储备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13、脑电波是大脑皮层浅层大量树突与胞体的局部突触后电位总和形成的。大脑皮层脑电波节律的形成有赖于皮层下结构的活动。α波节律可能是丘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同步节律传到大脑皮层使其同步化的结果。当进入大脑皮层传入冲动增多,引起去同步化时,就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快波;当进入大脑皮层的传入冲动减少,就会引起同步化高振幅,低频率的慢波。 14、(1)原始小脑即小脑绒球小结叶部分,与前庭核的活动相协调,从而维持姿势平衡。(2)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进化过程中,小脑前叶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易化作用逐渐占优势。(3)新小脑主要是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 15、(1)中央后回的体表感觉投射特征为:交叉投射,但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区在顶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感觉越粗细,代表区越大。(2)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有体表感觉的第二感觉区,其投射呈正立安排,双侧性投射,能对感觉作粗糙分析,并与痛觉有较密切的关系。(3)肌肉本体感觉投射至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4)内脏感觉:可投射到第一、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5)视觉投射到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

1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就表现出头尾晚昂起,四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等伸肌张力明显增强的现象,即所谓去大脑僵直。此种僵直属于γ僵直。产生机制是:去大

脑动物主要由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中枢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抑制区失去了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以至其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则受到的影响较小,以至活动相对增强。下行易化作用,首选提高了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而发放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此称γ僵直。 17、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快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与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与精力恢复。 18、(1)对摄食涛牟调节;(2)对水平衡的调节;(3)对情绪反应的影响;(4)对体温调节;(5)对内分泌等的调节。

六、论述

1、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的通透性因钠离子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经,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 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2、下述5个方面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轴-体突触 结构基础 轴-轴突触 轴-树突触 抑制产生的部位 起作用的递 质 作 用 突触前神经末梢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降低(不产生IPSP) 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 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IPSP 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 3、在中枢神经系中,除有兴奋活动以外,还具有抑制活动,称为中枢抑制。两者相互对立统一,使中枢神经系统能协调而精确地进入反射活动,对信息进行整合。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发生于2 个突触联合活动中,在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呈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是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故称突触前抑制。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尤多见于感觉传入系统的各级中转站。从大脑、脑干等发出的下行纤维,也可对感觉传导传导发生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其后神经元构成的抑制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后电位,如传入侧支抑制、回返性抑制等。它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尤多见于传出通路上。

4、内脏受刺激引起的疼痛称内脏痛。当内脏受到机械牵拉、痉挛、缺血或炎症等因素刺激

时,由于受刺激的组织释放某种致痛物质,作用游离神经末梢,经由自主神经纤维传入脊髓,以后进入身体痛觉传导道上行至丘脑,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叶和第二体感区。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针刺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

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辨别力差,是不愉快的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血压变化等。

5、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1、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2、肌紧张:又称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出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Ⅰ、Ⅱ类传入纤维传入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传出纤维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从而完成牵张反射。腱反射以快肌纤维为主,肌紧张以慢肌纤维为主。牵张反射过程可因γ运动神经元活动而加强。当γ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提高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加强牵张反射。

6、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肌梭和腱器官的活动对肌肉收缩进行调节。肌肉受到牵拉,肌梭,冲动沿Ⅱ类和Ⅰα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脊髓,经单突触或多突触接替后,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兴奋而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肌肉收缩增强以至强烈收缩,肌张力明显升高时,腱器官兴奋,冲动沿Ⅰb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脊髓,通过抑制性神经元,使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受到抑制,肌肉收缩减弱,肌张力减弱,以避免过度牵拉而造成肌肉损伤。

7、该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的总称。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该系统的结构特征有:1、使出神经由节前节后纤维两部分构成;2、交感中枢发源于胸1~腰3脊髓侧角。副交感神经源于Ⅲ、Ⅶ、Ⅸ、Ⅹ脑神经副交感核与骶2~4脊髓节段相当于侧角处;3、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局限;4、交感神经节离脏器远,节后纤维较节前纤维比例为大,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相反,反应较局限;5、交感神经末梢可通过曲张体与效应细胞接触,亦可直接支配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肌、平滑肌与腺体的活动,其特征为:1、两系统对器官的支配作用往往拮抗,但在一般情况下,交感中枢活动加强时,副交感中枢活动相对减弱,而表现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在于使机体休整,促进储能,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2、在某些生理状态下,两系统活动可都增强或减弱,而其中一个占优势;3、两系统对某些外周效应器的作用是一致的;4、平时对外周效应器都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5、它们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

