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2-规划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3-05-04 18: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第一章丽水市概况 (5)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5)

第二节历史沿革 (5)

第三节自然条件 (6)

第四节物产资源 (8)

第二章总体规划修编的背景、依据和指导思想 (10)

第一节规划修编的背景 (10)

第二节前版总体规划的回顾 (10)

第三节规划修编的依据 (12)

第四节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13)

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4)

第一节现状经济发展水平 (14)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定位 (15)

第三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17)

第四节战略措施 (17)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8)

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布局 (18)

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城镇发展战略 (22)

第三节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24)

第四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29)

第五节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29)

第六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30)

第七节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31)

第五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 (32)

第一节城市性质 (32)

第二节城市规划区 (33)

第三节规划期限 (34)

第四节城市人口规模 (34)

第六章城市用地评价 (34)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39)

第一节城市建设目标和布局原则 (39)

第二节城市总体布局 (39)

第三节对外交通用地 (46)

第四节道路广场用地 (48)

第五节公共设施用地 (58)

第六节工业用地 (62)

第七节仓储用地 (64)

第八节居住用地 (65)

第九节绿地系统规划 (67)

第十节城市景观风貌 (71)

第十一节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77)

第十二节旅游规划 (79)

第八章城市基础设施 (85)

第一节城市供水 (85)

第二节排水规划 (93)

第三节城市供电 (98)

第四节城市通信 (101)

第五节广播电视 (104)

第六节城市燃气 (105)

第七节城市环境保护 (107)

第八节城市环境卫生 (112)

第九节城市防灾 (116)

第九章城市近、中期建设规划 (122)

第一节近期建设 (122)

第二节中期规划 (126)

第十章远景构想及规划实施意见 (127)

专题报告一: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

专题报告二:关于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分析

附件一:彩图图纸目录

附件二:国务院关于设立地级丽水市的批复

附件三:纲要评审会会议纪要及交流意见

附件四:基础资料及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附件五: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

附件六:现状图

附件七:总体规划图

附件八:远景构想图

附表一: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会总表

附表二: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水阁组团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附表三: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联城组团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附表四: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度假村组团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第一章丽水市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瓯江中游,原是丽水地区,东及东南与台州市、温州市相邻,北接金华市,西及西南与江西省、福建省接壤。

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1999年全市总人口247.34万人,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有32.83万人,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13.3%,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辖七县一区,即: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和莲都区(原丽水地区的龙泉市由省直辖)。莲都区是原县级丽水市的行政区域,也是新设立的地级丽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丽水市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由于1996年丽水市总体规划修编及1998年对总体规划进行的调整中,丽水市是指原县级丽水市,为避免城市称谓概念混淆,本说明书中所称丽水市(地级市)为原丽水地区,莲都区为原县级丽水市。

第二节历史沿革

丽水市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定居。春秋、战国时,丽水属越地。楚灭越,转归楚。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西汉照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建立回浦县,丽水为回浦县,属会稽郡,隶扬州。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丽水随属之。献帝兴平年间(公元194年~195年)撤章安、永宁,设松阳、始平,丽水属松阳县,三国时松阳县属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丽水尚未立县。直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丽水开始独立设县,名括苍,因括苍山得名,为同年设立的处州府所管辖。唐武德四年(公年621年)分括苍为括苍、丽水二县,丽水之名始于此。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丽水并入括苍县,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为避太子(德宗名适)讳,改括苍县为丽水县。

唐后,丽水均为府、县所在地。宋、明、清为府,元为路。清宣统三年(公

年1911年)丽水县除,由府兼治。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制存道制,处州府除,复丽水县,属瓯海道(治温州)。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改为省县两级制,丽水县直属浙江省。民国25~26年(公元1936~1937年),丽水设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丽水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同年又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县城之城始于唐。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将唐旧城加以修建,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较大规模修筑城池,当时曾建城墙及门楼六座,形成今丽水市城关镇之雏形。

公元1949年5月11日建立丽水县人民委员会,在丽水设省第七专区。1952年丽水专区撤销,丽水县划入温州专区。1963年复设丽水专区,1978年改为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1986年4月2日丽水县撤销,建立丽水市,属丽水地区。

