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8 17:0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中国传统小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4: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篇(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篇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

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篇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必要性

摘要: 摘要: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历史、文学艺 术、 社会生活等方面,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族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为民族未来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了解现状却不尽人意。 关键词: 关键词:青少年、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神话故事在逐渐被人们淡忘,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只有几个零散 的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中国神话故事没有在广大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心中形 成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 一、传统神话故事的优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传统神话故事的优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从历史方面来看,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通过神话故事可以看 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信仰等 民族性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文学艺术方面看,神话故事作为历史典故,广泛流传于文人学者的诗词 歌赋之中,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了解这些神话故事,就很难理解其文学 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三) 从社会生活方面看,由传统神话故事延伸出来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如中秋节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七夕乞巧等,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尧舜的仁义治天下,愚公移山的坚持不懈等精神文化以深刻融入到中华民 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准则,并指导国家的内政外交。 二、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困难的原因 (一)中国无神话集成专著且体系较混乱。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广泛散落于诗这 容易造成阅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思维上的混乱,打击阅读的积极性。 (二)传统神话故事异化现象导致神话的演变和消亡。其异化现象包括历史化、 文学藻饰化、哲学化、宗教化。文人学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感情,会将神 话故事合意者增饰之,不合意者删之。 (三)神话既有美妙伟大的思想,也有野蛮的思想。 (四)古代神话故事寄托的是对神灵、祖先的敬畏。 对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的建议 第一, 针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内容分散,体系混乱,可将其进行专门整理

汇编出版。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多,除将其汇 编成集大成著作外,还可将其按类别编辑。如创世说类、风俗习惯 类、帝王类、英雄人物类、励志教育类等。这样一来可使中国传统 神话故事更有条理、 细化, 方便青少年阅读; 二来可满足不同需求、 个人爱好的同时传授知识

、塑造良好品格。 第二,将神话故事中的迷信成分分离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青少年群 体中多宣扬正义、积极向上的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 学校作为青少年习得知识文化的主要场所, 应当多开展关于传统神 话故事的活动。 第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普及传统神话故事。除学校和书籍这一重要普 及途径外,我觉得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既能达到普及传统神话故事的目的, 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充分了解神话普及的现状和利弊权衡之下,我们知道神话故事具有重要 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人生观、 价值观的树立,民族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中国 传统神话故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茅盾说神话》 【2】 《中国古代神话》 茅盾著 袁珂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 华夏出版社,2004

【3】 《神话与中国社会》 田兆元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wwb.html

Top