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里苗文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0 12: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伯格里苗文

美国传教士斯莫莱、法国传教士贝尔特海、英国传教士伯格里等出于传教之需要,不同形式地创造了苗文,无形中对苗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虽是苗族文人和外国传教士做的文字梦,但毕竟是苗族人民追求知识,向往文化生活的历史见证。可是由于文字本身其无法克服的局限和多方的条件限制,始终没有进行过大面积推广,未能达到局部苗族语言文字统一之目的,未能把这苦难深重的苗族人民救出有言无文的苦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在中国社科院语言工作调查队艰苦努力和苏联专家的协助下,根据现今中国境内实际语言状况于1956年创制了4种苗文(即湘西方言苗文、黔东方言苗文、川黔滇方言苗文、滇东北方言苗文)。据有关资料表明,现今仍在不同程度流传和使用的有中国境内的伯格里苗文(即老苗文,相对新创制的苗文而言的)、越南苗文、老挝苗文和杨松录苗文共8种之多。 爱人如己:伯格理 http://www.ziboy.net/?p=180

有一位圣人,一位或许真正怀有如耶稣般虔诚信仰与悲悯的人,走过。 他的名字叫:伯格理(S. Pollard,另有译为波拉德的,1864~1915年) 有一个地方,就是这位圣人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

他的名字叫做石门坎,位于滇黔边界的威宁地区。

百年前在这里,伯格理在这里就建设了教堂、学校、医院,并为当地苗民引进了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以及农业试验场。他还为当地苗民改进了土灶和纺织机,并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历史上第一次为苗语创建了书写系统:滇东北老苗文。

1915年,石门坎爆发伤寒,救助他人并耗尽药物的伯格理牧师,终于倒下了。长眠在他为之奉献半生甚至生命的土地。

八方而来的数万人为其送葬,这些人在他的人格魅力感召下,绝大多数皈依了基督。 墓碑上写着:

柏格理墓碑序(据“威宁县志”): 先生本英籍,按欧文姓氏,与荫穆宠腊而得译音相近。少禀家箴,恭承天命,甫弱冠即渡海东来,更汉文为柏格里,字明星,能操各种文言,服习起居,随处与人从同,登场讲演,善于献身说法,听者每觉兴致勃勃,咸无不深省,足令惰者起而懦者兴,恶者胆寒而悲者慰。至其热心毅力,不避艰险;金沙江外,举凡障雨蛮烟,荒冷之区,靡弗足迹殆遍。土人爱而亲曰:赫甲家。都邑乡里之间,妇孺皆知其名;先生和气迎人,既孩提亦爱戴,尝酣卧抱中而情深不忍去诸怀抱者,至若老成。人受熏陶,莫不曰先生能以福音生人,不啻保罗再现于今,心悦诚服,有如知己。前清丁未,曾传教于冷米寨,迭遭围困,濒于危绝,当道本欲依法惩凶,而先生反数为之缓(),且泣曰:敌真理之徒,实不知基督福音,使果知之,方服从之不暇,何排拆之有。先生诚能动物,士大夫争相识之。其待教士,忧乐与共,恳挚之清,甚于家人父子。自辟石门,博精()划,苗人呼之曰“堪德”(克垒勤)。先生为之创文字,译经籍,建堂设校,一片荒地,竟至崇牖栉比,别有天地,先生之心力瘁矣。客秋一痛长眠,就山窀穸。今石部集封碑,问之于予,因举所知而笔之。铭曰:“唯我先生,辟开石门,传宣圣道。觉牖斯民;若时雨降,勃然苗兴,天人喜爱,万世流馨。 他留给山民的是什么?

较为完备的基础教育与医疗,开阔的英语、体育、音乐的教育,苗人成文的文字??

这里成为了西南教育文化的圣地。在国外,信封上写上“中国石门坎”就可以寄到(今天这里不通邮)。

在这个今天仍然很贫苦的山区,在百年前,有4000多人在石门坎(这是一个乡级单位)完成的小学教育。其中有几十人完成了大学教育(我的母校云南大学就有来自石门坎的校友),

走出了苗族第一位与第二位博士。甚至到今天,在这个闭塞的村庄,会有老人会说几句英文,会知道篮球的跑位、运球??

过去的荣光只能沉重的现实的痛苦。

1960年代,伯格理的墓碑被当作“四旧”推倒了。 从1949到今天,这里走出的大学生不足十人??贫困的难以置信(我近几天会发照片??) 怀念伯格理,更在呼唤??难道真的只有等待圣人再度出线么?! 你的在天之灵,看见了么?