2000年5月20日由国务院批复撤消丽水地区,设立丽水市(地级市)。

丽水市区自建州设县1400多年来,是历代州、路、府、县及行政督察区、专区、行政公署、市政府所在地。

第三节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莲都区区境周围均为山地,中部低缓平展,山涧、河谷、丘陵、平原错落其间。全市山地占28.52%,丘陵占45.18%,平原占26.3%(其中水域占2.92%),可谓“七山半水二分半田”。

以中部盆地为界,西北有仙霞岭东南余脉,东南有括苍山脉。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峰以南部括苍山主峰峰源八面湖为最,海拔达1386米。沿瓯江两岸有小块平原分布,主要有碧湖、城关、富岭、水阁等小平原。

莲都区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降0.4-3%,海拔45-100米。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莲都区区域地质构造属华夏陆台闽浙地盾组成部分,即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构造活动以褶皱为主。伴有断裂,从而形成一系列凹陷盆地和沟谷。市域内先后受白垩纪、侏罗纪多次构造活动的影响,其中受燕山运动火山喷发影响最大。境内中山、低山主要由含角砾凝灰岩,流纹岩和英安质凝灰岩组成;盆地周边的丘陵地带及中心基底部分为火山喷发间歇期间沉积物--紫色粉砂岩;盆地中心及河谷地带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洪积冲积物组成,主要土质为粉质粘土、粘土、卵石、砾石、砂土等。

莲都区盆地的土层土质直接受地貌单元控制。盆地北面为洪积地貌,土质以砾石粘土、粉质粘土、粘土为主,地基承载力一般为18-25吨/平方米,紫红色粉砂岩下伏基岩,自北向南倾伏,基岩埋深一般为1-5米;中南部的老城区以残丘地貌为主,内部土质较复杂,残丘间由于表流水系迂回,形成部分淤积地带,沉积了1-4米厚的淤泥,残丘间也往往被历代建筑残积物覆盖1-3米,其下仍有粉质粘土存在,下伏基岩埋深一般为4-7米,最深9米;南部与东北部受大溪及好溪水系的影响为冲积河漫滩地貌,土质具有二元结构,上部2-4米粉砂、细砂,允许承载力为8-12吨/平方米,下部为砾砂、卵石等,土质承载力为20-30吨/平方米,基岩埋藏较深,一般为10-20米。

盆地表层均含水,属上层滞水,水量不大,一般地下水位埋深0.6-1.2米,但近大溪及好溪河漫滩的水位与大溪、好溪河流水系有互补关系,局部具有承压水。

三、水文

莲都区河川属于瓯江干流大溪水系,瓯江总长384公里,流域面积18217平方公里。丽水城区以上河长260公里,流域集水面积7200平方公里。市境内支流发达,呈分散型从南北汇入干流,可谓羽毛状河系。

大溪和支流好溪均属山溪性河流,蓄渗能力较强,产流时间快,汇流迅速、集中,暴涨暴落时间短。

瓯江流域水力资源丰富,洪水多发生于五、六月梅雨季节和八、九月台风季节,丽水城关地区历年平均降雨量1412.8毫米。

四、气象

莲都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夏较长,春秋较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夏季炎热,静风频率高。

市区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7.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6.3℃,年平均气温18℃。每年10月到翌年5月,寒潮时有袭击本市,常年初霜期都在11月,终霜期在3月底,平均无霜期255.6天,日照百分率40%。

市区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412.8毫米,蒸发量1483.0毫米。降水特点是雨量丰富,时空分布悬殊极大,季节分布不均,呈双峰型分布。降水集中在3月-6月及8月-9月,其中3-4月为春雨期,5-6月为梅雨期,降雨较多,占全年的52.3%;8月-9月为台风降雨期,降雨量占全年18.6%。10月至次年1月是全年降雨低谷,形成燥冬天气。降雨量在年际间分配也不均衡,1953年-1992年,年最大降雨量达1956.4毫米,年最小降雨量仅967.6毫米。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东北风,频率12%。年静风频率50%,夏季静风频率39%。

第四节物产资源

一、农林资源

丽水市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素有“林海之乡”和“浙南油库”之称。1999年底耕地面积141.49万亩,人均0.57亩。全市有林地1632万亩,森林覆盖率65.7%,林木蓄积量4274万立方米。