8、在感觉功能中,脊髓主要起传导身体感觉的作用。脊髓后角存在着身体感觉投射的第二级神经元,由这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特定传导束上行至丘脑。 在身体运动功能中,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完成基本的身体反射――牵张反射。在脊髓前角存在着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分别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在上位各级中枢下行冲动的调节下而完成各种复杂的身体运动。

在内脏活动的调节中,脊髓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通过脊髓可以完成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及勃起反射等。但脊髓调节是初级的,不能很好适应机体的需要。

9、脊休克是指在第五颈髓水平以下将横断,使之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等。以后反射逐步恢复,先出现屈肌反射、腱反射,然后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内脏反射等。它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10、人类; 一定区域与某种特定的语言功能有关。中央前回底部之前44区即布洛卡氏三

角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这一功能有关;额中回后部为感觉性语言中枢,与理解话语内容有关;角回为阅读中枢,与阅读文字功能有关。

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立于不败之地半球机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语词性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左半球亦有一定的非语词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语词功能。

11、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锥体束)与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α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体外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 核团并通过锥体以外的下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系统。它包括经典的锥体外系,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和旁锥体外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触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动。

第一章 绪论

二、填空

1、整体 2、反射

3、体液调节

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 5、正反馈、负反馈 6、正反馈 7、负反馈

三、判断

1、× 2、√ 3、√ 4、√ 5、× 6、× 7、×

四、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C 7B 8D 9E 10A 11B

12A 13A 14A 15B 16C 17E 18B 19B 20D 21C 22E 23A

第二章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二、填空

1、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2、脂、极性弱 3、通道蛋白质

4、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膜两侧电位差 5、钠离子、载体、 6、高于、高于

7、刺激强度、刺激作用时间、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8、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9、越低

10、肌肉长度、肌肉张力 11、局部电流

12、钾离子、钾离子通道蛋白质 13、全或无、不衰减传导

14、相同、相等、全或无 15、之后、低

16、肌小节、不变、缩短、缩短 17、肌纤蛋白

18、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19、脂溶性、膜两侧氧的浓度差 20、载体、顺 21、胞纳、胞吐

22、阈电位、钠通道、去极化 23、钠离子

24、横管系统、纵管系统、纵管系统 25、初长度、粗细肌丝

三、判断 1、√ 5、× 9、× 13、√ 17、× 2、√ 6、× 10、× 14、√ 18、√ 3、× 7、× 11、× 15、× 19、√ 4、× 8、× 12、× 16、×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D 7、D 13、A 19、C 25、C 31、C 2、A 8、A 14、C 20、C 26、B 32、B 3、D 9、A 15、C 21、B 27、D 33、C 4、B 10、B 16、D 22、C 28、A 34、D 5、C 11、B 17、C 23、C 29、A 35、A 6、D 12、B 18、C 24、A 30、B 36、A

(二)双项选择 1、AC 4、AB 7、AD 10、AC 13、AD 2、BD 5、AC 8、AC 11、AD 14、AD 3、DE 6、AB 9、AC 12、AC 15、CD

(三)多项选择

1、D 2、ABE 3、ABCE 4、ABCDE 5、ABC 6、ACE 7、ABDE 8、ACDE 9、ABCDE 10、ABC 11、ABCE 12、ABC 13、ABD 14、ABCE 15、BCD 16、ABC 17、ACDE 18、ABCDE 19、ABDE

第三章 神经系统生理

二填空

1、神经、内分泌 2、脊髓、各级脑 3、传入(感觉)、传出(运动)

4、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5、兴奋性、抑制性

6、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 8、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9、胆碱能

10、单线式、分散式、会聚式、环路式

11、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12、扩大、缩小

13、痛觉、温度觉、轻触觉 14、乙酰胆碱、N2 15、深压觉、肌肉本体 16、对、同

17、感觉、运动

18、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多突触接替 19、失读、听觉性失语 20、心前区或左上臂尺侧

21、肌紧张、腱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22、平行、串联 23、腱、肌梭

24、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截瘫 25、抑制、易化

26、锥体系、锥体外系

27、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28、交感、肾上腺髓质

29、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摄食 30、降低、亢进

31、α波、β波、δ波、θ波 32、增加、兴奋

33、慢波睡眠、快波睡眠

34、现实的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现实的抽象信号、第二信号 35、语言和文字、第二信号系统