苏科寨教堂复建于“1988年令人可怕的潮湿,并不美观的小教堂!当建筑落成的时候,苗族人真是欢天喜地,因为现在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上帝之家'!”——伯格理《苗族纪实》

石门坎规模最大的苏科寨教堂的礼拜会

教徒手握着苗汉对照的《颂主圣歌》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苗族过去有语言没文字。当然,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这些传说现在已难于考证。20世纪初,在贵州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坡拉德(Samuel Pollard 汉名柏格里)同苗、汉知识分子杨雅各、张武等人一道,使用部分拉丁字母和一些记音符号,以石门坎苗语为标准音,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称为“坡拉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 民国初年,英国传教士胡托(M.H.Hutton)在黔东南炉山县(今凯里市)旁海镇传教时,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民国七年(1918年)公布的国语注音字母为基础,以旁海苗语为标准音,创制了一种“注音字母苗文”。 此外,石板塘、石启贵、龙绍华等一些苗族学者也创制了不同类型的苗文。

清末民初,湘西苗族诗人石板塘运用“六书”的造字规律,借用汉字偏旁,创制了一种“方块字形苗文”。

抗日战争时期,乾城(今吉首)苗族学者石启贵运用阿拉伯字母,以乾城苗语为基础,创制了一种“速记苗文”。同一时期,贵州松桃苗族教师龙绍华在贵阳任教时,运用国际音标编写了东部方言的苗文课本。但是,这些苗文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得到普及和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苗族人民强烈要求创制文字。

伍星、石艳霞:《用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外国传教士——论珍贵宗教档案史料记载中的英国传教士柏格里》,《贵州档案》 2003年03期。 【摘要】:正 今年3月,在清理统计馆藏珍贵档案史料时,其中一本宗教史料《苗族救星—柏格里》深深地吸引了我。“救星—柏格里”?如此敬仰,如此深情,好尊崇的语气,真是这样?好奇心引着我静心细致地看完了整本史料。好感人!我终于大致清楚了原委,初步了解了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和与他紧密相联的苗族同胞、石门坎。感人归感人,可“救星”毕竟不是一般的感情语言,如果不是深刻的、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也决不会有这样崇敬的心声。

柏格里老苗文以及其他苗文的创制

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里(Samuel Pollard)为传教的需要,在汉族传道员李斯提反和苗族知识分子杨雅各等人的协助下,运用苗族前辈整理的符号和拉丁字母,以石门坎为标准音点创制了拼音文字,并在川黔滇苗区推行。这种拼音文字?quot;柏格里苗文\或\石门坎苗文\,亦称滇东北老苗文。

柏格里等人对于这一发明非常满意,他们曾经吹嘘说:\这种发明很成功,有二十几匹马驮了用颐堑淖帜钙葱吹氖ゾ搅死ッ饕院螅诹叫∈蹦冢柯敉辍?quot;文字学家指出,这不是文字创造成功不成功的问题,而是苗族迫切需要文字的表现。

老苗文主要适用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云南省昭通地区、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操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这部分苗族有35万多人,熟悉这种苗文的苗族有5万多人。现在主要是信基督教的苗族群众使用,一些知识分子和干部也掌握。用滇东北老苗文出版的书有《圣经》、《赞美诗》、《马太福音》和《花苗新课本》。《花苗新课本》先后印发1.5万册。川南、黔西北操川黔滇次方言信教的苗族也曾用滇东北老苗文翻译出版过《圣经》、《马太福音》等,现在也还有人掌握滇东北老苗文。滇东北老苗文属自创符号与拉丁字母混合的拼音文字,每个音节由一个大字母和一个小字母组成,大字母为声母(共32个),构成文字的主体,小字母(共37个),为韵母,写在大字母的上方或右上角或右侧或右下角,以小字母位置的高低来表示声调。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石朝江、贵州财经学

院教师石莉:《中外人类学民族学对苗族的考察与研究》

柏格理,英国传教士,在我国云南、贵州省苗族地区传教28年(1887—1915年)。1887年到

云南省之前,先到上海学习汉文半年,穿上中国服装、戴上假辫子来到云南省昭通地区传教。在昭通学习多年苗语。于1904年到贵州威宁石门坎苗族地区,建立教堂,举办教会学校。1905年柏格理在一部分苗族知识分子的协助下,利用部分拉丁字母及一些简单符,制成一套以滇东北次方言为标准的苗族文字作为传教工具,用以翻译了基督教圣经及许多赞美诗。1915年柏格理因患伤寒死于石门坎。他研究苗族的著作主要有:《苗族的故事》、《在中国难于进入的角落里》、《云南北部的碉堡》、《云南北部见闻录》、《未被踏查过的中国地方》、《柏格理在中国》等。

美国加州大学的路易莎博士,一介书生,一个女儿家,为了研究苗族,她只身把自己的博士论文从遥远的西半球拿到东半球的苗岭大山来做。她在贵州千户苗寨西江一登就是三年。她拜苗族阿妈为干娘,穿起了苗装、喝起了米酒、跳起了苗舞、学会了苗语、讲起了苗话。苗族干妈给她取了一个苗族名字叫“阿娜”。寒来暑往,三度春秋后,1988年在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上,她一经公布自己在中国贵州省雷山西江数年“田野作业”的果实一《贵州苗族文化的复兴》的学术报告,立即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wz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