莲都区1999年末耕地面积17.63万亩,人均0.51亩。

莲都区农业以水稻为主,小麦次之,并产玉米、大豆、蕃薯、马铃薯等杂粮,兼营果类、油、茶、糖、菜、中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其中柑桔、油、茶是省重点产区之一。1999年柑桔产量达17.32万吨,油菜籽1870吨,茶叶390吨,总产粮9.8万吨,人均283.2 公斤。

二、矿物资源

丽水市矿产品种较多,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铜、铅、锌、钼、黄铁矿、钨、锡、锰、锑、萤石、叶腊石等矿点362处。其中遂昌金矿金10吨以上,银30多吨,龙泉铅锌矿12.8吨,铜3600吨,银70吨,青田叶腊石255万吨,钼矿1.5万吨,缙云砩石1亿吨,珍珠岩150万吨。

莲都区矿产品种也较多,但大多不具开采价值。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砩石、

铜、铁、锰、钼、铅、锌、银、黄铁矿、花岗岩、矿泉水、石英石、方解石、石灰石、煤等20多种,106个矿点。其中可开发利用矿产有铅锌矿、萤石矿、花岗岩、石英石、矿泉水,均只适合小型开采。沿瓯江及支流两岸具有大量的砂、石料建材资源。

三、水资源

丽水市水系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270多万千瓦,占全省的30%,目前仅开发71余万千瓦。小水电资源64万千瓦,占全省的27%。

莲都区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7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可开发22.87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1.84万千瓦,占可开发的8%,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四、劳动力资源

莲都区劳动力资源丰富,199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14.83万人,从事农业的有11.13万人,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1.64亩。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有大批农民可以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产业。五、旅游资源

丽水市境内峰峦秀丽,山青水碧,风光旖旎,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畲族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优美画卷。殴江蜿蜒百转,溪流清澈,沿岸竹翠树青,雨季山涧瀑布如婀娜的丝绸飘荡摇曳,一派浙西南风景。

紧邻市区西南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明山,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林幽寺古。市区内有三岩寺风景区,浮云飘雾,摩天接云,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同时市区就在北郊白云山山脚下,白云山形态丰富,高而不险,山峦叠嶂而不乱,山涧植被良好,是开发城市近郊休闲游览的绝好资源。

金温铁路的开通,330国道的改善,金丽温高速公路工程的起动,为丽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第二章总体规划修编的背景、依据和指导思想

第一节规划修编的背景

1.金丽温高速公路的修建将极大地改善城市对外交通条件,改变物流方向,直接

影响城市总体布局,促进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开潭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城市用地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

带来重要的影响。

3.特别是2000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复了浙江省撤消丽水地区设立地级丽水市的

请示,使现今丽水市及莲都区的行政区划、发展战略、城市地位、在区域范围内的作用等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急需对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指导城市在新形式下发展的急迫要求。

4.良好的区域发展前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旅游资源对城市经济转型、产业

结构调整和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5.1999年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丽水市(原丽水地区)为全国生态示范

区建设试点地区。生态示范区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布局、环境建设、产业类型等方面均提出指导性及控制性要求,同样需要通过总体规划的调整贯彻这些内容。

第二节前版总体规划的回顾

1996年版《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规划年限:1996-2010年;近期2000年;远期2010年,远景以丽水盆地27

平方公里用地用足为限。各专项规划以远景用地为基础配置。

2.城市性质:浙江西南部中心城市。

3.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8万人,远期23万人。

4.城市用地规模:近期城市建设用地13.41平方公里,人均用地74.5平方米;

远期城市建设用地19.5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5万平方米。丽水盆地远景环境容量:城市建设用地2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9万人左右。

5.主要经济发展目标(丽水地区):工农业总产值(90价):2000年达到448

亿元,年均增长19.8%;国内生产总值(90价):2000年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6.5%。

6.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向东发展,远期逐步向南、东、北三个方向发展。

7.道路交通系统:采用环形与方格网相结合的路网结构。规划确定三个环路--

外环路的主要功能是城市发展到最终目标时作为对外过境交通干道,引开过境车流;中环路的主要功能是市内交通性干道,联系各功能区之间的主要通道;

内环路为商业性干道。

8.工业用地:以集中成片布置为主。九里工业区--一类、二类工业用地为主;