三、判断 1、× 7、√ 13、√ 19、√ 25、√ 2、× 8、√ 14、√ 20、√ 26、× 3、√ 9、√ 15、× 21、× 27、√ 4、√ 10、× 16、√ 22、× 28、× 5、× 11、√ 17、× 23、√ 29、× 6、√ 12、√ 18、× 24、× 30、√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B 11、A 21、A 31、B 41、C 2、C 12、C 22、A 32、D 42、D 3、D 13、A 23、C 33、D 43、D 4、B 14、D 24、C 34、B 44、D 5、C 15、C 25、A 35、C 45、B 6、A 16、C 26、B 36、D 46、D 7、C 17、A 27、C 37、B 47、A 8、D 18、A 28、D 38、A 48、C 9、C 19、A 29、D 39、B 49、B 10、B 20、C 30、B 40、D 50、C

(二)双项选择 1、AB 3、AC 5、AC 7、AD 9、CD 2、AD 4、AB 6、CD 8、BD 10、AE

31、×

32、√ 33、× 34、√ 35、× 36、√

51、C 61、D 52、A 62、B 53、A 63、C 54、C 64、B 55、B 65、D 56、B 66、D 57、D 67、B 58、D 68、D 59、A 69、D

60、B

11、BC 13、BD 12、CE 14、CD

15、AD 18、AE 21、BC 24、AB 27、BC 16、CD 19、AC 22、BC 25、CD 28、AB 17、AD 20、BE 23、CE 26、AE 29、BC

(三)多项选择 1、ABCDE 2、ABCD 3、ABC 5、ABDE 6、ABCD 7、ABDE 9、ABCDE 10、ABCE 11、ABCDE 13、ABE 14、ACE 15、ABD 17、ABC 18、ABCDE 19、ABCD 21、ABCD 22、ABCDE 23、ABC 25、ABCE 26、AB CE 27、ACDE 29、ABE 30、BCD 31、ABCD 33、ABCDE 34、ABDE 35、ABCE

第四章 感觉器官 二、填空

1、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2、外感受器官、370nm~740nm 3、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4、感光、盲点

5、眼、视神经、视觉中枢

6、晶状体曲率半径、瞳孔缩小、双眼视轴会聚 7、动眼神经副交感、收缩、变凸、增强

8、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凹透镜、凸透镜、圆柱透镜 9、中央、周边 10、较短、较长

11、维生素A、视紫红质 12、视锥 13、中脑

14、视锥、视杆 15、上、后 16、减弱、远

17、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18、外耳、中耳、内耳 19、集音、传音、感音 20、鼓膜、听鼓链 21、传音。感音

22、球囊、椭圆囊、半规管、维持身体平衡 23、直线变速、旋转变速 24、底、顶 25、微音器 26、气骨

27、前庭、前庭

28、姿势反射、眼震颤

三、判断 1、√ 5、× 9、√ 2、√ 6、√ 10、× 3、√ 7、× 11、√ 4、√ 8、√ 12、√

30、AC

33、BD

31、AB 32、AC

4、ABE 8、ABCDE 12、ABDE 16、ABCDE 20、ABCE 24、ABE 28、ABCDE 32、ABCE

13、× 14、√ 15、× 16、√

四、各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C 2、D 3、D 4、D 5、B

(二)双项选择 1、BC 2、BC

(三)多项选择 1、ACE 2、ACD 3、BCE 4、ABC 5、ABCE 6、ACDE 7、BCD 8、ABE 9、ABDE 10、ABCE 11、ABCDE 12、ACDE 13、ABDE 14、ABDE

6、C 7、D 8、B 9、B 10、C 11、D 12、B 13、C 14、B 15、C 16、A 17、D 18、A 19、B 20、D 21、C 22、C 23、B 24、C 25、B 26、B 27、B 28、D 29、A 30、D

3、AC 4、AC 5、CD 6、AC 7、DE 8、BD 9、AD 10、AB

组织解剖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胸骨角平对

A.第1肋软骨 B.第2肋软骨 C.第3肋软骨 D.第4肋软骨 E.锁骨 2.胸椎

A.横突根部有横突孔 B.椎体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 C.棘突呈板状,平伸向后 D.棘突末端分叉 E.椎孔成三角形 3.属于上肢带骨的是

A. 肱骨 B. 肩胛骨 C. 尺骨 D. 髋骨 E. 髂骨 4.肱骨体后面中份有一斜行的沟是

A. 尺神经沟 B. 结节间沟 C. 桡神经沟 D. 三角肌粗隆 E. 斜线 5.与桡骨头关节凹相关节的是

A. 尺骨头 B. 肱骨小头 C. 尺骨鹰嘴 D. 肱骨滑车 E. 冠突窝 6.参与骨盆界线围成的有

A.髂嵴 B.坐骨结节 C.耻骨梳 D.耻骨联合下缘 E.髂前上棘

7.参与膝关节构成的是

A、 股骨上端 B、 腓骨上端 C、 胫骨上端 D、 胫骨粗隆 E、 三角韧带 8.眉弓的深方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x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