上吕埠坑工业点--严禁布置污水量大的工业;中岸圩工业点--可布置污水量大的三类工业。

9.公共设施用地:采取市中心与区中心相结合的布局结构。市中心区设在解放街

东段北侧、丽青路和现330国道交叉口一带,商业金融结合市中心、区中心及内环路布置。

另外1998年,主要为配合金丽温高速公路和开潭电站的修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对1996年版总体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

调整内容主要包括:

1、规划年限:1996年—2010年,近期至2000年,远景以丽水盆地容纳29万人

为限。各专项规划以远景用地为基础配置。

2、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6--17万人,远期23万人。

3、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18.58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0.8平方

米。

4、丽水盆地远景环境容量:城市建设用地2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9万人左右,

人均用地84.02平方米。

5、主要经济发展目标:莲都区(调整版称丽水市)工农业总产值(90价)2000

年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国内生产总值(90价)2000年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17.1%,2010年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0%

7、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基本以建成区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均

匀发展。其中北部至白云山脚下,南部至大溪。

7、道路系统:基本为方格网结构。

8、工业用地:城区内原则上不得布置有污染的三类工业用地。城区内工业用地分

三片,主要集中在北部黄泥山和天宁寺片及火车站东端水东工业组团。

9、绿地系统:沿大溪、好溪两岸规划两条总长14公里的城市绿带,再自城市东

北部至城区内部规划一大型楔形绿地,与三岩寺、万象山经建设完善,共同构成“两线三片”的绿化大格局,以此为骨架将整个城市各个级别、规模的绿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网络。

第三节规划修编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

2、建设部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1996年1月版《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

5、浙江省人民政府1998年3月《关于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6、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7、原丽水地区所辖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资料

8、1998年3月《开潭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

9、《丽水地区公路交通建设规划》

10、地方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及有关的规范标准

第四节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1、从区域宏观经济分析入手,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寻求城市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增长

点,合理确立城市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城市规模等。

2、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观点认识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进行科学预测、

合理安排,以保证城市长远发展不致被动、落后。规划要站在一个高起点、高标准上,并有足够的超前性。

3、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动态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既要有法规的

确定性,又要考虑城市用地的置换和兼容,使城市用地具有充分的适应性。

4、丽水市在浙江省属相对欠发达地区,这是城市目前发展的弱势,但同时为城市

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应树立“后发优势”的观念,变弱势为优势,充分汲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把丽水建成一个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管理和社会服务、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的跨世纪的、现代化的城市。

5、重视城市发展的弹性问题,在解决城市当前面临问题的同时,重视城市长远的

发展,针对丽水市自身特点制订城市持续发展战略,搭好城市远景骨架,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6、针对城市特点,在总体规划中既重视城市形象和个性塑造,充分认识地方特色,

在布局结构合理、功能分区明确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提高城市环境整体艺术性。

7、丽水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规划逐步完善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

展。

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现状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后,丽水市国民经济、城市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飞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至1999年二十一年间,丽水市(原丽水地区,下同)国内生产总值由4.77亿元增加到122.17亿元,年均递增1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26元提高到4951元,增加了近21倍;工农业总产值由6.01亿元增加到197.57亿元,年均递增18.1%;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9%提高到73%。

1999年丽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1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5.12亿元,增长11.7%,其中工业增加值36.69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42.54亿元,增长7.4%。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9.8:36.2:34调整为28.3:36.9:34.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5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7.9%。199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1亿元。

虽然丽水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有所增加,但由于其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在浙江省各城市中相对较差,对外交通条件不甚便利,经济发展比较闭塞,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一直是浙江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浙江省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1999年)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定位

丽水地处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东南沿海地区,从宏观区位上看,属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从浙江省生产力布局看,属“三带”中的金温铁路沿线带;从交通地理区位分析,是浙西南的交通枢纽之一和温州进入内陆省区的必经通道。其在经济上既可接受我国的经济重心——上海市的辐射,又有中国沿海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温州市的带动,具有良好的区域发展前景和区域地位。

金丽温铁路的通车和金丽温高速公路的修建使丽水市得以直接处于全国铁

路大动脉和浙江省快速交通网络之中,有力地改善和提高了其交通运输条件和对外联系方便度;开潭电站的修建使城市的投资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撤地设市”为城市地位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改革开放的进程将由此得到更快速的提高。

丽水市位于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的源头,是浙闽两省一个重要的生态单元和生态屏障。丽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已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设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丽水“蓝天、碧水、绿地”的生态环境将成为其城市发展建设的王牌优势。当然,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其产业的选择也将面临一定的生态压力。

规划期内的主要目标是把丽水市建设成浙江省重要的以建材、林木加工和非金属矿产开发为特色的基础原材料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把横贯丽水市公铁并行的金温大通道建设成为沟通浙闽沿海发展带和浙赣沿线发展带之间的一条外向度和集约度较高的经济走廓;把丽水市建设成为浙江省西南部贸工农综合发展的中心城市和生态示范城市。

建设五大基地:

水电能源基地——浙江电力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华东电力基地,南联福建、西联江西后,浙江正处于华东电网中心位置,随着核、火电的大力发展,丽水市水能资源的开发将会发挥极大的优势。丽水市水电资源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已列入省电力局发展规划的大型电站有三个:青田滩坑电站、景宁大均电站、缙云方溪抽水蓄能电站,同时加紧一批中小电站的建设。这批电站建成后,丽水市将成为华东地区的水电能源基地。

基础原材料基地——到本世纪末,浙江省将成为我国氟化工集资源、技术和经济三大优势的省份,氟化工将成为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大支柱。氟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是萤石,丽水市是全国萤石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又紧邻氟化工基地--衢州,围绕氟化工基地组织萤石资源的深度开发大有可为。此外,丽水市丰富的竹木资源也为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和制浆造纸等基础原材料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条件。

特色农业基地——丽水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为开发效益农业、开拓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农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生态旅游基地——作为整体来说,包含丽水、温州两地市的瓯江旅游区是国家级的以山水景观为主的综合旅游区,是浙江省重要的旅游分区单位,应利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沿江众多的名胜古迹及瓯江各梯级电站相点缀,以自然

风光美景、科学考察宝地、旅游避暑胜地、山珍特产风味向国内外开放。同时挖掘山水风光游、畲族风情游、自然生态游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和旅游质量。

外贸出口基地——围绕木制玩具、圣诞玩具、青瓷、宝剑、羽绒、皮革、石雕等出口优势产品,组建一批出口创汇基地。

第三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一、丽水市(原丽水地区)

1、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达到208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第一、二、三产业

的比重为20:42:38;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此五年间年均增长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7.2%。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8157元人民币;2010年为11800元人民币;2020

年为22800元人民币。

二、莲都区(原丽水市)

1、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一、二、三产业的比

重为15:45:40;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8亿元,年均增长8.5%;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后十年年均增长7.5%。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12000元人民币;2020年为17000元人民币;

2020年为31000元人民币。

第四节战略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目的,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综合性、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2、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从企业改造入手调

整城市工业内部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转化的步伐。逐步控制和淘汰低层次、低水平、高污染的生产企业,集中力量发展高层次、高技术含量、无或轻污染的精品生产加工。

3、打开城市对外通道,加速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地

域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调整城市道路网结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以适应和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4、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三产”的龙头产业加以培植,加快旅游

景点的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形成包括饭店旅馆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饮食业、旅游娱乐业等在内的综合旅游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化的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服务行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加速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化。

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与保护并举。搞好“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保护土地资源,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慎重选择产业,严格限制污染大、占地大、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工业项目的建设。

6、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训,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技术素质,增加熟练劳动力后备资源。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布局

一、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丽水市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横向比较,丽水市在全省的后进位置没有变化,经济差距与省内其它地区,与全省平均水平正在拉大,这也是事实。从规划期全省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浙江地区、沿海地区、浙赣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势头强劲,丽水市与这些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丽水市不宜不切合实际地提赶超战略,而应当根据市情实事求是地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发

展目标。另一方面,丽水市在全国来说尚属于中等发展水平,所以,市域经济发展速度定位大体上是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应当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浙江省全省提出的202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丽水市要跟上全省的步伐,差距不要拉得过大,着眼于在本规划期以后到本世纪中叶,再逐步缩小与全省的差距,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丽水市的区域发展战略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从全省的角度考虑,丽水市的GDP占全省的比重仅为2.40%(1999年),但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丽水市是浙江省维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地区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可认为是丽水市最大的优势。丽水市的地貌类型为九山半水分田,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等“六江”之源,源源流淌的山水滋润着大片国土和哺育着几千万人民。流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游是保护治理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上游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塞,就会决堤泛滥。因此,源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下游防灾减灾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黄河和长江上游的现实教训值得借鉴。下游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以后,对上游的生态环境投资力度应当逐步加大,这样的补偿机制需要由国家和省政府来调节。

创建生态示范区要做大量的工作主要有:

⑴建设生态公益林,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林、风景区、森林公园、生态敏感区等。近期全市规划建成生态公益林630万亩,远期再建成630万亩(兼用林转换),合计占全地区总面积的48.6%,生态公益林经营以封山育林、封山护林为主,辅之以人工促进更新,同时要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⑵小流域整治工程,以16条小流域整治为主,25°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提高防洪能力,保持水土为目标。

⑶地质灾害整治工程,重点治理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⑷生态农业建设,包括建设以名优特农产品为龙头的商品农业基地,发展高山蔬菜、花卉、库区淡水养鱼等,建设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850万亩商品林基地(其中商品林450万亩、笋竹两用林150万亩,油茶林、水干果、药用林180万亩,菇木林70万亩),开发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⑸水力资源开发建设,兴建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

⑹社会生态工程,是结合水利设施建设和撤村并点的下山脱贫工程,以及

城市防洪、污水处理、绿化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

⑺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现有的污染工业限期整治达标,严格禁止布局有危害的污染工业。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丽水地区发展战略的龙头,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就有基本衡量尺度了。

2、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⑴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开拓农业新领域,发展精品农业、城郊农业、高山农业、创汇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

⑵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各种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各种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中介组织;

⑶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⑷与大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

3、加快工业化进程

⑴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优势企业发展。主要是围绕现有的优势工业企业、资源优势项目、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主导产业。

⑵大力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要结合城建建设、市场建设、开发区建设、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实施再就业工程,吸引区内外个体私营企业进工业小区落户,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

⑶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开拓外向型经济,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抓好项目储备库和重点项目进区落户。

⑷加大企业技术改革力度,完善企业的市场经济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丽水地区工业项目的发展决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

4、积极推进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

⑴丽水的旅游业发展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密切相关,生态示范区建设好了,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依托。

⑵丽水旅游业的魅力在于山水纯净、空气清新、生态植被保护良好,对于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们回归大自然有很大吸引力;丽水的真山真水、奇山奇水、峰岩洞瀑及田园风光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丽水的畲族风情和人文旅游资源(如黄帝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也是颇具特色的。

⑶发展丽水的旅游事业要做大量的基础建设工作,包括制定高起点的规划,建立大投入机制、开发高品位的景区景点、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等等。

⑷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商贸、餐饮、服务业等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5、加速实施城乡居民点重组,促进城镇化和劳务输出

⑴丽水市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与规划期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化水平必须有较大提高,以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丽水市的乡村居民点分布散,规模普遍很小,既不利于村民脱贫奔小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在规划指导下逐步实施撤村并点。

⑵全市现有9个县(市)城和55个县以下建制镇,规划期要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小区规划建设、放宽进镇户籍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乡村人口进镇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城镇水平。

⑶由于丽水市的城镇发展受到经济发展制约,目前及规划期都不能够充分吸收下山的农民及广大农村乘余劳动力就业,加之省内其它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区内已有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规划期应加大鼓励、引导;组织山区农民劳务输出的进程,并与撤村并点、水库建设移民等相结合。山区人口减少了,生态环境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按照人均统计的经济总量也能有较快增加。

二、区域经济布局

1、拓展通道,强化三级发展轴

以国道、省道为主网架构成三级发展轴。

一级发展轴是指金华——缙云——丽水——青田——温州发展轴和丽水——云和——龙泉——赛岐港发展轴。金华地居浙中,是拟议中的金台高速公路和金甬高速公路起点,也是杭金衢高速公路的中点。温州是国家级沿海高速公路上的重要接点。金丽温铁路、330国道改造和金丽温高速公路三大工程完成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x4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